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卷六十二:劉琨 子群琨兄輿輿子演祖逖兄納劉琨,字越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晉書》卷六十二

晉書

卷六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劉琨 子群琨兄輿輿子演祖逖兄納

劉琨,字越石,中山魏昌人,漢中山靖王勝之後也。

祖邁,有經國之才,為相國參軍、散騎常侍。

父蕃,清高沖儉,位至光祿大夫。

琨少得俊朗之目,與范一陽一祖納俱以雄豪著名。

年二十六,為司隸從事。

時征虜將軍石崇河南金谷澗中有別廬,冠絕時輩,引致賓客,日以賦詩。

琨預其間,文詠頗為當時所許。

秘書監賈謐參管朝政,京師人士無不傾心。

石崇、歐一陽一建、陸機、陸雲之徒,並以文才降節事謐,琨兄弟亦在其間,號曰「二十四友'。

太尉高密王泰闢為掾,頻遷著作郎、太學博士、尚書郎。

趙王倫執政,以琨為記室督,轉從事中郎。

倫子荂,即琨姊婿也,故琨父子兄弟並為倫所委任。

及篡,荂為皇太子,琨為荂詹事。

三王之討倫也,以琨為冠軍、假節,與孫秀子會率宿衛兵三萬距成都王穎,戰於黃橋,琨大敗而還,焚河橋以自固。

及齊王冏輔政,以其父兄皆有當世之望,故特宥之,拜兄輿為中書郎,琨為尚書左丞,轉司徒左長史。

冏敗,范一陽一王虓鎮許昌,引為司馬。

及惠帝幸長安,東海王越謀迎大駕,以琨父蕃為淮北護軍、豫州刺史。

劉喬攻范一陽一王虓於許昌也,琨輿汝南太守杜育等率兵救之,未至而虓敗,琨輿虓俱奔河北,琨之父母遂為劉喬所執。

琨乃說冀州刺史溫羨,使讓位於虓。

及虓領冀州,遺琨詣幽州,乞師於王浚,得突騎八百人,與虓濟河,共破東平王懋於廩丘,南走劉喬,始得其父母。

又斬石超,降呂朗,因統諸軍奉迎大駕於長安。

以動封廣武侯,邑二千戶。

永嘉元年,為并州刺史,加振威將軍,領匈奴中郎將。

琨在路上表曰:「臣以頑蔽,志望有限,因緣際會,遂忝過任。

九月末得發,道險山峻,胡寇塞路,輒以少擊眾,冒險而進,頓伏艱危,辛苦備嘗,即日達壺口關。

臣自涉州疆,目睹困乏,流移四散,十不存二,攜老扶弱,不絕於路。

及其在者,鬻賣妻子,生相捐棄,死亡委危,白骨橫野,哀呼之一聲,感傷和氣。

群胡數萬,周匝四山,動足遇掠,開目睹寇。

唯有壺關,可得告糴。

而此二道,九州之一陰一,數人當路,則百夫不敢進,公私往反,沒喪者多。

嬰守窮城,不得薪采,耕牛既盡,又乏田器。

以臣愚短,當此至難,憂如循環,不遑寢食。

臣伏思此州雖去邊朔,實邇皇畿,南通河內,東連司冀,北捍殊俗,西御強虜,是勁弓良馬勇士一精一銳之所出也。

當須委輸,乃全其命。

今上尚書,請此州谷五百萬斛,絹五百萬匹,綿五百萬斤。

願陛下時出臣表,速見聽處。」

朝廷許之。

時東嬴公騰自晉一陽一鎮鄴,並土饑荒,百姓隨騰南下,余戶不滿二萬,寇賊繼橫,道路斷塞。

琨募得千餘人,轉斗至晉一陽一。

府寺焚燬,僵一屍一蔽地,其有存者,饑羸無復人色,荊棘成林,豺狼滿道。

琨翦除荊棘,收葬枯骸,造府朝,建市獄。

寇盜互來掩襲,恆以城門為戰場,百姓負楯以耕,屬鞬而耨。

琨撫循勞徠,甚得物情。

劉元海時在離石,相去三百許裡。

琨密遣離間其部雜虜,降者萬餘落。

元海甚懼,遂城蒲子而居之。

