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拾遺》卷六十七:◇ 唐舒論墓誌銘論貫杭州鹽官縣靈泉鄉,望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唐文拾遺》卷六十七

唐文拾遺

卷六十七

◎ 闕名(十五)

◇ 唐舒論墓誌銘

論貫杭州鹽官縣靈泉鄉,望出天水郡,公諱敦,父平,論是平第二子。

時年廿有四,以元和九年甲午歲十月十四日終於天長鄉內私捨。

以其月卅日葬於當縣西南四里,買裘氏地安厝之,禮也。

論未婚,父平並兄弟等恐陵谷變遷,桑田改移,勒為志詞曰:

青青松柏,落落澗石。

蓬蒿里中,長斂魂魄。

□閉泉門,千秋永隔。

(《海昌備志》)

◇ 唐故國子律學直講仇君墓誌銘(並序)

周故國子律學直講仇君墓誌銘並序

君諱道朗,平陵人也。

門傳鼒鼎,世襲簪袨,享茅土於東齊,光印綬於西漢。

曾祖,周任驃騎大將軍簡州刺史,蘊龍韜之秘略,勇冠三軍;當虎符之重寄,化行千里。

祖絢,隋任車騎將軍鷹楊郎將,材力過人,雄傑概世。

父詵,唐任相國朝散大夫,攀鱗附翼,鳴珮鏘金。

君道稟自然,智由天縱,幼彰令問,資孝友以基身;長十習十文懦,體仁義而成十性十。

殊明玉潤,桂馥蘭芳,兼以才辨有聞,功能克劭。

拜騎都尉。

既而志識甄明,學藝該博,亦婆娑於禮則,復優遊於憲典。

乃授宣德郎行國子監律學直講。

雖環林璧水,弘其待扣之材;方頜圓冠,承茲鼓篋之致。

實以君道泰身否,德尊位卑。

於是飛鴻鎩翮,寧聞漸陸之誼;不謂棲鵀斂羽,俄歎沉舟之酷。

以鹹亨三年五月二日,春秋五十有四,終於京兆私第。

嗚呼!幾傷埋玉,更軫摧蘭,雖振青徽於萬葉,而戢形骸於一棺。

嗣子元暕,通直郎豳州三水縣主簿上柱國,悲深陟岵,孝著循陔,啟楹書而切慕,瞻手澤而增哀。

夫人,隋太常寺太醫令黃鶴之女也。

以萬歲通元年五月廿六日合葬□京兆南高十陽十之原,禮也。

隧路浮煙,泉門少日,嗟蒿里之窅眇,聽松風之蕭瑟。

嗚呼!寸晷難常,尺波易往,勒芳猷於元石,銘懿勤於黃壤。

其銘曰:

歲時不待,光十陰十辶謝。

倏矣浮生,悲哉厚夜。

松檟森森,泉台窅窅。

百身何贖,千秋詎曉。

(石刻。

《八瓊室金石補正》四十四)

◇ 唐故承務郎試左武衛兵曹參軍攝無極縣令天水趙公墓誌銘(並序)

公諱全泰,字全泰,常山郡真定人也。

考諱融,易定節度參謀□度營田副使朝請大夫檢校尚書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賜紫金魚袋上柱國。

公至學之歲,曾讀詩書;冠帶之年,留好文藝。

起家攝定州無極縣主簿,再為府掾,五宰屬城。

事有始吉而終凶,有前中而後否,衣舟疏納,限至難逃,歿世之年,五十有四,時則大和四年十二月廿九日。

夫人隴西李氏,宗正卿亳州刺史瀚之孫,都水監丞穎王府參軍陝州夏縣丞邁之女。

晝哭毀聞。

有子二人,長曰存存,幼曰存戍;有女二人,在室。

摧慕過禮。

以大和五年正月廿七日,遷窆於州城西北七里翟村平原,禮也。

貞而可久,刻石銘之。

銘曰:

奔曦轉側半西沈,顧影知為長逝心。

悲風槭槭吹原野,荊棘籠墳荒草深。

(《常山貞石志》十)

