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卷一:宣帝宣皇帝諱懿,字仲達,河內溫縣孝敬裡人,姓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晉書》卷一

晉書

卷一

帝紀第一

宣帝

宣皇帝諱懿,字仲達,河內溫縣孝敬裡人,姓司馬氏。

其先出自帝高一陽一之子重黎,為夏官祝融,歷唐、虞、夏、商,世序其職。

及周,以夏官為司馬。

其後程柏休父,周宣王時,以世官克平徐方,錫以官族,因而為氏。

楚漢間,司馬仰為趙將,與諸侯伐秦。

秦亡,立為殷王,都河內。

漢以其地為郡,子孫遂家焉。

自仰八世,生征西將軍鈞,字叔平。

鈞生豫章太守量,字公度。

量生穎川太守俊,字元異。

俊生京兆尹防,字建公。

帝即防之第二子也。

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

漢末大亂,常慨然有憂天下心。

南一陽一太守同郡楊俊名知人,見帝,未弱冠,以為非常之器。

尚書清河崔琰與帝兄朗善,亦謂朗曰:「君弟聰亮明允,剛斷英特,非子所及也。」

漢建安六年,郡舉上計掾。

魏武帝為司空,聞而辟之。

帝知漢運方微,不欲屈節曹氏,辭以風痺,不能起居。

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堅臥不動。

及魏武為丞相,又闢為文學掾,敕行者曰:「若復盤桓,便收之。」

帝懼而就職。

於是,使與太子游處,遷黃門侍郎,轉議郎、丞相東曹屬,尋轉主簿。

從討張魯,言於魏武曰:「劉備以詐力虜劉璋,蜀人未附而遠爭江陵,此機不可失也。

今若曜威漢中,益州震動,進兵臨之,勢必瓦解。

因此之勢,易為功力。

聖人不能違時,亦不失時矣。」

魏武曰:「人苦無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言竟不從。

既而從討孫權,破之。

軍還,權遣使乞降,上表稱臣,陳說天命。

魏武帝曰:「此兒欲踞吾著爐炭上邪!」答曰:「漢運垂終,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

權之稱臣,天人之意也。

虞、夏、殷、周不以謙讓者,畏天知命也。」

魏國既建,遷太子中庶子。

每與大謀,輒有奇策,為太子所信重,與陳群、吳質、硃樂號曰四友。

遷為軍司馬,言於魏武曰:「昔箕子陳謀,以食為首。

今天下不耕者蓋二十餘萬,非經國遠籌也。

雖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

魏武納之,於是務農積穀,國用豐贍。

帝又言荊州刺史胡修粗一暴,南鄉太守傅方驕奢,並不可居邊。

魏武不之察。

及蜀將羽圍曹仁於樊,於禁等七軍皆沒,修、方果降羽,而仁圍甚急焉。

是時漢帝都許昌,魏武以為近賊,欲徙河北。

帝諫曰:「禁等為水所沒,非戰守之所失,於國家大計未有所損,而便遷都,既示敵以弱,又淮沔之人一大不安矣。

孫權、劉備,外親內疏,羽之得意,權所不願也。

可喻權所,令掎其後,則樊圍自解。」

魏武從之。

權果遣將呂蒙西襲公安,拔之,羽遂為蒙所獲。

魏武以荊州遺黎及屯田在穎川者一逼一近南寇,皆欲徙之。

帝曰:「荊楚輕脫,易動難安。

關羽新破,諸為惡者藏竄觀望。

今徙其善者,既傷其意,將令去者不敢復還。」

從之。

其後諸亡者悉復業。

及魏武薨於洛一陽一,朝野危懼。

帝綱紀喪事,內外肅然。

乃奉梓宮還鄴。

魏文帝即位,封河津亭侯,轉丞相長史。

會孫權帥兵西過,朝議以樊、襄一陽一無谷,不可以禦寇。

時曹仁鎮襄一陽一,請召仁還宛。

帝曰:「孫權新破關羽,此其欲自結之時也,必不敢為患。

襄一陽一水陸之沖,禦寇要害,不可棄也。」

言竟不從。

仁遂焚棄二城,權果不為寇,魏文悔之。

及魏受漢禪,以帝為尚書。

頃之,轉督軍、御史中丞,封安國鄉侯。

黃初二年,督軍官罷,遷侍中、尚書右僕射。

