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拾遺
卷七十
◎ 崔彥 (二)
◇ 高麗國溟州普賢山地藏禪院故國師朗圓大師悟真之塔碑銘並序
〔太相檢校尚書前守執事侍郎左僕射兼御史大夫上柱國知元鳳省事賜紫金魚袋臣崔彥撝奉教撰 沙餐檢校興文監卿元鳳省待詔臣仇足達奉教書〕
原夫鷲頭巖上,世雄開立教之宗;雞足山中,迦葉表傳心之旨。
則知認於三佛,知有心王,觀空而其道希夷,見十性十而本源清淨。
繇是西從天竺,東屆海隅,至人則早綰真宗,禪伯則曾尋元契。
驪壑探珠,謂傳黃帝之珠;鵲溪拾印,如得法王之印。
於是侚虛失實,遐劫而久滯凡間;捐妄歸真,剎那而俄登佛位。
大師諱開清,俗姓金氏,辰韓雞林人也。
其先東溟冠族,本國宗枝。
祖守貞,蘭省為郎,柏台作吏。
考有車,宦游康郡,早諧避地之心;流寓喙鄉,終擲朝天之志。
母復寶氏,魂十十交十十之夕,忽得休祥,神僧欻自空來,立於階下,懷裡出木金雙印,示之曰:「何者要之?」
母氏脈脈無言,其僧即留金印而去。
覺後方知有娠,因斷暈辛,肅設仁祠,虔修佛事。
以大中八年四月十五日,誕生大師。
面如滿月,唇似紅蓮,才有童心,靜無兒戲。
八歲而初為鼓篋,十年而暗效橫經。
甘羅入仕之年,學窮儒典;子晉陞仙之歲,才冠孔門。
此時特啟所天,懇求入道,謂曰:「潛思前夢,宛若同符。」
十愛十而許之,難拒先度。
是以即為負笈,兼以擔書,既持浮海之囊,遂落掩泥之發。
尋師於華嚴山寺,問道於正行法師。
法師知此歸心,許令駐足。
其於師事,備盡素誠,志玩雜華,求棲祇樹。
高山仰止,備探鷲嶺之宗;學海棲遲,勤覽猴池之旨。
大中末年,受具足戒於康州嚴川寺官壇。
既而忍苦十十屍十十羅,忘勞草系,傷鴨之慈心愈切,護鵝之愍念彌深。
守夏己闌,卻歸本寺,再探眾典,以導群迷,超歡喜之多聞,邁顏生之好學。
此時遠聞蓬島,中有錦山,乘杯而欻涉鰲波,飛錫而尋投鹿菀。
棲禪之際,偶覽藏經,披玉軸一音,得金剛三昧,十旬絕粒先修正覺之心;三歲餐松,冀證提之果。
勤參之際,忽有老人;瞻仰之中,翻為禪客。
粲然發玉,皓爾垂霜,謂大師曰:「師宜亟傍窮途,先尋崛嶺,彼有乘時大士,出世神人,悟楞伽寶月之心,知印度諸天之十性十。
大師不遠千里,行至五台,謁通曉大師。
大師曰:「來何暮矣,待汝多時。」
因見趍庭,便令入室,心深求法,禮事師甚。
一棲道樹之旁,幾改階蓂之序,所以始傳心印,常保髻珠,不出巖巒,唯棲雲水。
大師年德皆至,耋期不任,極倦誨人,兼疲看客。
教禪師事同法主,勤接來徒,牛頭添上妙之香,麈尾代元譚之十柄十。
可謂猶如洪州大寂,地藏□誘引之門;有若魯國宣尼,子夏代師資之道者矣。
文德二年夏,大師歸寂,和尚墨巾倍增絕學之悲,恆切忘師之恨,所以敬修寶塔,遽立豐碑,兼以常守松門,幾遭草寇。
詰遮洞裡,惟深護法之懷;堅十操十汀邊,志助棲禪之懇。
爰有當門慕法弟子閔規閼,餐欽風志切,慕道情深,早侍禪扉,頻申勤款,仍捨普賢山寺,請以住持。
