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文言文》《問說》原文、翻譯、註釋、寫作特點:君子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小學文言文》《問說》原文、翻譯、註釋、寫作特點

小學文言文

《問說》原文、翻譯、註釋、寫作特點

【問說:原文】

君子學必好問。

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

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達於事;識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細,捨問,其奚決焉?

賢於己者,問焉以破其疑,所謂「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問焉以求一得,所謂「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也。

等於己者,問焉以資切磋,所謂一交一 相問難(n&agra一ve;n),審問而明辨之也。

《書》不雲乎?「好問則裕。」

孟子論:「求放心」,而並稱曰「學問之道」,學即繼以問也。

子思言「尊德性」,而歸於「道問學」,問且先於學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學有未達,強以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如是,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

賢於己者,忌之而不願問焉;不如己者,輕之而不屑問焉;等於己者,狎xiá之而不甘問焉,如是,則天下幾無可問之人。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聖人所不知,未必不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聖人之所不能也。

理無專在,而學無止境也,然則問可少耶?《周禮》,外朝以詢萬民,國之政事尚問及庶人,是故貴可以問賤,賢可以問不肖,而老可以問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恥下問,夫子賢之。

古人以問為美德,而並不見其有可恥也,後之君子反爭以問為恥,然則古人所深恥者,後世且行之而不以為恥者多矣,悲夫!

【問說:譯文】

一個有見識的人,他做學問必然喜歡向別人提問請教。

「問」和「學」是相輔相成地進行的,不「學」就不能提出疑難,不「問」就不能增加知識。

喜愛學習 卻不多問,不是真的喜愛學習 的人。

道理明白了,可是還不能應用於實際,認識了那些大的(原則、綱領、總體),可是還可能不瞭解那些細節,(對於這些問題)除了問,怎麼能解決問題呢?

(對於)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們問,藉以破除那疑問,(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到有道德有學問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

(對於)不如自己的人,向他們問,藉以求得一點正確的見解,(這就是曾子)所說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問,以道德高知識多向道德低知識少(的人)問。

(對)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們問,藉以共同研究,(這就是《中庸》)所說的互相詰問,詳細地考察,明確地分辨它。

《尚書》不是說嗎?「喜愛問(的人,學問知識)就豐富。」

孟子論述:「找回自己的放縱散漫的心」(的時候),並提「學問之道」,「學」之後(就)緊跟著「問」。

子思談「重視品德修養」(時),歸結到要(好)問(勤)學,(在他的提法中)「問」並且在「學」的前面。

古代的人虛心採納善言善事,不挑選事情地問,不挑選人地問,(只要能)求取那有益於自己修養和學業的就可以了。

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話,聖人(也)採納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聖先王(也)詢問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詢問,以(他們的)大智卻注意到淺近平常的意見,不是偶然的謙虛,實在是要從多方面聽取有益的意見。

三代以後,有「學」而沒有「問」,朋友間的交往,能做到規勸做好事,不做壞事就不錯了,那種在大是大非問題上互相請教,勤勉地只是以進修為急務(的人)未多見,(更)何況世俗的人呢?

認為自己對,別人不對,(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學習 有未貫通(不理解的地方),(卻)偏偏以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穩妥(的地方),(卻)一胡一 亂地憑主觀猜測,像這樣,就終生幾乎(都)沒有(什麼)可問的事(了)。

(對)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願意向他問,(對)不如自己的人,(就)輕視他,(認為)不值得向他問,(對)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著嬉戲的態度而不敬重他,不甘願向他問,像這樣,就天下幾乎沒有可以問的人了。

(什麼)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麼)事(都)沒有可疑的了,這只是自以為是罷了。

自以為是,那錯誤還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淺薄卻嚴密地掩蓋自己的過錯,寧願讓學習 最終不進步,(也)不願意虛心向別人請教,這樣危害自己的內心修養,(錯誤可就)大了,而陷入這(種大錯誤)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

不這樣(的話),就所問的(也)不是(他)所學的:(如)問(一些)天下的奇字僻典和瑣屑事物來說說好玩;甚至自己心裡所已經明白的(問題,卻故意拿它),問別人,來試試那人的才能;(或者)非常難解答的事情問別人,來逼使那人難堪。

如果不是這樣,(或者)即使有與自己思想品德修養有密切關係的事情,可以收到得到教益的效果的,要壓低一下自己的尊嚴(虛心向別人請教)也不能做到。

唉!學習 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是(正)由於這(原因)嗎?

