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神話演義》第一百三十九章 堯作大章樂 皋陶作象刑:文命和他們談談,才知道這次到海外去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上古神話演義》第一百三十九章 堯作大章樂 皋陶作象刑

上古神話演義

第一百三十九章 堯作大章樂 皋陶作象刑

且說文命退朝之後,回到私第,頓然有許多同僚前來拜訪。

文命和他們談談,才知道這次到海外去之後,朝廷中曾經做過兩樁大事。

一項是作樂,大樂正質製作,夔從旁參酌。

樂的大要極為簡單,仍舊是從前山林溪谷之音,推而進之,再用麋(革各)蒙在缶上敲起來,又用許多浮石拊擊起來,以象上帝玉磐之音。

又用幾個瞽目的樂師將五弦之瑟合一攏來,作為二十五弦之瑟,如此就算成為樂了。

大家公擬了一個名字,叫作「大章之樂」,亦叫作「大唐之樂」。

它的歌詞傳到後世的,只有四句,叫作:舟張辟雍,鶬鶬相從,八風回回,鳳凰喈喈。

後來享上帝的時候,奏起這樂來,百獸蠢蠢,相率而舞。

可見樂的感物全在至德,不在乎製作之繁簡了。

這是一項大事。

還有一項大事是制刑,是皋陶提議的。

皋陶自從到過南方,見了三苗那種殘酷之法,深深有所感動,所以回到帝都之後,便提出一種意見。

他的意思,以為用刑之道,是國家出於萬不得已。

所以用刑的原故有兩種:一種是要本人自己知過而改悔,一種是使人人以此為鑒戒,而不敢犯。

但是這兩種都是治標之策,不是根本的辦法。

根本辦法首在教化,使人人知道善是當做的,惡是不當做的,那麼何至於有犯法之人?刑罰可以廢而不用,豈不甚善。

然而這一層豈容易辦到。

其次則不能不用刑罰,但是與其使他們以犯刑罰為可畏,不如使他們以犯刑罰為可恥。

使他們畏怯,膽小者畏,膽大者竟不畏,你奈何了他?

就使大家都畏法了,亦不過是不敢犯法,並非是不肯犯法,仍舊不是根本解決之道。

況且對於犯法的本人而言,要他改悔,那麼必先給他一條可以改悔之路。

假使如三苗的方法,殺的殺,刖的刖,劓的劓,黔的黔,宮的宮,死者固然不可復生,刑者亦豈能復續。

就使要改過自新,其道無由,豈但殘酷之極,簡直是豈有此理!

所以皋陶的提議第一個是象刑。

仿照三苗的成例,有墨刑、劓刑、剕刑、宮刑、大辟之刑等等,但是不用實做,而都用畫像。

如同犯墨刑的人,頭上給他蒙一塊帛,犯劓刑的人,身上給他穿一件赭衣,犯榎刑的人,膝上給他蒙一塊帛而畫出來,犯大辟刑的人,給了穿一件沒有領的布衣。

這麼一來,他肉一體上並無痛苦,而一精一神卻是痛苦不堪,走到這裡,大家都指而目之,說道:「罪犯來了!」走到那裡,大家亦都指而笑之,說道:「罪犯來了!」由一精一神的痛苦而生出愧恥之心,由愧恥之心而生出改悔之意。

