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卷一百一十:慕容俊慕容俊,字宣英,皝之第二子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晉書》卷一百一十

晉書

卷一百一十

載記第十

慕容俊

慕容俊,字宣英,皝之第二子也。

初,廆常言:「吾積福累仁,子孫當有中原。」

既而生俊,廆曰:「此兒骨相不恆,吾家得之矣。」

及長,身長八尺二寸,姿貌魁偉,博觀圖書,有文武干略。

皝為燕王,拜俊假節、安北將軍、東夷校尉、左賢王、燕王世子。

皝死,永和五年,僭即燕王位,依春秋列國故事稱元年,赦於境內。

是時石季龍死,趙、魏大亂,俊將圖兼併之計,以慕容恪為輔國將軍,慕容評為輔弼將軍,一陽一騖為輔義將軍,慕容垂為前鋒都督、建鋒將軍,簡一精一卒二十餘萬以待期。

是歲,穆帝使謁者陳沈拜俊為使持節、侍中、大都督、都督河北諸軍事、幽、冀、並、平四州牧、大將軍、大單于、燕王,承製封拜一如廆、皝故事。

明年,俊率三軍南伐,出自盧龍,次於無終。

石季龍幽州刺史王午棄城走,留其將王他守薊。

俊飽陷其城,斬他,因而都之。

徙廣寧、上谷人於徐無,代郡人於凡城而還。

及冉閔殺石祗,僭稱大號,遣其使人常煒聘於俊。

俊引之觀下,使其記室封裕詰之曰:「冉閔養息常才,負恩篡逆,有何祥應而僭稱大號?」

煒曰:「天之所興,其致不同,狼烏紀於三王,麟龍表於漢、魏。

寡君應天馭歷,能無祥乎!且用兵殺伐,哲王盛典,湯、武親行誅放,而仲尼美之。

魏武養於宦官,莫知所出,眾不盈旅,遂能終成大功。

暴胡酷亂,蒼生屠膾,寡君奮劍而誅除之,黎元獲濟,可謂功格皇天,勳侔高祖。

恭承乾命,有何不可?」

裕曰:「石祗去歲使張舉請救,雲璽在襄國,其言信不?又聞閔鑄金為己象,壞而不成,奈何言有天命?」

煒曰:「誅胡之日,在鄴者略無所遺,璽何從而向襄國,此求救之辭耳。

天之神璽,實在寡君。

且妖孽之徒,欲假奇眩眾,或改作萬端,以神其事。

寡君今已握乾府,類上帝,四海懸諸掌,大業集於身,何所求慮而取信此乎!鑄形之事,所未聞也。」

俊既銳信舉言,又欣於閔鑄形之不成也,必欲審之,乃積薪置火於其側,命裕等以意喻之。

煒神色自若,抗言曰:「結髮已來,尚不欺庸人,況千乘乎!巧詐虛言以救死者,使臣所不為也。

直道受戮,死自分耳。

益薪速火,君之大惠。」

左右勸俊殺之,俊曰:「古者兵交,使在其間,此亦人臣常事。」

遂赦之。

遣慕容恪略地中山,慕容評攻王午於魯口。

恪次唐城,冉閔將白同、中山太守侯龕固守不下。

恪留其將慕容彪攻之,進討常山。

評次南安,王午遣其將鄭生距評。

評逆擊,斬之,侯龕逾城出降。

恪進克中山,斬白同。

俊軍令嚴明,諸將無所犯。

閔章武太守賈堅率郡兵邀評戰於高城,擒堅於陣,斬首三千餘級。

是歲丁零翟鼠及冉閔將劉准等率其所部降於俊,封鼠歸義王,拜准左司馬。

時鮮卑段勤初附於俊,其後復叛。

俊遣慕容恪及相國封弈討冉閔於安喜,慕容垂討段勤於繹幕,俊如中山,為二軍聲勢。

閔懼,奔於常山,恪追及於泒水。

閔威名素振,眾鹹憚之。

恪謂諸將曰:「閔師老卒疲,實為難用;加其勇而無謀,一夫之敵耳。

雖有甲兵,不足擊也。

