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漢演義》第五十五回 平叛軍太尉建功 保孱王鄰封乞命:當由吳王濞打定主意,決先往擊周亞夫軍,移兵北行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前漢演義》第五十五回 平叛軍太尉建功 保孱王鄰封乞命

前漢演義

第五十五回 平叛軍太尉建功 保孱王鄰封乞命

卻說吳楚兩王,聞得糧道被斷,並皆驚惶,欲待冒險西進,又恐梁軍截住,不便徑行。

當由吳王濞打定主意,決先往擊周亞夫軍,移兵北行。

到了下邑,卻與亞夫軍相值,因即扎定營盤,準備交鋒。

亞夫前次回駐昌邑,原是以退為進,暗遣弓高侯韓頹當等,繞出淮泗,截擊吳楚糧道,使後無退路,必然向前進攻,所以也移節下邑,屯兵待著。

既見吳楚兵到來,又復堅壁相持,但守勿戰。

吳王濞與楚王戊,挾著一腔怒氣,來攻亞夫,恨不得將亞夫大營,頃刻踏破,所以三番四次,一逼一營挑戰。

亞夫只號令軍士,不准妄動,但教四面布好強一弩一,見有敵兵猛撲,便用硬箭射去,敵退即止,連箭干都似寶貴,不容妄發一支。

吳楚兵要想衝鋒,徒受了一陣箭傷,毫無寸進,害得吳楚兩王,非常焦灼,日夜派遣偵卒,探伺亞夫軍營。

一夕,亞夫營中,忽然自相驚擾,聲達中軍帳下,獨亞夫高臥不起,傳令軍士毋嘩,違令立斬!丙然不到多時,仍歸鎮靜。

持重之效。

過了兩天,吳兵竟乘夜劫營,直奔東南角上,喊殺連天,亞夫當然準備,臨事不致張皇,但卻能見機應變,料知敵兵鼓噪前來,定是聲東擊西的詭計,當下遣派將吏,防禦東南,仍令照常堵住,不必驚惶,自己領著一精一兵,向西北一方面,嚴裝待敵。

