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拾遺》卷四十九:字惠成,俗姓徐,益州成都人。武德元年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唐文拾遺》卷四十九

唐文拾遺

卷四十九

◎智詵

字惠成,俗姓徐,益州成都人。

武德元年終。

◇答某書

辱使至止,並以誠言,披閱循環,一言三復,文清淥水,理破秋毫。

貧道戒行多闕,化術無方,宅身荒谷四十餘載,狎魚鳥,侶樵歌,十習十禪那,思般若,以此卒歲,分填溝壑,不謂耆年有幸,運屬休明。

伏惟相王殿下德隆三古,道振百王。

公攘臂而歸舊裡,衣錦而旋本邑,百姓有再生之期,萬物起息肩之望。

縉紳君子,捧玉帛而來儀;慷慨丈夫,委干戈而伏道。

昔長卿返蜀,徒擅清文;十鄧十艾前來,未能偃武。

公萃十陽十甲族,井絡名家,捧日登朝,懷金問道,劍南長幼,並俟來蘇,豈藉微風,自然草十靡十。

當勸諸首領,越境參迎。

(《續高僧傳》二十二)

◎智首

姓皇甫,安定人。

住西京禪定寺,十精十講戒律。

貞觀初,卒。

◇續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序

世雄息化,律藏枝分,遂使天竺聖人,隨部別釋。

自佛教東流,年代綿久,西土律論,頗傳此方。

然此薩婆多,即解其十誦。

智首宿緣積善,早預緇門,始進戒品,即為毗尼藏學。

至於諸律諸論,每備披尋,常慨斯論要妙,而文義闕少。

乃至十江十左、淮右,爰及關西,諸有藏經,皆親檢閱,悉同彫落,罕有具者。

雖復求之彌懇,而緣由莫測,每恨殘缺,滯於譯人,靜言思此,恆深悲歎。

比奉詔旨,來居禪定,幸逢西蜀寶玄律師,共談此論。

闕義玄言本鄉備有,非意聞之,不勝慶躍。

於是慇勤三覆,問其所由,方知此典譯在於蜀,若依本翻,有其九卷。

往因魏世道武,毀滅法門,乃令茲妙旨,首末零落,遂使四方皆傳闕本。

其真言圓備,尚蘊成都。

智首乃托邛僰行人井絡良信,經涉三周,所願方果。

以皇隋之馭天下二十六載,大業二年歲次丙寅冬十二月,躬獲此本,傳之京邑。

智首深願流茲覺水,散此惠燈,悟彼學徒,補其法寶。

已有一本,附齊州神通寺僧沙禪師,令於海岱之間諸藏傳寫。

猶恨晉、魏、燕、趙,未獲流布。

相州靜洪律師毗尼匠主,復是智首生年躬蒙訓導,今謹附一本,屈傳之河朔。

故具述由序,標之卷初,願尋覽諸賢,無猜惑也。

(《大藏經》氣字函)

◎行友

蒲晉沙門。

入唐,召充弘福寺翻譯。

著《已知沙門傳》。

◇釋智通論(通姓程,河東人。

大業中卒。

見幢蓋塔廟曰:「吾生淨土矣。」

行友為傳,因著論)

夫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如身實相,觀佛亦然。

因斯以談,則三界與一識冥歸,生死共涅槃同體,又何容淨穢彼此於其間哉!則凡夫學人,妄情未盡,不能齊彼我,均苦樂,遺欣厭,亡是非,故須回向願求,標心所詣,然後往生耳。

其實則不然。

譬猶明鏡現形,空谷應聲,影響之來,豈足遠乎?而惑者以暗識生疑,謂淨土越度三有,超過九定,絕域寥廓,經途夐遠,自非三乘極位,及十地聖人,積行累功,安能生彼,何其謬歟!

觀斯上人雖稟十性十十溫十柔,為人清潔,其所修十習十,則福德偏長。

定慧之功,蓋不足紀,直以一生之散善,臨命之虛心,遂能自睹光明,親見幢相,動搖神像,夢感旁人。

是知九品之業有征,十念之功無爽,凡我同志,豈不勖哉!若夫尋近大乘,修行止觀,察微塵之本際,訊一念之初源,便可荊棘播無常之音,梟獍說甚深之法。

十方淨國,未必過此。

如其眷戀妻孥,槃桓弊執,營生未厭,逐物己疲,摧百齡於倉卒之間,畢一世於遑忙之際,內無所措,外無所恃,則長劫冥沒,亦奚能自返,良可悲矣!(《續高僧傳》十八)

◎法琳

《全唐文》九百三有傳。

◇破邪論

莊周云:「六十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六十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

