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拾遺》卷四十七:《全唐文》八百五十六有傳。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唐文拾遺》卷四十七

唐文拾遺

卷四十七

◎張仁□

《全唐文》八百五十六有傳。

◇法寺置議獄堂奏

臣伏見鹹通十年二月二十九日,大理少卿劉慶初奏,請於法寺置議獄堂。

每寺丞詳斷刑獄畢,集大卿、二少卿、二正、六丞、四司直、八評事、十司,於議獄堂參詳,令依典式。

其法官中能辨雪冤獄、跡狀尤異者,二人已上者請書上下考,三人、四人己上者超資與官。

今欲十望依慶初所奏,法寺置議獄堂,凡斷公事,並集法官詳議,然後連署奏聞。

天下諸州案牘,亦望本判官與副使已下部廳會議。

(《五代會要》十六)

◎盧損

《全唐文》八百五十六有傳。

◇陳時政奏

先罪犯譴逐,歿於遐荒者,請准南郊赦文,並許歸葬,仍還舊秩處分。

鳳翔、山南已來長吏,有兩川界內人戶,任還鄉里,願住者即加安十撫。

前任節度使、剌史、防禦等使,請五日隨例起居。

(《冊府》四百七十五)

◇五日起居如舊奏

准天成元年七月敕,如每月十五日入,罷五日起居。

臣等以中旬排仗,有勞聖躬,請只以月首入閣,五日起居如舊。

(《冊府》四百七十六)

◎馮道

《全唐文》八百五十七有傳。

◇唐明宗謚議

按《謚法》,發號出令能悅民曰和,克定禍亂曰武。

大行皇帝道契天和,功定神武,請改「聖智仁德」四字為「聖德和武」,余依太常所議。

(《五代會要》卷一)

◎楊凝式

《全唐文》八百五十八有傳。

◇西京置留台省奏

舊制,台省在西京,東都置留台、留省及分司官屬,請依舊制於西京置留台省,如本朝東都之制。

(《冊府》四百七十五)

◎和凝

《全唐文》八百五十九有傳。

◇補奏齋郎奏

臣當司管補奏齋郎,今重起請如後。

一、應請補齋郎等,舊例,當司祗憑都省發到狀,便給補牒。

旋十十團十十甲申奏:「伏緣當司已前久無正官,多是諸司權判,或有投狀多時並不十十團十十奏,或有才投文狀即先十十團十十奏,遂致積聚人數不少。

自同光二年二月後,至今年十月已前,共計二百一十人未曾十十團十十奏。」

今臣點檢,除有礙格條、一官並補兩人三人,並使祖蔭者落下外,猶有一百七十餘人。

人數既多,虛謬不少。

若取年深者十十團十十奏,終成積滯。

今欲限一月內,並須正身將已前所受補牒,到當司磨勘後,委是正身,及是嫡子,年顏人材不謬者,十十團十十甲引過中書門下,引驗後一齊申奏。

一、合使蔭官,請自今後若遇改官,須是轉品,即許更補一人。

明言是長子、次子,仍須不得過三人。

其所補齋郎,五品已上蔭太廟齋郎,六品蔭郊社齋郎,仍須是嫡子。

以侄繼院者,即初補時狀內,言某無子,今以侄某繼院為子使蔭。

一、應補齋郎等,只憑都省發狀,便給補牒。

請自今後,須得正身繼狀到當司比試呈驗。

除三省官外,並引驗告敕,及取保任官狀,委是親子,即給補牒。

每年旋於八月上旬,具狀解送赴南曹。

仍十十團十十奏時,別具子細三代鄉貫、使官蔭狀,繼赴中書門下引驗,候無差謬,即得十十團十十甲申奏。

仍每年只限十十團十十甲奏一年一甲三十人,以為常式。

一、按《六典》,所補齋郎,並試兩小經,取粗通文義者充。

奏補之後,非久為官,若不達經書,則難通吏理。

請自今後,齋郎所投文字狀,並須親書,仍須念得十卷書者,即得補奏。

一、使父皇任官蔭者,並須將前任告敕呈驗,仍取在朝三員清資官充保,及移牒所曾任官、台、省、寺、監,勘有此官及年月日同否,委無虛謬,即得補奏。

仍准千牛、進馬例,不得過十年。

其所使祖皇任官蔭者,年月深遠,難知子細,今後請不許補奏。

(影宋鈔《五代會要》十六)

◇請放榜後貢舉官晚出奏

舉人就試日,請皇城司差人於院門前聽察。

舉人挾帶文書入院,請殿將來舉數,自一舉至三舉,放榜後及第人看榜訖,便綴行於五鳳樓前,謝恩後赴國學謝先師。

舊例,侵晨張傍訖,貢舉考試官便出院,蓋恐榜下人喧訴。

今年請放榜後,貢舉官己下至晚出。

(《冊府》六百四十二)

