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漢演義
第十一回 降真龍光韜泗水 斬大蛇夜走豐鄉
卻說秦二世元年九月,江南沛縣地方,有個豐鄉一陽一里村,出了一位真命天子,起兵靖亂,後來就是漢朝高祖皇帝,姓劉名邦字季。
父名執嘉,母王氏,名叫含始。
執嘉生一性一長厚,為裡人所稱美,故年將及老,時人統稱為太公。
王氏與太公年齡相等,因亦呼為劉媼。
劉媼嘗生二子,長名伯,次名仲,伯仲生時,無甚奇異,到了第三次懷孕,卻與前二胎不同。
相傳劉媼有事外出,路過大澤,自覺腳力過勞,暫就堤上小坐,閉目養神,似寐非寐,驀然見一個金甲神人,從天而下,立在身旁,一時驚暈過去,也不知神人作何舉動。
此亦與姜嫄履拇同一怪誕,大抵中國古史,好談神話,故有此異聞。
惟太公在家,記念妻室,見他久出未歸,免不得自去追尋。
剛要出門,天上忽然昏黑,電光閃閃,雷聲隆隆,太公越覺著急,忙攜帶雨具,三腳兩步,趨至大澤。
遙見堤上睡著一人,好似自己的妻房,但半空中有雲霧罩住,迴環浮動,隱約露出鱗甲,像有蛟龍往來。
當下疑懼交乘,又復停住腳步,不敢近前。
俄而雲收霧散,天日復明,方敢前往審視,果然是妻室劉媼,欠伸欲起,狀態朦朧,到此不能不問。
偏劉媼似無知覺,待至太公問了數聲,方睜眼四顧,開口稱奇。
太公又問她曾否受驚,劉媼答道:「我在此休息,忽見神人下降,遂至驚暈,此後未知何狀。
今始醒來,才知乃是一夢。」
太公複述及雷電蛟龍等狀,劉媼全然不知,好一歇神氣復原,乃與太公俱歸。
不意從此得孕,過了十月,竟生一男。
難道是神人所生麼?長頸高鼻,左股有七十二黑痣。
太公知為英物,取名為邦,因他排行最小,就以季為字。
太公家世業農,承前啟後,無非是春耕夏耘,秋收冬獲等事。
伯仲二子,亦就農業,隨父營生。
獨劉邦年漸長大,不喜耕稼,專好一浪一遊。
太公屢戒勿悛,只好聽他自一由。
惟伯仲娶妻以後,伯妻素一性一慳吝,見邦身長七尺八寸,正是一個壯丁,奈何勤吃懶做,坐耗家產,心中既生厭恨,口中不免怨言。
太公稍有所聞,索一性一分析產業,使伯仲挈眷異居。
邦尚未娶妻,仍然隨著父母。
光一陰一易過,倏忽間已是弱冠年華,他卻不改舊一性一,仍是終日遊蕩,不務生產。
又往往取得家財,結交朋友,征逐酒食。
太公本說邦秉資奇異,另眼相看,至此見他年長無成,乃斥為無賴,連衣食都不願周給。
邦卻怡然自得,不以為意,有時恐乃父叱逐,不敢回家,便至兩兄家內棲身。
兩兄究系同胞,卻也呼令同食,不好漠視。
那知伯忽得疾,竟致逝世,伯妻本厭恨小叔,自然不願續供了。
邦胸無城府,直遂徑行,不管她憎嫌與否,仍常至長嫂家內索食。
長嫂嘗借口孤寡,十有九拒,邦尚信以為真。
一日更偕同賓客數人,到長嫂家,時正晌午,長嫂見邦復至,已恐他來擾午餐,討厭得很,再添了許多朋友,越覺不肯供給,雙眉一皺,計上心來,急忙趨入廚房,用瓢刮釜,佯示羹湯已盡,無從取暴。
邦本招友就食,乘興而來,忽聞廚中有刮釜聲,自悔來得過遲,未免失望。
友人倒也知趣,作別自去。
邦送友去後,回到長嫂廚內,探視明白,見釜上蒸氣正濃,羹湯約有大半鍋,才知長嫂逞刁使詐,一聲長歎,掉頭而出。
不與長嫂爭論,便是大度。
嗣是絕跡不至嫂家,專向鄰家兩酒肆中,做了一個長年買主。
有時自往獨酌,有時邀客共飲。
兩酒肆統是婦人開設,一呼王媼,一呼武婦。
