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神話演義
第一百五十三章 方回憑弔舜墳 二女化作湘神
且說帝舜南巡之後,女英、登北氏及宵明、燭光等非常記念,所幸帝舜沿途發信,報告平安,略可放心。
自從到了零陵,聞象死信之後,心緒不佳,信遂少寫,後來竟不寫信,以此大家又憂慮起來。
一日,數首那邊忽然有人來請女英等過去,說道有事要談。
數首是病久了,女英等以為是商酌醫藥之事。
哪知不然,只聽敤首說道:「我昨夢見二哥,不像個天子模樣,坐著一座瑤車、玉敤,有霓旌羽蓋擁護著,自天空降下來,向我說道已經不在人世間了,叫我和二嫂及侄女等說不要悲傷,人生在世,總有一日分散的。
並且勸我,久在塵世,受病魔的纏繞,亦屬無謂,不如同到天上去逍遙快樂吧。
我問二哥現在天上做什麼?他說道:『上理紫微,下鎮衡岳。
』說完之後,又向我說道:「明日良辰,我來接你吧。
』我還要問時,二哥已升空而去,我亦就醒了。
照這個夢看來,二哥有點不妙呢!
不知道近日有信來嗎?三哥之病亦不知怎樣?那個寶露之味恐怕是無效的。
我吃了許多,毫無好處,明日恐怕要不起了。」
女英等聽了這番話非常焦灼,惦念帝舜,但是口中只有寬慰敤首,說道:「妖夢是不足為憑,只怕是你平日掛念極了,做的是心記夢。
你放心吧,靜心養養。」
敤首聽了,亦不言語。
哪知到了次日,敤首果然嗚呼。
嗚呼的時候,空中彷彿有音樂之一聲,女英等更加著急起來,既痛悼敤首,益發憂慮帝舜。
後來想想,只有遣人到南方去探聽消息,但是往返總須數月,哪個能有如飛的捷足呢?
忽然想到大章、豎亥是有名能神行的,便飭人到蒲阪和伯禹商量,要他叫大章、豎亥二人。
前去探望帝舜。
哪知大章、豎亥兩個剛剛被伯禹差遣出去,一個從東到西、一個從南到北去實地測驗四方的步數去了。
女英等沒法,終日焦悶,宵明、燭光二女更是不住垂淚。
深悔當日不硬要同去。
如此愁苦的生活,足足過了三十多日。
忽然隨從帝舜南巡的人有兩個回到蒲阪,將帝舜升仙之事報告伯禹,並將幾個遺囑呈上。
一時朝堂震驚,疑駭非常。
伯禹的猜度,以為帝舜被有苗人所害,如從前三苗狐功毒帝堯的法子。
這個飛昇上仙是假造的。
但是從這幾個遺囑看來,那筆跡的的確確是帝舜所寫,絲毫不錯。
而且給伯禹的遺囑上面寫著「真泠」二字,就是遺命的意思,下面寫著幾句道:汝戒之哉!形莫若緣,情莫若率。
緣則不離,率則不勞。
不離不勞,則不求文以待形。
不求文以待形,固不待物。
照這意思看來,與帝舜平日之議論頗合。
又看到另外的遺囑,是訓誨商均兄弟和處分家事的話,亦絕合帝的口氣,決非他人之所能偽為。
像煞升仙之事,的確是真的了。
大家看了一會,覺得這事頗難措置,只得跑到鳴條來和女英等商議。
哪時女英等已知到這個消息了,大家都哭得死去活來。
宵明、燭光二女口口聲聲要到南方去考察一番:「究竟父親此刻在不在世界上了?如不在世界上,或是死去,或是升仙;如果死去,必有一屍一骸,一屍一骸在哪裡?如果真個升仙而去,必有靈驗,我們至誠禱告,必求父親給我們一個實信,或者降凡一走,或者托夢相告,那麼我們才可以放心,似此無憑無據的究竟人到何處去呢?我們不哭死,也要悶死了。」
