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拾遺》卷六十三:◇ 唐隴西李氏清河太夫人之碑(上缺八字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唐文拾遺》卷六十三

唐文拾遺

卷六十三

◎ 闕名(十一)

◇ 唐隴西李氏清河太夫人之碑

(上缺八字)司馬(缺六字)州司馬仲□之女也。

金枝□映,玉葉(缺二十字)孕靈月(缺四字)貞蘭郁,義徽傾風,禮茂乘龍,齊□齊賢,宜家宜室(缺十五字)於減瑟一□□□國清河縣開國以仁裕,弱冠而孤,仍遭□李夫人躬□義方,親(缺十二字)天平地,成功□於補柱;河清岳動,賞尊乎帶礪。

入居上將,出牧名藩,聖恩金紫,資自(缺十字)於善誘,流譽□天,欽賞榮盛。

貞觀九年,授清河太夫人。

若夫稟哲明敏,樹之以家風;率十性十(缺八字)窮名義,博聞聖□,豈徒動作女師,故亦言成士則。

始光婦道,終擅母儀,藉甚朝野,流形內外,永(缺六字)疾天慈哀惜,每□神衷,飲膳藥物,鹹資給御,仍令司公空儀同三司尚書左僕射英國公(缺五字)輒門衢。

其年六月七日,薨於長興坊之第,時年八十有二。

永徽三年二月,歸於□□,禮也。

監護贈(缺四字)賜之恩,越舊史之備聞,優聖朝之故事,實由儀範冠圖牒,□使哀榮紀今古。

夫人薨日,爰降詔(缺三字)大將軍房仁裕母亡,喪事所須,並宜官給。

仍令東宮五品一人檢□凶事,並賜布絹各二百段,珠玉(缺五字)時盛暑,日給冰數石。

及歸舊域,又經敕書曰:「前左領軍府大將軍房仁裕,既還鄉葬母,宜□吉(缺六字)人力傳乘等,務使周濟。

至鄉之日,仍賜米粟各二百石,多□人力。」

永徽三年歲次壬子二月癸已朔十五(缺六字)宗親豪族道俗,不遠千里而至者數千餘人,荼毒未逾十旬,恩詔特加榮命。

詔曰:「□□都會禁要(缺十字)前左領軍大將軍房仁裕比(缺四字)淹星律,宜奪情禮,應茲藩寄,可金紫光祿大夫行(缺五字)長史。」

□□□於時再三上表,乞終喪制,頻(缺六字)仁裕既以孤仔一身,終鮮兄弟,幾筵無□,方寸雲亂,詣闕陳□,□動天慈。

爰降敕書曰:「前大將軍心仁裕,近丁哀疚□□藩須人,奪情從政,宜依故事,聽於任所為立靈廣,晨昏哭臨,以終孝十性十。」

之任之日,僮僕以上數百餘人,悉給傳乘。

自□□府,已歷五年,劬寧之恩,昊天罔極。

令於潤州十江十寧縣,躬自採石造碑,羊人十獸□,運送墳塋,限以委寄任重,不獲身自□樹造,長子先禮安立,貞觀年中,碑已先樹,□重刊貞石,紀述太夫人績行遺訓,並敘重疊天恩,安措年月。

夫人□□□□□□□飾□惟□□之□旨式紀□窆之時。

泰山之喪,方簡舉而已濟;琅琊之碣,撰實錄而多慚。

其詞曰:

軒台茂祉,玄宮綿□。

□明帝媯,陶甄孔聖。

龜文日簡,龍門孤映。

盛祀彌光,攸鍾淑令。

詩史不騫,禮章(缺六字)作嬪鼎族,仁孝宜□。

□恭自牧,端十操十霜明。

芳猷□郁,婦德光備。

母儀是彰,恭維征冪。

弘宣義方,命之□□□□□□□□□哭□□□□□范人傑,功成寅亮。

□□□□,尊極綸貺。

永嗟大盡,(下缺)(《十二硯齋金石錄》、《八瓊室金石補正》三十六、《濟南金石志》三)

