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卷五十七:羅憲(兄子尚)滕修馬隆胡奮陶璜吾彥張光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晉書》卷五十七

晉書

卷五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羅憲(兄子尚)滕修馬隆胡奮陶璜吾彥張光趙誘

羅憲,字令則,襄一陽一人也。

父蒙,蜀廣漢太守。

憲年十三,能屬文,早知名。

師事譙周,周門人稱為子貢。

一性一方亮嚴整,待士無倦,輕財好施,不營產業。

仕蜀為太子舍人、宣信校尉。

再使於吳,吳人稱焉。

時黃皓預政,眾多附之,憲獨介然。

皓恚之,左遷巴東太守。

時大將軍閻宇都督巴東,拜憲領軍,為宇副貳。

魏之伐蜀,召宇西還,憲守永安城。

及成都敗,城中擾動,邊江長吏皆棄城走,憲斬亂者一人,百姓乃安。

知劉禪降,乃率所統臨於都亭三日。

吳聞蜀敗,遣將軍盛憲西上,外托救援,內欲襲憲。

憲曰:「本朝傾覆,吳為脣齒,不恤我難,而邀其利,吾寧當為降虜乎!」乃歸順。

於是繕甲完聚,厲以節義,士皆用命。

及鍾會、鄧艾死,百城無主,吳又使步協西征,憲大破其軍。

孫休怒,又遣陸抗助協。

憲距守經年,救援不至,城中疾疫太半。

或勸南出牂柯,北奔上庸,可以保全。

憲曰:「夫為人主,百姓所仰,既不能存,急而棄之,君子不為也。

畢命於此矣。」

會荊州刺史胡烈等救之,抗退。

加陵江將軍、監巴東軍事、使持節,領武陵太守。

泰始初入朝,詔曰:「憲忠烈果毅,有才策器干,可給鼓吹。」

又賜山玄玉珮劍。

泰始六年卒,贈使持節、安南將軍、武陵太守,追封西鄂侯,謚曰烈。

初,憲侍宴華林園,詔問蜀大臣子弟,後問先輩宜時敘用者,憲薦蜀人常忌、杜軫等,皆西國之良器,武帝並召而任之。

子襲,歷給事中、陵江將軍,統其父部曲,至廣漢太守。

兄子尚。

尚字敬之,一名仲。

父式,牂柯太守。

尚少孤,依叔父憲。

善屬文。

荊州刺史王戎以尚及劉喬為參軍,並委任之。

太康末,為梁州刺史。

及趙廞反於蜀,尚表曰:「廞非雄才,必無所成,計日聽其敗耳。」

乃假尚節為平西將軍、益州刺史、西戎校尉。

一性一貪,少斷,蜀人言曰:「尚之所一愛一,非邪則佞,尚之所憎,非忠則正。

富擬魯、衛,家成市裡;貪如豺狼,無復極已。」

又曰:「蜀賊尚可,羅尚殺我。

平西將軍,反更為禍。」

時李特亦起於蜀,攻蜀,殺趙廞。

又攻尚於成都,尚退保江一陽一,初,尚乞師方岳,荊州刺史宗岱率建平太守孫阜救之,次於江州,岱、阜兵盛,諸為寇所一逼一者,人有奮志。

尚乃使兵曹從事任銳偽降,因出密宣告於外,剋日俱擊,遂大破之,斬李特,傳首洛一陽一。

特子雄僭號,都於郫城。

尚遣將軍隗伯攻之,不克。

俄而尚卒,雄遂據有蜀土。

滕修,字顯先,南一陽一西鄂人也。

仕吳為將帥,封西鄂侯。

孫皓時,代熊睦為廣州刺史,甚有威惠。

征為執金吾。

廣州部曲督郭馬等為亂,皓以修宿有威惠,為嶺表所伏,以為使持節、都督廣州軍事、鎮南將軍、廣州牧以討之。

未克而王師伐吳,修率眾赴難。

至巴丘而皓已降,乃縞素流涕而還,與廣州刺史閭豐、蒼梧太守王毅各送印綬,詔以修為安南將軍,廣州牧、持節、都督如故,封武當侯,加鼓吹,委以南方事。

修在南積年,為邊夷所附。

太康九年卒,請葬京師,帝嘉其意,賜墓田一頃,謚曰聲。

修之子並上表曰:「亡父修羈紲吳壤,為所驅馳;幸逢開通,沐浴至化,得從俘虜握戎馬之要;未覲聖顏,委南籓之重,實由勳勞少聞天聽故也。

年衰疾篤,屢乞骸鼻,未蒙垂哀,奄至薨隕。

臣承遺意,輿櫬還都,瞻望雲闕,實懷痛裂。

竊聞博士謚修曰聲,直彰流播,不稱行績,不勝愚情,冒昧聞訴。」

帝乃賜謚曰忠。

並子含,初為庾冰輕車長史,討蘇峻有功,封夏一陽一縣開國侯,邑千六百戶,授平南將軍、廣州刺史。

在任積年,甚有威惠,卒謚曰戴。

含弟子遁,交州刺史。

修曾孫恬之,龍驤將軍、魏郡太守,戍黎一陽一,為翟遼所執,死之。

馬隆,字孝興,東平平陸人。

