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宮闈史》第11 回 玉環贈處郎心碎 錦纜纖時殿腳行:她也明知自己是姬妾下陳,厚卿是一個公子哥兒,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唐代宮闈史》第11 回 玉環贈處郎心碎 錦纜纖時殿腳行

唐代宮闈史

第11 回 玉環贈處郎心碎 錦纜纖時殿腳行

那朱太守姬妾滿前,廣田自荒;飛紅又是一個伶俐婦人,見了這玉也似一般的書生,豈有不動心之理?因此萬種深情,一齊寄在厚卿身上。

她也明知自己是姬妾下陳,厚卿是一個公子哥兒,萬不敢存獨佔的想望;只盼得厚卿肯略略分些恩情與她已是,終身之幸了。

自從那夜一番情話以後,在飛紅認作是厚卿的真情,便從此赤膽忠心地幫助厚卿起來。

在背地裡又百般安慰著嬌娜小一姐。

嬌娜小一姐原也感激飛紅的一片好意;但一愛一情這件東西,是得步進步的,只怕日久生變。

便悄悄地叮囑厚卿,早早動身趕考去;待到將來婚姻成就,那時正名正氣,也不怕飛紅變卦了。

厚卿聽了嬌娜小一姐一番話,只得向他舅父告辭,說要早日動身趕考去。

如今路上各處建造行館,開掘御河,怕沿路都有阻梗,不如早日啟行的為是。

朱太守聽他外甥哥兒的話說得也是,那榮氏便忙著替厚卿料理行裝,又制了許多路菜。

諸事齊備,便在內室設下餞行的筵宴;依舊是朱太守和榮氏帶著安邦公子和嬌娜小一姐,以及飛紅、醉綠、眠雲、漱霞、楚岫、巫雲這六位姬人,一團一團一坐了一大圓桌。

離筵原不比會筵,分別在即,彼此心中不免有些難捨難分;又加嬌娜小一姐和厚卿有了私情,在眾人眼前,要避去嫌疑,愈是不肯多說話。

再者,她心中別恨離愁,柔腸九曲,再也找不出話來說了。

那大一姨一娘一飛紅,原是一隻響嘴老鴉,平日只有她一個人的說話;如今在這離筵上,她心中的委屈便好似啞子吃黃連,說不出的苦。

她看看厚卿玉貌翩翩,這幾天才得和他親近,還不曾上得手,便一聲說要離去了,好似拾得了一件寶貝,便又失去了,叫她如何不心痛?因此她當時也默默的。

那五位姨一娘一,見大一姨一娘一默默的,大家也便默默的。

在席上只有榮氏叮囑厚卿路上冷暖小心,朱太守吩咐厚卿努力功名的話;潦草飲了幾杯,也便散去了。

到了當晚更深入靜的時候,嬌娜小一姐房一中,卻又開起離筵來。

這筵席上的酒菜,都是飛紅瞞著眾人一手料理的。

嬌娜小一姐在日間筵席上不敢說的話,到了這時候,他二人促膝相對,那深情密意,傷離惜別的話,便絮絮滔滔地說個不完。

飛紅陪在一旁,一會兒替厚卿斟著酒,一會兒替厚卿拭著淚。

看嬌娜小一姐和厚卿兩人,唧唧噥噥地,說一回,哭一回;飛紅自己也有一半的心事,在一旁也陪著淌眼抹淚的。

這一場泣別,直哭到五更向盡。

還是飛紅再三勸解,又因厚卿明天一早要起程的,才慢慢地住了哭。

嬌娜小一姐拿出一個白玉連環來贈給厚卿,說道:「伴著哥哥的長途寂寞,玉一體雙連,宛似俺二人終身相守。

