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漢演義》第十七回 破釜沈舟奮身殺敵 損兵折將畏罪乞降:眾將士已多怨義,更見羽奮髯如戟,振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前漢演義》第十七回 破釜沈舟奮身殺敵 損兵折將畏罪乞降

前漢演義

第十七回 破釜沈舟奮身殺敵 損兵折將畏罪乞降

卻說項羽殺死宋義,攜首出帳,舉示大眾,且號令軍中道:「宋義與齊私通,謀叛楚國,我奉楚王命令,已把他斬首了。」

眾將士已多怨義,更見羽奮髯如戟,振喉如雷,彷彿與黑煞神相似,頓令人人生畏,莫敢枝梧。

當有數將士應命道:「首立楚國,原出將軍家中,今將軍誅亂有功,應該代任上將軍,統轄全營。」

羽接入道:「這也須稟明我王,靜候旨意。」

將士復道:「軍中不可無主,將軍何妨攝行職務,再候王命未遲。」

羽便允諾,大眾便同聲推立,稱羽為假上將軍。

羽想出一條斬草除根的法子,索一性一派遣心腹將弁,趕上宋襄,一刀殺死,然後使屬將桓楚,報命懷王,詭言宋義父子,謀叛不道,已由大眾公同議決,誅死了事。

懷王亦明知項羽奪權,但又不能制一服項羽,只好將錯便錯,遣使傳命,就使項羽為上將軍。

懷王之不得其死,已在此處伏案。

一朝權在手,就把令來行,便遣當一陽一君英布,及蒲將軍等,領兵二萬人,渡河前進,自為後應,徐徐進行。

趙將陳余,自為秦軍所敗,不敢與秦爭鋒,惟徵集常山兵數萬人,屯駐巨鹿城北,虛張聲勢。

秦兵得王離為助,餉足兵多,急攻巨鹿。

巨鹿城內,日夜不安,守兵逐日傷亡,糧草又逐日減少,急得趙相張耳,焦灼異常,屢使人縋城夜出,往促陳余進戰。

余只畏戰不進,耳越加惶急,又使張黶陳澤二將,往責陳余,傳述己言道:「耳本與君為刎頸交,誓同生死,今王與耳困坐圍城,朝不保暮,所望惟君,君乃擁兵數萬,不肯相救,豈非有負前盟!如果誠心踐約,何不亟赴秦軍,拚同一死!死中或可求生,十分危險中,未必無一二分僥倖,請君細思。」

陳余喟然道:「我非不欲相救,但兵力未足,冒昧前進,有敗無勝,有亡無存,且余所以不敢輕死,實欲為趙王張君,破秦報怨,今若同去拚死,譬如舉肉喂虎,有何益處!」語雖近是,終由怯戰。