◇ 唐處士陸君墓誌銘

處士諱曇,字文廣,其先吳郡人也。

祖諱光,父諱朋。

處士幼承嚴訓,長有令望,風義洋洋,遠近欽矚,經學至美,筆法尤十精十,不仕明時,丘園樂道。

禍為讓善,殲於哲人,以開成元年寢疾,至二年丁巳歲暮春之月四日終於私第,春秋五十有二。

以茲年孟夏月廿一日終安厝於華亭縣南廿五里村號茆塔以平原新塋,禮也。

處士娶吳氏,生四子,長曰行肅,次顧師,次杜老,次稜婆,愁以童稚之年,而知孝弟。

恐時移代變,林隴雕摧,刻石刊磚,永為不朽。

銘曰:

浮生寄世,電十影難留。

嗚呼良士,埋沒荒丘。

魂氣兮歸天,形體兮歸墓。

親戚兮悲傷,兒女兮號訴。

(《松十江十府志》)

◇ 唐故陳府君墓誌銘

府君諱環,穎川人也。

祖興,父道清,並不求宦達。

君即清公之第二子也。

幼著才識,長閒規矩,克言理行,鄉閭所欽。

何圖天不佑善,以會昌二年正月二十一日終於私第,享年六十有三。

以當年八月十八日窆於蘇州海鹽縣東二十八里齊景鄉雅山南二里祖墳南舊塋,禮也。

君娶吳群顧氏,有子三人,長曰遂,次曰師損,三曰公甫,並至謙至讓,忠乎孝乎,泣血主喪,絕漿逾制。

後恐月日久邁,陵谷遷移,刊石為志,永傳不朽。

銘曰:

山作田兮田作海,萬古存兮誰不改。

青松新隴曉無年,千載惟留銘記在。

(《嘉興府志》)

按:此文據《嘉興府志》補缺文四十餘字。

◇ 唐故陸氏廬十江十郡何夫人墓誌銘(並序)

大唐會昌五年乙丑歲孟夏之月廿一日,夫人終於家,春秋六十有八。

祖諱真,父諱□□,其先廬十江十人也。

夫人幼十習十女儀,長有令譽,初笄之歲,匹於陸君,肅肅雍雍,如琴和瑟。

嗚呼!不同偕老,陸君不幸而先逝。

夫人所生一子元慶,幼而十習十禮,頗識義方,承順慈顏,曾無怠色,水漿不入,杖立營葬,以所卒之年莫秋之月乙巳朔廿六日庚午,遷奉於華亭縣西北二十三里陸氏故山(缺五字)夫之兆,以遵生前之命。

今慮歲月綿邈,林摧隴隳,刊磚立銘,周表系以銘曰:

嗚呼浮生,如露如電。

平生玉容,無由再見。

十精十魄□散,形體(缺四字)慕鄉,親子淚雨。

(石刻。

《古刻叢鈔》)

◇ 米氏女墓誌銘

米氏九十娘十子,其先蓋□□□郡人也。

父諱寧,米氏即公之室女。

貞淑十溫十□,□家孝行,幼女聰明□生俱□□□和睦□內外親族,無不欽傳。

十愛十敬立身,閨室令則,高門□禮,於家孝行無比。

何期不幸遘疾,即以會昌六年七月五日終於揚州十江十十陽十縣而政裡之第,享年廿有一。

嗚呼!長及笄年,未娉待字,從兄親弟,泣血哀號,六親悲切,行過傷嗟。

即以當月十九日,殯於城東絃歌坊之平原,禮也。

恐陵谷遷改,刻貞石不朽焉。

銘曰:

白日昭昭,青松森森。

生死有限,□明恨深,朱顏永□,萬古傳令。

(《十二硯齋金石錄》十四、《八瓊室金石補正》七十四)

◇ 唐故劉府君墓誌(並序)

府君名舉,彭城人也。

曾祖皋,祖通,父良,三代並皆謂居清顯,隱於丘陵。

府君承家禮讓,立十性十十溫十和,內外之親,皆傳人孝,充於四海,朋友能賢。

何其不幸,染疾累歲,至於大中無年八月六日,歿於十江十十陽十縣仁風坊之私第,春秋□□。

夫人太原王氏。

有男一人,名師貞,女一人,適於王君。

孤男孝女,泣血號天,即以八月廿一日兆厝嘉寧鄉五乍村之原。

府君在生,壽祿兩榮,先造其墓,逝矣冥冥。

(石刻。

《八瓊室金石補正》七十四)