在官未期,流人稍復,雞犬之音復相接矣。

琨父蕃自洛赴之。

人士奔迸者多歸於琨,琨善於懷撫,而短於控御。

一日之中,雖歸者數千,去者亦以相繼。

然素奢豪,嗜聲色,雖暫自矯勵,而輒復縱逸。

河南徐潤者,以音律自通,游於貴勢,琨甚一愛一之,署為晉一陽一令。

潤恃一寵一驕恣,干預琨政。

奮威護軍令狐盛一性一亢直,數以此為諫,並勸琨除潤,琨不納。

初,單于猗以救東嬴公騰之功,琨表其弟猗盧為代郡公,與劉希合眾於中山。

王浚以琨侵己之地,數來擊琨,琨不能抗,由是聲實稍損。

徐潤又譖令狐盛於琨曰:「盛將勸公稱帝矣。」

琨不之察,便殺之。

琨母曰:「汝不能弘經略,駕豪傑,專欲除勝己以自安,當何以得濟!如是,禍必及我。」

不從。

盛子泥奔於劉聰,具言虛實。

聰大喜,以泥為鄉導。

屬上一黨一太守襲醇降於聰,雁門烏丸復反,琨親率一精一兵出御之。

聰遣子粲及令狐泥乘虛襲晉一陽一,太原太守高喬以郡降聰,琨父母並遇害。

琨引猗盧併力攻粲,大敗之,死者十五六。

琨乘勝追之,更不能克。

猗盧以為聰未可滅,遺琨牛羊車馬而去,留其將箕澹、段繁等戍晉一陽一。

琨志在復仇,而屈於力弱,泣血一屍一立,撫一慰傷痍,移居一陽一邑城,以招集亡散。

愍帝即位,拜大將軍、都督并州諸軍事,加散騎常侍、假節。

琨上疏謝曰:

陛下略臣大愆,錄臣小善,猥蒙天恩,光授殊一寵一,顯以蟬冕之榮,崇以上將之位。

伏省詔書,五情飛越。

臣聞晉文以郤縠為元帥而定霸功,高祖以韓信為大將而成王業,鹹有敦詩閱禮之德,戎昭果毅之威,故能振豐功於荊南,拓洪基於河北。

況臣凡陋,擬蹤前哲,俯懼折鼎,慮在覆餗。

昔曹沫三北,而收功於柯盟;馮異垂翅,而奮翼於澠池,皆能因敗為成,以功補過。

陛下宥過之恩已隆,而臣自新之善不立。

臣雖不逮,預聞前訓,恭讓之節,臣猶庶幾。

所以冒承一寵一命者,實欲沒身報國,輒死自效,要以致命寇場,盡其臣節。

至於一寵一榮之施,非言辭所謝。

又謁者史蘭、殿中中郎王春等繼至,奉詔,臣俯尋聖旨,伏紙飲淚。

臣聞夷險流行,古今代有,靈厭皇德,曾未悔禍。

蟻狄續毒於神州,夷裔肆虐於上國,七廟闕禋祀之饗,百官喪彝倫之序,梓宮淪辱,山陵未兆,率土永慕,思同考妣。

陛下龍姿日茂,睿質彌光,升區宇於既頹,崇社稷於已替,四海之內,肇有上下,九服之萌,復睹典制。

伏惟陛下蒙塵於外,越在秦郊,蒸嘗之敬在心,桑梓之思未克。

臣備位歷年,才質駑下,丘山之釁已彰,毫釐之效未著。

頃以時宜,權假位號,竟無殪戎之績,而有負乘之累,當肆刑書,以明黜陟。

是以臣前表上聞,敢緣愚款,乞奉先朝之班,苟存偏師之職,赦其三敗之愆,必其一功之用,得騁志虜場,快意大逆,雖身膏野草,無恨黃墟。

陛下偏恩過隆,曲蒙擢拔,遂授上將,位兼常伯,征討之務,得從事宜。

拜命驚惶,五情戰悸,懼於隕越,以為朝羞。

昔申胥不徇伯舉,而成公婿之勳;伍員不從城父,而濟入郢之庸。

臣雖頑凶,無覬古人,其於被堅執銳,致身寇仇,所謂天地之施,群生莫謝不勝。

受恩至深,謹拜表陳聞。

及麴允敗,劉曜斬趙冉,琨又表曰:

逆胡劉聰,敢率犬羊,馮陵輦轂,人神發憤,遐邇奮怒。

伏省詔書,相國、南一陽一王保,太尉、涼州刺史軌,糾合二州,同恤王室,冠軍將軍允、護軍將軍綝,總齊六軍,戮力國難,王旅大捷,俘馘千計,旌旗首於晉路,金鼓振於河曲,崤函無虔劉之警,汧隴有安業之慶,斯誠宗廟社稷陛下神武之所致。