◇ 修寺鑄鍾碑

□此地(缺)建其來久耶。

毗香(缺六字)尚闕□有□將□□□仁□□□屬雲,人慕其風,波蹙雲委,搜工度木,創造中樓。

從開十八年,至二十一年功□。

於戲!大功未就,天不憖遺,轉劫示凡,超登彼岸,美志不遂,良可痛耶!門人法嗣威公,釋家英賢,法門孤秀,才清海量,當代高僧。

泣和尚之遺蹤,感斯事之未備也,乃采□梓,訪□□,傍建挾樓,煥茲禪宇。

天寶三載首營,天七仲春功畢。

有上人禪公,碩德行淳,光華梵侶,見廊廡空缺,十精十誠助修,廣卅間,兼經樓二所。

天八年創營,天九年孟秋之月,其功就矣。

攢樓崢崢,疑翠巖□霞裡;廊宇漫漫,如碧雲映寒川。

大矣哉,非常之功立也,偉哉!禪伯威公心懸秦鏡,器潤春雲,鳴謙自安,虛己接物,世人趨學,掎袂盈門。

頃以宴坐虛庭,聞鍾之擊也,歎曰:「其聲幽□,誰為發輝?」

乃廣散金錢,詢諸里閈,珍貲山積,人以子來。

暨天十一年初營,至十二年夏六月三日鎔鑄功就。

簨虡赩嶷,洪鐘岳然,縻杵橦之十聲震區外,龍變神奇,吁,信鼓之最也。

禪公每清賞矩步,厭其所居僧房古衰,階門褫落。

乃廣其制,高其墉,欒櫨巖巉,簷宇廓落,楹礎星布,階砌煙凝。

東西廿二間,分為四院。

天十三載改制,十四年孟秋功畢。

鄉十十黨十十清信士等一心裨建,霧集雲齊,秘宇虛窗,風清法座,朱門素壁,霞間白雲,美哉麗哉,不朽之事也。

講堂前龕宇年深,榱棟摧十殘,丹青晦色。

爰有都上□喬公,乃擇□匠,再雕甍,訪畫工,新丹雘。

至誠感物,不逾旬而斯事厥終。

喬公金玉其器,蘭芳其心,文冠時英,道濟群物,渙若十江十海,莫測其涯。

夫樹德立功,非賢莫可,巋然勝跡,垂范將來,樹碑勒功,未盡其美,表茲刊刻,題諸贊云:

峨峨紅樓兮滹之十陽十,登攀四望兮迷海鄉。

廊廡左右兮雲之長,雙碑岌立兮凜朝霜。

(其一)

物殊地古兮人修嘉祉,雙樹森蔚兮給園多士。

地久天長兮名在哉,海變桑田兮功不毀。

(其二)(《常山貞石志》九)

◇ 大唐孝昌公許君墓碑

先王宅土,秩懿親而建侯;我後得人,均關河而作牧。

(缺)七年八朝,加授太中大夫使持節冀州剌史。

(缺)履直道於朱繩,照全形於白璧。

抑貪競之俗,恩浹二天;屏權右之門,威加重燎。

(缺)行趨露冕之襜,坐列十十交十十衢之棘。

二年有詔,追遷太僕少卿。

(缺)長史公以儀鳳三年正月日薨於汾州之官舍,春秋六十有二。

(缺)嗣孫崇藝,易州司馬、五回軍使,英姿外發,靈鑒內融。

(缺)趨毅梓之鄉關,用摽幽垅。

何止韋孟之光緒祖德,垂裕後昆;劉寬之傳芳故吏,式照往烈。

崇藝、崇述、崇烈(缺)銘曰:

炎圖括地,姜派統天。

融斤運火,太岳飛煙。

緝詣帝若,業冠象賢。

穎ㄛ涵珍,箕山韞寶。

儀刑邦干,經綸天造。

華十陽十啟國,襄城訪道。

漢劍舒蓮,周圭映藻。

運移赤野,威懷楚望。

八翼飛止,三刀集貺。

英蘇早舉,仁風曉暢。

丹水擢圖,黃星昭亮。

恩狎聖齒,績參龍躍。

錦旆雲道,實享天爵。

青蒲奏賾,赤野馳英。

陸剸柙兕,水斫奔鯨。

閩區恩暴,夏口先鳴。

晉俗康阜,軒轡澄清。

金根按禁,訏謨鶴省。

蘭錡晝嚴,鉤陳夜警。

軍容甚泰,土功載靖。

地軸東距,天津南渡。

狼望(下缺)(王得臣《麈史》中)

〔得臣按〕《唐書》:許紹唐初為峽州(案:新舊《唐書》均作陝州)刺史,封安陸郡公,以破蕭銑功,擢其子智仁為十溫十州刺史。

智仁初以勳封孝昌縣公,紹卒,繼守夷陵,終涼州都督。

用是考之,此碑乃智仁之墓碑也。

◇ 大周□□□□□校尉上柱國李君莫高窟佛龕碑(並序)

