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病源候論》卷之十三-腳氣病諸侯(凡八論):凡腳氣病,皆由感風毒所致。得此病,多不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諸病源候論》卷之十三-腳氣病諸侯(凡八論)

諸病源候論

卷之十三-腳氣病諸侯(凡八論)

一、腳氣緩弱候

凡腳氣病,皆由感風毒所致。

得此病,多不即覺,或先無他疾,而忽得之;或因眾病後得之。

初甚微,飲食嬉戲,氣力如故,當熟察之。

其狀:自膝至腳有不仁,或若痺,或一婬一婬一如蟲所緣,或腳指及膝脛灑灑爾,或腳屈弱不能行,或微腫,或酷冷,或痛疼,或緩從不隨,或攣急;或至困能飲食者,或有不能者,或見飲食而嘔吐,惡聞食臭;或有物如指,發於 腸,逕上衝心,氣上者;或舉體轉筋,或壯熱、頭痛;或胸頭沖悸,寢處不欲見明;或腹內苦痛而兼下者;或言語錯亂,有善忘誤者;或眼濁,一精一神昏憒者。

此皆病之證也,若治之緩,便上入腹。

入腹或腫,或不腫,胸脅滿,氣上便殺人。

急者不全日,緩者或一、二、三日。

初得此病,便宜速治之,不同常病。

病既入髒,其脈有三品,內外證候相似,但脈異耳。

若病患脈得浮大而緩,宜服續命湯兩劑。

若風盛,宜作越婢湯加術四兩。

若脈轉快而緊,宜服竹瀝湯。

脈微而弱,宜服風引湯二三劑。

此皆多是因虛而得。

若大虛乏氣短,可以間作補湯,隨病體之冷熱而用。

若未癒,更作竹瀝湯。

若病患脈浮大而緊快,此是三品之最惡脈。

脈或沉細而快者,此脈正與浮大而緊者同是惡脈。

浮大者,病在外;沉細者,病在內,治亦不異,當消息以意耳。

其形或尚可,而手腳未及至弱,數日之內,上氣便死。

如此之脈,急服竹瀝湯,日一劑,湯勢恆令相及,勿令半日之內空無湯也。

若服竹瀝湯得下者必佳。

此湯竹汁多,服之,皆須熱服。

不熱,輒停在胸膈,更為人患。

若已服數劑,病及脈勢未折,而若脹滿者,可以大鱉甲湯下之。

湯熱盡而不得下,可以丸藥助令得下;下後更服竹瀝湯,趣令脈勢折,氣息料理乃佳。

一江一東、嶺南,土地卑下,風濕之氣,易傷於人。

初得此病,多從下上,所以腳先屈弱,然後毒氣循經絡,漸入腑臟,腑臟受邪,氣便喘滿。

以其病從腳起,故名腳氣。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坐,兩足長舒,自縱身,納氣向下,使心內柔和適散;然後屈一足,安膝下,長舒一足,仰足指向上使急;仰眠,頭不至席,兩手急努向前,頭向上努挽。

