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病源候論》卷之四十-婦人雜病諸侯四(凡五十論):一陰一陽一清濁相干,謂之氣亂。氣亂在腸胃,為霍亂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諸病源候論》卷之四十-婦人雜病諸侯四(凡五十論)

諸病源候論

卷之四十-婦人雜病諸侯四(凡五十論)

九十二、霍亂候

一陰一陽一清濁相干,謂之氣亂。

氣亂在腸胃,為霍亂也。

多因飲食過度,冒觸風冷,冷氣入於腹內,脾氣得冷則不消水谷,胃氣得冷則吐逆,腸氣得冷則下利。

其先心痛者先吐,先腹痛者先利,心腹俱痛,吐利並發。

其有頭痛、壯熱而吐利者,由體盛而挾風之氣搏之外,與血氣一交一爭,故頭痛發一熱也,內乘腸胃,故霍亂吐利也。

九十三、嘔吐候

胃氣逆則嘔吐。

胃為水穀之海,其氣不調,而有風冷乘之,冷搏於胃氣,胃氣逆則嘔吐也。

九十四、嬖子小兒注車船候

無問男子女人,乘車船則心悶亂,頭痛吐逆,謂之注車、注船。

特由質一性一自然,非關宿

九十五、與鬼一交一通候

人稟五行秀氣而生,承五臟神氣而養。

若一陰一陽一調和,則臟腑強盛,風邪鬼魅不能傷之。

若攝衛失節,而血氣虛衰,則風邪乘其虛,鬼干其正。

然婦人與鬼一交一通者,臟腑虛,神守弱,故鬼氣得病之也。

其狀,不欲見人,如有對忤,獨言笑,或時悲泣是也。

脈來遲伏,或如鳥啄,皆邪物病也。

又脈來綿綿,不知度數,而顏色不變,此亦病也。

九十六、夢與鬼一交一通候

夫髒虛者喜夢。

婦人夢與鬼一交一,亦由腑臟氣弱,神守虛衰,故乘虛因夢與鬼一交一通也。

九十七、腳氣緩弱候

腳氣之病,由人一體虛,一溫一濕風毒之氣先客於腳,從下而上,動於氣,故名腳氣也。

一江一東嶺南,土地卑下,風濕之氣易傷於人。

初得此病,多不即覺,或先無他疾,而忽得之,或因眾病後得之。

此病初甚微,飲食嬉戲,氣力如故,當熟察之。

其狀:從膝至腳有不仁,或若痺,或一婬一婬一如蟲沖,或微腫,或酷冷,或疼痛,或緩縱不隨,或有攣急;或有至困能飲食,或有不能食者,或有見飲食而嘔吐、惡聞食臭者;或有物如脂,發於 腸,逆上衝心,氣上者;或有舉體轉筋者;或壯熱、頭痛者;或心胸沖悸,寢處不欲見明;或腹內苦痛而兼下者;或言語錯亂,喜忘誤者;或眼濁,一精一神昏憒者。

