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拾遺》卷五十:開元中修定寺僧。開元七年作。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唐文拾遺》卷五十

唐文拾遺

卷五十

◎元昉

開元中修定寺僧。

開元七年作。

◇大唐鄴縣修定寺傳記

蓋聞赤驥西幸,啟聲教於隆周;白馬東巡,降靈儀於盛漢。

圖澄北邁,息威怒於趙邦;僧會南遊,正邪謗於吳國。

安上馭秦□之乘,飛令譽於彌天;生公居宋帝之宮,播芳猷於席地。

遂致人王頂敬,天主歸心,修邸第以擬金園,塋陵台而模像設。

八解流液,注溟渤噗漣漪;七覺敷榮,冠嵩華而共峙。

是以金場寶剎,鱗次於郊畿;振錫乘杯,羽翊於都邑矣。

修定寺者,後魏蘭若沙門釋僧猛之所立也。

法師俗姓張氏,少游鄴境,唯工弋獵。

道緣將發,爰降異征於此山下,遇一麀鹿,應機飲羽,因即墮胎,曲躬遮護,更無懼意。

乃歎曰:「昔聞此獸,死不擇十陰十,今者懷戀麛夭,輕命若是。

我雖人也,誠不及之。」

悲慟潸泫,遂挫拉弓矢,即於此地結構草庵,誓求真覺。

割十愛十綱於人世,委形質於林泉,獸狎無驚,禽馴不擾,棲遲此谷,積十餘年,有一神虎,常隨翊衛。

於時金行支否,水德潛通,五馬逸於十江十湖,二龍徙於河洛。

太和十有八載,六軍自北徂南,陳萬騎於此山,設三驅之盛禮。

大緣既下,此虎來奔。

猛以衲衣覆裹,安置繩十床十之下。

逐者尋至猛房前,十溫十涼才訖,即陳本意。

猛謂彼曰:「若不屠戮,在近不遙,必擬殺傷,定難可得。」

彼矯苔,猛乃抱彪還,群虞崩駭,莫敢前受。

既睹希有,遂以奏聞。

孝文驚其靈異,鑾駕親矚,素崇玄化,是用彌殷,庶旌厥事,爰詔立寺。

以此谷四面山勢,狀類城埤,因此給額名天城寺。

次有沙門法上者,汲郡朝歌人也。

業行優裕,聲聞天朝。

興和三年,大將軍尚書令高澄奏請入鄴,為昭玄沙門都維那,居大定國寺而充道首。

既非所好,辭樂幽閒,不違所請,移居此寺。

澄文又別改本號為城山寺焉。

魏歷既革,禪位大齊,文宣登極,敬奉愈甚。

天保元年八月,巡幸此山,禮謁法師,進受菩薩戒,布發於地,令師踐之,因以為大統。

既見二水寺前合流,又改為合水寺焉。

封方十里,禁人樵采射獵,仍給武官兵士,守衛修營。

三時視覲,四事無闕。

師以什物余積,擬建支提。

有一工人忽然而至入定思慮,出觀剞鐫,窮陶甄之藝能,竭雕鏤之微妙,寫慈天之寶帳,圖釋主之金容,雖無優之役龍神,無以加也。

自後齊師失律,鼎遷於周。

建德六年,武帝納張賓邪諫,先廢釋宗。

鄴城三縣二十餘寺,限十日內並使焚除,此寺於時,亦同毀滅。

賴使者深重三寶,不忍全除,雖奉嚴敕,才燒欄檻階砌,圻去露盤仟掌而已,是以齊國靈跡,此塔獨存也。

自後周氏無道,神器授隨,文皇踐祚,大宏佛法。

開皇三年十月十五日,下敕修理,度人配住,改名為修定寺,封疆賙給,一同齊日。

皇朝武德七年,又被省廢。

至貞觀十年四月,敕為皇后虛風日久,未善痊除,修復廢寺,以希福力,天下三百九十二所佛事院宇,並好山水形勝有七塔者,並依舊名置立。

相州亦所同時得額,均人配住,名修定寺,故今則因其號也。

開元七年歲次己未。

(《安十陽十金石錄》)

◎慧雲

天寶中嵩山僧。

◇嵩山故大德淨藏禪師身塔銘(並序)

大師諱藏,借姓戚,濟十陰十郡人也。

十九出家,六載持誦《金剛》、《般若》、《楞伽》、《思益》等經,寫瓶貫埏,諷味十精十純。

來至嵩岳,遇安大師,親承咨問十有餘年,大師化後,遂往韶郡,詣能和上咨玄問道,言下流涕,遂至荊南尋睹大師,親承五載,能遂印可,付法傳燈。

持而北歸,至大雄山玉像蘭若,一從棲寓,三十餘周,名聞四海,眾所知識。

復至嵩財會善西塔安禪師院,睹茲靈跡,實可奇耳,遂於茲住。

闕乎聖典,乃造寫藏經五千餘卷。

師乃如如生象,空空烈跡,可、璨、信、忍,宗旨密傳,七祖流通,起自中岳。

師亦心苞萬有,慧照五明,為法侶津梁,作禪門龜鏡。

於是化流河洛,屢積歲辰,不憚劬勞,鹹崇聖教。

春秋七十有二,夏三十八臘,無疾示疾,憩息禪堂,端坐往生,歸乎寂滅。

即以其歲天寶五載歲次丙丁十月廿六日午時,奄將神謝。

門人慧雲、智祥、法借弟子等,莫不攀慕教緣,奢花雨淚,哀戀摧慟,良可悲哉!敬重師恩,勒銘建塔,舉高四丈,給砌一層。

念多寶之全身,相釋迦之半座,標心孝道,以偈而宣:

猗歟高僧,嵩巖劫增。

心星聚照,智月清升。

坐功深遠,靈跡時征。

闕惟上德,成茲法興。

(其一)

五法三十性十,八萬四千。

帝京河洛,流化通宣。

不憚劬勞,三五載間。

造寫三藏,頓悟四禪。

(其二)

三摩缽底,定力孤堅。

悲通法界,慈治人天。

法身圓淨,無言可詮。

門人至孝,建塔靈山。

(其三)

(石刻。

《金石萃編》八十七)

◎處訥

開成間會稽沙門。

◇結九品往生社序

唐工成丑年歲次庾申,皇帝升極。

是歲夏五月,會稽禹寺請玄英法師講《金剛經》於余姚平原十精十捨,會次慕一千二百五十人,結九品往生社。

夫為善者迷於所趣,無量壽佛退念不息,遺民掛冕,康樂投簪,史氏稱之。

其風不泯,英公學我真教,挹其遺蹤,施有等差,階陳九品,旁求貞石,書其姓字,不以予管見,命序其事雲。

(《德清俞氏叢書》、《八瓊室金石補正》七十三)

◎君長

岳林寺僧。

◇岳林寺塔記

自金輪氏應跡,迦維大漢,教流諸夏,尊舍利於支提,儼靈相於寶殿,誠知殿塔之位,闕而不可。

茲寺二所即女弟子傅氏二十娘十之建也。

傳氏媲於朱室三紀,不幸而所天早喪,十愛十子又天,恂然霜質,而恪勤檀度。

時大中五載再創□□殿堂侖焉,闕者唯塔,傅氏發言曰:生(缺九字)矣。

遂(下缺)(石刻。

《金石續編》十一)

◎圓照

唐末北山院僧。

◇北山院造像記

捨(缺)建置北山院僧圓照,生不感元死(缺)報(缺)趣托於何道,今世當來無憑度於□阿彌(缺)經鐫鑿一石龕,造西方彌佛觀音(缺)心同(缺)力,十念往生。

僧人圓照發心便(缺)成就,所有佈施文麻至鑿佛所,願不□(缺)恐。

乾符六年十二月十四日,僧圓照記。

(《金石苑》二、《八瓊室金石補正》七十七)

◎季良

唐大安國寺僧,失其時代。

◇沙彌尼清真塔銘(並序)

勤榮尼者,扶風馬公左武衛中候順之季女,大招福寺郯法師之猶子子也。

幼而聰慧,十性十善管弦,耳所一聞,心便默記,仁賢十溫十克,尤重釋門。

父母違而嫁之,遂適隴西李氏,宿衛榮之貴妻。

自入夫門,便為孝婦,雖居俗禮,常樂真乘。

每持《金剛經》,無間於日,迨十許稔。

不意染綿贏之疾,藥物不救,委臥匡十床十,由是□□□心,捨俗從道,契宿願(下闕)(石刻)

◎行堅

後梁時洛都僧。

◇惠光和尚舍利銘記

大梁故牆西麗景門上北壁上,乾化三年春三月,長老惠光和尚建置禪院。

至五年歲次乙亥三月庚辰朔十二日壬申遷化,十四日焚燒,得感應舍利。

京都人眾皆頂謁。

其年十月八日,禮葬於洛都當院內,故記於舍利銘記。

院主僧行堅。

(石刻)

◎沙門紹

蜀廣政中王董龕報國院僧。

◇蜀普慈縣永封裡再興王董龕報國院碑記

夫覺皇垂慈,應生軋竺,乘六牙而辭兜率,踏七步而誕迦維,月□超□,星光□耀,則知超凡入聖,歷劫修來,證無上之菩提,獲當世之妙果。

故得周□幻顯□金□眉十抽十白毫,頂旋紺發,窮生死際,盡未來時,巍巍稱三界之能師,蕩蕩□四生之慈父,遂感十方皈敬,萬類虔誠,垂慈於天上人間,利物於此邦他土,莫不□□□□,□願□形,一念志誠,塵沙罪滅,則有宣徽南院相公莊保頭林延璋。

伏見□□□□所地名王董龕,額標報國院,巖有一佛二菩薩,並聖□兩龕,積年□像□遂乃上聞都莊僕射,許令召僧興修,即經本縣鎮判狀請羅大德奉□□令上(人)□皇帝文武重臣、本莊南院相公、州縣寮采、都莊僕射及遠近士□,起□□□住持葺理,供佛香燈,永為福祚。

其院元有常住永封裡普慈大路涪水旁□□壹□大七拾八隻,並院基乾地前後,謹具四至界畔,聲豎於內,東從天□□□,南接三堆石,至水井,西從石橋沿天流水,上接崖峻,尋崖峻向北,卻沿天□接無水為界。