老子云:「域中有四大,而道居其一。」

考詩書禮樂之致,忠烈孝慈之先,但欲攸序彝倫,意存敬事君父,至德唯是安上治民,要道不出移風易俗。

自衛返魯,詎述解脫之言;六府九疇,未宣究竟之旨。

案《前漢·藝文志》所紀眾書一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莫不功在近益,俱未暢遠途,誠自局於一生之內,非迥拔於三世之表者矣。

遂使當見因果,理涉旦而猶昏;業報吉凶,義經邶而未曉。

斯並六十合之寰塊,五常之俗謨,詎免四流浩汗,為煩惱之場;六趣喧嘩,造塵勞之業者也。

原夫實相杳冥,逾道之要道;法身凝寂,出玄之又玄。

唯我大師體斯妙覺,二邊頓遣,萬德斯融,不可以境智求,不可以形名取,故能量法界而興悲,揆虛空而立誓。

所以現生穢土,誕聖王宮,示金色之身,吐玉毫之相。

布慈雲於鷲嶺,則火宅焰銷;扇慧風於雞峰,則幽途霧卷。

行則金蓮捧足,坐則寶座承軀,出則天主導前,入則梵王從後。

聲聞善薩,儼若朝儀;八部萬神,森然翊衛。

宣涅槃則地現六動,說般若則天雨四花。

百福莊嚴,狀滿月之臨滄海;千光照曜,如聚日之映寶山。

師子一吼,則外道摧鋒。

法鼓暫鳴,則天魔稽首。

是故號佛為法王也,豈與衰周李耳比德爭衡,末世孔某輒相聯類者矣。

是以天上天下,獨稱調御之尊;三千大千,咸仰慈悲之澤。

然而理深趣遠,假筌蹄而後悟;教門善巧,憑師友而方通。

統其教也,則八萬四千之藏,二諦十地之文,海殿龍宮之旨,古諜今書之量,莫不流甘露於萬葉,垂至道於百王,近則安國利民,遠則超凡證聖。

但以時運未融,致令漢梵殊感,故西方先音形之奉,東國後見聞之益。

及慈雲卷潤,慧日收光,乃夢金人於永平之年,睹靈骨於赤烏之歲。

於是漢、魏、齊、梁之政,像教勃興;燕、秦、晉、宋已來,名僧間出。

或神力救世,或異跡發人,或慧解十開神,或通感適化。

及白足臨刃不傷,遺法為之更始;志上分身員戶,帝王以之加信。

具諸史籍,其可詳乎!並使功被將來,傳燈永劫。

議者僉曰:僧唯紹隆佛種,佛則冥衛國家,福隆皇基,必無廢退之理。

我大唐之有天下也,應四七之辰,安九五之位,方欲興上皇之風,開正覺之道,治致太平,永隆淳化。

但傅氏所述,酷毒穢詞,並天地之所不容,人倫之所同棄。

恐塵黷聖覽,不可具觀。

伏惟陛下布含弘之恩,垂鞠育之惠,審其逆順,議以真虛。

佛以正法,遠委國王,陛下君臨,斯當付囑。

謹上《破邪論》一卷,用擬傳詞。

(《續高僧傳卷》三十二)

◇答太宗詔奏

文王大聖,周公大賢,追遠慎終,昊天十靡十答,孝悌之至,通於神明,雖有宗周,義不爭長。

何者?皇天無親,竟由輔德,古人十十黨十十理而不十十黨十十親,不自我後,雖親有罪必罰,雖怨有功必賞,賞罰理當,故天下和平。

老子十習十訓道宗,德教加於百姓;恕已謙光,仁風形於四海。

又云:吾師名佛。

佛者,覺一切人也。

塌竺古皇,西升逝矣,討尋老教,始末可追,日授中經,示誨子弟,言吾師者,善入泥洹,綿綿常存,吾今逝矣。

今劉、李所述,謗滅老氏之師,世莫能知。

著茲《辯正論》有八卷,略對道士六十餘條,並陳史籍前言,實非謗毀家國。

(《續高僧傳卷》三十二)

◇詔問臨刃不傷對

自隋季擾攘,四海沸騰,疫母充行,干戈競起,興師相伐,各擅兵威,臣佞君荒,不為正治,遏絕王路,固執一隅。

自皇王吊伐,載清陸海,斯實觀音之力,鹹資勢至之恩。

比德連蹤,道齊上聖,救橫死於帝庭,免十婬十刑於都市。

琳於七日已來,不念觀音,唯念陛下。

敕治書侍御史韋問琳,有詔令念觀音,何因不念,乃云「唯念陛下」。

琳答伏承觀音聖鑒,塵形六道,上天下地,皆為師範。

然六唐光宅四海,九夷奉職,八表刑清,君聖臣賢,不為枉濫。

今陛下子育恆品,如經即是觀音,既其靈鑒相符,所以唯念陛下。

且琳所著正論,爰與書史倫同,一句參差,任從斧鉞。

陛下若順忠順正,琳則不損一十毛十,陛下若刑濫無辜,琳則有伏十十屍十十之痛。

(《續高僧傳》卷三十二)