五年,天子南巡,觀兵吳疆。

帝留鎮許昌,改封向鄉侯,轉撫軍、假節,領兵五千,加給事中、錄尚書事。

帝固辭。

天子曰:「吾於庶事,以夜繼晝,無須臾寧息。

此非以為榮,乃分憂耳。」

六年,天子復大興舟師征吳,覆命帝居守,內鎮百姓,外供軍資。

臨行,詔曰:「吾深以後事為念,故以委卿。

曹參雖有戰功,而蕭何為重。

使吾無西顧之憂,不亦可乎!」天子自廣陵還洛一陽一,詔帝曰:「吾東,撫軍當總西事;吾西,撫軍當總東事。」

於是帝留鎮許昌。

及天子疾篤,帝與曹真、陳群等見於崇華殿之南堂,並受顧命輔政。

詔太子曰:「有間此三公者,慎勿疑之。」

明帝即位,改封舞一陽一侯。

及孫權圍江夏,遣其將諸葛瑾、張霸並攻襄一陽一,帝督諸軍討權,走之。

進擊,敗瑾,斬霸,並首級千餘。

遷驃騎將軍。

太和元年六月,天子詔帝屯於宛,加督荊、豫二州諸軍事。

初,蜀將孟達之降也,魏朝遇之甚厚。

帝以達言行傾巧,不可任,驟諫,不見聽,乃以達領新城太守,封侯,假節。

達於是連吳固蜀,潛圖中國。

蜀相諸葛亮惡其反覆,又慮其為患。

達與魏興太守申儀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詐降,過儀,因漏洩其謀。

達聞其謀漏洩,將舉兵。

帝恐達速發,以書喻之曰:「將軍昔棄劉備,託身國家,國家委將軍以疆埸之任,任將軍以圖蜀之事,可謂心貫白日。

蜀人愚智,莫不切齒於將軍。

諸葛亮欲相破,惟苦無路耳。

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豈輕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

達得書大喜,猶與不決。

帝乃潛軍進討。

諸將言達與二賊交構,宜觀望而後動。

帝曰:「達無信義,此其相疑之時也,當及其未定促決之。」

乃倍道兼行,八日到其城下。

吳蜀各遣其將向西城安橋、木闌塞以救達,帝分諸將距之。

初,達與亮書曰:「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聞吾舉事,當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間也,則吾城已固,諸軍足辦。

則吾所在深險,司馬公必不自來;諸將來,吾無患矣。」

及兵到,達又告亮曰:「吾舉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上庸城三面阻水,達於城外為木柵以自固。

帝渡水,破其柵,直造城下。

八道攻之,旬有六日,達甥鄧賢、將李輔等開門出降。

斬達,傳首京師。

俘獲萬餘人,振旅還於宛。

乃勸農桑,禁浮費,南土悅附焉。

初,申儀久在魏興,專威疆埸,輒承製刻印,多所假授。

達既誅,有自疑心。

時諸郡守以帝新克捷,奉禮求賀,皆聽之。

帝使人諷儀,儀至,問承製狀,執之,歸於京師。

又徙孟達餘眾七千餘家於幽州。

蜀將姚靜、鄭他等帥其屬七千餘人來降。

時邊郡新附,多無戶名,魏朝欲加隱實。

屬帝朝於京師,天子訪之於帝。

帝對曰:「賊以密網束下,故下棄之。

宜弘以大綱,則自然安樂。」

又問二虜宜討,何者為先?對曰:「吳以中國不習水戰,故敢散居東關。

凡攻敵,必扼其喉而樁其心。

夏口、東關,賊之心喉。

若為陸軍以向皖城,引權東下,為水戰軍向夏口,乘其虛而擊之,此神兵從天而墜,破之必矣。」

天子並然之,覆命屯於宛。

四年,遷大將軍,加大都督、假黃鉞,與曹真伐蜀。

帝自西城斫山開道,水陸並進,溯沔而上,至於朐,拔其新豐縣。

軍次丹口,遇雨,班師。

明年,諸葛亮寇天水,圍將軍賈嗣、魏平於祁山。

天子曰:「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

乃使帝西屯長安,都督雍、梁二州諸軍事,統車騎將軍張郃、後將軍費曜、征蜀護軍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討亮。