而且不喜愛問的人,(是)由於不能虛心;不能虛心(是)由於不誠心實意喜愛學習 。

也不是不專心用功的緣故,他學習 的不是古代儒家學習 的(東西),他喜愛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愛的(東西),不善於問是理所當然的。

聰明的人考慮一千次,(也)一定會出現一次錯誤。

聖人所不瞭解(的事物),普通的人不一定也不瞭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聖人不一定能做。

真理不專門存在於某人,學習 是沒有止境的,那麼,「問」可以少得了嗎?《周禮》(說),朝堂之外(要)詢問百姓(對朝政的意見),國家的大事還問到平民。

所以貴人可以問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問道德才能低的人,老人可以問年輕的人,只考慮道德學問方面的成就罷了。

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請教為恥辱,孔子認為他道德學問高。

古人把「問」作為美德,而並不認為它是可恥的,後代的君子反而爭先把「問」當作恥辱,那麼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恥的(事),後代人卻做著而不以為恥的(就)多了,可悲啊!

【問說:註釋】

君子:古時對有德有才人的稱呼。

輔:輔助。

好:喜好

無以致疑:不會發現疑問;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致:求得。

廣識:增廣知識;廣:使……廣,增廣,增加。

達於事:(使道理)用於實行。

達,通曉,通達。

捨問:放棄提問。

捨:放棄。

其奚決焉:怎麼能解決問題呢;奚:何,怎麼 。

其:之,代詞,指代文中的「理」與「識」 。

焉,代詞,指代上述的「理」與「問」。

決:判斷,解決。

就有道而正:到有道德有學問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就:靠近;正:匡正;

以資切磋:藉以共同研究;資:憑借。

一交一 相問難(n&agra一ve;n):互相詰問;難:駁詰。

審:詳細。

是己而非人:以己為是,以人為非。

是:以……為是;認為……對 非:以……為非。

未安:不穩妥的地方。

臆度(y&igra一ve; duó):主觀猜測;臆:主觀的;度:猜測,估計

狎(xiá):親近而不莊重。

專在:專門存在於某人。

唯,只。

捨問,其奚決焉 捨,放棄。

君子之學必好問 必:必須 好:喜歡,喜愛。

而或:但卻。

不肖:不成器的人。

是故:因此。

相輔而行:互相協助進行。

賢:道德才能高。

破:破解。

理:真理。

知:瞭解,明白。

強:勉強。

不屑:不重視,輕視。

問說:關於勤問的論說。

幾:幾乎。

然則:既然這樣,那麼。

忌:嫉妒。

或:有時。

妄:一胡一 亂地。

得:某一方面的見解。

【問說:寫作特點】

本文無論在命題,立意,論證方法或語言風格上,都可以看出有模仿韓愈《師說》的痕跡。

可比較二者的異同。

兩文都勸說人們要虛心學習 ,要向各種人學習 。

但論述角度略有不同。

《師說》著重從「師」的角度,強調「師」的重要性,勸人虛心「從師而問」要「學於師」;《問說》則著重從「問」的角度,強調「問」的重要性,主張「學必好問」。

《師說》第一部分提出論點後,第二部分(核心部分)就反覆運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對比鮮明地論證論點。

《問說》的論證方法也是這樣。

不同的是,《師說》對比的對象繁多,而《問說》對比和對像單一,都是「古之人」與「今人」,對比的內容卻涉及「問」的各個方面。

在語言風格上,兩篇文章都很古樸。

在句式運用上,兩篇文章都注意整齊的排偶句與靈活的散文一交一 錯運用,奇偶互現,錯落有致,以取得波瀾起伏,氣勢雄壯的效果。

在散句中穿插相當多的排偶句,是《師說》和《問說》的共同語言特點。

《問說》中有些句子,與《師說》的某些句子,連結構和意思也有很大的相似之處。

內容主旨

本文共七個自然段,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引論。

作者先提出「君子之學必好問」的中心論點,接著辯證地分析「問」與「學」相輔而行的關係,再轉而強調指出:好學一定要勤問。

第二部分:本論。

第二到第六段從正反兩方面詳細闡明為什麼要勤問。

第二段先從正面闡明「問」的重要作用:問不擇人,問必有得。

作者分兩方面論述:1說明三種問的人(賢於已者,不如已者,等於已者)都有收穫;2引儒家經典和大師的話,先是暗引,後是明引,證明「問」是進德修業的重要條件,增強文章的說服力,深刻地闡明了中心論點。