天可見憐,婚煙有圓滿之日,洞房之夜,便當以此物為證。」

厚卿接了這玉連環,便隨手在汗巾子上解下一個翡翠的雙獅掛件來,揣在嬌娜小一姐的手裡,順手在她玉腕上握了一握說道:「妹妹閨中珍重,他日相見,願長保玉一臂豐潤。」

說著,匆匆地退出房去。

他兩人一步一回頭地,嬌娜小一姐直送到扶梯口,實在撐不住了,便伏一在扶手欄杆上鳴嗚咽咽地痛哭起來。

這裡飛紅把厚卿送下樓去,悄悄地拿出一面和合小銅鏡來。

揣在厚卿懷裡,也說了一句:「哥兒珍重,長保容顏。」

便送他進書房去了。

厚卿這一宵昏昏沉沉的,到得自己房裡,只伏一在枕上流淚。

一會兒天色大明,榮氏進房來料理起身。

從此侯門一別,蕭郎陌路,這且不去說他。

我如今再說隋煬皇帝因要重幸江都,帶著眾妃嬪海行不便,便想出一個開掘御河,放孟津的水直通揚州的法子來。

一路上開山破城,不知道費了多少人力。

好不容易,掘通了一條淮河,便把盂津閘口放開。

那盂津的水勢,比御河原高有幾丈;待到閘口一放,那股水便翻波作一浪一滔滔滾滾地往御河奔來。

從河一陰一經過大梁、汴梁、陳留、睢一陽一、寧陵、彭城一帶,一直向東,通入淮水。

果然清波蕩漾,長堤宛轉,好闊大的河面。

這一場堡役,拘捉的丁夫,原是三百六十萬人;到河道開成,只剩得一百一十萬人。

那管工的節級隊長,原是五萬人,到後來只剩得二萬七千人。

此外沿途受害的人民,也有十多萬人。

總算起來,造成這條御河,共送去三百萬條一性一命。

煬旁見御河已通,十分歡喜,便吩咐工部打造頭號龍舟十隻,是供皇帝皇后坐的;二號龍舟五百隻,是與十六院夫人和眾妃嬪美人坐的;其餘雜船一萬隻,一併限三個月完工。

那工部接了諭旨,不敢怠慢,忙發文書給各郡州縣,分派趕造。

大縣造三百隻,中縣造二百隻,小縣造一百隻;那州縣官員又照上中下三戶分派與百姓,也有大戶獨家造一隻的,也有中戶三五家合造一隻的,也有下戶幾千家合造一隻的。

那龍舟要造得十分富麗,每一船動輒要上萬的銀兩,方能造成。

可憐便是上戶人家,也弄得一精一疲力盡;中下戶人家,益發不用說起。

那沿江沿淮一帶地方,家家戶戶,無一人不受他的禍,亡家破產,賣兒鬻女,弄得百姓十室九空,才把所有龍舟造齊,一字兒排在御河的白石埠頭上。

煬帝吩咐在龍舟上排宴,親自帶領文武百官,來到御河上一看,只見碧波新漲一色澄清,水勢漾,一望如鏡。

再看那頭號龍舟,有二十丈長,四丈多寬,正中矗起了三間大殿,殿上起樓,樓外造閣。

殿後依舊造一帶後宮,四周圍繞著,畫欄曲檻,玲瓏窗戶,壁間全用金玉裝或五色一圖畫,錦幕高張,珠簾掩映。

滿船金碧輝煌,一精一光燦爛。

湯帝在船上四處巡遊一回,心中頗覺得意。

便在大殿上和群臣飲酒。

飲酒中間,煬帝忽然說道:「龍舟果然造得富麗堂皇,只是太長太寬了些,似宮殿一般的,一隻船篙也撐不動,櫓也搖不動,行走時遲緩萬分,不但朕在船中十分昏悶,似此慢慢行去,不知何日得到江都?」

