《晉書》卷一百:王彌張昌陳敏王如杜曾杜弢王機祖約蘇峻孫恩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晉書》卷一百

晉書

卷一百

列傳第七十

王彌張昌陳敏王如杜曾杜弢王機祖約蘇峻孫恩盧循譙縱載記序

王彌,東萊人也。

家世二千石。

祖頎,魏玄菟太守,武帝時,至汝南太守。

彌有才幹,博涉書記。

少遊俠京都,隱者董仲道見而謂之曰:「君豺聲豹視,好亂樂禍,若天下一騷一擾,不作士大夫矣。」

惠帝末,妖賊劉柏根起於東萊之弦縣,彌率家僮從之,柏根以為長史。

柏根死,聚徒海渚,為苟純所敗,亡入長廣山為群賊。

彌多權略,凡有所掠,必豫圖成敗,舉無遺策,弓馬迅捷,膂力過人,青土號為「飛豹」。

後引兵入寇青徐,兗州刺史苟晞逆擊,大破之。

彌退集亡散,眾復大振,晞與之連戰,不能克。

彌進兵寇泰山、魯國、譙、梁、陳、汝南、穎川、襄城諸郡,入許昌,開府庫,取器杖,所在陷沒,多殺守令,有眾數萬,朝廷不能制。

會天下大亂,進一逼一洛一陽一,京邑大震,宮城門晝閉。

司徒王衍等率百官距守,彌屯七里澗,王師進擊,大破之。

彌謂其一黨一劉靈曰:「晉兵尚強,歸無所厝。

劉元海昔為質子,我與之周旋京師,深有分契,今稱漢王,將歸之,可乎?」

靈然之。

乃渡河歸元海。

元海聞而大悅,遣其侍中兼御史大夫郊迎,致書於彌曰:「以將軍有不世之功,超時之德,故有此迎耳。

遲望將軍之至,孤今親行將軍之館,輒拂席洗爵,敬待將軍。」

及彌見元海,勸稱尊號,元海謂彌曰:「孤本謂將軍如竇周公耳,今真吾孔明、仲華也。

烈祖有云:'吾之有將軍,如魚之有水。

'」於是署彌司隸校尉,加侍中、特進,彌固辭。

使隨劉曜寇河內,又與石勒攻臨漳。

永嘉初,寇上一黨一,圍壺關,東海王越遣淮南內史王曠、安豐太守衛乾等討之,及彌戰於高都、長平間,大敗之,死者十六七。

元海進彌征東大將軍,封東萊公。

與劉曜、石勒等攻魏郡、汲郡、頓丘,陷五十餘壁,皆調為軍士。

又與勒攻鄴,安北將軍和郁棄城而走。

懷帝遣北中郎將裴憲次白馬討彌,車騎將軍王堪次東燕討勒,平北將軍曹武次大一陽一討元海。

武部將軍彭默為劉聰所敗,見害,眾軍皆退。

聰渡黃河,帝遣司隸校尉劉暾、將軍宋一抽一等距之,皆不能抗。

彌、聰以萬騎至京城,焚二學。

東海王越距戰於西明門,彌等敗走。

彌復以二千騎寇襄城諸縣,河東、平一陽一、弘農、上一黨一諸流人之在穎川、襄城、汝南、南一陽一、河南者數萬家,為舊居人所不禮,皆焚燒城邑,殺二千石長吏以應彌。

彌又以二萬人會石勒寇陳郡、穎川,屯一陽一曜,遣弟璋與石勒共寇徐兗,因破越軍。

彌後與曜寇襄城,遂一逼一京師。

時京邑大饑,人相食,百姓流亡,公卿奔河一陰一。

曜、彌等遂陷宮城,至太極前殿,縱兵大掠。

幽帝於端門,一逼一辱羊皇后,殺皇太子詮,發掘陵墓,焚燒宮廟,城府蕩盡,百官及男一女遇害者三萬餘人,遂遷帝於平一陽一。

彌之掠也,曜禁之,彌不從。

曜斬其牙門王延以徇,彌怒,與曜阻兵相攻,死者千餘人。

彌長史張嵩諫曰:「明公與國家共興大事,事業甫耳,便相攻討,何面見主上乎!平洛之功誠在將軍,然劉曜皇族,宜小下之。

晉二王平吳之鑒,其則不遠,願明將軍以為慮。

縱將軍阻兵不還,其若子弟宗族何!」彌曰:「善,微子,吾不聞此過也。」

於是詣曜謝,結分如初。

彌曰:「下官聞過,乃是張長史之功。」

曜謂嵩曰:「君為硃建矣,豈況范生乎!」各賜嵩金百斤。

彌謂曜曰:「洛一陽一天下之中,山河四險之固,城池宮室無假營造,可徙平一陽一都之。」

曜不從,焚燒而去。

彌怒曰:「屠各子,豈有帝王之意乎!汝柰天下何!」遂引眾東屯項關。

初,曜以彌先入洛,不待己,怨之,至是嫌隙遂構。

劉暾說彌還據青州,彌然之,乃以左長史曹嶷為鎮東將軍,給兵五千,多繼寶物還鄉里,招誘亡命,且迎其室。

彌將徐邈、高梁輒率部曲數千人隨嶷去,彌益衰弱。

初,石勒惡彌驍勇,常密為之備。

彌之破洛一陽一也,多遺勒美一女寶貨以結之。

時勒擒苟晞,以為左司馬,彌謂勒曰:「公獲苟晞而用之,何其神妙!使晞為公左,彌為公右,天下不足定也!」勒愈忌彌,一陰一圖之。

劉暾又勸彌征曹嶷,藉其眾以誅勒。

於是彌使暾詣青州,令曹嶷引兵會己,而詐要勒共向青州。

暾至東阿,為勒游騎所獲。

勒見彌與嶷書,大怒,乃殺暾。

彌未之知,勒伏兵襲彌,殺之,並其眾。

張昌,本義一陽一蠻也。

少為平氏縣吏,武力過人,每自占卜,言應當富貴。

好論攻戰,儕類鹹共笑之。

及李流寇蜀,昌潛遁半年,聚一黨一數千人,盜得幢麾,詐言台遣其募人討流。

會《壬午詔書》發武勇以赴益土,號曰「壬午兵」。

自天下多難,數術者雲當有帝王興於江左,及此調發,人鹹不樂西征,昌一黨一因之誑惑,百姓各不肯去。

而詔書催遣嚴速,所經之界停留五日者,二千石免。

由是郡縣官長皆躬出驅逐,展轉不遠,屯聚而為劫掠。

是歲江夏大稔,流人就食者數千口。

太安二年,昌於安陸縣石巖山屯聚,去郡八十里,諸流人及避戍役者多往從之。

昌乃易姓名為李辰。

太守弓欽遣軍就討,輒為所破。

昌徒眾日多,遂來攻郡。

欽出戰,大敗,乃將家南奔沔口。

鎮南大將軍、新野王歆遣騎督靳滿討昌於隨郡西,大戰,滿敗走,昌得其器杖,據有江夏,即其府庫。

造妖言云:「當有聖人出。」

山都縣吏丘沈遇於江夏,昌名之為聖人,盛車服出迎之,立為天子,置百官。