部將還道他是避危就安,不能無疑,那知吳楚兩王,潛率銳卒,竟悄悄的繞出西北,想來乘虛踹營。

距營不過百步,早被亞夫窺見,一聲鼓號,營門大開,前驅發出弓一弩一手,連環迭射,後隊發出刀牌手,嚴密加防。

亞夫親自督陣,相機指揮,吳楚兵乘銳撲來,耳中一聞箭鏃聲,便即受傷倒地,接連跌翻了好幾百人,餘眾大嘩。

時當昏夜,月色無光,吳楚兵是來襲擊,未曾多帶火炬,所以箭已射一到,尚且不知閃避,徒落得皮開肉裂,疼痛難熬,傷重的當即倒斃,傷輕的也致暈翻。

人情都貪生怕死,怎肯向死路鑽入,自去拚生,況前隊已有多人隕命,眼見得不能再進,只好退下。

就是吳楚兩王,本欲攻其無備,不意亞夫開營迎敵,滿佈人馬,並且飛矢如雨,很覺利害,一番高興,化作冰消,連忙收兵退歸,懊悵而返。

那東南角上的吳兵,明明是虛張聲勢,不待吳王命令,早已退向營中去了。

亞夫也不追趕,入營閉壘,檢點軍士,不折一人。

又相持了好幾日,探得吳楚兵已將絕糧,挫損銳氣,乃遣穎一陰一侯灌何等,率兵數千,前去搦戰。

吳楚兵出營接仗,兩下奮鬥多時,惱動漢軍校尉灌孟,舞動長槊,奮勇陷陣。

吳楚兵向前攔阻,被灌孟左挑右撥,刺死多人,一馬馳入。

孟子灌夫,見老父輕身陷敵,忙率部曲千人,上前接應。

偏乃父只向前進,不遑後顧,看看殺到吳王面前,竟欲力殲渠魁,一勞永逸。

那吳王左右,統是歷年豢養的死士,猛見灌孟殺入,慌忙併力迎戰。

灌孟雖然老健,究竟眾寡懸殊,區區一支長槊,攔不住許多刀戟,遂致身經數創,危急萬分。

待至灌夫上前相救,乃父已力竭聲嘶,倒翻馬上。

灌夫急指示部曲,將父救回,自在馬上殺開吳軍,衝出一條走路,馳歸軍前。

顧視乃父,已是挺著不動,毫無聲息了。

夫不禁大慟,尚欲為父報仇,回馬致死。

灌何瞧著,忙自出來勸阻,一面招呼部眾,退回大營。

這灌孟系穎一陽一人,本是張姓,嘗事灌何父嬰,由嬰薦為二千石,因此寄姓為灌。

灌嬰歿後,何得襲封。

孟年老家居,吳楚變起,何為偏將,仍召孟為校尉。

孟本不欲從軍,但為了舊情難卻,乃與子灌夫偕行。

灌夫也有勇力,帶領千人,與乃父自成一隊,隸屬灌何麾下。

此次見父陣亡,怎得不哀?亞夫聞報,親為視殮,並依照漢朝定例,令灌夫送父歸葬。

灌夫不肯從命,且泣且憤道:「願取吳王或吳將首級,報我父仇。」

卻有血一性一。

亞夫見他義憤過人,倒也不便相強,只好仍使留著,惟勸他不必過急。

偏灌夫迫不及待,私囑家奴十餘人,夜劫敵營。

又向部曲中挑選壯士,得數十名,裹束停當,候至夜半,便披甲執戟,帶領數十騎出寨,馳往敵壘。

才行數步,回顧壯士,多已散去,只有兩人相隨,此時報仇心切,也不管人數多少,竟至吳王大營前,怒馬衝入。

吳兵未曾預防,統是嚇得倒躲,一任灌夫闖進後帳。

灌夫手下十數騎,亦皆緊緊跟著。

後帳由吳王住宿,繞守多人,當即出來阻住,與灌夫鏖鬥起來。

灌夫毫不膽怯,挺戟亂刺,戳倒了好幾人,惟身上也受了好幾處重傷,再看從奴等,多被殺死,自知不能濟事,隨即大喝一聲,拍馬退走。

吳兵從後追趕,虧得兩壯士斷住後路,好使灌夫前行。

至灌夫走出吳營,兩壯士中又戰死一人,只有一人得脫,仍然追上灌夫,疾馳回營。

灌何聞夫潛往襲敵,亟派兵士救應。

兵士才出營門,已與夫兜頭碰著,見他戰袍上面,盡染血痕,料知已經重創,忙即扶令下馬,簇擁入營。

灌何取出萬金良藥,替他敷治,才得不死。

但十餘人能劫吳營,九死中博得一生,好算是健兒身手,亙古罕聞了!