他果然能夠改悔,只要將這種衣服等脫一去,依然完完全全是一個好人,並沒有一點形跡看得出。

所以這種象刑,確是一種頂好的方法。

但是到了後世,羞恥之心,惟恐其不打破,而且用刑亦不能確當,那麼這種刑罰自然用不著了。

第二個是流刑。

這個人的罪狀已經確鑿,無可赦免。

但是考察他犯罪的實際,或是出於不識,或是出於遺忘,此等人一定要按罪用刑,未免有一點冤枉。

所以定出一種流刑,按照他所犯事跡之輕重,將他逐出去,遠則邊外,近則國外,使他於一精一神上痛苦之外,更增到一種起居飲食不安適的痛苦,亦是儆戒他的意思。

第三個是鞭刑。

在官的職員有懈怠玩忽,貽誤公務的,用蒲草製成一鞭,拿來鞭他。

蒲鞭並不痛,這個亦不過是使他恥辱的意思。

第四個是撲刑。

在學校中之生徒有不肯率教者,用榎楚二物撲之。

榎用稻做,楚用荊做,撲是小擊,亦不甚痛苦,亦不過是激起他羞恥之心的意思。

第五個是贖刑。

他的意思甚善,而結果倒反害人。

這種罪許他拿出金銀來贖,譬如鄰人生病,我拿出藥方去給他服,豈知藥不對症,因此喪命。

說他是有罪,他明明是一片好心;說他是無罪,一個人明明因他致死。

這種案件是很難斷,所以准他拿出金銀來贖,就是罰他不小心的意思。

以上五項刑條,分開來說,亦可以叫作九刑,就是墨、劓、剕、宮、大辟之外,再加流、鞭、撲、贖四項也。

還有兩種罪必須赦的,一種叫作眚,名為妖病,就是神經玻雖則犯罪,應該赦免。

一種叫作災,出於不幸,不能自主。

譬如我拿一一柄一刀想去砍樹木,忽然為他物所撞擊,因而殺人,這亦是應該赦免。

還有兩種犯罪的人必須嚴辦,萬萬不可赦免。

一種是倚靠勢力而故意犯罪的,譬如天子之父,仗著他的兒子做天子,以為我雖犯了罪,你們無可奈何我,這種名叫怙。

有心犯法,可惡之極,所以一定要照法辦。

一種是犯了又犯,始終不肯改悔。

這種人羞恥之心已死,無論如何,激發他不起來,他的為惡要終其身了。

所以這種罪名就叫作終,亦非嚴辦不可。

皋陶當時將這種大意提出於朝廷之上。

經太尉舜等細細商酌,通過之後,奏知帝堯,然後公佈施行。

到如今將及一年,頗有效果。

當下同僚等將這種情形與文命談及,文命聽了,佩服之至。

過了一日,太尉舜來訪文命,向文命道:「我昨日細細考查你的奏報,覺得九州區域大小太不平均,我想改他一改,你看如何?」

文命道:「太尉之意,如何改法?」

舜道:「冀、青、雍、梁、揚五州範圍太大,我看每州都分他作二州或三州者,將袞、豫、徐、荊的範圍擴大起來,亦未始不可。」

文命聽了,沉吟一回,說道:「太尉之言亦頗有理,不過某看雍、梁、揚三州地方偏遠,現在水土初平,交通未便,就使再分開來,亦仍舊是照顧不到,不如聽他去,暫事羈縻,且待將來再議吧。

