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拾遺》卷四十三:◇上座主尚書別紙不審近日尊體寢膳何似?道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唐文拾遺》卷四十三

唐文拾遺

卷四十三

◎ 崔致遠(十)

◇上座主尚書別紙

不審近日尊體寢膳何似?道惟滌慮,德以潤身,致五福之並臻,迎百靈之所薦。

伏惟節宣無爽,時望有歸。

某竊窺曩史之傳芳,備載達僚之晦跡,疏太傅登其祖帳,駐涉沽名;陶朱公泛彼柏舟,未忘邀利。

豈若尚書中庸守志,大隱存神,表獨見之能,察未萌之事,遂得高揚素節,夙避危時。

到處煙塵,不污指鴻之目;終年雲水,能怡夢蝶之心。

然而宸鑒屢回,物情猶郁。

欲作山中宰相,其如天下蒼生?即期大駕還京,必赴上台虛位。

斯乃萬乘瞻矚,四方禱祈。

某海燕含泥,忝棲雲屋;池蛟得雨,早脫塵塗。

感恩自比於五鄉,仰德但思於闕里。

惟願泥沙賤質,永資陶冶,深恩卑情,不任攀戀虔祝涕泣之至。

謹狀。

◇賀除吏部侍郎

某啟:伏承榮膺十寵十命,伏惟感慰。

張司空之一匡西晉,則藻鑒無倫;謝太傅之忽起東山,則烝黎是念。

苟欲幽棲悅志,獨處忘懷,緘輝而恥耀秦台,蘊味而懶調殷鼎。

則乃智者仁者,止傳樂山水之名;賢才俊才,盡失脫塵泥之望。

群情久郁,美命遂行。

今者侍郎靜揖巖扉,高提銓管,萬族仰清通之譽,一時進寒素之徒,致使關中之寇孽災消,海內之英雄道泰。

近又竊聆風議,仰順天心,必謂文司,再歸重德。

然則任賢得地,既葉五百年之期;好學趨門,必盈七十子之數。

繼集仙遊於蓬島,盛傳儒禮於杏壇。

既搜虹玉驪珠,皆成國寶;佇見台鸞閣鳳,永作家禽。

某伏思萬里無依,久勞漂蕩,十年有遇,幸遂奮飛,異鄉榮垂白之親,達路忝披朱之飾。

昔名士為李公御者,喜忭猶多;今遠人稱尼父生徒,光輝無比。

陳至懇而喙輸三尺,望深仁而腸結九回,下情無任抃賀踴躍感激之至。

伏惟俯賜念察,謹狀。

◇賀除禮部尚書別紙

伏承天恩,榮膺十寵十命,伏惟感慰。

昔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夫子之言十性十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然則至於四科弟子,窺測尚難,況是萬里遠人,鑽仰何及?固不傚尤於篆刻,請益於琢磨,強搜類騖之詞,是黷猶龍之德。