◎法宣

常州沙門。

◇釋道慶壙銘

余與伊人,言忘道狎。

京輦少年,已欣共被;他鄉衰暮,更喜同袍。

月席風筵,接腕晤晤,吾子經堂論室,促膝非異人。

豈意玄穹,殲我良友,千行徒灑,百身寧贖?未能抑筆,聊書短銘。

其詞曰:

十力潛景,四依匡世。

踵德連暉,伊人是繼。

宮牆戒忍,燈炬禪慧。

並驅生、林,分庭安、睿。

論堂撝玉,義室芬蘭。

坐威師子,眾繞旃檀。

道潔塵外,理析談端。

四儀式序,三業惟安。

穢土機窮,勝人現滅。

帳留余影,車回去轍。

隴月孤照,墳泉幽冽。

竹露暫十十團十十,松風長切。

氣運有終,德音無絕。

(《續高僧傳》卷十四)

◇釋慧κ磚塔銘

余與上人,情均道勰,君終我疾,枕淚眠號,素車不馳,玄壤長隔,欲申悲緒,聊書短銘:

方墳在列,靈塔斯布。

爰屬勝人,允茲崇樹。

於惟法主,人勝德全。

十愛十河早越,心燈幼傳。

巖岳一簣,哮吼三年。

青蒲應舉,紫極聞天。

名邦佇化,利物攸往。

衢樽日斟,懸鏡常朗。

義海傍溢,談峰直上。

誰謂明珠,忽潛幽壤。

神邶掩冗,素塔標墳。

瓊龕宿霧,玉掌排雲。

澗松送響,巖桂呈芬。

山飛海運,遷貿相踵。

火入秦陵,書開汲塚。

惟茲道力,巍巍長竦。

(《續高僧傳》卷十六)

◎元續

事跡俟考。

◇實園寺碑銘

老稱聖者,莊號哲人。

持螢比日,用岳方塵。

(《續高僧傳》卷十五)

◎彥琮

《全唐文》九百五有傳(琮作)。

◇大唐故左衛翊衛武騎尉王府君墓誌銘(並序)

君諱行威,字國寶,其先太原晉十陽十人也。

自後因官播越,又為雍州明堂縣人焉。

若乃輔嗣談玄,浚沖閒放,纂清徽於遠系,繼盛德以追蹤者,於王府君見之矣。

祖金,朝議郎益州司兵參軍事;父師保,朝散大夫;並志尚老莊,屏忽名位,優遊天地之際,托賞風月之間。

爰誕異人,乃邦之彥。

葉媚川而藻十性十,夙著十溫十恭;稟圓折以資生,弱稱歧嶷。

起家以門蔭補充左衛翊衛。

提戈玉琮,荷戟璇墀,既申之以爪牙,亦罄之以心膂。

秩滿不仕,從私慾也。

於是孔座陳筵,招攜於執友;牙琴嵇王,留連於勝托。

將謂永貞眉壽,天假大年,豈期董澤先秋,榆關遽落。

以垂拱二年歲次景戍七月已亥朔十四日壬子,遘疾終於頒政裡第,春秋五十有六。

即以其年九月戊戌朔五日壬寅,歸葬於京兆西南龍首之原,禮也。

長子武騎尉義方、次子麟台御書手義端等,茹荼集蓼,懼平海以成田;陟岵循陔,慮高春而徙照。

敬刊貞琬,為之志雲。

其銘曰:

景胄華宗,千霄括地。

師王友帝,懷忠抱義。

挺生才彥,有美珪璋。

留連風月,優遊老、莊。

入仕登庸,提戈荷戟。

翊奉宸極,罄於心跡。

邶園養十性十,琴酒怡神。

方希懸解,遽返天真。

雲亡殄瘁,人良殲喪。

霧黯雲低,松高野曠。

勒方礎兮泉之幽,紀四序兮有回周。

庶滕棺兮照白日,識九原兮柏與楸。

(《常山貞石志》)

◎道宣

《全唐文》九百九有傳。

◇續高僧傳後序

竊以法流所被,非人不弘,頃世澆漓,多乖名實,後學奔競,未志尋籌,致混篇章,凋殘者眾。

自梁已後,僧史荒蕪,追討英猷,罕有微緒。

豈非綴緝寡鮮,聞見遂沉,高行明德,湮埋難紀。

輒不崖揆,且掇在言,至於傳述,固虧嘉績,猶賢絕墜,無聞於世。

所以十江十表陳統,瓊晃琰爝之儔;河北高都,融琛散魏之侶。

英聲昌於天漢,盛行動於人心,並可楷模,俱從物故。

嘗以暇日,十逼十訪京賢,名尚不聞,何論景行。

撫心之痛,自積由來,相成之規,意言道合,仰托周訪,務盡搜揚,勿謂繁多,致乖弘略。

世之三史,卷余四百,尚有師尋,豈喻釋門三五表也。

故當微有十操十行,可用師模,即須綴筆,更廣其類。

豈不光聞僧海,舟徑聖蹤,則釋門道勝,顧思齊之有日;俗流上達,增景仰於生常邪!輒舒傳末,冀期神人知有據耳。

(《續高僧傳》卷四十)