吾今分軍為三部,掎角以待之。

閔一性一輕銳,又知吾軍勢非其敵,必出萬死沖吾中軍。

吾今貫甲厚陣以俟其至,諸君但厲卒,從旁須其戰合,夾而擊之,蔑不克也。」

及戰,敗之,斬首七千餘級,擒閔,送之,斬於龍城。

恪屯軍呼沲。

閔將蘇亥遣其將金光率騎數千襲恪,恪逆擊,斬之,亥大懼,奔於并州。

恪進據常山,段勤懼而請降,遂進攻鄴。

閔將蔣干閉城距守。

俊又遣慕容評等率騎一萬會攻鄴。

是時燕巢於俊正一陽一殿之西椒,生三雛,項上有豎一毛一;凡城獻異鳥,五色成章。

俊謂群僚曰:「是何祥也?」

咸稱:「燕者,燕鳥也。

首有一毛一冠者,言大燕龍興,冠通天章甫之象也。

巢正一陽一西椒者,言至尊臨軒朝萬國之征也。

三子者,數應三統之驗也。

神鳥五色,言聖朝將繼五行之菉以御四海者也。」

俊覽之大悅。

既而蔣干率銳卒五千出城挑戰,慕容評等擊敗之,斬首四千餘級,干單騎還鄴。

於是群臣勸俊稱尊號,俊答曰:「吾本幽漠射獵之鄉,被發左衽之俗,歷數之菉寧有分邪!卿等苟相褒舉,以覬非望,實匪寡德所宜聞也。」

慕容恪、封弈討王午於魯口,降之。

尋而慕容評攻克鄴城,送冉閔妻子僚屬及其文物於中山。

先是,蔣干以傳國璽送於建鄴,俊欲神其事業,言歷運在己,乃詐雲閔妻得之以獻,賜號曰「奉璽君」,因以永和八年僭即皇帝位,大赦境內,建元曰元璽,署置百官。

以封弈為太尉,慕容恪為侍中,一陽一騖為尚書令,皇甫真為尚書左僕射,張希為尚書右僕射,宋活為中書監,韓恆為中書令,其餘封授各有差。

追尊廆為高祖武宣皇帝,皝為太祖文明皇帝。

時朝廷遣使詣俊,俊謂使者曰:「汝還白汝天子,我承人之乏,為中國所推,已為帝矣。」

初,石季龍使人探策於華山,得玉版,文曰:「歲在申酉,不絕如線。

歲在壬子,真一人乃見。」

及此,燕人鹹以為俊之應也。

改司州為中州,置司隸校尉官。

群下言:「大燕受命,上承光紀黑一精一之君,運歷傳屬,代金行之後,宜行夏之時,服周之冕,旗幟尚黑,牲牡尚玄。」

俊從之。

其從行文武、諸籓使人及登號之日者,悉增位三級。

泒河之師,守鄴之軍,下及戰士,賜各有差。

臨陣戰亡者,將士加贈二等,士卒復其子孫。

殿中舊人皆隨才擢敘。

立其妻可足渾氏為皇后,世子曄為皇太子。

晉寧朔將軍榮胡以彭城、魯郡叛降於俊。

常山人李犢聚眾數千,反於普壁壘,俊遣慕容恪率眾討降之。

初,冉閔既敗,王午自號安國王。

午既死,呂護復襲其號,保於魯口。

恪進討走之,遣前軍悅綰追及於野王,悉降其眾。

姚襄以梁國降於俊。

以慕容評為都督秦、雍、益、梁、江、揚、荊、徐、袞、豫十州河南諸軍事,權鎮於洛水;慕容彊為前鋒都督、都督荊、徐二州緣淮諸軍事,進據河南。

俊自和龍至薊城,幽冀之人為東遷,互相驚擾,所在屯結。

其下請討之,俊曰:「群小以朕東巡,故相惑耳。

今朕既至,尋當自定。

然不虞之備亦不可不為。」

於是令內外戒嚴。

苻生河內太守王會、黎一陽一太守韓高以郡歸俊。

晉蘭陵太守孫黑、濟北太守高柱、建興太守高甕各以郡叛歸於俊。

初,俊車騎大將軍、范一陽一公劉寧屯據蕕城,降於苻氏,至此,率戶二千詣薊歸罪,拜後將軍。

高句麗王釗遣使謝恩,貢其方物。

俊以釗為營州諸軍事、征東大將軍、營州刺史,封樂一浪一公,王如故。

俊傍事黃門侍郎申胤上言曰:

夫名尊禮重,先王之制。

冠冕之式,代或不同。

漢以蕭、曹之功,有殊群辟,故劍履上殿,入朝不趨。

世無其功,則禮宜闕也。

至於東宮,體此為儀,魏、晉因循,制不納舄。

今皇儲過謙,准同百僚,禮卑一逼一下,有違朝式。

太子有統天之重,而與諸王齊冠遠遊,非所以辨章貴賤也。

祭饗朝慶,宜正服袞衣九文,冠冕九旒。

又仲冬長至,太一陰一數終,黃鐘產氣,綿微於下,此月閉關息旅,後不省方。

《禮記》曰:「是月也,事欲靜,君子齊戒去聲色。」

唯《周官》有天子之南郊從八能之說。

或以有事至靈,非朝饗之節,故有樂作之理。

王者慎微,禮從其重。

前來二至闕鼓,不宜有設,今之鏗鏘,蓋以常儀。

二至之禮、事殊余節,猥動金聲,驚越神氣,施之宣養,實為未盡。

又朝服雖是古禮,絳韝始於秦、漢,迄於今代,遂相仍准。

朔望正旦,乃具袞舄。

禮,諸侯旅見天子,不得終事者三,雨沾服失容,其在一焉。

今或朝日天雨,未有定儀。

禮貴適時,不在過恭。

近以地濕不得納舄,而以袞襈改履。

案言稱朝服,所以服之而朝,一體之間,上下二制,或廢或存,實乖禮意。

大燕受命,侔蹤虞、夏,諸所施行,宜損益定之,以為皇代永制。

俊曰:「其劍舄不趨,事下太常參議。

太子服袞冕,冠九旒,超級一逼一上,未可行也。

冠服何容一施一廢,皆可詳定。」

初,段蘭之子龕因冉閔之亂,擁眾東屯廣固,自號齊王,稱籓於建鄴,遣書抗中表之儀,非俊正位。

俊遣慕容恪、慕容塵討之。

恪既濟河。

龕弟羆驍勇有智計,言於龕曰:「慕容恪善用兵,加其眾旅既盛,恐不可抗也。

若頓兵城下,雖復請降,懼終不聽。

王但固守,羆請率一精一銳距之。

若其戰捷,王可馳來追擊,使虜匹馬無反。

如其敗也,遽出請降,不失千戶侯也。」

龕弗從。

羆固請行,龕怒斬之,率眾三萬來距恪。

恪遇龕於濟水之南,與戰,大敗之,遂斬其弟欽,盡俘其眾。

恪進圍廣固,諸將勸恪宜急攻之,恪曰:「軍勢有宜緩以克敵,有宜急而取之。

若彼我勢均,且有強援,慮腹背之患者,須急攻之,以速大利。

如其我強彼弱,外無寇援,力足制之者,當羈縻守之,以待其斃。

兵法十圍五攻,此之謂也。

龕恩結賊一黨一,眾未離心,濟南之戰,非不銳也,但其用之無術,以致敗耳。

今憑固天險,上下同心,攻守勢倍,軍之常法。

若其促攻,不過數旬,克之必矣,但恐傷吾士眾。

自有事已來,卒不獲寧,吾每思之,不覺忘寢,亦何宜輕殘人命乎!當持久以取耳。」

諸將皆曰:「非所及也。」

乃築室反耕,嚴固圍壘。

龕所署徐州刺史王騰、索頭單于薛雲降於恪。

段龕之被圍也,遣使詣建鄴請救。

穆帝遣北中郎將荀羨赴之,憚虜強遷延不敢進。

攻破一陽一都,斬王騰以歸。

恪遂克廣固,以龕為伏順將軍,徙鮮卑胡羯三千餘戶於薊,留慕容塵鎮廣固,恪振旅而歸。

俊太子曄死,偽謚獻懷。

昇平元年,復立次子為皇太子,赦其境內,改元曰光壽。