原夫容萬物者天地也,容天地者太虛焉,星辰日月天之文,卉木山河地之理,推之律呂寒暑之節,(缺十字)可□。

然而三家不定,四術猶迷,事申臆斷之辭,競起異端之論。

矧乎正覺沖邃,法身常住,凝功窅冥,湛然無□。

□□滅而歸寂滅,□騖一乘;絕有為而□無為,獨尊三界。

若乃非相示相,總權實以運慈悲;非身是身,苞真應而開方便。

不言作言,□□□□□□無□象為有象之宗,神儀廣現,至若吉祥菩薩,寶應真人,效靈於太古之初,啟聖於上皇之始,或練石而斷鰲足,立四(缺九字)而察龜文,調五行而建八節。

復有儒童歎鳳,生震旦而郁元雲;迦葉猶龍,下閻浮而騰紫氣。

或因山起號,或□□□□,□道德以宣風,刪詩書而立訓。

莫不分條共貫,異派同源。

是知法有千門,鹹歸一十性十,等碧空之含萬象,均滄海之納百川。

其道大焉,其功遠矣。

故能使三千國界,悉奉贐而輸琛;百億人天,並承風而偃化。

拔眾生之毒箭,作群品之良醫,恚龍屏氣於盂中,狂象亡情(缺七字)感,灑法雨而隨根;無願不從,曒慈光而逐物。

豐功厚利,誠無得而稱焉。

我大周之馭宇也,轉金輪之千輻,運(缺七字)諦於心田,皎三伊于智藏。

慈雲共舜雲十十交十十映,慧日與堯日分暉。

德被四天,不言而自信;恩隆十地,不化而自行。

蓂莢生階,鳳凰巢閣,物不召而自至,瑞無名而畢臻。

川岳十精十靈,列韜鈐而受職;風雲秀氣,儼槐棘以承榮。

僸兜離,韻諧韶護,蠻夷戎狄,飾(缺五字)更紹真乘,載隆正法,大雲遍佈,寶雨滂流。

闡無內之至言,恢無外之宏唱,該空有而聞寂,括宇宙以通同。

蕩蕩乎,巍巍乎,不可得而名言者也。

莫高窟者,厥初秦建元二年,有沙門樂僔,戒行清虛,執心恬靜。

嘗杖錫林野,行至此山,忽見金光,狀有千佛,遂架空鑿險,造窟一龕。

次有法良禪師,從東屆此,又於僔師窟側,更即營建。

伽藍之起,濫觴於二僧。

復有剌史建平公、東十陽十王等,各修一大窟。

而後合州黎庶,造作相仍,實神秀之幽巖,靈奇之淨域也。

西連九隴阪,鳴沙飛井擅其名;東接三危峰,泫露翔雲騰其美。

左右形勝,前後顯敞,川原麗,物色新。

仙禽瑞獸育其阿,斑羽十毛十而百彩;珍木嘉卉生其谷,絢花葉而千光。

爾其鐫崿開基,植端檜而概日;山為塔,構層台以簉天。

刻石窮阿育之工,雕檀極優闐之妙。

每至景躔丹陸,節啟朱明,四海士人,八方緇素,雲趨兮赩赫,波香兮沸騰,如歸雞足之山,似赴鷲頭之嶺。

升其欄檻,疑絕累於人間;窺其宮闕,似游神乎天上。

豈異夫龍王散馥,化作金台;梵王飛花,變成雲蓋。

幢幡五色而煥爛,鐘磬八音而鏗鏘,香積之餅俱臻,純阤之供齊至。

極於無極,共喜芬馨;人及非人,鹹歆晟饌。

爰自秦建元之日,迄大周聖歷之辰,樂僔、法良發其宗,建平、東十陽十宏其跡,推甲子四百他歲,計窟室一千餘龕。

今見置僧徒,即為崇教寺也。

君諱義,字克讓,敦煌人也。

高十陽十頊之裔,太尉頠之苗,李廣以猿臂標奇,李固以龜文表相。

長源淼淼,既浴日而涵星;層構峨峨,亦織雲而襦漢。

曾祖穆,周敦煌郡司馬、使持節張掖郡諸軍事張掖太守,兼河右道諸軍事檢校永興、酒泉二郡大中正、蕩寇將軍;祖十操十,隨大黃府上大都督、車騎將軍;並多藝多能,謀身謀國,文由德進,武以功升,為將有御遠之方,作牧得安邊之術。

庭十抽十孝□,羅力而事親;山湧忠泉,竭誠而奉上。

謙光下物,不自驕矜,流令譽於當年,鍾餘慶於身後。

考達,左玉鈐衛、效榖府旅帥上護軍,渥窪驥子,丹十穴十鳳雛,豹韜倜儻之姿,夙負不羈之節。

荊山虹玉,不能比其內潤;宋國驪珠,無以方其外朗。

行能雙美,文武兼優,臨池擅飛翰之工,射葉逞彎弧之妙。

嘗歎息而言曰:「夫人生一代,難保百齡,修短久定於遭隨,窮通己賦於冥兆,假令手能拉日,力可拔山,十性十同□□□□喻若□條之露,何用區碌榮利,棄擲光十陰十者哉!」於是滌胸襟,疏耳目,坦心智之所滯,開視聽之所疑,遂諷誦金言,□得□□,□□道□,鹹令歸正捨邪;遇善恭虔,必能尊重讚歎。

