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注》下經夬傳卷五 艮:行其庭,不見其人(3),無咎(4)。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周易注》下經夬傳卷五 艮

周易注

下經夬傳卷五 艮

艮其背(1),不獲其身(2)。

行其庭,不見其人(3),無咎(4)。

【註釋】(1)目無患也。

(2)所止在後,故不得其身也。

(3)相背故也。

(4)凡物對面而不相通,「否」之道也。

艮者,止而不相交通之卦也。

各止而不相與,何得無咎?唯不相見乃可也。

施止於背,不隔物慾,得其所止也。

背者,無見之物也。

無見則自然靜止,靜止而無見,則「不獲其身」矣。

「相背」者,雖近而不相見,故「行其庭,不見其人」也。

夫施止不於無見,令物自然而止,而強止之,則一奸一邪並興,近而不相得則凶。

其得「無咎」,「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故也。

《彖》曰:艮,止也。

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1)。

艮其止,止其所也(2)。

上下敵應,不相與也。

是以不獲其身。

「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也。

【註釋】(1)正道不可常用,必施於不可以行。

適於其時,道乃光明也。

(2)易背曰止,以明背即止也。

施止不可於面,施背乃可也。

施止於止,不施止於行,得其所矣,故曰「艮其止,止其所」也。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1)。

【註釋】(1)各止其所,不侵官也。

初六:艮其趾,無咎,利永貞(1)。

《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

【註釋】(1)處止之初,行無所之,故止其趾,乃得「無咎」;至靜而定,故利永貞。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隨,其心不快(1)。

《象》曰:「不拯其隨」,未退聽也。

【註釋】(1)隨謂趾也。

止其腓,故其趾不拯也。

腓體躁而處止,而不得拯其隨,又不能退聽安靜,故「其心不快」也。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厲薰心(1)。

《象》曰:「艮其限」,危薰心也。

【註釋】(1)限,身之中也。

三當兩象之中,故曰「艮其限」。

夤,當中脊之肉也。

止加其身,中體而分,故「列其夤」而憂危薰心也。

「艮」之為義,各止於其所,上下不相與,至中則列矣。

列加其夤,危莫甚焉。

危亡之憂,乃薰灼其心也。

施止體中,其體分焉。

體分兩主,大器喪矣。

六一四:艮其身,無咎(1)。

《象》曰:「艮其身」,止諸躬也(2)。

【註釋】(1)中上稱身,履得其位,止求諸身,得其所處,故不陷於咎也。

(2)自止其躬,不分全體。

六五:艮其輔,言有序,悔亡(1)。

《象》曰:「艮其輔」,以中正也(2)。

【註釋】(1)施止於輔,以處於中,故口無擇言,能亡其悔也。

(2)能用中正,故「言有序」也。

上九:敦艮,吉(1)。

《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終也。

【註釋】(1)居止之極,極止者也。

敦重在上,不陷非妄,宜其「吉」也。

分類:易經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周易注
上經乾傳卷一 乾上經乾傳卷一 坤上經乾傳卷一 屯上經乾傳卷一 蒙上經需傳卷二 需上經需傳卷二 訟上經需傳卷二 師上經需傳卷二 比上經需傳卷二 小畜上經需傳卷二 履上經需傳卷二 泰上經需傳卷二 否上經需傳卷二 同人上經需傳卷二 大有上經需傳卷二 謙上經需傳卷二 豫上經隨傳卷三 隨上經隨傳卷三 蠱上經隨傳卷三 臨上經隨傳卷三 觀上經隨傳卷三 噬嗑上經隨傳卷三 賁上經隨傳卷三 剝上經隨傳卷三 復上經隨傳卷三 無妄上經隨傳卷三 大畜上經隨傳卷三 頤上經隨傳卷三 大過上經隨傳卷三 坎上經隨傳卷三 離下經鹹傳卷四 鹹下經鹹傳卷四 恆下經鹹傳卷四 遯下經鹹傳卷四 大壯下經鹹傳卷四 晉下經鹹傳卷四 明夷下經鹹傳卷四 家人下經鹹傳卷四 睽下經鹹傳卷四 蹇下經鹹傳卷四 解下經鹹傳卷四 損下經鹹傳卷四 益下經夬傳卷五 夬下經夬傳卷五 姤下經夬傳卷五 萃下經夬傳卷五 升下經夬傳卷五 困下經夬傳卷五 井下經夬傳卷五 革下經夬傳卷五 鼎下經夬傳卷五 震下經夬傳卷五 艮下經夬傳卷五 漸下經夬傳卷五 歸妹下經豐傳卷六 豐下經豐傳卷六 旅下經豐傳卷六 巽下經豐傳卷六 兌下經豐傳卷六 渙下經豐傳卷六 節下經豐傳卷六 中孚下經豐傳卷六 小過下經豐傳卷六 既濟下經豐傳卷六 未濟周易系辭(上)周易系辭(下)說卦序卦雜卦王弼的性理《易》及其對朱熹的影響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