張郃勸帝分軍往雍、郿為後鎮,帝曰:「料前軍獨能當之者,將軍言是也。

若不能當,而分為前後,此楚之三軍所以為黥布禽也。」

遂進軍隃麋。

亮聞大軍且至,乃自帥眾將芟上邽之麥。

諸將皆懼,帝曰:「亮慮多決少,必安營自固,然後芟麥。

吾得二日兼行足矣。」

於是卷甲晨夜赴之。

亮望塵而遁。

帝曰:「吾倍道疲勞,此曉兵者之所貪也。

亮不敢據渭水,此易與耳。」

進次漢一陽一,與亮相遇,帝列陣以待之。

使將牛金輕騎餌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

亮屯鹵城,據南北二山,斷水為重圍。

帝攻拔其圍,亮宵遁。

追擊,破之,俘斬萬計。

天子使使者勞軍,增封邑。

時軍師杜襲、督軍薛悌皆言,明年麥熟,亮必為寇,隴右無谷,宜及冬豫運。

帝曰:「亮再出祁山,一攻陳倉,挫衄而反。

縱其後出,不復攻城,當求野戰,必在隴東,不在西也。

亮每以糧少為恨,歸必積穀,以吾料之,非三稔不能動矣。」

於是表徙冀州農夫佃上邽,興京兆、天水、南安監冶。

青龍元年,穿成國渠,築臨晉陂,溉田數千頃,國以充實。

二年,亮又率眾十餘萬出斜谷,壘於郿之渭水南原。

天子憂之,遣征蜀護軍秦朗督步騎二萬,受帝節度。

諸將欲住渭北以待之,帝曰:「百姓積聚皆在渭南,此必爭之地也。」

遂引軍而濟,背水為壘。

因謂諸將曰:「亮若勇者,當出武功依山而東,若西上五丈原,則諸軍無事矣。」

亮果上原,將北渡渭,帝遣將軍周當屯一陽一遂以餌之。

數日,亮不動。

帝曰:「亮欲爭原而不向一陽一遂,此意可知也。」

遣將軍胡遵、雍州刺史郭淮共備一陽一遂,與亮會於積石,臨原而戰,亮不得進,還於五丈原。

會有長星墜亮之壘,帝知其必敗,遣奇兵掎亮之後,斬五百餘級,獲生口千餘,降者六百餘人。

時朝廷以亮僑軍遠寇,利在急戰,每命帝持重,以候其變。

亮數挑戰,帝不出,因遺帝巾幗婦人之飾。

帝怒,表請決戰,天子不許,乃遣骨鯁臣衛尉辛毗杖節為軍師以制之。

後亮復來挑戰,帝將出兵以應之,毗杖節立軍門,帝乃止。

初,蜀將姜維聞毗來,謂亮曰:「辛毗杖節而至,賊不復出矣。」

亮曰:「彼本無戰心,所以固請者,以示武於其眾耳。

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帝弟孚書問軍事,帝復書曰:「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與之對壘百餘日,會亮病卒,諸將燒營遁走,百姓奔告,帝出兵追之。

