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神話演義
第一百五十章 息慎氏進貢 大頻國來朝
有一年春天,照例又是兒童入學之期。
帝舜與君臣商議道:「教孝教弟,明禮習讓,這種科目固然是做人基本的要事,但是恐怕將來有兩種缺點:一種是關於兒童本身的,專讓靜,不讓動,身一體發育恐受影響。
一種是關於國家前途的,專尚文,不尚武,民氣逐漸委一靡一,易流於積弱。
這兩種流弊似乎不能不預先防到。」
群臣聽了,都以為然。
於是大家討論起來,有的主張增加射箭一科,有的主張增加御車一科,紛紛不一。
大司徒道:「臣以為射、御二科固然是好的。
射可以觀德,可以習勤,不但能夠養成武士,而且仍不失教育原則。
但是只可施之於已經成年的生徒,若是兒童,體力未足,恐怕不甚相宜。
現在規定七歲入小學,十五歲人入太學。
七歲的兒童,叫他射御,固然萬萬不能勝任,就是十五歲的兒童,亦似乎尚早。
臣的意思,最好添一種舞的科目。
從前一陰一康氏的時代,因為一陰一多滯伏,民氣壅閉,於是創出這種舞法,以教百姓,後來民氣果然多發揚了。
所以舞這個方法於人身極有價值。
舞有兩種:一種是徒手舞,盤旋進退,俯仰高下,演出種種的節目,與兒童興趣極相合,凡七歲初入小學的兒童都可以用的。
一種是器械舞,又可以別為二類:一類是文,一類是武。
文舞用籥用羽;武舞用於用戚。
羽籥較輕,易於揮灑,凡年在十二歲以上之兒童可用之。
干戚較重,舞動不易,凡十五以上入大學之學生可用之。
如此排定程序,以次而進,練習到後來,不但技藝嫻熟,而且力氣亦可以增加。
古人有兩句詩,叫作「有力如虎,執轡如組』,就是說這個舞的效果。
所以臣的愚見以為要提倡武事,振作士氣,寓之於教育之中,以入學之初添加舞干戚羽籥一科為最宜。
這科名目定為萬舞,未知帝意如何?」
大眾聽了都贊成。
於是就叫樂正夔等預備起來。
從十七年二月入學起,以後都用萬舞了。
又過了多年,忽報息慎國君來朝,帝舜即命百官按照典禮招待。
到了覲見的那一日,行禮既畢,息慎國君獻上弓矢,說道:「小一柄一僻處遠方,無物可以呈貢,只此土產,聊表微忱,請賞收吧!」帝舜一看,只見那弓長四尺,矢長尺又五寸,弓矢的材料非鐵非石。
矢鏃長約二寸,亦非鐵非石,正不知是何物造成。
再看那弓弦上,有一張隆一起一個結,彷彿曾經斷了接過似的,料想必有原故,一時不便就問,照例謙謝一番收下。
到得次日,設席款待,帝舜和群臣相陪。
因為大司空從前是到過息慎國的,就叫他坐在旁邊,以便談話。
漸漸說到息慎國的風土,帝舜便問那弓矢材料的來歷。
息慎國君道:「這種材料名叫楛木。
顏色有黑,有黃,或微白,而有紋理。
實在並不是木類,出於水中,堅一硬可以削鐵,不輕易折斷的。
這種做矢鏃的材料名叫石砮有兩種:一種出於山,取的時候,必先祭山神。
一種亦出於水,相傳系松樹之脂人水千年,化成此物。
有紋理如木質,紺碧色,堅勝於鐵。
小一柄一那邊山林多禽一獸猛鷙,人民以射獵為生,非此種堅一硬的材料不能適用。
聽說此種材料各處都沒有的。」
帝舜道:「那麼弓弦的材料與各處亦不同嗎?」
