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病源候論》卷之二十八-目病諸侯(凡三十八論):凡人肝氣通於目。言肝氣有熱,熱沖於目,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諸病源候論》卷之二十八-目病諸侯(凡三十八論)

諸病源候論

卷之二十八-目病諸侯(凡三十八論)

一、目赤痛候

凡人肝氣通於目。

言肝氣有熱,熱沖於目,故令赤痛。

二、目胎赤候

胎赤者,是人初生,洗目不淨,令穢汁浸漬於 ,使瞼赤爛,至大不瘥,故雲胎赤。

三、目風赤候

目者,肝之竅,風熱在內乘肝,其氣外沖於目,故見風淚出,目瞼 赤。

四、目赤爛候

此由冒觸風日,風熱之氣傷於目,而 瞼皆赤爛,見風彌甚,世亦云風眼。

五、目數十年赤候

風熱傷於目 ,則 赤爛。

其風熱不去,故 常赤爛,積年不瘥。

六、目風腫候

目為肝之外候,肝虛不足,為冷熱之氣所幹,故氣上衝於目,外復遇風所擊,冷熱相搏而令瞼內結腫,或如杏核大,或如酸棗之狀。

腫而因風所發,故謂之風腫。

七、目風淚出候

目為肝之外候,若被風邪傷肝,肝氣不足,故令目淚出。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養生方·導引法》云:踞坐,伸右腳,兩手抱左膝頭,伸腰,以鼻納氣,自極七息,展右足著外。

除難屈伸拜起,去脛中痛痺、風目耳聾。

又云:踞,伸左腳,兩手抱右膝頭,伸腰,以鼻納氣,自極七息,展左足著外。

除難屈伸拜起,去脛中疼。

一本雲,除風目暗、耳聾。

又云:以鼻納氣,左手持鼻,除目暗泣出。

鼻納氣,口閉,自極七息。

除兩脅下積血氣又云:端坐,伸腰,徐徐以鼻納氣,以右手持鼻,徐徐閉目吐氣。

除目暗、淚苦出、鼻中肉、耳聾;亦能除傷寒頭痛洗洗,皆當以汗出為度。

八、目淚出不止候

夫五臟六腑皆有津一液,通於目者為淚。

若髒氣不足,則不能收制其液,故目自然淚出。

亦不因風而出不止,本無赤痛。

九、目膚翳候

一陰一陽一之氣,皆上注於目。

若風邪痰氣乘於腑臟,腑臟之氣,虛實不調,故氣沖於目,久不散,變生膚翳。

膚翳者,明眼睛上有物如蠅翅者即是。

十、目膚翳覆瞳子候

此言肝臟不足,為風熱之氣所幹,故於目睛上生翳,翳久不散,漸漸長,侵覆瞳子。

十一、目肉一婬一膚候

肉一婬一膚者,此由邪熱在髒,氣沖於目,熱氣切於血脈,蘊積不散,結而生 肉,在於白晴膚瞼之間,即謂之 肉一婬一膚也。

十二、目暗不明候

失目者,五臟六腑一陰一陽一精一氣,皆上注於目。

若為血氣充實,則視瞻分明;血氣虛竭,則風邪所侵,令目暗不明。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云:恣樂傷魂,魂通於目,損於肝,則目暗。