至於青州北方,從前本與南方相連屬,自從給某鑿了碣石山,開了逆河之後,地勢上已與南方不連,孤懸海外,仍舊叫他屬青州已屬不妥。

而且與州字的名義亦屬不符,特別改為一州,最為不錯。

還有冀州之地,北面直連朔漠,地方實在太大,好在密邇京都,控制極易,就使改為三州,亦無妨害。

這是某的意思。」

舜聽了,亦頗以為然。

當下二人又商定了新分三州的名字,青州東北分出一州,名叫營州,取一切還要費經營的意思。

冀州東北部分出一州,名叫幽州,取北方冬日甚短、幽暗的意思。

冀州正北部分出一州,名叫并州,取現在雖分,將來或仍須合併的意思。

二人商量定了,又過幾日,帝堯大饗群臣,論功行賞。

崇伯、文命當然是個首功,除從前已經受封在夏邑之外,將前日覲見時獻帝作摯的那塊玄圭仍舊賜了他,以旌顯其功。

又賜他一個姓。

因為文命之母是吞薏苡而有孕的,所以賜他的姓就是姒字。

帝堯又記得上古之世有一個大禹,是女蝸氏第十九代的孫於,享壽三百六十歲,後來人入疑山,成仙飛去。

他在世時,亦能平治水土,拯救人民,其功甚大。

到得帝堯之世,相隔已經三千六百年了。

帝堯以為文命治水之功不下於古時候那個大禹,所以再賜給文命一個名字叫作「禹」。

自此之後,崇伯改為夏伯,不稱文命,改稱禹了。

禹再拜稽首,向帝堯恭謝。

帝堯又說道:「前幾天太尉舜和朕說及擬改九州為十二州,據雲已和汝商過,朕亦以為然。

但既分為十二州之後,每州須分置一個州伯,共為十二部,方才有一個統率。

還有四方土地以山為主,既分為十二州,每州應各分表一座有名之山,以為一州之鎮。

有起事來,一州的諸侯亦可以在那裡集議,汝看如何?」

禹道:「帝言極是。」

帝堯道:「那麼此事仍須辛苦汝汝再去巡閱一轉。

先將新分的疆界劃清,每州再擇一山以為之鎮。

各州諸侯中汝再選擇賢德的人,舉他為一州之伯。

朕現在就命汝統領各州州伯,以巡十二州,汝其欽哉!」禹聽了,慌忙稽首固辭,說道:「馳驅奔走之事臣願任之。

至於統領各州之伯,臣實不敢當。」

帝堯不答應,太尉舜等又從旁相勸,禹只得頓首受命。

第二個受封的就是棄。

因為他的母家是有邰氏,洪水橫流,國已不存。

姜嫄亦早死,臨終的時候,殷殷以母家為念,所以帝堯就封他在邰。

又因為他是帝嚳的長子,直接黃帝的這一系,所以賜姓姬氏。

第三個受封的契,賜姓子氏,封地在商。

第四個受封的是伯夷。

那時羲仲、羲叔、和種、和叔告老的告老,嗚呼的嗚呼。

四岳之官,因為甚難其選,所以並作一官,就是他一個人充當。

數載以來,其績甚著,因此這次亦封他一個大邑,其地在呂。

因為他是神農氏之後,所以賜姓姜氏。

第五個受封的是益,因為他上有父親皋陶,不便獨立一國,所以不封他土地,單單賜他一個姓,是嬴氏。

五個人封過了,其餘八元、八愷、皋陶、夔、之交、國哀、真窺、橫革、昭明、郭支等都賜以官職,並大章、豎亥亦都有賞賜。

籛鏗雖無大功,但是多年隨侍奔走,亦著辛勤,所以亦封他一個國土,其地在彭。

當下眾人皆再拜稽首領受,獨有郭支不受。

文命問他原故,他說:「志在遊歷宇內,不願服官。」

禹道:「方今聖明之世,上下草木鳥獸皆須設官管理。

汝既有大功,況又善於豢龍,理應在此,輔助郅治,豈可輕自高尚,翛然世外。

你看由余是個天將,尚受帝命,汝何妨暫時就職呢?」

郭支道:「夏伯之言固然不錯,但是某的意思,覺得居住在此,總不如遨遊四海的爽一快。

真所謂士各有志,連某自己亦不知道是何心腸。

至於聖明之世,豢龍固然亦是要事,好在董父現在研究得很一精一,技術已不下於某。

有他在此,盡可以點綴太平,不必再用某了。」

禹見他說到如此,不好再強,只得替他轉奏帝堯,准其辭職。

郭支便駕首兩龍,翱翔而去,後來不知所終。

且說帝堯分封群臣之後,過了幾日,又想舉行那個禪讓大典。

太尉舜又竭力固辭,就是臣下亦都向帝堯勸諫,說道:「現在舜已攝政多年,一切事權已與天子無異,何必再爭此虛名。

假使一定要禪位與他,在臣等固然知道是聖天子謙恭之度。

但是到了後世,讀史的人看見上古之世,有一個臣子忽變為人君;人君忽降為臣子的事跡,他以小人之腹推測起來,必定疑心到舜有什麼篡竊之心,帝有什麼一逼一迫之辱,都是說不定的,豈不是好事反成惡事嗎?還有一層,就使帝一定要排舜,亦盡可等到萬歲之後。