少而智勇,好立名節。

魏兗州刺史令狐愚坐事伏誅,舉州無敢收者。

隆以武吏托稱愚客,以私財殯葬,服喪三年,列植松柏,禮畢乃還,一州以為美談。

署武猛從事。

泰始中,將興伐吳之役,下詔曰:「吳會未平,宜得猛士以濟武功。

雖舊有薦舉之法,未足以盡殊才。

其普告州郡,有壯勇秀異才力傑出者,皆以名聞,將簡其尤異,擢而用之。

苟有其人,勿限所取。」

兗州舉隆才堪良將。

稍遷司馬督。

初,涼州刺史楊欣失羌戎之和,隆陳其必敗。

俄而欣為虜所沒,河西斷絕,帝每有西顧之憂,臨朝而歎曰:「誰能為我討此虜通涼州者乎?」

朝臣莫對。

隆進曰:「陛下若能任臣,臣能平之。」

帝曰:「必能滅賊,何為不任,顧卿方略何如耳。

隆曰:「陛下若能任臣,當聽臣自任。」

帝曰:「雲何?隆曰:「臣請募勇士三千人,無問所從來,率之鼓行而西,稟陛下威德,丑虜何足滅哉!」帝許之,乃以隆為武威太守。

公卿僉曰:「六軍既眾,州郡兵多,但當用之,不宜橫設賞募以亂常典。

隆小將妄說,不可從也。」

帝弗納。

隆募限腰引一弩一三十六鈞、弓四鈞,立標簡試。

自旦至中,得三千五百人,隆曰:「足矣。」

因請自至武庫選杖。

武庫令與隆忿爭,御史中丞奏劾隆,隆曰:「臣當亡命戰場,以報所受,武庫令乃以魏時朽杖見給,不可復用,非陛下使臣滅賊意也。」

帝從之,又給其三年軍資。

隆於是西渡溫水。

虜樹機能等以眾萬計,或乘險以遏隆前,或設伏以截隆後。

隆依八陣圖作偏箱車,地廣則鹿角車營,路狹則為木屋施於車上,且戰且前,弓矢所及,應弦而倒。

奇謀間發,出敵不意。

或夾道累磁石,賊負鐵鎧,行不得前,隆窣窸被犀甲,無所留礙,賊鹹以為神。

轉戰千里,殺傷以千數。

自隆之西,音問斷絕,朝廷憂之,或謂已沒。

後隆使夜到,帝撫掌歡笑。

詰朝,召群臣謂曰:「若從諸卿言,是無秦、涼也。」

乃詔曰:「隆以偏師寡眾,奮不顧難,冒險能濟。

其假節、宣威將軍,加赤幢、曲蓋、鼓吹。」

隆到武威,虜大人猝跋韓、且萬能等率萬餘落歸降,前後誅殺及降附者以萬計。

又率善戎沒骨能等與樹機能大戰,斬之,涼州遂平。

朝議將加隆將士勳賞,有司奏隆將士皆先加顯爵,不應更授,衛將軍楊珧駁曰:「前一精一募將士,少加爵命者,此適所以為誘引。

今隆全軍獨克,西土獲安,不得便以前授塞此後功,宜皆聽許,以明要信。」

乃從珧議,賜爵加秩各有差。

太康初,朝廷以西平荒毀,宜時興復,以隆為平虜護軍、西平太守,將所領一精一兵,又給牙門一軍,屯據西平。

時南虜成奚每為邊患,隆至,帥軍討之。

虜據險距守,隆令軍士皆負農器,將若田者。

虜以隆無征討意,御眾稍怠。

隆因其無備,進兵擊破之。

畢隆之政,不敢為寇。

太熙初,封奉高縣侯,加授東羌校尉。

積十餘年,威信震於隴右。

時略一陽一太守馮翊嚴舒與楊駿通親,蜜圖代隆,毀隆年老謬耄,不宜服戎,於是征隆,以舒代鎮。

氏、羌聚結,百姓驚懼。

朝廷恐關隴復擾,乃免舒,遣隆按職,竟卒於官。

子鹹嗣,亦驍勇。

成都王穎攻長沙王乂,以鹹為鷹揚將軍,率兵屯河橋中渚,為乂將王瑚所敗,沒於陣。

胡奮,字玄威,安定臨涇人也,魏車騎將軍一陰一密侯遵之子也。

奮一性一開朗,有籌略,少好武事。

宣帝之伐遼東也,以白衣侍從左右,甚見接待。

還為校尉,稍遷徐州刺史,封夏一陽一子。

匈奴中部帥劉猛叛,使驍騎路蕃討之,以奮為監軍、假節,頓軍硜北,為蕃後繼。

擊猛,破之,猛帳下將李恪斬猛而降。

以功累遷征南將軍、假節、都督荊州諸軍事,遷護軍,加散騎常侍。

奮家世將門,晚乃好學,有刀筆之用,所在有聲績,居邊特有威惠。

泰始末,武帝怠政事而耽於色,大采擇公卿女以充六宮,奮女選入為貴人。

奮唯有一子,為南一陽一王友,早亡。

及聞女為貴人,哭曰:「老奴不死,唯有二兒,男入九地之下,女上九天之上。」

奮既舊臣,兼有椒房之助,甚見一寵一待。

遷左僕射,加鎮軍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時楊駿以後父驕傲自得,奮謂駿曰:「卿恃女更益豪邪?歷觀前代,與天家婚,未有不滅門者,但早晚事耳。

