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病源候論》卷之十二-黃病諸侯(凡二十八論):黃病者,一身盡疼,發一熱,面色洞黃。七、八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諸病源候論》卷之十二-黃病諸侯(凡二十八論)

諸病源候論

卷之十二-黃病諸侯(凡二十八論)

一、黃病候

黃病者,一身盡疼,發一熱,面色洞黃。

七、八日後,壯熱在裡,有血當下之法如肝狀。

其人少腹內急。

若其人眼睛澀疼,鼻骨疼,兩膊及項強,腰背急,即是患黃。

多大便澀,但令得小一便快,即不慮死。

不用大便多,多即心腹脹不存。

此由寒濕在表,則熱蓄於脾胃,腠理不開,瘀熱與宿谷相搏,煩鬱不得消,則大小一便不通,故身一體面目皆變黃色。

凡黃候,其寸口近掌無脈,口鼻冷氣,並不可治也。

二、急黃候

脾胃有熱,谷氣鬱蒸,因為熱毒所加,故卒然發黃,心滿氣喘,命在頃刻,故雲急黃也。

有得病即身一體面目發黃者,有初不知是黃,死後乃身面黃者。

其候,得病但發一熱心戰者,是急黃也。

三、黃汗候

黃汗之為病,身一體洪腫,發一熱,汗出不渴,狀如風水,汗染衣,色正黃,如柏汁,其脈自沉。

此由脾胃有熱,汗出而入水中浴,若水入汗孔中,得成黃汗也。

四、犯黃候

有得黃病已瘥,而將息失宜,飲食過度,犯觸禁忌,致病發胃,名為犯黃候。

五、勞黃候

脾臟中風,風與瘀熱相搏,故令身一體發黃。

額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熱,薄暮發,膀一胱急,四肢煩,小一便自利,名為勞黃。

六、腦黃候

熱邪在骨髓,而腦為髓海,故熱氣從骨髓流入於腦,則身一體發黃,頭腦痛,眉疼,名為

七、一陰一黃候

一陽一氣伏,一陰一氣盛,熱毒加之,故但身面色黃,頭痛而不發一熱,名為一陰一黃。

八、內黃候

熱毒氣在脾胃,與谷氣相搏,熱蒸在內,不得宣散,先心腹脹滿氣急,然後身面悉黃,

九、行黃候

瘀熱在脾臟,但肉微黃而身不甚熱,其人頭痛心煩,不廢行立,名為行黃。

十、癖黃候

氣水飲停滯結聚成癖。

因熱氣相搏,則郁蒸不散,故脅下滿痛而身發黃,名為癖黃。

十一、噤黃候

心脾二髒有瘀熱所為。

心主於舌,脾之絡脈出於舌下。

若身面發黃,舌下大脈起青黑色,舌噤強,不能語,名為噤黃也。

十二、五色黃候

凡人著黃,五種黃皆同。

其人至困,冥漠不知東西者,看其左手脈,名手肝脈,兩筋中,其脈如有如無。

又看近手屈肘前臂上,當有三歧脈,中央者,名為手肝脈;兩廂者,名歧脈。

看時若肝脈全無,兩廂壞,其人十死一生,難可救濟。

若中央脈近掌三指道有如不絕,其人必不死。

脈經三日,漸徹至手掌,必得汗,汗罷必愈。

婦人患黃,看右手脈。

其人身熱,眼青黃,視其瞳子青,脈亦青,面色青者是,其由脾移熱於肝,肝色青也。

其人身熱而發黃赤,視其眼赤,高視,心腹脹滿,脈赤便是,此由脾移熱於心。

心色赤,故其人身熱而發赤黃,不可治,治之難瘥。

其人身熱發黃白,視其舌下白垢生者是,此由脾移熱於肺,肺色白也。

其人身熱發黑黃,視其唇黑眼黃,舌下脈黑者是,此由脾移熱於腎,腎色黑也,故其身熱而發黑黃也。

