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神話演義》第二十一章 赤松子獻珠治病 青城山帝嚳訪道:又看它,不是梧桐樹不棲,不是竹實不食,不是醴泉不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上古神話演義》第二十一章 赤松子獻珠治病 青城山帝嚳訪道

上古神話演義

第二十一章 赤松子獻珠治病 青城山帝嚳訪道

且說鳳凰飛來之後,那些百姓是從沒有見過的,真看得稀奇極了,有些竟長日的守著它看,只見它起來時候的鳴聲,總是「上翔」兩個字;停落時候的鳴聲,總是「歸昌」兩個字;早晨的鳴聲是「發明」兩個字;昏暮的鳴聲是「固常」兩個字;日間的鳴聲,是「保長」兩個字。

又看它,不是梧桐樹不棲,不是竹實不食,不是醴泉不飲。

飛起來時,大批異鳥天翟等總是跟著,沒有單獨飛過。

那些百姓,幾日之中竟把這種情形考查得清清楚楚,真個是聖世盛瑞了。

過了三日,正是作樂享上帝的正日,帝嚳和群臣先期齋戒,約定半夜子初,就先到合宮裡去佈置一切。

哪知鹹黑忽然病倒了,不省人事。

原來他三年以來,制樂造器,心力用得太過。

明日又是個正日,大典大禮所在,關係非輕。

他尤其用心籌度,深恐或有一點疏漏,致敗全功。

哪知一時氣血不足,竟有類乎中風,仰面困翻了。

這時大眾心慌,不但是慌他的病勢而已,一切佈置都是他一人主持,蛇無頭而不行,明日之事,豈不要擱淺嗎!所以一面趕快給他延醫,一面飛奔的通知帝嚳。

帝嚳這一驚非同小可,也顧不得是齋戒期內,就想出宮去望鹹黑。

後來一想,究竟不是,先叫人再去探聽吧。

不多一會,探聽的人和診治的醫生一齊同來,向帝嚳道:「這病是用心過度,血往上衝所致,現經照法施治,大命已屬無妨,不過半月之內,恐決不能照常行動。」

帝嚳聽了「大命無妨」的話,雖略略放心,但想明日之事,不免焦心。

正在躊躇,左右忽報赤松子求見,帝嚳聽了,知道他突如其來必有原故,即忙迎入坐下。

赤松子道:「山人聽說大樂正病了,急切不能全愈,明日大事又少他不得。

山人有一顆黃珠在此,可以治這個玻請王子飭醫生拿去,將這珠在大樂正身上周遍摩一擦一番,就好了。」

說罷,將珠取出,遞與帝嚳。

眾人一看,色如真金,確是異寶。

帝嚳大喜,忙叫醫生拿去,如法施治。

不到一時.鹹黑已和那醫生同來,繳還黃珠,兼謝帝嚳和赤松子。

帝嚳看他一精一神瞿鑠,一無病容,大為驚異,便問赤松子道:「這顆仙珠是老師所煉成的嗎?」