觀卿舉措,適所以速禍。」

駿曰:「卿女不在天家乎?」

奮曰:「我女與卿女作婢耳,何能損益!」時人皆為之懼,駿雖銜之,而不能害。

後卒於官,贈車騎將軍,謚曰壯。

奮兄弟六人,兄廣,弟烈,並知名。

廣字宣祖,位至散騎常侍、少府。

廣子喜,字林甫,亦以開濟為稱,仕至涼州刺史、建武將軍、假節、護羌校尉。

列字武玄,為將伐蜀。

鍾會之反也,烈與諸將皆被閉。

烈子世元,時年十八,為士卒先,攻殺會,名馳遠近。

烈為秦州刺史,及涼州叛,烈屯於萬斛堆,為虜所圍,無援,遇害。

陶璜,字世英,丹一陽一秣陵人也。

父基,吳交州刺史。

璜仕吳歷顯位。

孫皓時,交阯太守孫諝貪暴,為百姓所患。

會察戰鄧荀至,擅調孔雀三千頭,遣送秣陵,既苦遠役,鹹思為亂。

郡吏呂興殺諝及荀,以郡內附。

武帝拜興安南將軍、交阯太守。

尋為其功曹李統所殺,帝更以建寧爨谷為交阯太守,谷又死,更遣巴西馬融代之。

融病卒,南中監軍霍弋又遣犍為楊稷代融,與將軍一毛一炅,九真太守董元,牙門孟干、孟通、李松、王業、爨能等,自蜀出交阯,破吳軍於古城,斬大都督修則、交州刺史劉俊。

吳遣虞汜為監軍,薛珝為威南將軍、大都督,璜為蒼梧太守,距稷,戰於分水。

璜敗,退保合浦,亡其二將。

珝怒謂璜曰:「若自表討賊,而喪二帥,其責安在?」

璜曰:「下官不得行意,諸軍不相順,故致敗耳。」

珝怒,欲引軍還。

璜夜以數百兵襲董元,獲其寶物,船載而歸,珝乃謝之,以璜領交州,為前部督。

璜從海道出於不意,逕至交阯,元距之。

諸將將戰,璜疑斷牆內有伏兵,列長戟於甚後。

兵才接,元偽退,璜追之,伏兵果出,長戟逆之,大破元等。

以前所得寶船上錦物數千匹遺扶嚴賊帥梁奇,奇將萬餘人助璜。

元有勇將解系同在城內,璜誘其弟象,使為書與系,又使象乘璜軺車,鼓吹導從而行。

元等曰:「像尚若此,系必去志。」

乃就殺之。

珝、璜遂陷交阯。

吳因用璜為交州刺史。

璜有謀策,周窮好施,能得人心。

滕修數討南賊,不能制,璜曰:「南岸仰吾鹽鐵,斷勿與市,皆壞為田器。

如此二年,可一戰而滅也。」

修從之,果破賊。

初,霍弋之遣稷、炅等,與之誓曰:「若賊圍城未百日而降者,家屬誅;若過百日救兵不至,吾受其罪。」

稷等守未百日,糧盡,乞降,璜不許,給其糧使守。

諸將並諫,璜曰:「霍弋已死,不能救稷等必矣,可須其日滿,然後受降,使彼得無罪,我受有義,內訓百姓,外懷鄰國,不亦可乎!」稷等期訖糧盡,救兵不至,乃納之。

修則既為一毛一炅所殺,則子允隨璜南征,城既降,允求復仇,璜不許。

炅密謀襲璜,事覺,收炅,呵曰:「晉賊!」炅厲聲曰:「吳狗!何等為賊?」

允剖其腹,曰:「復能作賊不?」

炅猶罵曰:「吾志殺汝孫皓,汝父何死狗也!」璜既擒稷等,並送之。

稷至合浦,發病死。

孟干、爨能、李松等至建鄴,皓將殺之。

或勸皓,乾等忠於所事,宜宥之以勸邊將,皓從其言,將徙之臨海。

乾等志欲北歸,慮東徙轉遠,以吳人一愛一蜀側竹一弩一,言能作之,皓留付作部。