第三到第六段論述怎樣才算好問和問應持什麼態度。

第三段舉古人好問為典範,並對比古今之人的不同表現,分兩個層次:1古人好問,不擇事,不擇人,能取善之弘;2今人有學而無問,為下文針砭時弊作了鋪墊。

第四、五段轉入分析今人的錯誤表現:

第四段、針對今人「是己非人」的弊端,作者從事(問的內容)和人(問的對象)兩方面進行批評。

在寫作方法上將今人和古人的言行構成鮮明的對比:古人「不擇事而問」而今人「學有未達,強以為知」「理事未安,妄以臆度」;「古人不擇人而問」而今人對「賢於已者;忌之而不願問」,對「不如己者,輕之而不屑問」,對「等於己者,狎之而不甘問」。

這個層次對今人的批判與前面第二段關於問各種人都能有收穫的論述,以及第三段「古之人,不擇事而問,不擇人而問」遙相呼應。

這段最後提出「有學無問」的危害性。

第五段、批判今人「非所問所學」的不良 風氣。

作者先指出今人問的三種不良 動機:「快言論」、「試其能」「容其短」。

最後以感歎句作結,再以「不能幾於古」來古今對比,批評今人。

第六段、推究今人不好問的根本原因。

第三部分(第七段)作者申說自己的主張。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小學文言文
楊氏之子翻譯一毛不拔的故事《一毛不拔》原文及翻譯葉公好龍的故事,葉公好龍的道理和啟發葉公好龍文言文翻譯《學弈》原文及翻譯文侯與虞人期獵的啟示文侯與虞人期獵翻譯刻舟求劍的故事,刻舟求劍的道理刻舟求劍文言文翻譯揠苗助長的故事,揠苗助長的道理揠苗助長文言文翻譯陳元方候袁公翻譯讀書要三到翻譯_朱熹晏子諫殺燭鄒翻譯,晏子諫殺燭鄒的道理富人之子翻譯,富人之子的寓意愚人食鹽的故事,愚人食鹽的道理愚人食鹽文言文翻譯孟母三遷的故事,孟母三遷的啟示《孟母三遷》的原文、翻譯、註釋《畫蛇添足》原文、翻譯、註釋畫蛇添足的故事,畫蛇添足的道理鐵杵磨針的故事和寓意《鐵杵磨針》原文、翻譯《精衛填海》原文、翻譯,《精衛填海》的故事《掩耳盜鈴》的原文、翻譯,《掩耳盜鈴》的寓意《世無良貓》的原文、翻譯、寓意《伯牙絕弦》原文,翻譯,《伯牙絕弦》的故事《濫竽充數》原文、翻譯,《濫竽充數》的故事和寓意《北人食菱》原文、翻譯、寓意《師曠撞晉平公》原文、翻譯、註釋《鄭人買履》原文、翻譯、註釋《外科醫生》原文、翻譯、註釋《朝三暮四》原文、翻譯、賞析,《朝三暮四》的寓意和道理《三人成虎》原文,譯文,註釋,《三人成虎》的典故和寓意《人有亡斧者》原文、翻譯、註釋《荀巨伯探友》原文、翻譯、賞析《邴原泣學》原文、翻譯、註釋《吳起守信》原文、翻譯、註釋《父善游》原文、翻譯、註釋,《父善游》的故事《曾子殺彘》原文、翻譯、註釋,《曾子殺彘》的寓意《梟逢鳩》原文、翻譯、註釋,《梟逢鳩》的寓意《王勃故事》原文、翻譯、註釋《魯人鋸竿入城》原文、翻譯、註釋,《魯人鋸竿入城》的寓意道理《嫦娥奔月》原文、翻譯、註釋,《嫦娥飛天》民間傳說《畫地學書》原文、翻譯、註釋《虎求百獸》原文、翻譯、註釋、道理《承宮樵薪苦學》原文、譯文、註釋、啟示《多歧亡羊》原文、翻譯、註釋、道理《殺駝破甕》原文、翻譯、註釋__伽膃肭《人有負鹽負薪者》原文、翻譯、註釋、道理__李延壽《矛與盾》原文、翻譯、註釋__韓非《問說》原文、翻譯、註釋、寫作特點《寇准讀書》原文、譯文、註釋《二翁登泰山》原文、翻譯、註釋、思想感情、寓意《鷸蚌相爭》原文、譯文、註釋, 《鷸蚌相爭》的故事《林琴南敬師》原文、翻譯、註釋《董行成》原文、翻譯、註釋《桑生李樹》原文、譯文、註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