◇簡諸宰輔敘佛教隆替狀

《列子》云:「周穆王時,西極有化人來,反山川,移城邑,千變萬化,不可窮極,穆王敬之若聖。」

此則佛化之初及也。

朱仕行《釋道安經錄》云:「秦始皇時,西域沙門十八(皇)人來化始皇,始皇弗從,禁之。

夜有金剛丈六人破獄出之,始皇稽首謝焉。」

《漢書》云:「武帝元狩中,開西域,獲金人,率長丈餘,列之甘泉宮。

帝以為大神,燒香禮拜。

後遣張騫往大夏尋之,雲有身毒國。」

即天竺也。

彼謂浮圖,即佛陀也,此初知佛名相雲,成帝都水使者劉向云:「向檢藏書,往往見有佛經。」

此即周秦已行,始皇焚之不盡。

哀帝元壽中,使景憲往大月氏國,因誦浮圖經還,於時漢境稍行齋戒,據此曾聞佛法,中途潛隱,重此中興。

後漢明帝永平中,上夢金人飛行殿前,乃使秦景等往西域尋佛法,遂獲三寶,東傳洛十陽十。

畫釋迦立像,是佛寶也;翻《四十二章經》,是法寶也;迦竺來儀,是僧寶也。

立寺於洛城西門,度人開化,自近之遠,展轉住持,終於漢祚。

魏氏一代,五主四十五年,隆敬漸深,不聞再毀。

吳氏十江十表,四主五十九年,孫權創開佛法,感瑞立寺,名為建初。

其後孫皓虐政,將事除屏,諸臣諫之乃止,召僧而受五戒。

蜀中二主四十三年,於時軍國謀猷,佛教無聞信毀。

晉司馬氏東西立政,一十二主一百五十六年。

中朝四帝,崇信之極,不聞異議。

唯東晉成帝鹹康六年,丞相王導、太尉庾亮薨後,庾冰輔政,帝在幼沖,為帝出詔,令僧致拜。

時尚書令何充、尚書謝廣等建議不合拜。

往反三議,當時遂寢。

爾後六十二年,安帝元初中,太尉桓玄以震主之威,下書令拜。

尚書令桓謙、中書王謐等抗諫曰:「今沙門雖意深於敬,不以形屈為禮,跡充率土,而趣超方內。

是以外國之君,莫池和禮(如育王等禮比丘之事也),良以道在則貴,不以人為輕重(如魏文之軾干木,漢光之遇子陵等)。

尋大法東流,為日諒久,雖風移政易,而弘之不異。

豈不以獨絕之化,有日用於陶漸;清約之風,無時害於隆平者乎?」

玄又致書廬山遠法師,序老子均王侯於三大。

遠答以「方外之儀,不隸諸華之禮」,乃著《沙門不敬王者論》五篇,其事由息。

及安帝返政,還崇信奉,終於恭帝。

有宋劉氏,八君五紀,雖孝武大明六年,暫制拜君,尋依先政。

齊、梁、陳氏,三代一百一十餘年,隆敬盡一,信重逾深。

中原魏氏,十有餘君一百五十五年,佛法大行,備見魏收良史。

唯太武真君七年,聽讒滅法,經於五載,感癘而崩,還興佛法,終於靜帝。

自晉失御中原,十江十表稱帝,國分十六(謂五涼,四燕、三秦、二趙、夏、蜀也)。

斯諸偽政,信法不虧。

唯赫連勃勃據有夏州,凶暴無厭,以殺為樂,佩像背上,令僧禮之。

後為震死,尋為北代所吞,妻子形刻,具如蕭子顯《齊書》。

高齊在鄴,六帝二十八年,信重逾前,國無兩事。

宇文周氏,五帝二十五年。

初,武帝信重佛法,後納張賓之議,便受道法,將除佛教。

有安法師著《二教論》以抗之,論云:「九流之教,教止其身,名為外教;三乘之教,教靜其心,或名為內教。

老非教主,易謙所攝。」

帝聞之,存廢理乖,遂雙除屏,不盈五載,身歿政移。

隋氏承運,二帝三十七年。

文帝崇信,載興佛法,海內置塔,百有餘州,皆發休瑞,具如圖傳。

煬帝嗣錄,改革前朝,雖令致敬,僧竟不屈。

自大化東漸,六百餘年,三被誅除,五令致拜,既乖經國之典,又非休明之政。

刳斮之虐,被於亂朝;抑挫之儀,揚於絕代。

故使事理乖常,尋依舊轍,良以三寶為歸戒之宗,五眾居福田之位。

雖信毀十十交十十貿,殃咎推移,斯自人有窳隆,據道曾無興廢。

所以千餘大聖,出賢劫之大期;壽六萬年,住釋門之正法。