含氣之類,莫不引領,況臣之心,能無踴躍。

臣前表當與鮮卑猗盧克今年三月都會平一陽一,會匈羯石勒以三月三日徑掩薊城,大司馬、博陵公浚受其偽和,為勒所虜,勒勢轉盛,欲來襲臣。

城塢駭懼,志在自守。

又猗盧國內欲生一奸一謀,幸盧警慮,尋皆誅滅。

遂使南北顧慮,用愆成舉,臣所以泣血宵吟,扼腕長歎者也。

勒據襄國,與臣隔山,寇騎朝發,夕及臣城,同惡相求,其徒實繁。

自東北八州,勒滅其七,先朝所授,存者唯臣。

是以勒朝夕謀慮,以圖臣為計,窺伺間隙,寇抄相尋,戎士不得解甲,百姓不得在野。

天網雖張,靈澤未及,唯臣孑然與寇為伍。

自守則稽聰之誅,進討則勒襲其後,進退唯谷,首尾狼狽。

徒懷憤踴,力不從願,慚怖征營,痛心疾首,形留所在,神馳寇庭。

秋谷既登,胡馬已肥,前鋒諸軍並有至者,臣當首啟戎行,身先士卒。

臣與二虜,勢不並立,聰、勒不梟,臣無歸志,庶憑陛下威靈,使微意獲展,然後隕首謝國,沒而無恨。

三年,帝遣兼大鴻臚趙廉持節拜琨為司空、都督並冀幽三州諸軍事。

琨上表讓司空,受都督,剋期與猗盧討劉聰。

尋猗盧父子相圖,盧及兄子根皆病死,部落四散。

琨子遵先質於盧,眾皆附之。

及是,遵與箕澹等帥盧眾三萬人,馬牛羊十萬,悉來歸琨,琨由是復振,率數百騎自平城撫納之。

屬石勒攻樂平,太守韓據請救於琨,而琨自以士眾新合,欲因其銳以威勒。

箕澹諫曰:「此雖晉人,久在荒裔,未習恩信,難以法御。

今內收鮮卑之餘谷,外抄殘胡之牛羊,且閉關守險,務農息士,既服化感義,然後用之,則功可立也。」

琨不從,悉發其眾,命澹領步騎二萬為前驅,琨自為後繼。

勒先據險要,設伏以擊澹,大敗之,一軍皆沒,並土震駭。

尋又炎旱,琨窮蹙不能復守。

幽州刺史鮮卑段匹磾數遣信要琨,欲與同獎王室。

琨由是率眾赴之,從飛狐人薊。

匹磾見之,甚相崇重,與琨結婚,約為兄弟。

是時西都不守,元帝稱制江左,琨乃令長史溫嶠勸進,於是河朔征鎮夷夏一百八十人連名上表,語在《元紀》。

令報曰:「豺狼肆毒,薦覆社稷,億兆顒顒,延首罔系。

是以居於王位,以答天下,庶以克復聖主,掃蕩讎恥,豈可猥當隆極,此孤之至誠著於遐邇者也。

公受奕世之一寵一,極人臣之位,忠允義誠,一精一感天地。

實賴遠謀,共濟艱難。

南北迥邈,同契一致,萬里之外,心存咫尺。

公其撫寧華戎,致罰丑類。

動靜以聞。」

建武元年,琨與匹磾期討石勒,匹磾推琨為大都督,臿血載書,檄諸方守,俱集襄國。

琨、匹磾進屯固安,以俟眾軍。

匹磾從弟末波納勒厚賂,獨不進,乃沮其計。

琨、匹磾以勢弱而退。

是歲,元帝轉琨為侍中、太尉,其餘如故,並贈名刀。

琨答曰:「謹當躬自執佩,馘截二虜。」

匹磾奔其兄喪,琨遣世子群送之,而末波率眾要擊匹磾而敗走之,群為末波所得。

末波厚禮之,許以琨為幽州刺史,共結盟而襲匹磾,密遣使繼群書請琨為內應,而為匹磾邏騎所得。

時琨別屯故征北府小城,不之知也。

因來見匹磾,匹磾以群書示琨曰:「意亦不疑公,是以白公耳。」

琨曰:「與公同盟,志獎王室,仰憑威力,庶雪國家之恥。

若兒書密達,亦終不以一子之故負公忘義也。」

匹磾雅重琨,初無害琨志,將聽還屯。

其中弟叔軍好學有智謀,為匹磾所信,謂匹磾曰:「吾胡夷耳,所以能服晉人者,畏吾眾也。

今我骨肉構禍,是其良圖之日,若有奉琨以起,吾族盡矣。」

匹磾遂留琨。

琨之庶長子遵懼誅,與琨左長史楊橋、并州治中如綏閉門自守。

匹磾諭之不得,因縱兵攻之。

琨將龍季猛迫於乏食,遂斬橋、綏而降。

初,琨之去晉一陽一也,慮及危亡而大恥不雪,亦知夷狄難以義伏,冀輸寫至誠,僥倖萬一。

每見將佐,發言慷慨,悲其道窮,欲率部曲列於賊壘。

斯謀未果,竟為匹磾所拘。

自知必死,神色怡如也。

為五言詩贈其別駕盧諶曰:

握中有懸璧,本是荊山球。

惟彼太公望,昔是渭濱叟。

鄧生何感激,千里來相求。

白登幸曲逆,鴻門賴留侯。

重耳憑五賢,小白相射鉤。

能隆二伯主,安問一黨一與仇!中夜撫枕歎,想與數子游。

吾衰久矣夫,何其不夢周?誰雲聖達節,知命故無憂。

宣尼悲獲麟,西狩泣孔丘。

功業未及建,夕一陽一忽西流。

時哉不我與,去矣如雲浮。

硃實隕勁風,繁英落素秋。

狹路頌華蓋,駭駟摧雙輈。

何意百煉剛,化為繞指柔。

琨詩托意非常,攄暢幽憤,遠想張陳,感鴻門、白登之事,用以激諶。

諶素無奇略,以常詞酬和,殊乖琨心,重以詩贈之,乃謂琨曰:「前篇帝王大志,非人臣所言矣。」

然琨既忠於晉室,素有重望,被拘經月,遠近憤歎。

匹磾所署代郡太守辟閭嵩,與琨所署雁門太守王據、後將軍韓據連謀,密作攻具,欲以襲匹磾。

而韓據女為匹磾兒妾,聞其謀而告之匹磾,於是執王據、辟閭嵩及其徒一黨一悉誅之。

會王敦密使匹磾殺琨,匹磾又懼眾反己,遂稱有詔收琨。

初,琨聞敦使到,謂其子曰:「處仲使來而不我告,是殺我也。

死生有命,但恨仇恥不雪,無以下見二親耳。」

因歔欷不能自勝。

匹磾遂縊之,時年四十八。

子侄四人俱被害。

朝廷以匹磾尚強,當為國討石勒,不一舉琨哀。

三年,琨故從事中郎盧諶、崔悅等上表理琨曰:

臣聞經國之體,在於崇明典刑;立政之務,在於固慎關塞。

況方岳之臣,殺生之一柄一,而可不正其枉直,以杜其一奸一邪哉!竊見故司空、廣武侯琨,在惠帝擾攘之際,值群後鼎沸之難,戮力皇家,義誠彌厲,躬統華夷,親受矢石,石超授首,呂朗面縛,社稷克寧,鑾輿反駕,奉迎之勳,琨實為隆,此琨效忠之一驗也。

其後并州刺史、東贏公騰以晉川荒匱,移鎮臨漳,太原、西河盡徙三魏。

琨受任并州,屬承其弊,到官之日,遺戶無幾,當易危之勢,處難濟之土,鳩集傷痍,撫和戎狄,數年之間,公私漸振。

會京都失守,群逆縱逸,邊萌頓僕,苟懷宴安,鹹以為并州之地四塞為困,且可閉關守險,畜資養徒,抗辭厲聲,忠亮奮發,以為天子沈辱而不隕身死節,情非所安,遂乃跋履山川,東西征討。

屠各乘虛,晉一陽一沮潰,琨父母罹屠戮之殃,門族受殲夷之禍。

向使琨從州人之心,為自守之計,則聖朝未必加誅,而族一黨一可以不喪。

及猗盧敗亂,晉人歸奔,琨於平城納其初附。

將軍箕澹又以為此雖晉人,久在荒裔,難以法整,不可便用。

琨又讓之,義形於色。

假從澹議,偷於苟存,則晏然於並土,必不亡身於燕薊也。

琨自以備位方岳,綱維不一舉,無緣虛荷大任,坐居三司,是以陛下登阼,使引衍告遜,前後章表,具陳誠款。

尋令從事中郎臣續澹以章綬節傳奉還本朝,與匹磾使榮邵期一時俱發。

又匹磾以琨王室大臣,懼奪己威重,忌琨之形,漸彰於外。

琨知其如此,慮不可久,欲遣妻息大小盡詣京城,以其門室一委陛下。

有征舉之會,則身充一卒;若匹磾縱凶慝,則妻息可免。

具令臣澹密宣此旨,求詔敕路次,令相迎衛。

會王成從平一陽一逃來,說南一陽一王保稱號隴右,士眾甚盛,當移關中。

匹磾聞此,私懷顧望,留停榮邵,欲遣前兼鴻臚邊邈奉使詣保,懼澹獨南,言其此事,遂不許引路。

丹誠赤心,卒不上達。

匹磾兄眷喪亡,嗣子幼弱,欲因奔喪奪取其國。

又自以欺國陵家,懷邪樂禍,恐父母宗一黨一不容其罪,是以卷甲櫜弓,一陰一圖作亂,欲害其從叔驎、從弟末波等,以取其國。

匹磾親信密告驎、波,驎、波乃遣人距之,匹磾僅以身免。

百姓謂匹磾已沒,皆憑向琨。

若琨於時有害匹磾之情,則居然可擒,不復營於人力。

自此之後,上下並離,匹磾遂欲盡勒胡晉,徙居上谷。

琨深不然之,勸移厭次,南憑朝廷。

匹磾不能納,反禍害父息四人,從兄二息同時並命。

琨未遇害,知匹磾必有禍心,語臣等云:「受國厚恩,不能克報,雖才略不及,亦由遇此厄運。

人誰不死,死生命也。

唯恨下不能效節於一方,上不得歸誠於陛下。」

辭旨慷慨,動於左右。

匹磾

既害琨,橫加誣謗,言琨欲窺神器,謀圖不軌。

琨免述囂頑凶之思,又無信布懼誅之情,崎嶇亂亡之際,夾肩異類之間,而有如此之心哉!雖臧獲之愚,廝養之智,猶不為之,況在國士之列,忠節先著者乎!