◎張粲

粲,後晉天福中人。

仕為軍事判官朝議郎大理評事兼監察御史。

◇創建斛律王廟記

〔前軍事判官朝議郎試大理評事兼監察御史張粲奉命撰 推誠奉國保乂功臣光祿大夫檢校太保使持節絳州諸軍行絳州刺史充本州防禦使兼御史大夫上柱國清河開國俟食邑一千戶張建立〕

我後以一著戎衣,天下大定,於今五載矣。

分宵軫慮,待旦乞言,斥營欲於嬰兒,暱道德於老子。

四三皇而興國,何國不興;六五帝以化民,何民不化。

其高也無盡,其大也無外,瑞日停中天之照,榮河流澈底之清,光宅寰區,永寧函夏。

郡主太保清河公,孤成國器,獨佔將星,心懸八陣之圖,舌掛九天之法,長城拓塞,岱岳橫空,肅然三令五申,凜若秋霜冬雪,力能拔象,勇可捩犀。

貔虎宣牙,足坼狼貪之輩;蛟龍露爪,瓜分鯨縱之徒。

爰自武庫開關,智囊解括,劍批紫電,戟削白虹。

弓挽六鈞,晝日之蟾蜍影滿;箭飛四羽,晴天之霹靂聲高。

陣前無脫兔之蹤,帳外有牽羊之跡,情專拜井,威重刺山,斡偽朝而績用無雙,樹真主而功名第一。

邇乃策勳宗社,旌載簡編,遺五褲於人謠,轉二天於郡守。

今者恩流丹陛,惠浹絳台,數年之赤壤郊坼,一旦之清風歌頌。

遠比文公之教,但革古今;近征杜母十之名,祗分先後。

合中庸之德,齊上善之功。

土鼓污樽,克致神明之享;鍤雲渠雨,不愆民望之期。

廩盈紅腐之饒,狴蔑黃沙之歎。

而且恪恭梵字,虔奉靈祠,得不獲天人之祐輔者哉!

當州子城內正衙東北隅,有北齊季世斛律王影堂,雲葬於此,構諸孤墳之上矣。

王諱光,字明月,實北齊之良輔也。

屈事十溫十國公,不得志於當代。

屬以後主荒殞,多士卷藏,外則疣贅生靈,內則蟊賊俊乂,戕殘友弟,屠膾慈親,王以剝第侵膚,艮腓滯趾。

騏驎伏棧,那伸千里之蹤;鳳凰在笯,寧展九霄之翼。

盡敦忠孝,不難存亡,繇是三諫聲高,一心志切。

情同杜蕢,無聞飲主之規;言若比干,唯見喪身之患。

君何太昧,臣何太忠,善不納而其滅宜然,諍不從而其逃可也。

嗟乎良哉!何痛如是。

公曰:「余聞聰明正直惟神,則斯可謂神矣。」

人曰:「頗有靈貺,不可犯也。」

何歲月久換,廟貌不興,向者民無所依,神乏其祀。

遂以錢(原註:音翦)鎛事隙,田畯方閒,乃度土工,議板築,雲屯聽命,揁干率從。

掃墠陳詞,三獻能通於天地;庀徒任力,千夫不憚於朝昏。

幾多之塗蔇將升,百堵之垣墉已立,工訪周人郢匠,材求秦梓齊梧,揮斤之響亮乘風,層構之巑岏架日。

螭蟠護砌,可言龍斗於時;螮蝀排梁,誰謂虹藏不見。

磨礱鑒物,剞劂通神。

鴛鴦之瓦成行,垂簷若翥;芙蓉之石布坐,連柱疑香。

晚煙凝<華甲><華葉>之花,曉日爛玄黃之色,繡栭畫拱,依稀三洞移來;鏤□雕甍,彷彿十洲化出。

旋乃從長近日,鳴薦唯馨,才聞六變之音,俄睹一靈之表,瞿然如在,卓爾同生。

隅目高眶,若執彌縫之節;瑰姿慍見,如申謇諤之言。

星綴冕旒,霞封寶座。

壁上之霓旌羽旆,實異今朝;筵中之玄鬯獻樽,頓殊往日。

慆心主祀,隨革故以永沉;逆耳臣名,遂鼎新而長在。

加以上參倒影,下瞰澄瀾,亭亭而鰲載鴻濛,屹屹而蜃呵寥廓,鎮臨勝概,控引韶光,清虛而松島合風,十靡十麗而錦城鋪暖。

其或鶯歌媚物,柳舞迎春,夭桃借素杏之紅,岸竹接池荷之綠。

龍鱗葉密,十陰十穠閫閾之間;鳳腦花蘩,香滿帷箔之內。

睹茲壯觀,置彼休禎,得不福善乎,得不依民乎?善長民和,何災之有?鄙石言於晉地,掩神降於莘郊。

假使谷變陵移,斯靈也明齊日月;任歷時遷歲次,斯廟也固等乾坤。

則知公事主分憂,為民求福,為而不有,何用不臧。

粲幼愧生知,長慚待闕,俯聽流謙之命,寧述素賁之辭,詎僭厥功,直書其事。

時天福五年二月十日記。

(石刻。

《山右石刻叢編》十)