吳王經他一嚇,險些兒魂離軀殼,且聞漢將只十數人,能有這般膽量,倘或全軍過來,如何招架得住,因此日夜不安。

再加糧食已盡,兵不得食,上下枵腹,將佐離心,自思長此不走,即不戰死,也是餓死。

躊躇終日,毫無良法,結果是想得一條密策,竟挈領太子駒,及親卒數千,夤夜私行,向東逃去。

蛇無頭不行,兵無主自亂,二十多萬饑卒,倉猝中不見吳王,當然駭散。

楚王戊孤掌難鳴,也想率眾逃生,不料漢軍大至,併力殺來。

楚兵都餓得力乏,怎能上前迎戰?一聲驚叫,四面狂奔,單剩了一個楚王戊,拖落後面,被漢軍一團一團一圍住。

戊自知不能脫身,拔劍在手,向頸一橫,立即斃命。

可記得後宮美人否?亞夫指揮將士,蕩平吳楚大營,復下令招降敵卒,繳械免死。

吳楚兵無路可歸,便相率投誠。

只有下邳人周邱,好酒無賴,前投吳王麾下,請得軍令,略定下邳,北攻城一陽一,有眾十餘萬,嗣聞吳王敗遁,眾多離散,邱亦退歸。

自恨無成,發生了一個背疽,不久即死。

吳王父子,渡淮急奔,過丹徒,走東越,沿途收集潰卒,尚有萬人。

東越就是東甌,惠帝三年,曾封東越君長搖為東海王,後來子孫相傳,與吳通好。

吳起兵時,東越王曾撥兵助吳,駐紮丹徒,為吳後緩。

回應五十四回。

及吳王父子來奔,見他勢窮力盡,已有悔心,可巧周亞夫遣使前來,囑使殺死吳王,當給重賞,東越王樂得聽命,便誘吳王濞勞軍,暗令軍士突出,將濞殺斃。

六十多歲的老藩王,偏要這般尋死,所謂自作孽,不可活,與人何尤!但高祖曾說濞有反相,至是果驗,莫非因相貌生成,到老也是難免嗎?不幸多言而中。

濞既被殺,傳首長安,獨吳太子駒,幸得逃脫,往奔閩越,下文自有交代。

且說周亞夫討平吳楚,先後不過三月,便即奏凱班師,惟遣弓高侯韓頹當,帶兵赴齊助攻膠西諸國。

膠西王卬,使濟南軍主持糧道,自與膠東菑川,合兵圍齊,環城數匝。

回應前回。

齊王將閭,曾遣路中大夫入都告急,景帝已將齊事委任竇嬰,由嬰調派將軍欒布,領兵東援,至路中大夫進見,乃復續遣平一陽一侯曹襄,曹參曾孫。

往助欒布,並令路中大夫返報齊王,使他堅守待援。

路中大夫星夜回齊,行至臨淄城下,正值膠西諸國,四面築壘,無路可通,沒奈何硬著頭皮,闖將進去,匹馬單身,怎能越過敵壘,眼見是為敵所縛,牽見三國主將,三國主將問他何來?路中大夫直言不諱。

三國主將與語道:「近日汝主已遣人乞降,將有成議,汝今由都中回來,最好與我通報齊王,但言漢兵為吳楚所破,無暇救齊,齊不如速降三國,免得受屠。

果如此言,我當從重賞汝,否則汝可飲刀,莫怪我等無情!」路中大夫佯為許諾,並與設誓,從容趨至城下,仰呼齊王稟報。

齊王登城俯問,路中大夫朗聲道:「漢已發兵百萬,使太尉亞夫,擊破吳楚,即日引兵來援。

欒將軍與平一陽一侯先驅將至,請大王堅守數日,自可無患,切勿與敵兵通和!」齊王才答聲稱是,那路中大夫的頭顱,已被敵兵斫去,不由的觸目生悲,咬牙切齒,把一腔情急求和的懼意,變做拚生殺敵的熱腸。

捨身諫主,路中大夫不愧忠臣!當下督率將士。

嬰城固守。

未幾即由漢將欒布,驅兵殺到,與膠西膠東菑川三國人馬,交戰一場,不分勝負。

又未幾由平一陽一侯曹襄,率兵繼至,與欒布兩路夾攻,擊敗三國將士。

齊王將閭,也乘勢開城,麾兵殺出,三路並進,把三國人馬掃得一精一光。

濟南軍也不敢相救,逃回本國去了。

如此不耐久一戰,造甚麼反!膠西王卬,奔還高密,即膠西都城。

免冠徒跣,席稿飲水,入向王太后謝罪。

王太后本教他勿反,至此見子敗歸,惹得憂憤交並,無詞可說。

獨王太子德,從旁獻議,還想招集敗卒,襲擊漢軍。

卬搖首道:「將怯卒傷,怎可再用?」

道言未絕,外面已遞入一書,乃是弓高侯韓頹當差人送來。

卬又吃了一驚,展開一閱,見書中寫著道:

奉詔誅不義,降者赦除其罪,仍復故土,不降者滅之。

王今何處?當待命從事!

卬既閱罷,問明來使,始知韓頹當領兵到來,離城不過十里。

此時無法拒絕,只好偕同來使,往見頹當。

甫至營前,即肉袒匍匐,叩頭請罪。

既已做錯,一死便了,何必這般乞憐!頹當聞報,手執金鼓,出營語卬道:「王興師多日,想亦勞苦,但不知王為何事發兵?」

卬膝行前進道:「近因鼌錯用事,變更高皇帝命令,侵削諸侯,卬等以為不義,恐他敗亂天下,所以聯合七國,發兵誅錯。

今聞錯已受誅,卬等謹罷兵回國,自願請罪!」頹當正色道:「王若單為鼌錯一人,何勿上表奏聞,況未曾奉詔,擅擊齊國,齊本守義奉法,又與鼌錯毫不相關,試問王何故進攻?如此看來,王豈徒為鼌錯麼?」