匹磾之害琨,稱陛下密詔。

琨信有罪,陛下加誅,自當肆諸市朝,與眾棄之,不令殊俗之豎戮台輔之臣,亦已明矣。

然則擅詔有罪,雖小必誅;矯制有功,雖大不論,正以興替之根鹹在於此,開塞之由不可不閉故也。

而匹磾無所顧忌,怙亂專殺,虛假王命,虐害鼎臣,辱諸夏之望,敗王室之法,是可忍也,孰不可忍!若聖朝猶加隱忍,未明大體,則不逞之人襲匹磾之跡,殺生自一由,好惡任意,陛下將何以誅之哉!折衝厭難,唯存戰勝之將;除暴討亂,必須知略之臣。

故古語云「山有猛獸,藜藿為之不採」,非虛言矣。

自河以北,幽並以南,丑類有所顧憚者,唯琨而已。

琨受害之後,群凶欣欣,莫不得意,鼓行中州,曾無纖介,此又華夷小大所以長歎者也。

伏惟陛下睿聖之隆,中興之緒,方將平章典刑,以經序萬國。

而琨受害非所,冤痛已甚,未聞朝廷有以甄論。

昔壺關三老訟衛太子之罪,谷永、劉向辨陳湯之功,下足以明功罪之分,上足以悟聖主之懷。

臣等祖考以來,世受殊遇,人侍翠幄,出簪彤管,弗克負荷,播越遐荒,與琨周旋,接事終始,是以仰慕三臣在昔之義,謹陳本末,冒以上聞,仰希聖朝曲賜哀察。

太子中庶子溫嶠又上疏理之,帝乃下詔曰:「故太尉、廣武侯劉琨忠亮開濟,乃誠王家,不幸遭難,志節不遂,朕甚悼之。

往以戎事,未加弔祭。

其下幽州,便依舊弔祭。」

贈侍中、太尉,謚曰愍。

琨少負志氣,有縱橫之才,善交勝己,而頗浮誇。

與范一陽一祖逖為友,聞逖被用,與親故書曰:「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虜,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其意氣相期如此。