十三、風黃候

凡人先患風濕,復遇冷氣相搏,則舉身疼痛,發一熱而體黃也。

十四、因黃發血候

此由脾胃大熱,熱傷於心,心主於血,熱氣盛,故發黃而動血,故因名為發血。

十五、因黃發痢候

此由瘀熱在於脾胃,因而發黃,挾毒即下痢,故名為發痢。

十六、因黃發痔候

此病由熱傷於心,心主血,熱盛則血隨大便而下,名為血痔。

十七、因黃發癖候

夫黃病皆是大熱所為。

熱盛之時,必服冷藥,冷藥多則動舊癖。

十八、因黃發病後小一便澀兼石一淋候

黃病後,小一便澀,兼石一淋,發黃膽,此皆由蓄熱所為。

熱流小腸,小一便澀少而痛,下物如沙石也。

十九、因黃發吐候

黃病吐下之後,胃氣虛冷,其人宿病有寒飲,故發吐。

二十、黃膽候

黃膽之病,此由酒食過度,腑臟不和,水谷相並,積於脾胃,復為風濕所搏,瘀結不散,熱氣鬱蒸,故食已如饑,令身一體面目爪甲及小一便盡黃,而欲安臥。

若身脈多赤,多黑、多青皆見者,必寒熱身痛。

面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膽也疸而渴者,其病難治;疸而不渴,其病可治。

發於一陰一部,其人必嘔;發於一陽一部,其人振

二十一、酒疸候

夫虛勞之人,若飲酒多,進谷少者,則胃內生熱。

因大醉當風入水,則身目發黃,心中懊痛,足脛滿,小一便黃,面發赤斑。

若下之,久久變為黑疸,面目黑,心中如啖蒜齏狀,大便正黑,皮膚爪之不仁。

其脈浮弱,故知之。

酒疸,心中熱,欲嘔者,當吐之則愈。

其小一便不利,其候當心中熱,足不熱,是其證明若腹滿欲吐,鼻燥,其脈浮,先吐之,沉弦,先下之。

二十二、谷疸候

谷疸之狀,寒熱不食,食畢頭眩,心忪怫郁不安而發黃,由失饑大食,胃氣沖熏所致。

一陽一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發煩頭眩者,必小一便難,此欲為谷疸。

雖下之,其腹必滿,其脈遲故也。

二十三、女勞疸候

女勞疸之狀,身目皆黃,發一熱惡寒,小腹滿急,小一便難。

由大勞大熱而一交一接,一交一接竟入

二十四、黑疸候

黑疸之狀,苦小腹滿,身一體盡黃,額上反黑,足下熱,大便黑是也。

夫黃膽、酒疸、女勞疸,久久多變為黑疸。

二十五、九疸候

夫九疸者,一曰胃疸,二曰心疸,三曰腎疸,四曰腸疸,五曰膏疸,六曰舌疸,七曰體疸,八曰肉疸,九曰肝疸。

凡諸疸病,皆由飲食過度,醉酒勞傷,脾胃有瘀熱所致。

其病,身面皆發黃,但立名不

二十六、胞疸候

胞疸之病,小腸有熱,流於胞內,故大小一便皆如柏汁,此為胞疸。

二十七、風黃膽候

夫風濕在於腑臟,與熱氣相搏,便發於黃,即小一便或赤或白,好臥而心振,面虛黑,名

二十八、濕疸候

濕疸病者,脾胃有熱,與濕氣相搏,故病苦身一體疼,面目黃,小一便不利,此為濕疸。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諸病源候論