其院常住所立四至,盟誓已後,異日他時,忽有別人侵耕一犁□□□□□稅課者,願行藏不吉,染患百牛,順其斯善者,願福至命通,運為稱意,相次緣化□□十六羅漢一堂,及重妝修釋迦部眾贊訖,皆回聖化,實賚堯年,堪發道心,□□佛□。

既因知識,立身還自友朋,聞勝善而忻躍齊心,見修崇而悉皆注意,求哀□□□□□□任是闡提之流,亦發正真之路,祛除諂詐,消磨業輪,一向回猛,興大善心,願克備功德□,分明了衣上之珠,彷彿鑒礦中之寶。

伏願國安民泰,雨衣順風調,田種豐盈,公私葉遂。

以大蜀廣政二十年歲次丁已十一月二十七日設齋表贊訖。

〔道場主,莊保頭林延璋,女弟子程氏、楊氏、新婦馮氏、□□□。

長男林知□,次男知鍔、知海、知義、知十愛十、知俊、知勝、知朗。

孫子林德超,德薇。

同發心弟子王宗貴,女弟子戚氏、新婦梁氏。

長男王洪諫、洪朗、洪連、洪仙。

院內小師□智深,智詮,簡州清化軍鐫字,衙推楊朗表。

鎮遏使李仁悅上偈:昔日古伽藍,名為王董龕。

數載無僧俗,積歲少人瞻。

縣鎮興三善,率土盡妝嚴。

我佛(下缺)。

(《金石苑》二、《八瓊室金石補正》八十一)

◎李國貞

國貞,廣德中道士,《舊唐書》附《王傳》。

◇請於昭應縣南置天華上宮奏

皇室仙系,修崇靈路,請於昭應縣南三十里山頂,置天華上宮露台,天地婆父、三皇道君、太古天皇、中古伏羲媧皇等祠堂,並置灑掃宮戶一百人。

又於縣之南義扶谷故湫置祠堂。

(《唐會要》二十二)

◎盧元卿

元卿,元和中太清宮道士。

◇法書跋尾記

右按工部侍郎韋公云:「貞觀中,搜訪王右軍等真跡,出御府金帛,重為購賞,人間古本,紛然畢集。

太宗令魏少師、虞永興、褚河南等定其真偽。

右軍之跡,凡得真行二百九十紙,裝為七十卷,草書二千紙,裝為八十卷。

小王、張芝等,亦合少多,勒為卷帙。

以貞觀字為印,印縫及卷之首尾,其草跡又令河南真書小字帖紙影之。

其古本,亦有是梁隋官本者,梁則滿騫、徐僧權、沈熾文、朱異,隋則十江十總、姚察等署記。

太宗又令魏、褚等卷下更署名記。

開元五年,敕陸元悌、魏哲、劉懷信等檢校換褾,分一卷為兩卷,總見在有八十卷,余並墜失。

元悌等又割去膠代名賢押署,以已名氏代焉,上自書開元二字為印記之。

王右軍書凡一百三十卷,小王二十八卷,張芝、張昶書一卷。」

徐會稽云:「太宗大購圖書,內庫有鍾繇、張芝、張昶、王羲之父子書四百卷,及漢、魏、晉、朱、齊、梁雜跡三百卷。

貞觀十三年十二月裝成部帙,以貞觀字印縫,命起居郎褚遂良排署。」

元卿見建中已後翰林中雜跡,用翰林印印縫,茹蘭芳等署名。

又云:「貞元十一年正月,於都官郎中寶泉興化宅見王 書、鍾會書各一卷,武都公李造押名。

又兩卷,並古錦褾玉軸,每卷十餘人書。

內一卷,開皇十八年押署,有內史薛道衡署名。」

前後所見貞觀十三年及開元五年書法,跋尾題署人名或人數不同,今具如前。

元和三年歲次戊子四月五日,太清宮道士盧元卿記。

(《書苑菁華》)

◇跋尾記

右。

前件卷是官庫目錄第三十,共四帖,都一百六十一字,玳瑁軸,古錦褾,有貞觀印字及李氏印。

謹具跋尾如前,元和三年四月六日,盧元卿記。

(同上)

◎徐靈府

靈府,錢塘人。

方瀛觀道士。

頻詔不起,號默希子。

(著《列子注》)