乃於斯勝岫,造窟一龕,藻飾圓周,莊嚴具備,妙宮建四廬之觀,寧慚波若之言;瑞兮湧千枝之□,不謝《華嚴》之說。

其上寥廓,其下崢巆,懸日月於巖中,吐風雲於澗曲,岧嶢而鬱律,杳條而穹窿,穸霞煥而欄檻明,落穸沉而山谷靜。

每年盛夏,奉竭尊容,就窟設齋,燔香作禮,爰屆茲日。

斯道初宏,接武歸依,信根逾固者矣。

亡兄感,昭武校尉甘州禾平鎮將上柱國,譽表髫初,名揚綺際,材稱刈楚,器是拔茅,澗松以磊落見尋,巖菊以芳菲入用。

其體量也,瑤明而鏡鑒,其清肅也,雪冷而風寒。

因與昆季閒居,論苦空之理,乃相謂曰:「是身無常,生死不息,既如幻如化,亦隨起隨滅。

前尊考先有規,今小子□豈無放十習十?」

乃齊聲唱和,應諾風從,復於窟側更造佛鐔。

穿鑿向畢,而兄遂亡。

公任左玉鈐衛效谷府旅帥上護軍,弟懷十操十,昭武校尉行紫金鎮將上柱國,並奇才卓犖,逸調昂莊,泰初之曉月十十團十十十十團十十,玄度之清風肅肅,羽垂天而麟橫海,馳千里而響九皋。

晟謥之後必昌,像賢之蹤無絕。

乃召巧匠,選工師,窮天下之譎詭,盡人間之麗飾,馳心八解脫,締想六神通,遠扣寂滅之樂,後起涅槃之變。

中浮寶剎,匝四面以環通;旁列金姿,儼千靈而侍衛。

璿題留月,玉牖來風,露滴砌而飛珠,霞映梁而散錦,既似龍宮之表,還同鹿苑之遊。

粵以聖歷元年五月十四日,修葺功畢,設供塔前,陳桂饌以薰空,奠蘭羞而味野。

伏願一人有慶,九域無虞,萬邦銷偽末之萌,群品沐淳源之始。

拂輕衣而石盡,釋教長流;去纖芥而城空,法十輪恆轉。

且夫立功立事,尚光揚於竹素;何況大慈大悲,不宣暢於金冊。

輒課庸淺,敬勒豐碑,合掌曲躬,乃為詞曰:

法身常住,佛十性十難原。

形包化應,跡顯真權。

無為卓爾,寂滅凝玄。

乘機逐果,示變隨緣。

大周廣運,普濟含靈。

金輪啟聖,玉冊延禎。

長離入閣,屈軼十抽十庭。

四夷偃化,重譯輸誠。

爰有名窟,實為妙境。

雁塔浮空,蜂台架迥。

珠箔星綴,璿題月鎣。

自秦創興,於周轉晟。

西連九隴,東接三危。

川坻綺錯,物產瑰奇。

花開德水,鳥哢禪枝。

十方會合,四輩十十交十十馳。

雕甍跂鳳,鏤檻盤龍。

錦披石砌,繡點山窗。

雲縈寶蓋,日灼金幢。

芳羞味野,香氣浮空。

粵惟信士,披誠迥向。

脫屣塵勞,拂衣高尚。

旁求巧妙,廣選名匠。

陳彼鉤繩,鑿斯巖嶂。

代修七覺,門襲三歸。

取與有信,仁義無違。

雕鐫寶剎,絢飾金暉。

真儀若在,靈衛如飛。

營葺兮既終,丹青兮已畢。

相好備兮圓滿,福祥臻兮貞吉。

百劫千劫兮作年,青蓮赤蓮兮為日。

著如來之衣,入如來之室。

佛道兮曠蕩,法源兮迤溢。

勒豐碑兮塔前,庶後昆兮可悉。

維大周聖歷元年歲次戊戌伍月庚申朔拾肆日癸酉敬造。

李氏之先,出自帝顓頊高十陽十氏之苗裔。

其後咎繇身佐唐虞,代為大理。

既奉命為理官,因而以錫其姓。

洎殷之季年,有理微,字德靈,得罪於紂,其子理貞違難,避地居殷,食李以全其壽,因改為李。

其後漢武開拓四郡,辟李翔持節為破羌將軍,督西戎都護,建功狄道,名高四海,殞命寇場,追贈太尉,遂葬此縣,因而家焉,其後為隴西之人。

逯涼昭食邑敦煌,又為敦煌人也。

遠祖頠,漢太尉公,歷幽、豫二州剌史,食邑赤園宕□。

顯祖昭,魏使持節武張酒瓜等四州諸軍事四州剌史、河右道大中正、輔國大將軍。

曾祖穆,周敦煌郡司馬、使持節張掖郡諸軍事張掖太守、兼河右道諸軍事、檢校永興、酒泉二郡大中正、蕩寇將軍。

祖十操十,隨大黃府上大都督、車騎將軍。

考達,左玉鈐衛效谷府旅帥、上護軍(缺四字)軍。

亡兄盛,昭武校尉甘州禾平鎮將上柱國。

弟懷節,上柱國。

弟懷惠,騎都尉。

弟懷恩,昭武校尉行西州白水鎮將上柱國。

弟懷十操十,昭武校尉行紫金鎮將上柱國。

侄奉基,翊麾副尉行庭州鹽池戍主上騎都尉。

侄奉逸,翊衛上柱國。

男奉誠,翊衛。

侄奉國,翊衛。

孫令秀,翊衛。

造碑僧寥廓,上柱國鐫字索洪亮。

(《西域水道記》三。

伯二五五一)

◇ 唐盟碑

大唐文武孝德皇帝、大蕃聖神贊普,舅甥二主商議,社稷如一,結立大和盟約,永無淪替,神人俱以證之。

世世代代,使其稱讚,是盟大節,留傳之於後也。

文武孝德皇帝與聖神贊普得知黎贊陛下,二聖浚哲鴻被,曉全永之化,享矜愍之情,恩覆其無內外,商議葉同。

務令萬姓安泰,所思如一,成久遠大治之責,慈睹同心,以申鄰好之意,共成厥美。

今漢番二國所守見營封疆,洮泯之東屬大唐國界;其塞之西,儘是大番地土。

彼此不為殺敵,不十舉兵革,不相侵謀封境。

或有積阻捉生閒事,說給以衣糧放歸。

令社稷山川無擾,各敬神人。

然舅甥相好之義若難,每思通傳彼此,相倚二國,常相往來。

西路所遣唐差蕃使,於將谷十十交十十馬。

其洮泯之東,大唐供應;清水縣以西,大蕃供應。

須合舅甥親近之禮,使其兩界煙塵不起,同聞頌德之名,頻無驚恐之處,行人撤備,鄉土俱安,永無相擾之犯,垂恩萬代,則稱羨之十聲,偏於日月所照矣。

蕃於蕃國受安,漢亦漢國受樂,茲合其大業耳,各依此盟,誓永不移易。

當三寶與日月星辰之下,共陳刑具,為設此大誓約。

如有不依此事,誓背漢蕃背納破其名者,來其殃禍也。

倘傾覆以及動十陰十謀者,不在破盟之限。

蕃漢君臣,並稽首告立,周細為文。

二君之德,萬載稱揚,內外蒙庥,人民鹹頌矣。

(《西域考》)

按:與《全文》所收《盟吐蕃題柱文》微有不同。

◇ 大唐河西道歸義軍節度索公紀德之碑(唐索勳紀德碑)

(上缺七字)安邦,柱石分憂,誕賢材而膺用,固有提綱罩俗,封長策而(缺十字)地中興聖運,彼有人焉。

公王裕稱,諱勳,字封侯,敦煌人也。

(缺)祖靖,仕魏晉,位登一品,才術三端,出入兩朝,功名俱遂。

曾祖諱(缺八字)鍾慶於茲,來慕之謠既著,十精十駒之詠益深。

乃保龍沙,永固城□十□竹(缺四字)父琪,前任敦煌郡長史,贈御史中丞,早承高蔭,皆顯才能,儒雅派衍,弓裘不□。

宣宗啟運,乃眷西顧,太保東歸□平□義河西克復,昔年土宇,一旦光輝,沒(缺五字)公則□河西節度張太保之子婿也。

武冠當時,文兼識達,得探囊之上策,(缺五字)明主皇王之□□□韜鈐而五涼廓靖,布鶴列而生擒六戎(缺五字)姑臧復擾(缺九字)上褒厥功,特授昭武校尉持節瓜州諸(缺五字)墨厘軍押蕃落(缺七字)繼先人之閥閱,不愧於荀或,效忠烈於(缺六字)牢落□天(缺八字)外乏金湯之險,自從蒞守,葺以完全,築巍(缺八字)煙布□強(缺七字)以部,厥田唯上,周回萬頃,沃壤肥□,溉用(缺十字)積為(缺七字)流頓絕,洎從分竹,乃運神機,土字宏張,近堤(缺九字)騰飛(缺六字)功俄就,布磐石□,雲浮川響,波瀾眾□,輻湊(缺八字)西成□□□鹹感,如神靈蹤,□應水流均布,人無荷鍤之勞,鼓腹(缺九字)曰設法以濟人,摧圯樓台,置功而再治。