遣其撫軍慕容垂、中軍慕容虔與護軍平熙等率步騎八萬討丁零敕勒於塞北,大破之,俘斬十餘萬級,獲馬十三萬匹,牛羊億余萬。

初,廆有駿馬曰赭白,有奇相逸力。

石季龍之伐棘城也,皝將出避難,欲乘之,馬悲鳴蹄嚙,人莫能近。

皝曰:「此馬見異先朝,孤常仗之濟難,今不欲者,蓋先君之意乎!」乃止。

季龍尋退,皝益奇之。

至是,四十九歲矣,而駿逸不虧,俊比之於鮑氏驄,命鑄銅以圖其象,親為銘贊,鐫勒其旁,置之薊城東掖門。

是歲,像成而馬死。

匈奴單于賀賴頭率部落三萬五千降於俊,拜寧西將軍、雲中郡公,處之於代郡平舒城。

晉太山太守諸葛攸伐其東郡。

俊遣慕容恪距戰,王師敗績。

北中郎將謝萬先據梁、宋,懼而遁歸。

恪進兵入寇河南,汝、穎、譙、沛皆陷,置守宰而還。

俊自薊城遷於鄴,赦其境內,繕修宮殿,復銅雀台。

廷尉監常煒上言:「大燕雖革命創製,至於朝廷銓謨,亦多因循魏、晉,唯祖父不殮葬者,獨不聽官身清朝,斯誠王教之首,不刊之式。

然禮貴適時,世或損益,是以高祖制三章之法,而秦人安之。

自頃中州喪亂,連兵積年,或遇傾城之敗,覆軍之禍,坑師沈卒,往往而然,孤孫煢子,十室而九。

兼三方嶽峙,父子異邦,存亡吉凶,杳成天外。

或便假一時,或依嬴博之制,孝子糜身無補,順孫心喪一靡一及,雖招魂虛葬以敘罔極之情,又禮無招葬之文,令不此載。

若斯之流,抱琳琅而無申,懷英才而不齒,誠可痛也。

恐非明揚側陋,務盡時珍之道。

吳起、二陳之疇,終將無所展其才幹。

漢祖何由免於平城之圍?郅支之首何以懸於漢關?謹案《戊辰詔書》,蕩清瑕穢,與天下更始,以明惟新之慶。

五六年間,尋相違伐,於則天之體,臣竊未安。」

俊曰:「煒宿德碩儒,練明刑法,覽其所陳,良足采也。

今六一合未寧,喪亂未已,又正當搜奇拔異之秋,未可才行兼舉,且除此條,聽大同更議。」

使昌黎、遼東二郡營起廆廟,范一陽一、燕郡構皝廟,以其護軍平熙領將作大匠,監造二廟焉。

苻堅平州刺史劉特率戶五千降於俊。

河間李黑聚眾千餘,攻略州郡,殺棗強令衛顏,俊長樂太守傅顏討斬之。

常山大樹自拔,根下得璧七十、圭七十三,光色一精一奇,有異常玉。

俊以為岳神之命,遣其尚書郎段勤以太宰祀之。

初,冉閔之僭號也,石季龍將李歷、張平、高昌等並率其所部稱籓於俊,遣子入侍。

既而投款建鄴,結援苻堅,並受爵位,羈縻自固,雖貢使不絕,而誠節未盡。

呂護之走野王也,遣弟奉表謝罪於俊,拜寧南將軍、河內太守。

又上一黨一馮鴦自稱太守,附於張平,平屢言之,俊以平故,赦其罪,以為京兆太守。

護、鴦亦一陰一通京師。

張平跨有新興、雁門、西河、太原、上一黨一、上郡之地,壘壁三百餘,胡晉十餘萬戶,遂拜置征、鎮,為鼎峙之勢。

俊其司徒慕容評討平,領軍慕輿根討鴦,司空一陽一騖討昌,撫軍慕容臧攻歷。

并州壘壁降者百餘所,以尚書右僕射悅綰為安西將軍、領護匈奴中郎將、并州刺史以撫之。