沈易姓名為劉尼,稱漢後,以昌為相國,昌兄味為車騎將軍,弟放廣武將軍,各領兵。

於石巖中作宮殿,又於巖上織竹為鳥形,衣以五彩,聚肉於其傍,眾鳥群集,詐雲鳳皇降,又言珠袍、玉璽、鐵券、金鼓自然而至。

乃下赦書,建元神鳳,郊祀、服色依漢故事。

其有不應其募者,族誅。

又流訛言云:「江淮已南當圖反逆,官軍大起,悉誅討之。」

群小互相扇動,人情惶懼,江沔間一時猋起,豎牙旗,鳴鼓角,以應昌,旬月之間,眾至三萬,皆以絳科頭,替之以一毛一。

江夏、義一陽一士庶莫不從之,惟江夏舊姓江安令王傴、秀才呂蕤不從。

昌以三公位征之,傴、蕤密將宗室並奔汝南,投豫州刺史劉喬。

鄉人期思令李權、常安令吳鳳、孝廉吳暢糾合善土,得五百餘家,追隨傴等,不豫妖逆。

新野王歆上言:「妖賊張昌、劉尼妄稱神聖,犬羊萬計,絳頭一毛一面,挑刀走戟,其鋒不可當。

請台敕諸軍,三道救助。」

於是劉喬率諸軍據汝南以御賊,前將軍趙驤領一精一卒八千據宛,助平南將軍羊伊距守。

昌遣其將軍黃林為大都督,率二萬人向豫州,前驅李宮欲掠取汝水居人,喬遣將軍李楊逆擊,大破之。

林等東攻弋一陽一,太守梁桓嬰城固守。

又遣其將馬武破武昌,害太守,昌自領其眾。

西攻宛,破趙驤,害羊伊。

進攻襄一陽一,害新野王歆。

昌別率石冰東破江、揚二州,偽置守長。

當時五州之境皆畏一逼一從逆。

又遣其將陳貞、陳蘭、張甫等攻長沙、湘東、零陵諸郡。

昌雖跨帶五州,樹立牧守,皆桀盜小人而無禁制,但以劫掠為務,人情漸離。

是歲,詔以寧朔將軍、領南蠻校尉劉弘鎮宛,弘遣司馬陶侃、參軍蒯桓、皮初等率眾討昌於竟陵,劉喬又遣將軍李楊、督護尹奉總兵向江夏。

侃等與昌苦戰累日,大破之,納降萬計,昌乃沈竄於下俊山。

明年秋,乃擒之,傳首京師,同一黨一併夷三族。

陳敏,字令通,廬江人也。

少有干能,以郡廉吏補尚書倉部令史。

及趙王篡逆,三王起義兵,久屯不散,京師倉廩空虛,敏建議曰:「南方米谷皆積數十年,時將欲腐敗,而不漕運以濟中州,非所以救患周急也。」

朝廷從之,以敏為合肥度支,遷廣陵度支。

張昌之亂,遣其將石冰等趣壽春,都督劉准憂惶計無所出。

時敏統大軍在壽春,謂准曰:「此等本不樂遠戍,故一逼一迫成賊。

烏合之眾,其勢易離。

敏請合率運兵,公分配眾力,破之必矣。」

准乃益敏兵擊之,破吳弘、石冰等,敏遂乘勝逐北,戰數十合。

時冰眾十倍,敏以少擊眾,每戰皆克,遂至揚州。

回討徐州賊封雲,雲將張統斬雲降。

敏以功為廣陵相。

時惠帝幸長安,四方交爭,敏遂有割據江東之志。

其父聞之,怒曰:「滅我門者,必此兒也!」父亡,去職。

東海王越當西迎大駕,承製起敏為右將軍、假節、前鋒都督,致書於敏曰:

將軍建謀富國,則有大漕之勳。

及遭冰昌之亂,則首率義徒,以寡敵眾。

外無強兵之援,內無運籌之侶,隻身挺一立,雄略從橫,擢奇謀於馬首,奪靈計於臨危,金聲振於江外,一精一光赫於揚楚。

攻堅陷險,三十餘戰,師徒無虧,勍敵自滅。

五州復全,苞茅入貢,豈非將軍之功力哉!

今羯賊屯結,遊魂河濟,鼠伏雉竄,藏匿陳留,始欲一奸一盜,終圖不軌。

將軍孫吳之術既明,已試之功先著,孤與將軍情分特隆,想割草土之哀,抑難居之思,捨絰執戈,來恤國難。

天子遠巡,鑾輿未反,引領東眷,有懷山陵。

當憑將軍戮力,王輅有旋。

將軍率將所領,承書風發,米布軍資,惟將軍所運。

時越討豫州刺史劉喬,敏引兵會之,與越俱敗於蕭。

敏因中國大亂,遂請東歸,收兵據歷一陽一。

會吳王常侍甘卓自洛至,教卓假稱皇太弟命,拜敏為揚州刺史,並假江東首望顧榮等四十餘人為將軍、郡守,榮並偽從之。

敏為息娶卓女,遂相為表裡。

揚州刺史劉機、丹一陽一太守王廣等皆棄官奔走。

敏弟昶知顧榮等有貳心,勸敏殺之,敏不從。

昶將一精一兵數萬據烏江,弟恢率錢端等南寇江州,刺史應邈奔走,弟斌東略諸郡,遂據有吳越之地。

敏命寮佐以己為都督江東軍事、大司馬、楚公,封十郡,加九錫,列上尚書,稱自江入河,奉迎鑾駕。

東海王軍諮祭酒華譚聞敏自相署置,而顧榮等並江東首望,悉受敏官爵,乃遺榮等書曰:

石冰之亂,朝廷錄敏微功,故加越次之禮,授以上將之任,庶有韓盧一噬之效。

而本一性一凶狡,素無識達,貪榮干運,逆天而動,阻兵作威,盜據吳會,內用凶弟,外委軍吏,上負朝廷一寵一授之榮,下孤宰輔過禮之惠。

天道伐惡,人神所不祐。

雖阻長江,命危朝露。

忠節令圖,君子高行,屈節附逆,義士所恥。

王蜀匹夫,志不可屈;於期慕義,隕首燕庭。

況吳會仁人並受國一寵一,或剖符名郡,或列為近臣,而便辱身一奸一人之朝,降節逆叛之一黨一,稽顙屈膝,不亦羞乎!昔龔勝絕粒,不食莽朝;魯連赴海,恥為秦臣。

君子義行,同符千載,遙度雅量,豈獨是安!

昔吳之武烈,稱美一代,雖奮奇宛葉,亦受折襄一陽一。

討逆雄氣,志存中夏,臨江發怒,命訖丹徒。

賴先主承運,雄謀天挺,尚內倚慈母仁明之教,外杖子布廷爭之忠,又有諸葛、顧、步、張、硃、陸、全之族,故能鞭笞百越,稱制南州。

然兵家之興,不出三世,運未盈百,歸命入臣。

今以陳敏倉部令史,七第頑冗,六品下才,欲躡桓王之高蹤,蹈大皇之絕軌,遠度諸賢,猶當未許也。

諸君垂頭,不能建翟義之謀;而顧生俯眉,已受羈絆之辱。

皇輿東軒,行即紫館,百僚垂纓,雲翔鳳闕,廟勝之謨,潛運帷幄。

然後發荊州武旅,順流東下,徐州銳鋒,南據堂邑;征東勁卒,耀威歷一陽一;飛橋越橫江之津,泛舟涉瓜步之渚;威震丹一陽一,擒寇建鄴,而諸賢何顏見中州之士邪!