況乃十六尊者,行化於三洲;九億應供,護持於四部。

據斯以述,歷數未終,焉得情斷,同符儒典。

且《易》之蠱爻,不事王侯;禮之儒行,不臣天子。

在俗四位,尚有不屈之人;況棄俗從道,而便責同臣子之禮。

又昊天上帝,岳瀆靈祗,君人之主,莫不祭饗而下拜。

今僧受佛戒,形具佛儀,天龍八部,奉其道而仰其容,莫不拜伏於僧者。

故得冥顯征,祥瑞雜沓,聞之前傳,豈復同符老氏,均王侯於三大者哉!故沙門之宅生也,財色弗顧,榮祿弗縻,觀時俗若浮雲,達形命如十陽十焰,是故號為出家人也。

故出家不存在家之禮,出俗無沾處俗之儀,其道顯然,百代不易之令典者也。

其流極廣,故略述之。

(《續高僧傳》《廣弘明集》二十五)

◎定持

長安時宏福寺僧。

◇大周故居士廬州巢縣令息尚君之銘

惟君諱真,字仁爽,清河郡人,呂望之後也。

春秋七十有七,奄從風化。

以調露元年八月十九日,逝於縣循德之裡。

即以其月廿一日,遷柩於終南山雲居寺十十屍十十陀林。

捨身血肉,又收骸骨。

今於禪師林所起磚墳焉。

表生從善友之心,殞不離勝緣之境,建崇銘記,希傳不朽。

長安三年歲次癸卯庚申朔戊辰日,外孫宏福寺僧定持建。

(石刻)

◎懷素

《全唐文》九百十二有傳。

◇自敘帖

懷素家長沙。

幼而事佛,經禪之暇,頗好筆翰,然恨未能遠睹古人之奇跡,所見甚淺。

遂擔笈杖錫,西遊上國,謁見當代名公,錯綜其事,遺編絕簡,往往遇之。

豁然心胸,略無凝滯,魚箋素絹,多所塵點,士大夫不以為怪焉。

顏刑部書家者流,十精十極筆法,水鏡之辨,許在末行。

又以尚書司勳郎盧象、小宗伯張正言,曾為歌詩,故敘之曰:「開士懷素,僧中之英,氣概通疏,十性十靈豁暢,十精十心草聖,積有歲時,十江十嶺之間,其名大著。

故吏部侍郎韋公陟觀其筆力,勖以有成。

今禮部侍郎張公謂賞其不羈,引以游處。

兼好事者同作歌以贊之,動盈卷軸。

夫草槁之作,起於漢代,杜度、崔瑗,始以妙聞,殆乎伯英,尤擅其美,羲、獻茲降,虞、陸相承,口訣手授,以至於吳郡張旭長史。

雖姿十性十顛逸,超絕古今,而模楷十精十法,詳特為真正。

真卿早歲常接游居,屢蒙激昂,教以筆法。

資質劣弱,又嬰物務,不能懇十習十,迄以無成。

追思一言,何可復得!忽見師作,縱橫不群,巡疾駭人,若還舊觀,向使師得親承善誘,亟挹規模,則入室之賓,捨子奚適?嗟歎不足,聊書此以冠諸篇首。」

其後繼作不絕,溢乎箱篋。

其述形似,則有張禮部云:「奔蛇走虺勢入座,驟雨旋風聲滿堂。」

盧員外云:「初疑輕煙澹古松,又似山開萬仞峰。」

王永州邕曰:「寒猿飲水撼枯籐,壯士拔山伸勁針。」

朱處士遙云:「筆下唯看激電流,字成只畏盤龍走。」

敘機格,則有李御史舟云:「昔張旭之作也,時人謂之張顛;今懷素之為也,余實謂之狂僧。

以狂繼顛,誰曰不可?」

張公又云:「稽山賀老粗知名,吳郡張顛曾不易。」

許御史瑤云:「志在新奇無定則,古瘦漓驪半無墨。

醉來信手兩三行,醒後卻書書不得。」

戴御史叔倫云:「心手相師勢轉奇,詭形怪狀翻合宜。

人人欲問此中妙,懷素自言初不知。」

語疾速,則有竇御史冀云:「粉壁長廊數十間,興來小豁胸中氣。

忽然絕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

戴公又云:「馳豪驟墨列奔駟,滿座失十身看不及。」

目愚劣,則有從父司勳員外郎吳興錢起詩云:「遠錫無前侶,孤雲寄太虛。

狂來輕世界,醉裡得真如。」

皆辭旨激切,理識元奧,固非虛蕩之所敢當,徒增愧畏耳。

進大歷丁已冬十月廿有八日。

(宋拓本)