今者遠聆美命,俯切歡心。

望峻中台,回冠鴛鷺之列;恩深大廈,空傾燕雀之誠。

伏惟捨念雲泉,拯民塗炭,輔弼契千年之運,十奸十雄避七日之誅。

某跡忝諸生,身拘倅職,末由陳賀,下情無任抃躍兢惶禱祝之至。

伏惟俯賜念察,謹狀。

◇濟源別紙

不審近日尊體何似?伏想孟津別壤,沇水清源,風晴而欹枕泉聲,雲曉而捲簾山色,既見境含秀麗,固當道脫沖和。

伏惟每慎寢興,早歸燮理,顯驗月中之夢,贊成天下之春。

卑情無任攀戀禱祝之至。

謹狀。

◇迎楚州行李別紙二首

不審近日處涉長淮,尊體寢膳何似?伏以源滋桐柏,十浪十接蓬萊,雖漸臨鬱燠之期,而宛對清虛之境,開樂鏡而真同月映,泛膺舟而況值風調,誰言避地之行,實葉濟川之業。

伏惟緩飛仙棹,靜運真筌,庶納休禎,每加遵護,卑情懇望。

謹狀。

◇又

某啟:今月某日,專使至,伏蒙恩慈,特降尊誨,跪讀欣忭,不任下情。

伏審尚書遠赴天庭,將遵水道,整蘭橈而思郭泰,指桂苑而訪劉安,睹神仙則楚俗皆驚,聞雅頌則魯儒相賀。

況某材實慚於楛矢,跡嘗列於蓬壺,為倚德門,獲棲候府。

今者佇迎鶴駕,即覲龍章,既知天幸遭逢,惟切日深踴躍。

且曾皙陳浴沂之志,只見虛談;仲由悅浮海之言,終非實事。

輒以管窺莛擊,真為古陋今榮,卑情無任攀戀欣忭兢惕之至云云。

◇五月一日別紙

某啟:伏以黃雀風高,蒼龍星耀,弄雨而梅雖應夏,鋪煙而麥已驚秋。

時定晏十陰十,□資全德。

伏惟尚書處身無躁,深守禮經,視履考祥,雅符易道,恬澹則老聃讓美,清虛則周顗懷慚,冰光長泛於玉壺,豈須獨映;天意久留其金鼎,惟望親調。

方當鷁泛仙舟,必見鳳銜睿筆,入康帝室,永福寰區,下情無任虔禱郁戀激切之至。

謹狀。

◇謝降顧狀

某啟:某未遂山棲,尚從塵役,所居官舍,深在軍營,雖異衡門,實同陋巷。

既乏君章之蘭菊,可襲馨香;空餘仲蔚之蓬蒿,偏資寂寞。

春日則蝶牽晝夢,秋風則蛩助夜吟,以此為娛,無他所覬。

今者方經離亂,再獲起居,但喜攀父母十之恩,卻慚下兒女之淚。

況某叨榮秦爵,就學漢儀,姜維之膽氣雖粗,十鄧十艾之口詞甚訥。

惟深感激,莫備啟陳。

伏蒙尚書念以遠方,察其獨立,俯憐素志,每煦十溫十顏,聽及階及席之言,佇銘骨銘肌之懇。

早來又蒙降三清之仙駕,顧一畝之窮居,方慚隨入室之賢,豈料忝式廬之念。

非所敢望,將何自安?莫不恩光遠耀於殊鄉,卑跡永超於末路,揣庸賤則華夷有隔,較輝榮則古今無倫。

數年乖豹隱之期,常低俗眼;此日睹鳳儀之後,豁展愁眉。

下情無任感戴欣忭兢惕之至。

謹祗候起居陳謝。

謹狀。

◇與金部郎中別紙二首

不審近日尊體寢膳何似?既明且哲,則《詩》美賢人;視履考祥,則《易》稱君子。

既樂持盈之道,固安養素之機。

況屬遲日載十陽十,光風遍煦。

燕歌鶯舞,深資酌桂之歡;智水仁山,靜悅據梧之興。