此皆其證候也。

治之緩者,便上入腹,腹或腫,胸脅滿,上氣賁便死。

急者,不全日;緩者,二、三日也。

其病既入髒,證皆相似,但脈有三品:若脈浮大而緩,宜服續命湯兩劑;若風盛者,宜作越婢湯加術四兩。

若脈轉快而緊,宜服竹瀝湯;若脈微,宜服風引湯二三劑。

其緊快之脈,是三品之最惡脈也。

脈浮大者,病在外;沉細者,病在內。

皆當急治之。

治之緩慢,則上氣便死也。

九十八、腳氣腫滿候

一溫一濕風毒,從腳而上,故令四肢懈惰,緩弱疼痺,甚則上攻,名腳氣。

而津一液為風濕所折,則津一液痞澀,而蓄積成水,內則浸漬臟腑,外則流一溢皮膚,故令腠理脹密。

水氣積不散

九十九、淋候

淋者,腎虛而膀一胱熱也。

膀一胱與腎為表裡,俱主水。

行於胞者,為小一便也。

腑臟不調,為邪所乘,腎虛則小一便數,膀一胱熱則小一便澀。

其狀:小一便痛疼澀數,淋瀝不宣,故謂之淋也

一百、石一淋候

淋而出石,謂之石一淋。

腎主水,水結則化為石,故腎客沙石。

腎為熱所乘,則成淋,腎虛則不能制石,故淋而出石。

細者如麻如豆,大者亦有結如皂莢核狀者,發則塞痛悶絕,石

一百一、胞轉候

胞轉之病,由胞為熱所迫,或忍小一便,俱令水氣還迫於胞,屈辟不得充張,外水應入不得入,內溲應出不得出,內外壅脹不通,故為胞轉。

其狀:小腹急痛,不得小一便,甚者至死。

張仲景云:婦人本肥盛,頭舉身滿,今反羸瘦,頭舉空減,胞繫了戾,亦致胞轉。

一百二、小一便不利候

腎與膀一胱為表裡,俱主水。

水行小腸,入胞為小一便。

熱搏其髒,熱氣蘊積,水行則澀,故小一便不利也。

一百三、小一便不通候

水行於小腸,入胞為小一便。

腎與膀一胱俱主水,此二經為臟腑,若內生大熱,熱氣入小腸及胞,胞內熱,故小一便不通,令小腹脹滿,氣喘一息也。

一百四、大便不通候

三焦五臟不調和,冷熱之氣結於腸胃,津一液竭燥,大腸壅澀,故大便不通。

張仲景云:婦人經水過多,亡津一液者,亦大便難也。

一百五、大小一便不利候

冷熱不調,大小腸有游氣,壅在大小腸,不得宣散,蓄積結生熱,故大小一便澀,不流利

一百六、大小一便不通候

腑臟不和,榮衛不調,一陰一陽一不相通,大小腸痞結,名曰關格。

關格,故大小一便不通。

自有熱結於大腸,則大便不通;熱結於小腸,則小一便不通。

今大小一便不通者,是大小二腸受客熱結聚,則大小一便不通。

此止客熱暴結,非一陰一陽一不通流,故不稱關格,而直雲大小一便不通。

一百七、遺尿候

腎與膀一胱為表裡,而俱主水,腎氣通於一陰一;而小一便,水液之下行者也。

腎虛冷,冷氣入胞,胞虛冷,不能制小一便,故遺尿。

一百八、小一便數候

腎與膀一胱為表裡,俱主於水,腎氣通於一陰一。

此二經虛,而有熱乘之,熱則小一便澀,虛則小一便數,熱澀數也。

一百九、下利候

腸胃虛弱,為風邪冷熱之氣所乘。

腸虛則洩,故變為利也。

此下利是水谷利也,熱色黃

一百十、滯利候

滯利,由冷熱不調,大腸虛,冷熱氣客於腸間。

熱氣乘之則變赤,冷氣乘之則變白,冷熱相一交一,則赤白相雜而連滯不止,名為滯利也。

其狀:白膿如涕,而有血雜;亦有少血者。

如白膿涕而有赤脈如魚腦,又名魚腦利。

一百十一、血利候

熱乘血,入於大腸,為血利也。

血之隨氣,外行經絡,內通臟腑,皆無滯積。

若冒觸勞動,生於熱,熱乘血散,滲入大腸,腸虛相化,故血利也。

一百十二、一陰一癢候

婦人一陰一癢,是蟲食所為。

三蟲、九蟲在腸胃之間,因髒虛,蟲動作,食於一陰一,其蟲作勢,微則癢,重者乃痛。

一百十三、脫一肛一候

一肛一門,大腸候也。

大腸虛冷,其氣下衝者,一肛一門反出。

亦有因產,用力努偃,氣沖其一肛一,亦令反出也。

一百十四、一陰一腫候

一陰一腫者,是虛損、受風邪所為。

胞絡虛而有風邪客之,風氣乘於一陰一,與血氣相搏,令氣血痞澀,腠理壅閉,不得洩越,故令一陰一腫也。

一百十五、一陰一痛候

一陰一痛之病,由胞絡傷損,致髒虛受風邪。

而三蟲、九蟲因虛動作,食一陰一則痛者,其狀成瘡。

其風邪乘氣衝擊而痛者,無瘡,但疼痛而已。

一百十六、一陰一瘡候

一陰一瘡者,由三蟲、九蟲動作,侵食所為也。

諸蟲在人腸胃之間,若腑臟調和,血氣充實,不能為害。

若勞傷經絡,腸胃虛損,則動作侵食於一陰一,輕者或癢或痛,重者生瘡也。

診其少一陰一之脈,滑而數者,一陰一中生瘡也。

一百十七、一陰一挺出下脫候

胞絡傷損,子髒虛冷,氣下衝,則令一陰一挺出,謂之下脫。

亦有因產而用力偃氣,而一陰一下脫者。

診其少一陰一脈浮動,浮則為虛,動則為悸,故令下脫也。

一百十八、一陰一冷候

胞絡勞傷,子髒虛損,風冷客之,冷乘於一陰一,故令冷也。

一百十九、一陰一中生肉候

此由胞絡虛損,冷熱不調,風邪客之,邪氣乘於一陰一,搏於血氣,變而生 肉也。

其狀如鼠一乳一。

一百二十、候

此或因帶下,或舉重,或因產時用力,損於胞門,損於子髒,腸下乘而成 。

一百二十一、痔病候

痔病,由勞傷經絡,而血流滲之所成也。

而有五種:一肛一邊生瘡,如鼠一乳一出在外,時出膿血者,牡痔也;一肛一邊腫,生瘡而出一血者,一牝一痔也;一肛一邊生瘡,癢而復痛出一血者,脈痔也;一肛一邊腫核痛,發寒熱而出一血者,腸痔也。

