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病源候論》卷之十九-瘕病諸侯(凡十八論):症者,由寒一溫一失節,致腑臟之氣虛弱,而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諸病源候論》卷之十九-瘕病諸侯(凡十八論)

諸病源候論

卷之十九-瘕病諸侯(凡十八論)

一、症候

症者,由寒一溫一失節,致腑臟之氣虛弱,而食飲不消,聚結在內,漸染生長。

塊 盤牢不移動者,是症也,言其形狀,可征驗也。

若積引歲月,人即柴瘦,腹轉大,診其脈弦而伏,其症不轉動者,必死。

二、瘕候

瘕者,皆由寒一溫一不調,飲食不化,與髒氣相搏結所生也。

其病不動者,直名為 。

若病雖有結瘕,而可推移者,名為瘕。

瘕者,假也,謂虛假可動也。

候其人發語聲嘶,中聲濁而後語乏氣拖舌,語而不出。

此人食結在腹,病寒,口裡常水出,四體灑灑常如發瘧,飲食不能,常自悶悶而痛,此食症病也。

診其脈,沉而中散者,寒食症也。

脈弦緊而細,症也。

若在心下,則寸口脈弦緊;在胃脘,則關上弦緊;在臍下,則尺中弦緊。

脈症法,左手脈橫,症在左;右手脈橫,症在右。

脈頭大在上,頭小在下。

脈來遲而牢者,為病症也。

腎脈小急,肝脈小急,心脈小急,不鼓,皆為瘕。

寸口脈結者, 瘕。

脈弦而伏,腹中有症,不可轉動,必死,不治故也。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云:飲食大走,腸胃傷,久成 瘕,時時結痛。

