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神話演義》第六十二章 訓大夏討渠搜 堯締交狐不諧:如今看到水患如此難平,而且以後恐猶有加甚,朕擬從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上古神話演義》第六十二章 訓大夏討渠搜 堯締交狐不諧

上古神話演義

第六十二章 訓大夏討渠搜 堯締交狐不諧

且說帝堯下了崇吾山,次日就向和叔說道:「朕此次巡守,本想到了橋山之後即便回都。

如今看到水患如此難平,而且以後恐猶有加甚,朕擬從洪喬仙人之言,親到崑崙山去拜求王母,請她出來拯救,因此往返行期遠近難必,汝可作速回都,告知大司農、大司徒和百官等,並囑咐他們慎理朝政。

朕此行三年五載才能歸來,都不能定。」

和叔受命,自回平一陽一而去。

帝堯又向共工道:「汝受命治水,歷久無功,本應治罪。

姑念這次水患非比尋常,姑且從寬不究,仍責成汝督率僚屬,再往悉心辦理。

倘再毫無功效,一定不再寬貸,汝其懍之。」

共工即頓首受命,唯唯而退。

這裡帝堯便和眾臣商量到崑崙山的路。

和仲道:「崑崙山離臣所司的昧谷地方不遠,從此地西去,可以使得。

不過有流沙之險,路難走一點。」

張果老道:「這路恐走不得,還是泛山海,從梁州去為是。

從前聖天子不是已經派人去過嗎?」

帝堯道:「這兩路哪一路近?」

和仲道:「從此地西去近,從山海走梁州遠得多。」

帝堯道:「那麼從此地去吧。

流沙雖險,但朕為民請命,不應該怕險.就是為流沙所掩而死,亦是應該的。」

於是就一徑向西而行,果然一路非常困難。

到了流沙之地,那沙怎樣會流呢?原來不是沙流,那邊遍地黃沙,一年之中幾乎無日不晴,而颶風極多,猛烈異常,紛紛向人吹來,向來沒有沙的地方,都漸漸有沙了,彷彿同水流來一般,所以叫作流沙。

尤其危險的是旋風陡起之時,那地上的沙都捲了起來,成為無數直柱,從直柱之中冉冉上升,到了空際,佈滿起來,天日全遮,昏暗如夜,驟然降落,則成為沙丘、沙阜。

人畜遇著了,都被活埋在內,真是可怕之至。

但是帝堯秉著至誠之心,冒險前進,眼中所看見的危險之景雖屬不少,而一行人等始終一個都未遇到災難,真是所謂至誠格天或吉人天相了。

過了兩日,沙漠漸漸稀少,遠遠見一座大山,問之土人,知道它叫崆峒山。

大眾到了山下,暫為休息,忽見有十幾個外國裝的人,由北面匆匆跑來。

內中有一個人,見於帝堯及和仲等,臉上頓露驚喜之色,即忙回轉頭和另外許多人嘰哩咕嚕,不知道說了一篇什麼話,隨即大家同到帝堯面前,跪下稽首行禮,嘴裡還是嘰哩咕嚕的說。