一時各各取勢,來去二七,遞互亦然。

去腳疼、腰膊冷、血冷、風痺、日日漸損。

又云:覆臥,傍視,立兩踵,伸腰,以鼻納氣,自極七息。

除腳中弦痛、轉筋、腳酸疼,腳痺弱。

又云:舒兩足坐,散氣向湧一泉,可三通。

氣徹到始收;右足屈卷,將兩手急捉腳湧一泉,挽。

足踏手挽,一時取勢。

手足用力,送氣向下,三七,不失氣。

數尋。

去腎內冷氣、膝冷,腳疼也。

又云:一足屈之,足指仰,使急;一足安膝頭。

散心,兩足跟出氣向下。

一手拓膝頭向下急捺,一手向後拓席。

一時極勢,左右亦然,二七。

去膝髀疼急。

又云:一足踏地,一足向後,將足解溪安 上。

急努兩手,偏相向後,側身如轉,極勢二七,左右亦然。

去足疼痛痺急、腰痛也。

二、腳氣上氣候

此由風濕毒氣,初從腳上,後轉入腹,而乘於氣,故上氣也。

三、腳氣痺弱候

此由血氣虛弱,若受風寒濕毒,與血並行膚腠,邪氣盛,正氣少,故血氣澀,澀則痺,虛則弱,故令痺弱也。

四、腳氣疼不仁候

此由風濕毒氣,與血氣相搏,正氣與邪氣一交一擊,而正氣不宣散,故疼痛。

邪在膚腠,血氣則澀,澀則皮膚濃,搔之如隔衣不覺知,是名為痺不仁也。

五、腳氣痺攣候

腳氣之病,有挾風毒,風毒則搏於筋,筋為攣。

風濕乘於血,則痺,故令痺攣也。

六、腳氣心腹脹急候

此由風濕毒氣,從腳上入於內,與髒氣相搏,結聚不散,故心腹脹急也。

七、腳氣腫滿候

此由風濕毒氣,搏於腎經。

腎主於水,今為邪所搏,則腎氣不能宣通水液,水液不傳於小腸,致壅溢腑臟,腑臟既浸漬,溢於皮膚之間,故腫滿也。

八、腳氣風經五臟驚悸候

夫一溫一濕成腳氣,而挾風毒,毒少風多,則風證偏見。

風邪之來,初客膚腠,後經腑臟,髒虛,乘虛而入,經游五臟,與神氣相搏,神氣為邪所乘,則心驚悸也。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諸病源候論
卷之一-風病諸侯上(凡二十九論)卷之二-風病諸侯下(凡三十論)卷之三-虛勞病諸侯上(凡三十九論)卷之四-虛勞病諸侯下(凡三十六論)卷之五-腰背病諸侯(凡十論)卷之五-消渴病諸侯(凡八論)卷之六-解散病諸侯(凡二十六論)卷之七-傷寒病諸侯上(凡三十三論)卷之八-傷寒病諸侯下(凡四十四論)卷之九-時氣病諸侯(凡四十三論)卷之九-熱病諸侯(凡二十八論)卷之十-溫病諸侯(凡三十四論)卷之十-疫癘病諸侯(凡三論)卷之十一-瘧病諸侯(凡十四論)卷之十二-黃病諸侯(凡二十八論)卷之十二-冷熱病諸侯(凡七論)卷之十三-氣病諸侯(凡二十五論)卷之十三-腳氣病諸侯(凡八論)卷之十四-咳嗽病諸侯(凡十五論)卷之十四-淋病諸侯(凡八論)卷之十四-小便病諸侯(凡八論)卷之十四-大便病諸侯(凡五論)卷之十五-五臟六腑病諸侯(凡十三論)卷之十六-心痛病諸侯(凡五論)卷之十六-腹痛病諸侯(凡四論)卷之十六-心腹痛病諸侯(凡七論)卷之十七-痢病諸侯(凡四十論)卷之十八-濕病諸侯(凡三論)卷之十八-九蟲病諸侯(凡五論)卷之十九-積聚病諸侯(凡六論)卷之十九-瘕病諸侯(凡十八論)卷之二十-疝病諸侯(凡十一論)卷之二十-痰飲病諸侯(凡十六論)卷之二十-癖病諸侯(凡十一論)卷之二十-痞噎病諸侯(凡八論)卷之二十一-脾胃病諸侯(凡五論)卷之二十一-嘔噦病諸侯(凡六論)卷之二十一-宿食不消病諸侯(凡四論)卷之二十一-水腫病諸侯(凡二十二論)卷之二十二-霍亂病諸侯(凡二十四論)卷之二十三-中惡病諸侯(凡十四論)卷之二十三-屍病諸侯(凡十二論)卷之二十四-注病諸侯(凡三十四論)卷之二十五-蠱毒病諸侯(上凡九論)卷之二十六-蠱毒病諸侯(下凡二十七論)卷之二十七-血病諸侯(凡九論)卷之二十七-毛髮病諸侯(凡十三論)卷之二十七-面體病諸侯(凡五論)卷之二十八-目病諸侯(凡三十八論)卷之二十九-鼻病諸侯(凡十一論)卷之二十九-耳病諸侯(凡九論)卷之二十九-牙齒病諸侯(凡二十一論)卷之三十-唇口病諸侯(凡十七論)卷之三十-咽喉心胸病諸侯(凡十一論)卷之三十-四肢病諸侯(凡十四論)卷之三十一-癭瘤等病諸侯(凡一十五論)卷之三十一-丹毒病諸侯(凡一十三論)卷之三十一-腫病諸侯(凡一十七論)卷之三十一-疔瘡病諸侯(凡一十三論)卷之三十二-癰疽病諸侯上(凡一十六論)卷之三十三-癰疽病諸侯下(凡二十九論)卷之三十四-病諸侯(凡三十五論)卷之三十四-痔病諸侯(凡六論)卷之三十五-瘡病諸侯(凡六十五論)卷之三十五-傷瘡病諸侯(凡四論)卷之三十六-獸毒病諸侯(凡四論)卷之三十六-蛇毒病諸侯(凡五論)卷之三十六-雜毒病諸侯(凡十四論)卷之三十六-金瘡病諸侯(凡二十三論)卷之三十六-腕傷病諸侯(凡九論)卷之三十七-婦人雜病諸侯一(凡三十二論)卷之三十八-婦人雜病諸侯二(凡一十九論)卷之三十九-婦人雜病諸侯三(凡四十論)卷之四十-婦人雜病諸侯四(凡五十論)卷之四十一-婦人妊娠病諸侯上(凡二十論)卷之四十二-婦人妊娠諸侯下(凡四十一論)卷之四十三-婦人將產病諸侯(凡三論)卷之四十三-婦人產後病諸侯上(凡三十論)卷之四十四-婦人產後病諸侯下(凡四十一論)卷之四十五-小兒雜病諸侯一(凡二十九論)卷之四十六-小兒雜病諸侯二(凡三十四論)卷之四十七-小兒雜病諸侯三(凡四十五論)卷之四十八-小兒雜病諸侯四(凡四十六論)卷之四十九-小兒雜病諸侯五(凡五十論)卷之五十-小兒雜病諸侯六(凡五十一論)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