張黶陳澤道:「事已萬急,總須誓死全信,後事也無暇顧慮了。」

余又道:「據我意見,同死終歸無益,兩君必欲盡忠,何勿先去一試?」

黶澤齊聲道:「公如撥兵相助,雖死何辭!」原是要你去死。

余乃撥兵五千人,使隨二人進戰。

還要斷送五千人一性一命。

黶澤也嫌兵少,因未便申請,就把死生置諸度外,引著五千兵士,逕向秦營殺去。

秦軍開壁與戰,擁出千軍萬馬,來斗黶澤,黶澤雖拚命力爭,怎奈秦兵越來越多,部兵越鬥越少,終落得全軍覆沒,一併歸一陰一。

秦兵益振,巨鹿益危。

燕齊諸國,為了趙使一再乞援,各派兵赴救。

張耳子敖,也從代郡招兵萬餘,入援巨鹿。

惟皆憚秦兵威,只遠遠的駐紮兵馬,未敢輕試。

陳余也為加憂,因聞楚兵已發,多日不至,乃更使人敦促,直至項羽營中。

羽正擬進兵,復得英布蒲將軍兵報,前驅尚稱得利,惟請後軍接應等語,羽遂與趙使約定軍期,先使歸報,一面驅動大隊,悉數渡河。

既至對岸,便下令沈船,破釜甑,燒廬舍,但令軍士持三日糧,與秦兵決一死戰,不求生還。

將士等到了絕地,也曉得有進無退,個個懷著必死的念頭,向前馳去。

行了半日有餘,即與英布蒲將軍相遇。

兩人見了項羽,謂已與秦兵交戰數次,殺死多人,不過秦兵氣勢尚盛,糧運不絕,須先斷彼糧道,方可制秦云云。

項羽點頭道:「斷截糧道,原是要策;但秦將章邯王離等人,豈有不防?且待我直救巨鹿,殺他一陣,再作計較。」

說著,復麾兵急進,趨向巨鹿。

途次遇著秦兵攔阻,但教項羽橫槊一掃,都已東倒西歪,抱頭竄去。

及望見巨鹿城,城上雖有守兵列著,已是殘缺不全,城下的秦營,好似圍棋一般,四面密佈,殺氣騰騰。

羽毫不畏縮,仍然撥馬當先,率兵前進。

秦將王離等,聽得楚軍遠來,竟敢進戰,也料他有些膽力,不敢輕視,且又接得敗兵回報,具述楚將厲害,於是調動兵馬,自往接仗,留他將涉閒圍城,命裨將蘇角守住甬道,放心大膽,去敵楚軍。