帝堯出其不意,大為詫異,一面還禮,一面便問他們:「究竟是哪一國人,來此何事?」

那第一個看見帝堯的人,就用中國話一一說明。

原來他們都是渠搜國人,一個是渠搜國太子,其餘都是臣子。

那第一個看見帝堯的人,就是從前陪著渠搜國王來的翻譯,所以認識帝堯與和仲。

去年渠搜國王死了,他有兩個兒子,照理長子當位,但是那次子有奪位之心,暗中聯合了在朝的不肖臣子,又用許多珍重財貨送給鄰邦大夏國君,求他援助,共同起兵,驅逐太子。

那太子手下雖有許多忠義的舊臣,盡力和他們抵抗,但是終究因為他們有大夏國援助,敵他們不過,只得捨棄了王位,逃出國外。

仔細計劃,只有中國最強。

而且他的父親曾經來朝,與帝堯有點交情。

又,他父親臨終的時候,亦秘密吩咐他:「將來如有急難,切須傾向中國。」

因此他們決意東來求救。

不想在此地遇到,真是運氣之至。

當下帝堯知道這種情形,便和眾臣商議:「第一,路隔太遠;第二,時當水災。

究竟能不能助他呢?可不可助他呢?應不應助他呢?」

討論了許久,結果籛鏗道:「臣看起來,援助呢,總只有援助的。

講到理,除惡助善,是應該之事。

講到情,渠搜國王從前曾經委託過。

只有講到勢,似乎在此時間,無法可想。

但臣有一策,不妨試試。

據這太子說,他所以敵不過叛逆的原故,因為叛逆有大夏國之助,其餘鄰國及國民,都不以叛逆為然的。

果然如此,我們現在且不必出兵,最好先遣大臣借同這太子回去,聯絡他的鄰國沃民國之類,齊向大夏國警告,勸他不可以幫助叛逆。

假使不聽,那麼中國為正義起見,為救鄰起見,不能不出兵了。

到那時大夏國不能不負這個責任,值不值得,請他自思。

只要大夏國不幫助,那叛逆自膽寒,站不牢了。

兵法所謂『先聲而後實』,就是這個方法。」

帝堯道:「萬一大夏國競倔強不聽,那麼將如何?」

籛鏗道:「果然他不肯聽,只能出兵討伐。

路程雖遠,水災雖大,亦不能顧了。

因為堂堂中國,有保護小一柄一之責。

現在渠搜國前王萬里歸誠,以孤相托,今其太子又遠遠來此求救,若置之不理,或竟一無辦法,那麼四方各國無不聞而懈體,中國之威德體面,一無所存矣。

所以臣說,大夏國萬一不聽,只能出兵討伐,一切不能管了。」

和仲道:「籛鏗之策,臣甚以為然。

臣對於西方各國情形頗能明白。

彼等向來見中國版圖之大,人民之多,文化之高,器械之一精一,無不欽畏。

自從老將羿射落九日之後,他們尤其畏服敬慕,所以果然用中國天子的命令去訓誨他,料來一定驚服,不敢不遵的。

第二層,大夏國之君貪而驕,對於鄰國都不甚和睦,果然聯合了沃民等國,共同去教訓他,他知道眾怒難犯,一定更不敢倔強了。

所以籛鏗此策,臣以為可行。」

帝堯道:「那麼此刻何人可同他們去辦這件事呢?」

和仲道:「臣職掌西方,責無旁貸。

臣願往。」

帝堯大喜,當下就將這個辦法和渠搜太子說了。

太子等感激涕零,皆再拜稽首叩謝,隨著和仲,向渠搜國而去。

這裡帝堯等再向西行,路上遇見許多百姓,都勸阻帝堯:「不可前進,因為前面就是弱水,其水無力,不能負芥,本來難於濟渡的,現在又來了一種龍頭的怪物,名叫窫窳,盤據水中,以人為糧,蕃育它的子孫。