史記作負,負與婦通。
二婦雖是女流,卻因邦為毗鄰少年,也不便斤斤計較;並且邦入肆中,酤客亦皆趨集,統日計算,比往日得錢數倍,二主婦暗暗稱奇,所以邦要賒酒,無不應允。
邦生平最嗜杯中物,見二肆俱肯賒給,樂得盡情痛飲,往往到了黃昏,尚未回去,還要痛喝幾杯。
待至醉後懶行,索一性一假寐座上,鼾睡一宵。
王媼武婦,本擬喚他醒來,促令回家,誰知他頭上顯出金龍,光怪離奇,不可一逼一視。
那時二婦愈覺希罕,料邦久後必貴,每至年終結帳,也不向邦追索。
邦本阮囊羞澀,無從償還,歷年宕帳,一筆勾銷罷了。
兩婦都也慷慨。
但邦至弱冠後,非真絕無知識,也想在人世間,做些事業,幸喜交遊漸廣,有幾人替他謀劃,教他學習吏事。
他一學便能,不多時便得一差,充當泗上亭長。
亭長職務,掌判斷裡人獄訟,遇有大事,乃詳報縣中,因此與一班縣吏,互相往來。
最莫逆的就是沛縣功曹,姓蕭名何,與邦同鄉,熟諳法律。
何為三傑之一,故特筆敘出。
次為曹參夏侯嬰諸人,每過泗上,邦必邀他飲酒,暢談肺腑,脫略形骸。
蕭何為縣吏翹楚,尤相關切,就使劉邦有過誤等情,亦必代為轉圜,不使得罪。
會邦奉了縣委,西赴鹹一陽一,縣吏各送贐儀,統是當百錢三枚,何獨饋五枚。
及邦既入鹹一陽一城,辦畢公事,就在都中閒逛數日。
但見城闕巍峨,市廛輻湊,車馬冠蓋,絡繹道旁,已覺得眼界一新,油然生感。
是時始皇尚未逝世,坐了鑾駕,巡行都中。
邦得在旁遙觀,端的是聲靈赫濯,冠冕堂皇,至御駕經過,邦猶徘徊瞻望,喟然歎息道:「大丈夫原當如是哩!」
人人想做皇帝,無怪劉季。
既而出都東下,回縣銷差,仍去做泗上亭長。
約莫過了好幾年,邦年已及壯了,壯猶無室,免不得悵及鰥居。
況邦原是好色,怎能忍耐得住?好在平時得了微俸,除沽酒外,尚有少許余蓄,遂向娼寮中尋花問柳,聊做那蜂蝶勾當。
裡人豈無好女?只因邦向來無賴,不願與婚。
邦亦並不求偶,還是混跡平康,隨我所欲,費了一些纏頭資,倒省了多少養婦錢。
會由蕭何等到來晤談,述及單父單音善,父音斧。
縣中,來了一位呂公,名父字叔平,與縣令素來友善。
此次避仇到此,挈有家眷,縣令顧全友誼,令在城中居住,凡為縣吏,應出資相賀云云。
邦即答道:「貴客辱臨,應該重賀,邦定當如約。」
說畢,大笑不止。
已寓微旨。
何亦未知邦懷何意,匆匆別去。
越日,邦踐約進城,訪得呂公住處,昂然徑入。
蕭何已在廳中,替呂公收受賀儀,一見劉邦到來,便宣告諸人道:「賀禮不滿千錢,須坐堂下!」明明是戲一弄劉邦。
劉邦聽著,就取出名刺,上書賀錢盈萬,因即繳進。
當有人持刺入報,呂公接過一閱,見他賀禮獨豐,格外驚訝,便親自出迎,延令上坐。
端詳了好一會,見他日角鬥胸,龜背龍股,與常人一大不相同,不由的敬禮交加,特別優待。
蕭何料邦乏錢,從旁揶揄道:「劉季專好大言,恐無實事。」
呂公明明聽見,仍不改容,待至酒餚已備,竟請邦坐首位。
邦並不推讓,居然登席,充作第一位嘉賓。
大眾依次坐下,邦當然豪飲,舉杯痛喝,興致勃然。
到了酒闌席散,客俱告辭,呂公獨欲留邦,舉目示意。
邦不名一錢,也不加憂,反因呂公有款留意,安然坐著。
呂公既送客出門,即入語劉邦道:「我少時即喜相人,狀貌奇異,無一如季,敢問季已娶婦否?」
邦答稱尚未。
呂公道:「我有小女,願奉箕帚,請季勿嫌。」
邦聽了此言,真是喜從天降,樂得應諾。
當即翻身下拜,行舅甥禮,並約期親迎,歡然辭去。