赤松子道:「不是,它名叫銷疾珠,是個黃蛇之一卵一,所以一名蛇珠。

這黃蛇卻是仙山之物,很不易看見。

山人從前偶然遊戲,遇到黃蛇,要想拿它作龍騎。

哪知它走入水中,忽然不見,就遺下這顆一卵一,為山人所得。

山人知道它可以治百疾,有起死回生之奇效,所以常帶在身邊,這就是黃珠的歷史了。」

眾人聽了,無不稱奇,鹹黑尤感謝不置。

這日半夜裡,帝嚳君臣就先到合宮佈置一切。

天色黎明,大眾恪抱將事。

少頃,有倕的靶聲一動,鐘聲、磐聲、鼙鼓聲、椎鐘聲便一齊動作起來,中間雜以苓管聲、壩篪聲,熱鬧非常。

忽而鹹黑抗聲一歌,三十六個伶人都接著齊唱,唱歌聲與樂器之一聲按腔合拍,和諧之至。

接著,那六十四個舞人亦都動手了,還有那許多不拿樂器的伶人,亦用兩手交拍起來,以與那樂聲的音節相應和。

正在目窮千變,耳迷八音的時候,只見那對面林中的鳥兒亦個個舞起來了。

當先的一對鳳凰,隨後的是十幾對天翟,再次的是各種文鳥,翻飛上下,左右參差,彷彿如五彩錦繡在空中亂抖,又彷彿如萬朵奇花在風前齊放,真是好看之極。

舞到後來,裡面的歌止樂終,它亦漸漸地歇住,仍舊棲息在樹木之上。

這一次直把帝嚳喜得來樂不可支,便是那些百姓群臣亦個個開心之至,交口稱頌帝嚳的功德能夠感動禽一獸,是萬古所稀有的。

自此以後,數年以來所籌備經營的作樂事情,居然得到一個很美滿的結果,於是大家又要商議請行封禪之禮了。

帝嚳自從赤松子介紹過兩個真仙之後,時常想去訪求,但是封禪的泰山在東方,兩個真仙所住的在西面,路徑是不對的。

還是先行封禪之禮呢,還是先訪兩個真仙呢,一時委決不下,便來請教赤松子。

赤松子道:「據山人之意,似乎應該先訪真仙。

因為封禪之禮不過是王者告成功於天的一個手續,或遲或早,並無一定的。

現在王子對於服食導引等功夫漸漸已有門徑,正應該訪道求仙,以竟大功。

功成之後,再行封禪禮,並不算晚呢。」

帝嚳道:「老師指教極是,俊本來亦如此想。

但是交此番前去,擬請老師同往,庶不至於訪求不遇,不知老師肯賜允許嗎?」

赤松子道:「這個不必。

王子聖德昭著,加以虔誠去尋訪,決沒有不遇的道理。

至於山人,是個閒散之人,和他們真仙氣詣不同,同去亦殊無謂。

昨日剛才計算過,在這裡閒住不知不覺時日已經甚久了,現在暫擬告別,且等王子道成之後,我們再相見吧。」

帝嚳忙道:「老師既不願同去,亦不妨在此寬住幾時,何必就要去呢!」赤松子笑道:「不瞞王子說,山人山野之一性一一向散蕩慣了,在這裡一住幾個月,如鳥在籠中,實在受不住這種拘束。