附近居民被它們吞噬的已不知多少。

大家無法可想,只能遷而避之。

那邊沿弱水上下兩岸,千餘里之地,已是一片荒涼,人煙斷絕,不要說吃的沒有,就是住亦無可住了。

所以勸帝勿往。」

帝堯聽了,不勝躊躇,還想冒險到那弱水望望。

張果老力阻道:「窫窳雖惡,決不敢無禮於聖天子,這倒可放心的。

只有那弱水難渡,去亦何益?依小道愚見,不如仍回原路,泛山海,走梁州吧。」

帝堯不得已,只能折回,再冒流沙之險。

又辛苦了多日,才到崇吾山原地,沿涇水而下,乘舟泛山海,再溯渭水而上。

一日,到了一處,張果老忽用手向南指道:「那邊蔥蘢的山名叫谷口。

當初人皇氏,生於刑馬山提地之國,龍軀人面,驤首連腋,其身九章,乘了雲車,輕過梁州,出這個谷口以到中原,何等熱鬧!此情此景,如在目前。

不想如今此地已變成如此模樣,真是可歎!」籛鏗便問道:「人皇氏如此形狀,是先生見過的嗎?」

張果老道:「怎麼不是?不要說人皇氏見過,就是地皇氏、天皇氏也都見過呢。

地皇氏女面龍顙,蛇身獸足;天皇氏碧顱禿揭,欣贏三舌,人首鱗身。

他們的形狀都是很奇的。」

話未說完,帝堯就問道:「汝說今年才三十六歲,何以三皇都能見過?」

張果老聽了,笑笑不答。

帝堯又問道:「既然汝當初已看見三皇,那麼汝當時做什麼事?住在何處?」

張果老道:「小道當時還小,不做什麼事,只是閒遊。

至於住處,就在前面,明朝經過的時候,可以去看看。」

帝堯見他如此說,亦不迫問。

這晚就泊在北岸岐山腳下。

次日早晨,尚未開船,帝堯和眾臣上岸閒步。

忽見一人,頭戴箬笠,身著短衣,三綹長鬚,攜著行李,緩步而來。

早有從人上前啟帝道:「這個就是那日逃避的狐不諧。」

帝堯一聽,慌忙迎上去施禮。

狐不諧不料帝堯在此,無可躲避,只得還禮,並道那日逃避之歉。

帝堯道:「先生令德,欽佩久矣!耙請同上小舟,暢聆教益。」

狐不諧至此,無可奈何,只得一同上船,與籛鏗等各通過姓名,帝堯遂將胸中所欲解決之問題,統統提出來問狐不諧。

狐不諧對答如流,言詞清敏。

談了半日,帝堯大喜,就要拜他為師,狐不諧抵死不肯承認。

後來赤將子輿等調停,總算承認作為帝友,於是就在船中行訂交之禮。

帝堯就問他道:「足下家鄉不在此地,來此何事?」

狐不諧道:「訪一個人。」

帝堯問:「所訪何人?」

狐不諧道:「此人姓王,名栩,聞說有經天緯地之略,於各種學術無不通曉。

而且他的年紀大約已有幾百歲。

他是軒轅氏時候的人。

某聽他有時住在北面的一座什麼鬼谷山,所以不遠千里,前來訪之,但是竟沒有遇到。

據說到南方的亦是一座什麼鬼谷山去了。」

赤將子輿聽了,便說道:「不錯,不錯。

當時果然聽見說有王栩這麼一個人。

黃帝晚年曾經想召用他,後來和浮丘公、容成公等商量了許久,說道:『這個人才藝雖大,時運未至,直要等到再過二千年,才有許多知名之人出在他門下,建功立業,那時他的大名才可以顯著。

再過多少年,有一班卜筮的人,非常崇奉他,供他的形像,雖不能傾倒豪傑,然而販夫牧豎,卻可以個個知道他的名字,那才是他交運之日,於今尚非其時。

』於是遂不去用他。

野人當日聽了這番話,非常詫異,以為天下決無如此長壽之人。

不想此人果然尚在,可見黃帝和浮丘、容成諸公,真是能前知的神仙呢。」

大家聽了,頗為奇異,都說:「可惜尋他不著,不然和他談談,倒是好的。」

當下狐不諧便問帝堯:「此番西去,是否巡守?」

帝堯便將這次經過的事,統統告訴了他一遍。

狐不諧道:「原來如此。

帝此去求見西王母,能否見到雖然是一個問題,但是為民上的人,總應該盡人事而聽天命,帝作速去吧,不要為某一人耽誤大事。」

說罷,立起身來告辭。

帝堯與他訂了後會之期,方才別去。

這裡帝堯等亦泛舟前進,旋即捨舟登陸,向南山而行,路甚崎嶇,但尚不礙行路。

一日,正行走問,張果老忽哈哈大笑,向帝堯道:「那日帝問小道從前住在何處,如今到了,請帝和諸位到小道的舊居歇歇吧。」

說罷當先領路,由路旁一座嶺上走上去,曲曲彎彎,不片時,看見一塊平曠之地,緊一貼巖下。

巖內有一洞,窈然而深,頗為寬廣,其中蝙蝠矢卻又甚多。

籛鏗忍不住,又問道:「先生何以專喜洞居,而與蝙蝠為伍?」

張果老正色道:「虧足下是個博古的人,三皇之世,有房屋嗎?