◇ 唐故右內率府兵曹參軍朱府君夫人南十陽十樊氏墓誌銘(並序)

序曰:南十陽十之後,軒冕間世,最為國內所稱。

曾祖釗,皇明經出身,泗州連水縣令。

夫人連水嫡女,有兄一人早逝。

唯獨孑立,未登笄歲,歸於吳郡朱氏。

二紀輔佐,不幸居孀,志在掬育,悉知禮義。

皇天不祐,大中四年七月廿日薨建業鍾浦之舊第,春秋八十有一。

以其年歲次庚午十月乙巳朔十日甲寅,合祔兵曹於鍾山南善□裡原,禮也。

夫人遺息二人、女二人,長圓郎,將仕郎前守淄州淄平縣尉;次散郎,拔眾敏利,迥戰史□□曰先仰;廿一十娘十適□□衛兵曹參軍琅邪王鎰,廿二十娘十適前太常寺奉禮郎穎川陳言。

嗣子等泣血號叩,感而為銘,勒於貞石行焉。

銘曰:

煒煒煌煌,洎漢貽唐。

磊落軒冕,連綿琳琅。

令則和睦,於何居孀。

提挈撫育,歷饉經荒。

馮以積慶,福壽無疆。

天不惠垂,玉潤回藏。

金爐歇艷,寶鏡休光。

嗣子泣血,孝女絕漿。

卜吉遷窆,鍾領之十陽十。

楨柏森森,永克嘉祥。

﹙後附篆字三:男圓鐫﹚

(《石刻史料新編》7605 《古刻叢鈔》第二十八頁)

◇ 前長安縣尉楊籌女母王氏墓誌

王氏小字嬌嬌,長號卿雲,汴州開封人。

幼失怙恃,鞠於二女兄之手。

長女兄以善音律,歸於故相國盧公鈞。

卿因女兄,遂十習十歌舞藝,頗得出藍之妙。

統農人初以音律知,遂用彩問於女兄。

唐鹹通庚辰歲子月,遂歸於楊氏。

未幾,楊子以罪,逆受天罰,待死於長安萬年裔村曰庫谷。

王氏固非宜留,將歸女兄,堅不去,願同疚於荒墅。

太夫人念其孝謹,因許之。

寒暑三周,備嘗荼蓼,奉上和眾,端貞柔淑。

在楊氏五年,束如一日。

楊氏德其孝謹,遂忘前所謂出藍之妙。

方思微沾俸祿,且酬其勞,不幸以甲申歲午月遘時癘,妊且病,醫餌有所妨,故夭豎得以成禍。

以其月四日誕一子,子逾臘而終。

銘曰:

父王母高兮作媵於楊,始以音知兮終以行彰。

其家千指兮劍戟鋒鋩,處於其間兮卒無短長。

善非為善兮天受其臧,心雖猶面兮荼蓼備嘗,衣不暖體兮食不充腸。

歲月遲遲兮五周星霜,人不堪憂兮卿不改康。

宜有豐報兮白首相將,如何夭奪兮二九其芳。

風露猶清兮日月猶光,蘭薰玉潔兮不可弭忘。

(《古志石華》二十一)

◇ 唐故□川於府君墓誌銘

感君子之風,履古人之道,懷仁義以安禮樂,立名節以善其始終者,則有武原於府君焉。

君諱十陽十,字子美。

曾祖副,祖對,父諠,或潔身於高士,或顯志於明時。

府君即諠之第二子。

幼敦孝弟,長睦歸仁,清聲既高,求閒林圃。

何圖靈芝見萎,醴泉鹹竭。

以鹹通五年甲申歲五月十五日遘疾,終於私第,以六年乙酉二月二十日窆於縣西南卅里尚父鄉修化裡通元寺西新塋,禮也。

夫人太原孫氏,承奉癸祀。

有女三人,嗣子一人曰□,行以仁孝,親鄉十十黨十十以忠厚;□□邦泣血,增哀哀有餘禮。

女三人,皆適名族。

□恐年逾代遠,地谷遷移,茹毒銜悲,請為□志。

其銘曰:

□□西□,武原之域。

□葬其中,以流其福。

□□□□草木朝肅。

將書永年,日明胤育。

(《常山貞石志》、《古志石華》十四)

◇ 唐故湯府君墓誌銘(並序)

君諱智,其先范十陽十人也。

父湛,湛之幼子也。

春秋六十有四,鹹通六年十二月十二日亡。

以七年三月八日葬吳縣胥台鄉,先買顧涓桑宅地□□顧宏、朱從等建塋,禮也。

有子二人,長師藏,次從□,女一人,匹劉氏。

恐後無憑,刊磚於□。

其銘曰:

嗟乎湯君,俄隨風燭。

一閉佳城,千秋陵谷。

(石刻)

◇ 唐梅□□墓誌銘

梅氏之地望在汝南,府君之世業居海昌。

祖諱羅,父諱慶,皆遨遊時世,遁跡丘園。

府君,慶嗣子也。

未及弱冠,蒞鹺職,遞歷眾書,至於首統諸曹,游刃其間。

自後頓懷高尚,杳思退休,□□千家,倏遷十稔,乃迫知己薦□赭山,未越月而政聞。

差劾浙東鹽盜,不逾年而盜伏法,自是十奸十人懼,反訟於公。

公自夏初雪濫(一本作檻)於越,會廉察滎十陽十公鑒其冤,尋與申白(一本作聞)。

上命未回,而公遘疾,奄然長逝,春秋五十有四。

娶廬十江十何氏夫人。

君無賢嗣,有女一,才及笄。

以鹹通□年十二月廿五日歸窆於鹽官縣之昌亭鄉新建塋,禮也。

爰勒貞珉,求其不朽。

銘曰:

□之□兮必摧,玉之堅兮必缺。

魂之往兮不回,□之逝兮永訣。

□之□兮□□,隙之光兮電掣。

歎兮悼兮,泉扃是□。

(《海昌備志》)

◇ 孫夫人墓誌

唐鹹通元年閏拾月拾伍日,富春郡孫夫人從夫王氏之任潮州程鄉縣令。

時夫人遘疾,歿於官舍,享年四十七歲。

卜兆未利,權設殯筵。

省三年歲次壬午玖月拾捌日,啟葬於廣州南海縣四望亭後崗。

慮陵谷變遷,刻石紀爾。

(石刻)

◇ 唐故河中府左果毅都尉高府君墓誌

君諱思十溫十,字知柔,渤海郡人也。

曾祖筠,試太常協律郎。

祖舉,司農寺丞。

父建謀,左清道率府兵曹參軍。

君娶夫人范氏,不幸早歸大夜。

君以乾符三年四月十一日終雅俗坊。

以其年五月六日葬於十江十都縣興寧鄉趙墅裡之原,禮也。

享年四十七。

恐陵谷改移,直書銘曰:

哲仁君子,忠孝於國。

家和六親,有文有德。

直書其名,以傳他日。

長歸嵩裡,萬古千□。

(石刻)

◇ 唐貞士韋君墓誌

於虖!此有唐貞士韋君棲真之所也。

貞士諱士逸,字士逸,萬年杜陵人也。

舉進士,釋褐為赤縣尉,不屑焉,遂棄去。

躬耕南山,家室睦如,入其庭,知其為隱君子。

韋為京兆望姓,篸冠累葉,貞士獨澹如也,不以門第相競。

於虖!其謝傅之流亞歟?中和四年七月,貞士構微疾,喟然曰:「出不負乎君,而處不違乎親;生無裨於時,而死不見譏於人,其亦可矣!」以其月寢疾沒。

越三月,葬於山中之白鹿坪,以其配杜氏祔,禮也。

於虖!貞士往矣,而貞士又無息,千百年後,陵谷迭更,誰復知韋氏之有貞士乎?爰略生平,置諸墓門,以志貞士雲。

(石刻。

《唐代墓誌彙編·中和一一》)