假使舜果然天與人歸,那麼天下當然是他的。

假使現在就禪位與他,恐怕後世要發生兩項流弊。

一項是輕率庸妄的君主,貪禪讓的美名,不管臣子的才德如何,隨便拿君位來撣讓。

國家人民,不但不受其福,反因而大亂,此一層是要防到的。

還有一種,是權一奸一凶悖的臣子要想篡奪天下,硬一逼一君主禪位給他,而表面上反說是君主自己情願的,這樣看來,豈不是又將好事變成惡例嗎?所以臣等的意見,帝現在萬萬不可讓位,叫舜攝政就是了。

假使帝萬歲之後,那麼且再看天意,且再看人心,未知帝意如何?」

帝堯給他們這樣一說,到也無可再說,只好將這禪位之心打消。

但是他那個捨去天下之心終是耿耿不釋。

後來忽然想到一法,道:「哦,是了。

我在這裡,舜雖則攝政,但是一切政事仍舊要來稟命,出去對臣民發佈,還是說我的意思。

這個固然亦是他的恭敬,然而我太麻煩了,而且未免掠美了,不如走開了吧。」

主意打定,恰好次日舜與禹同來見帝。

舜為的是改組官職之事,因為大樂正質因病出缺。

司馬一官本來是大司農棄兼任的,水土既平,一切農事亟待籌劃,無暇兼顧,所以舜的意思要想自己兼司徒之官,叫契調任大司馬,禹任大司空,棄做大司疇,夔任大樂正,垂任工師,伯夷作秩宗,皋陶任大理,伯益掌山川之事,九子分任九職,各治其事,庶幾容易奏功。」

帝堯聽了,當然允許。

禹為的是奉命出巡之事,明日就要動身,所以特來請訓。

帝堯道:「朕少時受封於陶,立國雖不久,但那邊的風土人情到此刻獨覺戀戀。

吾母當時亦極歡喜住在那邊。

從前天下未平,朕不敢作逸樂之想,現在幸而大功告成,朕付託業已得人,打算趁此耆年,再到那邊去遊玩幾年。

汝此次各處巡行,倘到那邊,可為朕視地築一所游宮,以為朕休息之地。

不過有兩項要注意:第一不可傷財,愈儉愈妙;第二不可擾民。

萬一那邊人民稠密,土地開闢,沒有相當隙地,就使離遠一點亦不妨。」

禹聽了,稽首而退。

次日,依舊帶了真窺、橫革、之交、國哀及大章、豎亥等動身,周行天下,考察一轉。

到徐州的時候,更替帝堯在城一陽一地方築了一座游宮,房屋不多,且不華美,不高大。

不過在旁邊辟了一個花園,養些花木蟲魚禽一獸,以為遊觀之用,如此而已。

築好之後,歸朝覆命。

他那選擇的十二州州怕,究竟是哪十二國諸侯,古者失傳,不敢亂造。

就是他所封十二州的鎮山,後世所知道的亦只有九個:揚州是塗山,荊州是衡山,豫州是嵩山,青州是沂山,兗州是泰山,雍州是華山,冀州是霍太山,幽州是醫無閭山,并州是恆山,還有營州、梁州、徐州,都無可考。

以理想起來,營州鎮山一定是不鹹山,梁州鎮山一定是岷山,徐州鎮山一定是蒙山,不過沒有證據,不知道究竟是否。

又因為幽、冀二州之間分界頗難,就選了一座山,山上立一塊大石,作個標幟,後人就叫這山作堯山。

閒話不提。

且說禹朝見帝堯,先將選伯、分山兩大事奏過了,然後又將作游宮於陶之事說了一遍。

帝堯大喜。

過了殘冬,這年正是帝堯在位九十載的春天,帝堯率領群臣到泰山上行了一封禪之禮,封的是泰山,禪的是梁父山云云。

與嚳一樣,天子的責任至此總算告終。

然後將政事一切盡行交付與舜,自己帶了幾個家人,一徑向陶地而來。

到了禹作的游宮,只見那建築樸而不俗,簡而不陋,非常滿意,從此就一徑住下,不再回平一陽一。

帝堯天一性一至孝,雖則此刻已經一百多歲,但是對於他的母親慶都仍是思慕不已。

隔了幾時,又在游宮附近之地替他母親造了一座廟,掛設遺像,朝夕瞻戀。

廟後又假設一個慶都的墳墓,時常去省視。

廟的前面天生一個大池,池中游魚無數,清可見底。

一日,帝堯正從慶都廟中走出,臨池觀覽,偶然看見一尾大魚,心中暗想吾母生時,頗喜食魚,如今桮棬冷落,要想再拿此魚以獻母親,何從獻起?真正所謂終天之恨!」既而一想:「吾母雖則逝世,在天之靈垂念孤兒,或者仍舊來往於我的左右,亦未可知。

