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神話演義
第四十三章 帝堯初番見許由 黃帝問道廣成子
晚餐之後,帝堯君臣閒談,又談起日間所見文身的島民。
老將羿道:「一個人歡喜美觀,亦是常情,但是刻畫肌膚,受盡痛苦,以求美觀,殊出情理之外。」
羲叔道:「世間這種不合情理之事,多得很呢!某聽見有一處地方的人,將女子的兩足從小就用布帛纏起來,使它尖而且小,不過三寸光景,走起路來裊裊婷婷,以為美觀。
但是這些女子,從此都是弱不禁風成為廢物。
而且纏的時候須將足骨折斷成為弓形,非常痛苦。
然而那些做父母的並非沒有一愛一女之心,終究不肯不下這個辣手。
雖則看見他的一愛一女宛轉呼號,仍有所不顧,而且越是一愛一女心切,越想纏得它小,以求美觀,豈非怪事嗎!還有一處,他的風俗以匾頭為美。
子女生出,就用重的物件,壓在她頭上,年齡漸大,壓的物件亦漸漸加重,所以到得大了,那張臉竟如『西』字,豈非奇怪嗎!還有一處,風俗以長頸為美觀。
子女一生落地,就用一個箍兒束在他頸上。
年齡越大,箍兒亦逐漸加長。
因此她們的脖頸竟有長到一二尺的,以為美觀,豈非亦是怪事嗎!還有一處,以腰細為美觀。
所有女子,從小都用細帶,緊束她的腰部。
長大之後,前面兩個一乳一峰突出,後面兩個臂部聳一起,以為美觀。
腰最細的女人,周圍不足一尺,彷彿蜜蜂、螞蟻,豈不是亦是奇怪嗎!平心想起來,文身固然沒有什麼美觀,就是小足細一腰,亦有什麼美觀呢?至於匾頭、長頸,不但不能說美,並且覺得可丑。
然而他們竟不惜犧牲其子女,孜孜然而為之,反以為天下之至美者無過於是。
這個真不可解之事了。」
帝堯道:「大概人的一性一情,最怕是狃於習慣,一成習慣之後,再沒有什麼好、丑、善、惡之分。
大家如此的,就是好而善;大家不如此的,就是醜而惡。
好、丑、善、惡,以習慣而分,極不容易改變。
朕看起來,這種文身之風俗,再過五千年,恐怕還不能革除淨盡,亦是一定之理呢。」
赤將子輿聽了,哈哈笑道:「野蠻人的玩意兒,多得很呢!
不必一定是為美觀,亦不必一定是為厭勝。
野人有一年,跑到西方去玩玩,看見有一處地方,他們的幼一女到了十歲左右,必定要請一種師巫之類,用手指損壞她的處一女膜,這是什麼玩意兒呢!還有一處地方,他們的幼童,到了十歲左右,必定將他生一殖器頭上的包一皮,割去少許,這又是什麼玩意兒呢!」
羲叔道:「破一處一女膜這個習慣,某想不出他的理由,至於割去生一殖器頭上的包一皮,不能說他全無意識。
因為照生理上講起來,有些男子包一皮口小,裹得太緊,生一殖器的前端不能脫穎而出,因此往往發生兩種弊玻一種是包一皮裡面,易於藏匿不潔,或貽害於生育及女子。
一種是包一皮不脫之人,極容易沾染肺玻在幼小時割去少許,使他到發育的時候,生一殖器前端一定能夠脫穎而出,亦是防患於未然的意思呢。」
帝堯聽他們的談話,雖則仍是研究風俗及學理,但已漸趨穢褻,遂用話隔開他們,問羲叔道:「汝在南方多年,知道他們的文身是用什麼東西刺的?」
羲叔道:「用針尖蘸了墨水刺的。
刺了之後,血和墨水混合,終身不會消滅了。
初刺的時候,痛苦非常,遠望過去,彷彿裹了一塊粉紫色的手巾一般。
所以無論怎樣強壯的人,決不能一日刺畢,少而一年以上,多則三四年亦有。
大約他們看得這種文身,是極重要的典禮,無論男一女到得成童的時候就要刺了。