伏惟永資景福,早副急征,擲玄賞於煙霞,濟蒼生於塗炭。

群情禱望,天下幸甚。

謹狀。

◇又

某啟:某仰審格言,側窺十性十行。

人能弘道,賢臣以致堯舜為先;世實須才,俊士以效巢由是恥。

古者只傳於方策,今也共仰於德門。

伏惟郎中大雅含清,中庸處厚,既以高名肅物,能將全德鎮時,柱晴空而岳頂無雲,瑩秋色而潭心有月。

比者蘭拋粉闥,竹領朱轓,出分天於之憂,來慰海人之望。

況彼郡也,戶吞越水,窗列吳山。

得袁宏舉扇之風,靈濤宿怒;使謝運枉帆之路,釣渚含十春。

及其五褲傳歌,百錢流譽,尋迎睿渥,遙陟華資。

懷寶令名,誰發迷邦之問;司珍正位,佇成匡國之謀。

而乃得之若驚,直百不倨,選勝於巖軒澗戶,貪歡於酒賦琴歌,久聆萬乘虛懷,忍見四方失望。

今者梟聲向息,鳳紀重興。

晉傅長才,待示指南之制;魏牟積變,佇申拱北之誠。

入覲蓂階,坐調梅鼎,豈止應月中之夢,必期成天下之春。

然則致堯舜之大猷,永匡宸扆;效巢由之小節,不介尊襟。

某遠賣鮫綃,慚非重價;仰趨馬帳,忝預生徒。

下情無任攀戀禱祝兢惕之至云云。

◇與客將書

某腐芥無依,斷蓬自役,長走而未離塵土,獨行而轉困路歧。

昨者遠抱危誠,專趨朗鑒,竽聲恐濫,琴調空悲。

伏蒙將軍念某來自異鄉,勤於儒道,曲垂提挈,得遂獻投。

指喻情深,師冕不為瞽者;獎知言重,卞和免作罪人。

荒淺何堪,輝榮已極。

但以某無媒進取,有志退居,以詩篇為養十性十之資,以書卷為立身之本。

卻緣雖曾食祿,未免憂貧,趙囊則到處長空,范斷則何時暫熱?況乃家遙四郡,路隔十洲,窮愁則終夜煎熬,遠信則經年阻絕。

時情冷澹,俗態澆訛,買笑金則易求,讀書糧則難致。

天高莫問,日暮何歸?始知學者之心,須托至公之力。

今幸遇相公山包海納,雨潤風行。

有片言可獎者,稱譽出群;有小技可呈者,隨材入用。

是以無一物不歸美化,無一夫不荷深恩。

然則舉中國之人,鹹承煦育;豈可令外方之士,獨見棄遺。

某不揆庸才,敢投清德,豈料將軍許垂拯拔,每賜吹噓。

他人之得喪榮枯,皆推命分;小子之升沉進退,只在恩私。

儻或特假重言,終榮賤質,惟托針能入線,則同錐得處囊。

某已倚宦途,粗諳吏道,如能驅策,未必跧藏,終當富見室家,豈憚職榮州縣。

實以流年易邁,壯氣難申,惟望庇庥,得期變化。

所冀燕棲雲屋,永無巢幕之危;鶴出塵籠,稍識乘軒之便。

今欲專修啟事,再獻相公,少申感謝之懷,預寫辭違之懇。

未知可否,先取指麾。

且某也,姜維之膽氣雖粗,十鄧十艾之口辭甚訥,縱申拜謁,難具啟陳。

聊托箋毫,代披肝膈,未能患己,先切求仁。

將軍之心若鏡焉,無幽不察;小子之身猶箭也,惟命是從。

干浼既頻,慚惶益切,伏惟終始,俯賜念察。

謹狀。

◇謝宋絢侍御書