平所署征西諸葛驤、鎮北蘇象、寧東喬庶、鎮南石賢等率壘壁百三十八降於俊,俊大悅,皆復其官爵。

既而平率眾三千奔於平一陽一,鴦奔於野王,歷走滎一陽一,昌奔邵陵,悉降其眾。

俊於是復圖入寇,兼欲經略關西,乃令州郡校閱見丁,一精一覆隱漏,率戶留一丁,余悉發之,欲使步卒滿一百五十萬,期明年大集,將進臨洛一陽一,為三方節度。

武邑劉貴上書極諫,陳百姓凋弊,召兵非法,恐人不堪命,有土崩之禍,並陳時政不便於時者十有三事。

俊覽而悅之,付公卿博議,事多納用,乃改為三五占兵,寬戎備一周,悉令明年季冬赴集鄴都。

是歲,晉將荀羨攻山茌,拔之。

斬俊太山太守賈堅。

俊青州刺史慕容塵遣司馬悅明救之,羨師敗績,復陷山茌。

俊立小學於顯賢裡以教胄子。

封其子泓為濟北王,沖為中山王。

宴群臣於蒲池,酒酣,賦詩,因談經史,語及周太子晉,潸然流涕,顧謂群臣曰:「昔魏武追痛倉舒,孫權悼登無已,孤常謂二主緣一愛一稱奇,無大雅之體。

自曄亡以來,孤鬚髮中白,始知二主有以而然。

卿等言曄定何如也?孤今悼之,得無貽怪將來乎?」

其司徒左長史李績對曰:「獻懷之在東宮,臣為中庶子,既忝近侍,聖質志業,臣實不敢不知。

臣聞道備無愆,其唯聖人乎。

先太子大德有八,未見闕也。」

俊曰:「卿言亦以過矣,然試言之。」

績言:「至孝自天,一性一與道合,此其一也。

聰敏慧悟,機思若流,此其二也。

沈毅好斷,理詣無幽,此其三也。

疾諛亮物,雅悅直言,此其四也。

好學一愛一賢,不恥下問,此其五也。

英姿邁古,藝業超時,此其六也。

虛襟恭讓,尊師重道,此其七也。

輕財好施,勤恤民隱,此其八也。」

俊泣曰:「卿雖褒譽,然此兒若在,吾死無憂也。

吾既不能追蹤唐、虞,官天下以禪有德,近模三王,以世傳授。

景茂幼沖,器藝未舉,卿以為何如?」

績曰:「皇太子天資岐嶷,聖敬日躋,而八闃然,二闕未補,雅好游田,娛心絲竹,所以為損耳。」

俊彼謂曰:「伯一陽一之言,藥石之惠,汝宜戢之。」

因問高年疾苦、孤寡不能自存者,賜谷帛有差。

俊夜夢石季龍嚙其臂,寤而惡之,命發其墓,剖棺出一屍一,蹋而罵之曰:「死胡安敢夢生天子!」遣其御史中尉一陽一約數其殘酷之罪,鞭之,棄於漳水。

諸葛攸又率水陸三萬討俊,入自石門,屯於河渚。

攸部將匡超進據墽敖,蕭館屯於新柵,又遣督護徐冏率水軍三千泛舟上下,為東西聲勢。

俊遣慕容評、傅顏等統步騎五萬,戰於東阿,王師敗績。

塞北七國賀蘭、涉勒等皆降。

俄而俊寢疾,謂慕容恪曰:「吾所疾惙然,當恐不濟。

修短命也,復何所恨!但二寇未除,景茂沖幼,慮其未堪多難。

吾欲遠追宋宣,以社稷屬汝。」

恪曰:「太子雖幼,天縱聰聖,必能勝殘刑措,不可以亂正統也。」

俊怒曰:「兄弟之間豈虛飾也!」恪曰:「陛下若以臣堪荷天下之任者,寧不能輔少主乎!」俊曰:「若汝行周公之事,吾復何憂!李績清方忠亮,堪任大事,汝善遇之。」