《養生方·導引法》云:向晨,去枕,正偃臥,伸臂脛,瞑目閉口無息,極張腹、兩足再息。

頃間吸腹仰兩足,倍拳,欲自微息定,復為之。

春三、夏五、秋七、冬九。

蕩滌五臟,津潤六腑,所病皆愈。

腹有疾積聚者,張吸其腹,熱乃止。

瘕散破即愈矣。

三、暴症候

暴症者,由腑臟虛弱,食生冷之物,髒既虛弱,不能消之,結聚成塊,卒然而起,其生無漸,名曰暴症也。

本由髒弱,其症暴生,至於成病,死人則速。

四、鱉症候

鱉症者,謂腹內 結如鱉之形狀。

有食鱉觸冷不消生症者,有食諸雜物得冷不消,變化而作者。

此皆脾胃氣弱而遇冷,不能克消故也。

病結成,推之不動移是

五、虱症候

人有多虱而一性一好嚙之,所嚙既多,腑臟虛弱,不能消之,不幸變化生症,而患者亦少。

俗雲虱症人見虱必嚙之,不能禁止。

虱生長在腹內,時有從下部出,亦能斃人。

六、米症候

人有好啞米,轉久彌嗜啞之。

若不得米,則胸中清水出,得米水便止,米不消化,遂生結。

其人常思米,不能飲食,久則斃。

七、食症候

有人卒大能食,乖其常分,因饑值生蔥,便大食之,乃吐一肉塊,繞畔有口,其病則難愈,故謂食症。

特由不幸,致此妖異成症,非飲食生冷過度之病也。

八、腹內有人聲候

夫有人腹內忽有人聲,或學人語而相答。

此乃不幸,致生災變,非關經絡腑臟冷熱虛實所為也。

九、發症候

有人因食飲內誤有頭髮,隨食而入成症。

胸喉間如有蟲上下來去者是也。

十、蛟龍病候

蛟龍病者,雲三月八月蛟龍子生在芹菜上,人食芹菜,不幸隨食入人腹,變成蛟龍。

其病之狀,發則如癲。

十一、瘕病候

瘕病者,由寒一溫一不適,飲食不消,與髒氣相搏,積在腹內,結塊瘕痛,隨氣移動是也。

言其虛假不牢,故謂之為瘕也。

十二、鱉瘕候

鱉瘕者,謂腹中瘕結如鱉狀是也。

有食鱉觸冷不消而生者,亦有食諸雜肉,得冷變化而作者。

皆由脾胃氣虛弱而遇冷,則不能克消所致。

瘕言假也,謂其有形,假而推移也。

昔曾有人共一奴一俱患鱉瘕,一奴一在前死,遂破其腹,得一白鱉,仍故活。

有人乘白馬來看此鱉,白馬遂尿,隨落鱉上,即縮頭及腳,尋以馬尿灌之,即化為水。

其主曰:吾將瘥矣。

即服之,果如其言,得瘥。

《養生方》云:六月勿食澤中水,令人成鱉瘕也。

十三、魚瘕候

有人胃氣虛弱者,食生魚,因為冷氣所搏,不能消之,結成魚瘕,揣之有形,狀如魚是也。

亦有飲陂湖之水,誤有小魚入人腹,不幸便即生長,亦有形,狀如魚也。

《養生方》云:魚赤目,作 食之,生瘕。

十四、蛇瘕候

人有食蛇不消,因腹內生蛇瘕也。

亦有蛇之一精一液誤入飲食內,亦令病之。

其狀常苦饑,而食則不下,喉噎塞,食至胸內即吐出。

其病在腹,摸揣亦有蛇狀,謂蛇瘕也。

十五、肉瘕候

人有病常思肉,得肉食訖,又思之,名為肉瘕也。

十六、酒瘕候

人有嗜酒,飲酒既多,而食谷常少,積久漸瘦。

其病遂當思酒,不得酒即吐,多睡,不復能食。

雲是胃中有蟲使之然,名為酒瘕也。

十七、谷瘕候

人有能食而不大便,初有不覺為患,久乃腹內成塊結,推之可動,故名為谷瘕也。

十八、腹內有一毛一候

人有飲食內誤有一毛一,隨食入腹,則令漸漸羸瘦。

但此病不說別有證狀,當以舉因食一毛一以知之。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諸病源候論
卷之一-風病諸侯上(凡二十九論)卷之二-風病諸侯下(凡三十論)卷之三-虛勞病諸侯上(凡三十九論)卷之四-虛勞病諸侯下(凡三十六論)卷之五-腰背病諸侯(凡十論)卷之五-消渴病諸侯(凡八論)卷之六-解散病諸侯(凡二十六論)卷之七-傷寒病諸侯上(凡三十三論)卷之八-傷寒病諸侯下(凡四十四論)卷之九-時氣病諸侯(凡四十三論)卷之九-熱病諸侯(凡二十八論)卷之十-溫病諸侯(凡三十四論)卷之十-疫癘病諸侯(凡三論)卷之十一-瘧病諸侯(凡十四論)卷之十二-黃病諸侯(凡二十八論)卷之十二-冷熱病諸侯(凡七論)卷之十三-氣病諸侯(凡二十五論)卷之十三-腳氣病諸侯(凡八論)卷之十四-咳嗽病諸侯(凡十五論)卷之十四-淋病諸侯(凡八論)卷之十四-小便病諸侯(凡八論)卷之十四-大便病諸侯(凡五論)卷之十五-五臟六腑病諸侯(凡十三論)卷之十六-心痛病諸侯(凡五論)卷之十六-腹痛病諸侯(凡四論)卷之十六-心腹痛病諸侯(凡七論)卷之十七-痢病諸侯(凡四十論)卷之十八-濕病諸侯(凡三論)卷之十八-九蟲病諸侯(凡五論)卷之十九-積聚病諸侯(凡六論)卷之十九-瘕病諸侯(凡十八論)卷之二十-疝病諸侯(凡十一論)卷之二十-痰飲病諸侯(凡十六論)卷之二十-癖病諸侯(凡十一論)卷之二十-痞噎病諸侯(凡八論)卷之二十一-脾胃病諸侯(凡五論)卷之二十一-嘔噦病諸侯(凡六論)卷之二十一-宿食不消病諸侯(凡四論)卷之二十一-水腫病諸侯(凡二十二論)卷之二十二-霍亂病諸侯(凡二十四論)卷之二十三-中惡病諸侯(凡十四論)卷之二十三-屍病諸侯(凡十二論)卷之二十四-注病諸侯(凡三十四論)卷之二十五-蠱毒病諸侯(上凡九論)卷之二十六-蠱毒病諸侯(下凡二十七論)卷之二十七-血病諸侯(凡九論)卷之二十七-毛髮病諸侯(凡十三論)卷之二十七-面體病諸侯(凡五論)卷之二十八-目病諸侯(凡三十八論)卷之二十九-鼻病諸侯(凡十一論)卷之二十九-耳病諸侯(凡九論)卷之二十九-牙齒病諸侯(凡二十一論)卷之三十-唇口病諸侯(凡十七論)卷之三十-咽喉心胸病諸侯(凡十一論)卷之三十-四肢病諸侯(凡十四論)卷之三十一-癭瘤等病諸侯(凡一十五論)卷之三十一-丹毒病諸侯(凡一十三論)卷之三十一-腫病諸侯(凡一十七論)卷之三十一-疔瘡病諸侯(凡一十三論)卷之三十二-癰疽病諸侯上(凡一十六論)卷之三十三-癰疽病諸侯下(凡二十九論)卷之三十四-病諸侯(凡三十五論)卷之三十四-痔病諸侯(凡六論)卷之三十五-瘡病諸侯(凡六十五論)卷之三十五-傷瘡病諸侯(凡四論)卷之三十六-獸毒病諸侯(凡四論)卷之三十六-蛇毒病諸侯(凡五論)卷之三十六-雜毒病諸侯(凡十四論)卷之三十六-金瘡病諸侯(凡二十三論)卷之三十六-腕傷病諸侯(凡九論)卷之三十七-婦人雜病諸侯一(凡三十二論)卷之三十八-婦人雜病諸侯二(凡一十九論)卷之三十九-婦人雜病諸侯三(凡四十論)卷之四十-婦人雜病諸侯四(凡五十論)卷之四十一-婦人妊娠病諸侯上(凡二十論)卷之四十二-婦人妊娠諸侯下(凡四十一論)卷之四十三-婦人將產病諸侯(凡三論)卷之四十三-婦人產後病諸侯上(凡三十論)卷之四十四-婦人產後病諸侯下(凡四十一論)卷之四十五-小兒雜病諸侯一(凡二十九論)卷之四十六-小兒雜病諸侯二(凡三十四論)卷之四十七-小兒雜病諸侯三(凡四十五論)卷之四十八-小兒雜病諸侯四(凡四十六論)卷之四十九-小兒雜病諸侯五(凡五十論)卷之五十-小兒雜病諸侯六(凡五十一論)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