卷之一-風病諸侯上(凡二十九論)卷之二-風病諸侯下(凡三十論)卷之三-虛勞病諸侯上(凡三十九論)卷之四-虛勞病諸侯下(凡三十六論)卷之五-腰背病諸侯(凡十論)卷之五-消渴病諸侯(凡八論)卷之六-解散病諸侯(凡二十六論)卷之七-傷寒病諸侯上(凡三十三論)卷之八-傷寒病諸侯下(凡四十四論)卷之九-時氣病諸侯(凡四十三論)卷之九-熱病諸侯(凡二十八論)卷之十-溫病諸侯(凡三十四論)卷之十-疫癘病諸侯(凡三論)卷之十一-瘧病諸侯(凡十四論)卷之十二-黃病諸侯(凡二十八論)卷之十二-冷熱病諸侯(凡七論)卷之十三-氣病諸侯(凡二十五論)卷之十三-腳氣病諸侯(凡八論)卷之十四-咳嗽病諸侯(凡十五論)卷之十四-淋病諸侯(凡八論)卷之十四-小便病諸侯(凡八論)卷之十四-大便病諸侯(凡五論)卷之十五-五臟六腑病諸侯(凡十三論)卷之十六-心痛病諸侯(凡五論)卷之十六-腹痛病諸侯(凡四論)卷之十六-心腹痛病諸侯(凡七論)卷之十七-痢病諸侯(凡四十論)卷之十八-濕病諸侯(凡三論)卷之十八-九蟲病諸侯(凡五論)卷之十九-積聚病諸侯(凡六論)卷之十九-瘕病諸侯(凡十八論)卷之二十-疝病諸侯(凡十一論)卷之二十-痰飲病諸侯(凡十六論)卷之二十-癖病諸侯(凡十一論)卷之二十-痞噎病諸侯(凡八論)卷之二十一-脾胃病諸侯(凡五論)卷之二十一-嘔噦病諸侯(凡六論)卷之二十一-宿食不消病諸侯(凡四論)卷之二十一-水腫病諸侯(凡二十二論)卷之二十二-霍亂病諸侯(凡二十四論)卷之二十三-中惡病諸侯(凡十四論)卷之二十三-屍病諸侯(凡十二論)卷之二十四-注病諸侯(凡三十四論)卷之二十五-蠱毒病諸侯(上凡九論)卷之二十六-蠱毒病諸侯(下凡二十七論)卷之二十七-血病諸侯(凡九論)卷之二十七-毛髮病諸侯(凡十三論)卷之二十七-面體病諸侯(凡五論)卷之二十八-目病諸侯(凡三十八論)卷之二十九-鼻病諸侯(凡十一論)卷之二十九-耳病諸侯(凡九論)卷之二十九-牙齒病諸侯(凡二十一論)卷之三十-唇口病諸侯(凡十七論)卷之三十-咽喉心胸病諸侯(凡十一論)卷之三十-四肢病諸侯(凡十四論)卷之三十一-癭瘤等病諸侯(凡一十五論)卷之三十一-丹毒病諸侯(凡一十三論)卷之三十一-腫病諸侯(凡一十七論)卷之三十一-疔瘡病諸侯(凡一十三論)卷之三十二-癰疽病諸侯上(凡一十六論)卷之三十三-癰疽病諸侯下(凡二十九論)卷之三十四-病諸侯(凡三十五論)卷之三十四-痔病諸侯(凡六論)卷之三十五-瘡病諸侯(凡六十五論)卷之三十五-傷瘡病諸侯(凡四論)卷之三十六-獸毒病諸侯(凡四論)卷之三十六-蛇毒病諸侯(凡五論)卷之三十六-雜毒病諸侯(凡十四論)卷之三十六-金瘡病諸侯(凡二十三論)卷之三十六-腕傷病諸侯(凡九論)卷之三十七-婦人雜病諸侯一(凡三十二論)卷之三十八-婦人雜病諸侯二(凡一十九論)卷之三十九-婦人雜病諸侯三(凡四十論)卷之四十-婦人雜病諸侯四(凡五十論)卷之四十一-婦人妊娠病諸侯上(凡二十論)卷之四十二-婦人妊娠諸侯下(凡四十一論)卷之四十三-婦人將產病諸侯(凡三論)卷之四十三-婦人產後病諸侯上(凡三十論)卷之四十四-婦人產後病諸侯下(凡四十一論)卷之四十五-小兒雜病諸侯一(凡二十九論)卷之四十六-小兒雜病諸侯二(凡三十四論)卷之四十七-小兒雜病諸侯三(凡四十五論)卷之四十八-小兒雜病諸侯四(凡四十六論)卷之四十九-小兒雜病諸侯五(凡五十論)卷之五十-小兒雜病諸侯六(凡五十一論)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