◇酒狂帖

酒狂昨日過楊少府家,見逸少、阮步兵帖,甚發書與也。

顛素何可以到此,但恨無好紙墨一臨之耳。

比見獻之《月儀帖》內數字,遂與右軍並馳,非後人所能到。

一點一畫,便發新奇一法,此乃得鍾繇弟子宋翼三遇波藏鋒法。

酒狂見此,遂大吐出胸中霓耳千丈,早晚納去,俟楊生縛筆至可為也。

茲不具,□狂□藏真太師丈足下。

(《書畫匯考》八)

◇右軍帖

右軍云:「吾真書過鐘,而草故不減張。」

僕以為真不如鐘,草不及張,所謂世之所重以其能,懷素書之不足以為道,其言當不虛也。

(《淳化閣帖》五)

◇聖母帖

聖母心俞至言世疾冰釋,遂奉上清之教,旋登列聖之位。

仙階崇者靈感遠,豐功邁者神應速。

乃有真人劉君,擁節乘麟,降於庭內。

劉君名綱,貴真也。

以聖母道應寶錄,才合上仙,授之秘符,餌以珍藥,遂神儀爽變,膚骼纖妍,脫異俗流,鄙遠塵十愛十。

杜氏初忿,責我婦禮,聖母翛然,不經聽慮。

久之生訟,至於幽圄,拘同羑里,倏忽霓裳仙駕降空,卿雲臨戶,顧召二女,踐虛同升。

旭日初照,聳身直上,旌幢彩煥,輝耀莫倫,異樂殊香,沒空方息康帝以為中興之瑞,詔於其所置仙宮觀,慶殊祥也。

因號曰東陵。

聖母家於廣陵,仙於東土,日東陵焉。

二女從升,曰聖母焉。

邃宇既崇,真儀麗設。

遠近歸赴,傾幣十江十淮,水旱札瘥,無不禱請,神貺昭答,人用太康。

十奸十盜之徒,或未引人咎,則有鳥禽翔其廬上,靈征既降,罪必斯獲。

閭井之間,無隱慝焉。

自晉暨隨,年將三百,都鄙十精十奉,車徒奔屬。

及煬帝東遷,運終多忌,苛禁道侶,元元九聖丕承,慕揚至道,真宮秘府,罔不擇建。

況靈縱可訊,道化在人。

雖蕪翳荒頹,而奠禱雲集,棟宇未復,耆艾銜悲。

誰其興之?粵因碩德。

從叔父淮南節度觀察使禮部尚書、監軍使太原郭公,道冠方隅,勳崇南服,淮沂既蒸,識作而不朽,存乎頌聲。

貞元九年歲在癸酉五月。

(《湖南通志》、《西安碑林書法藝術》)

◇秋風帖

此相遇,極慰積心。

人情十逼十深十江十。

事來甫爾,遂不果款悉。

海(案帖首及十江十字上下、海字上下,俱有闕文)。

我有數行淚,不落十餘年。

今日為君盡,並灑秋風前。

(《寶真齋法書贄》五)

◇律公帖

貧道頻患腳氣,異常憂悶也。

常服三黃湯,諸風疾兼,心中常如刀刺。

乃可處方數日服,不然,客舍非常之憂耳。

律公能枉步求貧道顛草,斯乃好事也。

奉浼,不盡垂悉。

沙門懷素白。

(同上)

◎一行

《全唐文》九百十四有傳。

◇請造銅游儀奏

黃道游儀,古有其術而無其器。

以黃道隨天運動,難用常儀格之,故昔人潛思,皆漢有得。

今梁令瓚創造此圖,日道月十十交十十,莫不自然契合,既於推步尤要,望就書院更以銅為之。

庶得考驗星度,無有差舛。

(《唐會要》四十二)

◇請與星官考校黃道游儀表

《舜典》云:「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

說者以為取其轉運者為樞,持睚者為衡,皆以玉為之,用齊七政之變,知其盈縮進退,得失政之所在,即古太史渾天儀也。

自周室衰微,疇人喪職,其制度遺像莫傳者。

漢興,丞相張蒼首創律歷之學。

至武帝詔司馬遷等更造漢歷,乃定東西,立晷儀,下漏刻,以追二十八宿相距星度,與古不同。

故唐都分天部,洛下閎運算轉歷,今赤道歷星度則其遺法也。

後漢永元中,左中郎將賈逵奏曰:「臣前上傳安等用黃道度日月,弦望多合。

近太史官一以赤道度之,不與天合。

願請太史官日月宿簿及星辰晷度,與待詔星官考校。

奏可。

問典星待詔姚崇等十二人,皆曰:『星圖有規法,日月實從黃道,官無其器,不知施行。

』甘露二年,大司農丞耿壽昌奏,以圖儀度日月行,考驗天運。

日月行赤道,至牽牛、東井,日行一度,月行十五度;至婁、角,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此前代所共知也。」