〔編注〕<華甲><華葉>:音 xiajia 華葉重多貌。

◎張孝友

孝友,吳興人。

鎮海節度判官。

◇福祈禪院碑

道上虞西北四十里福祈峰下,舊傳吳赤烏間僧純一師,化其族李之所居為伽藍,號祈福院。

訖今鄉人尊稱一法華開山祖。

是有晉天福二年丁酉,行淳師主茲山,弟子無相,自孫出也。

兄鑒、鎰,鎰以武職顯。

院撫十逼十仄,倚山皆孫氏業,相言於兄,樂助形勝。

凡山之為畝者三十又六,地之為畝者四,東距院田,南院,上極其峭而高者維西,下臨其幼而深者則北。

披蓁肆莽,創大阿羅漢殿,猶神輸鬼運,鹹奼乎成之速。

復言於兄請諸朝,四年已亥,賜額福祈禪院,順山名也。

嗚呼!二師相去寥洞,肇基拓業,若合符節。

世之稱士君子者,或群聚而訾浮屠之說,厥子肯堂肯播,視相之舉為何如?純一師其有傳矣,行淳師其有後矣。

繼繼承承,為國祝釐,永永無疆,而利益之及於檀施者,其又有不可量議者矣。

猗歟休哉!余屬與行淳師游,俾識初末,垂示將來,不得辭。

是年臘月望日,外友鎮海節度判官吳興張孝友撰並書。

(《越中金石記》)

◎鄭摶

摶,天福四年為侍御史。

◇彈李鼎奏

伏見李鼎今月十一日衙謝妻陳敘封事,察認群言,似逾常例。

臣遂倒流關按內,其李鼎去年八月中請妻亡准式假,十月中供狀請敘封,有此過尤,致招群論,竊循職分,理合舉明者。

(《冊府》五百二十二)

◎王易簡

《全唐文》八百六十一有傳。

◇請銓司一人都簽署奏

史部流內銓諸司令史,各主一司,不相統攝,苟有逾濫,無所責成。

起今後,望令本銓闕頭一人,都簽署諸司案牘。

(《冊府》六百三十四)

◎孫紹榮

紹榮,晉天福時人。

◇高明寺經幢記

清信弟子孫紹榮,因小男楊三疾患,遂捨淨財,奉為亡考十五郎□造羅尼幢□貳所。

捨入天台幽溪禪院,永充供養。

伏以真乘肇啟,大教潛興,化演千門,滋道牙而益茂;途歸一里,因法本以彌堅。

其有尊勝開宗,梵音成偈,功唯有證,利實多彰。

今則爰發十精十誠,敬鐫貞石,裝嚴已畢,功德將圓。

意者追薦先靈,拔超冥路,伏願速登彼岸,長被勝因。

諸佛證明,資善緣而不泯;眾靈加護,居妙相以長新。

時天福二年歲次丁酉七月辛亥朔十五日乙丑記。

(《兩浙金石志》四)

◎宋齊邱

《全唐文》八百七十有傳。

◎讓表

昔高宗之夢傅說,西伯之獲非熊,況臣非築巖之相,釣謂之賢,祿位彌重,宜居山林。

(《十江十南野史》四)

◇收谷帛策

十江十淮之地,自唐季以來,為戰爭之所。

今兵革乍息,黎始安,而必率以見錢,折以金銀,斯非民耕桑可得也,將興販以求之,是教民棄木而逐末耳。

乞虛升時價,悉收谷帛本色為便。

(《南唐書》)

◎十江十文蔚

《全唐文》八百七十有傳。

◇二丹入貢圖贊(並序)

皇帝建西都之歲,神功邁於三古,皇風格於四裔,華夷鹹若,駿奔結軌。

粵六月,契丹使梅裡捺盧古,東丹使兵器寺少令高徒煥,奉書致貢,咸集都邑。

公卿庶尹,拜手稽首稱賀,以為文德所服,受命之符也。

若乃鴻荒以降,驟步相侔,耀武以信威,有所不及,任算以御物,有所不從。

《詩》頌太原之師,則用伐矣;漢開朔方之地,則崇力矣。

若我宣猷大轆,儷德無私,刑於朝廷,以及於荒服,旃裘左衽,捧日分光,殊方異產,充庭納贐。

《書》曰:「垂衣裳而天下治。」

斯之謂矣。

有司紀美烈於繢事。

《傳》曰:「主上明聖而德不聞,有司之過也。」

臣職在翰墨,親睹隆平,敢獻贊曰:

赫矣聖武,纂堯之緒。

要荒之長,駿奔臣附。

伏波之柱,單于之台。

遺鏃徒費,獻琛十靡十來。

我後穆穆,我網恢恢。

重譯日貢,後哉唐哉。

(陸氏《南唐書》十八)

◎張洎

《全唐文》八百七十二有傳。

◇項斯詩集序

項斯字子遷,十江十東人也。

會昌四年,左僕射王起下進士及第。

始命潤州丹徒縣尉,卒於任所。

吳中張水部為律格詩,尤工於匠物,字清意遠,不涉舊體,天下莫能窺其奧,唯朱慶余一人親授其旨。

沿流而下,則有任蕃、陳標、章孝標、滕倪、司空圖等,鹹及門焉。

寶歷、開成之際,君聲價籍甚,時特為水部之所知賞,故其詩格頗與不涪相類,詞清妙而句美麗奇絕,蓋得於意表,迨非常情所及。

故鄭少師薰云:「項斯逢水部,誰道不關情。」

又楊祭酒敬之云:「幾度見詩詩總好,及觀標格過於詩。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

自僖、昭已還,雅道陵缺,君之遺句,絕無知者。

慮年祀浸久,沒而不傳,故聊序所云,著於卷首。

(席氏《唐詩》)

◎馮延已

《全唐文》八百七十六有傳。

◇楞嚴經序

《首楞嚴經》者,自為菩薩密因,始破阿難之迷,終證菩提之悟。

然則阿難古佛也,豈有迷載!迷者,悟之對也,迷苟不立,悟亦何取。

是故因迷以設問,憑悟而明解。

皇上聰明文思,探賾索隱,霧日朗,雲開鏡明,以為大賚四方,未為盛德,普濟一世,始曰至仁,或啟佛乘,必旭法要。

(馬令《書》二十六)

◎潘佑

《全唐文》八百七十六有傳。

◇與南漢主書

皇帝宗廟垂慶,清明在躬,冀日廣徽猷,時膺多福。

徒切依仁之戀,難窮報德之情。

望南風而永懷,庶幾撫我;指白日以自誓,夫復何言。

(周必大《二老堂雜誌》)

◎韓熙載

《全唐文》八百七十七有傳。

◇烈祖廟議

古者帝王,已失之,已得之,謂之反正。

非我失之,自我復之,謂之中興。

中興之君,廟號稱祖。

先帝興既墜之業,請上廟號曰烈祖。

(《唐余紀傳》)

◇謝賜絹表

水火相濟,日月無私,既示其瑕疵,又憐其憔悴,免逋欠使資於昏旦,賜綿絹令御其風霜。

神造雖洪,粉身未報。

(馬令《書》十三)

◎羅周裔

周裔,後漢乾中官膳部郎中。

◇禁民間用銅奏

錢刀之貨,今古通行,從古已來,鑄造不息,長無積聚,蓋被銷熔。

若不峻設堤防,何以絕其十奸十宄?臣請敕三京、鄴都、諸道州府,凡器物、服玩、鞍轡、門戶,民間百物舊用銅者,今後禁斷,不得用銅。

諸郡邑州府廛市已成銅器,及腰帶、帕頭線及門戶飾,許敕出後一月,並令納官,官中約定銅價支給。

候諸處納畢,請在京置銅錢監,俾銅盡為錢,以濟軍用。

除錢外,只令鑄鏡,鏡亦官鑄,量尺寸定價,其餘並不得用銅。

如敢固違,請行條法,以杜十奸十宄。

(《冊府》五百一)

◎曹允升

允升,乾二年為太子詹事。

◇請置常平倉奏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時或水旱為災,蟲蝗害稼,既無九年之蓄,寧救萬姓之饑?天災流行,古今代有,而前縱逢災歉,免至流亡,蓋分財恤民,素有儲備。

請依古法置常平倉,請於天下京都州府租賦觔斗上,每斗別納一升,別倉貯積,若凶災之處,出貸貧民,豐年即納本數,庶幾生聚,永洽綏懷。

(《冊府》五百二)

◎朱知家

知家,乾中人。

◇鐫觀音像贊

(此上系銜泐去一二十字)大夫朱知家,發心捨淨財,鐫寫觀音自在菩薩尊像一軀,並裝彩龕室等。

因而贊曰:

大聖觀音,身現塵剎。

隨聲響應,鹹見菩薩。

了茲寶相,孰不解脫。

善哉淨信,本惠清豁。

命乎郢手,倚巖鐫割。

水月現前,儼然生活。

巍巍乎非常名焉,公善達分而深遠,唯願以此功德,上報四恩,下沾三有,自身及見生眷屬,與法界有情,同回向無上菩提,世世常得見佛、見菩薩,常生淨土,早成妙果,永充供養。

乾三年歲在已酉九月十四日記。

(石刻)

◎竇文靖

文靖,乾三年為殿中侍御史。

◇糾朝官便服徒步奏

台中糾彈過失,舊有十六僭事,節次不十舉明。

臣訪聞朝官有便服徒步城市者,既通閨籍,實污朝風。

(《五代會要》十七)

◎劉悅

悅,乾中太常少卿。

臣伏見買賣耕牛,官中元無商稅。

近日關市場院,不稟敕文,悉是收稅,歲計其利,所入無多,在於農民,即疲於市易。

請重降敕文,明行止絕,勸人耕稼。

國之大計,倉廩有績,何莫由斯。

(《冊府》五百四)

◎侯仁寶

仁寶,乾中太子中允。

◇廣栽桑棗奏

諸州府長吏勸課農桑,隨戶人力勝栽蒔棗,小戶歲十本至二十本,中戶三十至四十,大戶五十至一百。

如廣栽,不限本數。

種訖,本縣令佐親省之。

計數,得替時產與受代者,仍於歷子內批書,省司以為考課。

(《冊府》六百三十六)

◎膝紹宗

紹宗,周廣順中人。

◇造像題名

當山清信弟子滕紹宗,□□右□敬捨淨財,於石室內鐫造彌□尊、觀音勢至佛。

伏為自身,恐有多劫冤愆,今生故誤,伏願□不□之勝因,滌累劫之債濫。

時廣順元年歲次辛亥四月三日鐫記。

(石刻)

◎夏承原

承原,顯德中人。

◇祗園寺舍利塔題名

弟子夏承原,並妻林一十娘十,闔家脊屬,捨淨財,鑄真身舍利塔兩所。

恐有多生罪障業障,並願消除,承茲靈善,願往西方淨土。

戊午顯德五年十一月三日記。

(《紹興府志》)

◎於德辰

德辰,字進明,元城人。

唐明宗鎮邢州,德辰往謁焉。

明宗見而器之,得假官於屬邑。

歷仕晉、漢、周,官至工部尚書。

◇陳九事奏

其一、文武兩班,有年深不遷官,不改服色者,或遭喪闋而不追者,今遇聖朝,幸均渥澤。

其二、每年貢舉人數極多,登科者少,伏恐淹滯賢能,乞量增所放人數。

其三、潭朗茶貨,只至襄州,客旅並不北來,請二司差清強官,於襄州自立茶務,收稅買茶,足以贍國。

其四、湖南見食嶺南鹽,請置官綱於湖南,立務權賣。

其五、文武兩班,差使出入,所令部轄,干濟者聊加酬獎。

其六、河朔緣邊豪狹丁壯,能抵拒契丹鬥戰者,官中訪聞擢用。

其七、臣伏見官禁牛皮,條流太重,每請甲科合要皮,請量於地畝上配納。

若民間牛死損,亦從許貨賣,其皮價不得過錢五百。

其八、昨山陵儀仗一行,道路人戶配米者,未納巳納,並請放免。

其九、西道行營立功將卒,早宜賞勞。

(《冊府》四百七十六)

◎析從阮

從阮,字可久。

唐莊宗鎮太原,以為牙將。

晉出帝時,遷本州十十團十十練使。

漢高祖於府州建永安軍,以從阮為節度使。

周太祖時,歷宣義、保義、靜難三鎮。

顯德二年,罷還京師,卒。

◇慶州軍事奏

奉詔示諭慶州諸蕃部,尋遣人告報首領,其野雞第七門族首領李萬全及樹伙等族,受敕書領袍帶等設誓。

其諸族猶負屈疆,見與寧州諸軍襲擊次其用。

(《冊府》)

◇招撫樹伙等族奏

奉詔討逐慶州野雞簇,兼招攜諸部族。

臣自前月興珍後,招到樹伙等二十一族,與敕書袍帶綵緞,設酒食,令發誓詞盟約,兼排列兵士圍繞。

今已和斷,兼補郝爽為慶州牢城使,又發龍建一指揮赴寧州。

(《冊府》)