息慎國君道:「弓弦材料與各處相同,不過有一種續絃膏亦是各處所沒有的。
小一柄一因為瘠苦,無貴重之物可獻,單單選了這幾張弓矢,揀而又揀,試而又試,以求完善。
不料有一張弓弦竟試斷了,行期已促,不及更換,就用續絃膏接續,形式雖然難看,但是格外堅久,清帝試試。」
帝舜道:「那續絃膏是什麼東西做的?」
息慎國君道:「小一柄一山裡有一種蛇,名叫膠蛇。
長不過三四尺,用刀斬作三四段,頃刻之間,復連合為一。
再斬作五六段,亦復合為一,而行走愈速。
取之之法,斬斷之後,每段趕快用木條夾一住,擲之墉外,或懸之樹上,才不能復連。
將此蛇搗碎成膏,去接續斷弦,堅韌異常,用了長久,雖他處斷,而此接續之處永不斷,真可寶貴的。」
帝舜君臣聽了,都以為異。
息慎國君又向大司空道:「那年大駕辱臨,實在簡慢得很。
某久想前來,因為路途不熟,屢屢愆期。
不想匆匆已幾十年了。
今朝再見,欣幸之至。」
大司空道:「某當日因君命在身,未能久留,深以為恨。
某當年到貴國的時候,正值隆冬,貴國多一穴一土而居,但不知夏天如何?
是否仍是一穴一居?」
肅慎國君道:「夏天一穴一居易致疾病,所以多改為巢居。」
帝舜道:「貴國禽一獸既多,不知其中有可以為人利用的嗎?」
息慎國君想了一想道:「有的。
小一柄一東部一處山上產生一種獸,非牛、非馬、非犀、非像,大家叫它四不像。
它一性一極靈,能代人做一切事務,如運物、打磨、掘上等類。
它平時住在山上,不輕易下來,偶然下來,亦不損人一草一木。
人如要它做事,但將樂器一吹,它就成群而來。
假使要它做的事務只須一獸可了,那麼它就獨留一獸,其餘都上山而去。
這獸給人做事,必待做完後才肯歸去,否則不肯去。
做完之後,就是要留它,它亦不肯留。
做完一事之後,人倘使憐其辛苦,給它食物,它亦決不肯食。
這種真是奇獸呢。」
眾人聽了,都詫異之至,說道:「天下竟有如此替一人盡義務而不貪酬報的異獸!那種爭權奪利、草菅人命的人對了真要愧死呢。」
這時賓主勸酬,饌已數上,中有鹹肉一味,息慎國君嘗了,不絕的道好,並且問是用何種材料烹成。
大司空道:「並無別物,不過用鹽漬起來而已。」
說著,就指指席上所列製成虎形之鹽給他看。
息慎國君道:「這種異物,敝國那邊是沒有的。
小一柄一那邊和味的方法,只有用木材燒成灰,取汁而飲之,那種滋味萬不能如此肉之佳。」
帝舜道:「貴國東邊亦臨大海,海水可以制鹽,貴國人何以不制呢?」
息慎國君道:「小一柄一那邊去海尚遠,夏天跑過去,處處隔著弱水,交通不便。
冬時遍地凍結,交通雖便,但是海水亦結冰了。
所以小一柄一人民屢次想去製造,終於不能,想來飲食之微,亦有幸福的呢。」
帝舜道:「貴國既然弱水為患,當時大司空到貴國之時,何不令其施治?」
息慎國君道:「當時亦有此意,以時值隆冬,弱水統統冰結,無從施治。
待要等到長夏,時日太長,料想天使不能久待,只好不說了。」
帝舜道:「貴國弱水氾濫的情形如何?損失大嗎?」
息慎國君道:「並不氾濫,只是不便於交通。
小一柄一的弱水大概分為兩種:一紅一黑。
春夏之際,山中水泉下一注,到處成為沮洳,並不甚深。