是時兵集鄴城,盜賊互起,每夜攻劫,晨昏斷行。

於是寬常賦,設奇禁,賊盜有相告者賜奉車都尉,捕誅賊首木谷和等百餘人,乃止。

昇平四年,俊死,時年四十二,在位十一年。

偽謚景昭皇帝,廟號烈祖,墓號龍陵。

俊雅好文籍,自初即位至末年,講論不倦,覽政之暇,唯與侍臣錯綜義理,凡所著述四十餘篇。

一性一嚴重,慎威儀,未曾以慢服臨朝,雖閒居宴處亦無懈怠之色雲。

韓恆,字景山,灌津人也。

父默,以學行顯名。

恆少能屬文,師事同郡張載,載奇之,曰:「王佐才也。」

身長八尺一寸,博覽經籍,無所不通。

永嘉之亂,避地遼東。

廆既逐崔毖,復徙昌黎,召見,嘉之,拜參軍事。

鹹和中,宋該等建議以廆立功一隅,勤誠王室,位卑任重,不足以鎮華夷,宜表請大將軍、燕王之號。

廆納之,命群僚博議,鹹以為宜如該議。

恆駁曰:「自群胡乘間,人嬰荼毒,諸夏蕭條,無復綱紀。

明公忠武篤誠,憂勤社稷,抗節孤危之中,建功萬里之外,終古勤王之義,未之有也。

夫立功者患信義不著,不患名位不高,故桓文有寧復一匡之功,亦不先求禮命以令諸侯。

宜繕甲兵,候機會,除群凶,靖四海,功成之後,九錫自至。

且要君以求一寵一爵者,非為臣之義也。」

廆不平之,出為新昌令。

皝為鎮軍,復參軍事。

遷營丘太守,政化大行。

俊為大將軍,征拜咨議參軍,加揚烈將軍。

俊僭位,將定五行次,眾論紛紜。

恆時疾在龍城,俊召恆以決之。

恆未至而群臣議以燕宜承晉為水德。

既而恆至,言於俊曰:「趙有中原,非唯人事,天所命也。

天實與之,而人奪之,臣竊謂不可。

且大燕王跡始自於震,於《易》,震為青龍。

受命之初,有龍見於都邑城,龍為木德,幽契之符也。」

俊初雖難改,後終從恆議。

俊秘書監清河聶熊聞恆言,乃歎曰:「不有君子,國何以興,其韓令君之謂乎!」後與李產俱傅東宮,從太子曄入朝,俊彼謂左右曰:「此二傅一代偉人,未易繼也。」

其見重如此。

李產,字子喬,范一陽一人也。

少剛厲,有志格。

永嘉之亂,同郡祖逖擁眾部於南土,力能自固,產遂往依之。

逖素好從橫,弟約有大志,產微知其旨,乃率子弟十數人間行還鄉里,仕於石氏,為本郡太守。

及慕容俊南征,前鋒達郡界,鄉人皆勸產降,產曰:「夫受人之祿,當同其安危,今若捨此節以圖存,義士將謂我何!」眾潰,始詣軍請降。

俊嘲之曰:「卿受石氏一寵一任,衣錦本鄉,何故不能立功於時,而反委質乎!烈士處身於世,固當如是邪?」

產泣曰:「誠知天命有歸,非微臣所抗。

然犬馬為主,豈忘自效,但以孤窮勢蹙,致力無術,FC俛歸死,實非誠款。」

俊嘉其慷慨,顧謂左右曰:「此真長者也。」

乃擢用之,歷位尚書。

一性一剛正,好直言,每至進見,未曾不論朝政之得失,同輩鹹憚焉,俊亦敬其儒雅。

前後固辭年老,不堪理劇。

轉拜太子太保。

謂子績曰:「以吾之才而致於此,始者之願亦已過矣,不可復以西夕之年取笑於來今也。」