後干逃至京都,松、能為皓所殺。

干陳伐吳之計,帝乃厚加賞賜,以為日南太守。

先是,以楊稷為交州刺史,一毛一炅為交止太守,印緩未至而敗,即贈稷交州,炅及松能子並關內侯。

九真郡功曹李祚保郡內附,璜遣將攻之,不克。

祚舅黎晃隨軍。

勸祚令降。

祚答曰:「舅自吳將,祚自晉臣,唯力是視耳。」

逾時乃拔。

皓以璜為使持節、都督交州諸軍事、前將軍、交州牧。

武平、九德、新昌土地阻險,夷獠勁悍,歷世不賓,璜征討,開置三郡,及九真屬國三十餘縣。

征璜為武昌都督,以合浦太守修允代之。

交土人請留璜以千數,於是遣還。

皓既降晉,手書遣璜息融敕璜歸順。

璜流涕數日,遣使送印綬詣洛一陽一。

帝詔復其本職,封宛陵侯,改為冠軍將軍。

吳既平,普減州郡兵,璜上言曰:「交土荒裔,斗絕一方,或重譯而言,連帶山海。

又南郡去州海行千有餘裡,外距林邑才七百里。

夷帥范熊世為逋寇,自稱為王,數攻百姓。

且連接扶南,種類猥多,朋一黨一相倚,負險不賓。

往隸吳時,數作寇逆,攻破郡縣,殺害長吏。

臣以尪駑,昔為故國所採,偏戍在南,十有餘年。

雖前後征討,翦其魁桀,深山僻一穴一,尚有逋竄。

又臣所統之卒本七千餘人,南土溫一濕,多有氣毒,加累年征討,死亡減耗,其見在者二千四百二十人。

今四海混同,無思不服,當卷甲清刃,禮樂是務。

而此州之人,識義者寡,厭其安樂,好為禍亂。

又廣州南岸,周旋六千餘里,不賓屬者乃五萬餘戶,及桂林不羈之輩,復當萬戶。

至於服從官役,才五千餘家。

二州脣齒,唯兵是鎮。

又寧州興古接據上流,去交址郡千六百里,水陸並通,互相維衛。

州兵未宜約損,以示單虛。

夫風塵之變,出於非常。

臣亡國之餘,議不足采,聖恩廣厚,猥垂飾擢,蠲其罪釁,改授方任,去辱即一寵一,拭目更視,誓念投命,以報所受,臨履所見,謹冒瞽陳。」

又以「合浦郡土地磽確,無有田農,百姓唯以採珠為業,商賈去來,以珠貿米。

而吳時珠禁甚嚴,慮百姓私散好珠,禁絕來去,人以饑困。

又所調猥多,限每不充。

今請上珠三分輸二,次者輸一,粗者蠲除。

自十月訖二月,非采上珠之時,聽商旅往來如舊」。

並從之。

在南三十年,威恩著於殊俗。

及卒,舉州號哭,如喪慈親。

朝廷乃以員外散騎常侍吾彥代璜。

彥卒,又以員外散騎常侍顧秘代彥。

秘卒,州人一逼一秘子參領州事。

參尋卒,參弟壽求領州,州人不聽,固求之,遂領州。

壽乃殺長史胡肇等,又將殺帳下督梁碩,碩走得免,起兵討壽,禽之,會壽母,令鴆殺之。

碩乃迎璜子蒼梧太守威領刺史,在職甚得百姓心,三年卒。

威弟淑,子綏,後並為交州。

自基至綏四世,為交州者五人。

璜弟浚,吳鎮南大將軍、荊州牧。

浚弟抗,太子中庶子。

浚子湮,字恭之;湮弟猷,字恭豫,並有名。

湮至臨海太守、黃門侍郎。

猷宣城內史,王導右軍長史。

湮子馥,於湖令,為韓晃所殺,追贈廬江太守。

抗子回,自有傳。

吾彥,字士則,吳郡吳人也。

出自寒微,有文武才幹。

身長八尺,手格猛獸,旅力絕群。