在晉一陽一,常為胡騎所圍數重,城中窘迫無計,琨乃乘月登樓清嘯,賊聞之,皆淒然長歎。

中夜奏胡笳,賊又流涕歔欷,有懷土之切。

向曉復吹之,賊並棄圍而走。

子群嗣。

群字公度,少拜廣武侯世子。

隨父在晉一陽一,遭逢寇亂,數領偏軍征討。

一性一清慎,有裁斷,得士類歡心。

及琨為匹磾所害,琨從事中郎盧諶等率餘眾奉群依末波。

溫嶠前後表稱:「姨弟劉群,內弟崔悅、盧諶等,皆在末波中,翹首南望。

愚謂此等並有文思,於人之中少可愍惜。

如蒙錄召,繼絕興亡,則陛下更生之恩,望古無二。」

鹹康二年,成帝詔征群等,為末波兄弟一愛一其才,托以道險不遣。

石季龍滅遼西,群及諶、悅同沒胡中,季龍皆優禮之,以群為中書令。

至冉閔敗後,群遇害。

時勒及季龍得公卿人士多殺之,其見擢用,終至大官者,唯有河東裴憲,渤海石璞,滎一陽一鄭系,穎川荀綽,北地傅暢及群、悅、諶等十餘人而已。

輿字慶孫。

雋朗有才局,與琨並尚書郭奕之甥,名著當時。

京都為之語曰:「洛中奕奕,慶孫,越石。」

辟宰府尚書郎。

兄弟素侮孫秀,及趙王倫輔政,孫秀執權,並免其官。

妹適倫世子荂,荂與秀不協,復以輿為散騎侍郎。

齊王冏輔政,以輿為中書侍郎。

東海王越、范一陽一王虓之舉兵也,以輿為穎川太守。

及河間王顒檄劉喬討虓於許昌,矯詔曰:「穎川太守劉輿迫協范王虓,距逆詔命,多樹私一黨一,擅劫郡縣,合聚兵眾。

輿兄弟昔因趙王婚親,擅弄權勢,凶狡無道,久應誅夷,以遇赦令,得全首領。

小人不忌,為惡日滋,輒用苟晞為兗州,斷截王命。

鎮南大將軍弘,平南將軍、彭城王釋,征東大將軍准,各勒所領,逕會許昌,與喬併力。

今遣右將這張方為大都督,督建威將軍呂朗、一陽一平太守刁默,率步騎十萬,同會許昌,以除輿兄弟。

敢有舉兵距違王命,誅及五族。

能殺輿兄弟送首者,封三千戶縣侯,賜絹五千匹。」

虓之敗,輿與之俱奔河北。

虓既鎮鄴,以輿為征虜將軍、魏郡太守。

虓薨,東海王越將召之,或曰:「輿猶膩也,近則污人。」

及至,越疑而御之。

輿密視天下兵簿及倉庫、牛馬、器械、水陸之形,皆默識之。

是時軍國多事,每會議,自潘滔以下,莫知所對。

輿既見越,應機辯畫,越傾膝酬接,即以為左長史。

越既總錄,以輿為上佐,賓客滿筵,文案盈機,遠近書記日有數千,終日不倦,或以夜繼之,皆人人歡暢,莫不悅附。

命議如流,酬對款備,時人服其能,比之陳遵。

時稱越府有三才:潘滔大才,劉輿長才,裴邈清才。

越誅繆播、王延等,皆輿謀也。

延一愛一妾荊氏有音伎,延尚未殮,輿便娉之。

未及迎,又為太傅從事中郎王俊所爭奪。

御史中取丞傅宣劾奏,越不問輿,而免俊辟。

輿乃說越,遣琨鎮并州,為越北面之重。

洛一陽一未敗,病指疽卒,時年四十七。

追贈驃騎將軍。

先有功封定襄侯,謚曰貞。

子演嗣。

演字始仁。

初辟太尉掾,除尚書郎,以父憂去職。

服闋,襲爵,太傅、東海王越引為主簿。

遷太子中庶子,出為一陽一平太守。

自洛奔琨,琨以為輔國將軍、魏郡太守。

琨將討石勒,以演領勇士千人,行北中郎將、兗州刺史,鎮廩丘。

演斬王桑,走趙固,得眾七千人。

為石勒所攻,演距戰,勒退。

元帝拜為都督、後將軍,假節。

後為石季龍所圍,求救於邵續、段鴦,鴦騎救之,季龍走,隨鴦屯厭次,被害。

弟胤為琨引兵,路逢烏桓賊,戰沒。

胤弟挹初為太傅、東海王越掾,與琨俱被害。

挹弟啟,啟弟述,與琨子群俱在末波中,後併入石季龍。

啟為季龍尚書僕射,後歸國,穆帝拜為前將軍,加給事中。

永和九年,隨中軍將軍殷浩北伐,為姚襄所敗,啟戰沒。

述為季龍侍中,隨啟歸國,拜驍騎將軍。

祖逖,字士稚,范一陽一遒人也。

世吏二千石,為北州舊姓。

父武,晉王掾、上谷太守。

逖少孤,兄弟六人。

兄該、納等並開爽有才幹。

逖一性一豁蕩,不修儀檢,年十四五猶未知書,諸兄每憂之。

然輕財好俠,慷慨有節尚,每至田舍,輒稱兄意,散谷帛以周貧乏,鄉一黨一宗族以是重之。

後乃博覽書記,該涉古今,往來京師,見者謂逖有贊世才具。

僑居一陽一平。

年二十四,一陽一平辟察孝廉,司隸再辟舉秀才,皆不行。

與司空劉琨俱為司州主簿,情好綢繆,共被同寢。

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

因起舞。

逖、琨並有英氣,每語世事,或中宵起坐,相謂曰:「若四海鼎沸,豪傑並起,吾與足下當相避於中原耳。」

辟齊王冏大司馬掾、長沙王乂驃騎祭酒,轉主簿,累遷太子中舍人、豫章王從事中郎。

從惠帝北伐,王師敗績於蕩一陰一,遂退還洛。

大駕西幸長安,關東諸侯范一陽一王虓、高密王略、平昌公模等競召之,皆不就。

東海王越以逖為典兵參軍、濟一陰一太守,母喪不之官。

及京師大亂,逖率親一黨一數百家避地淮泗,以所乘車馬載同行老疾,躬自徒步,藥物衣糧與眾共之,又多權略,是以少長鹹宗之,推逖為行主。

達泗口,元帝逆用為徐州刺史,尋征軍諮祭酒,居丹徒之京口。

逖以社稷傾覆,常懷振復之志。

賓客義徒皆暴傑勇士,逖遇之如子弟。

時揚土大饑,此輩多為盜竊,攻剽富室,逖撫一慰問之曰:「比復南塘一出不?」

或為吏所繩,逖輒擁護救解之。

談者以此少逖,然自若也。

時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進說曰:「晉室之亂,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