說著,即從袖中取出詔書,朗讀一周。

詔書大意,無非說是造反諸王,應該伏法等語。

聽得劉卬一毛一骨皆寒,無言可辯。

及頹當讀完詔書,且與語道:「請王自行裁決,無待多言!」卬乃流涕道:「如卬等死有餘辜,也不望再生了。」

隨即拔劍自刎。

卬母與卬子,聞卬畢命,也即自盡。

膠東王雄渠,菑川王賢,濟南王辟光,得悉膠西王死狀,已是心驚,又聞漢兵四一逼一,料難抵敵,不如與卬同盡,免得受刀。

因此預求一死,或服藥,或投繯,並皆自一殺。

七國中已平了六國,只有趙王遂,守住邯鄲。

由漢將酈寄,率兵圍攻,好幾月不能取勝。

乃就近致書欒布,請他援應。

欒布早擬班師,因查得齊王將閭,曾與膠西諸國通謀,不能無罪,所以表請加討,留齊待命。

齊王將閭,聞風先懼,竟至飲鴆喪生,布乃停兵不攻。

會接酈寄來書,乃移兵赴趙。

趙王遂求救匈奴,匈奴已探知吳楚敗耗,不肯發兵,趙勢益危。

酈欒兩軍,合力攻邯鄲城,尚不能下。

嗣經欒布想出一法,決水灌入,守兵大驚,城腳又壞,終被漢軍乘隙突進,得破邯鄲。

趙王遂無路可奔,也拚著一性一命,一死了事,於是七國皆平。

濟北王志,前與膠西王約同起事,雖由郎中令設法阻撓,總算中止。

見五三回。

但聞齊王難免一死,自己怎能逃咎,因與妻子訣別,決計自裁。

妻子牽衣哭泣,一再勸阻,志卻與語道:「我死,汝等或尚可保全。」

隨即取餅毒一藥,將要飲下。

有一僚屬公孫玃,從旁趨入道:「臣願為大王往說梁王,求他通意天子,如或無成,死亦未遲。」

志乃依言,遣玃往梁。

梁王武傳令入見,玃行過了禮,便向前進言道:「濟北地居西塞,東接強齊,南牽吳越,北一逼一燕趙。

勢不能自守,力不足禦侮。

前因吳與膠西雙方威脅,虛言承諾,實非本心。

若使濟北明示絕吳,吳必先下齊國,次及濟北,連合燕趙,據有山東各國,西向叩關,成敗尚未可知。

今吳王連合諸侯,貿然西行,彼以為東顧無憂,那知濟北抗節不從,致失後援,終落得勢孤援絕,兵敗身亡。

大王試想區區濟北,若非如此用謀,是以犬羊敵虎狼,早被吞噬,怎能為國效忠,自盡職務?乃功義如此,尚聞為朝廷所疑,臣恐藩臣寒心,非社稷利!現在只有大王能持正義,力能斡旋,誠肯為濟北王出言剖白,上全危國,下保窮民,便是德淪骨髓,加惠無窮了!願大王留意為幸!」不外恭維。

梁王武聞言大悅,即代為馳表上聞,果得景帝復詔,赦罪不問。

但將濟北王徙封菑川。

公孫玃既得如願,自然回國覆命,濟北王志才得幸全。

各路將帥,陸續回朝,景帝論功行賞,封竇嬰為魏其侯,欒布為鄃侯。

惟周亞夫曹襄等早沐侯封,不便再加,仍照舊職,不過賞賜若干金帛,算做報功。

其餘隨征將士,亦皆封賞有差。

自齊王將閭服毒身亡,景帝說他被人脅迫,罪不至死,特從撫恤條例,賜謚將閭為孝王,使齊太子壽,仍得嗣封。

一面擬封吳楚後人,奉承先祀。

竇太后得知此信,召語景帝道:「吳王首謀造反,罪在不赦,奈何尚得封蔭子孫?」

景帝乃罷。

惟封平陸侯宗正劉禮為楚王,禮為楚元王交次子,命禮襲封,是不忘元王的意思。

又分吳地為魯江都二國,徙淮一陽一王余為魯王,汝南王非為江都王。

二王為景帝子,見五十三回。

立皇子端為膠西王,徹為膠東王,勝為中山王。

遷衡山王勃為濟北王,廬江王賜為衡山王。

濟南國除,不復置封。

越年,立子榮為皇太子,榮為景帝一愛一姬栗氏所出,年尚幼稚,因母得一寵一,遂立為儲嗣。

時人或稱為栗太子。

栗太子既立,栗姬越加得勢,遂暗中設法,想將薄皇后捽去,好使自己正位中宮。

薄皇后既無子嗣,又為景帝所不喜,只看太皇太后薄氏面上,權立為後。

見五十三回。

本來是個宮中傀儡,有名無實,一經栗姬從旁傾軋,怎得保得住中宮位置?果然到了景帝六年,被栗姬運動成熟,下了一道詔旨,平白地將薄後廢去。

無故廢後,景帝不為無過。

栗姬滿心歡喜,總道是桃僵可代,唾手告成,就是六宮粉黛,也以為景帝廢後,無非為栗姬起見,雖然因羨生妒,亦唯有徒喚奈何罷了。

誰知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栗姬始終不得為後,連太子榮都被搖動,黜為藩王。

可憐栗姬數載苦心,付諸流水,免不得憤恚成病,玉殞香消。

小子有詩詠道:

慾海茫茫總不平,一波才逐一波生;

從知讒妒終無益,色未衰時命已傾。

究竟太子榮何故被黜,待至下回再詳。

吳楚二王之屯兵梁郊,不急西進,是一大失策,既非周亞夫之善於用兵,亦未必果能逞志。

項霸王以百戰餘威,猶受困於廣武間,卒至糧盡退師,敗死垓下,況如吳楚二王乎?灌夫之為父復仇,路中大夫之為主捐軀,忠肝義膽,照耀史乘,備錄之以示後世,所以勖子臣也。

公孫玃願說梁王,以片言之請命,救孱主於垂危,亦未始非濟北忠臣。

假令齊王將閭,有此臣屬,則亦何至倉皇畢命。

將閭死而志獨得生,此國家之所以不可無良臣也。

彼七王之致斃,皆其自取,何足惜乎!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前漢演義
自  序第一回 移花接木計獻美姬 用李代桃歡承淫後第二回 誅假父納言迎母 稱皇帝立法愚民第三回 封泰岱下山避雨 過湘江中渡驚風第四回 誤椎擊逃生遇異士 見圖讖遣將造長城第五回 信佞臣盡毀詩書 築阿房大興土木第六回 阬深谷諸儒斃命 得原璧暴主驚心第七回 尋生路徐市墾荒 從逆謀李斯矯詔第八回 葬始皇驪山成巨塚 戮宗室豻獄構奇冤第九回 充屯長中途施詭計 殺將尉大澤揭叛旗第十回 違諫議陳勝稱王 善招撫武臣獨立第十一回 降真龍光韜泗水 斬大蛇夜走豐鄉第十二回 戕縣令劉邦發跡 殺郡守項梁舉兵第十三回 說燕將廝卒救王 入趙宮叛臣弒主第十四回 失兵機陳王斃命 免子禍嬰母垂言第十五回 從范增訪立楚王孫 信趙高冤殺李丞相第十六回 駐定陶項梁敗死 屯安陽宋義喪生第十七回 破釜沈舟奮身殺敵 損兵折將畏罪乞降第十八回 智酈生獻謀取要邑 愚胡亥遇弒斃齋宮第十九回 誅逆閹難延秦祚 坑降卒直入函關第二十回 宴鴻門張樊保駕 焚秦宮關陝成墟第二十一回 燒棧道張良定謀 築郊壇韓信拜將第二十二回 用秘計暗渡陳倉 受密囑陰弒義帝第二十三回 下河南陳平走謁 過洛陽董老獻謀第二十四回 脫楚厄幸遇戚姬 知漢興拚死陵母第二十五回 木罌渡軍計擒魏豹 背水列陣誘斬陳余第二十六回 隨何傳命招英布 張良借箸駁酈生第二十七回 縱反間范增致斃 甘替死紀信被焚第二十八回 入內帳潛奪將軍印 救全城幸得舍人兒第二十九回 貪功得禍酈生就烹 數罪陳言漢王中箭第三十回 斬龍且出奇制勝 劃鴻溝接眷修和第三十一回 大將奇謀鏖兵垓下 美人慘別走死江濱第三十二回 即帝位漢主稱尊 就驛捨田橫自剄第三十三回 勸移都婁敬獻議 偽出遊韓信受擒第三十四回 序侯封優待蕭丞相 定朝儀功出叔孫通第三十五回 謀弒父射死單于 求脫圍賂遺番後第三十六回 宴深宮奉觴祝父壽 系詔獄拚死白王冤第三十七回 議廢立周昌爭儲 討亂賊陳豨敗走第三十八回 悍呂後毒計戮功臣 智陸生善言招蠻酋第三十九回 討淮南箭傷御駕 過沛中宴會鄉親第四十回 保儲君四皓與宴 留遺囑高祖升遐第四十一回 折雄狐片言杜禍 看人彘少主驚心第四十二回 媚公主靦顏拜母 戲太后嫚語求妻第四十三回 審食其遇救謝恩人 呂娥姁挾權立少帝第四十四回 易幼主諸呂加封 得悍婦兩王枉死第四十五回 