仕吳為通江吏。

時將軍薛珝杖節南征,軍容甚盛,彥觀之,慨然而歎。

有善相者劉札謂之曰:「以君之相,後當至此,不足慕也。」

初為小將,給吳大司馬陸抗。

抗奇其勇略,將拔用之,患眾情不允,乃會諸將,密使人一陽一狂拔刀跳躍而來,坐上諸將皆懼而走,唯彥不動,舉幾御之,眾服其勇,乃擢用焉。

稍遷建平太守。

時王濬將伐吳,造船於蜀,彥覺之,請增兵為備,皓不從,彥乃輒為鐵鎖,橫斷江路。

及師臨境,緣江諸城皆望風降附,或見攻而拔,唯彥堅守,大眾攻之不能克,乃退捨禮之。

吳亡,彥始歸降,武帝以為金城太守。

帝嘗從容問薛瑩曰:「孫皓所以亡國者何也?」

瑩對曰:「歸命侯臣皓之君吳,暱近小人,刑罰妄加,大臣大將無所親信,人人憂恐,各不自安,敗亡之釁,由此而作矣。」

其後帝又問彥,對曰:「吳主英俊,宰輔賢明。」

帝笑曰:「君明臣賢,何為亡國?」

彥曰:「天祿永終,歷數有屬,所以為陛下擒。

此蓋天時,豈人事也!」張華時在坐,謂彥曰:「君為吳將,積有歲年,蔑爾無聞,竊所惑矣。」

彥厲聲曰:「陛下知我,而卿不聞乎?」

帝甚嘉之。」

轉在敦煌,威恩甚著。

遷雁門太守。

時順一陽一王暢驕縱,前後內史皆誣之以罪。

乃彥為順一陽一內史,彥清身率下,威刑嚴肅,眾皆畏懼。

暢不能誣,乃更薦之,冀其去職。

遷員外散騎常侍。

帝嘗問彥:「陸喜、陸抗二人誰多也?」

彥對曰:「道德名望,抗不及喜;立功立事,喜不及抗。」

會交州刺史陶璜卒,以彥為南中都督、交州刺史。

重餉陸機兄弟,機將受之,雲曰:「彥本微賤,為先公所拔,而答詔不善,安可一愛一之!」機乃止。

因此每毀之。

長沙孝廉尹虞謂機等曰:「自古由賤而興者,乃有帝王,何但公卿。

若何元干、侯孝明、唐儒宗、張義允等,並起自寒役,皆內侍外鎮,人無譏者。

卿以士則答詔小有不善,毀之無已,吾恐南人皆將去卿,卿便獨坐也。」

於是機等意始解,毀言漸息矣。

初,陶璜之死也,九真戍兵作亂,逐其太守,九真賊帥趙祉圍郡城,彥悉討平之。

在鎮二十餘年,威恩宣著,南州寧靖。

自表求代,征為大長秋。

卒於官。

張光,字景武,江夏鍾武人也。

身長八尺,明眉目,美音聲。

少為郡吏,家世有部曲,以牙門將伐吳有功,遷江夏西部都尉,轉北地都尉。

初,趙王倫為關中都督,氐、羌反叛,太守張損戰沒,郡縣吏士少有全者。

光以百餘人戍馬蘭山北,賊圍之百餘日。

光撫厲將士,屢出奇兵擊賊,破之。

光以兵少路遠,自分敗沒。

會梁王肜遣司馬索靖將兵迎光,舉軍悲泣,遂還長安。

肜表光「處絕圍之地,有耿恭之忠,宜加甄賞,以明獎勸」。

於是擢授新平太守,加鼓吹。

屬雍州刺史劉沈被密詔討河間王顒,光起兵助沈。

沈時委任秦州刺史皇甫重,重自以關西大族,心每輕光,謀多不用。

及二州軍潰,為顒所擒,顒謂光曰:「前起兵欲作何策?」

光正色答曰:「但劉雍州不用鄙計,故令大王得有今日也。」

顒壯之,引與歡宴彌日,表為右衛司馬。

陳敏作亂,除光順一陽一太守,加陵江將軍,率步騎五千詣荊州討之。