伯禹等到了鳴條之後,朝見女英,女英就將二女之意告訴一番。
伯禹道:「二位帝女年紀太輕,恐有危險,還請慎重,或者由朝中派人去吧。」
女英道:「這話極是,妾身亦如此想。」
說罷,就去和宵明、燭光商量。
哪知二女去志甚堅,說道:「危險這一層女兒等早慮到,不過因為父親年老遠出,一去不歸,雖則說是升仙去了,但究竟是不是真個升仙呢?這種消息,必須親身到了那邊,細細考察,才能明白,才能放心。
朝廷中另派人去,無論如何,我們總不能消釋這個疑慮。
所以母親請允許我們去吧。
講到危險,大不了如從前帝嚳高辛氏的女兒一樣,但是女兒等早有防備。」
說著,兩人就從袖底各一抽一出一一柄一利刃來,其鋒如雪,說道:「如遇著危險的時候,女兒等就以此畢命,決不含忍受辱,請母親放心。
人生世上,無過一死,死了之後,萬事全體。
與其聽見父親在外生死不明,含糊苟且以生;還不如冒險而死的好,請母親准女兒等去吧。」
女英聽了,益發傷心,便再出來和伯禹等商議。
伯禹道:「照這樣情形看起來,只能讓二位帝女去了。
好在朝廷中百官亦正在商議派人到那邊去探聽實信,二位帝女同去亦使得,只要多派幾個侍衛就是。
不過僅僅二位帝女去呢?還是帝妃亦同去呢?仍請示下,以便某等預備。」
女英道:「此層妾等尚未討論過,容少停再相告。」
說罷,又轉入後宮,與登北氏商量。
宵明、燭光是登北氏親生的女兒,登北氏哪裡肯讓她們萬里獨行?當然要和他們同去,庶幾有個照顧。
二則如果得到帝舜確耗,並不是升仙,而是其他意外的不測,二女至一性一激烈,難保不有身殉之事,到那時,亦可以有個勸慰,所以登北氏決定同去。
女英呢,本來亦要同去的。
因年老多病,悲哀之後,身一體更覺不支,大家勸阻,只好不去了。
此外同去的,還有帝舜的四個少子,其餘諸子除商均在他國中,已專人去通知外,尚有四子,留侍女英。
過了幾日,一切行李備好,登北氏帶了二女四子,隨著所派遣的人徑向南方而行。
過了雲夢大澤,有苗國君民競並不為難,讓他們一路過去。
原來苗人已知道帝舜升仙之事,苗民迷信本是極深,現在眼見帝舜升仙,那種仰慕佩服已不消說!對於帝妃。
帝女等當然十二分的崇拜,哪裡還敢有其他之想?所以大家得安然前進。
一路湖湘水而上,過了零陵,到了帝舜升仙的山下。
那些留下的帝舜從者早已望眼欲穿,日日在山下探望。
忽然看見大批人來,料想是朝廷人到,慌忙上前迎接。
帝妃等至此,忍不住雙淚直流,便問那些從人道:「先帝在哪裡升仙呢?」
從人用手遙指道:「就在這山裡。」
於是引著眾人,曲曲彎彎,逕向山腹而行。
遙見何侯的數間草屋已覺不遠。
那從人就指與帝妃等看道:「這數間草屋就是姓何的住宅,先帝上升,就在此屋之外。」
帝妃等聽了,個個向那草屋凝視,恨不得立刻即到。
後來相隔不過十幾步路,那留下的從人盡數上前迎接。
忽然之間,只見那間茅屋四邊煙雲驟起,彷彿那茅屋漸漸升高,轉眼已在半空。
但聽得雞鳴天上,犬吠雲中。
隔了一會,茅屋愈高愈小,漸至不見,再回看原處,只見茅屋全無,但余一片平地。
帝舜從人支帳露宿的物件,卻一切尚在,眾人至此,都看呆了。
帝女等至此,方才相信升仙之事是實。