◇天台山記

孫綽云:「涉海則有方丈蓬萊,登陸則有四明天台。」

信矣哉!蓋寰瀛之靈墟,三清之別館。

按《真誥》云:「天台山高一萬八千丈,周回八百里,山有八重,四面如一,當牛斗之分,以其上應台宿,光輔紫宸,故名天台,亦曰桐柏。」

棲山陶隱居《登真隱訣》云:「大小台處五縣中央(原註:即余姚、臨海、唐興、句章、剡縣也)。

大小台乃桐柏山,六里乃至二石橋,先得小者。

復行百餘里,更得大者,在最高處採藥人,彷彿見之,石屏虹梁,與畫相似。

又見玉堂金闕,望橋邊有蓮花狀,大如車輪,其花恍惚不可熟見。

大小台者,以石橋之大小為名。」

據此說,即天台與桐柏,二山相接而小異也。

按長康《啟蒙記》云:「天台山在會稽郡五縣界中,去人境不遠,路經瀑布,次經猶溪,至於浙山。

猶溪在唐興縣東二十里發源,自花頂從鳳凰山東南流,合縣大溪,入於臨海郡溪十江十也。

其水深冷,前有石橋,遙望不盈尺,長數十步,臨絕溟之澗,忘其身者,然後能度。

度者見天台山,蔚然凝秀,雙嶺於青霄之上,有瓊樓玉堂,瑤林醴泉,仙物異種,偶或有見者,當時斫樹記之,再尋則不復可得也。」

按此記說,則神異之所,非造次可睹焉。

今遊人眾所見者,蓋非此橋,且猶溪高處,不見有橋,今眾人所見者,乃在歇亭西二十里,水流於剡縣界,定知不是長康所說之橋也。

州取山名,曰台州,縣隸唐興,即古始豐縣也。

肅宗上元二年,改為唐興縣。

山去州一百四十八里,去縣有一十八里,一頭亞入滄海中。

有金庭不死之鄉,在桐柏之中,方圓可三十里,上常有黃雲覆之,樹則蘇玡琳碧,泉則石髓金漿,《真誥》所謂金庭洞天,是桐柏真人之所治也。

真人周靈王太子喬,字子晉,好吹笙,作鳳鳴於伊雒間。

道人浮丘公接以上嵩山,三十餘年後,求之不得,偶乘白鶴,謝時人而去,以仙官授任為桐柏真人,右弼王領五嶽司,侍帝來治茲山也。

故《真誥》云:「吳句曲之金陵,越桐柏之金庭,成真之靈墟,養神之福境。」

《名山福地記》云:「洪波不登,三災黃莫至。」

又云:「經丹水南行,有洞十十交十十會從中過,即赤城丹山之洞,上玉清平之天,周迥三百里。」

洞門在樂安縣界,即十六洞天第六洞也,即茆司命所治也。

群峰崢嶸,碧障合沓,磨霄凌漢,煙蒸雲起,霧乘迸芳,瑤花間發,光彩輝燭,四時如春,鳳翔神鸞,棲於其上,豐狐文豹,隱於其中。

南馳縉雲,北接四明,東距溟渤,西通剡川。

又多產檉,松桂垂珠,積翠於重巖;玄光靈芝,吐耀於幽谷。

至於巖煙匿景,匪徒與五嶽爭雄;考異搜奇,自可引三山為匹。

爰洎晉宋,至於梁陳,鹹以日中星鳥;望秩茲山,藏璧獻琛,率為常典。

《抱朴子內篇》云:「凡諸小山,不堪作神丹金液,皆有木石之十精十,千歲老魅,能壞人藥,唯嵩鎮、少室、縉雲、羅浮、大小台,比諸山正神居處,助人為福,可以修真練藥者矣。」

天台觀在唐興縣北十八里,桐柏山西南瀑布巖下。

舊《圖經》云:吳主孫權為葛仙公所創,最居形勝,北沿王真君壇,東北連丹霞洞,西北拋翠屏巖。

故孫興公《天台山賦》云:「搏壁立之翠屏。」

即此巖也。

仙壇與翠屏巖聳空斗峙,瀑布迸流,落落西崖間,可千餘丈,狀素霓垂天,飛帛觸地。

孫興公賦云:「瀑布飛流以界道。」

即此處是也。

騰波濆沫,近驚翻雲,鼓怒振雷,遙聞神悅。

瀑布南流百餘步,與靈溪相合,流注縣大溪,入於臨海郡也。

觀中流引瀑水,縈繞廊院,灌注池沼,荷芰芬芳,蘿竹十十交十十映,游者忘歸,勝概之極也。

觀東一百五十步,先有故柳史君宅,號曰紫霄山居。

南矚蒼嶺,北接紫霄峰,左右皆列小山,邐迤為勢。

東北連丹霞洞,洞有葛仙公練丹之初所也。

宅中多植靈葩翠檉,修笙其卉,曲池澴沼,藥院丹爐,斯亦煉化之奇景。

柳君名泌,憲宗十三年,自復州石門山詔征授台州刺史。

不至郡,便止山下,領務備藥,援渾家於丹霞洞隱仙也。

自天台觀西去瀑布寺二里,宋元嘉年中,沙門法順所興立。

近瀑布下,因以為名。

寺北一里有巖,高百丈,名百丈巖,巖下靈溪。

孫與公賦:「過靈溪而一灌,疏煩慮於心胸。」

寺引溪水,經廚中過,還繞廊院。

寺南九峰山,山高百餘丈,周迴六里,亦天台有派幹也。

舊名九垅山,天寶六載改為九峰山。

昔王逸少與支道林常登此山,以為勝矚也。

自天台觀北路上桐柏觀一十二里,皆懸崖磴道,盤折而上,皆長松狹路,至於桐柏洞門。

故賦云:「蘇萋萋之纖草,蔭落落之長松。」

即此地也。

自洞門一小嶺,可二里乃至觀處,倚小松嶺,嶺前豁平陸數頃,四面特起峰巒,有若郛郭,乃神真之所休憩,巢許之所欽,自非歙沉凌霄漢,夢龜鶴之夭促,與天地而長久者,何以居焉。