伏蒙殊造,俯念稱居,借賜官車,得離旅館,簦笈則免勞自負,簞瓢則各識所安,如承命駕之恩,但勵抹輪之志。

今者卜鄰甚靜,學殖可成,惟扃袁粲之門,不掃陳蕃之室。

雖乘機立事,輸他附勢之榮;而守道安貧,贏得十愛十閒之樂。

既諧素志,但感深恩,伏惟終始,俯賜念察。

謹狀。

◇答裴拙庶子書

某遠離海島,旅宦十江十皋,比者暫願退居,稍期肄業,來投樂國,冀濟窮塗。

本望少贍山資,便諧谷隱,伏蒙太尉念以雀有多病,鶴自遠來,特署職名,俾趨恩化。

尋緣狂花有失,腐芥無依,轉知山鹿野麋,惟宜退縮;永謂鴻儔鵠侶,不合攀瞻。

況乃器比鬥筲之人,身隨刀筆之吏,旅舍既拘於雉堞,閒門可設其雀羅。

自前年伏承庶子暫阻朝天,偶來避地,便欲托金牌之幸會,敘玉季之獎憐,專候起居,願搜誠懇。

藎慮跡賤而動多悔吝,才微而易見棄捐,強自微攀舊恩,是為玷浼清德,以此跧藏形影,綿歷歲時,雖知提帚有門,惟恐負荊無路。

豈料庶子恕以未陳禰刺,先降劉箋,閱十溫十言而楚纊覆身,捧華翰而隋珠耀掌。

兼蒙賢弟起居未移曩顧,遠賜榮緘,不遺異域之人,特辱同年之字。

金膏珠粉,既垂摩拂之恩;驥尾龍髯,重有依攀之望。

莫不駑駘長價,翎甋生光,不惟誇炫於親朋,實所輝榮於遠俗。

謹當占筮撰日,齋沐拜塵,隳肝而盡瀝卑誠,擢發而少逃厚責。

其他所奉尊旨,謹具別狀啟陳云云。

◇謝高秘書示長歌書

伏蒙特飛榮誨,十寵十示長歌。

玉海金山,難測高深之本;北方南國,徒觀美麗之姿。

讚詠無階,師資有路。

但如青蓮居士,惟誇散誕之詞;白石山人,只騁荒唐之作。

但以風月琴樽為勝概,不以君臣禮樂為宏規,遂使千年萬年所流傳,皆嗟《大雅》《小雅》之淪弊。

今睹四十三叔行出人表,言成世資,弄才子之筆端,寫忠臣之襟抱。

在今行古,既為儒室之宗,憂國如家,固是德門之事。

天有耳而必當悔禍,雲無心而亦可銷兵,一言自此興危邦,六義於斯歸正道。

則所謂陳平宰社,爾曹何知;十鄧十艾畫營,其志不小。

永言他日,足驗前程。

某畏影雖迷,偷光匪懈,既知閱寶,直若發蒙。

惟願將鵬舉篇章,傳於異域;豈獨以伯魚對答,誇向同聲。

下情但增感戴欽仰嗟歎之至,續專祗候陳謝。

◇謝李琯書

某啟:某今月十日,得祗候見太尉。

渤澥風息,蓬萊路通,慚非席上之珍,謬作壺中之客。

伏蒙十溫十顏見煦,陋質增榮。

鳳翼龍鱗,終容攀附;癡鷹鈍犬,特許指呼。

勉其檢慎之心,諭以獎憐之意。

此皆副使不遣薄藝,累發重言。

始當獨臥北窗,如蛙跳井;豈料榮趨東閣,似鶴乘軒。

風雲既識於因依,冰谷不遑於安處,感深惟泣,誠止無言。

伏緣既忝從軍,難為乞假,不獲祗候陳謝。

◇謝元郎中書

某啟:伏蒙太尉恩慈,特賜轉職,不任歡慶。

某玄兔微儒,焦螟瑣質,早因慕善,偶獲成名,爾後客路多愁,侯門寡援,麻衣始染於藍色,竹簡尋摧其桂香。