是歲永元四載也。

明年,始詔太史造黃道銅儀。

冬至日在斗十九度四分度之一,與赤道定差二度。

史官以校日月弦望,雖密近而不為望日。

銅儀,黃道與度運轉,難候,是以少終其事。

其後是洪因黃道渾儀,以考月行出入遲速,而後世治歷者不遵其法,更從赤道命文,以驗賈逵所言,差謬益甚,此治歷者之大惑也。

今靈台鐵儀,後魏明元時都匠解蘭所造,規制樸略,度刻不均,赤道不動,乃如膠柱,不置黃道,進退無准。

此據赤道月行以驗入歷遲速,多者或至十七度,少者僅出十度,不足以上稽天象,敬授人時。

近秘閣郎中李淳風著《法象志》,備載黃道渾儀法,以玉衡旋規,別帶日道,傍列二百四十九十十交十十,以推月游,用法頗雜,其術竟寢。

臣伏承旨,更造游儀,使黃道運行,以追列捨之變。

因二分之中以立黃道,十十交十十於軫、奎之間,二至陟降二十四度。

黃度之內,又施白道月環,用究十陰十陽十朓朒之數,動合天運,簡而易從,足以製器垂象,永傳不朽。

(同上)

按:《全文》九百十四所收《請與星官考校黃道游儀奏》至「與待詔星官考校」止。

◎沙門邈

北崇福寺僧。

◇大唐本願寺三門之碑

粵若稽古迦文,咨度法界,服勤浩劫,獲有萬德,其興也勃焉。

若乃懷寶不可以迷(缺)宇,其可得乎?於是給園宏構作矣。

本願寺者,昔在育王之所建也,在趙之鹿泉。

鹿泉(缺)作紀,常山為鎮,俯仰形勝,為百城之宗。

案育王蓋飛行之帝也,以鐵輪為前驅盡有(缺)惟岡圖,乃分遣鬼雄,大建靈塔,所殺八萬有四千,建塔亦如之,以□罪也。

□□八國(下缺)遠,浸用邶墟,殆及有隨,興廢起頓,改榜易號,建言有之,土火之間,龍戰於野,綠林新市(下缺)高祖飛龍,王室草創,以大並小,遂遷井陘。

太宗位天,光復釋舊,開皇福地,盡舉而存,故茲離正可知也。

有若法宇禪居,率皆增(下缺)天子將有事東給,誅有罪也。

中山次飛面名等,率六十人,忠勇冠時,言從薄伐。

既其(下缺)天紼縭曷維,櫓棹皆廢,脅息惶汗,歸懷法王,下冀神效一征,樹以遐福,既契既誓,瘋然而(下缺)循其本,乃建斯門,崇昔願也。

視定極幅廣,設階分礎,下襲粗給,獫狁之故。

其業中斷,□(缺)。

上座僧道解、寺主僧希名、都維那僧惠仙等,舉寺高德一十有四人,並戒惠兼廣,卜明奧(缺)曰昔給孤唱始身十子演成。

今則不承權輿,使懿績長寢,上聖默責,夫何以安之哉!乃命(下缺)代焉。

秀師俗姓閻氏,燕趙之松柏也。

神宇特發,聞思畢舉,講唱表正,白黑攸歸。

乃心(下缺)筐篚蟬聯,影從者可勝言哉!於是徇班輸,征匠石,陟新甫,舉徂來,槎其條枚,伐乃(下缺)拱若阜,聚棼如山,規圓畢符,鎪無染,率壯士,令勇夫,撫鴻梁,躡虛絕,藻掇植(下缺)莊阿閣四下,赭扉三啟,海目極視,若有意乎。

往來皇皇乎,有以見大覺之道□(下缺)數百里望而知歸,況其邇者乎!其餘緣竹掃砌,碧流環扈,芙蓉司辰,明珠掌(下缺)秋七月哉生魄,剌史仇公克義布政施仁,鎮撫(下缺)既下車,人悅其德。

先是閭□阡陌,率多湫隘,(下缺)(《常山貞石志》、《八瓊室金石補正》五十六)