大師對曰:「深感檀那,有緣則住。」
逡巡移入,便副禪襟。
廣薙丘原,遐通道路,又以高修殿塔,迥啟門牆,來者如雲,納之似海。
深喜吉祥之地,慧月當軒;共依功德之林,慈雲覆室。
亦有知當州軍州事太匡王公荀息,鳳十毛十演慶,龍額呈祥,趍理窟以采奇,詣禪山而仰異。
人中師子,扣山十陰十玩月之門;天上騏驎,投剡縣棲霞之捨。
本國景哀大王聞大師德高天下,名重海東,憾闕迎門,遙申避席,仍遣中使崔映,高飛鳳詔,遠詣鴦廬,請扶王道之危,仍表國師之禮。
此際太匡齊攜僚佐,直赴禪關,共陳列賀之儀,皆罄群黎之慶,況後鄰州比縣,典郡居官,冠蓋相望,道途不絕。
大師此時暫移慈蓋,來至郡城,尊州師勤王,贊邑人之奉佛,川南止觀,長流福慧之泉;嶺外言歸,仰見清涼之月。
才臻舊隱,忽患微痾,漸至危虛,潛知去矣。
以同光八年秋九月二十四日,示滅於普賢山寺法堂,俗年九十有六,僧臘七十有二。
於時山崩海竭,地裂溪枯,道俗悲哀,人天感慟,門人不勝追慕,國士徒切憾嗟。
其月二十八日,號奉色身,假隸於當寺西峰石室,去寺三百來步。
大師功成億劫,德值千年,神通則龍樹推□,變化則馬鳴讓美。
故得紹興三寶,降伏四魔,道情早冠於燈蘭,心路曾超於安遠。
所以欲出迷徒,焚慧炬於昏衢之畔;將超彼岸,艤慈航於苦海之中。
可謂智慧無礙,神心叵量,一切之導師,生人之先覺者矣。
上足弟子神鏡、聰靜、越皛、奐言、惠如、明然、弘琳禪師等,俱棲慧菀,共守禪扃,思法十乳十以年深,想慈顏而日遠。
切恐鯨池灰起,先憂陵谷之遷;鯨海塵飛,忽憾歲年之往。
所冀記大師之言說,遠示無窮;流吾道之祖宗,傳於不朽。
由是門徒抗表,頻扣金門,眾懇聞天,達於玉扆。
今上聖文世出,神武天資,三驅而克定三韓,一舉而齊成一統,今則高懸金鏡,普照青丘。
所以振恤黎民,已致中興之運;歸依釋氏,皆披外護之恩。
以此錫謚曰朗圓大師,塔名悟真之塔,申命下臣,式揚高躅。
彥撝詞林末學,禁菀微臣,叨奉綸言,仰銘禪德。
譚劉琨之山高海闊,廬湛焉知;美郭泰之龍聖龜神,蔡邕不愧。
重宣前義,乃作銘云:
奧哉正覺,利見迦維。
傳心鷲嶺,立教猴池。
爰有至人,生於海裔。
崛山尋師,潛傳玄契。
賢岫領眾,顯示真宗。
高懸法鏡,迥掛洪鐘。
方忻宴坐,忽歎歸滅。
日慘雲愁,天翻地裂。
大君悲咽,門下感傷。
燈傳雪巇,塔聳雲崗。
天福五年七月三十日立,刻字任文伊。
〔附:碑十陰十記〕
院主僧 純乂
典座僧 釋超
都維那 靈寂
史僧 弘信
當州都令佐丞 王乂
執事郎中 俊文
執事郎中 官育
員外 金乂
色執事 仁悅順忠
〔《韓國金石全文》中世上篇〕
◇ 晉高麗先覺大師遍光靈塔碑
高麗國故無為岬寺先覺大師遍光靈塔碑銘並序
太相檢校尚書左僕射兼御史大夫上柱國知元鳳省事臣崔彥撝奉教撰
正朝□□評侍郎柱國賜丹金魚袋柳勳律奉教書
蓋聞佛陀出世,鷲嶺開利物之門;迦葉乘時,雞足闔歸全之路。
□越竺軋去聖,身毒懷仁,傷鶴樹之升遐,俟龍華之□□□悵□□□隱其風漸衰。
豈謂祖祖傳心,當具體而微之侶;師師接踵,有高山仰止之流。