刺花紋的人,叫作雕文之人,是一種專門行業,有高手,有低手。
高手能知道人的災害避忌,創造種種式樣的花紋,以為厭勝,而且能減少針刺的痛苦,他的身價亦特別高。
低手不過依樣葫蘆而已。
刺完之後,才算得是一個成一人,彷彿和中國男子的二十而冠,女子的十五而笄一般,亦算是他們的禮節了。」
帝堯聽了,歎息一會,說道:「天下之大,萬民之眾,風俗習慣,竟有這許多的不同。
可見一道同風,移風易俗,真是極不容易之事呢。」
次日,帝堯等渡過北江,一路南行又過了中江,路上所見的一切人民,情形都與以前無異。
一日,剛剛到南江邊,只見對面一座大島上,兩個山峰都籠罩著一陣赤雲,如煙如火。
但細看起來,又似乎不是雲,一陣一陣都從下面上騰,彷彿和火煙一般。
大眾看了不解,忙找了土人來問。
土人道:「這座山叫作浮玉之山,從前並沒有什麼赤雲的,自從聖天子即位的那年起,才冒出這一種赤雲來,終年不斷,非常之好看。
後來有人前往調查,才知道它的山下有一個深一穴一,一穴一中的水色其赤若火,那水蒸氣上騰,就變成赤雲了。
(說到此處,在下又有一種理想。
原來天目山上,東西各有一個大池,如人之目,後人所以取名叫作天目,按照地理學上講起來,山上有湖泊的,大半是火山噴火口的遺跡。
那麼這兩座天目山,在古時當然是個活火山。
帝堯的時候,有這種現象,或者那時正在噴一發,因為古代的人不知道有這種原理,以為是應著帝堯火德之運,作為祥瑞,因而有此傳說,亦未可知。
還有一層,山名浮玉,可見四面有水,而且必不甚高峻。
當時長江之南江,系從天目、黃山兩大山脈之間流一出,照現在地勢看起來,決無可能之理。
但是南江故道,在歷史上歷歷可考。
因此足見天目山,在當時不過為長江之一島,且不甚高,後來因為它是火山的原故,土地不絕的升高,所以山勢大變。
南江故道,既然逐漸涸絕隔斷,而浙西一帶土地亦逐漸高出一水面,那浮玉山,亦漸變為現在崔嵬突兀的天目山。
這都是在下的理想,究竟是不是,須待博雅君子的教正了。
閒話不提。
)
且說帝堯君臣,聽了那土人一番話,大家亦莫名其妙。
雇好了船隻,正要渡江,只見前面江中,一隻小船載著三四個人,開到岸邊。
帝堯覺得裡面一個瘦瘦的人非常面善,因為他是穿衣著屐的中原人,不是斷髮****的島夷,所以特別注意,不知在何處曾經見過的。
正在想時,早有一個侍衛走來,向帝堯說道:「這個人,就是那年在藐姑射山遇著的那個人呢。」
帝堯一聽,恍然大悟,知道就是許由了。
正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當下看他上岸之後,就迎上前去向他施禮,說道:「許先生,難得在此地相遇,真是天緣!」許由出其不意,還要想推托,不肯承認。
羲叔上前說道:「主上為尋訪先生的原故,由箕山到沛澤又到這裡,還想渡江而南。
一片至誠之心,亦可謂無以復加。
先生若推托,未免絕人已甚,使千古好賢之君主失望了。」
許由聽到此句,方才向帝堯拱手答禮道:「承聖駕屢次枉訪,鄙人自問一無才德,只好逃遁,不敢相見。
現在又承千里相訪,尤覺不安之至。」
帝堯剛要答言,老將羿道:「此處非聚談之地,就請許先生到船中坐坐吧。」
當下不由分說,就擁著帝堯、許由到雇定的大船中坐定,帝堯就和許由傾談起來。