◇ 梁故東海徐氏夫人墓誌銘

夫人即節度右押東軍副知客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左千牛衛將軍兼御史大夫樂樂君之塚婦也。

夫人曾祖諱□,祖諱佐□,嚴父皞,見充鎮東軍觀察孔目官檢校工部尚書。

夫人以乾化四年七月六日遭疾奄逝,享年四十。

以其年八月三日歸葬於鄞縣靈巖鄉金泉裡,禮也。

噫乎!夫人稟嫣然之姿態,實仙苑之桃李,自和鳴鸞鳳,並顯令德,而又柔順孝敬,以奉姑嫜,為六親庭闈之則。

所謂神垂其祐,天憖其喜,孰知一旦遽罹凶□,歸於窀穸。

夫人育一男光途,年猶幼沖。

悲乎!偏露所不忍睹,嗚呼!生也幻世,沒兮歸人,聊配馨香,用標年祀。

銘曰:

君之容止,悉皆推先。

君之行義,不辱移天。

蘭既摧而玉折,日將遠兮時遷。

永刊貞□,千年萬年。

(《石刻史料新編》頁499 《鎮海金石志》之《鎮海縣志》卷三十三·金石)

◇ 大唐故府君墓誌銘

維大周顯德元年歲次甲寅十二月辛丑朔二十日庚申,懷州武德縣(缺)州清河(缺)君諱(缺)供奉(缺)巡檢使(缺)新婦劉氏,新婦石氏,嗣子長(缺)次男(缺)次侄永興,長男新婦李氏,次男新婦□氏,長女□□□次女□□孫女子□姑,次孫女子不憐,次孫侄兒不秋,(缺)曾聞壽涯修短,稟靈台而□□其分(缺)千歲為遙齡,郡路一□夫□為促世蓋一至(缺)彭成郡劉氏夫人忽□□席救撩無詮,何期不(缺)知身如(缺)它後難(缺)置墓(缺)南二里東南黃蘆(缺)射犬古城約三里(缺)河□二里其塋地一□東至□□,南至賈□,西至□□,北至(缺)父業地(缺)妙克(缺)龍虎(缺)子孫(下缺)。

(石刻。

《古志石華》二十六)

◇ 王夫人墓誌銘(並序)

(缺)氏,吳郡人也。

稟質貞〔莊,賦十性十柔順〕。

三從有義,四德無虧,〔春秋□十有〕三,忽遘彌留,日侵纏〔篤以□□□年〕正月八日終於〔□□裡私第〕。

歲次庚戌二月廿七〔日葬於蘇州城〕西北七里武丘山〔之原,禮也。

有子〕二人,長子珣,次子〔珉,泣血呼天,悲深岡極第〕。

恐陵谷變〔遷,刻石以記。

銘曰:〕□□□□,□□□兮。

□□□□,□□□兮。

《古志石華》註:是志以行格推之,凡一百九字,僅五十六字。

卒葬年號已無可考。

文有歲次庚戌句,唐以庚戌紀年者凡五,今編於昭宗大順元年庚戌歲,以最後者為準也。

葬於虎丘,改虎為武,避國諱也。

銘詞僅存一「兮」字。

序文可揣度者旁注之,其不可知者缺之。

庚戌之戌誤作戊己之戊。

是志見潛研堂金石文跋尾云:虎丘僧掘地得之,好事者,以夫人王姓其子名珣,遂附會為晉中書令王珣母墓。

潛研疑之甚,當然以王為夫人母家姓,則非也。

其子珣,實慕短薄而命名者,則其弟名珉,亦可意揣也。

珣珉兄弟皆有遺跡在虎丘,故知王為珣姓,非夫人母家。

(《古志石華》二十四)

◇ 大唐故冠軍大將軍代州都督上柱國許洛仁妻襄邑縣君宋氏夫人墓誌(並序)