況且王子既出去訪道,山人住在這裡做什麼?好在王子大道計日可成,我們後會之期亦不遠呢。」

帝嚳道:「雖然如此,俊總要請老師再住幾日,且待發動身之時,一同登程,何如?」

赤松子答應道:「這個可以。」

於是帝嚳就去打疊一切,又擇了起身的日期。

到了那日,帝嚳與赤松子一同出行,百官群臣在後相送。

大家因為赤松子是個神仙,這一去之後,不知能否再見,都有依戀不捨之意。

赤松子與大家一一握手道別,亦都有贈勉的話,獨到了老將司衡羿,更著實的慇勤,向他說道:「老將軍年紀大了,忠心赤膽,實在是很可欽敬的。

將來天下尚有一番大亂,全仗老將軍雙手扶持,願加意自己保重為要。

不過有一句話,老將軍所最怕的是鵷扶君,以後倘使碰著了,千萬不可去得罪他,須切記山人之言。」

說罷,就向帝嚳和眾人拱手告別,轉身飄然而去。

大家聽了,都莫解所謂,只得聽之。

便是老將羿也不將他話語放在心上,以為只要將來碰到鵷扶君的時候,再留心就是了。

這裡帝嚳直待赤松子去遠,方才與群臣作別,向西南而行。

這一次是誠心訪道,所以對於沿途風景略不在意,便是各處的諸侯亦都不去驚動他們。

沿著伊水,翻過熊耳山,到了漢水旁邊。

適值水勢大漲,車馬不能通行,只得暫時歇祝那些百姓感戴帝嚳的恩德,聽說道駐蹕在此,個個都來拜謁。

帝嚳一面慰勞,一面教導他們對於農桑實業務須大家盡力,不可怠忽。

又教他們對於用財,務須節儉,千萬不可一浪一費。

倘使政令有不便的地方,盡避直說,可以改的,總答應他們一定改。

那些百姓聽了,個個滿意,都歡欣鼓舞而去。

後來大家就在這個地方給帝嚳立一個廟,春秋祭祀之,這是後話,不提。

且說帝嚳等水退之後,即便動身,溯漢水而上,逾過。

塚山、左擔山,直到岷江流域,在路上足足走了五個多月。

有一日,遠遠望見青城出了,帝嚳即忙齋戒沐浴,整肅衣冠,上山而來。

哪知車子剛到山腳,只見有兩個童子在旁迎接,拱手問道:「來者莫非當今聖天子嗎?」

帝嚳大驚,問那童子:「汝何以知之?」

童子道:「早晨吾師說,今日當今聖天子要來枉駕,叫我們前來伺候,吾師隨後便來迎接了。」

帝嚳尤為詫異,便問道:「汝師何人?」

童子道:「法號天皇。」

正說之間,只見山坡上一個道者飄然而來。

童子忙指道:「吾師來了,吾師來了。」

帝嚳一看,只見那天皇褊衣盧服,貌甚不揚,但是不敢怠慢,急忙跳下車,上前施禮。

那時天皇已到面前,拱手先說道:「王子駕臨,有失遠迎,恕罪恕罪。」

帝嚳一面施禮,一面說道:「俊竭誠遠來叩謁,深恐以下愚之質,擯斥不屑教誨,乃承吾師不棄,且勞玉趾遠下山來,益發使俊不安了。」

天皇道:「王子功德巍巍,現在作世間之帝主,將來列天上之仙班,名位之隆,遠非野道所能及,又承枉駕辱臨,安敢不來迎接呢!」帝嚳又謙讓兩句,便回頭吩咐從人在山下等候,自己卻與天皇同上山來。

走不二里,只見路旁山壁上刻有五個摩崖大篆,細看乃是「五嶽丈人山」五個字,下面具款是「黃帝軒轅氏」的名字。

原來當初黃帝亦曾來此問天皇以蟠龍飛行之道,所以特封青城山為五嶽丈人山,並刻字於此,以志紀念。

帝嚳見了,更是肅然起敬。

又走了一會,遙望奇峰屏列,曲崦低環,樹一陰一中微露牆屋一角,天皇用手指指道:「這是野道的下院,且進去歇歇罷。」

帝嚳上去一看,只見那道院背山臨澗,景物清幽,種樹成行,甏石作路,門外柳花糝徑,豆蔓緣籬,杉柏四圍,竹扉關掩,真乃是個仙境。

進院之後,行禮坐定,帝嚳梗將訪道之意與天皇說了。

天皇道:「王子過聽了,野道所知,甚為有限,恐不能大有益於王子,但既蒙不棄,亦自願貢獻一點愚見。

請問王子所問的,究竟是長生不死之道呢?還是白日飛昇之道呢?如果是白日飛昇之道,固然甚難,除出令曾祖黃帝之外,殊不多見。

即使是長生不死之道,亦甚不容易,至多不過一個老而一屍一解罷了。

因為人的一精一神不能不附麗於肉一體,但是肉一體這項東西不能久而不壞。

譬如一項用器,用久必弊,勉強修補,終屬無益,這亦是天然的道理,所以仙家不僅注重在服食導引,以維持他的衰老之軀,尤注重在脫胎換骨,以重創他的新造之軀。

即如赤松子、展上公諸人,王子都是見過的,看他們那種神氣,彷彿都是個長生不老的樣子,其實他們的身一體不知道已經更換過幾回了。

即如野道,王子看起來,豈非亦是一個長生不老的人嗎?其實野道不但死過一次,並且死過多次。」

帝嚳聽了,詫異之至,便問道:「既然死了,何以此刻還在世界呢?」

天皇道,這種死法,仙家不叫作死,叫作一屍一解,一屍一解的原因有三種:一種是要脫胎換骨,另創一個新身軀,因此就將那舊的臭皮囊捨去,所以叫作一屍一解,解是分解的意思。