伏自去年刺謁燕台,職叨鄭驛,皆蒙郎中推心獎念,假力薦揚,使孤根無委地之虞,短翮有凌雲之望。

今者忽忝非常之遇,深慚不稱之譏,雖樂從軍,敢安十十屍十十祿。

且鷃披隼翼,已覺非宜;雞處鶴群,固當自責。

時日已具狀辭讓,以此未敢祗候陳謝。

伏蒙恩私,特降榮誨,奉讀欣忭,不任下情。

◇謝周繁秀才以小山集見示

昨日早謁玄成,晚歸弊止,覺戶游之發光彩,聞几案之散馨香,遂因驚訊僕夫,果得捧承留示。

十溫十辭一幅,粲然受益之規;雅什九篇,蔚矣患多之思。

莫不振紀綱於六義,飾冠冕於七言,既崇大雅之基,實播中和之響。

伏以諸從事鴻儔鵠侶,鳳翥鸞翔,集桂苑之名都,占蓮池之雅望。

二十三官即先輩備觀周樂,深閱楚材,各陳讚詠之詞,能展縱橫之作。

筆皆實錄,機不虛張。

始窺八首之前,只謂衛多君子;終覽九華之後,方知魯出聖人。

某今所以禱望者,翠輦早遇東巡,日環免勞西獻。

二十三官百步穿葉,一飛沖天,姮娥則迎入桂宮,王母則引歸蓬島。

然後輟勝游於御氣,展長策於濟時,來登郭隗之台,坐弄陳琳之筆。

則乃今朝麗藻,已掩八仙公之名;他日賓筵,必盈七才子之數。

見邱門之請禱,待陳榻之解懸。

某便欲銜璧乞降,摳衣請益。

但以志勤詞戰,唯將築室反耕;道拙世塗,僅類杜門卻掃。

未獲面申感謝,謹專修狀啟陳云云。

◇與壽州張常侍書

當今聖天子在上,賢丞相在下,然而宿德令望而推者,惟我上公暨滑台中令兩地而已。

初常侍靜芟前弊,權握使符,我上公以理狀聞,請為真守,帝惟曰「俞」。

後常侍撫安郡俗,振肅兵威,大元帥以雄才薦,請貳前驅,帝亦惟曰「俞」。

是得弄印分榮,剖符行化,逾月報政,盡活疲甿,實謂壽之人永居壽域矣。

則乃常侍遇賢丞相之知,入聖天子之用,乃武乃文,多才多藝,固以播在四海,某豈敢一二而談詠也。

今所禱願者,碧幢紅旆,高引前途,相幕將壇,別張勝地,謂予不信,神之聽之。

◇賀楚州張義府尚書

國家自兵興已來,爵賞既多,官榮甚峻,然而常恐授受之未能宜稱,盡善盡美,固當有待。

今則尚書以累世勳望,以數年戰功,始假使符,旋迎真命。

某將趨清德,獲聽好音,欣忭之來,雀躍而已。

則非獨喜尚書展龔黃之美政,實乃賀聖天子之得良二千石也。

伏惟云云。

◇與假牧書

伏以近日辱尚書題,言矜贊祝,苟非全德,多是愧辭。

某執十性十近愚,處身斯直,以目所睹,以耳所聆,方敢詠歌,固無諂笑。

某自達仁境,如歸故鄉。

見百姓之安,則知三軍之樂也;見鄉閭之泰,則知郡邑之肅也。

若非常侍寬猛相濟,恩威並行,則何以至村落之居,室家相慶,自近及遠,嬉嬉然喜遇慈父。

然則政成一境,名達九重,即計冠聳豐貂,旟翻建隼,榮膺真拜,大洽群情。

某每聽謳謠,深增禱祝,伏惟照察。

謹狀。

(以上《桂苑筆耕集》十九)