◎文器

開元中蜀僧。

◇唐(缺)北峰塔院銘〔殘碑〕

□之有天下也,四維廓,九服寧,海若自晏,山戎不聳,詳夫甲子,蓋一百卌一載焉。

(缺)七聖之丕業,膺千秋之昌運,卻走馬,御飛龍,擊天鼓,撞地鐘,平章百姓,葉和(缺)育爾黎元,則我明府清源縣開國子王公預茲選矣。

公名□,字臣忠,其先太原人也。

周(缺)絲綸,皇朝水部員外、主爵郎中、陳、鄂、饒、潤四州剌史、薛國公之孫,前殿中少監司(缺)衣冠列地,威望通天,龍匣決雲之鋒,鳳台照膽之鑒。

北面受制,西十江十烹鮮,設五教(缺)塵無以點其清,厥教肅而成,其政嚴而理。

一歲,輿人歌之曰:「我有權暴,王公息之。

我有(缺)□王公之惠。

夫政也善則有頌,明乃不欺,東裡之十聲未弭,西門之氣不滅。

傳云:誰嗣弗在(缺)木□□水火兼濟,復小德以蒞人,亦大有以成歲也。

由是百姓足,三教興,郊垙無猛獸為(缺)李,聾俗□聽於雲韶,盲群徒詢其雪十乳十。

且夫月因指見,妙或色彰,弗示化城,十胡十憩商路,此(缺)乃白環興四代之慶,朱輪列十人之十寵十,善積先哲,澤流後昆,代出□□,□僧家有陶朱之(缺)端閒,德音和雅,爰在胎襁,早聞祥奇,弱卯游京,真童削髮,嚴修(缺三字)石□行,畢志雲(缺)路,輪航八若之原恂恂善誘,孜孜匪懈,有若昆季前榮州資官縣(缺三字)前維州風十流鎮(缺)□桐□沍寶碧,襲一鳥之慶祉,知三鱣之禮絰,掛黃綬於東門,翹(缺三字)西剎。

□行有序,(缺)鄉□十愛十惠,修奈苑之十精十廬,式憑慈善之力,以祐仁明之德。

觀夫蓮龕聚日,菌閣凝霞,崢(缺)烏假道於罘罳,海乙賀翔於榱梲,傍聆地籟,俯閱雲根,花奪燭龍,桂侵十陰十兔,自非(缺)宴也乎。

輪象孔熾,詭怪殊搏,前臨月殿,釋子鐘梵之場;卻負雲崗,蕉人斧采之(缺)同貞珉幢迥立,寶炬長明,光光如太白點天,裊裊若修虹貫日,瑞花每雨,忍草(缺)真趣也。

況金鋪巳設,玉字須鐫,幸簡墨以相授,寧謙讓而自(缺)□育王八萬,帝釋三千,紛綸山海,煜耀人天,招提有識化(下缺)(《金石苑》、《八瓊室金石補正》五十九)

◎了空

開元中大雲寺僧。

◇金剛般若石經贊(並序)

應知先聖六經,古賢百氏,鉤深致遠,未濟苦集之川,任化安時,終迷滅道之界。

不如得零點自在,號正遍知教□三乘,業宏十度,必超生老病死,而證常樂我淨。

《金剛般若經》者,佛於十六會中第九會說,即□乘之內最上乘也。

約□有七,□地成三。

四宏誓心,有情皆度;十□□行,無德不修。

應空者見空,雖空而不違於有;應有者知有,雖有□不違於空。

泯相會真,利斷(缺四字)依證起說,克明極成之義。

因□□往,福量等於虛空;果入無餘,□□同乎實際。

是以棄損身命,數積□沙;惠施珍寶,量盈國界。

方四句□非重,比一分而猶輕,誠可謂出□之妙門,至聖之洪範者矣。

本願寺法師智者,俗姓閻氏,石邑人也。

調心止觀,毓德聞思,待業十精十純,辯才通利。

百千佛所,已種善根;十二部中,能宣奧旨。

勸化鹿泉縣崇善鄉望五十人等,厭生死苦,□解脫樂,革社會而鼎法會,扶罪根而種善根,月取三長,齋持八戒,同餐法藥,共庇禪林。

□有清信士趙仁審者,身處俗流,心專妙理。

長者買地,不難傾金;仙人掩塗,寧辭布發。

僉謂勞生易盡,至教難聞,雪山敬師,致身充供;波侖重道,以血灑塵。

未能剝皮用書,日□□石為字,留此經典,多歷歲年(缺五字)。

有眼□聖種爰植,護念之德可懷;覺路□通,付屬之功不墜。

□□過去,已傳蠡鼓之音;慈氏當來,更續百千之焰。

雖理超系象,不□□尋思;而意待筌蹄,應申於偈贊曰:從定起說,果妙因□□十精十□度□宏四心,構慈成室,樹德為林。

善吉由悟,悲喜難任。

有大比邱,專誠鑽仰。

克生真智,能除妄想。

具定希六,對值明兩。

今若不傳,□將安放。

勸化諸賢,心淨如蓮。

熏修七最,出入四禪。

爰刻經典,以誨人天。

同希正法,久□宏宣。

(《常山石志》八)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唐文拾遺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