昔褚先生修道之所,又徐法師之於此立道房齋閤,號曰隱真之中峰。

觀前有田頃余,東有溪曰清溪,溪注田西經三井,飛流瀑布,凡是遊客,但親景奇物異,恍然似升玄都玉京者矣。

觀即唐睿宗景龍二年為白雲先生所置。

白雲先生乃司馬天師也,名子徽,字承禎,河內十溫十人,事載在碑中。

先生初入花頂峰,遇王義之入山學業,先生過筆法付義之:「子欲學書,好聽吾語。

夫受筆法,與俗不同,須靜其心,後澄其心思,暮在功書,觔骨附近,氣力又面均停,握管與握玉無殊,下筆與投峰不別,莫誇端正,但取堅強,觔力若成,自然端正。

東邊石室,子莫頻過,儘是異獸十精十靈也。

向余邊受業,凡人到彼必傷,緣殘吾命,汝將來料伊不敢。

西邊石室,甚是清閒,案硯俱全,詩書並足,松花仙果,可給朝餐,石茗香泉,堪充暮飲。

閒玩水自散情懷,悶即凌峰,莫思閒事。」

義之既蒙處分,豈敢有違,一登石室,二載不虧,夜則望月臨池,朝則投雲握管,澄濾其思,暮在功書,清靜其心神,志求筆法。

光迥影轉,節物頻移,日就月將,便經年載。

義之第一年學書,似蛇驚春蟄,魚躍寒泉,筆下龍飛,行間蝶舞,雖未殊妙,早以驚群。

至第二年學書,似鶴度春林,雲飛玉間,筆捨五彩,墨點如龜,筋骨相連,似垂金鎖。

至第三年學書,將為是妙也,遂書得數紙來。

先生再拜展於案上,一見凜然作色,高聲謂責義之曰:「子之書法,全未有功,觔骨俱少,氣力全無,作此書格,豈成文字?但且學書,有命即至,仙堂無事,不勞相訪。」

義之唱喏,即歸書堂。

援又得三年功,書成矣。

先生乃贊義之曰:「念汝書跡,異世不同。

淡處不淡,濃處不濃。

得之者罕有,見之者難逢。

進一字千金重賞,獻一字萬戶封侯。」

再贊曰:「眾木中松,群山中峰,靈鶴中沖,五嶽中嵩。

吾令歸俗,汝向九霄紅。

汝歸於世界,如鶴出籠。

別後有心相顧,時時遙望白雲中。」

先生初入天台,後睿宗皇帝詔復桐柏舊額,請先生居之。

其降敕書曰:「吳朝葛仙公廢桐柏觀右天台山,如聞始豐縣人斫伐松竹,毀廢壇場,多有穢觸,頻致死亡。

仰州縣官與司馬練師相知,於天台山中僻方封取四十里,以為禽十獸草木長生之福地,量一觀仍還舊額。」

初構天尊堂有五,虛其上三,而良吏書之,以記祥也。

天寶六載,郡守賈公長源及玄靜先生李君名含光,即天師弟子之玄宗師等立碑,太史崔尚制文,翰林學士韓擇木書,玄宗皇帝親書其碑額。

觀南一里有石壇一級,以磚石雜砌,方廣三十二丈。

按《法十輪經》,即太極三真人下降,授葛仙公修道於天台山,感降上真於此壇也。

仙公真經並義注之所也,事跡具在《本起傳》中,此不備載。

壇西南下石上,有隸書刻記之,日誥使徐公醮壇,授仙公經。

真人自稱姓徐,名來勒字,則未詳何人也。

壇前有塘,名曰降真塘,塘多植荷莕之類。

自塘南一里至洞門,門外西南一里餘至王真君壇,真君即桐柏真人也。

有小殿,即真君儀像儼焉。

開元初,玄宗創立之,度道士七人邐掃也。

殿前有石泉,名曰醴泉,南三步新立上真亭,身臨萬仞,坐觀千里,游者登之,坐眺平陸。

按正壇在真君殿西北二十步,有石壇,方廣四丈,八尺一級,甃以古塼,今州縣祈請水旱,皆於此壇。

殿東二十步,又有古八角壇,自殿西北下山三百步,即至三井。

一井今闉塞,俗傳雲曾有尼師洗手觸之,一旦自塞,二井其深不測,並自然天鑿。

嘗有好事者投綸於其間,繒綸盡而不及底,或雲通海,或雲海眼,未可詳也。

其春夏時,每雨將降,則潀流灌激,湓湧雷吼,有若蛟螭潛隱之鼓怒也。

其間游者見之,莫不神駭膽栗。

邑中有水旱,令長每虔祀情誠,祈於晴雨,無不響應之,是國家投龍璧醮祭祈福之所。

高宗永淳二年,投龍於此。