亮長史楊儀反旗鳴鼓,若將距帝者。

帝以窮寇不之一逼一,於是楊儀結陣而去。

經日,乃行其營壘,觀其遺事,獲其圖書、糧谷甚眾。

帝審其必死,曰:「天下奇才也。」

辛毗以為尚未可知。

帝曰:「軍家所重,軍書密計、兵馬糧谷,今皆棄之,豈有人捐其五藏而可以生乎?宜急追之。」

關中多蒺藜,帝使軍士二千人著軟材平底木屐前行,蒺藜悉著屐,然後馬步俱進。

追到赤岸,乃知亮死。

審問,時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

帝聞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

先是,亮使至,帝問曰:「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幾米?」

對曰:「三四升。」

次問政事,曰:「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

帝既而告人曰:「諸葛孔明其能久乎!」竟如其言。

亮部將楊儀、魏延爭權,儀斬延,並其眾。

帝欲乘隙而進,有詔不許。

三年,遷太尉,累增封邑。

蜀將馬岱入寇,帝遣將軍牛金擊走之,斬千餘級。

武都氐王苻雙、強端帥其屬六千餘人來降。

關東饑,帝運長安粟五百萬斛於京師。

四年,獲白鹿,獻之。

天子曰:「昔周公旦輔成王,有素雉之貢。

今君受陝西之任,有白鹿之獻,豈非忠誠協符,千載同契,俾乂邦家,以永厥休邪!」及遼東太守公孫文懿反,征帝詣京師。

天子曰:「此不足以勞君,事欲必克,故以相煩耳。

君度其行何計?」

對曰:「棄城預走,上計也。

據遼水以距大軍,次計也。

坐守襄平,此成擒耳。」

天子曰:「其計將安出?」

對曰:「惟明者能深度彼己,豫有所棄,此非其所及也。

今懸軍遠征,將謂不能持久,必先距遼水而後守,此中下計也。」

天子曰:「往還幾時?」

對曰:「往百日,還百日,攻百日,以六十日為休息,一年足矣。」

是時大修宮室,加之以軍旅,百姓饑弊。

帝將即戎,乃諫曰:「昔周公營洛邑,蕭何造未央,今宮室未備,臣之責也。

然自河以北,百姓困窮,外內有役,勢不並興,宜假絕內務,以救時急。」

景初二年,帥牛金、胡遵等步騎四萬發自京都。

車駕送出西明門。

詔弟孚、子師送過溫,賜以谷帛牛酒,敕郡守典農以下皆往會焉。

見父老故舊,宴飲累日。

帝歎息,悵然有感,為歌曰:「天地開闢,日月重光。

遭遇際會,畢力遐方。

將掃群穢,還過故鄉。

肅清萬里,總齊八荒。

告成歸老,待罪舞一陽一。」

遂進師,經孤竹,越碣石,次於遼水。

文懿果遣步騎數萬,阻遼隧,堅壁而守,南北六七十里,以距帝。

帝盛兵多張旗幟,出其南,賊盡銳赴之。

乃泛舟潛濟以出其北,與賊營相一逼一,沈舟焚梁,傍遼水作長圍,棄賊而向襄平。

諸將言曰:「不攻賊而作圍,非所以示眾也。」

帝曰:「賊堅營高壘,欲以老吾兵也。

攻之,正入其計,此王邑所以恥過昆一陽一也。

古人曰,敵雖高壘,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

賊大眾在此,則巢窟虛矣。

我直指襄平,則人懷內懼,懼而求戰,破之必矣。」

遂整陣而過。

賊見兵出其後,果邀之。

帝謂諸將曰:「所以不攻其營,正欲致此,不可失也。」