至於蝙蝠,是我的子孫,何足為奇呢?」

籛鏗聽了這話,又覺稀奇,但見他如此神氣,以為他發惱了,亦不再追究,一笑而罷。

出洞一看,只見平地之外,懸崖陡落,下面就是潛水,風景甚壯。

徘徊一時,仍由原路進行。

帝堯因求見西王母一之心甚切,恨不得立刻就到,所以一路上無心玩賞風景,絕不停留。

過了多日,果然已到西海。

從前大司農來,是先到三危山,尋到三個青鳥使,才能過去。

帝堯亦知道尋到青鳥使,是煩難之事,但是既已來了,決無退縮之理。

一面吩咐從人預備船隻,一面齋戒沐浴,虔誠的望西禱告了九日,方才率領眾臣上船,逕向三危山開去。

幸喜得海波不揚,水平如鏡,開到後來,漸漸薄暮,一輪紅日從那崦嵫山背後沉了下去。

晚餐之後,帝堯與眾臣到舵樓上來望望,但覺夜色蒼茫,滿天星斗,遙望前途,渺無邊際,正不知道三危、崑崙是在哪一方面。

忽而赤將子輿向西指點道:「那邊彷彿若有光呢,是什麼東西?」

大眾一看,果然遠遠地有無數光耀,大者如月,小者如星,正不知是什麼東西。

但見其光漸漸移動,且系迎面而來。

過了一會,那光耀更近,愈大亦愈亮了,彷彿光耀之下聚著許多人。

籛鏗慌忙向帝堯作賀道:「恭喜,恭喜,這一定是三青鳥使來迎接了。」

帝堯未及答應,赤將子輿忙叫舟人卸了帆篷,以便停船相待。

又過了片時,那光耀果然已到面前。

只見那浮在海面上的並不是船,是個老年大樹的一段枯根,足有三丈多長。

後面許多根枝,根根翹一起,散佈在空中,那光耀就從根枝的尖上發出來,高低上下,不可一逼一視,火樹銀花,照得四周和白晝一樣。

枯枝上面坐著許多仙客,都是羽衣霞帔,星冠雲裾。

有的手執笙簫,有的斜抱雲和,有的倚著,有的仰著,看見了帝堯的大船,都一齊立起來,拱手叫道:「聖天子請了!」帝堯在船上忙還禮道:「諸位上仙,可是奉西王母一之命,來迎接某的嗎?」

內中有一個羽仙答道:「不是,不是。

某等是世外無業之人,遊歷四海,今朝不期在此處遇到千古第一的聖天子,萬幸!萬幸!」

帝堯聽了,不禁大為失望,便再問道:「某因中原洪水為災,民生昏墊,人力實無治法,因此想到崑崙請求西王母大發慈悲,予以援助。

現在到了此地,正苦迷津,可巧遇到諸位上仙,萬望引載某到西王母處,不勝感幸!」那羽仙回顧他的伴侶,低聲商量了片時,便又回頭向帝堯道:「這個不能,卻又不必。

因為這種大災,是天意所定;時期未到,雖西王母亦不能挽回;時期到了,自有大聖人出而施功,是無可勉強的。

某記得聖天子在前數年已經遣大司農到崑崙去過,西王母已將這個原理切實說明,聖天子何必著急呢?」

帝堯道:「上仙所說固是,但是某忝居萬民之長,有保護萬民之責,現在目睹萬民如此憔悴,心中如何能安?所以總想請西王母早點救援,早一日則萬民早蘇一日,早兩日則萬民保全不少。