至於圓覺深仁,遠居南海,大弘願德,曾棲□山有待之心諧於郢匠,一蓮啟處,六葉重光,門徙□上之□□繼在雲居之嗣人能弘道,保□祖宗,惟我大師則其人也。
大師法諱迥微,俗姓崔氏,其先博陵冠蓋,雄府棟樑,奉使雞林,流恩兔郡,所以棲心雲水,寓跡海壖,今為武州□□人□父樂權早閒莊老,所十愛十琴書,松門□招隱之篇,蕭寺結空門之友。
母金氏,魂十十交十十之夕,忽得休征,見十胡十僧入房,擎玉案為寄,欻焉驚覺,尋報稿砧。
答云:「必生懷寶之兒,先告弄璋之慶。」
□後於□□室內,每有燈輝之□,甲子之□,□證定光之瑞。
以鹹通五年四月十日,誕生大師。
生有殊相,幼無雜十十交十十,洎乎志學之年,潛蘊辭家之念。
此時忽垂雙淚,虔告二親曰:「切欲去塵,投其□□。」
父母不□□志,惟許(缺五字)為山莫恆□□遂乃斜登歧路,直詣寶林,謁體澄禪師。
禪師法胤相承,陳田子孫也。
和尚雖雲一見,便似相知,謂曰:」昔別稍遙,今來何暮?許令□室□□於茲敬□禪宗(缺九字)釋子□□於救蟻,沙彌勤苦增勞,不離左右。
至於中和二年,受具戒於華嚴寺官壇,大師經陟戒壇,□為安坐,白虹之氣,來覆法堂,□是□□知有□人□為□□之□□□□□傾油知□人戒珠,敢虧草系之心,尤保十十屍十十羅之律。
及其夏末往度倫山,禮見融堅長老□今□□僧陳問□,□□西河之上,追思北海之中。
所以數□論禪中宵,諱長□□□□□□道知在□人,盍雲巘披雲,藥山採藥,老僧恨不隨地西笑,問徑上游,禮祖塔於曹溪,巡□□□□地□□□□利涉莫以因循,時不待人,曷維其已。
所屬遠從罔象玄珠於□□□須龍□黃之□法鏡於青丘之畔。
洎於大順二年春首,忽遇入朝使車,托足而西,達於彼岸,維舟鏡水,指路鍾陵,企聞□□道膺大師先佛(缺十字)之兆,實沿付囑之心,行道遲遲,遠經□□□工(缺八字)大師若披皇覺大師謂曰:吾子歸矣,早知汝來。
如欲□升堂,指其實藏所喜者□□室家之美□傳禪教之宗。
由是睹奧幽扃,探玄理窟,參尋(缺十二字)出(缺九字)豈惟迦維演法阿難之獨步釋門,闕里談經,顏子之□□□室而已矣哉!景福三年,潭州節帥馬公□節度副使金公,聞風欽仰,拂霧敬恭(缺十六字)請□□居其為時所瞻依,皆如此類也。
乃於天祐二年六月□退定武州之會津。
此時知州蘇判王公池本籍承大師,才諧捨筏,已抵平津,□地□之攀(缺十三字)慈□每以趍塵,如窺慧日。
常於四事,遠假天廚,實展(缺六字)仍以□那山無為岬寺,請以住持。
大師惟命是聽,徙居靈境。
此寺也,林泉□意寂(缺十二字)於□地,然則重修基址,八換星霜,來者如雲,納之似海。
(缺五字)此時(缺五字)於□□之年,亂甚於曹劉之代。
上無聖主,猶鋪蝟聚之徒;下有庸流,莫防鯨蜺之難。
物(缺五字)如□,四海沸騰,三韓十騷十擾。
至九年八月中,前主永平北(缺八字)發舳艫,親驅車駕。
此時羅州歸命,屯軍於浦嶼之旁,武府逆鱗,動眾於郊畿之場。
此時(缺八字)倏。
大王聞大師近從吳越新到秦韓,匿摩尼於海隅,藏美玉於天表,所以先飛丹詔,遽屈道竿。
大師捧制奔波,趍風猛十浪十,親窺虎翼,暗縮龍頭。