說話之間,那黃門侍郎王宏便奏對道:「這不消陛下勞心,臣奉旨督造船隻的時候,已將緞匹製成錦帆;趁著東風,揚帆而下,何愁遲緩?」

煬帝聽了,沉吟了一會說道:「錦帆原是巧妙,但也須有風才好;遇到無風的天氣,豈不又是寸步難行了嗎?」

王宏接著又奏道:「臣也曾把五彩絨打成錦纜,一端縛在殿柱上,一端卻令人夫牽挽而行,好似宮殿長出腳來;便是無風之日,也能極平穩地行著。」

煬帝聽了,這才大喜道:「卿真是有用之才!」便賜酒三杯。

說話之間,只見那蕭懷靜接著又奏說道:「錦纜雖好,但恐那人夫粗蠢,陛下看了不甚美觀。

何不差人到吳越一帶地方選取十五六歲的女子,打扮成宮裝模樣,無風時上岸牽纜而行,有風時持槳繞船而坐?陛下憑欄閒眺,才有興趣。」

煬帝聽了,不禁連聲稱妙。

便問王宏道:「船上共需多少女子,方可足用?」

王宏略略計算了一會,便奏道:「每一隻船有十條錦纜,每一隻纜須用十個女子牽挽,十纜共用一百名女子,十隻大龍船共計要選一千名女子,方才夠用。」

煬帝笑道:「偌大一隻龍船,量這一百名嬌一小女孩兒,如何牽挽得動?朕意須添一千名內侍幫助著,才不費力。」

蕭懷靜接著奏道:「內侍幫助,臣以為不可。

陛下用女子牽纜,原圖個美觀;倘用男子夾雜其間,便不美觀了。

倘陛下顧憐那班女孩兒,臣卻有一計:古人盡多用羊駕車的,不如添人一千頭玉色山羊。

每一女子,手中拿一條彩鞭趕著山羊,人和山羊一齊牽著錦纜。

那山羊又有力,配著嬌一艷的女子,好似神女牧羊,又是十分美觀。

聖意以為何如?」

煬帝聽了,十分歡喜,連說:「卿言深得朕心!」這一席酒,君臣們商商量量,吃得十分有興,當時散席回宮立刻傳下聖旨,一面差得力的太監到吳越一帶地方去選一千名美一女;一面著地方官挑選白一嫩的山羊一千頭。