離城僅及里許,已碰著楚軍前隊,慌忙佈陣,那知前隊的統帥,就是項羽,舉槊一揚,楚將楚兵,便向秦陣擁入。

羽亦躍馬入陣,王離麾兵攔截,俱被殺退。

再加羽一桿長槊,神出鬼沒,不可捉摸,秦陣裡面,只見他一道槊影,七上八下,戳倒人馬無數。

離料不可當,回馬便退,羽步步進一逼一,不肯少緩。

惹得王離一性一起,仗著人多勢旺,翻身再戰,偏項羽越戰越勇,余外將士,亦越鬥越奮,直殺到山搖地動,天日無光。

離三進三卻,只好奔回本營。

章邯見王離戰敗,親來援應,再與楚軍對壘。

這時候的各國援軍,統在自己營中,踞壁觀戰。

遙見秦楚兩方的將士,漸漸接近,秦兵甲仗整齊,人馬雄壯,差不多如泰山一般,聚成一堆。

楚軍是衣服簡陋,步伐粗疏,三三五五,各自成隊,也沒有甚麼陣式,但向秦壘中衝來。

各國將士,還道楚軍沒有紀律,一味蠻觸,必敗無疑,徒觀皮相,曉得甚麼!那知項羽是殺星下降,但令兵士向前奮鬥,不管甚麼形式。

況且楚兵不多,比秦兵要少一半,若要將對將,兵對兵,配搭均勻,方好動手,簡直是不夠分派,只好罷休。

所以羽申令將士,使他各自為戰,不必相顧,違令立斬。

一班楚軍,統是拚著一性一命,上前爭殺,一當十,十當百,呼聲動天地,怒氣沖斗牛。

不但秦兵在場交手,擋不住這種勁敵,嚇得膽戰心驚,就是壁上旁觀的將士,也不禁目瞪口呆,不寒自栗。

章邯本已在項羽手中,經過敗仗,此次見楚軍越加利害,料難久持,連忙引兵退下,十成中已喪失了三五成。

項羽見章邯退去,才令部眾下營休息,到了夜間,仍然嚴裝待著。

好容易過了一宵,令軍士飽食乾糧,再行進攻。

羽且下令道:「今日若不掃盡秦兵,糧要絕了,彼死我活,就在今日,大眾務要努力!」眾將士齊稱得令,就從營中擁出,直奔秦軍。

秦將章邯,不得已再來接戰,這次交鋒,邯亦鼓勵將士,誓決雌雄。

無如部下已經膽落,任你章邯如何激勵,總是不能敵楚。

章邯屢令前進,部眾進一步,退兩步,進兩步,退四步,直至五進五退,已是不能成軍了。

計自項羽至巨鹿城下,與秦兵先後大戰,已經九次,秦兵無一不敗,章邯逃回城南大營,王離涉間,勉強守住本寨,不敢出頭。

項羽乃得使英布蒲將軍,往堵甬道,自攻王離涉間。

搗將進去,營門立破,王離想奪路逃生,兜頭碰著項羽,只得持一槍一抵敵,戰不三合,被羽用槊一撥,那王離手中的一槍一桿,陡向天空中飛了上去,奇語。

離只剩一雙空手,回頭欲跑,楚兵一齊趕上,把離打倒,活擒出寨。

涉間見王離被擒,自知死在眼前,索一性一放起火來,把營盤燒個淨盡,連自身也葬入火窟,變做一段黑炭一團一。

造語亦新。

羽見秦營火起,倒也一驚,忙令軍士少退。

俄而火勢漸衰,秦營已成焦土,秦兵非死即降。

各國軍將,方陸續趨集,求見項羽,願共擊章邯軍,羽獰笑道:「嘻,此時才來見我麼?」

得意語,亦奚落語。

說罷,覆命各國軍將,往候自己營前,準備傳見。

羽整轡回營,升帳上坐,才召見各國軍將。

各軍將正要入營,驀見有一彪人馬,擁著兩員大將,踴躍前來。

一將手持長一槍一,一槍一上挑著一個血淋淋的首級,可驚可怖。

既至營前,兩將一同下馬,命部兵留站營外,且將一槍一械交付弁目,但攜首級進去。

須臾即有一人持出首級,懸示營門。

各國軍將,越覺驚惶,問明楚軍,方知進營兩將,就是英布蒲將軍,所攜首級,乃是秦將蘇角,為布所殺,故特來報功。

殺蘇角用虛寫法,比實寫尤有神采。

各國軍將聽了,恐慌愈甚,不由的跪倒營門,膝行而入,至項羽座前,俯伏報名,不敢仰視。

丑。

羽故意遲慢,好一歇才命起身,刁。

各軍將又叩頭稱謝,慢慢兒的立起。

經羽囑令旁坐,略問了兩三語,但聽各人齊聲道:「上將神威,古今罕有,末將等願聽指揮!」羽也不多讓,即答說道:「既承諸公見推,我有僣了!諸公且回營靜守,俟有戰事,自當通報。」

各軍將乃一律告退。

既而趙王歇及趙相張耳,也出城至項羽營,表明謝意,羽始下座相迎,與趙王歇等分坐左右。

歇拱手稱謝,羽略略謙遜,談了數語,歇與耳亦起座辭去。

耳尚私恨陳余,不及回城,便往陳余營中,責他坐視不救。

又問及張黶陳澤二人,陳余道:「張黶陳澤勸余拚死,余以為徒死無益,他兩人定要出戰,余乃撥遣五千人隨他同往,果致全軍覆沒,兩人俱死,真正可惜!」張耳變色道:「恐怕不是這般。」

陳余道:「余與兩人無仇無怨,想不至暗中加害,況兩將出兵,萬人注目,亦非余一人可以捏造,請公休疑。」

兩人雖非余所殺,但余也不能無咎。

張耳總是不信,還要問他如何戰死,如何不去救應,嘮嘮叨叨,說個不休,余不覺動怒道:「公何怨余至此!餘情願繳出將印罷了!」說著,便將印綬解下,交與張耳,耳不意陳余決裂,倒也未敢接受。

余將印綬置諸案上,出外如廁,當由張耳隨員,私下語耳道:「古人有言,天與不取,反受其咎。

今陳將軍解印與公,公若不受,恐違天不祥,何必多辭!」耳乃取餅印綬,佩諸身上。

及陳余復入,見張耳居然佩印,越有慍色,不復再言。

竟出與親卒數百人,悻悻自去,散居河上澤中,捕魚獵獸,自尋生活,待後再表。

余若從此不出,卻是一個高人。

且說陳余既去,張耳身兼將相,收攬陳餘部曲,仍奉趙王歇還居信都,自復引兵隨從項羽,一同攻秦。

項羽遂進一逼一章邯,邯在棘原固壘自守,部眾尚有二十餘萬人,羽又欲麾兵猛攻,還是這位老將范增,主張緩戰,待他糧盡勢蹙,自然潰退,省得多費兵力。

羽乃就漳南下寨,與邯相持。

邯也不敢出戰,惟奏報鹹一陽一,具陳敗狀,請旨定奪。

趙高獨攬大權,竟將邯奏報擱著,概不呈入,二世當然無聞。

偏有一班宦官宮妾,交頭接耳,互談章邯敗耗,致被二世聞知。

二世乃召入趙高,詰問軍事,高復奏道:「現在朝廷兵馬,多歸章邯一人調遣,臣忝為內相,不能遠察軍情,章邯亦沒有甚麼軍報,不過近日傳來風聞,說他損兵折將,究竟如何情狀,尚未詳悉。