玄宗開元二十五年,詔令太常卿修禮儀使韋縚繼金龍白璧投於井。

寶歷元年,主上遺中使王士岌、道門威儀趙常盈、太清大德阮幽閒、翰林待詔祿通玄,五月十三日到山,於天台觀設醮,許往三井投龍璧也。

自三井西上一峰約二里,有僧院名佛窟院,今道元觀是也。

前枕翠屏巖,北連桐柏大山,翠屏巖與仙壇,狹徑瀑布,雙峙霄降,半隱雲表。

巖上有亭子,極眺平陸,此處並為殊景也。

自桐柏觀西北行七里,乃至瓊台,中天以懸居,自百丈巖,無上瓊台路,皆水石深嶮,不可登涉,事須登仙壇取桐柏路,方可得到。

即平視瓊台,而且下望雙闕,而游者多怪瓊台不在中天,雙闕不出雲表,猶在山上觀之然也。

若自下仰視,則瓊台不啻中天。

雙闕五里,狹靈溪而行,翠壁萬仞,森倚相向,奇花秀檉,牙發芳桑,珍禽靈獸,造楊清音。

余曾尋瓊台,下雲溪,溯流北行三十里,或潺湲淺漱,其平則三里五里,或潭洞院杳,其深則千丈萬丈。

怪石嶔崟,水色明鮮,歷歷見底,纖鱗莫隱。

造之者不覺忘歸,非神仙之窟宅,曷能若斯。

桐柏東北五里,有華林山居,水石清秀,靈寂之境也(原註:長慶初,道士陳宗言修真之所)。

自觀北上一峰,可五里有方瀛山居。

上有平地頃余,前有池塘廣數敏畝。

塘中有小洲島焉,有苛芰。

前眺望蒼岑,後聳雲蓋,即後峰名也。

西接瓊台,東近華林,即靈府長慶元年定室於此,是天台第二重。

自方瀛上七里,有玉霄山居,平地頃余,四山迥合,又邃若洞天也,即天台第三重。

自玉霄東南行三里,有雙石澗列為高門,可百餘仞,因呼為石門。

桐柏觀北,亦有上華頂路,路深邃梗澀,遊人罕逢,此行多取國清路上。

自天台觀西行十五里,有白巖寺,寺去縣三十里,宋末有僧普遼所見十精十捨。

自天台觀東行一十五里,有赤城山,山廟三百丈,周回七里,即天台南門也,古今即是於國家醮祭之所。

其山積石,石色赩然如朝霞,望之如雉堞,故名赤城,亦名燒山。

故賦云:「赤城霞起以建標。」

即此山也。

半山有飛霞寺,即是梁岳王母為居此寺也,今則廢矣。

山下有石室,道士居之。

其中山趾有寺曰中嚴寺,即是西國高僧白道猷所立也。

國清寺在縣北十里,皆長松夾道至於寺,寺即隨煬帝開皇十八年為智顗禪師所創也。

寺有五峰,一八桂峰,二映霞峰,三靈芝峰,四靈禽峰,五祥雲峰,雙澗迴抱。

天下四絕寺,國清第一絕也。

寺上方兜率台,台東有石壇,中有泉,昔普明禪師將錫杖隊開,名錫杖泉。

自國清寺東北一十五里,有禪林寺,寺本智顗禪師修禪於此也。

以貞元四年使牒移黃巖縣廢禪林寺額,來易於道場之名。

寺東一十五里,有香爐峰,甚高嶮,峰上多有香柏,檉桂之木相連。

有宴坐峰,其峰可高百除丈,是智者大師降魔峰。

後有神人送石屏峰於大師背後,至今存焉。

峰下有龍潭,周迴一里,下注螺溪,亦出縣大溪耳。

寺西北上十里至陳田(原註:昔有神人於此開田,供智者大師朝種暮收)。

自陳田可五里,西入一源甚平,坵號曰白砂,有僧居之。

禪林寺西北止二十五里,乃至歇亭,即平昌孟公簡廉察浙東。

北一十里,乃至靈壚,今來是智者禪院,即白雲先生所居之處也。

先生早歲從道,始居嵩華,猶雜以風塵,不任幽賞。

乃東入台岳,雅愜素尚,遂此建修真之所。

《真誥》云:「天台山中有不死之鄉,成禪之靈墟,常有黃雲覆之。」

此則其地也。

故建思真之堂,兼號黃雲堂。

堂有小澗,南有崗,其勢迥合,崗前有平地,立壇一級,用石甃之,名曰玄神。

故先生《靈墟頌》云:「堂號黃雲,以聚真氣。

壇名玄神,仰窺清景。」

東為練形之室,吸引所居;南為鳳軫之台,以吟風奏暢;西為朝神靖開啟祈依;北曰龍章之閣,以瞻雲副墨。

卑而不陋,可待風雨;怙而不豐,可全虛白。