小寇隔津,音符道闊,引領南望,情存舊懷。

忠義之人,何世蔑有!夫危而不能安,亡而不能存,將何貴乎!永長宿德,情所素重;彥先垂發,分著金石;公胄早交,恩紀特隆;令伯義聲,親好密結。

上欲與諸賢效冀紫宸,建功帝籍。

如其不爾,亦可泛舟河渭,擊楫清歌。

何為辱身小寇之手,以蹈逆亂之禍乎!昔為同志,今已殊域;往為一體,今成異身。

瞻江長歎,非子誰思!願圖良策,以存嘉謀也。

敏凡才無遠略,一旦據有江東,刑政無章,不為英俊所服,且子弟凶暴,所在為患。

周、顧榮之徒常懼禍敗,又得譚書,皆有慚色。

、榮遣使密報征東大將軍劉准遣兵臨江,己為內應。

准遣揚州刺史劉機、寧遠將軍衡彥等出歷一陽一,敏使弟昶及將軍錢廣次烏江以距之,又遣弟閎為歷一陽一太守,戍牛渚。

錢廣家在長城,鄉人也,潛使圖昶。

廣遣其屬何康、錢象投募送白事於昶,昶俯頭視書,康揮刀斬之,稱州下已殺敏,敢有動者誅三族,吹角為內應。

廣先勒兵在硃雀橋,陳兵水南、、榮又說甘卓,卓遂背敏。

敏率萬餘人將與卓戰,未獲濟,榮以白羽扇麾之,敏眾潰散。

敏單騎東奔至江乘,為義兵所斬,母及妻子皆伏誅,於是會稽諸郡並殺敏諸弟無遺焉。

王如,京兆新豐人也。

初為州武吏,遇亂流移至宛。

時諸流人有詔並遣還鄉里,如以關中荒殘,不願歸。

征南將軍山簡、南中郎將杜蕤各遣兵送之,而促期令發。

如遂潛結諸無賴少年,夜襲二軍,破之。

杜蕤悉眾擊如,戰於涅一陽一,蕤軍大敗。

山簡不能御,移屯夏口,如又破襄城。

於是南安龐實、馮翊嚴嶷、長安侯脫等各帥其一黨一攻諸城鎮,多殺令長以應之。

未幾,眾至四五萬,自號大將軍,領司、雍二州牧。

如懼石勒之攻己也,乃厚賄於勒,結為兄弟,勒亦假其強而納之。

時侯脫據宛,與如不協,如說勒曰:「侯脫雖名漢臣,其實漢賊。

如常恐其來襲,兄宜備之。」

勒素怒脫貳己,憚如脣齒,故不攻之。

及聞如言,甚悅,遂夜令三軍蓐食待命,雞鳴而駕,後出者斬,晨壓宛門攻之,旬有二日而克之,勒遂斬脫。

如於是大掠沔漢,進一逼一襄一陽一。

征南山簡使將趙同帥師擊之,經年不能克,智力並屈,遂嬰城自守。

王澄帥軍赴京都,如邀擊破之。

如連年種穀皆化為莠,軍中大饑,其一黨一互相攻劫,官軍進討,各相率來降。

如計無所出,歸於王敦。

敦從弟稜一愛一如驍武,請敦配己麾下。

敦曰:「此輩虓險難蓄,汝一性一忌急,不能容養,更成禍端。」

稜固請,與之。

稜置諸左右,甚加一寵一遇。

如數與敦諸將角射,屢鬥爭為過失,稜果不容而杖之,如甚以為恥。

初,敦有不臣之跡,稜每諫之,敦常怒其異己。

及敦聞如為稜所辱,密使人激怒之,勸令殺稜。

如詣稜,因閒宴,請劍舞為歡,稜從之。

如於是舞刀為戲,漸漸來前。

稜惡而呵之不止,叱左右使牽去,如直前害稜。

敦聞而一陽一驚,亦捕如誅之。

杜曾,新野人,南中郎將蕤之從祖弟也。

少驍勇絕人,能被甲游於水中。

始為新野王歆鎮南參軍,歷華容令,至南蠻司馬。

凡有戰陣,勇冠三軍。

會永嘉之亂,荊州荒梗,故牙門將胡亢聚眾於竟陵,自號楚公,假曾竟陵太守。

亢後與其一黨一自相猜貳,誅其驍將數十人,曾心不自安,潛謀圖之,乃卑身屈節以事於亢,亢弗之覺,甚信任之。

會荊州賊王沖自號荊州刺史,部眾亦盛,屢遣兵抄亢所統,亢患之,問計於曾,曾勸令擊之,亢以為然。

曾白亢取帳下刀戟付工磨之,因潛引王沖之兵。

亢遣一精一騎出距沖,城中空虛,曾因斬亢而並其眾,自號南中郎將、領竟陵太守。

曾求南郡太守劉務女不得,盡滅其家。

會愍帝遣第五猗為安南將軍、荊州刺史,曾迎猗於襄一陽一,為兄子娶猗女,遂分據沔漢。

時陶侃新破杜弢,乘勝擊曾,有輕曾之色。

侃司馬魯恬言於侃曰:「古人爭戰,先料其將,今使君諸將無及曾者,未易可一逼一也。」

侃不從,進軍圍之於石城。

時曾軍多騎,而侃兵無馬,曾密開門,突侃陣,出其後,反擊其背,侃師遂敗,投水死者數百人。

曾將趨順一陽一,下馬拜侃,告辭而去。

既而致箋於平南將軍荀崧,求討丹水賊以自效,崧納之。

侃遺崧書曰:「杜曾凶狡,所將之卒皆豺狼也,可謂氏梟食母一之物。

此人不死,州土未寧,足下當識吾言。」

崧以宛中兵少,藉曾為外援,不從侃言。

曾復率流亡二千餘人圍襄一陽一,數日不下而還。

及王暠為荊州刺史,曾距之,暠使將未軌、趙誘擊曾,皆為曾所殺。

王敦遣周訪討之,屢戰不能克,訪潛遣人緣山開道,出曾不意以襲之,曾眾潰,其將馬俊、蘇溫等執曾詣訪降。

訪欲生致武昌,而硃軌息昌、趙誘息胤皆乞曾以復冤,於是斬曾,而昌、胤臠其肉而啖之。

杜弢,字景文,蜀郡成都人也。

祖植,有名蜀土,武帝時為符節令。

父,略一陽一護軍。

弢初以才學著稱,州舉秀才。

遭李庠之亂,避地南平,太守應詹一愛一其才而禮之。

後為醴陵令。

時巴蜀流人汝班、蹇碩等數萬家,布在荊湘間,而為舊百姓之所侵苦,並懷怨恨。

會屬賊李驤殺縣令,屯聚樂鄉,眾數百人,弢與應詹擊驤,破之。

蜀人杜疇、蹇撫等復擾湘州,參軍馮素與汝班不協,言於刺史荀眺曰:「流人皆欲反。」

眺以為然,欲盡誅流人。

班等懼死,聚眾以應疇。

時弢在湘中,賊眾共推弢為主,弢自稱梁益二州牧、平難將軍、湘州刺史,攻破郡縣,眺委城走廣州。

廣州刺史郭訥遣始興太守嚴佐率眾攻弢,弢逆擊破之。

荊州刺史王澄復遣王機擊弢,敗於巴陵。

弢遂縱兵肆暴,偽降於山簡,簡以為廣漢太守。

眺之走也,州人推安成太守郭察領州事,因率眾討弢,反為所敗,察死之。

弢遂南破零陵,東侵武昌,害長沙太守崔敷、宜都太守杜鑒、邵陵太守鄭融等。

元帝命征南將軍王敦、荊州刺史陶侃等討之,前後數十戰,弢將士多物故,於是請降。

帝不許。

弢乃遺應詹書曰:

天步艱難,始自吾州;州一黨一流移,在於荊土。

其所遇值,蔑之如遺,頓伏死亡者略復過平,備嘗荼毒,足下之所鑒也。

客主難久,嫌隙易構,不謂樂鄉起變出於不意,時與足下思散疑結,求擒其一黨一帥,惟患算不經遠,力不陷堅耳。

及在湘中,懼死求生,遂相結聚,欲守善自衛,天下小定,然後輸誠盟府。

尋山公鎮夏口,即具陳之。

此公鑒開塞之會,察窮通之運,納吾於眾疑之中,非高識玄睹,孰能若此!西州人士得沐浴於清流,豈惟滌蕩瑕穢,乃骨肉之施。

此公薨逝,斯事中廢,賢愚痛毒,竊心自悼。

欲遣滕永文、張休豫詣大府備列起事以來本末,但恐貪功殉名之徒將讒間於聖主之聽,戮吾使於市朝以彰叛逆之罪,故未敢遣之。

而甘陶卒至,水陸十萬,旌旗曜於山澤,舟艦有盈於三江,威則威矣,然吾眾竊未以為懼。

晉文伐原,以全信為本,故能使諸侯歸之。

陶侃宣赦書而繼之以進討,豈所以崇奉明詔,示軌憲於四海!一逼一向義之夫以為叛逆之虜,踧思善之眾以極不赦之責,非不戰而屈人之算也。

驅略烏合,欲與必死者求一戰,未見爭衡之機權也。

吾之赤心,貫於神明,西州人士,卿粗悉之耳。

寧當令抱枉於時,不證於大府邪!

昔虞卿不榮大國之相,與魏齊同其安危;司馬遷明言於李陵,雖刑殘而無慨。

足下抗威千里,聲播汶衡,進宜為國思靜難之略,退與舊交措枉直之正,不亦綽然有餘裕乎!望卿騰吾箋令,時達盟府,遣大使光臨,使吾得披露肝膽,沒身何恨哉!伏想盟府必結紐於紀綱,為一匡於聖世,使吾廁列義徒,負戈前驅,迎皇輿於閶闔,掃長蛇於荒裔,雖死之日,猶生之年也。

若然,先清方夏,卻定中原,吾得一所之糧,使斥流西歸,夷李雄之逋寇,修《禹貢》之舊獻,展微勞以補往愆,復州邦以謝鄰國,亦其志也,惟所裁處耳。

吾遠州寒士,與足下出處殊倫,誠不足感神交而濟其傾危。

但顯吾忠誠,則汶岳荷忠順之恕,衡湘無伐叛之虞,隆足下宏納之望,拯吾徒陷溺之艱,焉可金玉其音哉!然顒顒十餘萬口,亦勞瘁於警備,思放逸於南畝矣。

衡獄、江、湘列吾左右,若往言有貳,血誠不亮,益梁受殃,不惟鄙門而已。

詹甚哀之,乃啟呈弢書,並上言曰:「弢益州秀才,素有清望,文理既優,幹事兼美。

往因使流寓,居詹郡界,其貞心堅白:詹所委究。

李驤為變樂鄉,劫略良善,弢時出家財,招募忠勇,登壇歃血,義誠慷慨。

會驤攻燒南平,弢遂東下巴漢,與湘中鄉人相遇,推其素望,遂相憑結。

論弢本情,非首作亂階者也。

然破湘川,實弢之罪,亦由兵交其間,遂使滋蔓。

按弢今書,血誠亦至矣。

昔硃鮪自疑於洛一陽一,光武指河水以明心,鮪感義歸誠,終展力報施,受封侯之一寵一,由恕餅以錄功也。

詹竊謂今者當圮運之會,思弘遠猷,故齊赦射鉤之誅,晉貰斬袪之戮,用能濟冀戴之高勳,隆一匡之美譽,況弢等素無斯愆而稽顙投命邪!以為可遣大使宣揚聖旨,雲澤沾之於上,百姓沐浴於下,則上下交泰,江左無風塵之虞矣。」