僧□□壽吳王轉明之下□□無以加也。
其後班師之際,持請同歸,信宿之間,臻於彼岸。
遂於□□□□拂□□供給之資,出於內庫,所恨群魔難伏,眾病莫除,唯奉法以棲真,乃(缺六字)今□禍者遍□□□枉殺無辜。
而乃遭艱者填其雲屯,同歸有罪。
然則澄公道德,敢悛十胡十石之凶;慧始仁慈,寧止赫連之暴。
況又永言移國,唯喝吃人□謂多,疑者□不信以十(缺六字)日,大王驟飛鳳筆,令赴龍庭,冀聞絕跡之譚,猶認無言之理。
大師服□□內,主上鶚立當軒,難測端倪,失於舉措。
豈思就日玄高之復□□君無(缺七字)終遭偽代,是□謂業對將至,因緣十靡十逃,兼被崔皓懷十奸十寇馮□□。
大王謂大師曰:「吾師人間慈父,世上導師,何有存非,不無彼此?」
大師方知禍急,罔避危期□曰□□□□嬰呂僕之謀;仁者懷恩,寧廁商臣之惡。
然而壹言不納,遷□以加捨命之時。
世□□緣,俗年五十有四,僧臘三十有五。
於時川池忽竭,日月無光,導俗吞聲,人天變色,豈謂秦原(缺五字)即世之□□漢室龍興。
當今上居尊之際,謂群臣曰:「竊惟故大師道高十地,德冠諸□,遠出□方,來儀樂土。
寡人早披瞻仰,恭□歸依,顧思有得之緣,常切亡師之痛。」
仍於雨泣,實慟□□追□□□俾修□□至明年三月日,遂召門弟子閒俊、化白等,曰□□之冠山□□之藏昭此山也,山岡勝美,地脈平安,宜為置塚之居,必致□□□□尊宗之祐。
可師等與有司宜速修山寺,尋造石塔者。
至其月日,先起仁祠,便成高塔。
塔成,師等號奉色身,遷葬於所建之塚。
越二年,詔曰:「式旌禪德,宜賜嘉名。
賜謚為先覺大師,塔名為遍光靈塔,仍賜其寺額,敕號太安。」
追遠之榮,未有如斯之盛者也!下臣謬因宦學,叨典樞機,辭潤色於仙才,謝知言於哲匠。
先是王室獻賦,金榜題名,何期降紫泥於蓽門,銘黃絹於蓮宇。
所冀強搖柔翰,申大君崇法之由;聊著鮮文,慰門下送終之懇。
銘曰:
粵哉靈境,□□□禪。
□□為食,道情是兵。
即色非色,惟名假名。
雖雲方便,祗為眾生。
爰有僧英,□□禪伯。
能使魔軍,克歸□□。
雨中稻麻,霜後松柏。
須拜昌言,難欺雅□。
動惟佛事,翻被人□。
真衰俗盛,法弱魔□。
身辱名高,命終道光。
無懺遺跡,祖師舊芳。
紀德於茲,傳於不朽。
神足傷心,(缺四字)塔(缺七字)石劫頻移,天長地久。
開運三年歲次丙午五月庚寅朔二十九日戊午立。
□□□ 金文允 崔奐規。
〔《韓國金石全文》中世上篇 (1984)〕
◎ 孫紹
紹,高麗人。
官本國大相守禮賓令元鳳令兼知制誥上柱國。
◇ 唐高麗大安寺廣慈禪師碑銘
唐高麗國武州故桐裡山大安寺教謚廣慈大師碑銘並序
〔太相前守禮賓令元鳳令兼知制誥上柱國賜紫金魚袋臣孫紹奉教撰 沙粲□□□□監□賜緋魚(以下缺)〕
若夫擊虛發響,苟應就悟之能;取實藏聲,豈是處迷之術。
門縱闊而不可得進,岸雖明而難以獲逾。
至理在中,守株者無定見十性十;真宗非外,窺管者莫以(缺四字)生之法器。
是以運開一千甲子,始遇聖明;歷週五百星霜,再逢賢哲。
或稟七淨而傑出,或蘊十智以挺生,自古既稀,至今為貴,兩全雙美者即我大師也。