◇謝許歸覲啟

某啟:早來員外郎君奉傳尊旨,伏蒙恩慈,念以某久別庭闈,許令歸覲者。

仰銜金諾,虔佩玉音,雖尋海島以榮歸,古今無比;且望煙波而感泣,去住難安。

伏緣某自年十二離家,今已二九載矣。

百生天幸,獲托德門,驟忝官榮,仍叨命服,一身遭遇,萬里光輝。

是以遠親稍慰於倚門,遊子倍榮於得路。

惟仰趙衰之冬日,深暖旅懷;豈吟張翰之秋風,遽率歸思。

且緣辭鄉歲久,泛海程遙,住傷烏鳥之情,去懷犬馬之戀。

惟願暫謀東返,迎侍西來,仰托仁風,永安卑跡。

今即將期理棹,但切戀軒,下情無任感戴兢灼涕泣之至。

謹奉啟陳謝云云。

◇謝行裝錢狀

伏蒙仁恩,特賜錢二百貫,又令辦行裝者,謹依處分捧領訖。

伏以某學虧力行,事過心期。

燕觜啣泥,玷污常慚於廣廈;鰲頭抃岳,低佪暗避於連鉤。

每慎行藏,深規躁靜,豈謂謙而受益,或希屈以求伸。

今者果逢尊慈,令將遠命,榮歸故國,免挈空囊。

比陸生南說之橐裝,倍多輝煥;異孔氏東還之輜重,豈慮焚燒。

且彼虞卿自璧,郭隗黃金,徒欲耀名,終非濟事。

曷若念其就養,愍以食貧,減二十日之堂封,濟數千里之家信,累載莫申其旁苦,一朝頓贍於旨甘。

寧親而既佩銀章,倍榮衣錦;戀德而但垂珠淚,願效賣綃。

下情無任感恩榮忭涕戀兢惕之至云云。

◇謝再送月料錢啟

某啟,昨日軍資庫送到館驛巡官八月料錢。

伏緣某將命遠方,已奉公牒,暫離候館,即指歸程,既蒙別賜行裝,豈令□□職俸。

□難領受,遂便送還,不知庫司具狀申上□伏奉□□者筆飛雲鳳,顯示深恩,緡躍天龍,仰資厚□,□遂還家之望,實驚潤屋之言。

遠地賤微,雖有慚於□□;故鄉親識,必致敬於金多。

通神則益驗魯褒,執癖則□□□□。

伏以尊卑禮隔,辭讓無由,謹依處分跪領訖,下情無任感恩戀德激切徘徊兢灼之至云云。

◇謝賜弟棲遠錢狀

某啟:某堂弟棲遠,比將家信,迎接東歸,遂假新羅國入淮海使錄事職名,獲詣雄藩,將歸故國。

昨者伏蒙仁恩,特賜錢三十貫者。

伏以崔棲遠遠涉煙波,大遭風十浪十,僅存微命,惟有空身。

雖志切鶺鴒,竊慕在原之義;而譽慚騏驥,難期得路之秋。

銜蘆而但喜聯行,泛梗而免虞失所。

今者某已榮奉使,得遂寧親。

貨泉沾潤之名,實稱子母;歸路光榮之事,皆屬善人。

下情無任感恩欣躍兢惕之至。

◇上太尉別紙五首

某啟:昨以鄉使金仁圭員外已臨去路,尚闕歸舟,懇求同行,仰候尊旨。

伏蒙恩造,俯允卑誠,今則共別淮城,齊登海艦,雖慚李郭之譽,免涉十胡十越之言。

遠路無虞,不假琴高之術;巨川能濟,惟懷傅說之恩。

下情無任感戀之至云云。

◇又

某啟:伏奉手筆批誨,一行人並善將息穩風濤者。

俯顧微流,仰窺尊念,望淮海則陟遐自邇,指風波則視險如夷。

遍灑十溫十言,盡叨恩於挾纊;□敷至懇,願無愧於賣綃。

下情無任感激攀戀兢灼之至云云。

◇又

伏奉尊誨,藥袋子懸於船頭,不畏風十浪十,慎勿開之者。

仰掛青囊,遠逾碧海,必使天吳息十浪十,水伯迎風,既無他慮於葭津,可訪仙遊於蓬島。

惟願往來無滯,患孝克全,萬里安流,永□濟川之力;百年苦節,不欺臨谷之心。

下情無任感戴兢灼之至。

◇又