刺史劉弘雅敬重光,稱為南楚之秀。

時江夏太守陶侃與敏大將錢端相距於長岐,將戰,襄一陽一太守皮初為步軍,使光設伏以待之,武陵太守苗光為水軍,藏舟艦於沔水。

皮初等與賊交戰,光發伏兵應之,水陸同奮,賊眾大敗。

弘表光有殊勳,遷材官將軍,梁州刺史。

先是,秦州人鄧定等二千餘家,飢餓流入漢中,保於成固,漸為抄盜,梁州刺史張殷遣巴西太守張燕討之。

定窘急,偽乞降於燕,並饋燕金銀,燕喜,為之緩師。

定密結李雄,雄遣眾救定,燕退,定遂進一逼一漢中。

太守杜正沖東奔魏興,殷亦棄官而遁。

光不得赴州,止於魏興,乃結諸郡守共謀進取。

燕唱言曰:「漢中荒敗,迫近大賊,克復之事,當俟英雄。」

正沖曰:「張燕受賊金銀,不時進討,阻兵緩寇,致喪漢中,實燕之罪也。」

光於是發怒,呵燕令出,斬之以徇。

綏撫荒殘,百姓悅服。

光於是卻鎮漢中。

時逆賊王如余一黨一李運、楊武等,自襄一陽一將三千餘家入漢中,光遣參軍晉邈率眾於黃金距之。

邈受運重賂,勸光納運。

光從邈言,使居成固。

既而邈以運多珍貨,又欲奪之,復言於光曰:「運之徒屬不事佃農,但營器杖,意在難測,可掩而取之。」

光又信焉。

遣邈眾討運,不克。

光乞師於氐王楊茂搜,茂搜遣子難敵助之。

難敵求貨於光,光不與。

楊武乃厚賂難敵,謂之曰「流人寶物悉在光處,今伐我,不如伐光。」

難敵大喜,聲言助光,內與運同,光弗之知也,遣息援率眾助邈。

運與難敵夾攻邈等,援為流矢所中死,賊遂大盛。

光嬰城固守,自夏迄冬,憤激成疾。

佐吏及百姓鹹勸光退據魏興,光按劍曰:「吾受國厚恩,不能翦除寇賊,今得自死,便如登仙,何得退還也!」聲絕而卒,時年五十五。

百姓悲泣,遠近傷惜之。

有二子炅、邁。

炅少辟太宰掾。

邁多才略,有父風。

州人推邁權領州事,與賊戰沒。

別駕范曠及督護王喬奉光妻息,率其遺眾,還據魏興。

其後義一陽一太守任愔為梁州,光妻子歸本郡。

南平太守應詹白都督王敦,稱「光在梁州能興微繼絕,威振巴漢。

值中原傾覆,征鎮失守,外無救助,內闕資儲,以寡敵眾,經年抗禦,厲節不撓,宜應追論顯贈,以慰存亡」。

敦不能從。

趙誘,字元孫,淮南人也。

世以將顯。

州辟言簿。

值刺史郗隆被齊王冏檄,使起兵討趙王倫,隆欲承檄舉義,而諸子侄並在洛一陽一;欲坐觀成敗,恐為冏所討,進退有疑,會群吏計議。

誘說隆曰:「趙王篡逆,海內所病。

今義兵飆起,其敗必矣。

今為明使君計,莫若自將一精一兵,逕赴許昌,上策也。

不然,且可留後,遣猛將將兵會盟,亦中策也。

若遣小軍隨形助勝。

下策耳。

隆曰:「我受二帝恩,無所偏助,正欲保州而已。」

誘與治中留寶、主簿張褒等諫隆:「若無所助,變難將生,州亦不可保也。」

隆猶豫不決,遂為其下所害。

誘還家,杜門不出。

左將軍王敦以為參軍,加廣武將軍,與甘卓、周訪共討華軼,破之。

又擊杜弢於西湘,太興初,復與卓攻弢,滅之。

累功賜爵平阿縣侯,代陶侃為武昌太守。