那牽纜的美一女稱作殿腳女;只因龍船得了牽纜的女子,便能行走,好似宮殿長了腳的一般。

那煬帝自從那日觀察龍船回宮來,心中十分滿意,告與蕭後和眾夫人知道。

那夫人們聽說龍舟有如此好處,便撒癡撒嬌地奏明皇帝,也要跟皇上去看龍舟。

煬帝拗她們不過,到第二天,便又帶了后妃,排駕到御河埠頭去看賞龍舟。

眾夫人見了龍舟,便嬉嬉笑笑地十分歡喜,大家在船艙裡隨喜了一會;你說我一愛一這個艙房明靜,她說我一愛一那個艙房寬敞。

煬帝便替十六院夫人和一眾一寵一愛一的妃嬪,預定了艙位。

又在大殿上設下筵席,眾后妃開懷暢飲起來。

眾夫人到了這新造的龍舟裡,便格外有了一精一神,大家歌的哥歌,舞的舞,勸酒的勸酒。

煬帝是一位快樂皇帝,見了這情形,便十分快樂。

看一回舞,聽一回歌,飲一回酒,不覺吃得酩酊大醉。

眾夫人見皇上醉了,忙忙扶上玉輦回宮去。

煬帝雖覺酣醉,只因心下暢快,還支持得住,和眾夫人同坐在玉輦上,只是調笑戲耍。

車駕方到半路,只見黃門官攔街奏道:「有洛一陽一縣令貢獻異花。」

煬帝原是一愛一玩花草的,聽說有異花,忙傳旨取花來看。

眾宮嬪將花捧到輦前。

煬帝睜著醉眼觀看,只見那花一莖一有三尺來高,種在一個白玉盆裡,花一瓣兒長得鮮美可一愛一,一圈深紫色鑲著邊,花一心兒卻潔白如玉。

拿手指撫一摸一著,十分滑膩,好似美人的肌膚一般。

最奇的每一個蒂兒上,卻開著兩朵花;芬芳馥郁。

一陣陣送在煬帝鼻管裡,心脾清爽,連酒醉也醒了,便覺一精一神百倍。

煬帝捧著花兒,只顧嗅弄,心中十分一愛一悅。

便問:「這花有何妙處?」

便有黃門官奏稱:「此花妙處,據洛一陽一令奏說,香氣耐久,沾染衣襟,能經久不散。

那香味既能醒酒,又能醒睡。」

煬帝又問:「此花是何名兒?」

黃門官又奏說:「此花乃從嵩山塢中採來,因與凡花不同,便敢進獻,實在連那洛一陽一令也不知道它的名兒。」

煬帝聽了,略略沉思一會,說道:「此花迎著朕輦而來,都是並蒂,朕便賜它一個名兒,稱作合蒂迎輦花吧。」

說著,便催動車駕,進了西苑。

眾夫人見小黃門懷中捧著那合蒂迎輦花,大家便上前來爭奪,這位夫人說:「此花待賤妾養去,包一皮一皮管茂盛。」

那位夫人說:「此花待賤妾去澆灌,方得新鮮。」

眾夫人正紛紛擾擾的時候,煬帝笑說道:「此花眾夫人都不可管,惟交給袁寶兒管去,方得相宜。」

眾夫人聽了,都不服氣,說道:「這陛下也忒偏心了!何以見得俺們都不及袁寶兒呢?」

煬帝笑說道:「眾夫人不要說這小器量的話,須知道這袁寶兒原是長安令進貢來御車的。

這花朕又取名叫迎輦花:御車女管迎輦花,豈不是名正言順?」

說著,便傳袁寶兒來,親自將這花交給她,又叮囑好好看管。

那袁寶兒自從那日煬帝偷一聽了她的歌兒,從此恩一寵一日隆;如今又做了司花女,便每日摘一枝在手中,到處跟定煬帝。

煬帝因花能醒酒醒睡,便時時離花不得,也便時時離寶兒不得,因此寶兒受的恩一寵一越發厚重了。

這卻不去提他。

如今再說煬帝自從開通了御河,造成了龍舟以後,便在宮中坐立不安,恨不得立刻坐著龍舟到江南去;無奈那一千個殿腳女,還不曾選齊,那錦纜無人拉得,心中十分焦躁。

忽然那西苑令馬守忠進宮來求見。

那馬守忠專管西苑一切工程事務的,如今聽說皇上要拋下西苑游幸江都去,心中老大一個不樂。

這一天他抓住一個大題目,進宮來勸諫煬帝,說道:「古來帝王,一行一動,都關大典。

陛下前次西域開市,受著遠路風霜,已是不該的了。

但開拓疆土,尚算得是國家大事;如今陛下游幸江南,全是為尋一歡作樂,駕出無名,只怕千秋萬歲後,陛下受人的指摘。

往年陛下造這一座西苑的時候,窮年累月,千工萬匠,也不知費了多少心機,化了多少銀錢,才蓋成這五湖四海三神山十六院。

這般天宮仙島也似的風景,陛下何必拋棄了它再去尋什麼江南景色?」