但轉念一想,父親雖是升仙,而做子女的從此不能依依膝下,並見面而無從,這種終天之恨如何消釋?想到這裡,不禁號陶大哭起來。
左右的人勸道:「帝已升仙,哭亦無益。
現在既到此間,不如再走過去看看吧!」帝女等聽了有理,遂止住淚,再往前行。
到得茅屋舊基所在,只見百物全無,但有衣冠一堆遺棄在地上。
衣冠之中,還裹一著一個白玉琯,是西王母所賜,帝舜常帶在身邊的。
這堆衣冠,據從人說就是升仙的這日所換。
從人等不敢輕去動它,以致猶委在地上。
這時帝女等睹物思人,登時又大哭起來。
這番哭,卻哭得淒慘極了,足足哭了一個時辰。
二位帝女淚盡繼之以血,連鼻涕都是猩紅的,有時揮在地上,有時揮在竹上,那揮在竹上的,竹的顏色就因之大變,後來別成一種,斑痕點點,大家就叫它湘妃竹,亦叫斑皮竹,就是這個出典,亦可見得是至誠能感物了。
閒話不提。
且說眾人將帝女等苦苦勸住,就商量歸計。
因為二位帝女之目的已達到了,但是二女仍舊不肯,說道:「從前歷史上所載,黃帝乘龍上升之後,其臣左徹,取其衣冠,葬之橋山,而廟祖之,留一個紀念於後人。
現在我父親亦上升仙去,所留下的衣冠等物明明在此,我們也應該做一個墳,將衣冠等葬下,留個紀念,方才回去。」
那伯禹所派遣來的人說道:「夏伯諸位本有這個議論,要想在鳴條山附近給先帝造一個墳呢。」
宵明一聽,就不以為然,說道:「先帝升仙之地在此,紀念應留在此,為什麼要留到鳴條去?」
燭光道:「姊姊隨他去吧,他們造他們的,我們造我們的,何必去管他。」
登北氏聽了,頗以為然,於是就叫從人在附近選擇一塊地造起墳來。
雖是衣冠之葬,一切仍與真者無異,因為帝舜微時善制陶器,即位之後,各物以陶器為上,就是棺槨亦是用瓦制的。
所以這次用的是瓦棺,衣冠之外,並西王母的白玉琯亦殉葬其中。
帝妃和二女等就住宿在附近之地,監造墳工。
說也奇怪,那墳工開始之時,忽然有大群飛鳥從空而來,其狀如雀,各各銜了沙土,來幫助作墳。
頃刻之間,成為丘垅,眾人都看詫異極了。
而且還有奇怪的,那些鳥兒能吐五色之氣,又能夠變其形狀,在樹木是飛禽,一到地上就化為走獸。
它們所銜來的沙,其色青,其形圓,粒粒都像珠子,積成丘垅,因此大家就給此地取一個名字叫珠丘。
這種沙珠又輕又細,往往因大風一起,它即隨風飄蕩,飛散如塵,因此大家又叫它作珠塵。
的確是個寶物,服食了可以不死,佩帶了可使身輕。
可惜當時沒有人知道這種妙處,就是那種鳥兒,亦沒有人能知道它的名字。
直待墳工完畢之後,眾人星散,過了多時,才有一個人跑到墳上來憑弔。
這人姓方,名回,是帝舜微時的老朋友。
從前皇、英下嫁,是他做的媒人。
帝舜貴了,他與靈甫、洛陶、續牙、伯一陽一、秦不虛、東不訾等避匿不見,到此刻八九十年,靈甫等六人已逐漸死盡了,只有他是服食雲母粉之人,依然尚在。
聽說帝舜升仙,在此地造墳,他就跑來憑弔一回。
可巧這時,那些蠻苗慕帝舜的德,仰帝舜的升仙,大家都到墳上來朝拜。
看見那種鳥兒,都覺得詫異,議論紛紛不一。
方回就告訴他們道:「這鳥名叫憑霄雀,是一種神鳥。」
那些蠻苗看見方回野服黃冠,不知道他是什麼人,都似應非應,似信非信的,不甚去理他。
方回亦不再言。
後來看見風起塵飛,他深知道這是寶物,隨即掏了許多,大嚼一飽,並且作了兩句七言的贊,叫作:珠上圓潔輕且明,有道服者得長生。