天心仁一愛一,想來沒有不可通融的。」

那羽仙道:「聖天子這話,真所謂如天之仁,足以感動天地。

現在某等知道,上天嘉許聖天子的心,不願使聖天子長此憂勤,所以那輔聖天子的大聖人和治水的大聖人,不久都要陸續降生了,請聖天子放心吧。」

帝堯忙問道:「此刻還未降生嗎?要何時降生?」

那羽衣道:「大約總在四五年之後。」

帝堯一聽,又不禁愁悶。

那羽仙勸道:「流光如駛,轉瞬間事耳。

那大聖人降生後三十年,就可以出而輔佐聖天子。

再是十年,水土盡平,聖天子可以高枕無憂,享太平之樂矣!」

帝堯聽到此處,無話可說,默默不語。

那羽仙道:「聖天子請回去吧。

崑崙山此時一定尋不到,西王母此時亦一定不能來幫助,務請不要空勞跋涉。

某等還要到各處去遊歷,言盡於此,後會有期,再見,再見。」

說著,那枯樹根忽然旋轉,逕向南方,直射而去,儼如激矢,卻不看見它有轉舵拔棹的形跡。

轉眼之間,光耀漸遠漸小,乃至不見。

舟中之人無不看得奇絕,大家只是發呆。

那船上的舟子忽然說道:「這是『貫月槎』,我們這裡看見它有幾次了。

有些人叫它『掛星槎』,大約十二年來一次,這回是第三次了。」

籛鏗忙問道:「一搓一上的仙人,到岸上來過嗎?」

那舟子道:「從沒有上來過。

上次記得有人從南海來,在海中亦遇到他,知道他們是仙人,要想求他們度脫。

那仙人給了些露水,隨即將露水飲入口中一嗽,仍復噴將出來,霎時間天地盡晦,咫尺不能相見。

及至隔了許久,天地復明,那一搓一已不知所往了。

這個真是仙人呢。」

帝堯等聽了,回到船中,大家商議。

赤將子輿道:「既然仙人如此說,料想崑崙山必不可到,不如回去吧。」

大眾都以為然。

帝堯無法,只得轉舵登岸,怏怏而歸。

到得半途,張果老忽然向帝辭職,說有事要到別處去。

帝堯因為他言語惝恍,舉動詭譎,本不十分滿意。

現在既然他辭職要去,所以亦不之留。

於是張果老就辭了眾人,飄然去了。

到了次日,籛鏗忽亦向帝堯辭職,說要到別處去。

帝堯問他去做什麼事,籛鏗道:「臣想人生在世,不過百年,到得壽數一終,一切化為烏有,終身忙忙碌碌,何苦乃而!所以臣意欲辭去官職,去求那長生之術。

雖則不想同柏成子高、王栩、張果老、赤將先生等一樣的長壽,但求多活幾年,於願已足了。」

帝堯道:「四方多難,汝年事正輕,又系王室貴戚,理應該輔佐朕躬,為百姓盡力,豈可學那種隱避修練,獨善其身的勾當!赤將先生系世外之人,經朕敦請,尚且肯在此宣力,何況於汝?長壽短天,是有命的。