帝乃使前南海太守王運受弢降,宣詔書大赦,凡諸反逆一皆除之,加韜巴東監軍。

弢受命後,諸將殉功者攻擊之不已,弢不勝憤怒,遂殺運而使其將王真領一精一卒三千為奇兵,出江南,向武陵,斷官軍運路。

陶侃使伏波將軍鄭攀邀擊,大破之,真步走湘城。

於是侃等諸軍齊進,真遂降侃,眾一黨一散潰。

弢乃逃遁,不知所在。

王機,字令明,長沙人也。

父毅,廣州刺史,甚得南越之情。

機美姿儀,周儻有度量。

陳恢之亂,機年十七,率眾擊破之。

嘗慕王澄為人,澄亦雅知之,以為己亞,遂與友善,內綜心膂,外為牙爪。

尋用為成都內史。

機終日醉酒,不存政事,由是百姓怨之,人情一騷一動。

會澄遇害,機懼禍及,又屬杜弢所在發墓,而獨為機守塚,機益自疑。

就王敦求廣州,敦不許。

會廣州人背刺史郭納,迎機為刺史,機遂將奴客門生千餘人入廣州,州部將溫邵率眾迎機。

郭遣參軍葛幽追之,及於廬陵,機叱幽曰:「何以敢來?欲取死邪?」

幽不敢一逼一而歸。

郭訥聞邵之納機也,乃遣兵擊邵,反為所破。

訥又遣機父兄時吏距之,鹹倒戈迎機,訥眾皆散,乃握節而避機。

機遂入城就訥求節,訥歎曰:「昔蘇武不失其節,前史以為美談。

此節天朝所假,義不相與,自可遣兵來取之。」

機慚而止。

機自以篡州,懼為王敦所討,乃更來交州。

時杜弢余一黨一杜弘奔臨賀,送金數千兩與機,求討桂林賊以自效。

機為列上,朝廷許之。

王敦以機難制,又欲因機討梁碩,故以降杜弘之勳轉為交州刺史。

碩聞而遣子侯侯機於鬱林,機怒其迎遲,責云:「須至州當相收拷。」

碩子馳使報碩,碩曰:「王郎已壞廣州,何可復來破交州也!」乃禁州人不許迎之。

府司馬杜贊以碩不迎機,率兵討碩,為碩所敗。

碩恐諸僑人為機,於是悉殺其良者,乃自領交址太守。

機既為碩所距,遂住鬱林。

時杜弘大破桂林賊還,遇機於道,機勸弘取交州。

弘素有意,乃執機節曰:「當相與迭持,何可獨捉!」機遂以節與之。

於是機與弘及溫邵、劉沈等並反。

尋而陶侃為廣州,到始興,州人皆諫不可輕進,侃不聽。

及至州,諸郡縣皆已迎機矣。

侃先討溫邵、劉沈,皆殺之。

機遣牙門屈藍還州,詐言增糧,密招誘所部,欲以距侃。

侃即收藍斬之,遣督護許高討機走之,病死於道。

高掘出其一屍一斬首,並殺其二子焉。

機兄矩,字令式。

美姿容,每出遊,觀者盈路。

初為南平太守,豫討陳恢有功,遷廣州刺史。

將赴職,忽見一人持奏謁矩,自雲京兆杜靈之。

矩問之,答稱:「天上京兆,被使召君為主簿。」

矩意甚惡之。

至州月餘卒。

祖約,字士少,豫州刺史逖之弟也。

初以孝廉為成皋令,與逖甚相友一愛一。

永嘉末,隨逖過江。

元帝稱制,引為掾屬,與陳留阮孚齊名。

後轉從事中郎,典選舉。

約妻無男而一性一妒,約亦不敢違忤。

嘗夜寢於外,忽為人所傷,疑其妻所為,約求去職,帝不聽,約便從右司馬營東門私出。

司直劉隗劾之曰:「約幸荷殊一寵一,顯位選曹,銓衡人物,眾所具瞻。

當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杜漸防萌,式遏寇害。

而乃變起蕭牆,患生婢妾,身被刑傷,虧其膚髮。

群小噂沓,囂聲遠被,塵穢清化,垢累明時。

天恩含垢,猶復慰喻,而約違命輕出,既無明智以保其身,又孤恩廢命,宜加貶黜,以塞眾謗。」

帝不之罪。

隗重加執據,終不許。

及逖有功於譙沛,約漸見任遇。

逖卒,自侍中代逖為平西將軍、豫州刺史,領逖之眾。

約異母兄光祿大夫納密言於帝曰:「約內懷陵上之心,抑而使之可也。

今顯侍左右,假其權勢,將為亂階矣。」

帝不納。

時人亦謂納與約異生,忌其一寵一貴,故有此言。

而約竟無綏馭之才,不為士卒所附。

及王敦舉兵,約歸衛京都,率眾次壽一陽一,逐敦所署淮南太守任台,以功封五等候,進號鎮西將軍,使屯壽一陽一,為北境籓捍。

自以名輩不後郗、卞,而不豫明帝顧命,又望開府,及諸所表請多不見許,遂懷怨望。

石聰嘗以眾一逼一之,約屢表請救,而官軍不至。

聰既退,朝議又欲作塗塘以遏胡寇,約謂為棄己,彌懷憤恚。

先是,太后使蔡謨勞之,約見謨,瞋目攘袂,非毀朝政。

及蘇峻舉兵,遂推崇約而罪執政,約聞而大喜。

從子智及衍並傾險好亂,又贊成其事,於是命逖子沛內史渙,女婿淮南太守許柳以兵會峻。

逖妻,柳之姊也,固諫不從。

及峻克京都,矯詔以約為侍中、太尉、尚書令。

穎川人陳光率其屬攻之,約左右閻禿貌類約,光謂為約而擒之,約逾垣護免。

光奔於石勒,而約之諸將復一陰一結於勒,請為內應。

勒遣石聰來攻之,約眾潰,奔歷一陽一。

遣兄子渙攻桓宣於皖城,會一毛一寶援宣,擊渙,敗之。

趙胤復遣將軍甘苗從三焦上歷一陽一,約懼而夜遁,其將牽騰率眾出降。

約以左右數百人奔於石勒,勒薄其為人,不見者久之。

勒將程遐說勒曰:「天下粗定,當顯明逆順,此漢高祖所以斬丁鮑也。

今忠於事君者莫不顯擢,背叛不臣者無不夷戮,此天下所以歸伏大王也。

祖約猶存,臣切惑之。

且約大引賓客,又佔奪鄉里先人田地,地主多怨。」

於是勒乃詐約曰:「祖侯遠來,未得喜歡,可集子弟一時俱會。」

至日,勒辭之以疾,令遐請約及其宗室。

約知禍及,大飲致醉。

既至於市,抱其外孫而泣。

遂殺之,並其親屬中外百餘人悉滅之,婦女伎妾班賜諸胡。

初,逖有胡奴曰王安,待之甚厚。

及在雍丘,告之曰:「石勒是汝種類,吾亦不在爾一人。」

乃厚資遣之,遂為勒將。

祖氏之誅也,安多將從人於市觀省,潛取逖庶子道重,藏之為沙門,時年十歲。

石氏滅後來歸。

蘇峻,字子高,長廣掖人也。

父模,安樂相。

峻少為書生,有才學,仕郡主簿。

年十八,舉孝廉。

永嘉之亂,百姓流亡,所在屯聚,峻糾合得數千家,結壘於本縣。

於時豪傑所在屯聚,而峻最強。

遣長史徐瑋宣檄諸屯,示以王化,又收枯骨而葬之,遠近感其恩義,推峻為主。

遂射獵於海邊青山中。

元帝聞之,假峻安集將軍。

時曹嶷領青州刺史,表峻為掖令,峻辭疾不受。

嶷惡其得眾,恐必為患,將討之。

峻懼,率其所部數百家泛海南渡。

既到廣陵,朝廷嘉其遠至,轉鷹揚將軍。

會周堅反於彭城,峻助討之,有功,除淮陵內史,遷蘭陵相。

王敦作逆,詔峻討敦。