乃縱兵逆擊,大破之,三戰皆捷。

賊保襄平,進軍圍之。

初,文懿聞魏師之出也,請救於孫權。

權亦出兵遙為之一聲援,遺文懿書曰:「司馬公善用兵,變化若神,所向無前,深為弟憂之。」

會霖潦,大水,平地數尺,三軍恐,欲移營。

帝令軍中敢有言徙者斬。

都督令史張靜犯令,斬之,軍中乃定。

賊恃水,樵牧自若。

諸將欲取之,皆不聽。

司馬陳圭曰:「昔攻上庸,八部並進,晝夜不息,故能一旬之半,拔堅城,斬孟達。

今者遠來而更安緩,愚竊惑焉。」

帝曰:「孟達眾少而食支一年,吾將士四倍於達而糧不淹月,以一月圖一年,安可不速?以四擊一,正令半解,猶當為之。

是以不計死傷,與糧競也。

今賊眾我寡,賊饑我飽,水雨乃爾,功力不設,雖當促之,亦何所為。

自發京師,不憂賊攻,但恐賊走。

今賊糧垂盡,而圍落未合,掠其牛馬,抄其樵采,此故驅之走也。

夫兵者詭道,善因事變。

賊憑眾恃雨,故雖饑困,未肯束手,當示無能以安之。

取小利以驚之,非計也。」

朝廷聞師遇雨,鹹請召還。

天子曰:「司馬公臨危制變,計日擒之矣。」

既而雨止,遂合圍。

起土山地道,楯櫓鉤橦,發矢石雨下,晝夜攻之。

時有長星,色白,有芒鬣,自襄平城西南流於東北,墜於梁水,城中震懾。

文懿大懼,乃使其所署相國王建、御史大夫柳甫乞降,請解圍而縛。

不許,執建等,皆斬之。

檄告文懿曰:「昔楚鄭列國,而鄭伯猶肉袒牽羊而迎之。

孤為王人,位則上公,而建等欲孤解圍退捨,豈楚鄭之謂邪!二人老耄,必傳言失旨,已相為斬之。

若意有未已,可更遣年少

有明決者來。」

文懿復遣侍中衛演乞剋日送任。

帝謂演曰:「軍事大耍有五,能戰當戰,不能戰當守,不能守當走,余二事惟有降與死耳。

汝不肯面縛,此為決就死也,不須送任。」

文懿攻南圍突出,帝縱兵擊敗之,斬於梁水之上星墜之所。

既入城,立兩標以別新舊焉。

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餘人皆殺之,以為京觀。

偽公卿已下皆伏誅,戮其將軍畢盛等二千餘人。

收戶四萬,口三十餘萬。

初,文懿篡其叔父恭位而囚之。

及將反,將軍綸直、賈范等苦諫,文懿皆殺之。

帝乃釋恭之囚,封直等之墓,顯其遺嗣。

令曰:「古之伐國,誅其鯨鯢而已,諸為文懿所詿誤者,皆原之。

中國人欲還舊鄉,恣聽之。」

時有兵士寒凍,乞襦,帝弗之與。

或曰:「幸多故襦,可以賜之。」

帝曰:「襦者官物,人臣無私施也。」

乃奏軍人年六十已上者罷遣千餘人,將吏從軍死亡者致喪還家。

遂班師。

天子遣使者勞軍於薊,增封食昆一陽一,並前二縣。

初,帝至襄平,夢天子枕其膝,曰:「視吾面。」

俯視有異於常,心惡之。

先是,詔帝便道鎮關中;及次白屋,有詔召帝,三日之間,詔書五至。

手詔曰:「間側息望到,到便直排閣入,視吾面。」

帝大遽,乃乘追鋒車晝夜兼行,自白屋四百餘里,一宿而至。

引入嘉福殿臥內,升御一床一。

帝流涕問疾,天子執帝手,目齊王曰:「以後事相托。

死乃復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見,無所復恨矣。」

與大將軍曹爽並受遺詔輔少主。

及齊王即帝位,遷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與爽各統兵三千人,共執朝政,更直殿中,乘輿入殿。