起初都是些虛套泛話,後來許由要想觀察帝堯的志趣,便問道:「帝此刻已經貴為天子,坐在華堂之上面,向著兩個魏闕,享受人君的榮耀,自問生平,於志願亦可謂得償了。」
帝堯道:「不是如此。
余坐在華堂之上,覺得森然而松生於棟。
余立於欞扉之內,覺得森然而雲生於牖。
雖面雙闕,無異乎崔嵬之冠蓬萊。
雖背墉郭,無異乎回巒之縈崑崙。
余安知其所以安榮哉?」
許由聽了這活,知道帝堯志趣不凡,的確是個聖主,亦傾心的陳述。
兩個人足足談了大半日,方才停歇。
帝堯佩服之極,因此就拜許由為師,在船中留宿兩日。
許由告辭,帝堯尚要再留。
許由道:「聖上自須南巡,鄙人亦有俗事待理,且待將來到冀州再見吧。」
於是訂了後期,許由上岸,仍舊徒步芒鞋飄然而去。
當下羲叔就向帝堯道:「如今虎林山可以不去了,一徑到三苗國去吧。」
帝堯道:「是。」
赤將子輿道:「前面離黟山不遠。
這座黟山,是當初黃帝與群臣在此修煉成仙的地方。
便是野人,亦曾在此隨侍多年。
那山上仙草靈藥隨地皆是,並且有生汞可以煉丹,有玉一漿可以解渴,真是一個仙靈之府。
野人自從攀龍不成之後,隱居匿跡時常到此來居住,多則十餘年,少則六七年,所有百草花丸,大半在此山上采制的。
現在帝既到此,不可不瞻仰瞻仰祖宗的遺跡,而且可以擴一擴眼界。」
帝堯聽了,亦以為然,隨即渡過南江,一徑向黟山而來。
到了山下,山路愈走愈仄,帝堯君臣多捨了車子,徒步而上。
赤將子輿是熟游之地,一路走一路指點。
大約黟山大小山峰不可勝計,最大的有三十六個,內中一個天都峰,尤為高峻,從下面望上去,高約四千仞光景。
眾人跟著赤將子輿,都向此方而行。
須臾之間,忽聞砰訇之一聲,遠望前面,只見山頂一道瀑布,層折而下,大小輩總有九疊,上如銀漢接天,下如渴龍赴海,真正可說是天下之奇觀。
到了一處,有一塊大石,大家就在石上休息,賞玩那瀑布的奇景。
遠遠望見四面的山容,半一陰一半暗,雲霧都從腳下而出,如絮如綿,氤氳不已,方才知道此身已經走人云中了。
赤將子輿道:「天將下雨,此地不可久留,上面有房屋,可以棲宿。」
大眾聽了,急急上行,果見有房屋不少,原來是黃帝那時所留下的。
雖則年歲已久,但是常常有人修茸,所以並不頹敗,現在還有幾個百姓居住在裡面。
帝堯到房屋居中的這一間一看,只見當中還供著黃帝騎龍升天的一個遺像,慌忙率同群臣行禮。
赤將子輿道:「從山下到山頂,非走三五日不能到。
所以,當初軒轅帝在此修道之時,特地預備這許多房屋,以便上下的時候可以住宿,上面還有好幾處呢。」
到得次日,天果下雨,不能上行。
向外面一望,滿山雲霧,迷漫四野,所有山峰一個都不能看見。
但見雲中瀑布,高下錯落,或長竟數丈,或短不盈尺,如銀潮雪海,駭目驚心,不可一逼一視。
次日天仍下雨,接續數日,不能行路。
帝堯與群臣,除出觀望山景之外,不過相聚閒談。
一日晚間,天已放晴,君臣數人偶然談到黃帝到此山來修煉的歷史。
赤將子輿道:「當初黃帝,雖有志於仙道,但是未得其訣。
後來聽人說有一個廣成子,住在崆峒山上,是個真正的神仙,黃帝於是親自去訪問他,他將至道之一精一告訴了黃帝。
黃帝恍然大悟,以後漸漸的修煉,才得道成仙。
當時黃帝又有兩個臣子,一個叫容成子,一個叫浮丘子。
容成子是專門用內功的,他所講究的是胎息之法。
浮丘子從前住在荊州南部衡山之北,後來跑到彭蠡湖南面一座華林山上修煉了多年,後來又跑到南海海瀕去苦心修煉,方才成功。