由籓王爭權,自相誅滅,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原。

今遺黎既被殘酷,人有奮擊之志。

大王誠能發威命將,使若逖等為之統主,則郡國豪傑必因風向赴,沈弱之士欣於來蘇,庶幾國恥可雪,願大王圖之。」

帝乃以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給千人稟,布三千匹,不給鎧仗,使自招募。

仍將本流徙部曲百餘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辭色壯烈,眾皆慨歎。

屯於江一陰一,起冶鑄兵器,得二千餘人而後進。

初,北中郎將劉演距於石勒也,流人塢主張平、樊雅等在譙,演署平為豫州刺史,雅為譙郡太守。

又有董瞻、於武、謝浮等十餘部,眾各數百,皆統屬平。

逖誘浮使取平,浮譎平與會,遂斬以獻逖。

帝嘉逖勳,使運糧給之,而道遠不至,軍中大饑。

進據太丘。

樊雅遣眾夜襲逖,遂入壘,拔戟大呼,直趣逖幕,軍土大亂。

逖命左右距之,督護董昭與賊戰,走之。

逖率眾追討,而張平餘眾助雅攻逖。

蓬陂塢主陳川,自號寧朔將軍、陳留太守。

逖遣使求救於川,川遣將李頭率眾援之,逖遂克譙城。

初,樊雅之據譙也,逖以力弱,求助於南中郎將王含,含遣桓宣領兵助逖。

逖既克譙,宣等乃去。

石季龍聞而引眾圍譙,含又遣宣救逖,季龍聞宣至而退。

宣遂留,助逖討諸屯塢未附者。

李頭之討樊雅也,力戰有勳。

逖時獲雅駿馬,頭甚欲之而不敢言,逖知其意,遂與之。

頭感逖恩遇,每歎曰:「若得此人為主,吾死無恨。」

川聞而怒,遂殺頭。

頭親一黨一馮一寵一率其屬四百入歸於逖,川益怒,遣將魏碩掠豫州諸郡,大獲子女車馬。

逖遣將軍衛策邀擊於谷水,盡獲所掠者,皆令歸本,軍無私焉。

川大懼,遂以眾附石勒。

逖率眾伐川,石季龍領兵五萬救川,逖設奇以擊之,季龍大敗,收兵掠豫州,徙陳川還襄國,留桃豹等守川故城,住西台。

逖遣將韓潛等鎮東台。

同一大城,賊從南門出入放牧,逖軍開東門,相守四旬。

逖以布囊盛土如米狀,使千餘人運上台,又令數人擔米,偽為疲極而息於道,賊果逐之,皆棄擔而走。

賊既獲米,謂逖士眾豐飽,而胡戍饑久,益懼,無復膽氣。

石勒將劉夜堂以驢千頭運糧以饋桃豹,逖遣韓潛、馮鐵等追擊於汴水,盡獲之。

豹宵遁,退據東燕城,逖使潛進屯封丘以一逼一之。

馮鐵據二台,逖鎮雍丘,數遣軍要截石勒,勒屯戍漸蹙。

候騎常獲濮一陽一人,逖厚待遣歸。

鹹感逖恩德,率鄉里五百家降逖。

勒又遣一精一騎萬人距逖,復為逖所破,勒鎮戍歸附者甚多。

時趙固、上官巳、李矩、郭默等各以詐力相攻擊,逖遣使和解之,示以禍福,遂受逖節度。

逖一愛一人下士,雖疏交賤隸,皆恩禮遇之,由是黃河以南盡為晉土。

河上堡固先有任子在胡者,皆聽兩屬,時遣遊軍偽抄之,明其未附。

諸塢主感戴,胡中有異謀,輒密以聞。

前後克獲,亦由此也。

其有微功,賞不逾日。

躬自儉約,勸督農桑,克己務施,不畜資產,子弟耕耘,負擔樵薪,又收葬枯骨,為之祭醊,百姓感悅。

嘗置酒大會,耆老中坐流涕曰:「吾等老矣!包得父母,死將何恨!」乃歌曰:「幸哉遺黎免俘虜,三辰既朗遇慈父,玄酒忘勞甘瓠脯,何以詠恩歌且舞。」

其得人心如此。

故劉琨與親故書,盛讚逖威德。

詔進逖為鎮西將軍。

石勒不敢窺兵河南,使成皋縣修逖母墓,因與逖書,求通使交市,逖不報書,而聽互市,收利十倍,於是公私豐贍,士馬日滋。

方當推鋒越河,掃清冀朔,會朝廷將遣戴若思為都督,逖以若思是吳人,雖有才望,無弘致遠識,且已翦荊棘,收河南地,而若思雍容,一旦來統之,意甚怏怏。

且聞王敦與劉隗等構隙,慮有內難,大功不遂。

感激發病,乃致妻孥汝南大木山下。

時中原士庶鹹謂逖當進據武牢,而反置家險厄,或諫之,不納。

逖雖內懷憂憤,而圖進取不輟,營繕武牢城,城北臨黃河,西接成皋,四望甚遠。

逖恐南無堅壘,必為賊所襲,乃使從子汝南太守濟率汝一陽一太守張敞、新蔡內史周閎率眾築壘。

未成,而逖病甚。

先是,華譚、庾闡問術人戴洋,洋曰:「祖豫州九月當死。」

初有妖星見於豫州之分,歷一陽一陳訓又謂人曰:「今年西北大將當死。」

逖亦見星,曰:「為我矣!方平河北,而天欲殺我,此乃不祐國也。」

俄卒於雍丘,時年五十六。

豫州士女若喪考妣,譙梁百姓為之立祠。

冊贈車騎將軍。

王敦久懷逆亂,畏逖不敢發,至是始得肆意焉。

尋以逖弟約代領其眾。

約別有傳。

逖兄納。

納字士言,最有一操一行,能清言,文義可觀。

一性一至孝,少孤貧,常自炊釁以養母,平北將軍王敦聞之,遺其二婢,闢為從事中郎。

有戲之曰:「奴價倍婢。」

納曰:「百里奚何必輕於五羖皮邪!」轉尚書三公郎,累遷太子中庶子。

歷官多所駁正,有補於時。

齊王冏建義,越王倫收冏弟北海王實及前前黃門郎弘農董祚弟艾,與冏俱起,皆將害之,納上疏救焉,並見宥。

後為中護軍、太子詹事,封晉昌公。

以洛下將亂,乃避地東南。

元帝作相,引為軍諮祭酒。

納好弈棋,王隱謂之曰:「禹惜寸一陰一,不聞數棋。」

對曰:「我奕忘憂耳。」

隱曰;「蓋聞古人遭逢,則以功達其道,若其不遇,則以言達其道。

古必有之,今亦宜然。

當晉未有書,而天下大亂,舊事蕩滅,君少長五都,游臣四方,華裔成敗,皆當聞見,何不記述而有裁成?應仲遠作《風俗通》,崔子真作《政論》,蔡伯喈作《勸學篇》,史游作《急就章》,猶皆行於世,便成沒而不朽。