一種是因為在人世間遊戲久了,被世人糾纏不過,借一個方法解脫而去。

還有一種,是因為功成業就,不願再到人間,所以也借此脫然而去。

這兩種的一屍一解。

都是解脫的意思。

但是無論哪一種,這脫胎換骨的功夫總是不可少的。」

帝嚳道:「老師以前死過幾次的事情,可否略說一點給俊聽嗎?」

天皇笑道:「王子到此間來,可知道野道從前在俗世時的姓名嗎?」

帝嚳道:「俊疏忽,未曾道聽。」

天皇道:「野道俗名叫作寧封子,在令曾祖黃帝的時候,曾經做過陶正之官,與王子排起來,還有一點世交呢。」

帝嚳愕然道:「原來就是寧老師,俊真失敬了。」

說罷,重複稽首。

天皇道:「當初野道確好仙術,不遠萬里到處尋訪,對於脫胎換骨的方法,略略有點知道。

後來走到昆丘之外一個洹流地方,去中國約有萬里之遙,那地方滿地都是個沙塵,所以一名叫作蘭莎,腳踏著就要陷落去,也不知道它底下有多少深。

遇到大風的時候,那沙就滿天的飛起來,同霧露一般,咫尺之間都辨不清楚,是個極凶險的所在。

但是那水裡有一種花,名叫石蕖,顏色青青,堅而且輕,跟著大風欹來倒去,覆在水面上,甚為好看。

而且這種石蕖一一莖一百葉,千年才開一次花,極為名貴,所以求仙的人往往歡喜到那裡去望望。

就是令曾祖黃帝經野道談起之後,亦曾經去看過。

當時野道到了那邊,正在賞玩的時候,忽見水中有無數動物在那裡游泳。

忽然有幾個飛出一水面來,把野道嚇了一跳,仔細一看,原來一種是神龍,一種是魚,一種是鱉,都是能飛的。

恰好有一條飛魚向野道身邊飛來,野道不禁大動其食慾,便順手將它捉住,拿到所住的山洞裡,烹而食之,其味甚佳,方為得意。

哪知隔不多時,身一體忽然不自在起來了,即刻睡倒,要想運用那脫胎換骨的方法,但是那時候功夫不深,一時間竟做不到。

足足過了二百年,才得脫換成功,復生轉來,這是野道第一次的死了。

野道當日復生之後.就做了一篇七言的頌詞,讚美那石蕖花,內中有兩句,叫做「青蕖灼爍千載舒。

百齡暫死餌飛魚」,就是詠這次的事情了。

後來偶然跑到這裡,一愛一這座青城山的風景,就此住下。

不知怎樣一來給令曾祖黃帝知道了,枉駕下臨,諄諄垂詢,並且力勸野道出山輔佐。

那時令曾祖黃帝正在研究陶器,野道情不可卻。

又因為這種陶器果能做成,對於天下後世的確有極大的利益,所以,當時就答應了,出山做一個陶正。

但是野道於陶器一道,實在亦不能有多大的研究,而那個用火之法,或者太猛了,或者太低了,尤其弄不妥當。

後來有一個異人前來尋訪野道,情願做這個掌火的事情。

哪知他這個火卻用得很好,陶器就告成功了,而且非常之一精一美。

尤其奇怪的,他燒的火化為煙氣之後,絪縕五色,變化不窮,大家看得奇異,都非常之敬重他。

久而久之,那個異人就將所有用火的奧妙以及在火中脫胎換骨的方法,統統都傳授了野道。

後來陶正之官做得討厭起來了,屢次向令曾祖黃帝辭職,總是不允。

野道悶氣之極,不免玩一個把戲。

有一日在院子裡積起了許多柴草,野人就睡在柴草上面,點一個火,竟把自己燒起來。

大家看見了要來救時,只見野道的身一體隨煙氣而上下,久之,漸漸消滅,化為灰燼。

大家以為野道真個燒死,拾起了灰燼之中的幾塊余骨,葬在寧北山中,做一個墳,封將起來。

所以後人叫野道叫寧封子,其實野道並非姓寧名封子呀,這是第二次的死了。

不過這次的脫胎換骨,非常容易,而且非常寫意。

以後還有三次四次,那是更容易了。

所以野道的意思,以為王子果然要求道,與其求長生不死之道,不如求脫胎換骨之道,不知道王子以為何如?」