爽欲使尚書奏事先由己,乃言於天子,徙帝為大司馬。

朝議以為前後大司馬累薨於位,乃以帝為太傅。

入殿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如漢蕭何故事。

嫁娶喪葬取傍於官,以世子師為散騎常侍,子弟三人為列侯,四人為騎都尉。

帝固讓子弟官不受。

魏正始元年春正月,東倭重譯納貢,焉耆、危須諸國,弱水以南,鮮卑名王,皆遣使來獻。

天子歸美宰輔,又增帝封邑。

初,魏明帝好修宮室,制度一靡一麗,百姓苦之。

帝自遼東還,役者猶萬餘人,雕玩之物動以千計。

至是皆奏罷之,節用務農,天下欣賴焉。

二年夏五月,吳將全琮寇芍陂,硃然、孫倫圍樊城,諸葛瑾、步騭掠柤中,帝請自討之。

議者鹹言,賊遠來圍樊,不可卒拔。

挫於堅城之下,有自破之勢,宜長策以御之。

帝曰:「邊城受敵而安坐廟堂,疆場一騷一動,眾心疑惑,是社稷之大憂也。」

六月,乃督諸軍南征,車駕送出津一陽一門。

帝以南方暑濕,不宜持久,使輕騎挑之,然不敢動。

於是休戰士,簡一精一銳,募先登,申號令,示必攻之勢。

吳軍夜遁走,追至三州口,斬獲萬餘人,收其舟船軍資而還。

天子遣侍中常侍勞軍於宛。

秋七月,增封食郾、臨穎,並前四縣,邑萬戶,子弟十一人皆為列侯。

帝勳德日盛,而謙恭愈甚。

以太常常林鄉邑舊齒,見之每拜。

恆戒子弟曰:「盛滿者道家之所忌,四時猶有推移,吾何德以堪之。

損之又損之,庶可以免乎?」

三年春,天子追封,謚皇考京兆尹為舞一陽一成侯。

三月,奏穿廣漕渠,引河入汴,溉東南諸陂,始大佃於淮北。

先是,吳遣將諸葛恪屯皖,邊鄙苦之,帝欲自擊恪。

議者多以賊據堅城,積穀,欲引致官兵,今懸軍遠攻,其救必至,進退不易,未見其便。

帝曰:「賊之所長者水也,今攻其城,以觀其變。

若用其所長,棄城奔走,此為廟勝也。

若敢固守,湖水冬淺,船不得行,勢必棄水相救,由其所短,亦吾利也。」

四年秋九月,帝督諸軍擊諸葛恪,車駕送出津一陽一門。

軍次於舒,恪焚燒積聚,棄城而遁。

帝以滅賊之耍,在於積穀,乃大興屯守,廣開淮一陽一、百尺二渠,又修諸陂於穎之南北,萬餘頃。

自是淮北倉庾相望,壽一陽一至於京師,農官屯兵連屬焉。

五年春正月,帝至自淮南,天子使持節勞軍。

尚書鄧揚、李勝等欲令曹爽建立功名,勸使伐蜀。

帝止之,不可,爽果無功而還。

六年秋八月,曹爽毀中壘中堅營,以兵屬其弟中領軍羲,帝以先帝舊制禁之不可。

冬十二月,天子詔帝朝會乘輿升殿。

七年春正月,吳寇柤中,夷夏萬餘家避寇北渡沔。

帝以沔南近賊,若百姓奔還,必復致寇,宜權留之。

曹爽曰:「今不能修守沔南而留百姓,非長策也。」

帝曰:「不然。

凡物致之安地則安。

危地則危。

故兵書曰'成敗,形也;安危,勢也'。

形勢,御眾之耍,不可以不審。

設令賊以二萬人斷沔水,三萬人與沔南諸軍相持,萬人陸梁柤中,將何以救之?」

爽不從,卒令還南。

賊果襲破柤中,所失萬計。

八年夏四月,夫人張氏薨。

曹爽用何晏、鄧揚、丁謐之謀,遷太后於永寧宮,專擅朝政,兄弟並典禁兵,多樹親一黨一,屢改制度。

帝不能禁,於是與爽有隙。

五月,帝稱疾不與政事。

時人為之謠曰:「何、鄧、丁,亂京城。」

九年春三月,黃門張當私出掖庭才人石英等十一人,與曹爽為伎人。

爽、晏謂帝疾篤,遂有無君之心,與當密謀,圖危社稷,期有日矣。

帝亦潛為之備,爽之徒屬亦頗疑帝。

會河南尹李勝將蒞荊州,來候帝。

帝詐疾篤,使兩婢侍,持衣衣落,指口言渴,婢進粥,帝不持杯飲,粥皆流一出霑胸。

勝曰:「眾情謂明公舊風發動,何意尊體乃爾!」帝使聲氣才屬,說「年老枕疾,死在旦夕。

君當屈并州,并州近胡,善為之備。

恐不復相見,以子師、昭兄弟為托。」

勝曰:「當還忝本州,非并州。」

帝乃錯亂其辭曰:「君方到并州。」

勝復曰:「當忝荊州。」

帝曰:「年老意荒,不解君言。

今還為本州,盛德壯烈,好建功勳!」勝退告爽曰:「司馬公一屍一居餘氣,形神已離,不足慮矣。」

他日,又言曰:「太傅不可復濟,令人愴然。」

故爽等不復設備。

嘉平元年春正月甲午,天子謁高平陵,爽兄弟皆從。

是日,太白襲月。

帝於是奏永寧太后,廢爽兄弟。

時景帝為中護軍,將兵屯司馬門。

帝列陣闕下,經爽門。

爽帳下督嚴世上樓,引一弩一將射帝,孫謙止之曰:「事未可知。」