因便而清血出者,血痔也。

一百二十二、寸白候

寸白,是九蟲內之一蟲也。

凡九蟲在人腹內,居腸胃之間,腑臟氣實,則蟲不動,不為人害。

虛者,蟲便發動滋長,乃至斃人。

又云:飲白酒,以桑枝貫牛肉炙食,食生栗、生魚,仍飲一奶一酪,能變生寸白者也。

一百二十三、一陰一臭候

一陰一臭,由子髒有寒,寒搏於津一液,蘊積,氣沖於一陰一,故變臭也。

一百二十四、尿血候

血一性一得寒則凝,得熱則流散。

若勞傷經絡,其血虛,熱滲入胞,故尿血也。

一百二十五、大便血候

勞傷經脈則生熱。

熱乘於血,血得熱則流散,滲入於大腸,故大便血也。

一百二十六、失一精一候

腎與膀一胱合,而腎藏一精一。

若勞動膀一胱,傷損腎氣,則表裡俱虛,不收制於一精一,故失一精一也

一百二十七、一乳一腫候

足一陽一明之經,胃之脈也,其直者,從缺盆下於一乳一。

因勞動則腠理虛,受風邪,入於榮衛,榮衛痞澀,血氣不流,熱結於一乳一,故令一乳一腫。

其結腫不散,則成癰。

一百二十八、妒一乳一候

此由新產後,兒未能飲之,及飲不一洩;或斷兒一乳一,捻其汁法不盡,皆令一乳一汁蓄結,與血氣相搏,即壯熱、大渴引飲,牢強掣痛、手不得近是也。

初覺,便以手助捻其汁,並令傍人助嗍引之;不爾,成瘡有膿。

其熱勢盛,則成癰。

一百二十九、一乳一癰候

腫結皮薄以澤,是癰也。

足一陽一明之經脈,有從缺盆下於一乳一者,勞傷血氣,其脈虛,腠理虛,寒客於經絡,寒搏於血,則血澀不通,其氣又歸之,氣積不散,故結聚成癰者。

癰氣不宣,與血相搏,則生熱;熱盛乘於血,血化成膿;亦有因一乳一汁蓄結,與血相搏,蘊積生熱,結聚而成一乳一癰。

年四十已還,治之多愈;年五十以上,慎,不當治之,多死。

不治,自當終年。

又,懷娠發一乳一癰腫及體結癰,此無害也。

蓋懷胎之癰,病起一陽一明,一陽一明胃之脈也,主肌肉,不傷髒,故無害。

診其右手關上脈,沉則為一陰一,虛者則病一乳一癰。

一乳一癰久不瘥,因變為 。

《養生方》云:熱食汗出,露一乳一傷風,喜發一乳一腫,名吹一乳一,因喜作癰。

一百三十、發一乳一潰後候

此謂癰疽發於一乳一,膿潰之後,或虛 ,或疼痛,或渴也。

凡發一乳一潰後,出膿血多,則腑臟虛燥,則渴而引飲。

飲入腸胃,腸胃虛,則變下痢也。

一百三十一、一乳一瘡候

此謂膚腠理虛,有風濕之氣乘虛客之,與血氣相搏,而熱加之,則生瘡也。

一百三十二、疽發一乳一候

腫而皮強,上如牛領之皮,謂之疽也。

足一陽一明之脈,有從缺盆下於一乳一者,其脈虛則腠理開,寒氣客之,寒搏於血,則血澀不通,故結腫;而氣又歸之,熱氣淳盛,故成疽也。

熱久不散,則肉敗為膿也。

一百三十三、一乳一結核候

足一陽一明之經脈,有從缺盆下於一乳一者,其經虛,風冷乘之,冷折於血,則結腫。

夫腫熱則變敗血為膿,冷則核不消。

又重疲勞,動氣而生熱,亦 烊。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 踞,以兩手從曲腳內入,據地,曲腳加其上,舉一尻一。