聽陸生交歡將相 連齊兵合拒權奸第四十六回 奪禁軍捕誅諸呂 迎代王廢死故君第四十七回 兩重喜竇後逢兄弟 一紙書文帝服蠻夷第四十八回 遭眾忌賈誼被遷 正閫儀袁盎強諫第四十九回 辟陽侯受椎斃命 淮南王謀反被囚第五十回 中行說叛國降虜庭 緹縈女上書贖父罪第五十一回 老郎官犯顏救魏尚 賢丞相當面劾鄧通第五十二回 爭棋局吳太子亡身 肅軍營周亞夫守法第五十三回 嘔心血氣死申屠嘉 主首謀變起吳王濞第五十四回 信袁盎詭謀斬御史 遇趙涉依議出奇兵第五十五回 平叛軍太尉建功 保孱王鄰封乞命第五十六回 王美人有緣終作後 栗太子被廢復蒙冤第五十七回 索罪犯曲全介弟 賜肉食戲弄條侯第五十八回 嗣帝祚董生進三策 應主召申公陳兩言第五十九回 迎母姊親馳御駕 訪公主喜遇歌姬第六十回 因禍為福仲卿得官 寓正於諧東方善辯第六十一回 挑嫠女即席彈琴 別嬌妻入都獻賦第六十二回 厭夫貧下堂致悔 開敵釁出塞無功第六十三回 執國法王恢受誅 罵座客灌夫得罪第六十四回 遭鬼祟田蚡斃命 撫夷人司馬揚鑣第六十五回 竇太主好淫甘屈膝 公孫弘變節善承顏第六十六回 飛將軍射石驚奇 愚主父受金拒諫第六十七回 失儉德故人燭隱 慶凱旋大將承恩第六十八回 舅甥踵起一戰封侯 父子敗謀九重討罪第六十九回 勘叛案重興大獄 立戰功還挈同胞第七十回 賢汲黯直諫救人 老李廣失途刎首第七十一回 報私仇射斃李敢 發詐謀致死張湯第七十二回 通西域覆滅南夷 進神馬兼迎寶鼎第七十三回 信方士連番被惑 行封禪妄想求仙第七十四回 東征西討絕域窮兵 先敗後成貳師得馬第七十五回 入虜庭蘇武抗節 出朔漠李陵敗降第七十六回 巫盅獄丞相滅門 泉鳩裡儲君斃命第七十七回 悔前愆痛下輪台詔 授顧命囑遵負扆圖第七十八回 六齡幼女竟主中宮 廿載使臣重還故國第七十九回 識詐書終懲逆黨 效刺客得斃番王第八十回 迎外藩新主入都 廢昏君太后登殿第八十一回 謁祖廟驂乘生嫌 囑女醫入宮進毒第八十二回 孝婦伸冤於公造福 淫嫗失德霍氏橫行第八十三回 洩逆謀殺盡後族 矯君命殲厥渠魁第八十四回 詢宮婢才識酬恩 擢循吏迭聞報績第八十五回 兩疏見機辭官歸里 三書迭奏罷兵屯田第八十六回 逞淫謀番婦構釁 識子禍嚴母知幾第八十七回 傑閣圖形名標麟史 錦車出使功讓蛾眉第八十八回 寵閹豎屈死蕭望之 惑讒言再貶周少傅第八十九回 馮婕妤挺身當猛獸 朱子元仗義救良朋第九十回 斬郅支陳湯立奇功 嫁匈奴王嬙留遺恨第九十一回 賴直諫太子得承基 寵正宮詞臣同抗議第九十二回 識番情指日解圍 違婦言上書惹禍第九十三回 懲諸舅推恩赦罪 嬖二美奪嫡宣淫第九十四回 智班伯借圖進諫 猛朱雲折檻留旌第九十五回 洩機謀鴆死許後 爭座位怒斥中官第九十六回 忤重闈師丹遭貶 害故妃史立售奸第九十七回 莽朱博附勢反亡身 美董賢闔家同邀寵第九十八回 良相遭囚嘔血致斃 幸臣失勢與婦並戕第九十九回 獻白雉罔上居功 驚赤血殺兒構獄第一百回 竊國權王莽弒帝 投御璽元後覆宗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