城內東北隅有古昔龍(缺九字)壁猶存,模儀尚宛,重以風摧雨爛,尊象塵,棟宇疏廓,空餘基址,(缺八字)貿工。

於時改作四廂,創立八壁,重修,南建門樓,北安寶殿,徘徊聳仞(缺十字)艧階墀,古樹卻吐鮮芳,玉砌流泉,莓苔復點城隅之下,別創衙(缺十一字)就儼爾光輝。

於時景福元祀,白藏無射之末,公特奉絲綸,就加(缺十一字)也軍中投石,爭誇拔拒之能;幕下吏民,悉展接梟之勇。

某十性十(缺十一字)基之術,材兼文武,次亞夫以當年,幸遇昌時,繼□營之(缺十五字)欽崇於大漢。

洋洋政聲,翔於闕下。

(缺廿四字)竟千古(下缺)(《西域水道記》三《莫高窟年表》四四六頁)

◇ 唐羅漢寺碑

維大唐光化三年歲次庚申二月十五日,□院為皇帝陛下、州縣官眾,及亡□七祖見存普同供養。

藎□或悟(缺九字)緣恆□□寶虛旨亂識亦□諸元暄□妄情寧興諸(缺四字)□□息炎干有餘(缺十七字)學競見聞,解遺宏旨,是法雖復其空為本(缺五字)化(缺十六字)非虛□淨觀懷□□明據,棄本逐末,沈沒□□經歷塵(缺六字)迷(缺四字)十習十俗生常,知見彌論,莫知惺悟。

只欲顯揚政教,非智無以廣其文;崇闡微□,非賢莫究其(缺六字)法元宗,妙道宏遠,奧旨遐深,握空有情,微體生滅之機,要詢茷道,廣尋□長終不從其源,文顯義幽,疑只莫測,□□三藏秘典,是名無足而常行,其道無根而永長。

堅得名流,慶歷劫而鎮常;起滅應身,經塵劫而不朽。

於是百川異流,同會於海,萬區兮義,總成乎實。

御大乘之寶車,涉道場之要路。

但為迷心之士,十愛十染無明;耽戲之童,沈輪火宅。

遂乃權開法寶,悟彼昏徒,引諸子於四□,□化我於中道。

是以迷子今悟,深解上乘,高廣之車,無不決了。

佛現無相之相,畢竟非虛,上下中根,皆蒙含潤。

鐫雕石像,用陳員寂之心,法王嘿然答之,所有皆無因十性十,虛談既剪,偽妄亦空,備實歸真,顯乎中矣。

□但崇敬未逢,爰取妄之日,本是清淨國人,後發妄識,情所椎落,住在四大五十陰十村上。

代本出琅琊,高祖迸流此邑,行年六十有四,自歎丈夫居世運轉,何能久停,乃發勝上宏心,趣向苦提之路。

便捨世財珍寶,遠造世□聖容,復作招提淨院,擬供僧友。

復割捨濟唯糧之田,(缺四字)常住年納伍百文,並將充急埽院衣糧,歷劫不改。

賴浦高井重石十胡十十奴十盈山西面東接重石山頂,至主敬界。

南接重石山鼻,下至大路泉水孔為界。

西北接楊德小溪為界。

此地施入院,為我皇帝、州縣官等法界倉生、上祖亡靈,普同共造。

故勒弟處(約缺十遼)曰老人狐宋滿同證。

後有無智弟、兒侄外人侵奪者,願此生來生,常受百牛之大疾。

彌佗龕向西小溪度大路下,有地貳拾畝。

東至小溪,南至大溪,西大溪,北至大路。

右楊德及兒晃,今將□分田貳拾畝。

將施入龕院內,供一切諸方師僧永為常住。

令對鄰近村老街敬義、任伯琳、王忠、張後、盛狐守。

爾滿等一施以後,如有兄弟伯叔兒侄及外人心一貪認者,願當當往來,生常受百年大病。

(《金石苑》二、《八瓊室金石補正》七十七)