其可用行氣。

愈瘰 ,一乳一痛。

一交一兩腳,以兩手從曲腳極 ,舉十二通,愈瘰 、一乳一痛也

一百三十四、一乳一石癰候

一乳一石癰之狀,微強不甚大,不赤,微痛熱,熱自歇,是足一陽一明之脈,有下於一乳一者,其經虛,為風寒氣客之,則血澀結成癰腫。

而寒多熱少者,則無大熱,但結核如石,謂之一乳一石癰

一百三十五、發背候

五臟不調則致疽,疽者,腫結皮強,如牛領之皮。

六腑不和則致癰,癰者,腫結薄以澤是也。

腑與髒為表裡,其經脈循行於身,俞皆在背;腑臟不調和,而腠理開,受於風寒,折於血,則結聚成腫,深則為疽,淺乃為癰。

隨寒所客之處,血則痞澀不通,熱又加之,故成癰疽發背也。

一百三十六、改訾候

此為內癰發於脅,名為改訾。

由邪氣聚在下管,與經絡血氣相搏所生也。

至其變敗,狀如癰疽。

一百三十七、發一乳一後渴候

此謂發一乳一膿潰之後,血氣虛竭,腑臟焦燥,故令渴也。

渴引飲水止,飲入腸胃,則變為下痢也。

一百三十八、發一乳一下痢候

此謂發一乳一而腸胃虛,受冷則下痢也。

大腸為金,水谷之道;胃為土,水穀之海也。

金土子母,而足一陽一明為胃之經,其脈有從缺盆下於一乳一者。

因勞傷,其脈虛而受風寒,風寒搏血,氣血痞澀不通,故結癰腫。

腫結皮薄以澤者,為癰。

而風氣乘虛入胃,則水谷糟粕變敗不結聚,腸虛則洩為痢。

金土子母俱虛,故發一乳一而復痢也。

又,發一乳一渴引飲多,亦變痢也。

一百三十九、發一乳一久不瘥候

此謂發一乳一癰而有冷氣乘之,故癰疽結,經久不消不潰;而為冷所客,則膿汁出不盡,而久不瘥。

一百四十、發一乳一余核不消候

此謂發一乳一之後,餘熱未盡,而有冷氣乘之,故余核不消。

復遇熱,蘊積為膿。

亦有淋瀝不瘥,而變為 也。

一百四十一、發一乳一候

此謂因發癰瘡,而膿汁未盡,其瘡暴瘥,則惡汁內食,後更發,則成 者也。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諸病源候論
卷之一-風病諸侯上(凡二十九論)卷之二-風病諸侯下(凡三十論)卷之三-虛勞病諸侯上(凡三十九論)卷之四-虛勞病諸侯下(凡三十六論)卷之五-腰背病諸侯(凡十論)卷之五-消渴病諸侯(凡八論)卷之六-解散病諸侯(凡二十六論)卷之七-傷寒病諸侯上(凡三十三論)卷之八-傷寒病諸侯下(凡四十四論)卷之九-時氣病諸侯(凡四十三論)卷之九-熱病諸侯(凡二十八論)卷之十-溫病諸侯(凡三十四論)卷之十-疫癘病諸侯(凡三論)卷之十一-瘧病諸侯(凡十四論)卷之十二-黃病諸侯(凡二十八論)卷之十二-冷熱病諸侯(凡七論)卷之十三-氣病諸侯(凡二十五論)卷之十三-腳氣病諸侯(凡八論)卷之十四-咳嗽病諸侯(凡十五論)卷之十四-淋病諸侯(凡八論)卷之