卜之不吉,遲回不進。

及王師敗績,峻退保盱眙。

淮陵故吏徐深、艾毅重請峻為內史,詔聽之,加奮威將軍。

太寧初,更除臨淮內史。

王敦復肆逆,尚書令郗鑒議召峻及劉遐援京都,敦遣峻兄說峻曰:「富貴可坐取,何為自來送死?」

峻不從,遂率眾赴京師,頓於司徒故府。

道遠行速,軍人疲睏。

沈充、錢鳳謀曰:「北軍新到,未堪攻戰,擊之必克。

若復猶豫,後難犯也」賊於其夜度竹格渚,拔柵將戰,峻率其將韓晃於南塘橫截,大破之。

又隨庾亮追破沈充。

進使持節、冠軍將軍、歷一陽一內史,加散騎常侍,封邵陵公,食邑一千八百戶。

峻本以單家聚眾於擾攘之際,歸順之後,志在立功,既有功於國,威望漸著。

至是有銳卒萬人,器械甚一精一,朝廷以江外寄之。

而峻頗懷驕溢,自負其眾,潛有異志,撫納亡命,得罪之家有逃死者,峻輒蔽匿之。

眾力日多,皆仰食縣官,運漕者相屬,稍有不如意,便肆忿言。

時明帝初崩,委政宰輔,護軍庾亮欲征之。

峻聞將征,遣司馬何仍詣亮曰:「討賊外任,遠近從命,至於內輔,實非所堪。」

不從,遂下優詔征峻為大司農,加散騎常侍,位特進,以弟逸代領部曲。

峻素疑帝欲害己,表曰:「昔明皇帝親執臣手,使臣北討胡寇。

今中原未靖,無用家為,乞補青州界一荒郡,以展鷹犬之用。」

復不許。

峻嚴裝將赴召,而猶豫未決,參軍任讓謂峻曰:「將軍求處荒郡而不見許,事勢如此,恐無生路,不如勒兵自守。」

峻從之,遂不應命。

朝廷遣使諷諭之,峻曰:「台下雲我欲反,豈得活邪!我寧山頭望廷尉,不能廷尉望山頭。

往者國危累一卵一,非我不濟,狡兔既死,獵犬理自應烹,但當死報造謀者耳。」

於是遣參軍徐會結祖約,謀為亂,而以討亮為名。

約遣祖渙、許柳率眾助峻,峻遣將韓晃、張健等襲姑孰,進一逼一慈湖,殺於湖令陶馥及振威將軍司馬流。

峻自率渙、柳眾萬人,乘風濟自橫江,次於陵口,與王師戰,頻捷,遂據蔣陵覆舟山,率眾因風放火,台省及諸營寺署一時蕩盡。

遂陷宮城,縱兵大掠,侵一逼一六宮,窮凶極暴,殘酷無道。

驅役百官,光祿勳王彬等皆被捶撻,一逼一令擔負登蔣山。

一裸一剝士女,皆以壞席苫草自鄣,無草者坐地以土自覆,哀號之一聲震動內外。

時官有布二十萬匹,金銀五千斤,錢億萬,絹數萬匹,他物稱是,峻盡費之。

矯詔大赦,惟庾亮兄弟不在原例。

自為驃騎領軍將軍、錄尚書事,許柳丹一陽一尹,加前將軍馬雄左衛將軍,祖渙驍騎將軍,復弋一陽一王羕為西一陽一王、太宰、錄尚書事,羕息播亦復本官。

於是改易官司,置其親一黨一,朝廷政事一皆由之。

又遣韓晃入義興,張健、管商、弘徽等入晉陵。

時溫嶠、陶侃已唱義於武昌,峻聞兵起,用參軍賈寧計,還據石頭,更分兵距諸義軍,所過無不殘滅。

嶠等將至,峻遂遷天子於石頭,一逼一迫居人,盡聚之後苑,使懷德令匡術守苑城。

嶠等既到,乃築壘於白石,峻率眾攻之,幾至陷沒。

東西抄掠,多所擒虜,兵威日盛,戰無不克,由是義眾沮衄,人懷異計。

朝士之奔義軍者,皆云:「峻狡黠有智力,其徒一黨一驍勇,所向無敵。

惟當以天討有罪,誅滅不久;若以人事言之,未易除也。」

溫嶠怒曰:「諸君怯懦,乃是譽賊。」

及後累戰不捷,嶠亦深憚之。

管商等進攻吳郡,焚吳縣、海監、嘉興,敗諸義軍。

韓晃又攻宣城,害太守桓彝。

商等又焚餘杭,而大敗於武康,退還義興。

嶠與趙胤率步兵萬人,從白石南上,欲以臨之。

峻與匡孝將八千人逆戰,峻遣子碩與孝以數十騎先薄趙胤,敗之。

峻望見胤走,曰:「孝能破賊,我更不如乎!」因捨其眾,與數騎北下突陣,不得入,將回趨白木陂,牙門彭世、李千等投之以矛,墜馬,斬首臠割之,焚其骨,三軍皆稱萬歲。

峻司馬任讓等共立峻弟逸為主。

求峻一屍一不獲,碩乃發庾亮父母墓,剖棺焚一屍一。

逸閉城自守。

韓晃聞峻死,引兵赴石頭。

管商及弘徽進攻庱亭壘,督護李閎及輕車長史滕含擊破之,斬首千級。

商率眾走延陵,李閎與庱亭諸軍追之,斬獲數千級。

商詣庾亮降,匡術舉苑城降。

韓晃與蘇逸等併力攻術,不能陷。

溫嶠等選一精一銳將攻賊營,碩率驍勇數百渡淮而戰,於陣斬碩。

晃等震懼,以其眾奔張健於曲阿,門厄不得出,更相蹈藉,死者萬數。

逸為李湯所執,斬於車騎府。

管商之降也,餘眾並歸張健。

健又疑弘徽等不與己同,盡殺之,更以舟軍自延陵向長塘,小大二萬餘口,金銀寶物不可勝數。

揚烈將軍王允之與吳興諸軍擊健,大破之,獲男一女萬餘口。

健按與馬雄、韓晃等輕軍俱走,閎率銳兵追之,及於巖山,攻之甚急。

健等不敢下山,惟晃獨出,帶兩步靫箭,卻據胡一床一,彎弓射之,傷殺甚眾。

箭盡,乃斬之。

健等遂降,並梟其首。

孫恩,字靈秀,琅邪人,孫秀之族也。

世奉五斗米道。

恩叔父泰,字敬遠,師事錢唐杜子恭。

而子恭有秘術,嘗就人借瓜刀,其主求之,子恭曰:「當即相還耳。」

既而刀主行至嘉興,有魚躍入船中,破魚得瓜刀。

其為神效往往如此。

子恭死,泰傳其術。

然浮狡有小才,誑誘百姓,愚者敬之如神,皆竭財產,進子女,以祈福慶。

王珣言於會稽王道子,流之於廣州。

廣州刺史王懷之以泰行鬱林太守,南越亦歸之。

太子少傅王雅先與泰善,言於孝武帝,以泰知養一性一之方,因召還。

道子以為徐州主簿,猶以道術眩惑士庶。

稍遷輔國將軍、新安太守。

王恭之役,泰私合義兵,得數千人,為國討恭。

黃門郎孔道、鄱一陽一太守桓放之、驃騎諮議周勰等皆敬事之,會稽世子元顯亦數詣泰求其秘術。

泰見天下兵起,以為晉祚將終,乃扇動百姓,私集徒眾,三吳士庶多從之。

於時朝士皆懼泰為亂,以其與元顯交厚,鹹莫敢言。

會稽內史謝輶發其謀,道子誅之。

恩逃於海。

眾聞泰死,惑之,皆謂蟬蛻登仙,故就海中資給。

恩聚合亡命得百餘人,志欲復仇。

及元顯縱暴吳會,百姓不安,恩因其一騷一動,自海攻上虞,殺縣令,因襲會稽,害內史王凝之,有眾數萬。

於是會稽謝鹹、吳郡陸瑰、吳興丘尪、義興許允之、臨海周胄、永嘉張永及東一陽一、新安等凡八郡,一時俱起,殺長史以應之,旬日之中,眾數十萬。

於是吳興太守謝邈,永嘉太守謝逸,嘉興公顧胤,南康公謝明慧,黃門郎謝沖、張琨,中書郎孔道,太子洗馬孔福,烏程令夏侯愔等皆遇害。

吳國內史桓謙,義興太守魏傿,臨海太守、新蔡王崇等並出奔。