臣正擬奏聞,不意陛下燭照四方,先已周知,臣想關東群盜,多系烏合,為何章邯手擁重兵,不亟蕩平,請陛下降詔切責,免致玩延。」

二世聽著,仍以趙高為忠,囑使頒詔出去。

其實趙高是疑忌章邯,還道他暗通內線,稟聞二世,所以將縱盜玩寇的罪名,一古腦兒推在章邯身上,即令文吏繕就嚴詔,派人馳遞邯營。

邯接讀詔書,且憤且懼,又使長史司馬欣速詣鹹一陽一,面奏一切。

欣不敢怠慢,星夜入都,趨至朝門,急求進謁。

那知二世久不視朝,殿內只有趙高作主,聽得章邯差人到來,故意不見,但使他在外伺候。

欣只好耐心待著,一住三日,仍不聞有召見消息。

不得已賄托門吏,探問底細,凡事非錢不行。

門吏才為告知,無非說是丞相趙高,一陰一忌章邯等語。

欣吃了一驚,且恐自己受累,急向朝門逃出,上馬離都,從小路奔還棘原。

待趙高聞欣出走,遣人追捕,但從官道趕去,杳無影跡,白跑了數十里,只好返報。

那司馬欣奔回本營,便向章邯報明情跡,且皇然道:「趙高居中用事,不利將軍,將軍有功亦誅,無功亦誅,請將軍自圖良策。」

章邯聽到欣言,自然加憂,一時也想不出方法,但悶坐營中,嗟歎不已。

忽帳外傳入一書,當即取餅展閱,但見上面寫著:

章大將軍麾下:僕聞白起為秦將,南征鄔郢,皆楚地。

北坑馬服,趙括嗣父官爵,號馬服君,為白起所殺。

攻城略地,不可勝計而竟賜死。

蒙恬為秦將,北逐戎人,開榆中地數千里,竟斬一陽一周。

何者?功多秦不能盡封,因以法誅之,今將軍為秦將三歲矣,所亡失以十萬數,而諸侯並起,今且益多,彼趙高但知阿諛,今事急,亦恐二世誅之,故欲以法誅將軍以塞責,使人更代將軍以脫其禍。

夫將軍居外日久,必多內隙,無功固誅,有功亦誅。

且天之亡秦,無論智愚,並皆知之,今將軍內不能直諫,外為亡國將,孤持獨立,而欲常存,豈不哀哉!將軍何不還兵,與諸侯合縱連盟,約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稱孤,豈不愈於身伏釜鑕,妻子為戮乎?惟將軍圖之!筆趙將陳余再拜。

章邯閱了又閱,反覆數周,頗為感動,乃使候官始成,詣項羽營中請和。

羽拍案大怒道:「章邯殺我叔父,仇恨未消,我方欲梟邯首級,祭我叔父,乃還敢來請和麼?本該將汝先斬,今暫借汝口還報,叫章邯速來受死,還可赦汝全軍!」說罷,喝令左右將始成驅出營門。

始成踉蹌回報,邯愁上加愁。

正在進退兩難的時候,突有探騎入稟道:「楚兵已渡三戶津,由蒲將軍帶領過來,想是要來攻營了。」

邯忙說道:「休教他進一逼一我營!」一面說,一面即派令偏師,出去堵截。

才越半日,便有敗兵跑入道:「楚兵甚銳,我軍敵他不過,只好退回,請主帥速即濟師。」

章邯一想,項羽不來總還可當,不如自去抵敵為是。

當下披掛上馬,麾兵徑行,才至汗水岸旁,便已接著楚軍,彼此毫不答話,立即交戰,約有一兩個時辰,不分勝負。

驀聽得楚軍後面,喊聲震地,鼓角喧天,乃是項羽引著大隊人馬,親自一殺到。

寫得有聲有色。

邯不禁心慌,秦兵越覺膽怯,紛紛倒退。

說時遲,那時快,楚軍已突過戰線,衝破秦兵陣腳,秦兵登時大亂,四散奔逃;章邯亦顧命要緊,回馬便走。

好容易逃入本營,已亡失了無數士卒,還幸楚軍趕了數里,便即停住,尚得徐收潰兵,勉守大寨。

邯至此窮極沒法,都尉董翳,又勸邯向楚乞降,邯皺眉道:「項羽記念前仇,不肯收納,奈何?」

董翳道:「可教司馬欣前去,便無他慮。」

邯乃召入司馬欣,叫他繼書降楚,欣竟不推辭,索書即去。

未幾便得欣復報,說是項羽已肯收容,不念舊怨了。

看官,你道司馬欣投詣楚營,何故一說便妥?原來欣曾充過櫟一陽一獄掾,救免項梁,與項氏本有交情,小子於十二回中,也已敘及。

此次往見項羽,便把前情說起,且勸羽捨私圖公。

羽尚不肯遽允,由范增從旁解勸,並言兵多糧少,未易支持,還是收降章邯,較為得計,羽乃允欣所請,與欣訂約,決不害邯。

總不免有負叔父。

於是邯與司馬欣董翳等人,至洹水南岸,候著項羽,解甲乞降。

小子有詩詠道:

掃盡雄威作楚奴,男兒志節太卑汙;

洹南立約雖逃死,終愧昂藏七尺軀!