贊罷之後,徜徉面去。
那些人看他如此舉動,嚼沙啗塵,瘋瘋癲癲,以為他是有神經病的人,亦不去理他。
哪知方回後來競成仙人了,可是仍舊遊戲人間,不到天上去。
直到夏後啟的時候,他又出來做宦士。
大家知道他是個神仙,有一日,誘他到一間空屋中閉他起來,又用泥四面封塞,沒得給他向外走,要想要求他傳授仙道。
哪知轉眼之間,方回已不知去向,那門上之泥中卻留有一顆方回的印子,無論如何,弄它不開。
所以當時人有兩句話,叫作「方回一丸泥,門戶不可開。」
但是方回從此竟不知去向了。
這是後話,不提。
且說帝妃、帝女等在那監造墳工之時,眼見憑霄雀這等靈異,益信帝舜升仙之事是不假。
但是照古人制字的意思看起來,人在山上曰仙,那麼雖則上升,或者仍舊在這山上,亦未可知,不過肉一眼看不見吧。
看到這座大山有九個峰頭,峰峰相似,究竟在哪一個峰頭呢?姊妹互相猜度,疑心不已。
後人因此給此山取名叫九疑山。
等到墳工造完,姊妹兩個秉著虔誠,向墳前祝告一番,一定要請帝舜下凡相會,或者示以夢兆。
祝畢之後,又要求登北氏許她們遍歷九個峰頭,尋訪父親蹤跡,登北氏也答應了。
哪知歷逾九個峰頭,並無影響,夜間也無夢兆,二女不覺又悲哀欲絕。
登北氏恐怕她們哭壞身一體,只好自己止住悲傷,勸她們不要再癡心妄想了,趕快回去吧。
二女無法,只得遙向九疑山及帝舜墳墓痛哭一場,就和眾人起身。
一日,到得瀟水與湘水相會之處,從人已預備船隻,大家捨車登舟。
二女上船之後,那思親之念,仍不能已。
這時適值九月望後,秋高氣爽,一輪明月蕩漾中天,與水中的月影相輝映。
二女晚餐之後,不能安寢,正在與登北氏閒談,忽聽得空中一片音樂之一聲。
宵明疑心道:「不要是父親下凡來與我們相會嗎?」
燭光道:「是呀!我們到船頭上去望望吧。」
說著,姊妹兩個就起身攜手,逕向船頭,登北氏和侍女等亦隨後跟來。
哪知二女到得船頭,不知如何立足不穩,向水中雙雙跌了下去,只聽得「撲通」一聲,一浪一花四濺。
登北氏大吃一驚,狂呼救命。
那時夜色深了,船中人都已熟睡,聽見登北氏狂叫,大家從夢中驚醒轉來,問明原故,才紛紛各找器械,前來撈救。
正在擾壤之際,登北氏忽然看見二女自江中冉冉而出,裝束與前大不相同,一齊向登北氏襝衽,說道:「女兒等本來是此水之神,偶然滴墮塵世,現在蒙父親救度,已經復歸原位了。
父親現為天上上仙,上理紫微,下鎮南嶽,凡所經游,必有天樂導從。
剛才所聽見的音樂,就是父親的鈞天韶樂。
父親在天上甚安樂,女兒等此後或在天上,或在湘水中,亦必甚為安樂,請母親萬萬勿念。
女兒等不孝,中途睽離,不能侍奉母親,尚請原諒!此刻父親在上面等著呢,女兒等不能久留,今去矣!」說罷,再一襝衽,倏忽不見。
登北氏這時如夢如醉,耳有所聞,目有所見,但是口不能言,手不能動。
直到二女上升之後,方才醒悟轉來,不禁大哭道:「汝等都去了,叫我一人怎樣!何妨就同了我同去呢!」
說著,就要向船外撲去。
左右之人慌忙攔住,一齊勸道:「帝妃請勿著急,小人們一定用心的打撈,特恐時候過久,撈著之後,能不能救治,那就難說了。」