於是恩據會稽,自號征東將軍,號其一黨一曰「長生人」,宣語令誅殺異己,有不同者戮及嬰孩,由是死者十七八。

畿內諸縣處處蜂起,朝廷震懼,內外戒嚴。

遣衛將軍謝琰、鎮北將軍劉牢之討之,並轉斗而前。

吳會承平日久,人不習戰,又無器械,故所在多被破亡。

諸賊皆燒倉廩,焚邑屋,刊木堙井,虜掠財貨,相率聚於會稽。

其婦女有嬰累不能去者,囊簏盛嬰兒投於水,而告之曰:「賀汝先登仙堂,我尋後就汝。」

初,恩聞八郡響應,告其屬曰:「天下無復事矣,當與諸君朝服而至建康。」

既聞牢之臨江,復曰:「我割浙江,不失作句踐也。」

尋知牢之已濟江,乃曰:「孤不羞走矣。」

乃虜男一女二十餘萬口,一時逃入海。

懼官軍之躡,乃緣道多棄寶物子女。

時東土殷實,莫不粲麗盈目,牢之等遽於收斂,故恩復得逃海。

朝廷以謝琰為會稽,率徐州文武戍海浦。

隆安四年,恩復入余姚,破上虞,進至刑浦。

琰遣參軍劉宣之距破之,恩退縮。

少日,復寇刑浦,害謝琰。

朝廷大震,遣冠軍將軍桓不才、輔國將軍孫無終、寧朔將軍高雅之擊之,恩復還於海。

於是復遣牢之東屯會稽,吳國內史袁山松築扈瀆壘,緣海備恩。

明年,恩復入浹口,雅之敗績。

牢之進擊,恩復還於海。

轉寇扈瀆,害袁山松,仍浮海向京口。

牢之率眾西擊,未達,而恩已至,劉裕乃總兵緣海距之。

及戰,恩眾大敗,狼狽赴船。

尋又集眾,欲向京都,朝廷駭懼,陳兵以待之。

恩至新州,不敢進而退,北寇廣陵,陷之,乃浮海而北。

劉裕與劉敬宣並軍躡之於郁洲,累戰,恩復大敗,由是漸衰弱,復沿海還南。

裕亦尋海要截,復大破恩於扈瀆,恩遂遠迸海中。

及桓玄用事,恩復寇臨海,臨海太守辛景討破之。

恩窮戚,乃赴海自沈,妖一黨一及一妓一妾謂之水仙,投水從死者百數。

餘眾復推恩妹夫盧循為主。

自恩初入海,所虜男一女之口,其後戰死及自溺並流離被傳賣者,至恩死時裁數千人存,而恩攻沒謝琰、袁山松,陷廣陵,前後數十戰,亦殺百姓數萬人。

盧循,字於先,小名元龍,司空從事中郎諶之曾孫也。

雙眸冏徹,瞳子四轉,善草隸弈棋之藝。

沙門慧遠有鑒裁,見而謂之曰:「君雖體涉風素,而志存不軌。」

循娶孫恩妹。

及恩作亂,與循通謀。

恩一性一酷忍,循每諫止之,人士多賴以濟免。

恩亡,餘眾推循為主。

元興二年正月,寇東一陽一,八月,攻永嘉。

劉裕討循至晉安,循窘急,泛海到番禺,寇廣州,逐刺史吳隱之,自攝州事,號平南將軍,遣使獻貢。

時朝廷新誅桓氏,中外多虞,乃權假循征虜將軍、廣州刺史、平越中郎將。

義熙中,劉裕伐慕容超,循所署始興太守徐道覆,循之姊夫也,使人勸循乘虛而出,循不從。

道覆乃至番禺,說循曰:「朝廷恆以君為腹心之疾,劉公未有旋日,不乘此機而保一日之安,若平齊之後,劉公自率眾至豫章,遣銳師過嶺,雖復君之神武,必不能當也。

今日之機,萬不可失。

既克都邑,劉裕雖還,無能為也。

君若不同,便當率始興之眾直指尋一陽一。」

循甚不樂此舉,無以奪其計,乃從之。

初,道覆密欲裝舟艦,乃使人伐船材於南康山,偽雲將下都貨之。

後稱力少不能得致,即於郡賤賣之,價減數倍,居人貪賤,賣衣物而市之。

贛石水急,出船甚難,皆儲之。

如是者數四,故船版大積,而百姓弗之疑。

及道覆舉兵,案賣券而取之,無得隱匿者,乃併力裝之,旬日而辦。

遂舉眾寇南康、廬陵、豫章諸郡,守相皆委任奔走。

鎮南將軍何無忌率眾距之,兵敗被害。

循遣道覆寇江陵,未至,為官軍所敗,馳走告循曰:「請併力攻京都,若克之,江陵非所憂也。」

乃連旗而下,戎卒十萬,舳艫千計,敗衛將軍劉毅於桑落洲,逕至江寧。

道覆素有膽決,知劉裕已還,欲乾沒一戰,請於新亭至白石,焚舟而上,數道攻之。

循多謀少決,欲以萬全之計,固不聽。

道覆以循無斷,乃歎曰:「我終為盧公所誤,事必無成。

使我得為英雄驅馳,天下不足定也!」裕懼其侵軼,乃柵石頭,斷柤浦,以距之。

循攻柵不利,船艦為暴風所傾,人有死者。

列陣南岸,戰又敗績。

乃進攻京口,寇掠諸縣,無所得。

循謂道覆曰:「師老矣!哎能復振。

可據尋一陽一,併力取荊州,徐更與都下爭衡,猶可以濟。」

因自蔡洲南走,復據尋一陽一。

裕先遣群率追討,自統大眾繼進,又敗循於雷池。

循欲遁還豫章,乃悉力柵斷左裡。

裕命眾攻柵,循眾雖死戰,猶不能抗。

裕乘勝擊之,循單舸而走,收散卒得千餘人,還保廣州。

裕先遣孫處從海道據番禺城,循攻之不下。

道覆保始興,因險自固。

循乃襲合浦,克之,進攻交州。

至龍編,刺史杜慧度譎而敗之。

循勢屈,知不免,先鴆妻子十餘人,又召一妓一妾問曰:「我今將自一殺,誰能同者?」

多云:「雀鼠貪生,就死實人情所難。」

有云:「官尚當死,某豈願生!」於是悉鴆諸辭死者,因自投於水。

慧度取其一屍一斬之,及其父嘏;同一黨一盡獲,傳首京都。

譙縱,巴西南充人也。

祖獻之,有重名於西土。

縱少而謹慎,蜀人一愛一之。

為安西府參軍。

義熙元年,刺史遣縱及侯暉等領諸縣氐進兵東下。

暉有貳志,因梁州人不樂東也,將圖益州刺史一毛一璩,與巴西一陽一昧結謀於五城水口,共一逼一縱為主。

縱懼而不當,走投於水,暉引出而請之,至於再三,遂以兵一逼一縱於輿上。

攻璩弟西夷校尉瑾於涪城,城陷,瑾死之,縱乃自號梁、秦二州刺史。

璩聞縱反,自略城步還成都,遣參軍王瓊率三千人討縱,又遣弟瑗領四千兵繼瓊後進。

縱遣弟明子及暉距瓊於廣漢,瓊擊破暉等,追至綿竹。

明子設二伏以待之,大敗瓊眾,死者十八九。

益州營戶李騰開城以納縱。

一毛一璩既死,縱以從弟洪為益州刺史,明子為鎮東將軍、巴州刺史,率其眾五千人屯白帝,自稱成都王。

明年,遣使稱籓於姚興,將順流東寇,以討車騎將軍劉裕為名,乞師於姚興,且請桓謙為助,興遣之。

九年,劉裕以西一陽一太守硃齡石為益州刺史,寧朔將軍臧喜、下邳太守劉鐘,蘭陵太守蒯恩等率眾二萬,自江陵討縱。

初謀元率,僉難其人,齡石資名素淺,裕違眾拔之,授以麾下之半。

藏喜,裕妻弟也,位出其右,又隸焉。

齡石次於白帝,縱遣譙道福重兵守涪。

齡石師次平模,去成都二百里,縱遣其大將軍侯暉、尚書僕射譙詵屯平模,夾岸連城,層樓重柵,眾未能攻。

齡石謂劉鍾曰:「天方暑熱,賊今固險,攻之難拔,只困我師。