僕雖無才,非志不立,故疾沒世而無聞焉,所以自強不息也。

況國史明乎得失之跡,俱取散悉,此可兼濟,何必圍棋然後忘憂也!」納喟然歎曰:「非不悅子之道,力不足耳。」

乃言之於帝曰:「自古小一柄一猶有史官,況於大府,安可不置。」

因舉隱,稱「清純亮直,學思沈敏,五經、群史多所綜悉,且好學不倦,從善如流。

若使修著一代之典,褒貶與奪,誠一時之俊也。」

帝以問記室參軍鍾雅,雅曰:「納所舉雖有史才,而今未能立也。」

事遂停。

然史官之立,自納始也。

初,弟約與逖同母,偏相親一愛一,納與約異母,頗有不平,乃密以啟帝,稱:「約懷陵上之一性一,抑而使之可也。

今顯侍左右,假其權勢,將為亂階」。

人謂納與約異母,忌其一寵一貴,乃露其表以示約,約憎納如仇,朝廷因此棄納。

納既閒居,但清談、披閱文史而已。

及約為逆,朝野歎納有鑒裁焉。

溫嶠以納州里父一黨一,敬而拜之。

嶠既為時用,盛言納有名理,除光祿大夫。

納嘗問梅陶曰:「君鄉里立月旦評,何如?」

陶曰:「善褒惡貶,則佳法也。」

納曰:「未益。」

時王隱在坐,因曰:「《尚書》稱'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何得一月便行褒貶!」陶曰:「此官法也。

月旦,私法也。」

隱曰:「《易》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稱家者豈不是官?必須積久,善惡乃著,公私何異!迸人有言,貞良而亡,先人之殃;酷烈而存,先人之勳。

累世乃著,豈但一月!若必月旦,則顏回食埃,不免貪一污;盜跖引少,則為清廉。

朝種暮獲,善惡未定矣。」

時梅陶及鍾雅數說餘事,納輒困之,因曰:「君汝穎之士,利如錐;我幽冀之士,鈍如槌。

持我鈍槌,捶君利錐,皆當摧矣。」

陶、雅並稱「有神錐,不可得槌」。

納曰:「假有神錐,必有神槌。」

雅無以對。

卒於家。

史臣曰:劉琨弱齡,本無異一操一,飛纓賈謐之館,借箸馬倫之幕,當於是日,實佻巧之徒歟!祖逖散谷周貧,聞雞暗舞,思中原之燎火,幸天步之多艱,原其素懷,抑為貪亂者矣。

及金行中毀,乾維失統,三後流亡,遞縈居彘之禍,六戎橫噬,交肆長蛇之毒,於是素絲改色,跅弛易情,各運奇才,並騰英氣,遇時屯而感激,因世亂以驅馳,陳力危邦,犯疾風而表勁,勵其貞一操一,契寒松而立節,鹹能自致三鉉,成名一時。

古人有言曰:「世亂識忠良。」

益斯之謂矣。

天不祚晉,方啟戎心,越石區區,獨御鯨鯢之銳,推心異類,竟終幽圄,痛哉!士稚葉跡中興,克復九州之半,而災星告釁,笠轂徒招,惜矣!

贊曰:越石才雄,臨危效忠,枕戈長息,投袂徼功,崎嶇汾晉,契闊獯戎。

見欺段氏,于嗟道窮!祖生烈烈,夙懷奇節。

扣楫中流,誓清凶孽。

鄰丑景附,遺萌載悅。

天妖是征,國恥奚雪!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晉書
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六卷七卷八卷九卷一十卷一十一卷一十二卷一十三卷一十四卷一十五卷一十六卷一十七卷一十八卷一十九卷二十卷二十一卷二十二卷二十三卷二十四卷二十五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卷二十八卷二十九卷三十卷三十一卷三十二卷三十三卷三十四卷三十五卷三十六卷三十七卷三十八卷三十九卷四十卷四十一卷四十二卷四十三卷四十四卷四十五卷四十六卷四十七卷四十八卷四十九卷五十卷五十一卷五十二卷五十三卷五十四卷五十五卷五十六卷五十七卷五十八卷五十九卷六十卷六十一卷六十二卷六十三卷六十四卷六十五卷六十六卷六十七卷六十八卷六十九卷七十卷七十一卷七十二卷七十三卷七十四卷七十五卷七十六卷七十七卷七十八卷七十九卷八十卷八十一卷八十二卷八十三卷八十四卷八十五卷八十六卷八十七卷八十八卷八十九卷九十卷九十一卷九十二卷九十三卷九十四卷九十五卷九十六卷九十七卷九十八卷九十九卷一百卷一百一卷一百二卷一百三卷一百四卷一百五卷一百六卷一百七卷一百八卷一百九卷一百一十卷一百一十一卷一百一十二卷一百一十三卷一百一十四卷一百一十五卷一百一十六卷一百一十七卷一百一十八卷一百一十九卷一百二十卷一百二十一卷一百二十二卷一百二十三卷一百二十四卷一百二十五卷一百二十六卷一百二十七卷一百二十八卷一百二十九卷一百三十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