但是人涉其上,則半身頓時陷沒其中,在那時忍耐勿動,呼人救援,尚有更生之望。
倘若自逞其能,用力掙扎,則愈陷愈深,立刻可以滅頂。
這個最是可怕。
小一柄一土音叫這種弱水名曰哈湯,恐怕無法可施呢。」
帝舜便問大司空,大司空道:「臣當日訪問到此,亦曾研究過,其原因是土為患,不是水為患。
那種土亦不是原有之土,是無數大樹億萬落葉經水泉涵濡所化成之土,所以既軟又膩,年代愈久,堆積愈深,因此可以沒人。
施治之法,只有將大樹砍去,風吹日炙,久之自能幹硬,但是曠日持久。
而且這種千年大木一旦盡行砍去,亦未免可惜,所以恐怕做不到呢。」
息慎國君聽了,亦點點頭。
當下賓主又談了些他事,宴罷歸館,帝舜優加賞賜,息慎國君歡欣鼓舞而去。
又過了兩年,忽報大頻之國來朝。
帝舜君臣聽了「大頻國」三個字,都不知道。
連遊歷偏海外的大司空亦莫名其妙,想來總是極遠的地方了。
帝舜吩咐招待禮節格外從優,不負他遠來的一番盛意。
早有樂正夔是主賓之官,前去招待,才知道大頻遠在北極之外,從古未曾通過中國。
因為大司空遠到北極,風聲所播,他才慕義千辛萬苦而來,真是難得之至。
朝覲之禮既畢,照例宴飲並奏《韶》樂以娛賓。
酒過三巡,樂過三成,暫時停止,帝舜便探詢他國內的民情風俗。
據大頻國一君說,他國之人民善於災祥之數,不但可以驗本國之災祥,並能夠驗外國之災樣。
帝舜便問他怎樣驗法,大頻國君道:「北極之外有一大海,名叫潼海。
這海水不時蕩湧,高可隱日。
其中有巨魚大蚊,從來無人見過,所以它們的真形亦無人知道。
但知道它們一吐氣,則八極皆為之昏暗,一振鰭則崇山皆為之動搖,是極可怕的。
但是,尋常時候它們亦很安靜,不吐氣,不振鰭。
假使天下世界有一國的君主昏暴無道,它們就要動起來了。
最近八十年前,海中的大蛟陡然的蠢動,其長縈天,以至三河齊溢,海瀆同流為害。
但究竟是哪一國君主無道釀出這種大變,現在還不能知道。」
帝堯道:「剛才貴國君所說的三河是哪三條河?」
大頻國君道:「就是天河、地河、中河。
天河在天,世俗之人叫它銀河;地河在九地之下,深不可見;中河是地面流通之河。
這三條水有時通,有時壅。
大概聖君在位,則三河水色俱溢,無有流沫。
假使換一個昏暴之君,濁亂天下,那麼巨魚吸日,長蛟繞天,是一定的道理。」
帝舜道:「中國的學說與貴國不同。
中國叫銀漢,亦叫作天河。
但亦知道它並不是真河,是無數小星遠近攢簇而成。
因為遠望過去和河相仿,所以叫作河,其中並沒有水,而且上下隔絕,哪裡能與地上之水相通呢?」
大頻國君道:「據小一柄一所聞,確是天上的真河,而且有人曾經到過的。
從前有一個國民,要想窮究一條大水的上源,乘舟而去。
不知道走了多少個月,到了一處,有城郭,有房屋,彷彿是一個都會。
正見房屋裡有一個絕色美一女在那裡織機,他就上岸去問此處是何地。
那女子未及開言,外面來了一個美丈夫,左手牽了一隻牛走進來,便問那人到此地來做什麼?」
那人便將窮水源之意,說了一遍,又請問此處是何地?那美丈夫聽了,笑笑道:『足下要尋的水源恐怕尋不到了,還是趕快回去吧。
某名叫河鼓,那女子是我之妻,名叫天孫,某夫婦兩個一年中來此一度,究竟此地是什麼地方,連我們亦不知道呢。