這一番話,如何能勸得轉煬帝的心意?只是駕出無名的一句話,煬帝細心一想,卻有幾分道理。

如今這樣大排場地巡幸出去,總得要借作大名兒,才可免得後世的笑罵。

當下煬帝在滿肚子思索一回。

忽然被他想起昨日遇見宇文達匕奏章.說遼東高麗,多年不進貢了。

朕不如借征遼東為名,卻先發一道詔書,傳達天下,只說御駕親征,卻另遣一員良將,略帶兵馬前往遼東,虛張聲勢。

朕卻以征遼為名,游幸為實,豈不把這場餅失遮掩過去了。

當下主意已定。

第二天大開朝議,煬帝把這旨意宣下群臣,又下一道征遼詔書。

上面寫道:「大隋皇帝,為遼東高麗不臣,將兵征之,先詔告四方,使知天朝恩威並著之化。

詔曰:『朕聞宇宙無兩天地,古今惟一君臣。

華夷雖限,而來王之化不分內外;風氣即殊,而朝宗之歸自同遐邇。

順則援之以德,先施雨露之恩;逆則討之以威,卿以風雷之用。

萬方納貢,堯舜取之鳴熙;一人橫行,武王守以為恥。

是以高宗有鬼方之克,不憚三年;黃帝有涿鹿之征,何辭百戰。

薄伐儼狁,周元老之膚功;高勒燕然,漢嫖姚之大捷。

從古聖帝明王,未有不兼包一皮一皮胡蠻夷狄而共一胞與者也。

況遼東高麗,近在甸服之內,安可任其不廷,以傷王者之量;隨其梗化,有損中國之威哉?故今一愛一整干戈,正天朝之名分;大彰殺伐,警小丑之跳梁。

以虎賁之眾,而下臨磑一穴一,不異摧枯拉朽;以彈丸之地,而上抗天威,何難空幕犁庭?早知機而望風革面,猶不失有苗之格;倘恃頑而負固不臣,恐難逃樓蘭之誅。

莫非赤子,容誰在覆載之外?同一斯民,豈不置懷保之中。

六師動地,斷不如王用三驅;五色親裁,卿以當好生一面。

款塞及時,一身可贖;天兵到日,百口何辭?慎用早思,無遺後悔。

故詔。

』」

卻好這詔書發下,那一千名殿腳女也已選齊,便分派在十隻大龍舟上。

一纜十人,一船百人。

有風時掛起錦帆,各持著鏤金蘭槳,繞船而坐;無風時各牽著錦纜,彩鞭逐隊而行。

那總管太監也煞費苦心,教練了多日。

煬帝便下旨著越王守國,留一半文武,輔佐朝政;又命禮官,選一個起行吉日。

到了這一日,煬帝和蕭後果然龍章風藻,打扮出皇家氣象,率領著十六院夫人和幾位一寵一愛一的妃嬪,共坐了一乘金圍玉蓋的逍遙寶輦。

還有那三千美一女,八百宮嬪,都駕著七香車,圍繞在玉輦前後。

眾內侍一律是蟒衣玉帶,騎在馬上。

又因有征遼的名兒,鑾輿前,卻排列著八千錦衣軍。

龍旗招展;鳳帶飄搖,沿著御道排列著,足足有十里遙遠。

一聲號炮響,正要起駕,忽聽得一派哭聲,從宮中湧一出。

只見上千宮女,聚成一堆,和一陣風似的,直撞在御輦前,攔住馬頭,不容前進。

只聽得一片嬌喉,齊聲嚷道:「求萬歲爺也帶我們往江都去!」原來煬帝宮中宮女最多,雖有上萬龍舟,畢竟也裝載不盡;只能帶得三千名,留下這一千名看守故宮。

這一千名宮女,看見不得隨行,因此撒癡撒嬌地擁住車駕,不肯放行。

煬帝平素看待宮女,俱有恩情;今見這般行狀,也便不忍叫兵士打開。

親自倚定車轅,拿好言安慰眾人道:「你們好好安心在此看守宮苑,朕此番去平定遼東,少則半載,多則一年,車駕便回。」

那班宮女如何肯聽說,便個個不顧死活,上前挽留:也有拉住幃幔的,也有攀住輪軸的,也有爬上車轅來的,也有跪倒在地下痛哭的。

煬帝看看沒奈何,只得下一下狠心,喝士兵們驅車直前。

那兵士們領了旨意,便不顧宮女死活,推動輪軸,向前轉去。

可憐眾宮人俱是嬌一嫩女子,如何抵擋得住,早被車輪擠倒的擠倒,軋傷的軋傷,一霎時血跡模糊,號哭滿路。

煬帝在玉輦中聽得後面眾宮女一派啼哭之一聲,心下也覺有些不忍,便傳喚內侍,取紙筆過來。

便在輦上飛筆題了二十個字道:「我慕江都好,征遼亦偶然;但存顏色在,離別只今年。」

吩咐把這詩箋傳與眾宮女知道,不須啼哭。

那宮女看了詩,也無可奈何,只得一個個淒淒慘慘地回進宮去。