欲知羽與邯相見等情,待至下回再表。

項羽之救巨鹿,為秦史上第一大戰,秦楚興亡之關鍵,實本於此。

蓋章邯為秦之驍將,邯不敗,即秦不亡。

且山東各國,無敢敵邯,獨羽以破釜沉舟之決心,與拔山扛鼎之大力,一往直前,九戰皆勝,虜王離,殺蘇角,焚涉間,卒使能征善戰之章邯,一蹶不振,何其勇也!然使秦無趙高之一奸一佞,二世之昏愚,則邯猶不至降楚,或尚能反攻為守,亦未可知。

天意已嫉秦久矣,故特使趙高以亂其中,復生項羽以撓其外,章邯一去而秦無人,安得不亡!誰謂冥冥中無主宰乎?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前漢演義
自  序第一回 移花接木計獻美姬 用李代桃歡承淫後第二回 誅假父納言迎母 稱皇帝立法愚民第三回 封泰岱下山避雨 過湘江中渡驚風第四回 誤椎擊逃生遇異士 見圖讖遣將造長城第五回 信佞臣盡毀詩書 築阿房大興土木第六回 阬深谷諸儒斃命 得原璧暴主驚心第七回 尋生路徐市墾荒 從逆謀李斯矯詔第八回 葬始皇驪山成巨塚 戮宗室豻獄構奇冤第九回 充屯長中途施詭計 殺將尉大澤揭叛旗第十回 違諫議陳勝稱王 善招撫武臣獨立第十一回 降真龍光韜泗水 斬大蛇夜走豐鄉第十二回 戕縣令劉邦發跡 殺郡守項梁舉兵第十三回 說燕將廝卒救王 入趙宮叛臣弒主第十四回 失兵機陳王斃命 免子禍嬰母垂言第十五回 從范增訪立楚王孫 信趙高冤殺李丞相第十六回 駐定陶項梁敗死 屯安陽宋義喪生第十七回 破釜沈舟奮身殺敵 損兵折將畏罪乞降第十八回 智酈生獻謀取要邑 愚胡亥遇弒斃齋宮第十九回 誅逆閹難延秦祚 坑降卒直入函關第二十回 宴鴻門張樊保駕 焚秦宮關陝成墟第二十一回 燒棧道張良定謀 築郊壇韓信拜將第二十二回 用秘計暗渡陳倉 受密囑陰弒義帝第二十三回 下河南陳平走謁 過洛陽董老獻謀第二十四回 脫楚厄幸遇戚姬 知漢興拚死陵母第二十五回 木罌渡軍計擒魏豹 背水列陣誘斬陳余第二十六回 隨何傳命招英布 張良借箸駁酈生第二十七回 縱反間范增致斃 甘替死紀信被焚第二十八回 入內帳潛奪將軍印 救全城幸得舍人兒第二十九回 貪功得禍酈生就烹 數罪陳言漢王中箭第三十回 斬龍且出奇制勝 劃鴻溝接眷修和第三十一回 大將奇謀鏖兵垓下 美人慘別走死江濱第三十二回 即帝位漢主稱尊 就驛捨田橫自剄第三十三回 勸移都婁敬獻議 偽出遊韓信受擒第三十四回 序侯封優待蕭丞相 定朝儀功出叔孫通第三十五回 謀弒父射死單于 求脫圍賂遺番後第三十六回 宴深宮奉觴祝父壽 系詔獄拚死白王冤第三十七回 議廢立周昌爭儲 討亂賊陳豨敗走第三十八回 悍呂後毒計戮功臣 智陸生善言招蠻酋第三十九回 討淮南箭傷御駕 過沛中宴會鄉親第四十回 保儲君四皓與宴 留遺囑高祖升遐第四十一回 折雄狐片言杜禍 看人彘少主驚心第四十二回 媚公主靦顏拜母 戲太后嫚語求妻第四十三回 審食其遇救謝恩人 呂娥姁挾權立少帝第四十四回 易幼主諸呂加封 得悍婦兩王枉死第四十五回 聽陸生交歡將相 連齊兵合拒權奸第四十六回 