古人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我何妨將這大魚取來,到吾母像前供祭一番,豈不是盡了我不忘死母一之心嗎?」

想罷,就叫從人取網,將那大魚捉起,用器皿盛著,親自捧了,供在像前。

然後走到下面,默默叩拜。

拜畢起來,向那大魚一望,忽然發現異事。

原來那魚的兩頰上,都有朱紅的鈴記,彷彿同蓋過印一般。

帝堯疑心這個魚本來有這種印記,剛才沒有當心,未曾看見。

但據那捉魚的從人說,剛才提起時,的確沒有的。

帝堯深以為異,暗想:「莫非吾母果真來享我的供奉嗎?魚頰上的印記或者是吾母給我的一個徵兆,亦未可知。

我且再捉一尾來試試看。」

於是叫從人再捉起一尾,細細看過,頰上並無朱櫻然後仍舊親自供上,再默默的叩拜暗祝:「如果是吾母來享,仍乞與以印記。」

拜罷起來,一看,果然兩頰又都有朱印,帝堯才知道他母果然來享他的供祭,不禁心中大為感痛:「母子至親,幽明路隔,咫尺不相見,能享受我的祭品,而不能和我晤對笑談,豈非極可傷心之事嗎?」

想到此際,不覺掉下淚來。

過了一會,叫從人將兩尾魚依舊放在池裡。

哪知後來這兩尾魚竟別成一種,所產的小魚,兩頰間無不有印記,於是大家就給它取一個名字,叫作堯母印頰魚。

直到後世,此種魚仍在,亦可見帝堯的大孝誠格鬼神了。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上古神話演義
第一章 演古史之治亂 謀開篇說混沌第二章 皇娥夢遊穹桑 盤瓠應運降世第三章 共工氏稱霸九州 女媧氏摶土為人第四章 女媧氏煉石補天 共工氏重霸九州第五章 共工顓頊爭天下 共工怒觸不周山第六章 下絕手平定共工 上恆山再戮諸懷第七章 後稷初生遭三棄 帝嚳出巡守西北第八章 簡狄吞燕卵 稷澤出玉膏第九章 萯山遇吉神 嫦娥奔月宮第十章 簡狄剖胸生契 帝嚳挈女南巡第十一章 游嵩山途遇奇獸 憶往事細說蚩尤第十二章 蚩尤遭敗績 黃帝得成仙第十三章 豐山有異物 房王兵虐民第十四章 房王作亂圍嚳 盤瓠智建神功第十五章 后羿將兵來救 盤瓢負女遁去第十六章 帝嚳深山尋女 唐堯降生母家第十七章 唐堯初降生 丹丘來進貢第十八章 盤瓠逸去帝女歸 帝嚳東海訪柏昭第十九章 帝嚳納妃羲和女 盤瓠子女到亳都第二十章 赤松子來訪 鳳凰鳥翔集第二十一章 赤松子獻珠治病 青城山帝嚳訪道第二十二章 舟人授秘書 帝嚳悟天道第二十三章 帝女常儀謝世 盤瓢子孫分封第二十四章 立摯為嗣子 封禪上泰山第二十五章 嗣子摯即帝位 老臣謀去三凶第二十六章 帝堯出封於陶 三凶肆虐當朝第二十七章 罐兜求封南方國 狐功設計害人民第二十八章 堯改封於唐 羿往殺楔揄第二十九章 巫咸弟子佐三苗 羿往桑林殺封豕第三十章 羿殺九嬰取雄黃 巴蛇被屠洞庭野第三十一章 帝摯禪位唐堯 三苗建國南方第三十二章 唐堯居母喪 后羿繳大風第三十三章 唐堯踐帝位 皋陶感降生第三十四章 帝堯田獵講武 鴻超被鳥射傷第三十五章 巫咸鴻術為堯醫 越裳氏來獻神龜第三十六章 