長生之術,求不求得到,亦是有命的。

且待汝年紀稍長,天下稍定之後,任汝再去求吧。」

籛鏗見帝堯不答應,只好作罷,但是他的這個心志始終不衰。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上古神話演義
第一章 演古史之治亂 謀開篇說混沌第二章 皇娥夢遊穹桑 盤瓠應運降世第三章 共工氏稱霸九州 女媧氏摶土為人第四章 女媧氏煉石補天 共工氏重霸九州第五章 共工顓頊爭天下 共工怒觸不周山第六章 下絕手平定共工 上恆山再戮諸懷第七章 後稷初生遭三棄 帝嚳出巡守西北第八章 簡狄吞燕卵 稷澤出玉膏第九章 萯山遇吉神 嫦娥奔月宮第十章 簡狄剖胸生契 帝嚳挈女南巡第十一章 游嵩山途遇奇獸 憶往事細說蚩尤第十二章 蚩尤遭敗績 黃帝得成仙第十三章 豐山有異物 房王兵虐民第十四章 房王作亂圍嚳 盤瓠智建神功第十五章 后羿將兵來救 盤瓢負女遁去第十六章 帝嚳深山尋女 唐堯降生母家第十七章 唐堯初降生 丹丘來進貢第十八章 盤瓠逸去帝女歸 帝嚳東海訪柏昭第十九章 帝嚳納妃羲和女 盤瓠子女到亳都第二十章 赤松子來訪 鳳凰鳥翔集第二十一章 赤松子獻珠治病 青城山帝嚳訪道第二十二章 舟人授秘書 帝嚳悟天道第二十三章 帝女常儀謝世 盤瓢子孫分封第二十四章 立摯為嗣子 封禪上泰山第二十五章 嗣子摯即帝位 老臣謀去三凶第二十六章 帝堯出封於陶 三凶肆虐當朝第二十七章 罐兜求封南方國 狐功設計害人民第二十八章 堯改封於唐 羿往殺楔揄第二十九章 巫咸弟子佐三苗 羿往桑林殺封豕第三十章 羿殺九嬰取雄黃 巴蛇被屠洞庭野第三十一章 帝摯禪位唐堯 三苗建國南方第三十二章 唐堯居母喪 后羿繳大風第三十三章 唐堯踐帝位 皋陶感降生第三十四章 帝堯田獵講武 鴻超被鳥射傷第三十五章 巫咸鴻術為堯醫 越裳氏來獻神龜第三十六章 帝堯東巡問樗莆 初見皋陶驗前夢第三十七章 厭越述紫蒙風土 閼伯實沈共參商第三十八章 帝堯遇赤將 子輿官木正第三十九章 帝堯寶露賜群臣 大司農籌備蠟祭第四十章 帝堯師事尹壽 尹壽舉薦四賢第四十一章 尹壽氏說天丈 羿與逢蒙較射第四十二章 帝堯箕山訪許由 長淮水怪興風浪第四十三章 帝堯初番見許由 黃帝問道廣成子第四十四章 帝堯遊黟山 覽盡大千界第四十五章 途遇金道華 蘭為王者香第四十六章 縉雲山黃帝修道 大姥山老母成仙第四十七章 狐功設計害帝堯 責三苗帝堯動怒第四十八章 男女同川而浴 帝堯君臣中蠱第四十九章 養蠱之情形 苗民之風俗第五十章 帝堯師事善卷 揮師滅除西夏第五十一章 射十日羿見姮娥 渠搜國來朝貢獻第五十二章 述洪水之來源 說黃河之成因第五十三章 堯讓天下於許由 稷為堯使見王母第五十四章 后羿射河伯 逢蒙殺后羿第五十五章 青鳥使迎大司農 西王母性喜樗蒱第五十六章 崑崙山稀有大鳥 西王母瑤池宴客第五十七章 大司農歸平陽 三苗驩兜降服第五十八章 讓天下於巢父 任許由州長第五十九章 海人獻冰蠶繭 堯教子朱圍棋第六十章 帝堯比神農 華封人三祝第六十一章 帝堯開鑿堯門山 果老事堯為待中第六十二章 訓大夏討渠搜 堯締交狐不諧第六十三章 彭祖祈年壽 帝堯讓大位第六十四章 舜生於諸馮 務成子教舜第六十五章 倉頡造文字 舜兄得狂疾第六十六章 舜初耕歷山 象受教於兄第六十七章 秦東贈舜行 二耕歷山下第六十八章 舜與方回訂交 師尹壽蒲衣子第六十九章 耕歷山三番五次 訪大舜不遠萬里第七十章 被逐三四回 學琴作什器第七十一章 以德教化人 舜師事許由第七十二章 三足烏集庭 元愷大會聚第七十三章 帝子朱漫遊是好 誇父臣於帝子朱第七十四章 堯放子朱於丹淵 免共工四岳舉鯀第七十五章 神禹坼背生 鯀受命治水第七十六章 禹師郁華子 鯀作九仞城第七十七章 制陶器舜化東夷 陶河濱舜禹相遇第七十八章 一曰遇十瑞 四岳共舉舜第七十九章 夢眉與發齊 舜不告而娶第八十章 堯降二女於溈汭 舜率二女覲父母第八十一章 堯賜雕弓干戈美玉 瞽叟使舜完廩浚井第八十二章 象日以殺舜為事 舜為舉八元八凱第八十三章 