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注》下經夬傳卷五 萃:王假有廟(2)。利見大人,亨,利貞(3)。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周易注》下經夬傳卷五 萃

周易注

下經夬傳卷五 萃

萃:亨(1)。

王假有廟(2)。

利見大人,亨,利貞(3)。

用大牲,吉(4)。

利有攸往。

【註釋】(1)聚乃通也。

(2)假,至也,王以聚至有廟也。

(3)聚得大人,乃得通而利正也。

(4)全乎聚道,「用大牲乃吉」也。

聚道不全,而用大牲,神不福也。

《彖》曰:萃,聚也。

順以說,剛中而應,故「聚」也(1)。

「王假有廟」,致孝享也(2)。

「利見大人,亨」,聚以正也(3)。

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順天命也(4)。

觀其所聚,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5)。

【註釋】(1)但「順而說」,則邪佞之道也。

剛而違於中應,則強亢之德也。

何由得聚?順說而以剛為主,主剛而履中,履中以應,故得聚也。

(2)全聚乃得致孝之享也。

(3)大人,體中正者也。

通眾以正,聚乃得全也。

(4)「順以說」而不損剛,「順天命」者也。

天德剛而不違中,順天則說,而以剛為主也。

(5)「方以類聚,物以群分」,情同而後乃聚,氣合而後乃群。

《象》曰:澤上於地,萃。

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1)。

【註釋】(1)聚而無防,則眾心生。

初六:有孚不終,乃亂乃萃。

若號,一握為笑,勿恤,往無咎(1)。

《象》曰:「乃亂乃萃」,其志亂也。

【註釋】(1)有應在四而三承之,心懷嫌疑,故「有孚不終」也。

不能守道,以結至好,迷務競爭,故「乃亂乃萃」也。

一握者,小之貌也。

為笑者,懦劣之貌也。

已為正配,三以近寵,若安夫卑退,謙以自牧,則「勿恤」而「往無咎」也。

六二:引吉無咎,孚乃利用禴(1)。

《象》曰:「引吉無咎」,中未變也。

【註釋】(1)居萃之時,體柔當位,處坤之中,己獨處正,與眾相殊,異一操一而聚,民之多僻,獨正者危。

未能變體以遠於害,故必見引,然後乃「吉」而「無咎」也。

禴,殷者祭名也,四時祭之省者也。

居聚之時,處於中正,而行以忠信致之。

以省薄薦於鬼神也。

六三:萃如,嗟如,無攸利。

往無咎,小吝(1)。

《象》曰:「往無咎」,上巽也。

【註釋】(1)履非其位,以比於四,四亦失位。

不正相聚,相聚不正,患所生也。

干人之應,害所起也,故「萃如嗟如,無攸利」也。

上六亦無應而獨立,處極而憂危,思援而求朋,巽以待物者也。

與其萃於不正,不若之於同志,故可以往而無咎也。

二一陰一相合,猶不若一一陰一一一陽一之應,故有「小吝」也。

九四:大吉,無咎(1)。

《象》曰:「大吉無咎」,位不當也。

【註釋】(1)履非其位而下據三一陰一,得其所據,失其所處。

處聚之時,不正而據,故必「大吉」,立夫大功,然後「無咎」也。

九五:萃有位,無咎,匪孚。

元永貞,悔亡(1)。

《象》曰:「萃有位」,志未光也。

【註釋】(1)處聚之時,最得盛位,故曰「萃有位」也。

四專而據,己德不行,自守而己,故曰「無咎匪孚」。

夫修仁守正,久必悔消,故曰「元永貞,悔亡」。

上六:繼咨涕洟,無咎(1)。

《象》曰:「繼咨涕洟」,未安上也。

【註釋】(1)處聚之時,居於上極,五非所乘,內無應援。

處上獨立,近遠無助,危莫甚焉。

繼咨,嗟歎之辭也。

若能知危之至,懼禍之深,憂病之甚,至於涕洟,不敢自安,亦無所不害,故得「無咎」也。

分類:易經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周易注
上經乾傳卷一 乾上經乾傳卷一 坤上經乾傳卷一 屯上經乾傳卷一 蒙上經需傳卷二 需上經需傳卷二 訟上經需傳卷二 師上經需傳卷二 比上經需傳卷二 小畜上經需傳卷二 履上經需傳卷二 泰上經需傳卷二 否上經需傳卷二 同人上經需傳卷二 大有上經需傳卷二 謙上經需傳卷二 豫上經隨傳卷三 隨上經隨傳卷三 蠱上經隨傳卷三 臨上經隨傳卷三 觀上經隨傳卷三 噬嗑上經隨傳卷三 賁上經隨傳卷三 剝上經隨傳卷三 復上經隨傳卷三 無妄上經隨傳卷三 大畜上經隨傳卷三 頤上經隨傳卷三 大過上經隨傳卷三 坎上經隨傳卷三 離下經鹹傳卷四 鹹下經鹹傳卷四 恆下經鹹傳卷四 遯下經鹹傳卷四 大壯下經鹹傳卷四 晉下經鹹傳卷四 明夷下經鹹傳卷四 家人下經鹹傳卷四 睽下經鹹傳卷四 蹇下經鹹傳卷四 解下經鹹傳卷四 損下經鹹傳卷四 益下經夬傳卷五 夬下經夬傳卷五 姤下經夬傳卷五 萃下經夬傳卷五 升下經夬傳卷五 困下經夬傳卷五 井下經夬傳卷五 革下經夬傳卷五 鼎下經夬傳卷五 震下經夬傳卷五 艮下經夬傳卷五 漸下經夬傳卷五 歸妹下經豐傳卷六 豐下經豐傳卷六 旅下經豐傳卷六 巽下經豐傳卷六 兌下經豐傳卷六 渙下經豐傳卷六 節下經豐傳卷六 中孚下經豐傳卷六 小過下經豐傳卷六 既濟下經豐傳卷六 未濟周易系辭(上)周易系辭(下)說卦序卦雜卦王弼的性理《易》及其對朱熹的影響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