他做黃帝臣子的時候,早已得道了。
他是專門用外功的,所講究的是煉丹之法。
容成子做黃帝的臣子,其時在先,所以胎息之法,黃帝已經學習純一熟。
浮丘子做黃帝的臣子,其時在後,他的功夫黃帝還未了了。
一日黃帝問他道:『朕知汝是個神仙中人,深明求神仙的方法。
現在朕想超過溟海、渤海,遊玩蓬萊山,捨棄了妻子,跑到那邊去,汝看應該用什麼方法?』浮丘子道:『第一要能夠選擇聖賢做師傅,那麼他的所學必定一精一奧。
第二要能夠選擇名勝之地棲息在那邊,那麼他的所學必定容易成功。
現在帝要成仙,必須先煉金丹;要煉金丹,必須選一塊山秀水正的地方,那麼所煉的丹藥才能靈驗。
依臣看起來,天下名山只有黟山最為相宜。
一則地據四方之中,雲凝碧落,氣冠諸山,天上群仙時常在那裡遊玩的,可以相見。
二則山中靈泉奇藥,四時皆春,若能夠齋心潔己,晏安在那裡,那麼萬病皆除,千祥俱集,必定能夠登仙了。
』黃帝聽了這話,立刻叫大臣風後輔佐了太子,代理政事,自己就同了浮丘子、容成子兩個來到此山,專心修煉。
這就是黃帝來到此山的原因子。」
老將羿在旁問道:「怎樣叫作胎息法?」
赤將子輿道:「胎息這兩個字,就是不用口鼻呼吸,如人在胞胎中的時候一樣,所以叫作胎息。」
老將羿道:「不用口鼻呼吸,用什麼呼吸呢?」
赤將子輿道:「不是用別種機官替代呼吸,實在是不呼吸。」
大眾聽了這話,都非常詫異,便問道:「不呼吸,豈不要窒死嗎?」
赤將子輿道:「這是很不容易的。
所以第一要師傅傳授,第二要煉習功深,不是自己所能夠蠻做,亦不是一時半刻就能做到。」
老將羿道:「先生練習過嗎?」
赤將子輿道:「野人略略知道一點。
大約初學起的時候,先從鼻管中吸一入清氣,到肺裡藏閉起來,不使它呼出,然後在心中暗暗的數著一二三四五的數目,一直數去,數到一百二十,才從口中將那藏閉之氣緩緩的呼出來。
在那吸進去的時候與那呼出來的時候,都不許自己耳朵中聽見有出入之一聲,總要使它入多出少。
最好用一片鴻一毛一,放在鼻口之間,呼出氣來,鴻一毛一不動,才算合法。
吸進去也是如此,又漸漸增加數的數目,從一百二十可以增加到一千。
增加到一千,那麼就有許多時候可以不呼吸,豈不是和不呼吸一樣嗎!能夠如此,可以返老還童,長生不死了。
這個就是胎息方法的大略。
但是還有一個條件,胎息的時候,要在生氣之時,勿在死氣之時。
從子時到巳時,叫作生氣;從午時到亥時,叫作死氣。
死氣的時候,學胎息亦無益。
所以,俗語有一句叫作『仙人服六氣』,所謂六氣者,並不是有六種氣可服,不過說有六個時辰的氣是可以服罷了。
胎息這個方法,練習成功之後,不但可以卻病長生,而且還有許多用處。
用了這股氣去吹水,水就為之逆流;用於這股氣去噓火,火就會得熄滅;用了這股氣去吹虎狼,虎狼就懾伏而不敢動;用了這股氣去噓蛇虺,蛇虺就蟠屈而不能去。
假使有人為兵刃所傷,吹一口氣血能立止;假使有人為毒蟲所傷,就使沒有看見這個受傷人,只要將自己的手一吹,男的吹左手,女的吹右手,那麼受傷之人雖遠在一百里以外,亦能立刻全愈,豈不是用處甚多嗎!」
眾人聽他說得如此神異,無不稀奇之極,很有人想立刻就學學看。
老將羿剛想再問,這時晚膳已經陳列,大家才打斷言談,各自就餐。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