呂公入告妻室,已將娥姁許配劉季。
娥姁即呂女小字,單名為雉。
呂媼聞言動怒道:「君謂此兒生有貴相,必配貴人,沛令與君交好,求婚不允,為何無端許與劉季?難道劉季便是貴人麼?」
呂公道:「這事非兒女子所能知,我自有慧鑒,斷不致誤!」呂媼尚有煩言,畢竟婦人勢力,不及乃夫,只好聽呂公備辦妝奩,等候吉期。
轉瞬間吉期已屆,劉邦著了禮服,自來迎婦。
呂公即命女雉裝束齊整,送上彩輿,隨邦同去。
邦回轉家門,迓女一下輿,行過了交拜禮,謁過太公劉媼,便引入洞房。
揭巾覷女,卻是儀容秀麗,丰采一逼一人,不愧英雌。
頓時惹動情腸,就攜了呂女玉手,同上一陽一台,龍鳳諧歡,熊羆葉夢。
過了數年,竟生了一子一女,後文自有表見,暫且不及報名。
只劉邦得配呂女,雖然相親相一愛一,備極綢繆,但他是登徒子一流人物,怎能遂不二色?況從前在酒色場中,時常廝混,免不得藕斷絲連,又去閒逛。
湊巧得了一個小家碧玉,楚楚動人,詢明姓氏,乃系曹家女子,彼此敘談數次,竟弄得郎有情,女有意,合成一場露水緣,曹女卻也有識。
她卻比呂女懷妊,還要趕早數月,及時分娩,就得一男。
裡人多知曹女為劉邦外婦,邦亦並不諱言,只瞞著一個正妻呂雉,不使與聞。
已暗伏呂雉之妒。
待呂氏生下一子一女,曹女尚留住母家,由邦給資贍養,因此家中只居呂婦,不居曹妾。
邦為亭長,除乞假歸視外,常住亭中。
呂氏但挈著子女,在家度日。
劉家本非富貴,只靠著幾畝田園,作為生活,呂氏嫁夫隨夫,暇時亦至田間刈草,取做薪芻。
適有一老人經過,顧視多時,竟向呂氏乞飲。
呂氏憐他年老,回家取湯給老人,老人飲罷,問及呂氏家世,呂氏略述姓氏,老人道:「我不意得見夫人,夫人日後必當大貴。」
呂氏不禁微哂,老人道:「我素一操一相術,如夫人相貌,定是天下貴人。」
當時何多相士。
呂氏將信將疑,又引子至老人前,請他相視,老人撫一摩兒首,且驚且語道:「夫人所以致貴,便是為著此兒。」
又顧幼一女道:「此女也是貴相。」
說畢自去。
適值劉邦歸家,由呂氏具述老人言語,邦問呂氏道:「老人去了,有多少時候?」
呂氏道:「時候不多,想尚未遠。」
邦即搶步追去,未及里許,果見老人躑躅前行。
便呼語道:「老丈善相,可為我一看否?」
老人聞言回顧,停住腳步,即將邦上下打量一番,便道:「君相大貴,我所見過的夫人子女,想必定是尊眷。」
邦答聲稱是。
老人道:「夫人子女,都因足下得貴,嬰兒更肖足下,足下真貴不可言。」
邦喜謝道:「將來果如老丈言,決不忘德!」老人搖首道:「這也何足稱謝。」
一面說,一面轉身即行,後來竟不知去向。
至劉邦興漢,遣人尋覓,亦無下落,只得罷了。
惟當時福運未至,急切不能發跡,只好暫作亭長,靜待機會。
閒居無事,想出一種冠式,擬用竹皮製成。
手下有役卒兩名,一司開閉埽除,一司巡查緝捕,當下與他商議,即由捕盜的役卒,謂薛地頗有冠師,能作是冠,邦便令前去。
越旬餘見他返報,呈上新冠,高七寸,廣三寸,上平如板,甚合邦意。
邦就戴諸首上,稱為劉氏冠。
後來垂為定制,必爵登公乘,才得將劉氏冠戴著。
這乃是漢朝特製,為邦微賤時所創出,後人號為鵲尾冠,便是劉邦的遺規了。
敘入此事,見漢朝創製之權輿。
二世元年,秦廷頒詔,令各郡縣遣送罪徒,西至驪山,添築始皇陵墓。
沛縣令奉到詔書,便發出罪犯若干名,使邦押送前行。
邦不好怠玩,就至縣中帶同犯人,向西出發。
一出縣境,便逃走了好幾名,再前行數十里,又有好幾個不見,到晚間投宿逆旅,翌晨起來,又失去數人。