◇ 唐金滿縣殘碑

(上缺)周仕珪等雲中輦路(缺)行戶曹參軍上柱國趙(缺)惠敬泰攝金滿縣令(缺)姑臧府果毅都尉(缺)乘帝師之(缺)補迦一石。

(上缺)而為□□承義郎(缺)登仕郎攝錄事(缺)昭武校尉涼(缺)□州退魏□(缺)有準繩(缺)(《西域水道記》三)

◇ 大唐雍州同官縣□□武定村碑之銘

右夫二儀□□,日月於是麗空;十陰十陽十創分,(缺)其形五帝□興,千法通於巨海。

自爾□賢(缺)是知岱嵩靈岳,鎮大地以順蒼生;四瀆分(缺)體於摩敦,植善三隻,降神容於淨梵,輪光(缺)十力自在,廣備六通,觀三世朗若目前,曬(缺)須臾□迅,含靈蠢動,□許牢籠幽顧(缺)淼□流洗群岷□□菀。

今敬崇尊像,號(缺)右敞丹崖,卻望周□,□瞻漢像,青(缺)皎潔,繞宇回流,芳馥名花,依園放彩,以(缺)村所佛堂內,爰建像碑一日,使□人敬(缺)殊王捨說法,未異孤園;月六念誦,下救(缺)願皇基永固,聖祚無窮,牧宰賢(缺)方法界,六道含靈,解□惡之津,俱登正覺。

(缺)玉□而非堅,遂發菩提心,求無上狂象奔(缺)業,敬造阿彌陀像□面,四區勢至觀音,巍(缺)奇工雕刻□麗。

昔聚砂童子,猶傳只夜(缺)於天地,刻琬畢以桑溟,□陵谷頻遷,個(缺)

混沌初啟,七曜麗天,三星感化,五帝稱賢。

(其一)

宗靈鎮地,四瀆潮溟。

諸侯異□,百郡秦聲。

(其二)

□行六年,悟證無生。

超茲八解,燭此威名。

(其三)

狂象馳奔,朽籐垂斷。

淨土時長,人茲為伴。

(其四)

建斯武定,大聖居堂。

遐邇瞻矚,昔堡稱黃。

(其五)

憑均刊戒,鏤乃輪斑。

文武□立,日月齊懸。

(其六)

(石刻。

《關中石刻文字新編》二)

◇ 後唐毗沙門佛龕碑

(缺)□□□(缺)兵不十十交十十刃而定□(缺)京蒙賜恩對(缺)椎喧響獄市廉乎思煦與春日熙(缺)奇雲積峰稜,煙靄巖谷,清冷碧沼,涵(缺)垅相映竹(缺)將欲(缺)龍雖葺置年深而見補仍陋,房廊隈曲,(缺)歲終莫改(缺)而(缺)慧(缺)深心機(缺)別敞豁庭戶,移建重門,階除於是袤延,(缺)清之煙臨溪(缺)橋(缺)興(缺)在勝境巨植福田,發十精十心,虔至懇,捨清俸,召良(缺)殿(缺)層巒之趾,鐫十地之真相,列(缺)仲夏興工,杪秋就畢,□毗沙門天王,則酬願之所造(缺)觀(缺)有為五月日計瞻二□來人一料問約費三萬(缺)實頻賈茶酒,撫十慰匠師,金碧妙妝,丹青奇飾,花龕炳煥,寶(缺)劫證神,多間稱聖,風威凜凜,氣貌雄雄,(缺)甲束(缺)居水十精十殿而鎮國,寶塔在掌,游河沙世而護人。