帝嚳慌忙稽首道:「老師明誨,俊如開茅塞,但不知脫胎換骨之法,如何可成,還求老師教誨。」

天皇道:「此法一言難盡,一時難明。

此刻時已不早,王子腹中想必飢餓,野道已令小徒薄具蔬餚,且待食過之後,與野道同至山上再談吧。」

帝嚳唯唯稱謝。

少頃,童子果然搬出飯來,食過之後,帝嚳就和天皇一同上山。

一路山勢皆排闥擁澗,彷彿和迎接人一般。

而且松篁夾道,一陰一翠欲滴,溪流琮琮作響,音韻如奏笙簧,山色嵐光,挹人衣袖。

比到半山,風景又勝一層。

那山勢亦愈上愈峻,不知翻過幾個盤道,方才到得山頂,卻已日子西山,天色垂暮。

帝嚳看那上院的結構並不宏大,卻是一精一雅絕倫,几案之上及四壁都是堆著簡冊。

天皇招呼帝嚳坐下,便問道:「今日走這許多山路,疲乏了嗎?」

帝嚳道:「貪看山景,尚不覺疲乏。

此山不知共總有多少峰頭!」天皇道:「山有三十六個峰頭,以應天罡之數。

又有七十二個洞,以應地煞之數。

此外另有一百八十個景致,今日所走,不過它的一小部分呢。」

隔了一會,吃過晚膳,一輪明月湧上東山,照得大千世界同銀海一般。

那天皇就邀帝嚳到院門外一塊大石上並坐傾談,並將所有脫胎換骨的大道盡心傳授。

又向帝嚳道:「野道還有許多書籍,可以奉贈。」

說畢,就匆匆走進院去。

那時上院室中已是昏黑之至,但是天皇一踏進去,便覺滿室通明,纖毫畢現。

帝嚳在外面遙望,並未見他燃燈點燭,不知此光從何而來,不覺萬分詫異。

細細考察那光芒,像個從天皇身上射一出,彷彿他胸前懸有寶炬一般,照來照去,總是依著天皇的身軀轉動。

正猜想不出這個理由,只見天皇走到几案旁邊,在許多書籍之中取了幾冊,又走到東壁西壁兩處,各取了幾冊,隨即轉身向外,匆匆而來。

這時候帝嚳卻看得清楚了,原來那個光芒竟是從天皇腹中進出來的,灼灼奪目,不可一逼一視。

等到天皇走出院外,在明月之下,那光芒就不見了。

帝嚳正要動問,那天皇已走到面前,將許多書籍遞與帝嚳,說道:「這些書都可時時觀看,作為參考之用,那麼對於各種大道,都可有點門徑,不但脫胎換骨一法而已。」

帝嚳接來,隨手翻翻一看,只見上面都是些符篆,下面卻有許多註釋。

天皇道:「這一部叫作《五符文》,備具五行之妙用,王子可細心參之,成道入德之門,大略都在這裡了。」

帝嚳聽了,慌忙再拜領受。

這一一夜,二人直談到月落參橫,方才就寢。

在那就寢之前,天皇陪著帝嚳走進院去,一到黑暗之地,天皇腹中的光芒又吐出來了。

帝嚳便問道:「老師這個光芒還是一種仙術一時拿來應用的呢?還是修煉之後自然而然會有的呢?」

天皇笑道:「都不是,都不是。

有一種植物,名叫明一莖一草,亦叫洞冥草,夜裡望過去,如金燈一般,折取這草的枝條燒起來,能夠照見鬼物的形狀,卻是一種寶貴的仙草。

野道頗歡喜吃它,常常拿來做糧食。

哪知久服之後,深得它的好處,每到夜暝之時或黑暗之中,不必燃燭,亦不必另用什麼仙術,腹中之光通於外面,無物不見,真是非常便利。」

帝嚳聽了,方才恍然。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上古神話演義