這裡御輦到了白石埠頭,也不落行宮,煬帝帶了后妃眾人,一徑上船。

帝后坐定了十隻大龍舟,用銅索接連在一起,居於正中。

十六院夫人,分派在五百隻二號龍舟裡,卻分一半在前,一半在後,簇擁著大龍舟。

每條船各插繡旗一面,編成字號;眾夫人、美人依著字號居住,以便不時宣召。

一萬隻雜船,卻分坐著文武官員和黃門內侍;隨著龍舟,緩緩而行。

只聽著大船上一聲鼓響,大小船隻魚貫而進;一聲金鳴,各船便按隊停泊。

又設十名郎將,稱為護纜使,不住地在龍舟周圍巡視。

雖說有一萬隻龍舟,幾十萬的人夫,幾乎把一條御河填塞滿了,卻是整齊嚴肅,無一人敢喧嘩,無一船敢錯落的。

龍舟分派已定,便有大臣高昌帶領一千殿腳女,前來見駕。

煬帝看時,一個個長得風一流體態,窈窕姿容。

略略過目,便傳旨擊鼓開船。

恰巧這一天風息全無,張不得錦帆;護纜郎將便把一千頭白山羊驅在兩岸,又押著殿腳女一齊上岸去牽纜。

那一班殿腳女,都是經過教練的,個個打扮得妖妖嬈嬈,調理得裊裊婷婷。

只聽船上畫鼓輕敲,眾女子柳腰款擺,那十隻大龍舟早被一百條錦纜悠悠漾漾地拽著前行。

煬帝攜著蕭後,並肩兒倚在船樓上,左右顧盼,只見那兩岸的殿腳女,娥眉作隊,粉黛成行。

娥眉作隊,一千條錦纜牽嬌;粉黛成行,五百雙纖腰顯媚。

香風蹴地,兩岸邊蘭射氤氳;彩袖翻空,一路上綺羅蕩漾。

沙分岸轉,齊輕輕側轉金蓮;水湧舟回,盡款款低橫玉腕。

裊裊婷婷,風裡行來花有足;遮遮掩掩,月中過去水無痕。

羞煞臨波仙子,笑她照水嫦娥。

驚鴻偃態,分明無數洛川神;黛色橫秋,彷彿許多湘漢女。

似怕春一光去也,故教彩線長牽;如愁淑女難求,聊把赤繩偷系。

正是珠圍翠繞春無限,再把風一流一線串。

煬帝在船樓上越看越一愛一,便對蕭後說道:「朕如此行樂,也不枉為了天子一場!」蕭後也回奏道:「陛下能及時行樂,真可稱得達天知命!」站了一刻,蕭後下船樓去。

煬帝便也走下樓去,靠定船舷,細細觀看。

只見眾殿腳女行不上半里,個個臉泛桃紅,頸滴香汗;看她們珠唇一開一合的,便有幾分喘一息不定的神氣。

原來此時是四月初上的天氣,新熱一逼一人,日光又緊一逼一著粉面;這殿腳女全是十五六歲的嬌柔女子,如何當得起這苦楚,所以走不多路,便露出這狼狽形狀來。

煬帝看了,心中暗想,這些牽纜的女子,原貪看她美色嬌一容;若一個個的都是香汗涔一涔,嬌一喘吁吁地行走著,不但毫無趣味,反覺許多醜相。

便慌忙傳旨,叫鳴金停船,那殿腳女一齊收了纜回上船來。

蕭後見停住了船,不知何故。

急問時,煬帝說道:「御妻你不見這班殿腳女,才走不上半里路程,便一齊喘急起來,若再走上半里,弄得個個流一出汗來,脂粉零落,還成甚麼光景?故朕命她們暫住,必須商量一個妙法,才免了這番醜態。」

蕭後笑道:「陛下原是一愛一惜她們,只怕曬壞了她們的嫩皮朕!」煬帝也笑道:「御妻休得取笑,朕並不是一愛一惜她們,只是這般光景,實不美觀。」

當帝后談論的時候,恰恰有翰林院學士虞世基隨侍在一旁,便奏道:「依臣愚見,這事也不難,只須陛下傳旨,將兩岸上盡種了垂絲楊柳,望去好似兩行翠幛,怕不遮盡了日光。

」煬帝聽了,又搖著頭說道:「此法雖妙,只是這千里長堤,一時叫地方官怎能種得這許多柳樹?」

虞世基奏道:「這也不難,只須陛下傳一道旨意下去,不論官民人等,但有能栽柳一株的便賞絹一匹。

那窮苦小民,只貪小利,不消五七日,便能成功。」

煬帝稱讚道:「卿真有用之才也!」便傳旨出去,著兵工二部,火速寫告示,飛馬曉諭兩岸相近的百姓人家:有能種柳樹一株的,賞絹一匹。

又著許多內侍,督同戶部官員,裝載無數絹匹銀兩,沿途按樹發給。

真是錢可通神。

不上一日工夫,這近一百里的兩岸,早巳把柳樹種得密密層層。

煬帝坐在船上,看眾百姓種柳樹種得熱鬧,便說道:「這才是君民同樂!