帝堯東巡問樗莆 初見皋陶驗前夢第三十七章 厭越述紫蒙風土 閼伯實沈共參商第三十八章 帝堯遇赤將 子輿官木正第三十九章 帝堯寶露賜群臣 大司農籌備蠟祭第四十章 帝堯師事尹壽 尹壽舉薦四賢第四十一章 尹壽氏說天丈 羿與逢蒙較射第四十二章 帝堯箕山訪許由 長淮水怪興風浪第四十三章 帝堯初番見許由 黃帝問道廣成子第四十四章 帝堯遊黟山 覽盡大千界第四十五章 途遇金道華 蘭為王者香第四十六章 縉雲山黃帝修道 大姥山老母成仙第四十七章 狐功設計害帝堯 責三苗帝堯動怒第四十八章 男女同川而浴 帝堯君臣中蠱第四十九章 養蠱之情形 苗民之風俗第五十章 帝堯師事善卷 揮師滅除西夏第五十一章 射十日羿見姮娥 渠搜國來朝貢獻第五十二章 述洪水之來源 說黃河之成因第五十三章 堯讓天下於許由 稷為堯使見王母第五十四章 后羿射河伯 逢蒙殺后羿第五十五章 青鳥使迎大司農 西王母性喜樗蒱第五十六章 崑崙山稀有大鳥 西王母瑤池宴客第五十七章 大司農歸平陽 三苗驩兜降服第五十八章 讓天下於巢父 任許由州長第五十九章 海人獻冰蠶繭 堯教子朱圍棋第六十章 帝堯比神農 華封人三祝第六十一章 帝堯開鑿堯門山 果老事堯為待中第六十二章 訓大夏討渠搜 堯締交狐不諧第六十三章 彭祖祈年壽 帝堯讓大位第六十四章 舜生於諸馮 務成子教舜第六十五章 倉頡造文字 舜兄得狂疾第六十六章 舜初耕歷山 象受教於兄第六十七章 秦東贈舜行 二耕歷山下第六十八章 舜與方回訂交 師尹壽蒲衣子第六十九章 耕歷山三番五次 訪大舜不遠萬里第七十章 被逐三四回 學琴作什器第七十一章 以德教化人 舜師事許由第七十二章 三足烏集庭 元愷大會聚第七十三章 帝子朱漫遊是好 誇父臣於帝子朱第七十四章 堯放子朱於丹淵 免共工四岳舉鯀第七十五章 神禹坼背生 鯀受命治水第七十六章 禹師郁華子 鯀作九仞城第七十七章 制陶器舜化東夷 陶河濱舜禹相遇第七十八章 一曰遇十瑞 四岳共舉舜第七十九章 夢眉與發齊 舜不告而娶第八十章 堯降二女於溈汭 舜率二女覲父母第八十一章 堯賜雕弓干戈美玉 瞽叟使舜完廩浚井第八十二章 象日以殺舜為事 舜為舉八元八凱第八十三章 堯以舜為耳為目 舜攝位三凶不服第八十四章 鯀治水不利 舜舉禹治水第八十五章 夢從月中過 師事大成摯第八十六章 初過桐柏山 宛委得寶物第八十七章 雲華夫人授書 伯益水平佐禹第八十八章 舜受終而攝政 禹治水以定計第八十九章 降服罔象天 應龍佐治水第九十章 天地十四將大戰 收服七地授仙菉第九十一章 平逢山群蜂為患 玉卮娘降服驕蟲第九十二章 禹鑿砥柱山 九仙集西嶽第九十三章 巨靈擘太華 大人釣六鼇第九十四章 伯益作井龍登玄雲 玄龜負泥封印山川第九十五章 禹鑿龍門入 伏羲賜玉簡第九十六章 河伯宴大禹 冀州水患平第九十七章 大禹被困於相柳 相柳見誅於五帝第九十八章 黃蛇守共工台 共工流於幽州第九十九章 導河積石得延喜玉 賜軒轅鏡除卻神光鬼第一百章 天地除妖蛇 鯉魚跳龍門第一百零一章 濟水三伏三現 天地將斬朱孺第一百零二章 天地將除妖鳥 嵎夷九族來朝第一百零三章 窟洲返魂香 