三注三止,皆引其肘不得發。

大司農桓范出赴爽,蔣濟言於帝曰:「智囊往矣。」

帝曰:「爽與范內疏而智不及,駑馬戀棧豆,必不能用也。」

於是假司徒高柔節,行大將軍事,領爽營,謂柔曰:「君為周勃矣。」

命太僕王觀行中領軍,攝羲營。

帝親帥太尉蔣濟等勒兵出迎天子,屯於洛水浮橋,上奏曰:「先帝詔陛下、秦王及臣升於御一床一,握臣臂曰'深以後事為念'。

今大將軍爽背棄顧命,敗亂國典,內則僭擬,外專威權。

群官耍職,皆置所親;宿衛舊人,並見斥黜。

根據盤牙,縱恣日甚。

又以黃門張當為都監,專共交關,伺候神器。

天下洶洶,人懷危懼。

陛下便為寄坐,豈得久安?此非先帝詔陛下及臣升御一床一之本意也。

臣雖朽邁,敢忘前言。

昔趙高極意,秦是以亡;呂霍早斷,漢祚永延。

此乃陛下之殷鑒,臣授命之秋也。

公卿群臣皆以爽有無君之心,兄弟不宜典兵宿衛;奏皇太后,皇太后敕如奏施行。

臣輒敕主者及黃門令罷爽、羲,訓吏兵各以本官侯就第,若稽留車駕,以軍法從事。

臣輒力疾將兵詣洛水浮橋,伺察非常。」

爽不通奏,留車駕宿伊水南,伐樹為鹿角,發屯兵數千人以守。

桓范果勸爽奉天子幸許昌,移檄征天下兵。

爽不能用,而夜遣侍中許允、尚書陳泰詣帝,觀望風旨。

帝數其過失,事止免官。

泰還以報爽勸之通奏。

帝又遣爽所信殿中校尉尹大目諭爽,指洛水為誓,爽意信之。

桓范等援引古今,諫說萬端,終不能從。

乃曰:「司馬公正當欲奪吾權耳。

吾得以侯還第,不失為富家翁。」

范拊膺曰:「坐卿。

滅吾族矣!」遂通帝奏。

既而有司劾黃門張當,並發爽與何晏等反事,乃收爽兄弟及其一黨一與何晏、丁謐、鄧揚、畢軌、李勝、桓范等誅之。

蔣濟曰:「曹真之勳,不可以不祀。」

帝不聽。

初,爽司馬魯芝、主簿楊綜斬關奔爽。

及爽之將歸罪也,芝、綜泣諫曰:「公居伊周之任,挾天子,杖天威,孰敢不從?捨此而欲就東市,豈不痛哉!」有司奏收芝、綜科罪,帝赦之,曰:「以勸事君者。」

二月,天子以帝為丞相,增封穎川之繁昌、鄢陵、新汲、父城,並前八縣,邑二萬戶,奏事不名。

固讓丞相。

冬十二月,加九錫之禮,朝會不拜。

固讓九錫。

二年春正月,天子命帝立廟於洛一陽一,置左右長史,增掾屬、舍人滿十人,歲舉掾屬任御史、秀才各一人,增官騎百人,鼓吹十四人,封子肜平樂亭侯,倫安樂亭侯。

帝以久疾不任朝請,每有大事,天子親幸第以諮訪焉。

兗州刺史令狐愚、太尉王凌貳於帝,謀立楚王彪。

三年春正月,王凌詐言吳人塞塗水,請發兵以討之。

帝潛知其計,不聽。

夏四月,帝自帥中軍,泛舟沿流,九日而到甘城。

凌計無所出,乃迎於武丘,面縛水次,曰:「凌若有罪,公當折簡召凌,何苦自來邪!」帝曰:「以君非折簡之客故耳。」

即以凌歸於京師。

道經賈逵廟,凌呼曰:「賈梁道!王凌是大魏之忠臣,惟爾有神知之。」

至項,仰鴆而死。

收其餘一黨一,皆夷三族,並殺彪。

悉錄魏諸王公置於鄴,命有司監察,不得交關。

天子遣侍中韋誕持節勞軍於五池。

帝至自甘城,天子又使兼大鴻臚、太僕庾嶷持節,策命帝為相國,封安平郡公,孫及兄子各一人為列侯,前後食邑五萬戶,侯者十九人。

固讓相國、郡公不受。

六月,帝寢疾,夢賈逵、王凌為祟,甚惡之。

秋八月戊寅,崩於京師,時年七十三。

天子素服臨吊,喪葬威儀依漢霍光故事,追贈相國、郡公。

弟孚表陳先志,辭郡公及韞輬車。

九月庚申,葬於河一陰一,謚曰文貞,後改謚文宣。

先是,預作終制,於首一陽一山為土藏,不墳不樹;作顧命三篇,斂以時服,不設明器,後終者不得合葬。

一如遺命。

晉國初建,追尊曰宣王。

武帝受禪,上尊號曰宣皇帝,陵曰高原,廟稱高祖。

帝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

魏武察帝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

欲驗之。

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後而身不動。

又嘗夢三馬同食一槽,甚惡焉。

因謂太子丕曰:「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

太子素與帝善,每相全佑,故免。