』那人聽到這話,非常詫異。
正在發呆,那美丈夫又說道:『足下既然萬里而來,空手的跑了回去未免太辜負了,一點沒有恁據,回去和人說,人亦不相信。
某有一物,可以奉贈,請足下帶回去,並尋到某地方,有一個賣卜之人,將現在這番情形告訴了他,並將此物給他看,或者他能夠知道一二。
』說罷,放了牛繩,走到那女子身畔,俯身拾了一塊石子,遞給那人道:「這個就是懲據,足下拿了,可以趕快回去。
』那人接了石子,莫名其妙,只得急急轉身,依了那美丈夫的話,尋到某地方,果然有一個賣卜之人,那人便將石子交給他看,並告訴他經過情形。
那卜人一大駭,說道:這一塊是織女的支機石呀!足下莫非到天上去過嗎?』後來又向案上檢查了一回書,便說道:「果然,足下到天上去過了。
足下遇見那美一女、美丈夫的那一天,不是某年某月某日嗎?』那人應道:『不錯。
』卜人就將所檢查之書遞給他看,只見上面載著某年,某月,某日,客星犯女牛。
照這件故事看起來,窮地河之源可到天河,與牛女星相見,豈不是天地兩河相通的證據嗎?」
帝舜見他所說的都是神話,待要去駁詰他,又礙著他遠來的誠意,只能唯唯,不置一辭。
這時,適值《韶》樂又作,大家暫且觀樂,不再談論。
過了片時,樂到六七成,那鳳凰又翩翩來儀。
大頻國君看得來羨慕之至,便問帝舜:「這鳳凰居在何處?」
帝舜道:「從前是由海外而來,此刻就住在這官苑之中。」
大頻國君聽了,便請求去參觀。
帝舜答應,隨即指著伯益向大頻國君道:「此地一切上下草木鳥獸之事都是歸他管理的,等一會就叫他陪貴國君去吧。」
大頻國君答應稱謝。
隔了一會,宴終樂止。
時候尚早,伯益就領了大頻國君向宮苑而行。
到了苑中,只見樹木森森,鳥獸甚多,獨有那鳳凰總棲息在梧桐之上,「歸昌歸昌」的亂叫,不下數十隻。
羽一毛一絢爛,彷彿一圖錦繡。
後面及兩旁護衛的文鳥亦不少。
大頻國君正在看得有趣出神,猛不防一隻大一鳥飛過來向著伯益高叫一聲:「父親!」那伯益也應了他一聲,而且問道:「這幾日內,苑中的鳥獸都無恙嗎?」
那大一鳥亦答應道:「好的,都無恙。」
大頻國君仔細一一看,原來那隻大一鳥生著一張人面,所以能說人話,不禁大駭,便問伯益道:「這是妖怪嗎?」
伯益道:「不是,這是大小兒孟虧。」
大頻國君聽了,尤其不解,怎樣一個人會生鳥兒呢?這個理由不但當時大頻國君不解,就是此刻讀者亦必是詫異,待在下將這事來細細說明。
原來伯益自從娶了帝舜之女之後,隔了兩年,居然生育了。
哪知生育下來的不是個人,卻是和鳥一卵一一般的物件。
大家驚異,就要拋棄他,伯益忙止住道:「這種生育方法古人有的。
從前有一個國君,他的宮人有孕,亦有一一卵一棄於水濱。
其時適有一個孤獨的老母所養的狗名叫鵠倉看見了,就銜了這一卵一去給孤獨老母老母就用孵一卵一的方法,放在自己懷中,用衣覆著,暖他起來。
過了幾日,居然一個小兒破殼而生。
後來材幹出眾,非常有名。
所以這種生產法古來是有的,不可將他拋棄,孵他起來吧。」
伯益之妻聽了,果然孵他起來。
數日之後,孵殼而出,哪知並不是人,竟是一隻鳥兒。
伯益至此亦不禁呆了。