夫人諱善主,字令儀,定州安喜人也。

原夫元禽翽羽,開有商之祚;白翰騰驤,肇承殷之祀。

洎乎分邦錫祉,凝茂實於睢十陽十;列國會盟,秀芳華於官度。

祖逸,周開府儀同三司十江十州刺史永寧縣開國公;父濤,隨左千牛備身永州長史柱國襲爵如故;並位光烈宰,名參上將,褰帷楚甸,副軫衡吳。

夫人名藹蘭閨,聲綿閟壺,標梅覯止,樛木承恩,捧案申恭,敬深饁野。

年過蒲柳,歲迫桑榆,遘疾彌流,遊魂岱錄。

春秋九十有九,薨於金城坊裡第。

即以其年五日廿四日窆於龍首原,禮也。

嗚呼哀哉!松風淒慘,薤露蒼茫,悲夜台之永暮,痛佳城之未光。

乃為銘曰:

天開寶祚,地啟靈源。

瑤華蔭蔚,玉葉便繁。

偉哉先哲,猗與後昆。

褰帷下邑,露冕上藩。

(其一)

四德摽舉,三從惠養。

淑慎居貞,聲名厲響。

落景西傾,逝川東往。

瘞玉質兮重泉,遂埋魂兮幽壤。

(其二)

(《十二硯齋金石錄》。

《台州金石錄》一。

《古志石華》卷六)

◇ 十毛十藻墓誌銘

顓頊開源,皋陶構緒。

門多俊傑,代有文武。

萇即演詩,遂使威楚。

雲布簪猷,星羅台輔。

偃蹇疏放,志在追游。

既輕軒冕,不重王侯。

夷齊作侶,嵇阮為儔。

滿堂嘲謔,杯樽獻酬。

一生易盡,百年難駐。

奄逐夜風,俄隨朝露。

行旅傷感,親友追慕。

隧道已通,佳城將措。

黃泉路遠,白馬悲深。

日摻春暖,雲結郊十陰十。

草懸露泣,樹引風吟。

式鐫貞琰,永播芳音。

(《廣平府志》)

◇ 唐故上騎都尉通直郎行永康令杜府君夫人朱氏墓誌銘(並序)

若夫桂曄松貞,表恭姜之逸十操十;蘭薰雪白,彰孟光之閑雅。

寢地之訓,無爽於幼年;弄磚之儀,有成於丱歲。

能兼之者,實夫人之謂乎!夫人朱氏,即榮之後也。

分官命族,唐典邁於知人;揚歷開基,魏史光於進德。

父琛,才兼文武,位列周行,冀燮鹽梅,將調鼎鼐。

夫人問名納禮,適於杜氏之門。

承舅姑以敬恭,事娣姒而柔順,中饋酒食之禮,幋帨榛栗之儀,皆暗合於前經,終可為於後則。

不謂藏舟十靡十固,十陽十劍先沉,志負寒霜,撫其孤藐。

每心歸向,祈以淨因,虔仰六時,匪虧一念,知岸樹之非久,識井籐之不堅。

豈積善之無徵,忽遷神於大暮。

於是夜台空掩,游月肆而無歸;草露晨晞,望雲衢而不返。

春秋七十有八。

嗣子君信,泉樹多感,欒棘有傷,思答無由,號天叩地。

即以其年十一月廿五日葬於龍首原,禮也。

白楊淒切,素柳縈紆,丹旐繽翔,黃壚靜寂。

恐陵移海變,冥漠無追,敢勒翠琰,式旌不朽。

銘曰:

萊梁之妻,夫人能似。

幼彰令德,曾佐君子。

家襲冠紱,名傳策史。

俄化一生,溘焉萬祀。

〔其一〕

客駕晨裝,哀歌曉徹。

庭酹告辭,崩心歷血。

聞者淒楚,見之嗚咽。

恐音徽之寂寥,庶揚芳於鏤碣。

〔其二〕

(《唐代墓誌彙編·殘志》○一二)