奪禁軍捕誅諸呂 迎代王廢死故君第四十七回 兩重喜竇後逢兄弟 一紙書文帝服蠻夷第四十八回 遭眾忌賈誼被遷 正閫儀袁盎強諫第四十九回 辟陽侯受椎斃命 淮南王謀反被囚第五十回 中行說叛國降虜庭 緹縈女上書贖父罪第五十一回 老郎官犯顏救魏尚 賢丞相當面劾鄧通第五十二回 爭棋局吳太子亡身 肅軍營周亞夫守法第五十三回 嘔心血氣死申屠嘉 主首謀變起吳王濞第五十四回 信袁盎詭謀斬御史 遇趙涉依議出奇兵第五十五回 平叛軍太尉建功 保孱王鄰封乞命第五十六回 王美人有緣終作後 栗太子被廢復蒙冤第五十七回 索罪犯曲全介弟 賜肉食戲弄條侯第五十八回 嗣帝祚董生進三策 應主召申公陳兩言第五十九回 迎母姊親馳御駕 訪公主喜遇歌姬第六十回 因禍為福仲卿得官 寓正於諧東方善辯第六十一回 挑嫠女即席彈琴 別嬌妻入都獻賦第六十二回 厭夫貧下堂致悔 開敵釁出塞無功第六十三回 執國法王恢受誅 罵座客灌夫得罪第六十四回 遭鬼祟田蚡斃命 撫夷人司馬揚鑣第六十五回 竇太主好淫甘屈膝 公孫弘變節善承顏第六十六回 飛將軍射石驚奇 愚主父受金拒諫第六十七回 失儉德故人燭隱 慶凱旋大將承恩第六十八回 舅甥踵起一戰封侯 父子敗謀九重討罪第六十九回 勘叛案重興大獄 立戰功還挈同胞第七十回 賢汲黯直諫救人 老李廣失途刎首第七十一回 報私仇射斃李敢 發詐謀致死張湯第七十二回 通西域覆滅南夷 進神馬兼迎寶鼎第七十三回 信方士連番被惑 行封禪妄想求仙第七十四回 東征西討絕域窮兵 先敗後成貳師得馬第七十五回 入虜庭蘇武抗節 出朔漠李陵敗降第七十六回 巫盅獄丞相滅門 泉鳩裡儲君斃命第七十七回 悔前愆痛下輪台詔 授顧命囑遵負扆圖第七十八回 六齡幼女竟主中宮 廿載使臣重還故國第七十九回 識詐書終懲逆黨 效刺客得斃番王第八十回 迎外藩新主入都 廢昏君太后登殿第八十一回 謁祖廟驂乘生嫌 囑女醫入宮進毒第八十二回 孝婦伸冤於公造福 淫嫗失德霍氏橫行第八十三回 洩逆謀殺盡後族 矯君命殲厥渠魁第八十四回 詢宮婢才識酬恩 擢循吏迭聞報績第八十五回 兩疏見機辭官歸里 三書迭奏罷兵屯田第八十六回 逞淫謀番婦構釁 識子禍嚴母知幾第八十七回 傑閣圖形名標麟史 錦車出使功讓蛾眉第八十八回 寵閹豎屈死蕭望之 惑讒言再貶周少傅第八十九回 馮婕妤挺身當猛獸 朱子元仗義救良朋第九十回 斬郅支陳湯立奇功 嫁匈奴王嬙留遺恨第九十一回 賴直諫太子得承基 寵正宮詞臣同抗議第九十二回 識番情指日解圍 違婦言上書惹禍第九十三回 懲諸舅推恩赦罪 嬖二美奪嫡宣淫第九十四回 智班伯借圖進諫 猛朱雲折檻留旌第九十五回 洩機謀鴆死許後 爭座位怒斥中官第九十六回 忤重闈師丹遭貶 害故妃史立售奸第九十七回 莽朱博附勢反亡身 美董賢闔家同邀寵第九十八回 良相遭囚嘔血致斃 幸臣失勢與婦並戕第九十九回 獻白雉罔上居功 驚赤血殺兒構獄第一百回 竊國權王莽弒帝 投御璽元後覆宗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