帝於是勤於吏職,夜以忘寢,至於芻牧之間,悉皆臨履,由是魏武意遂安。

及平公孫文懿,大行殺戮。

誅曹爽之際,支一黨一皆夷及三族,男一女無少長,姑姊妹女子之適人者皆殺之,既而竟遷魏鼎雲。

明帝時,王導侍坐。

帝問前世所以得天下,導乃陳帝創業之始,用文帝末高貴鄉公事。

明帝以面覆一床一曰:「若如公言,晉祚復安得長遠!」跡其猜忍,蓋有符於狼顧也。

制曰:夫天地之大,黎元為本。

邦國之貴,元首為先。

治亂無常,興亡有運。

是故五帝之上,居萬乘以為憂;三王已來,處其憂而為樂。

競智力,爭利害,大小相吞,強弱相襲。

逮乎魏室,三方鼎峙,干戈不息,氛霧交飛。

宣皇以天挺之姿,應期佐命,文以纘治,武以稜威。

用人如在己,求賢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測,一性一寬綽而能容,和光同塵,與時舒捲,戢鱗潛翼,思屬風雲。

飾忠於已詐之心,延安於將危之命。

觀其雄略內斷,英猷外決,殄公孫於百日,擒孟達於盈旬,自以兵動若神,謀無再計矣。

既而擁眾西舉,與諸葛相持。

抑其甲兵,本無鬥志,遺其巾幗,方發憤心。

杖節當門,雄圖頓屈,請戰千里,詐欲示威。

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敵,夷險之路,勞逸不同,以此爭功,其利可見。

而返閉軍固壘,莫敢爭鋒,生怯實而未前,死疑虛而猶遁,良將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輔翼權重,許昌同蕭何之委,崇華甚霍光之寄。

當謂竭誠盡節,伊傅可齊。

及明帝將終,棟樑是屬,受遺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無殉生之報。

天子在外,內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誅戮,貞臣之體,寧若此乎!盡善之方,以斯為惑。

夫征討之策,豈東智而西愚?輔佐之心,何前忠而後亂?故晉明掩面,恥欺偽以成功;石勒肆言,笑一奸一回以定業。

古人有云:「積善三年,知之者少,為惡一日,聞於天下。」

可不謂然乎!雖自隱過當年,而終見嗤後代。

亦猶竊鍾掩耳,以眾人為不聞;銳意盜金,謂市中為莫睹。

故知貪於近者則遺遠,溺於利者則傷名;若不損己以益人,則當禍人而福己。

順理而舉易為力,背時而動難為功。

況以未成之晉基,一逼一有餘之魏祚?雖復道格區宇,德被蒼生,而天未啟時,寶位猶阻,非可以智競,不可以力爭,雖則慶流後昆,而身終於北面矣。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晉書
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六卷七卷八卷九卷一十卷一十一卷一十二卷一十三卷一十四卷一十五卷一十六卷一十七卷一十八卷一十九卷二十卷二十一卷二十二卷二十三卷二十四卷二十五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卷二十八卷二十九卷三十卷三十一卷三十二卷三十三卷三十四卷三十五卷三十六卷三十七卷三十八卷三十九卷四十卷四十一卷四十二卷四十三卷四十四卷四十五卷四十六卷四十七卷四十八卷四十九卷五十卷五十一卷五十二卷五十三卷五十四卷五十五卷五十六卷五十七卷五十八卷五十九卷六十卷六十一卷六十二卷六十三卷六十四卷六十五卷六十六卷六十七卷六十八卷六十九卷七十卷七十一卷七十二卷七十三卷七十四卷七十五卷七十六卷七十七卷七十八卷七十九卷八十卷八十一卷八十二卷八十三卷八十四卷八十五卷八十六卷八十七卷八十八卷八十九卷九十卷九十一卷九十二卷九十三卷九十四卷九十五卷九十六卷九十七卷九十八卷九十九卷一百卷一百一卷一百二卷一百三卷一百四卷一百五卷一百六卷一百七卷一百八卷一百九卷一百一十卷一百一十一卷一百一十二卷一百一十三卷一百一十四卷一百一十五卷一百一十六卷一百一十七卷一百一十八卷一百一十九卷一百二十卷一百二十一卷一百二十二卷一百二十三卷一百二十四卷一百二十五卷一百二十六卷一百二十七卷一百二十八卷一百二十九卷一百三十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