怕益之妻尤其羞恥得不得了。
兩夫妻明明是個人,為什麼會生出鳥類來呢?登時喧傳遠近,議論紛紛。
有些說,伯益治水,烈山澤而焚之,殺傷的禽一獸太多,所以皇天降之以罰,使他生一隻鳥兒,以彰天報。
有些說,伯益之妻夏日一裸一臥庭中,受了什麼邪魔的交感,所以生此怪物。
有些說,伯益終日在哪裡研究鳥獸的情形,用心太專,那受胎之始,必定是神經上受了特別的感觸,所以有如此之結果。
外面議論既多,伯益夫婦聽了,自然更加難過,幾次要想將這怪物處死,但是終於不忍。
又因那怪物雖多是鳥形,但他的頭與面頗帶人形,且啼哭之一聲亦與小兒無異,因此更躊躇不決。
後來帝舜知道了,便和伯益說道:『聯聞古時有人產生一鶴,以為不祥,投之於水。
他的叔父說道:「間世之人,其生必異,豈可鹵莽就拋棄了他?』趕快跑去救起。
只見那只鶴羽一毛一蛻落,已變成一小兒,但是身上還有長一毛一盈尺,經月乃落。
照此看來,或者這小兒也是間世之人,將來羽一毛一脫落,仍能返人本體,亦未可知。
就使終於如此,亦是汝等骨血,何妨撫養他呢!」
伯益夫婦聽了帝舜的話,果然養他起來,給他取了一個名字,叫作大廉,號孟虧。
三年之後,羽一毛一豐滿,能夠高飛,言語一性一情與人無異,不過他的起居飲食與人不同就是了。
伯益夫婦給他在室中構一個巢,又架幾根橫木,以為他棲止之所。
但是這孟虧通常總是翱翔空中,或在茂林之間,與眾禽鳥為伍,深知各禽鳥之一性一情,嘗和他父親說道:「鳥獸亦是天生萬物之一。
自人眼看起來,像煞人貴而鳥獸賤,自天眼看起來,與人一律平等,並無歧異。
人拿了鳥獸之肉來充庖廚,亦出於不得已,所謂弱之肉,強之食。
就是鳥類之中,鷹鸇逐鳥雀,亦不能免。
鳥類對於人亦何敢抱怨?但若是用種種殘酷的方法去宰割它,或者食其幼稚,或者覆其窩巢,或者絕其種類,那麼鳥獸要怨忿了。
莫說鳥獸無知,它亦自一愛一其生命,能救它之命,它亦能知報答。
無故戕害它的命,它亦有修怨之心,不過不能人言罷了。
所以王者恩及禽一獸,則鳥獸魚鱉鹹若氣類相感,是一定的道理。
至於畜養之法,有兩句話可以賅括,所謂先則盡其一性一,後則順其一性一而已。
伯益之恥,本在於調馴鳥獸,得到孟虧之助力,自然格外一精一明,因此就將鳥類的一部叫孟虧去管理。
後來帝舜知道了,就叫他亦做一個虞官,以幫助伯益。
直到夏朝,伯益早經去世,他仍在那裡做虞官,號稱鳥俗氏。
後來,因為夏代德衰,民間漸漸食一卵一,孟虧乃率領無數鳥類翩然而去,不知所之,更不知其所終。
這是後話不提。
且說大頻國君見了孟虧,不勝詫異之時,伯益就將他的歷史述了一遍。
大頻國君尤其奇異,略略與孟虧問答幾句,便再問伯益道:「盂虧吃的食物和人同否?」
伯益道:「他與鳳凰最相好,而嗜好不同。
鳳凰非竹實不食,盈虧非本實不食,人間煙火更不必說了。」
大頻國君又各處遊玩一會,方纔已到客館。
帝舜重加賞賜。
過了多日,告辭而去。
又過幾日,忽報仲堪死了,帝舜非常震悼,追念其平日之功,除優加恤外,並特賜以謚曰肅。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