◎高紹基

紹基,周太祖時為延州衙內指揮使。

◇請捕錄李勳奏

觀察判官李彬,承節度使薨變,結構外內,謀殺都指揮使及行軍副使,自據城池,已伏誅。

其李彬妻劉氏,子懷義,懷義妻高氏,並已上捕。

其高氏是臣親姊,乞留在臣家持服。

李彬弟勳,見充河中馬步都指揮使,彬兄景韜一房九□,彬侄懷貞一房十一□,彬媵妾一人,並己收捕在州。

其李勳請行捕錄者。

(《冊府》九百三十三)

◎趙上十十交十十

上十十交十十,周廣順二年為戶部侍郎,知貢院。

◇請罷帖經對墨義奏

九經舉人元帖經一百二十,帖墨義二十道,臣今欲罷帖經,於諸經對墨義一百五十道。

五經元帖八十,帖墨義二十道,今欲罷帖經,令對墨義一百道。

明經元帖書五十帖,欲罷帖書,令對義五十道。

是法元帖律令各十,帖義二十道,欲罷帖律,令對義二十道。

學究元唸書二十道,對義二十道,今欲罷唸書,對義五十道。

三禮元對墨義九十道,三傳元對義一百一十道,欲三禮於《周禮》《儀禮》各添義二十道,三傳於《公羊》《谷梁傳》各添義二十道。

《開元禮》、三史元義三百道,欲各添義五十道,進士元試詩賦各一首,帖書二十帖,對義五道,欲罷帖書,別試雜文二首,試策並仍舊。

童子元唸書二十四道,欲添念通前五十道,念及三十道者放及第。

(《冊府》六百四十二)

◎向訓

訓,周廣順中知延州。

◇誓約蕃部奏

所屬蕃部,侵盜漢戶,臣已招喚諸部酋率,設酒食,仍令誓約,更不敢侵犯。

(《冊府》)

◎郭瓊

瓊,平州盧龍人。

世宗時,歷絳、蔡、齊三州剌史。

◇與南唐劉彥貞書

自古有國,皆惡叛人,貴邦何為常事招誘,吳中多士,毋乃淺圖?(陸《書》)

◎王景

景,周顯德中鳳翔節度使。

◇安十撫諸砦奏

今月七日,收下黃牛、新城、大等三砦,相次又收下鬼迷、黃花、下湛、滴水、皂莢等五寨。

其鄉村人戶,並已招攜安十撫。

(《冊府》)

◎劉載

載,顯德中為殿中侍御史。

◇內殿彈奏儀奏

自漢朝次,每遇內殿起居,台司定左右巡使先入,起居後,於殿廷左右立定,百官始入起居。

有失官儀,便宜彈奏者。

今後欲依入閣彈奏儀折署。

奏後,宣征使言所奏知:通事舍人喝拜,再拜訖便退。

如兩巡使自有失儀,亦候班退互相彈奏。

(《五代會要》十七)

◎朱仲武

仲武,週末太子通事舍人。

◇故左武衛中郎將石府君墓誌銘(並序)

公諱映,字先進,其先樂安人。

後世家於京兆,今則京兆人也。

晉將軍苞之慶胄,術純臣昔之靈苗。

祖□,考守珍,皆公侯繼業,鐘鼎傳門,載藉昭彰,其來自遠。

公策名委質,夙著令聞,孝以承家,忠以奉國,故得鄉十十黨十十稱悌焉,朋友稱義焉,可謂不忮不求,有典有則者也。

頃以方事之殷,火不息,而能率先義勇,克集茂勳,累遷至左武衛中郎將,前朝賞有功也。

公志懷敦素,十性十守謙沖,不以榮顯介情,但欲優遊晦跡而已。

所冀神降其福,天與之齡,何圖兆夢泣瓊,藏舟棄壑,哀哉!以歲次□□十一月十四日,遘疾終於私第,春秋六十有八。

夫人孫氏,夙稟坤儀,素傳內則,鼓琴瑟而有節,主蘋藻而知禮。

嗚呼!花早凋,瓊枝遽折,天不遺,先公數稔而亡。

今以歲次甲子四月庚午,葬公於長安龍首原,夫人焉,禮也。

嗣子清士冕、岳、、湊、岫、秀等,蓼莪在疚,欒棘其形,泣血於苴麻,竭力於窀穸。

恐時遷陵谷,事或幽封,爰命揮毫,敬直貞石。

詞曰:

十性十柔十溫十十溫十,神儀。

職參禁衛,位列中郎。

流芳後代,秉義前王。

冀保永終,曷其雲亡。

卜兆吉辰,素車薄葬。

爰遷嘉偶,及此同壙。

魂散泉扃,神遊帳。

後背重崗,前臨迭嶂。

聊紀世載,式昭問望。

(石刻)