壇前十步有大溪,發源華頂,東南流寧海界。

又堂西十步有泉,其色味甘,可以愈疾。

中間平地立別院,營大丹爐,修劍鏡,並皆克就。

長松十株,修竹數頃,皆天師手植。

頻有詔命,先生皆不就。

至睿宗景雲二年,令兄承褘就山邀迓。

詔書曰:「練師德超河上,道邁浮丘,高游碧落之庭,獨步清源之境。

朕初臨寶位,久藉徽猷,雖非堯舜丕圖,翹心嚙缺;軒轅御歷,遙想崆峒。

緬惟波懷,寧妨此願,朝欽夕佇,跡滯心飛。

欲遣使者迎,或慮煉師驚懼,故令承褘往詔,願與同來。

披尉不遙,無先此慮。」

先生隨詔至京,帝問以「理身以清高為貴,理國則如何先?」

師對曰:「國猶身也,身猶國也。

老君游心於淡,合氣於漠,順物自然,而無私也,而天下治也。

《易》曰:『大人與天地合其德。

』是知天不言而信,不為而成,元為之理家之道也。」

帝歎曰:「廣成之言,何以加此。」

請歸山,帝賜寶琴一張及霞紋帔。

中朝屬詞之士,贈詩百餘人。

帝遂置桐柏觀,詔先生居之。

自靈墟南出二十里,有小莊在歡溪也。

梁高士顧歡曾居此,是名歡溪也。

自歇亭西行,注澗一十五里,至石橋頭,有小亭子。

石橋色皆清,長七丈,南頭闊七尺,北頭闊二尺,龍形龜背,架萬仞之壑上,有兩澗合流,從橋下過,洩為瀑布。

西流十出剡縣界,從下仰視,若晴虹之飲澗。

橋勢崟峭,水聲崩落,時有過者,目眩心悸,今遊人所見者,正是此橋也,是羅漢所居之所也。

意為即小者,則不知大者復在何處,蓋神仙冥隱,非常人所睹。

從此橋沿澗行一十五里,又有一石橋中斷,號為斷橋也。

自歇亭北上廿里,上華頂峰,此天台山極高處也。

常為雲霧霾翳,少有晴朗之時。

其高霏微,似寒先雲,幽澗凝冱,經夏不消,若遇晴時,則朝觀日之所設。

《圖經》云:「白雲先生從靈墟至華頂兩處,從來朝謁不絕。

其上造天尊堂,並左右二室,開寶以延日月,朝餐其光;鑒龕以貯雲霧,夕吸其氣。

堂前立壇三級,堂內有石像石磬,上有鐵香爐並鐘。

此壇久為荒榛,近亦修開也。

堂東一十步有甘泉,先生住經二十八載,頻奉敕詔,先生多不就,有表云:「俗人貞隱,猶許高棲,道士修真,理宜遜遠。」

又詔云:「雖阻彼懷,宜從此旨,請斷來表,無或二三。」

開元十一年,玄宗皇帝追入內。

先生辭歸,帝以天台幽遠,難以迎請,遂於王屋山選形勝,特置十陽十台觀居之。

今靈墟華頂,無復堂宇,唯余松竹,天氣晴望見海水,碧色朕然,與天同光。

若清真之儔,則三山十洲,彷彿而睹,雲佩風笙,倏忽而聞。

自華頂北直,下甚嶮阻,千崖萬壑,千林復澗,猿猱騰翥,靈祗憑托,非人跡所及。

又去天台北門,在剡縣金靈觀,觀前有香爐峰,峰下有山十穴十,可以窺之,則莫窮深淺。

自天台山西北有一峰,孤秀迴拔,與天台相對,曰天姥峰,下臨剡縣路,仰望宛在天表。

舊屬臨海郡,今肄會稽。

又有大唾小唾二峰,去天姥唾為谷。

天姥峰有石橋,以天台相連,石壁上有刊字,科斗之文,高邈不可尋覓。

春月醮者,聞笳簫鼓之十聲。

宋元嘉中,台遣畫工匠,寫山狀於圓扇,以標□靈異,即夏禹時劉阮二人採藥遇仙之所也。

古之剡人劉晟、阮肇,入山遇仙於此,其事亦具在本傳。

又按《仙經》雲此山有石橋一所,現二所不知其處。

又云:「多散仙人,遇得橋,即與相見。」

以此言之,即靈仙之橋也。

非今常人見者,自非十精十誠玄達,阻絕相偶,真仙亦不可得見,橋亦安可睹之。

至於奇禽異獸,千狀萬類,不可稱記,靈葩仙草,潛產谷中,莫能名之,而五芝耀綵,非真不遇,建木匿影,豈凡所觀。

靈府以元和十年,自衡岳移居台嶺,定室方瀛,至寶歷初歲,已逾再閏,修真之暇,聊采經誥,以述斯記,用彰靈焉。

(《古逸叢書》)