邦孑然一身,既不便追趕,又不能禁壓,自覺沒法處置,一路走,一路想,到了豐鄉西面的大澤中,索一性一停住行蹤,不願再進。
澤中有亭,亭內有人賣酒,邦嗜酒如命,怎肯不飲,況胸中方愁煩得很,正要借那黃湯,灌澆塊壘,當即覓地坐下,並令大眾都且休息,自己呼酒痛飲,直喝到紅日西沈,尚未動身。
既而酒興勃一發,竟一抽一身語眾道:「君等若至驪山,必充苦役,看來終難免一死,不得還鄉,我今一概釋放,給汝生路,可好麼?」
大眾巴不得有此一著,聽了邦言,真是感激涕零,稱謝不置。
邦替他一一解縛,揮手使去,眾又恐劉邦得罪,便問邦道:「公不忍我等送死,慨然釋放,此恩此德,誓不忘懷,但公將如何回縣銷差?敢乞明示。」
邦大笑道:「君等皆去,我也只好遠揚了,難道還去報縣,尋死不成?」
道言至此,有壯士十數人,齊聲語邦道:「如劉公這般大德,我數人情願相從,共同保衛,不敢輕棄。」
邦乃申說道:「去也聽汝,從也聽汝。」
於是十數人留住不行,余皆向邦拜謝,踴躍而去。
劉邦膽識,可見一斑。
邦乘著酒興,戴月夜行,壯士十餘人,前後相從。
因恐被縣中知悉,不敢履行正道,但從澤中覓得小徑,魚貫而前。
小徑中最多荊莽,又有泥窪,更兼夜色昏黃,不便急走。
邦又醉眼模糊,慢慢兒的走將過去,忽聽前面嘩聲大作,不禁動了疑心。
正要呼問底細,那前行的已經轉來,報稱大蛇當道,長約數丈,不如再還原路,另就別途。
邦不待說畢,便勃然道:「咄!壯士行路,豈畏蛇蟲?」
說著,獨冒險前進。
才行數十步,果見有大蛇橫架澤中,全然不避,邦拔劍在手,走近蛇旁,手起劍落,把蛇劈作兩段。
復用劍撥一開死蛇,辟一去路,安然趨過。
行約數里,忽覺酒氣上湧,竟至昏倦,就擇一僻靜地方,坐下打盹,甚且臥倒地上,夢遊黑甜鄉。
待至醒悟,已是雞聲連唱,天色黎明。
適有一人前來,也是豐鄉人氏,認識劉邦,便與語道:「怪極!敝極!」邦問為何事?那人道:「我適遇著一個老嫗,在彼處野哭,我問他何故生悲?老嫗謂人殺我子,怎得不哭?我又問他子何故被殺,老嫗用手指著路旁死蛇,又向我嗚咽說著,謂我子系白帝子,化蛇當道,今被赤帝子斬死,言訖又淚下不止。
我想老嫗莫非瘋癲,把死蛇當做兒子,因欲將她笞辱,不意我手未動,老嫗已經不見。
這豈不是一件怪事?」
邦默然不答,暗思蛇為我殺,如何有白帝赤帝等名目,語雖近誕,總非無因,將來必有征驗,莫非我真要做皇帝麼?想到此處,又驚又喜,那來人還道他酒醉未醒,不與再言,掉頭徑去。
邦亦不復回鄉,自與十餘壯士,趨入芒碭二山間,蟄居避禍去了。
小子有詩詠道:
不經冒險不成功,仗劍斬蛇氣獨雄;
漫說帝王分赤白,乃公原不與人同。
劉邦避居芒碭山間,已有數旬,忽然來了一個婦人,帶了童一男童女,尋見劉邦。
欲知此婦為誰,請看下回便知。
本回敘劉季微賤時事,脫胎《高祖本紀》,旁采史漢各傳,語語皆有來歷,並非向壁虛造。
惟史官語多忌諱,往往於劉季所為,捨瑕從善,經本回一一直敘,才得表明真相,不沒本來。
蓋劉季本一酒色徒,其所由得成大業者,遊蕩之中,具有英雄氣象,後來老成練達,知人善任,始能一舉告成耳。
若劉媼之感龍得孕,老嫗之哭蛇被斬,不免為史家附會之詞;然必謂竟無此事,亦不便下一斷筆。
有聞必錄,抑亦述史者之應有事也。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