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病源候論》卷之三十-唇口病諸侯(凡十七論):手少一陰一,心之經也,心氣通於舌。足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諸病源候論》卷之三十-唇口病諸侯(凡十七論)

諸病源候論

卷之三十-唇口病諸侯(凡十七論)

一、口舌瘡候

手少一陰一,心之經也,心氣通於舌。

足太一陰一,脾之經也,脾氣通於口。

腑臟熱盛,熱乘心脾,氣沖於口與舌,故令口舌生瘡也。

診其脈,浮則為一陽一,一陽一數者,口生瘡。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

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凡人常覺脊背崛強,不問時節,縮咽膊內,仰面努膊井向上,頭左右兩向 之,左右三七,一住,待血氣行動定,然始更用。

初緩後急,不得先急後緩。

若無病患,常欲得旦起、午時、日沒三辰,如用,辰別二七。

除寒熱病,脊腰頸項痛,風痺。

口內生瘡,牙齒風,頭眩,終盡除也。

二、緊唇候

脾與胃合,胃為足一陽一明,其經脈起於鼻,環於唇,其支脈入絡於脾。

脾胃有熱,氣發於唇,則唇生瘡。

而重被風邪寒濕之氣搏於瘡,則微腫濕爛,或冷或熱,乍瘥乍發,積月累年,謂之緊唇,亦名沈唇。

三、唇瘡候

脾與胃合,足一陽一明之經,胃之脈也,其經起於鼻,環於唇,其支脈入絡於脾。

脾胃有熱,氣發於唇,則唇生瘡。

四、唇生核候

足一陽一明為胃之經,其支脈環於唇,入絡於脾。

然脾胃為表裡,有風熱邪氣乘之,而沖發於唇,與血氣相搏,則腫結;外為風冷乘,其結腫不消,則成核。

五、口吻瘡候

足太一陰一為脾之經,其氣通於口。

足一陽一明為胃之經,手一陽一明為大腸之經,此二經脈一交一併於口。

其腑臟虛,為風邪濕一熱所乘,氣發於脈,與津一液相搏,則生瘡,恆濕爛有汁,世謂之肥瘡,亦名燕口瘡。

六、唇口面皴候

唇口面皴者,寒時觸冒風冷,冷折腠理,傷其皮膚,故令皴劈。

經絡之氣,諸一陽一之會,皆在於面,其脈有環唇夾於口者。

若血氣實者,雖勁風嚴寒,不能傷之;虛則腠理於面受邪,故得風冷而皴劈也。

又,冬時以暖湯洗面及向火,外假熱氣,動於腠理,而觸風冷,亦令病皴。

七、兔缺候

人有生而唇缺,似兔唇,故謂之兔缺。

世雲,由婦人妊一娠時見兔及食兔肉使然。

八、口臭候

口臭,由五臟六腑不調,氣上胸膈。

然腑臟氣臊腐不同,蘊積胸膈之間,而生於熱,沖發於口,故令臭也。

《養生方》云:空腹不用見臭一屍一,氣入脾,舌上白黃起,口常臭也。

九、口舌乾焦候

手少一陰一,心之經也,其氣通於舌;足太一陰一,脾之經也,其氣通於口。

腑臟虛熱,氣乘心脾,津一液竭燥,故令口舌乾焦也。

診其右手寸口名曰氣口以前脈,沉為一陰一,手太一陰一肺之經也。

其脈虛者,病苦少氣不足以息,嗌干,無津一液故也。

又,右手關上脈,浮為一陽一,足一陽一明胃之經也。

其脈虛者,病苦唇口乾。

又,左手關上脈,浮為一陽一,足少一陽一膽之經也。

其脈實者,病苦腹中滿,飲食不下,咽干

十、舌腫強候

手少一陰一,為心之經,其氣通於舌;足太一陰一,脾之經,其氣通於口。

太一陰一之脈起於足大指,入連舌本。

心脾虛,為風熱所乘,邪隨脈至舌,熱氣留心,血氣壅澀,故舌腫。

舌腫脈脹急,則舌腫強。

十一、謇吃候

人之五臟六腑,稟四時五行之氣,一陰一陽一相扶,剛柔相生。

若一陰一陽一和平,血氣調適,則言語無滯,吐納應機。

若一陰一陽一之氣不和,腑臟之氣不足,而生謇吃。

此則稟一性一有闕,非針藥所療治也。

若腑臟虛損,經絡受邪,亦令語言謇吃。

所以然者,心氣通於舌,脾氣通於口,脾脈連舌本,邪乘其髒,而搏於氣,發言氣動,邪隨氣而干之,邪氣與正氣相一交一,搏於口舌之間,脈則痞澀,氣則壅滯,亦令言謇吃,此則可治。