《養生方·導引法》云:蹲踞,以兩手舉足五趾,低頭自極,則五臟氣遍至。

治耳不聞人語聲,目不明。

久為之,則令發白復黑。

又云:仰兩足指,五息止。

引腰背痺,偏枯,令人耳聞聲。

久行,眼耳諸根,無有掛礙又云:伸左脛,屈右膝內壓之,五息止。

引肺氣,去風虛,令人目明。

根據經為之,引肺中氣,去風虛病,令人目明,夜中見色,與晝無異。

又云:雞鳴以兩手相摩令熱,以熨目,三行,以指抑目,左右有神光。

令目明,不病痛又云:東向坐,不息再通,以兩手中指口唾之二七,相摩拭目。

令人目明。

以甘泉漱之,洗目,去其翳垢,令目清明。

上以納氣洗身中,令內睛潔,此以外洗,去其塵障。

又云:臥,引為三,以手爪項邊脈五通,令人目明。

臥正偃,頭下卻亢引三通,以兩手指爪項邊大脈為五通。

除目暗患。

久行,令人眼夜能見色。

為久不已,通見十方,無有劑限

十三、目青盲候

青盲者,謂眼本無異,瞳子黑白分明,直不見物耳。

但五臟六腑之一精一氣,皆上注於目,若髒虛有風邪痰飲乘之,有熱則赤痛,無熱但內生鄣,是腑臟血氣不榮於睛,故外狀不異,只不見物而已。

是之謂青盲。

《養生方》云:勿塞故井及水瀆,令人耳聾目盲。

又云:正月八日沐浴,除目盲。

十四、目青盲有翳候

白黑二晴無有損傷,瞳子分明,但不見物,名為青盲,更加以風熱乘之,氣不外洩,蘊積於睛間,而生翳似蠅翅者,覆瞳子上,故為清盲翳也。

十五、目茫茫候

夫目是五臟六腑之一精一華,宗脈之所聚,肝之外候也。

腑臟虛損,為風邪痰熱所乘,氣傳於肝,上衝於目,故令視瞻不分明,謂之茫茫也。

凡目病,若肝氣不足,兼胸膈風痰勞熱,則目不能遠視,視物則茫茫漠漠也。

若心氣虛,亦令目茫茫,或惡見火光,視見蜚蠅黃黑也診其左手尺中脈,沉為一陰一,一陰一實者目視茫茫。

其脈浮大而緩者,此為逆,必死。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雞鳴欲起,先屈左手啖鹽指,以指相摩,咒曰:「西王母女,名曰益愈,賜我目,受之於口。」