青州水患平第一百零四章 桐柏山風雷震驚 兩儲君霍潛迎禹第一百零五章 巫支祁襲禹 鴻濛氏被囚第一百零六章 三過桐柏山 共戰巫支祁第一百零七章 禹鑿軒轅化為熊 女攸化石破生啟第一百零八章 鈸耳貫胸獻珠鱉 大禹過門不入家第一百零九章 水平王震澤為神 繇余黃魔使三苗第一百一十章 大禹破三苗 騅驩竄南海第一百一十一章 圍計蒙誤衝突 雲林宮右英解圍第一百一十二章 黃魔破土鑿黃牛 禹鑿巴山開三峽第一百一十三章 掘崑崙息土治水 三過家門而不入第一百一十四章 天將驅除犯狼 大禹二次遇疫第一百一十五章 方相氏驅疫 雲夢遇神女第一百一十六章 禹作岣嶁碑 神農教避疫第一百一十七章 樂馬山禹誅疫獸 蟠塚山驅龍導漾第一百一十八章 刑天氏與帝爭神 太真夫人除窫窳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三苗於三危 頒五瑞於群後第一百二十章 五老游河河圖來 龍馬鳳凰獻圖書第一百二十一章 大禹巡海外 應龍殺旱魃第一百二十二章 誇父逐日影 大禹游北方第一百二十三章 迷途入終北 行蹤至無繼第一百二十四章 禹收九鳳強梁 又至肅慎之國第一百二十五章 禹至毛民等國 黿鼉代為橋樑第一百二十六章 漫話扶桑國 詳說君子情第一百二十七章 大禹逢巨蟹 海若助除妖第一百二十八章 禹歷小人大人國 有蜮山遭遇水弩第一百二十九章 翳逸廖救蜮疫 禹到歧舌百慮第一百三十章 禹受困於楓林 祖狀被殺南海第一百三十一章 禹到壽麻國 得見螺螄舟第一百三十二章 長腳扶盧女 軒轅丈夫國第一百三十三章 西海神率禹避難 刑天氏命葬常羊第一百三十四章 禹配合二國失敗 淑士國禹鑿方山第一百三十五章 奇肱試飛車 槐山通老童第一百三十六章 鍾山覲上帝 崑崙見王母第一百三十七章 群仙大聚會 禹游崑崙山第一百三十八章 禹結束危神 堯沉璧於洛第一百三十九章 堯作大章樂 皋陶作象刑第一百四十章 董父豢於雷夏 堯崩葬於谷林第一百四十一章 重到會稽百官官 迎即位分命都蒲阪第一百四十二章 封第象於有庳 立學校以施救第一百四十三章 大司稷逝世 渠搜國獻裘第一百四十四章 孝養國來朝 夔作樂改封第一百四十五章 奏韶樂舞百獸 郊天祈以丹朱第一百四十六章 巡審樂三到會稽 修大道彭祖說法第一百四十七章 善捲逃舜入深山 無擇被迫跳澗淵第一百四十八章 舜西教六戎 西王母來朝第一百四十九章 舜作卿雲歌 黃龍負圖書第一百五十章 息慎氏進貢 大頻國來朝第一百五十一章 封義均命禹攝位 復九州玄都來朝第一百五十二章 率封禪泰山 象病死有庳第一百五十三章 方回憑弔舜墳 二女化作湘神第一百五十四章 啟結天下賢 禹即天子位第一百五十五章 頒夏時於萬國 作貢法均地權第一百五十六章 改封丹朱商均 作樂雕俎臣諫第一百五十七章 柏成子高逃禹 陣塗民代皋陶第一百五十八章 作城郭大會諸侯 鑄九鼎海神來朝第一百五十九章 禹讓天下於奇子 分散藏書於各處第一百六十章 禹會諸侯戮防風氏 啟為天子滅有扈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