固辭而歸,死於家。

子績。

績字伯一陽一,少以風節知名,清辯有辭理。

弱冠為郡功曹。

時石季龍親征段遼,師次范一陽一,百姓饑儉,軍供有闕。

季龍大怒,大守惶怖避匿。

績進曰:「郡帶北裔,與寇接攘,疆埸之間,人懷危慮。

聞輿駕親戎,將除殘賊,雖嬰兒白首,鹹思效命,非唯為國,亦自求寧,雖身膏草野,猶甘為之,敢有私吝而闕軍實!但此年災儉,家有菜色,困弊力屈,無所取濟,逋廢之罪,情在可矜。」

季龍見績年少有壯節,嘉而恕之,於是太守獲免。

刺史王午闢為主簿。

俊之南征也,隨午奔魯口。

鄧恆謂午曰:「績鄉里在北,父已降燕,今雖在此,終不為用,方為人患。」

午曰:「績於喪亂之中捐家立義,情節之重,有侔古烈,若懷嫌害之,必駭眾望。」

恆乃止。

午恐績終為恆所害,乃資遣之。

及到,俊責其背親後至,績答曰:「臣聞豫讓報智伯仇,稱於前史。

既官身所在,何事非君!陛下方弘唐、虞之化,臣實未謂歸順之晚也。」

俊曰:「此亦事主之一節耳。」

累遷太子中庶子。

及立,慕容恪欲以績為尚書右僕射,憾績往言,不許。

恪屢請,乃謂恪曰:「萬機之事委之叔父,伯一陽一一人,請獨一裁。」

績遂憂死。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晉書
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六卷七卷八卷九卷一十卷一十一卷一十二卷一十三卷一十四卷一十五卷一十六卷一十七卷一十八卷一十九卷二十卷二十一卷二十二卷二十三卷二十四卷二十五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卷二十八卷二十九卷三十卷三十一卷三十二卷三十三卷三十四卷三十五卷三十六卷三十七卷三十八卷三十九卷四十卷四十一卷四十二卷四十三卷四十四卷四十五卷四十六卷四十七卷四十八卷四十九卷五十卷五十一卷五十二卷五十三卷五十四卷五十五卷五十六卷五十七卷五十八卷五十九卷六十卷六十一卷六十二卷六十三卷六十四卷六十五卷六十六卷六十七卷六十八卷六十九卷七十卷七十一卷七十二卷七十三卷七十四卷七十五卷七十六卷七十七卷七十八卷七十九卷八十卷八十一卷八十二卷八十三卷八十四卷八十五卷八十六卷八十七卷八十八卷八十九卷九十卷九十一卷九十二卷九十三卷九十四卷九十五卷九十六卷九十七卷九十八卷九十九卷一百卷一百一卷一百二卷一百三卷一百四卷一百五卷一百六卷一百七卷一百八卷一百九卷一百一十卷一百一十一卷一百一十二卷一百一十三卷一百一十四卷一百一十五卷一百一十六卷一百一十七卷一百一十八卷一百一十九卷一百二十卷一百二十一卷一百二十二卷一百二十三卷一百二十四卷一百二十五卷一百二十六卷一百二十七卷一百二十八卷一百二十九卷一百三十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