第一章 演古史之治亂 謀開篇說混沌第二章 皇娥夢遊穹桑 盤瓠應運降世第三章 共工氏稱霸九州 女媧氏摶土為人第四章 女媧氏煉石補天 共工氏重霸九州第五章 共工顓頊爭天下 共工怒觸不周山第六章 下絕手平定共工 上恆山再戮諸懷第七章 後稷初生遭三棄 帝嚳出巡守西北第八章 簡狄吞燕卵 稷澤出玉膏第九章 萯山遇吉神 嫦娥奔月宮第十章 簡狄剖胸生契 帝嚳挈女南巡第十一章 游嵩山途遇奇獸 憶往事細說蚩尤第十二章 蚩尤遭敗績 黃帝得成仙第十三章 豐山有異物 房王兵虐民第十四章 房王作亂圍嚳 盤瓠智建神功第十五章 后羿將兵來救 盤瓢負女遁去第十六章 帝嚳深山尋女 唐堯降生母家第十七章 唐堯初降生 丹丘來進貢第十八章 盤瓠逸去帝女歸 帝嚳東海訪柏昭第十九章 帝嚳納妃羲和女 盤瓠子女到亳都第二十章 赤松子來訪 鳳凰鳥翔集第二十一章 赤松子獻珠治病 青城山帝嚳訪道第二十二章 舟人授秘書 帝嚳悟天道第二十三章 帝女常儀謝世 盤瓢子孫分封第二十四章 立摯為嗣子 封禪上泰山第二十五章 嗣子摯即帝位 老臣謀去三凶第二十六章 帝堯出封於陶 三凶肆虐當朝第二十七章 罐兜求封南方國 狐功設計害人民第二十八章 堯改封於唐 羿往殺楔揄第二十九章 巫咸弟子佐三苗 羿往桑林殺封豕第三十章 羿殺九嬰取雄黃 巴蛇被屠洞庭野第三十一章 帝摯禪位唐堯 三苗建國南方第三十二章 唐堯居母喪 后羿繳大風第三十三章 唐堯踐帝位 皋陶感降生第三十四章 帝堯田獵講武 鴻超被鳥射傷第三十五章 巫咸鴻術為堯醫 越裳氏來獻神龜第三十六章 帝堯東巡問樗莆 初見皋陶驗前夢第三十七章 厭越述紫蒙風土 閼伯實沈共參商第三十八章 帝堯遇赤將 子輿官木正第三十九章 帝堯寶露賜群臣 大司農籌備蠟祭第四十章 帝堯師事尹壽 尹壽舉薦四賢第四十一章 尹壽氏說天丈 羿與逢蒙較射第四十二章 帝堯箕山訪許由 長淮水怪興風浪第四十三章 帝堯初番見許由 黃帝問道廣成子第四十四章 帝堯遊黟山 覽盡大千界第四十五章 途遇金道華 蘭為王者香第四十六章 縉雲山黃帝修道 大姥山老母成仙第四十七章 狐功設計害帝堯 責三苗帝堯動怒第四十八章 男女同川而浴 帝堯君臣中蠱第四十九章 養蠱之情形 苗民之風俗第五十章 帝堯師事善卷 揮師滅除西夏第五十一章 射十日羿見姮娥 渠搜國來朝貢獻第五十二章 述洪水之來源 說黃河之成因第五十三章 堯讓天下於許由 稷為堯使見王母第五十四章 后羿射河伯 逢蒙殺后羿第五十五章 青鳥使迎大司農 西王母性喜樗蒱第五十六章 崑崙山稀有大鳥 西王母瑤池宴客第五十七章 大司農歸平陽 三苗驩兜降服第五十八章 讓天下於巢父 任許由州長第五十九章 海人獻冰蠶繭 堯教子朱圍棋第六十章 帝堯比神農 華封人三祝第六十一章 帝堯開鑿堯門山 果老事堯為待中第六十二章 訓大夏討渠搜 堯締交狐不諧第六十三章 彭祖祈年壽 帝堯讓大位第六十四章 舜生於諸馮 務成子教舜第六十五章 倉頡造文字 舜兄得狂疾第六十六章 舜初耕歷山 象受教於兄第六十七章 秦東贈舜行 二耕歷山下第六十八章 舜與方回訂交 師尹壽蒲衣子第六十九章 耕歷山三番五次 訪大舜不遠萬里第七十章 被逐三四回 學琴作什器第七十一章 以德教化人 舜師事許由第七十二章 三足烏集庭 元愷大會聚第七十三章 帝子朱漫遊是好 誇父臣於帝子朱第七十四章 堯放子朱於丹淵 免共工四岳舉鯀第七十五章 神禹坼背生 鯀受命治水第七十六章 禹師郁華子 鯀作九仞城第七十七章 制陶器舜化東夷 陶河濱舜禹相遇第七十八章 一曰遇十瑞 四岳共舉舜第七十九章 夢眉與發齊 舜不告而娶第八十章 堯降二女於溈汭 舜率二女覲父母第八十一章 堯賜雕弓干戈美玉 瞽叟使舜完廩浚井第八十二章 象日以殺舜為事 舜為舉八元八凱第八十三章 堯以舜為耳為目 舜攝位三凶不服第八十四章 鯀治水不利 舜舉禹治水第八十五章 夢從月中過 師事大成摯第八十六章 初過桐柏山 宛委得寶物第八十七章 雲華夫人授書 伯益水平佐禹第八十八章 舜受終而攝政 禹治水以定計第八十九章 降服罔象天 應龍佐治水第九十章 天地十四將大戰 收服七地授仙菉第九十一章 平逢山群蜂為患 玉卮娘降服驕蟲第九十二章 