◇ 唐王五從高叔祖易定等州(缺)上柱國李公故夫人遼東榮(下缺)墓誌

夫人諱尚卿,其先遼東人,(下缺)□□后妃之賢者,故慎氏(下缺)□□名振於義武軍,三代(下缺)□柔和,立十性十婉順,深有靜(下缺)□□□尚容德也。

自作嬪君(下缺)□□□玉葉秀而芳十陰十多(下缺)□□親禮樂之風,訓十習十(下缺)□□□之祿,華如桃李,□(下缺)□□近無出其二美焉,(下缺)□□□而虧隨彼蒼(下缺)□□亟九日,終於定州博陵(下缺)□□十習十禮,次曰師周,承天(下缺)□□□聞詩禮積十習十義(下缺)□□不自勝歎鳴鳳而□(下缺)□□並請俸錢,以喪事至(下缺)□□夫婦之道聿修,承□(下缺)□□安喜縣鮮虞鄉暉□(下缺)□以□受命,刊志貞石,用(下缺)□美淑德,夫人令名,惟桃之華,(下缺)□□□□之原兮,峨峨孤墳兮,(下缺)

(《常山貞石志》、《八瓊室金石補正》七十八)

◇ 唐中岳沙門釋法如禪師行狀

大師諱法如,姓王氏,上十十黨十十人也。

幼隨舅任澧十陽十,事青布明為師。

年十九出家,志求大法。

明內隱禪智,當人見讓云:「蘄州忍禪師所行三昧,汝宜往諮受。」

曰:「敬聞命矣。」

其後至彼會中,稽請畢已,祖師默辯先機,即授其道。

開佛密意,頓入一乘,數緣非緣,二種者盡。

至清涼池,入空寂捨,可謂不動真際,而知萬象者也。

天竺相承,本無文字,入此門者,唯意相傳。

故廬山遠法師《禪經序》云:則是阿難,曲承音詔,遇非其人,必藏之靈府,幽關莫辟,罕窺其庭。

如來泥曰未久,阿難傳末田地,末田地傳捨那婆斯,此三應真,冥契於昔,功在言外,經所不辯,必暗軌元匠,孱然無差。

又有達節善變,出處無際,晦名寄跡,無聞無示。

斯人不可以名部分別有宗矣。

明者即南天竺三藏法師菩提達摩,紹隆此宗,步武東鄰之國,傳曰神化幽跡。

入魏傳可,可傳粲,粲傳信,信傳忍,忍傳如。

當傳之不可言者,非曰其人,孰能傳哉!

至鹹亨五年,祖師滅度,始終奉侍。

經十六載,既淮南化掩,北遊中岳,後居少林寺。

處眾三年,人不知其量。

所以守本全樸,棄世浮榮,廉謙之德,賢士之靈也;外藏名十器,內洽元功,庶幾之道,高遁之風也;對問辭簡,窮十精十入微,出有之計,解空之圍也;權智勇略,能建法城,安人之友,師者之明也。

垂拱二年,四標領僧眾,集少林十精十捨,請開禪法,僉曰:「始自後魏,爰降於唐,帝代有五,年將二百,而命世之德,時時間出,鹹以無上大寶,貽諸後昆。

今若再振元綱,使朝聞者光復正化。」

師聞請已,辭對之曰:「言寂則意不亡,以智則慮未滅,若順諸賢之命,用隆先勝之道,如何敢矣。」

猶是謙退三讓,久乃許焉。

觀乎至人之意,廣矣大矣,深矣遠矣。

今唯以一法,能令聖凡同入,決定勇十猛,當應諦受,如人出火,不容中斷。

眾皆屈申臂頃,便得本心。

師以一印之法,密印於眾意,世界不現,則是法界此法,如空中月影,出現應度者心。

子勤行之,道在其中矣。

而大化既敷,其事廣博,群機隱變之度,毫釐不差。

自後頻誨學人,所疑鹹速發問。

俄然現疾,乃先覺有征爾。

最後一十夜,端坐樹下,告以遺訓,重明宗極,顯七日而為一切,悟彈指而震大千。

法無去來,延促思盡,即永昌元年歲次己丑七月二十七日午時,寂然卒世,春秋五十有二,瘞於少室山之原也。

諸受業沙門北就高頂,起塔置石,優填王釋迦像,並累師之行狀,勒在佛碑。

冀匯奉廟庭,觀文以自試曰:我師利見,動寂無方。

陶均萬累,廣世為梁。

登微有階,庶勤必臧。

遺功罔極,日月齊光。

(《十二硯齋金石錄》、《金石續編》六)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唐文拾遺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