某舟船行李,自到十乳十山,旬日候風,已及冬節,海師進難,懇請駐留。

某方忝榮身,惟憂辱命。

乘風破十浪十,既輸宗愨之言;長楫短篙,實涉惠施之說。

雖仰資恩煦,不憚險艱,然正值驚波,難逾巨壑。

今則已依曲浦,暫下飛廬,結茅茨以庇身,糝藜藿而充腹。

候過殘臘,決撰行期。

若及春日載十陽十,必無終風且暴,便當直帆,得遂榮歸。

謹具別狀咨申,伏惟云云。

◇又

某啟:自叨指使,惟欲奮飛,必期不讓秋鷹,便能截海;豈料翻成跛鱉,尚類曳泥。

雖慎三思而行,且乖一舉之雋,既勞淹久,合具啟陳。

某嘗讀《國語》,見海鳥爰居,止於魯東門之外。

展禽曰:「今茲海有災乎?夫廣川之鳥獸,常知而避其災。」

是歲也,海多大風,冬暖。

伏見今年自十月之十十交十十,至於周正月,略無觱發,倍覺十溫十燠,必恐魯修濫祠,豳改成詩。

靜思漢祖之興歌,大風可懼;遙想田橫之竄跡,絕島難依。

遂於登州,近浦止泊,籠鵠無失,藩羊自安。

惟願時然後行,必當利有攸往,泛艆艘而不滯,指渤澥而非遙。

冀申專對之能,早遂再來之望。

伏惟云云。

◇祭巉山神文

維年月日,新羅國入淮南使檢校倉部員外郎守翰林郎賜緋銀魚袋金仁圭、淮南入新羅兼送國信等使前都統巡官承務郎殿中侍御史內供奉賜緋魚袋崔致遠等,謹以清酌牲牢之奠,敬□懸於巉山大王之靈。

竊以昔辨方圓,始分清濁,融作十江十海,結為山嶽,石戴土而土戴石,小者磝而大者礐,然而罕有威神,靜無稜角,與堆阜而相接,見邱陵之可學。

惟靈磊磊落落,高臨鯢壑,巉巉巖巖,俯壓鯨潭;上則為雲霧縈纏之骨,下則為波濤激射之窟;朝則迎金烏而前出,夜則送銀蟾而後沒。

是以峻德能彰乎東夏西夷,玄功不假乎南倏北忽,則彼織女之機倚河漢,秦帝之橋架溟渤,徒炫其名,莫勞我形。

每謂蘊藏其片玉,豈惟廁列於雙瓊,遂使往來者虔度英靈,祈禱者盡寫十精十誠,既蘋蘩之可薦,信黍稷之非馨。

今者仁圭等久銜遠命,致遠也始奉殷聘,喜歸舟之既同,佇游轡之能並,不患十胡十越之意殊,寧慚李郭之名盛。

去歲初冬,及東牟東,屬以滄流尚遠,玄律將窮,十浪十形匌{盍(音e)}而鷁難浮艦,風響骉飍鵠恐辭籠,遂艤刳木,聊安斷蓬。

一昨雖迎端月,猶懼俊風,延頸而待逢候燕,回眸而送盡歸鴻,方期利涉,龜從筮葉,直指雞林,輕浮芥葉。

豈輸馳馬之號,願較秋鷹之捷,遠詣靈峰,難尋壽宮,但睹其青蓮倒蘸於巨浸,碧螺高柱於晴空,仰威靈之聳塵外,想影響之飄雲中。

於是潔饋饎,擇肥醲,酒醴斯醽,牲牷粗豐,謹繼薄禮,取覬十陰十功。

伏惟大王,潛施呼吸,密降指蹤,使波神拱手,川後斂容,楚師之南風且競,鄭伯之東道豁通。

照水鏡之心,既分妍丑;擘土囊之口,無雜雌雄。

則可朝穿汗漫,暮截鴻濛,去採石華,必同謝運;行吟肉脯,免效張融。

加以某臨川自審,登木增懍,憶昔雪作夜光,冰為夕飲,幾年獨勵於鼓篋,今日方期於扇枕,將問荊州之絹,忝披會稽之錦,見十寵十若驚,心如捧盈。

雖智有不逮,而時然後行,況繼御筆,慮滯王程,今則裹裝既飾,儼有行色,玩淑景以歌吟,泛安流於瞬息,惟托大王之風,早歸君子之國,俾傳帝命,無曠神職。

尚饗!(以上《桂苑筆耕集》二十)