時杜曾迎第五猗於荊州作亂,敦遣誘與襄一陽一太守硃軌共距之。

猗既愍帝所遣,加有時望,為荊楚所歸。

誘等苦戰皆沒,敦甚悼惜之,表贈征虜將軍、秦州刺史,謚曰敬。

子龔,與誘俱死。

元帝為晉王,下令贈新昌太守。

龔弟胤,字伯舒。

王敦使周訪擊杜曾,胤請從行。

訪憚曾之強,欲先以胤餌曾,使其眾疲而後擊之。

胤多梟首級。

王導引為從事中郎。

南頓王宗反,胤殺宗。

於是王導、庾亮並倚仗之。

轉冠軍將軍,遷西豫州刺史,卒於官。

史臣曰:忠為令德,貞曰事君,徇國家而竭身,歷夷險而一節。

羅憲、滕修,濯纓入仕,指巴東而受脤,出嶺嶠而揚麾。

屬鼎命淪胥,本朝失守,郕巴丘而流涕,集都亭而大臨。

古之忠烈,罕輩子茲!孝興之智勇,玄威之武藝,滅丑虜於河西,制凶酋於硜北,審楊欣之必敗,譏楊駿之速禍。

陶璜、吾彥,逸足齊驅,一毛一炅屈其深謀,陸抗奇其茂略。

薪楢之任,清規自遠;鼙鼓之臣,厥聲彌劭。

景武,南楚秀士;元孫,累葉將門,赴死喻於登仙。

效誠陳於上策,竟而俱斃,貞則斯存。

贊曰:憲居玉疊,才博流譽。

修赴石門,惠政攸著。

孝興、玄威,一操一履無違。

愚墳畢禮,楊門致譏。

璜謀超絕,彥材雄傑。

潛師襲董,觀兵歎薛。

惟趙與張,神略多方。

作尉北地,立功西湘。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晉書
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六卷七卷八卷九卷一十卷一十一卷一十二卷一十三卷一十四卷一十五卷一十六卷一十七卷一十八卷一十九卷二十卷二十一卷二十二卷二十三卷二十四卷二十五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卷二十八卷二十九卷三十卷三十一卷三十二卷三十三卷三十四卷三十五卷三十六卷三十七卷三十八卷三十九卷四十卷四十一卷四十二卷四十三卷四十四卷四十五卷四十六卷四十七卷四十八卷四十九卷五十卷五十一卷五十二卷五十三卷五十四卷五十五卷五十六卷五十七卷五十八卷五十九卷六十卷六十一卷六十二卷六十三卷六十四卷六十五卷六十六卷六十七卷六十八卷六十九卷七十卷七十一卷七十二卷七十三卷七十四卷七十五卷七十六卷七十七卷七十八卷七十九卷八十卷八十一卷八十二卷八十三卷八十四卷八十五卷八十六卷八十七卷八十八卷八十九卷九十卷九十一卷九十二卷九十三卷九十四卷九十五卷九十六卷九十七卷九十八卷九十九卷一百卷一百一卷一百二卷一百三卷一百四卷一百五卷一百六卷一百七卷一百八卷一百九卷一百一十卷一百一十一卷一百一十二卷一百一十三卷一百一十四卷一百一十五卷一百一十六卷一百一十七卷一百一十八卷一百一十九卷一百二十卷一百二十一卷一百二十二卷一百二十三卷一百二十四卷一百二十五卷一百二十六卷一百二十七卷一百二十八卷一百二十九卷一百三十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