禹鑿砥柱山 九仙集西嶽第九十三章 巨靈擘太華 大人釣六鼇第九十四章 伯益作井龍登玄雲 玄龜負泥封印山川第九十五章 禹鑿龍門入 伏羲賜玉簡第九十六章 河伯宴大禹 冀州水患平第九十七章 大禹被困於相柳 相柳見誅於五帝第九十八章 黃蛇守共工台 共工流於幽州第九十九章 導河積石得延喜玉 賜軒轅鏡除卻神光鬼第一百章 天地除妖蛇 鯉魚跳龍門第一百零一章 濟水三伏三現 天地將斬朱孺第一百零二章 天地將除妖鳥 嵎夷九族來朝第一百零三章 窟洲返魂香 青州水患平第一百零四章 桐柏山風雷震驚 兩儲君霍潛迎禹第一百零五章 巫支祁襲禹 鴻濛氏被囚第一百零六章 三過桐柏山 共戰巫支祁第一百零七章 禹鑿軒轅化為熊 女攸化石破生啟第一百零八章 鈸耳貫胸獻珠鱉 大禹過門不入家第一百零九章 水平王震澤為神 繇余黃魔使三苗第一百一十章 大禹破三苗 騅驩竄南海第一百一十一章 圍計蒙誤衝突 雲林宮右英解圍第一百一十二章 黃魔破土鑿黃牛 禹鑿巴山開三峽第一百一十三章 掘崑崙息土治水 三過家門而不入第一百一十四章 天將驅除犯狼 大禹二次遇疫第一百一十五章 方相氏驅疫 雲夢遇神女第一百一十六章 禹作岣嶁碑 神農教避疫第一百一十七章 樂馬山禹誅疫獸 蟠塚山驅龍導漾第一百一十八章 刑天氏與帝爭神 太真夫人除窫窳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三苗於三危 頒五瑞於群後第一百二十章 五老游河河圖來 龍馬鳳凰獻圖書第一百二十一章 大禹巡海外 應龍殺旱魃第一百二十二章 誇父逐日影 大禹游北方第一百二十三章 迷途入終北 行蹤至無繼第一百二十四章 禹收九鳳強梁 又至肅慎之國第一百二十五章 禹至毛民等國 黿鼉代為橋樑第一百二十六章 漫話扶桑國 詳說君子情第一百二十七章 大禹逢巨蟹 海若助除妖第一百二十八章 禹歷小人大人國 有蜮山遭遇水弩第一百二十九章 翳逸廖救蜮疫 禹到歧舌百慮第一百三十章 禹受困於楓林 祖狀被殺南海第一百三十一章 禹到壽麻國 得見螺螄舟第一百三十二章 長腳扶盧女 軒轅丈夫國第一百三十三章 西海神率禹避難 刑天氏命葬常羊第一百三十四章 禹配合二國失敗 淑士國禹鑿方山第一百三十五章 奇肱試飛車 槐山通老童第一百三十六章 鍾山覲上帝 崑崙見王母第一百三十七章 群仙大聚會 禹游崑崙山第一百三十八章 禹結束危神 堯沉璧於洛第一百三十九章 堯作大章樂 皋陶作象刑第一百四十章 董父豢於雷夏 堯崩葬於谷林第一百四十一章 重到會稽百官官 迎即位分命都蒲阪第一百四十二章 封第象於有庳 立學校以施救第一百四十三章 大司稷逝世 渠搜國獻裘第一百四十四章 孝養國來朝 夔作樂改封第一百四十五章 奏韶樂舞百獸 郊天祈以丹朱第一百四十六章 巡審樂三到會稽 修大道彭祖說法第一百四十七章 善捲逃舜入深山 無擇被迫跳澗淵第一百四十八章 舜西教六戎 西王母來朝第一百四十九章 舜作卿雲歌 黃龍負圖書第一百五十章 息慎氏進貢 大頻國來朝第一百五十一章 封義均命禹攝位 復九州玄都來朝第一百五十二章 率封禪泰山 象病死有庳第一百五十三章 方回憑弔舜墳 二女化作湘神第一百五十四章 啟結天下賢 禹即天子位第一百五十五章 頒夏時於萬國 作貢法均地權第一百五十六章 改封丹朱商均 作樂雕俎臣諫第一百五十七章 柏成子高逃禹 陣塗民代皋陶第一百五十八章 作城郭大會諸侯 鑄九鼎海神來朝第一百五十九章 禹讓天下於奇子 分散藏書於各處第一百六十章 禹會諸侯戮防風氏 啟為天子滅有扈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