即一精一摩形。

常雞鳴二七著唾,除目茫茫,致其一精一光,徹視萬里,遍見四方。

咽二七唾之,以熱指摩目二七,令人目不瞑。

十六、雀目候

人有晝而睛明,至瞑則不見物,世謂之雀目。

言其如鳥雀,瞑便無所見也。

十七、目珠管候

目是五臟六腑之一精一華,宗脈之所聚,肝之外候也。

肝藏血,若腑臟氣血調和,則目一精一彩明淨;若風熱痰飲漬於臟腑,使肝臟血氣蘊積,沖發於眼,津一液變生結聚,狀如珠管。

十八、目珠子脫出候

目,是臟腑一陰一陽一之一精一華,宗脈之所聚,上液之道,肝之外候。

凡人風熱痰飲漬於臟腑,一陰一陽一不和,肝氣蘊積生熱,熱沖於目,使目睛疼痛,熱氣衝擊其珠子,故令脫出。

十九、目不能遠視候

夫目不能遠視者,由目為肝之外候,腑臟之一精一華,若勞傷腑臟,肝氣不足,兼受風邪,使一精一華之氣衰弱,故不能遠視。

二十、目澀候

目,肝之外候也,腑臟之一精一華,宗脈之所聚,上液之道。

若悲哀內動腑臟,則液道開而泣下,其液竭者,則目澀。

又風邪內乘其腑臟,外傳於液道,亦令泣下而數欠,泣竭則目澀。

若腑臟勞熱,熱氣乘於肝,而沖發於目,則目熱而澀也,甚則赤痛。

二十一、目眩候

目者,五臟六腑之一精一華,宗脈之所聚也。

筋骨血氣之一精一,與脈並為目系,繫上屬於腦,若腑臟虛,風邪乘虛隨目系入於腦,則令腦轉而目系急,則目 而眩也。

二十二、目視一物為兩候

目,是五臟六腑之一精一華。

凡人腑臟不足,一精一虛而邪氣乘之,則一精一散,故視一物為兩也。

二十三、目偏視候

目,是五臟六腑之一精一華。

人腑臟虛而風邪入於目,而瞳子被風所射,睛不正則偏視。

此患亦有從小而得之者,亦有長大方病之者,皆由目之一精一氣虛,而受風邪所射故也。

二十四、目飛血候

目,肝之外候也。

肝藏血,足厥一陰一也,其脈起足大趾之聚一毛一,入連於目系。

其經脈之血氣虛,而為風熱所乘,故血脈生於白睛之上,謂之飛血。

二十五、目黑候

目黑者,肝虛故也。

目是臟腑之一精一華,肝之外候,而肝藏血。

腑臟虛損,血氣不足,故肝虛不能榮於目,致一精一彩不分明,故目黑。

二十六、目暈候

五臟六腑之一精一華,皆上注於目,目為肝之外候。

肝藏血,血氣不足,則肝虛,致受風邪,風邪搏於一精一氣,故一精一氣聚生於白睛之上,繞於黑睛之際,一精一彩昏濁,黑白不明審,謂之止

二十七、目候

目者,是風氣客於瞼 之間,與血氣津一液相搏,使目 癢而淚出,目 恆濕,故謂之 目。

二十八、目眵候

目,是腑臟之一精一華,肝之外候。

夫目,上液之道,腑臟有熱,氣熏於肝,沖發於目 瞼,使液道熱澀,滯結成眵 也。

二十九、睢目候

目,是腑臟血氣之一精一華,肝之外候,然則五臟六腑之血氣,皆上榮於目也。

若血氣虛,則膚腠開而受風,風客於瞼膚之間,所以其皮緩縱,垂覆於目,則不能開,世呼為睢目,亦

三十、目眇候

目者,腑臟之一精一華,宗脈之所聚,肝之外候也。

風邪停飲在於臟腑,侵於肝氣,上衝於眼,則生翳鄣、管珠、 肉。

其經絡有偏虛者,翳鄣則偏覆一瞳子,故偏不見物,謂之眇目

三十一、目蠟候

蠟目者,是蠅蛆目 成瘡,故謂之蠟目。

三十二、目肥候

肥目者,白睛上生點注,或如浮萍,或如榆莢,有如一胡一粉色者,有作青黑色者,似羹上脂,致令目暗,世呼為肥目。

五臟六腑之一精一華,皆上注於目,為肝之外候。

宗脈所聚,上液之道。

此由腑臟氣虛,一精一液為邪所搏,變化而生也。

三十三、目瘡候

目,肝之候也。

五臟六腑之一精一華,上榮於目,腑臟有熱,氣乘於肝,沖發於目,熱氣結聚,故睛上生 瘡也。

三十四、目膿漏候

目,是肝之外候,上液之道。

風熱客於瞼 之間,熱搏於血液,令 內結聚,津一液乘之不止,故成膿汁不盡,謂之膿漏。

三十五、目封塞候

目,肝之外候也,肝氣通於目。

風邪毒氣客於瞼膚之間,結聚成腫,腫而瞼合不開,故謂之封塞。

然外為風毒結腫,內則蘊積生熱,若腫不即消,熱勢留滯,則變生膚翳、 肉、白鄣也。

三十六、目內有疔候

目,肝之外候也。

臟腑熱盛,熱乘於肝,氣沖於目,熱氣結聚,而目內變生狀如疔也。

三十七、針眼候