《養生方》云:憤滿傷神,神通於舌,損心則謇吃。

十二、重舌候

舌,心之候也。

脾之脈起於足大指,入連於舌本。

心脾有熱,熱氣隨脈波於舌本,血脈脹起,變生如舌之狀,在於舌本之下,謂之重舌。

十三、懸癰腫候

懸癰,為音聲之關也。

喉嚨,氣之所上下。

五臟六腑有伏熱,上衝於喉咽,熱氣乘於懸癰,或長或腫。

十四、咽喉垂倒候

喉嚨者,氣之所上下也,五臟六腑,呼吸之道路。

腑臟有風邪,熱氣上衝咽喉,則腫垂,故謂之垂倒。

十五、失欠頷車蹉候

腎主欠,一陰一陽一之氣丁引則欠。

諸一陽一之筋脈,有循頷車者,欠則動於筋脈,筋脈挾有風邪,邪因欠發,其急疾,故令失欠頷車蹉也。

十六、數欠候

腎主欠,而腎為一陰一也。

一陽一氣主上,一陰一氣主下。

其一陰一積於下者,而一陽一未盡,一陽一引而上,一陰一引而下,一陰一陽一相引,二氣一交一爭,而挾有風者,欠則風動,風動與氣相擊,故欠數。

十七、失枕候

失枕,頭項有風,在於筋之間,因臥而氣血虛者,值風發動,故失枕。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諸病源候論
卷之一-風病諸侯上(凡二十九論)卷之二-風病諸侯下(凡三十論)卷之三-虛勞病諸侯上(凡三十九論)卷之四-虛勞病諸侯下(凡三十六論)卷之五-腰背病諸侯(凡十論)卷之五-消渴病諸侯(凡八論)卷之六-解散病諸侯(凡二十六論)卷之七-傷寒病諸侯上(凡三十三論)卷之八-傷寒病諸侯下(凡四十四論)卷之九-時氣病諸侯(凡四十三論)卷之九-熱病諸侯(凡二十八論)卷之十-溫病諸侯(凡三十四論)卷之十-疫癘病諸侯(凡三論)卷之十一-瘧病諸侯(凡十四論)卷之十二-黃病諸侯(凡二十八論)卷之十二-冷熱病諸侯(凡七論)卷之十三-氣病諸侯(凡二十五論)卷之十三-腳氣病諸侯(凡八論)卷之十四-咳嗽病諸侯(凡十五論)卷之十四-淋病諸侯(凡八論)卷之十四-小便病諸侯(凡八論)卷之十四-大便病諸侯(凡五論)卷之十五-五臟六腑病諸侯(凡十三論)卷之十六-心痛病諸侯(凡五論)卷之十六-腹痛病諸侯(凡四論)卷之十六-心腹痛病諸侯(凡七論)卷之十七-痢病諸侯(凡四十論)卷之十八-濕病諸侯(凡三論)卷之十八-九蟲病諸侯(凡五論)卷之十九-積聚病諸侯(凡六論)卷之十九-瘕病諸侯(凡十八論)卷之二十-疝病諸侯(凡十一論)卷之二十-痰飲病諸侯(凡十六論)卷之二十-癖病諸侯(凡十一論)卷之二十-痞噎病諸侯(凡八論)卷之二十一-脾胃病諸侯(凡五論)卷之二十一-嘔噦病諸侯(凡六論)卷之二十一-宿食不消病諸侯(凡四論)卷之二十一-水腫病諸侯(凡二十二論)卷之二十二-霍亂病諸侯(凡二十四論)卷之二十三-中惡病諸侯(凡十四論)卷之二十三-屍病諸侯(凡十二論)卷之二十四-注病諸侯(凡三十四論)卷之二十五-蠱毒病諸侯(上凡九論)卷之二十六-蠱毒病諸侯(下凡二十七論)卷之二十七-血病諸侯(凡九論)卷之二十七-毛髮病諸侯(凡十三論)卷之二十七-面體病諸侯(凡五論)卷之二十八-目病諸侯(凡三十八論)卷之二十九-鼻病諸侯(凡十一論)卷之二十九-耳病諸侯(凡九論)卷之二十九-牙齒病諸侯(凡二十一論)卷之三十-唇口病諸侯(凡十七論)卷之三十-咽喉心胸病諸侯(凡十一論)卷之三十-四肢病諸侯(凡十四論)卷之三十一-癭瘤等病諸侯(凡一十五論)卷之三十一-丹毒病諸侯(凡一十三論)卷之三十一-腫病諸侯(凡一十七論)卷之三十一-疔瘡病諸侯(凡一十三論)卷之三十二-癰疽病諸侯上(凡一十六論)卷之三十三-癰疽病諸侯下(凡二十九論)卷之三十四-病諸侯(凡三十五論)卷之三十四-痔病諸侯(凡六論)卷之三十五-瘡病諸侯(凡六十五論)卷之三十五-傷瘡病諸侯(凡四論)卷之三十六-獸毒病諸侯(凡四論)卷之三十六-蛇毒病諸侯(凡五論)卷之三十六-雜毒病諸侯(凡十四論)卷之三十六-金瘡病諸侯(凡二十三論)卷之三十六-腕傷病諸侯(凡九論)卷之三十七-婦人雜病諸侯一(凡三十二論)卷之三十八-婦人雜病諸侯二(凡一十九論)卷之三十九-婦人雜病諸侯三(凡四十論)卷之四十-婦人雜病諸侯四(凡五十論)卷之四十一-婦人妊娠病諸侯上(凡二十論)卷之四十二-婦人妊娠諸侯下(凡四十一論)卷之四十三-婦人將產病諸侯(凡三論)卷之四十三-婦人產後病諸侯上(凡三十論)卷之四十四-婦人產後病諸侯下(凡四十一論)卷之四十五-小兒雜病諸侯一(凡二十九論)卷之四十六-小兒雜病諸侯二(凡三十四論)卷之四十七-小兒雜病諸侯三(凡四十五論)卷之四十八-小兒雜病諸侯四(凡四十六論)卷之四十九-小兒雜病諸侯五(凡五十論)卷之五十-小兒雜病諸侯六(凡五十一論)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