登北氏道:「還要打撈她做什麼?剛才兩位帝女,不是已經上天去了嗎?你們難道沒有看見!」大家聽了登北氏的話,莫名其妙,互相請問,都說沒有這回事,反疑心登北氏悲驚過度,神經錯亂了。
登北氏知道又是神仙變幻的作用,也不再說,走到艙內,自去悲傷。
這裡眾人仍舊打撈,直到天明,絕無蹤跡。
有幾個識水一性一的,沒到水內去探察一轉,亦一無所見,大家都詫異之極。
登北氏方才將夜間帝女現形情事說了一遍,眾人都說道:「原來和先帝一樣的成仙去了,叫我們從哪裡去尋視一屍一首呢。」
於是各自休息一會,整棹歸去。
這一場往返,可算是專苦了登北氏一個,既然尋不見帝舜,又失去二女,那種愁苦,自不消說,然而亦無可如何。
後來伯禹即位之後,將帝舜的少子封他在此處,做一個諸侯。
登北氏就隨她少子來此就國,與她女兒成神之處相離不遠,時常可以去流連憑弔。
那荊州南部的人民景仰二女的孝行,又在湘水旁邊給她立了一個廟,叫作黃陵廟,春秋祭掃。
後來又給官明上一個尊號,叫作湘君;給燭光上一個尊號,叫作湘夫人。
從前夏禹治水到洞庭之山,曾經遇見兩個女神,常游於江、淵。
沅、澧之間,交瀟湘之淵,出入必以飄風暴雨,宵明、燭光是否就是她們轉生,不得而知。
後來的人都以為湘君、湘夫人就是堯的女兒娥皇、女英,那竟是大錯而特錯了!莫說帝舜三十年,葬後育於渭,娥皇早經去世,就使不死,這個時候,年紀已在百歲以上。
白髮老嫗,哭其夫婿,血淚斑竹,至以身殉,於人情上亦不大說得過去。
考湘君、湘夫人就是堯二女的這句話出於秦始皇的博士口中。
秦始皇渡洞庭湖,大風,舟幾覆,便問群臣:「湘水之神是什麼?」
博士以為就是堯的二女、舜的二妃。
後世之人根據他的話,都信以為真。
豈不知秦始皇是燒《詩》、《書》,愚黔首的人,那種博士胸中所讀之書有限,隨口捏造,哪裡可算數呢?
有人又疑心帝舜並非南巡而死,是死在鳴條的。
所以《孟子》上說:「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
他的原理,以為舜已傳政於禹,不應再親自南巡。
這句話,從表面上看來亦不錯,但是《札記》上有舜「勤眾事而野死」的一句,果然卒於鳴條,那麼並不是野死了。
況且天子出行,統叫作巡守。
不必一定是正式朝會省方問俗之事才算巡守。
那時禹雖攝政,一切大典固然應由禹恭代,帝舜不必躬親。
但是象的封國,實在有庳,帝舜是友一愛一之人,記念其弟,到有庳去探望,是情理中所有之事。
史上尊重帝舜,所以仍舊說他是南巡耳。
現在海州雖有蒼梧山,但是舜的墳墓,書所不載,可見不是那個蒼梧山了。
獨有九疑蒼梧,則歷代多保護尊祀之。
每到祭祀的時候,如果太守誠敬,往往聽到空中有絃管之一聲。
漢章帝時候,有一個零陵的文學者,姓奚,名景,又在那個地方得到白玉琯,考訂起來,就是西王母給舜的,那麼舜的墳墓在南方,更可知了。
後來道州舜的祠下,凡遇正月初吉,山中的狙類千百成群,聚於祠旁,五日而後去。
去後又有猿類千百成群,聚於祠旁,三日而後去。
那地方的人給它取蚌名字,叫作狙猿朝廟。
可見衡山地方,舜的靈爽千古特著,亦可作舜死南方、墳墓確在南方的證據了。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