人有眼內 頭忽結成 ,三五日間便生膿汁,世呼為偷針。

此由熱氣客在 間,熱搏於津一液所成。

但其熱勢輕者,故止小小結聚,汁潰熱歇乃瘥。

三十八、割目後除痛止血候

夫目生一婬一膚 肉,其根皆從目 染漸而起。

五臟六腑之一精一華,上注於目。

目,宗脈之所聚,肝之外候也。

肝藏血。

十二經脈,有起內 兌 者,風熱氣乘其臟腑,臟腑生熱,熱氣熏肝,沖發於目,熱搏血結,故生一婬一膚 肉。

割之而傷經脈者,則令痛不止,血出不住,即須方藥除療之。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諸病源候論
卷之一-風病諸侯上(凡二十九論)卷之二-風病諸侯下(凡三十論)卷之三-虛勞病諸侯上(凡三十九論)卷之四-虛勞病諸侯下(凡三十六論)卷之五-腰背病諸侯(凡十論)卷之五-消渴病諸侯(凡八論)卷之六-解散病諸侯(凡二十六論)卷之七-傷寒病諸侯上(凡三十三論)卷之八-傷寒病諸侯下(凡四十四論)卷之九-時氣病諸侯(凡四十三論)卷之九-熱病諸侯(凡二十八論)卷之十-溫病諸侯(凡三十四論)卷之十-疫癘病諸侯(凡三論)卷之十一-瘧病諸侯(凡十四論)卷之十二-黃病諸侯(凡二十八論)卷之十二-冷熱病諸侯(凡七論)卷之十三-氣病諸侯(凡二十五論)卷之十三-腳氣病諸侯(凡八論)卷之十四-咳嗽病諸侯(凡十五論)卷之十四-淋病諸侯(凡八論)卷之十四-小便病諸侯(凡八論)卷之十四-大便病諸侯(凡五論)卷之十五-五臟六腑病諸侯(凡十三論)卷之十六-心痛病諸侯(凡五論)卷之十六-腹痛病諸侯(凡四論)卷之十六-心腹痛病諸侯(凡七論)卷之十七-痢病諸侯(凡四十論)卷之十八-濕病諸侯(凡三論)卷之十八-九蟲病諸侯(凡五論)卷之十九-積聚病諸侯(凡六論)卷之十九-瘕病諸侯(凡十八論)卷之二十-疝病諸侯(凡十一論)卷之二十-痰飲病諸侯(凡十六論)卷之二十-癖病諸侯(凡十一論)卷之二十-痞噎病諸侯(凡八論)卷之二十一-脾胃病諸侯(凡五論)卷之二十一-嘔噦病諸侯(凡六論)卷之二十一-宿食不消病諸侯(凡四論)卷之二十一-水腫病諸侯(凡二十二論)卷之二十二-霍亂病諸侯(凡二十四論)卷之二十三-中惡病諸侯(凡十四論)卷之二十三-屍病諸侯(凡十二論)卷之二十四-注病諸侯(凡三十四論)卷之二十五-蠱毒病諸侯(上凡九論)卷之二十六-蠱毒病諸侯(下凡二十七論)卷之二十七-血病諸侯(凡九論)卷之二十七-毛髮病諸侯(凡十三論)卷之二十七-面體病諸侯(凡五論)卷之二十八-目病諸侯(凡三十八論)卷之二十九-鼻病諸侯(凡十一論)卷之二十九-耳病諸侯(凡九論)卷之二十九-牙齒病諸侯(凡二十一論)卷之三十-唇口病諸侯(凡十七論)卷之三十-咽喉心胸病諸侯(凡十一論)卷之三十-四肢病諸侯(凡十四論)卷之三十一-癭瘤等病諸侯(凡一十五論)卷之三十一-丹毒病諸侯(凡一十三論)卷之三十一-腫病諸侯(凡一十七論)卷之三十一-疔瘡病諸侯(凡一十三論)卷之三十二-癰疽病諸侯上(凡一十六論)卷之三十三-癰疽病諸侯下(凡二十九論)卷之三十四-病諸侯(凡三十五論)卷之三十四-痔病諸侯(凡六論)卷之三十五-瘡病諸侯(凡六十五論)卷之三十五-傷瘡病諸侯(凡四論)卷之三十六-獸毒病諸侯(凡四論)卷之三十六-蛇毒病諸侯(凡五論)卷之三十六-雜毒病諸侯(凡十四論)卷之三十六-金瘡病諸侯(凡二十三論)卷之三十六-腕傷病諸侯(凡九論)卷之三十七-婦人雜病諸侯一(凡三十二論)卷之三十八-婦人雜病諸侯二(凡一十九論)卷之三十九-婦人雜病諸侯三(凡四十論)卷之四十-婦人雜病諸侯四(凡五十論)卷之四十一-婦人妊娠病諸侯上(凡二十論)卷之四十二-婦人妊娠諸侯下(凡四十一論)卷之四十三-婦人將產病諸侯(凡三論)卷之四十三-婦人產後病諸侯上(凡三十論)卷之四十四-婦人產後病諸侯下(凡四十一論)卷之四十五-小兒雜病諸侯一(凡二十九論)卷之四十六-小兒雜病諸侯二(凡三十四論)卷之四十七-小兒雜病諸侯三(凡四十五論)卷之四十八-小兒雜病諸侯四(凡四十六論)卷之四十九-小兒雜病諸侯五(凡五十論)卷之五十-小兒雜病諸侯六(凡五十一論)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