堯以舜為耳為目 舜攝位三凶不服第八十四章 鯀治水不利 舜舉禹治水第八十五章 夢從月中過 師事大成摯第八十六章 初過桐柏山 宛委得寶物第八十七章 雲華夫人授書 伯益水平佐禹第八十八章 舜受終而攝政 禹治水以定計第八十九章 降服罔象天 應龍佐治水第九十章 天地十四將大戰 收服七地授仙菉第九十一章 平逢山群蜂為患 玉卮娘降服驕蟲第九十二章 禹鑿砥柱山 九仙集西嶽第九十三章 巨靈擘太華 大人釣六鼇第九十四章 伯益作井龍登玄雲 玄龜負泥封印山川第九十五章 禹鑿龍門入 伏羲賜玉簡第九十六章 河伯宴大禹 冀州水患平第九十七章 大禹被困於相柳 相柳見誅於五帝第九十八章 黃蛇守共工台 共工流於幽州第九十九章 導河積石得延喜玉 賜軒轅鏡除卻神光鬼第一百章 天地除妖蛇 鯉魚跳龍門第一百零一章 濟水三伏三現 天地將斬朱孺第一百零二章 天地將除妖鳥 嵎夷九族來朝第一百零三章 窟洲返魂香 青州水患平第一百零四章 桐柏山風雷震驚 兩儲君霍潛迎禹第一百零五章 巫支祁襲禹 鴻濛氏被囚第一百零六章 三過桐柏山 共戰巫支祁第一百零七章 禹鑿軒轅化為熊 女攸化石破生啟第一百零八章 鈸耳貫胸獻珠鱉 大禹過門不入家第一百零九章 水平王震澤為神 繇余黃魔使三苗第一百一十章 大禹破三苗 騅驩竄南海第一百一十一章 圍計蒙誤衝突 雲林宮右英解圍第一百一十二章 黃魔破土鑿黃牛 禹鑿巴山開三峽第一百一十三章 掘崑崙息土治水 三過家門而不入第一百一十四章 天將驅除犯狼 大禹二次遇疫第一百一十五章 方相氏驅疫 雲夢遇神女第一百一十六章 禹作岣嶁碑 神農教避疫第一百一十七章 樂馬山禹誅疫獸 蟠塚山驅龍導漾第一百一十八章 刑天氏與帝爭神 太真夫人除窫窳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三苗於三危 頒五瑞於群後第一百二十章 五老游河河圖來 龍馬鳳凰獻圖書第一百二十一章 大禹巡海外 應龍殺旱魃第一百二十二章 誇父逐日影 大禹游北方第一百二十三章 迷途入終北 行蹤至無繼第一百二十四章 禹收九鳳強梁 又至肅慎之國第一百二十五章 禹至毛民等國 黿鼉代為橋樑第一百二十六章 漫話扶桑國 詳說君子情第一百二十七章 大禹逢巨蟹 海若助除妖第一百二十八章 禹歷小人大人國 有蜮山遭遇水弩第一百二十九章 翳逸廖救蜮疫 禹到歧舌百慮第一百三十章 禹受困於楓林 祖狀被殺南海第一百三十一章 禹到壽麻國 得見螺螄舟第一百三十二章 長腳扶盧女 軒轅丈夫國第一百三十三章 西海神率禹避難 刑天氏命葬常羊第一百三十四章 禹配合二國失敗 淑士國禹鑿方山第一百三十五章 奇肱試飛車 槐山通老童第一百三十六章 鍾山覲上帝 崑崙見王母第一百三十七章 群仙大聚會 禹游崑崙山第一百三十八章 禹結束危神 堯沉璧於洛第一百三十九章 堯作大章樂 皋陶作象刑第一百四十章 董父豢於雷夏 堯崩葬於谷林第一百四十一章 重到會稽百官官 迎即位分命都蒲阪第一百四十二章 封第象於有庳 立學校以施救第一百四十三章 大司稷逝世 渠搜國獻裘第一百四十四章 孝養國來朝 夔作樂改封第一百四十五章 奏韶樂舞百獸 郊天祈以丹朱第一百四十六章 巡審樂三到會稽 修大道彭祖說法第一百四十七章 善捲逃舜入深山 無擇被迫跳澗淵第一百四十八章 舜西教六戎 西王母來朝第一百四十九章 舜作卿雲歌 黃龍負圖書第一百五十章 息慎氏進貢 大頻國來朝第一百五十一章 封義均命禹攝位 復九州玄都來朝第一百五十二章 率封禪泰山 象病死有庳第一百五十三章 方回憑弔舜墳 二女化作湘神第一百五十四章 啟結天下賢 禹即天子位第一百五十五章 頒夏時於萬國 作貢法均地權第一百五十六章 改封丹朱商均 作樂雕俎臣諫第一百五十七章 柏成子高逃禹 陣塗民代皋陶第一百五十八章 作城郭大會諸侯 鑄九鼎海神來朝第一百五十九章 禹讓天下於奇子 分散藏書於各處第一百六十章 禹會諸侯戮防風氏 啟為天子滅有扈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