朕也親種一株,留作紀念。」

說著帶領百官,走上岸來,眾百姓見了,一齊拜倒在地。

煬帝走到柳樹邊,選了一株,早有許多內侍把那柳樹移去,挖了一個深坑,栽將下去。

煬帝只把手在上面摸了一摸,便算是親種的了。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唐代宮闈史
第01 回 淺笑輕歌內府開家宴 遺紅拾翠深宮戲宣華第02 回 金盒傳來子占父妾 凌波步去儂奪郎心第03 回 誇國富海市陳百戲 訴衷情明燈映紅顏第04 回 眼波當筵會心默默 火光匝地群盜凶凶第05 回 燕子人懷嬌魂初定 才郎列座慧眼頻親第06 回 紅拂姬人奔公子 紫髯俠客盜兵符第07 回 茶蘼架下苦雨破好事 都護帳裡烹兒饜饞涎第08 回 花嫩不經抽春風幾度 眼媚宜露洗柳色無邊第09 回 剪綵成花秦夫人弄巧 望輦結怨侯家女投環第10 回 談天文袁紫煙得寵 貼人情大姨娘多情第11 回 玉環贈處郎心碎 錦纜纖時殿腳行第12 回 畫長眉絳仙得寵 幸迷樓何稠獻車第13 回 玩童女初試任意車 砍瓊花忽得長春藥第14 回 烽火連天深宮讀表 笙簫徹夜絳帳搖身第15 回 樓外烽煙書生畫策 宮中酒色將軍人彀第16 回 聚家寶李淵起義 相英雄虯髯讓賢第17 回 陳水戲燈火澈御沼 步月光鹿影驚帝座第18 回 巡宮闕月下遇紅顏 坐錦屏裙邊訂白首第19 回 徹宮禁私通魏氏 入閣門慘殺朱妃第20 回 白絹繞頸煬帝就死 紅顏貼體蕭後貪生第21 回 恩怨分明美人成烈女 忠義昭著內官護幼君第22 回 夏建德自立為王 竇線娘巧戰得婿第23 回 舊事重提蕭後忍辱 新仇暗結秦王遭擒第24 回 馬上墜弓鞋世民結襪 宮中正帝位李淵點妃第25 回 通貴妃父子聚雇 爭良田妃嬪結怨第26 回 衛懷王淫兇殺乳母 隱太子貪色劫夫人第27 回 弟殺兄玄武門喋血 父禪子唐太宗即位第28 回 王將軍巧計殺主 魏丞相私訪遺孤第29 回 恩情纏綿楊妃失節 宮闈幽秘裴氏送兒第30 回 天子風流侄配嬸 東宮橫暴奴私主第31 回 雙美人搓脂摘玉 一老妻結義守情第32 回 興佛法玄奘出使 伏禍胎武氏承恩第33 回 簫聲起處初施雨露 素筵張時再證恩情第34 回 排異己蕭妃遭謫 喜歡心皇后屈尊第35 回 王皇后失寵遭廢 韓夫人當筵承幸第36 回 迎喜宮母女承寵 榮國第帝王祝壽第37 回 逼姦宮眷敏之得罪 慘殺后妃武氏行權第38 回 一廢再廢終立太子哲 初立繼立虛設皇帝哲第39 回 炊突無煙佳人喪命 閨闈抱病公主易夫第40 回 馮小寶初入迷魂陣 來俊臣威震麗景門第41 回 築明堂大興土木 奪寵姬禍因姦淫第42 回 薛懷義力竭身死 張易之身強中選第43 回 玉臂觸處情心動 美貌傳時贅婿來第44 回 皇太女天開異想 崔侍郎暗縱嬌妻第45 回 拔佛須公主斗巧 游夜園駙馬偷香第46 回 皇后裙邊雲飛五色 太子府中議滅三思第47 