按:此志蓋有「大漢」二字,其書葬期曰歲次「甲子」,則宋太祖乾德二年也。

不書乾德,以映非宋臣,亦仲武不忘前朝意也。

與《全唐文》所收邊魯撰《路縣令邊府君墓誌》正同,謹遵其例,附於週末。

◎張憲

憲,南唐監察御史。

◇諫後主書

大展教坊,廣開第宅,下條制則教人廉隅,處宮苑則多方奇巧。

道路皆言,以戶部侍郎孟拱辰宅,與教坊使哀承進。

昔高祖欲拜舞十胡十安叱十奴十為散騎侍郎,舉朝皆笑。

今雖不拜承進為侍郎,而賜以侍郎居宅,事亦相類矣。

(《通鑒長編》九)

◎徐鉉

《全唐文》八百七十八有傳。

◇述祖先生墓誌序

門生彭訥,十江十夏人,既登第還鄉,明年補本郡司倉掾。

嘗豫祀祭,宿齋於郡之延慶院,獨處一室。

既寢而十精十爽不寧,展轉至四鼓乃得寐。

夢一白衣書生入戶,謂訥曰:「某嘗述少文詞在此室中,司倉當見之邪?」

納絆以未見。

書生曰:「試為讀之。」

言訖而去。

及寤,猶四鼓也。

因呼僕秉燭,周視牆壁間,意謂有留題者,而都無所見。

惟戶扇下有石方尺餘,塵土蒙之。

就視,彷彿有賀監字,乃知此是也。

祀事既罷,移置階前,以水滌之,文字依然,即進士許鼎所撰《祖先生墓誌》也。

問主僧,云:「十年前院側數十步,官置瓦窯,掘地得之。

而掌役者軍吏也,不能周知,但見其有文,因惜不毀,而置於是。」

按賀監以天寶二年始得還鄉,既而天下多事,遂與世絕,至於吳越,故老亦不能知其所終。

微彭子之夢,則賀監輕舉之跡,與祖君高尚之節,皆湮沒矣。

(《紹興府志》、《會稽掇英總集》十七)

◇許真人並銘

長史含道,棲神九天。

人非邑改,丹井存焉。

射茲谷鮒,冽彼寒泉。

分甘玉十液,流潤芝田。

我來自西,尋真紫十陽十。

若十愛十召樹,如升魯堂。

敬刊翠琰,永識銀十床十。

噫嗟後學,揖此餘光。

◇四皓畫贊

君子道行,必資其位。

邈哉四賢,隱居救世。

皤皤之貌,丹青假志。

爾無素餐,睹此知愧。

◇野老行歌圖贊

昔在陶唐,光宅萬國。

下或知有,帝將何力。

鼓腹擊壞,嬉游無極。

自然而然,忘適之適。

中古道薄,親仁懷德。

末世政亂,十奸十宄冠賊。

淳風不還,可以歎息。

丹青志古,存諸往則。

嗟爾有位,鑒茲玉式。

◇硯銘

它山之石,是斬是治。

荊藍表瑩,雲露含滋。

執簡而至,磨鉛在茲。

言出乎身,文以行之。

噫嗟君子,慎爾樞機。

(以上《徐公文集》十四)

◇冊秀才文四首

自三五以還,文質迭變,百王之法,六籍渙然。

及周室既衰,諸侯異政,俊賢之士,分軌並馳。

至如管仲霸齊之功,商鞅強秦之令,申、韓之名法,孫、吳之戰陣,李悝則務盡地力,墨翟則崇尚節儉,此其尤著者也。

蓋百家之說,雖其道不同,奉而行之,皆足以致理。

子大夫服聖道,必盡幽深,試論其中孰得周孔之旨,可為當今之用者。

悉心極慮,以著於篇。

夫君者,民之表也,天下取則焉,故慎其威儀,定其聲氣,時其憲令,審其好惡,以此示之,未有不化者也。

然而唐堯在上,日用而不知;聖祖立言,親譽者其次。

夫如是,則寂然不動,澹乎無為,便蚩蚩之甿,何所則像,而能革其浮偽,驅之仁壽哉?舉要立中,必有其說。

昔太公理齊因其俗,故報政速而後世強;伯禽為魯易其俗,故報政遲而後世弱。

然則商辛十婬十虐之風,不可不去也;周家仁厚之化,不可不被也。

修舊者未見其遷善之塗,革故者豈傷於惟新之義?遲速之效,強弱之由,願聞嘉言,以釋斯惑。

肉刑之法,明王之制,著於《周禮》,垂憲無窮。

何故三苗行之以為虐,秦人奉之以為暴,漢文除之以為仁乎?自魏、晉以還,議論間出,理竟不決,法竟不行。

豈時運之變有殊,將聖賢之才或異?願聞歸趣,以正古風。

(並本集。

《徐公文集》二十)