◎杜光庭

《全唐文》九百二十九有傳。

◇感古今賦

〈按:《全文》連屬《紀道德賦》與《廣成集》不同。

◇十溫十湯洞記

開州後倚盛山,東枕清十江十,溯十江十而北三十餘里,至十溫十湯井。

井有湯泉北山,麟德年震雷摧裂,山腳洞山自開。

當門有天然石鐘,如數千斤重,空懸去地二尺許,而中實,扣之無聲。

門兩壁有石,如金剛力士之形者數輩。

鍾傍有小涇,高六尺以來,行二三丈稍闊。

有石碑,巨龜負之,自然而成,但中無文字。

碑側有巨屏,上與鼎相連。

下一十穴十,側身入,可一二尺許。

自是廣闊,中路徑平坦,與常無異。

路左右滴十乳十為石,羅列眾形,龍麟鸞鶴,頹雲巍山,如林如柱,似動似躍,乍飛乍顧,千形萬態,不可殫紀。

僅一里許,傍竦蓮台,周回數步,高三四丈,層綴重迭,皆可攀躋。

旋生十乳十石,如臂如指者,以燭照之,通透塋徹,隨折脆斷。

及出洞門外,得風皆為白石矣。

自台側三四十步,步有蓮花,羅佈於地。

傍有甘泉,水色十溫十白,游洞者汲之烹茗。

前自有橫溪,湍波甚急,其聲喧洶,流十出洞外。

溪上有橋,長二三丈,闊一丈許,非石非土,功甚宏壯。

過橋得黃土坡,高四五丈,道徑險滑,行者累息,方至其頂。

坡上有巨堂,四壁平靜,中高數丈,壁上多遊人題記年月。

堂之極處曲角一十穴十,高四五丈,廣三四尺,去下丈餘,躋攀莫及。

相傳云:「昔有遊人扳緣而入,累月之後,出於巫山洞中,自後無復敢人者。」

(《游名山記》)

◇焰十陽十洞記

焰十陽十洞,古老相傳,在陵州十陽十山之上,從來隱蔽,人莫知處。

乾德三年辛已正月十六日,井監使保義軍使太保馬全章,中夜一人,裁衣束帶,巍冠古服,狀若道流,揖之俱行崖壁所。

告之曰:「此焰十陽十洞也,閉塞多年,能開發護持,可以福利邦國。」

又指其地:「近開小徑,亦斷之,勿使常人踐踏。」

言而去。

及旦,全章往尋其所,果見土勢微陷,以杖導之,深不可測。

即命本軍節級侯廣之,句當人夫掘,漸獲蹤由。

相次開掘,見三重石門,其內並是細砂,一無蟲蟻他物。

其洞自東及西,深三丈九尺,闊五尺三寸。

洞皆是石洞門,第一重高六尺,闊五尺二寸;第二重門高五尺五寸,闊三尺七寸;第三重門高四尺七寸,闊三尺五寸。

第三重門內從頂至底,一向高六尺一寸,其三重相去各□,鐫鑿十精十巧,迨非人巧。

第三重南畔石房,闊七尺四寸,高四尺八寸,深四尺二寸。

其後別有一小十洞,元有一片石遮掩其門。

傍通一縫,以燈燭照之,深不知其底。

北畔石房,深四尺二寸,潤七尺三寸,高五尺。

其房內有石十床十一所,西畔小石房,深二尺,闊三尺五寸,高三尺一寸。

西北畔石十床十,長三尺八寸,闊二尺八寸,西北畔灶模。

長二尺三寸,門額闊七尺,灶深八寸,周圍三尺五寸。

從洞門向東,一直至鹽井面,相去四十一丈八尺。

洞門面正東,全章召得當井監天師院,見有元和年刺史李下卿著《天師聖德碑》云:「張天師以東漢建安三年自沛游蜀,占乾為分野,見十陽十山氣象,指謂門弟子曰:「此間山直下有鹹泉焉。」

今驗此洞,正當井上,即是焰十陽十洞也。

(同上)

◇魚龍洞記

岐府西隴州路七十里餘,有魚龍洞。

中有石,或大或小,隨水流十出。

破而看之,石中皆有魚龍形。

人過洞前,並不敢語,語者便聞風雷之十聲,立致驚懼奔走,但諸人不聞耳。

(同上)

◎李德初

德初,上元中道士。

◇自題周易正義

上元二年三月十一日,因讀《周易》,著此《正義》。

從茲易號十二三,歲至一人八千□,當有大水飄溺,因得舒展曬曝。

衡十陽十道士李德初。

(《宣室志》、《太平廣記》一百五十六引《宣室志》)

◎張湛

湛,開元中道門威儀。

◇大房山投龍璧記

維開元廿七年,歲在已卯春三月,府城西南有大房山,孔水其水也。

地僻幽閒,石堂華麗,雲峰攢嶺,宛度千齡,清泉引流,勢將萬古。

耿介拔俗之士,度白雲以方臨;蕭灑出塵之賢,千青天而直上,信知山水之靈矣。

伏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纂承洪業,肇自開元,率土晏清,廿七年矣。

去開廿三年,內供奉□□呂慎盈奉敕於此水投龍璧。

暨廿四載,□□□□□又奉敕於此投龍璧。

今又奉敕於此投龍璧焉。

於時有御史大夫南十陽十張公諱守為府主矣,監官功曹參軍段暐、法師觀主□及公使□坐李義遠、平步風、高味虛、張若水、龐味道、杜崇□、李西升、□崇□、童子李延忠等,三日三夜,登壇投告。

且夫陵谷推移,百齡詎幾,僕遂斐然書美,封山刊焉。

詞曰:

丹嶺嵯峨,雙十峰邐迤。

淥水涓十涓,清泉泚泚。

蘭蕙淒淒,松風十靡十靡十。

百草開葩,眾花吐花。

刊龍璧之有功,庶千齡兮無毀。

(石刻。

《道家金石略》頁一二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唐文拾遺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