天寶初,西(缺)犬羊之眾萬隊,豺狼之暴肆凶,戍軍陪(缺)於妖(缺)似有難色,都護告虔於真聖,如響隨聲。

是時天王顯□,興雲雨而四望昏暗,鳴劍戟而百里晶□,電卷□氛,風驅丑類。

洎鹹通巾,南蠻救亂,圍十逼十成都,聚十萬眾蛇□鵝鶴之陣,焚廬掠地,窮惡恣凶,列郡之將軍未□,會府之城池將陷。

此際天王茂昭,聖力遽顯,神威樓上(缺)耀光明之彩。

蠻蜑瞻之而膽讋,酋豪視之而心□,即時遁躍於遐鄉。

是日塵清於錦裡,威德示平凶之驗,異需(缺)功(缺)司空頃年防秋雁門,守戍狼塞,每□□常賴□功勤著立於轅門,符竹輝榮於牧郡。

爰飾貞像,以答嘉休,(缺)□儼(缺)容威儀妙智,聖矚大地,福利群生,弘誓海深,十□而無剎不現,垂願周普,三途而有苦皆除。

愁懼者悉使清涼,(缺)依(缺)怙地藏,凝然十性十相,浩爾慈悲,濟憫深恩,澄涵□智,明惠燈而九幽解脫,灑法雨而六趣超生,妙力罕窮,序載難□,慈雲覆蔭,甘露沐沾。

皇帝之運祖遐延(缺)侍中之勳德宏溥。

司空壽山聳峻,福海渺瀰,並邑(缺)袟崇(缺)盛。

爰自虎符之貴,佇迎龍節之榮,渥澤汪洋,□名煥赫。

郡夫人婺星稟秀,女曜鍾儀,珠玉之貌恆春,松桂(缺)大郎君小郎君,鴒原積慶,雁序聯榮,長承膝下之歡,宛紹宗中之瑞。

六親眷族,悉利勝緣,九元祖宗,鹹升淨域,處(缺)□跡(缺)預文斑,恭倍佐寮,趨事旌棨,虔奉嚴命,令紀星時,慚鳧脛之短才,非雞窗之澳學,濡毫悚愧,述記不周,乃為(缺)

華龕紺殿,玉砌金基。

三身貞像,十地真儀。

雕琢工妙,彩繪師奇。

慈風適暢,惠日融輝。

飄蕩恆□,照臨愁悲。

九幽解脫,六趣超離。

法雨沾灑,甘露霏微。

資福無量,功德難涯。

大唐天成四年太歲己丑十月日記。

(《金石苑》二)

◇ 敕賜光福地碑

南州列剎,西浙稱雄。

鷲嶺開基,地拓烏陀之古跡;翬甍徹漢,天連青瑣之遺宮。

昭明屹構乎報恩,昌國崢嶸乎永福,高並則夾持兩戌,孤懸乃特挻餘村。

法護伽藍,晉周玘十十團十十營威震;形圖阿堵,梁僧繇繪像輝騰。

遠溯六代之宏規,近覯三朝之畫壁,巍乎瞻仰,翕爾皈依。

頃罹數屬劫灰,福延淨土,風霜剝礎,幾回玉斗周天,瓦礫堆壝,空想金繩界地,翳叢林之炳若,鞠茂草以淒其。

恭遇皇唐幸興梵運(缺八字)於西昆;白馬馱經,乾竹秘傳於南那。

法十輪日轉,曇捨星羅。

仙李垂英,周柱現函三之玉相;優羅結蒂,漢庭飛丈六之金身。

顧茲遐陬,均沾洪造。

禪宿住持黃櫱,契緣輔弼裴公,定力圓通,慧光方便。

上乘洞徹,敘湛寂於毗盧;象教流行,示莊嚴於法界。

乃經乃始,既美既完。

曩罄家資,舍宅而真如鼎建;今宣朝敕,賜顏而光福渙頒。

作鎮一隅,永圖千祀。

(《湖州金石略[三]·湖州府志》卷四十八)

﹙編者注﹚:敕賜光福地碑,即烏青鎮光福教寺碑。

《明趙桓普靜寺重建記》:寺建於梁,本名「永福唐懿宗賜名光福」。

《烏青鎮志》:鹹通間立石。

按:鎮寺唐碑可考者,止此二通。

是碑闕撰人姓氏,間有漫漶處,而文獻竟失載錄之俾勿湮也。

◇ 本願寺銅鐘銘碑十陰十

皇唐開元十七年,此寺都維那慧仙□□厥謨□寺眾及邑□清信士等,同□□方,為國敬造神金之鐘,以十九年二月八日鑄成。

其秋七月上旬,鐘樓亦就□廿六年□□景寅春三月十□日□碑方建。

凡諸佈施,並刊□□□以為不朽,而傳來□也。

(《常山貞石志》九)

◇ 化度寺僧海禪方墳碣

大唐化度寺故僧海禪師,年六十有六,俗姓劉,綏州上縣人也。

永徽五年十一月八日卒於禪眾,以顯慶二年四月八日於信行禪師所起方墳焉。

顯慶二年歲次二月廿五日癸未書。

(《十二硯齋金石錄》)

◇ 唐造像碣

(上缺)救沈溺於十愛十(缺)功德,孰能預於此。

今有果毅(缺)基等跋涉砂磧,效節邊垂,(缺)雲,積悲心於萬里;十十交十十河淚下,忽□思於百年,遂鳩集合營,敬造(缺)□並尊像等,剞劂雕彖(缺)人(缺九字)藝(缺)營主(缺九字)仵(缺)迂忠葉(缺九字)元蓋(缺)立義葉(缺九字)明德(缺)司兵劉(缺)司田王(缺)眾(缺八字)覺道(缺)天(缺五字)日(缺)(《西域水道記》三)

按:此碑有武後所制字,當為天授中刻。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唐文拾遺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