回 韋皇后妙選面首 馮七姨奇制薦第48 回 慧范和尚雙雕艷福 太平公主三日奇緣第49 回 朱棒橫飛后妃慘死 香木雜佩帝子中讒第50 回 惠妃得子金神人脅 明皇遇仙黑僧降龍第51 回 惠妃計殺太子 力士夜進梅妃第52 回 廊閣紆聳驪山宮 龍鳳騰舞華清池第53 回 翁占媳楊貴妃承寵 兄通妹虢夫人守寡第54 回 冰盤獻荔枝 溫池賜香湯第55 回 盜美姬慶緒奪父妾 續舊歡采蘋承皇恩第56 回 楊貴後翠閣爭夕 唐明皇夾幕藏嬌第57 回 楊玉環醉排風流陣 李太白狂草訓蠻書第58 回 幸曲江寡婦承恩 返楊府寵姬逢怒第59 回 貴妃截發贖寵 宮女窺浴動情第60 回 占廈屋夫人營新 第調靈禽天子泣花墳第61 回 唐天子鬥雞 楊國舅私妹第62 回 賜御香明駝私發 辱寵臣內殿憤爭第63 回 賜婚姻楊家極寵 討奸佞張氏遺裔第64 回 安祿山驚破霓裳曲 楊貴妃醉戲小黃門第65 回 長生殿梅妃受辱 馬嵬驛國忠喪生第66 回 白綾三尺貴妃畢命 短劍一揮夫人輕生第67 回 蜀道中玄宗讓位 新殿上龜年罵賤第68 回 李暮題詞看錦襪 杲卿割舌殉孤城第69 回 許遠計殺敵將 張巡慘烹愛姬第70 回 豬兒夜刺祿山 龜年途遇李暮第71 回 念梅妃宮中刻像 欺太上皇道旁拉馬第72 回 會亡妃玄宗宴駕 愛良娣肅宗懼內第73 回 玉美人引出真美人 假夫妻配成怨夫妻第74 回 箭貫玉頸注緣分 杯飲酒淚識恩情第75 回 進忠言建寧王自盡 戀癡情李夫人喬裝第76 回 輔國貪心竊奇寶 秋葵洩妒私俊男第77 回 李輔國行兇殺國母 程元振設計除奸雄第78 回 牟羽可汗涎母色 代宗皇帝戀後情第79 回 落魄女子充故釧 多情天子憐新人第80 回 元載納嬌妻身敗名裂 子儀綁愛子義正辭嚴第81 回 粉面郎後宮惑女 錦衣人深山訪賢第82 回 吳國舅力除大憝 小公主下嫁狂兒第83 回 德宗曲意媚王女 士會棄官娶美人第84 回 急色兒好色取辱 薄命婦安命作丐第85 回 亂宮眷朱變節 擊奸臣秀實盡忠第86 回 安樂王月下刺賊 德宗帝宮中絕糧第87 回 退長安朱縱色 守項城楊氏助夫第88 回 竇桂娘忍辱報仇 李宿衛癡情燕主第89 回 聽讒言謀廢太子 和番人遣嫁公主第90 回 拘弭國進寶 盧眉娘全貞第91 回 雲煙縹緲天子求仙 粉黛聯翩學士承寵第92 回 法門寺迎佛骨 中和殿破私情第93 回 春色微傳花障外 私情敗露掖庭中第94 回 叔戀侄文宗急色 女負男太子殉情第95 回 奪美妾武宗下辣手 報宿恨鄭後行殘心第96 回 競豪華公主下嫁 貪荒淫天子蒙塵第97 回 遭大劫黃巢造反 忌明主季述逼宮第98 回 殺宦官全忠立威 弒昭帝史太行兇第99 回 縊太后歸束唐室 戀妻嬸斷送晉朝第100 回 長安禍起郭威稱帝 陳橋兵變趙宋受禪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