◎林罕

《全唐文》八百八十九有傳。

◇十在文

鹹康元年,蜀主臨軒,龍顏不悅,群臣失色,罔知所安。

時有特進檢校太傅顧在珣越班奏曰:「臣聞主憂臣辱,主辱臣死。

今聖慮懷憂,臣等請罪。」

帝曰:「北有後唐霸盛,南有蠻蜑強梁,朕雖旰食宵衣,納隍軫慮,此不能興師吊伐,彼不能臣子來王,恐社稷不安,為子孫之患,是以憂爾。」

在珣奏曰:「只如興土木於禁中,選驍雄於手下,迥持斧鉞,出鎮藩籬。

飾宮殿於遐方,命鑾輿而遠幸,為釁之兆,為禍之元,有王承休在。

摧挫英雄,吹揚佞媚,全無斟酌,謬處腹心,斷十性十命於戲玩之間,戮仇讎於樞機之下。

有功勞而皆棄,非賄賂而不行,有光嗣在。

受先皇之付囑,為大國之棟樑。

既不輸忠,又不能退。

恣一門之奢侈,任數子之驕矜。

徒為饕餮之人,實非社稷之器,有王宗弼在。

迥徹煙霄,殊非謇諤。

興亂本逞章呈之妙,說十奸十謀事頰舌之能。

立致傾亡,尚居左右,有韓昭在。

常加慘毒,每恣貪殘。

焚爇軍營,要寬私第。

不道喧騰於眾口,非違信任於愚懷,有歐十陽十晃在。

酷毒害民,加刑聚貨。

叨為郡守,實負天恩。

瘡痍已遍於十陽十安,蒙蔽由憑於內密,有田魯儔在。

為君王之元舅,受保傅之尊官。

但務奢華,不思輔弼。

第宅迥同於上苑,珠珍未滿於貪心,有徐延瓊在。

出為留守,入掌樞機。

無諤諤以佐君,但唯唯而徇旨,有景潤澄在。

搜求女色,悅暢宸襟。

常叨不次之恩,每冒無厭之十寵十。

敷對唯誇於辯博,佐時不察於經綸。

素非忠賢,實為忝竊,有嚴凝月在。

唱亡國之音,炫趨時之伎。

每為巫覡,以玩聖明。

致君為桀、紂之年,昧主之唐、虞之化,有臣在。

陛下任臣如此,何憂社稷不安。」

帝聞所奏,大悅龍顏,於是賜顧在絹五百匹,進加右金吾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仍令所司,編入史記。

案:自「鹹康元年」起,至「編入史記止」,皆罕之設辭,今據《鑒誡錄》補。

◎郭忠恕

忠恕,字恕先,雒十陽十人。

周太祖時,仕為宗正丞兼國子書學博士,階朝散大夫。

貶崖州司戶。

後入宋官國子監主簿。

◎汪簡序

《汗簡》者,古之遺像,後代之宗師也。

蒼頡而下,史籀巳還,爰從漁獵,得其一二,傳寫多誤,不能盡通。

臣頃以小學蒞官,校勘正經石字,繇是咨詢鴻碩,假借字書,時或采掇,俄成卷軸。

乃以《尚書》為始,石經《說文》次之,後人綴緝者殿末焉。

遂依許氏,各分部類,不相間雜,易於檢討,送題出處用以甄別。

仍於本字下,直作字樣之釋,不為隸古,取其便識,與今文正同者。

惟目錄之外,不復廣收。

《切韻》玉篇,相承紕繆,體既煩冗,難繕箋毫,有所不知,盡闕如也。

◇汗簡略敘後記

臣按烏跡科鬥,通謂古文,歷代從俗,斯文患寡,日論臆斷,可得而聞。

太史公曰:「禮失求諸野。」

古文猶不愈於野乎?亦下臣之志也。

塵露雖微,山海不卻,略敘其事,集而次之。

按:李建中題字,知忠恕著此書當在未入宋時。

◎陶谷

《全唐文》八百六十三有傳。

◇右軍書黃庭經跋

山十陰十道士劉君,以群鵝獻右軍,乞書《黃庭經》,此是也。

逸少真書,此經與《樂毅論》《太史箴》《告誓文》累表也。

《蘭亭》《洛神賦》皆行書,其他並草書也。

草十行敵行書字,行書十行,敵真書一字耳。

(《寶章待訪錄》)

◇續跋

此乃明州剌史李振,景福中罷任過浚郊,遺光祿朱卿。

朱卿名友文,即梁祖之子,後封博王。

王薨,予獲於舊邸,時貞明庚辰秋也。

晉都梁苑,因重背之。

中書舍人陶谷記。

是日降麻,以京兆安彥威兼副都統。

(同上)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唐文拾遺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