附:陳情上太尉詩

海內誰憐海外人,問津何處是通津。

本求食祿非求利,只為榮親不為身。

客路離愁十江十上雨,故園歸夢日邊春。

濟川幸遇恩波廣,願濯凡纓十載塵。

◇進詩賦表狀等集狀

右臣自年十二離家西泛。

當乘桴之際,亡父誠之曰:「十年不第進士,則勿謂吾兒,吾亦不謂有兒。

往矣勤哉,無隳乃力。」

臣佩服嚴訓,不敢弭忘,懸刺無遑,冀諧養志,實得人百之已千之。

觀光六年,金名榜尾,此時諷詠情十性十,寓物名篇,曰賦曰詩,幾溢箱篋。

但以童子篆刻,壯夫所慚,及忝得魚,皆為棄物。

尋以十浪十跡東都,筆作飯囊,遂有賦五首、詩一百首,雜詩賦三十首,共成三篇。

爾後調授宣州溧水縣尉,祿厚官閒,飽食終日,仕優則學,免擲寸十陰十。

公私所為,有集五卷。

益盛為山之志,爰標《覆簣》之名,地號中山,遂冠其首。

及罷微秩,從職淮南,蒙高侍中專委筆硯,軍書幅至,竭力抵當,四年用心,萬有餘首。

然淘之汰之,十無一二,敢比披沙見寶,粗勝毀瓦畫墁,遂勒成《桂苑集》二十卷。

臣適當亂離,寓食戎幕,所謂饘於是、粥於是,輒以筆耕為目。

仍以王詔之語,前事可憑,雖則傴僂言歸,有慚鳧雀,既墾既耨,用破情田,自惜微勞,冀達聖鑒。

其詩賦表狀等集二十八卷,隨狀奉進。

謹進。

(以上《桂苑筆耕》卷首)

◇上太師侍中狀

伏聞東海之外有三國,其名馬韓、弁韓、辰韓,馬韓則高勾麗,弁韓則百濟,辰韓則新羅也。

高勾麗、百濟全盛之時,強兵百萬,南侵吳越,北撓幽燕、齊魯,為中國巨蠹。

隋皇失馭,由於征遼。

貞觀中,我太宗皇帝親統六師渡海,恭行天罰,高勾麗畏威請和,文皇受降回蹕。

我武烈大王請以犬馬之誠,助定一方之難,入唐朝謁,自此而始。

後以高勾麗、百濟踵前造惡,武烈入朝,請為鄉道。

至高宗皇帝顯慶五年,敕蘇定方統十道強兵,樓船萬隻,大破百濟,乃於其地置扶余都督府,招輯遣氓,蒞以漢官。

以臭味不同,屢聞離叛,遂徙其人於河南。

總章元年,命英公李勣破高勾麗,置安東都督府。

至儀鳳三年,徙其人於河南、隴右。

高勾麗殘孽類聚,北依太白山下,國號為渤海。

開元二十年,怨恨天朝,將兵掩襲登州,殺剌史韋俊。

於是明皇帝大怒,命內使高品何行成、太僕卿金思蘭,發兵過海攻討,仍就加我王金某為正太尉持節充寧海軍事雞林州大都督。

以冬深雪厚,蕃漢苦寒,敕命回軍。

至今三百餘年,一方無事,滄海晏然,此乃我武烈大王之功也。

今某儒門末學,海外凡材,謬奉表章,來朝樂土,凡有誠懇,禮合披陳。

伏見元和十二年,本國王子金張廉風飄至明州下岸,浙東某官發送入京。

中和二年,入朝使金直諒為叛臣作亂,道路不通,遂於楚州下岸,邐迤至揚州,得知聖駕幸蜀,高太尉並都頭張儉監押送至西川,已前事例分明。

伏乞太師侍中俯降台恩,特賜水陸勝牒,令所在供給舟船熟食,及長行驢馬草料,並差軍半監送至駕前。

幸甚!(《東國通鑒》)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唐文拾遺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