吾欲蓄銳息兵,伺隙而進,卿以為何如?」

鍾曰:「不然。

前揚聲言大將由內水,故道福不敢捨涪,今重軍一逼一之,出其不意,侯暉之徒已破膽矣。

正可因其凶而攻之,勢當必克。

克平模之後,自可鼓行而前,成都必不能守。

若綏兵相持,虛實相見,涪軍復來,難為敵也。

進不能戰,退無所資,二萬餘人因為蜀子虜耳。」

從之。

翌日,進攻皆克,斬侯暉等,於是遂進。

縱之城守者相次瓦解,縱乃出奔。

其尚書令馬耽封倉庫以待王師。

及齡石入成都,誅縱同祖之親,余皆安堵,使復其業。

縱之走也,先如其墓,縱女謂縱曰:「走必不免,只取辱焉。

等死,死於先人之墓可也。」

縱不從,投道福於涪。

道福怒謂縱曰:「大丈夫居如斯功業,安可棄哉!今欲為降虜,豈可而得!人誰不死,何懼之甚!」因投縱以劍,中其馬鞍。

縱去之,乃自縊。

道福謂其徒曰:「吾養爾等,正為今日。

蜀之存亡,實繫在我,不在譙王。

我尚在,猶足一戰。」

士鹹許諾。

乃散金帛以賜其眾,眾受之而走。

道福獨奔廣漢,廣漢人杜瑾執之。

硃齡石徙馬耽於越巂,追殺之。

耽之徙也,謂其徒曰:「硃侯不送我京師,滅眾口也,吾必不免。」

乃盥洗而臥,引繩而死。

須臾,齡石師至,遂戮一屍一焉。

史臣曰:惠皇失御,政紊朝危,難起蕭牆,毒痡函夏,九州波駭,五嶽塵飛,干戈日尋,戎車競逐。

王彌好亂樂禍,挾詐懷一奸一,命儔嘯侶,伺間侯隙,助悖逆於平一陽一,肆殘忍於都邑,遂使生靈塗炭,神器流離,邦國軫《麥秀》之哀,宮廟興《黍離》之痛,豈天意乎?豈人事乎?何丑虜之猖狂而亂離之斯瘼者也!張昌等或氏張淮浦,或蟻聚荊衡,招烏合之兇徒,逞豺狼之貪暴,憑陵險隘,倔強江湖,未淹歲稔,鹹至誅戮,實自取之,非為不幸。

峻約同惡相濟,生此亂階,孫盧同類相求,嗣成妖逆。

至乃干戈掃地,災沴滔天,雖樊謝之毒被含靈,李郭之禍延宮闕,方凶比暴,弗是加也。

譙縱乘茲釁隙,肆彼一奸一謀,旋踵而亡,無足論矣。

贊曰:中朝隳政,王彌肇亂。

神器流離,生靈塗炭。

群妖伺隙,構茲多難。

薦食荊衡,陵虐江漢。

孫盧一奸一慝,約峻殘賊。

窮凶極暴,為鬼為蜮。

縱竊岷峨,旋至顛踣。

載記序

古者帝王,乃生奇類、淳維,伯禹之苗裔,豈異類哉?反首衣皮,餐膻飲重,而震驚中域,其來自遠。

天未悔禍,種落彌繁。

其風俗險詖,一性一靈馳突,前史載之,亦以詳備。

軒帝患其干紀,所以徂征;武王竄以荒服,同乎禽一獸。

而於露寒之野,候月覘風,睹隙揚埃,乘間騁暴,邊城不得緩帶,百姓一靡一有室家。

孔子曰:「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

此言能教訓卒伍,整齊車甲,邊埸既伏,境內以安。

然則燕築造一陽一之郊,秦塹臨洮之險,登天山,絕地脈,苞玄菟,款黃河,所以防夷狄之亂中華,其備豫如此。

漢宣帝初納呼韓,居之亭鄣,委以候望,始寬戎狄。

光武亦以南庭數萬徙入西河,後亦轉至五原,連延七郡。

董卓之亂,則汾晉之郊蕭然矣。

郭欽騰箋於武帝,江統獻策於惠皇,皆以為魏處戎夷,繡居都鄙,請移沙塞之表,定一殷周之服。

統則憂諸並部,欽則慮在盟津。

言猶自口,元海已至。

語曰「失以豪厘」,晉卿大夫之辱也。

聰之誓兵,東兼齊地;曜之馳旆,西逾隴山,覆沒兩京,蒸徒百萬。

天子陵江御物,分據地險,回首中原,力不能救,劃長淮以北,大抵棄之。

胡人利我艱虞,分鑣起亂;晉臣或阻兵遐遠,接武傚尤。

大凡劉元海以惠帝永興元年據離石稱漢。

後九年,石勒據襄國稱趙。

張氏先據河西,是歲,自石勒後三十六年也,重華自稱涼王。

後一年,冉閔據鄴稱魏。

後一年,苻健據長安稱秦。

慕容氏先據遼東稱燕,是歲,自苻健後一年也,俊始僭號。

後三十一年,後燕慕容垂據鄴。

後二年,西燕慕容沖據阿房。

是歲也,乞伏國仁據桴罕稱秦。

後一年,慕容永據上一黨一。

是歲也,呂光據姑臧稱涼。

後十二年,慕容德據滑台稱南燕。

是歲也,禿髮烏孤據廉川稱南涼,段業據張掖稱北涼。

後三年,李玄盛據敦煌稱西涼。

後一年,沮渠蒙遜殺段業,自稱涼。

後四年,譙縱據蜀稱成都王。

後二年,赫連勃勃據朔方稱大夏。

後二年,馮跋殺離班,據和龍稱北燕。

提封天下,十喪其八,莫不龍旌帝服,建社開祊,華夷鹹暨,人物斯在。

或篡通都之鄉,或擁數州之地,雄圖內卷,師旅外並,窮兵凶於勝負,盡人命於鋒鏑,其為戰國者一百三十六載,抑元海為之禍首雲。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晉書
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六卷七卷八卷九卷一十卷一十一卷一十二卷一十三卷一十四卷一十五卷一十六卷一十七卷一十八卷一十九卷二十卷二十一卷二十二卷二十三卷二十四卷二十五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卷二十八卷二十九卷三十卷三十一卷三十二卷三十三卷三十四卷三十五卷三十六卷三十七卷三十八卷三十九卷四十卷四十一卷四十二卷四十三卷四十四卷四十五卷四十六卷四十七卷四十八卷四十九卷五十卷五十一卷五十二卷五十三卷五十四卷五十五卷五十六卷五十七卷五十八卷五十九卷六十卷六十一卷六十二卷六十三卷六十四卷六十五卷六十六卷六十七卷六十八卷六十九卷七十卷七十一卷七十二卷七十三卷七十四卷七十五卷七十六卷七十七卷七十八卷七十九卷八十卷八十一卷八十二卷八十三卷八十四卷八十五卷八十六卷八十七卷八十八卷八十九卷九十卷九十一卷九十二卷九十三卷九十四卷九十五卷九十六卷九十七卷九十八卷九十九卷一百卷一百一卷一百二卷一百三卷一百四卷一百五卷一百六卷一百七卷一百八卷一百九卷一百一十卷一百一十一卷一百一十二卷一百一十三卷一百一十四卷一百一十五卷一百一十六卷一百一十七卷一百一十八卷一百一十九卷一百二十卷一百二十一卷一百二十二卷一百二十三卷一百二十四卷一百二十五卷一百二十六卷一百二十七卷一百二十八卷一百二十九卷一百三十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