十四-小便病諸侯(凡八論)卷之十四-大便病諸侯(凡五論)卷之十五-五臟六腑病諸侯(凡十三論)卷之十六-心痛病諸侯(凡五論)卷之十六-腹痛病諸侯(凡四論)卷之十六-心腹痛病諸侯(凡七論)卷之十七-痢病諸侯(凡四十論)卷之十八-濕病諸侯(凡三論)卷之十八-九蟲病諸侯(凡五論)卷之十九-積聚病諸侯(凡六論)卷之十九-瘕病諸侯(凡十八論)卷之二十-疝病諸侯(凡十一論)卷之二十-痰飲病諸侯(凡十六論)卷之二十-癖病諸侯(凡十一論)卷之二十-痞噎病諸侯(凡八論)卷之二十一-脾胃病諸侯(凡五論)卷之二十一-嘔噦病諸侯(凡六論)卷之二十一-宿食不消病諸侯(凡四論)卷之二十一-水腫病諸侯(凡二十二論)卷之二十二-霍亂病諸侯(凡二十四論)卷之二十三-中惡病諸侯(凡十四論)卷之二十三-屍病諸侯(凡十二論)卷之二十四-注病諸侯(凡三十四論)卷之二十五-蠱毒病諸侯(上凡九論)卷之二十六-蠱毒病諸侯(下凡二十七論)卷之二十七-血病諸侯(凡九論)卷之二十七-毛髮病諸侯(凡十三論)卷之二十七-面體病諸侯(凡五論)卷之二十八-目病諸侯(凡三十八論)卷之二十九-鼻病諸侯(凡十一論)卷之二十九-耳病諸侯(凡九論)卷之二十九-牙齒病諸侯(凡二十一論)卷之三十-唇口病諸侯(凡十七論)卷之三十-咽喉心胸病諸侯(凡十一論)卷之三十-四肢病諸侯(凡十四論)卷之三十一-癭瘤等病諸侯(凡一十五論)卷之三十一-丹毒病諸侯(凡一十三論)卷之三十一-腫病諸侯(凡一十七論)卷之三十一-疔瘡病諸侯(凡一十三論)卷之三十二-癰疽病諸侯上(凡一十六論)卷之三十三-癰疽病諸侯下(凡二十九論)卷之三十四-病諸侯(凡三十五論)卷之三十四-痔病諸侯(凡六論)卷之三十五-瘡病諸侯(凡六十五論)卷之三十五-傷瘡病諸侯(凡四論)卷之三十六-獸毒病諸侯(凡四論)卷之三十六-蛇毒病諸侯(凡五論)卷之三十六-雜毒病諸侯(凡十四論)卷之三十六-金瘡病諸侯(凡二十三論)卷之三十六-腕傷病諸侯(凡九論)卷之三十七-婦人雜病諸侯一(凡三十二論)卷之三十八-婦人雜病諸侯二(凡一十九論)卷之三十九-婦人雜病諸侯三(凡四十論)卷之四十-婦人雜病諸侯四(凡五十論)卷之四十一-婦人妊娠病諸侯上(凡二十論)卷之四十二-婦人妊娠諸侯下(凡四十一論)卷之四十三-婦人將產病諸侯(凡三論)卷之四十三-婦人產後病諸侯上(凡三十論)卷之四十四-婦人產後病諸侯下(凡四十一論)卷之四十五-小兒雜病諸侯一(凡二十九論)卷之四十六-小兒雜病諸侯二(凡三十四論)卷之四十七-小兒雜病諸侯三(凡四十五論)卷之四十八-小兒雜病諸侯四(凡四十六論)卷之四十九-小兒雜病諸侯五(凡五十論)卷之五十-小兒雜病諸侯六(凡五十一論)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