大師法諱胤〔允〕多,字法信,京師人也。
其祖考等,皆族盛簪綴,以傳孝義;家記而亂來拋墜,聲譽而耳口聞言。
其妣樸氏,受十性十十溫十和,為人真潔,自幼未嘗於俗□長□經勤修佛事,迨其岳降分娩,等閒由孝,感而易為,若霜堇之疾,是以鹹通五年四月五日,誕生大師。
初放蓬萊之日,雙柱絕倫;將辭襁褓之年,三亭轉麗。
遨遊而居定有方,禮度而顛沛無墜。
扇枕之令譽,早表鄉閭;搥灰之捷詞,夙馳遐邇。
春秋材當八歲,有志三歸,遽告二親,願別蝸門,要投禪教,□父母益為鞠養倍〔缺〕前猶是縈紆,未能允許。
大師潸然曰:出家修道,利益不無直饒翁子之錦衣,定勝山僧之毳衲。
哀鳴重沓,咨告再三;深認盛情,固難橫奪。
登時一諾明日辭膝下〔缺〕步而雲遊四海,行駐惟伴孤影,炎涼倏歷數年,自此周回跋涉於遼東,迤邐遠詣於桐裡。
參覲和尚,俯相面目,顧盼形容,數日後侍奉上方和尚曰:「古語:心專石也穿,志切泉俄湧。
道非身外,即佛在心;宿十習十者覺於剎那,蒙昧者滯在萬劫。
如來說諭,為十精十鈍則再語,為根利則略言,汝身好看,心在吾說也。
汝自〔缺〕伽耶岬新藪。
受具後,但系心猿,無縱意馬;戒瓶方挈油,不欹不偏;志於書宵,綱砥心於瞬息。
不戶不牖是大道,不昆不海得神珠。
芳聲既震於四時,法侶遠自於八表。
法祖□西堂傳於徹,徹傳於先師如,如傳於吾師,即西堂曾孫也。
大師傳法化於西堂,卻不勞於西學,割世緣於東城。
真□實際本空〔缺〕善誘於東人,學無學之宗,終祗夜師無師之旨,必藉修多,遂使弄一心者,大信一音纏九結者。
漸海九業多多方便,而引導輕輕威力,而折摧化緣,周於鯷岑蹤〔缺〕跡遍於桃野,不忘其本,卻歸故山。
才經兩宵,忽有山賊入寺,擬劫衣物,直到上方。
大師咢然而無恐,不動禪座,被威鋒之辭惡,扶慧刃之降魔,賊徒無〔缺〕衝突,大師自無罪過,言訖禮拜走。
數見此模樣,不免思惟,至夜化夢,有一戰將,入於殿內,見勿它那七軀末座向大師書〔缺〕是「重忍」兩字而已。
睡覺驚訝起來,鹽漱端坐,偶言曰:大奇也,大奇也!白日狐疑了,不料清宵蝶夢成。
古人有言:一忍得長樂,一忍住世久。
好「重忍」兩字,豈徒然哉。
大師因此永獲安禪,久居僧寺。
(缺八字)黃波□如而洞達禪源,超然聖言,離聲色裡,出是非關。
衲子盈門,慕義投仁,雲趨霧聚,參禪學道,虛屆實歸,孝宗大王。
趨向谷風,遐飛綸翰,願開慧眼,以祐國祚。
於時羅運傾否,兵火頻起,弓裔亂紀,甄萱盜名,天命有歸,國朝新造。
背□梗狼煙,往來辛苦
於沙門,裨□終無於王神聖,大王乘時聖望主問代。
明君富安邦撫俗之宏機,通護法契理之神術;萬機之暇,留心玄門。
自微時,飽聆大師之十聲價,因遣郎官繼御札入山而請曰:「仰德日久,願接梵儀。
師已老矣,恐難行腳,何妨騎乘,一詣九重?」
大師曰:「老僧由來未嘗騎馬,至於齡年,山僧亦是王民,何敢方命?」
以錫杖芒鞋步至輦下,上大喜,令止儀賓寺,安頓數日後,召入上殿,勿趨上下,十床十接之待,以賓禮群臣。
竦然上問曰:「古師云:心即佛,是心如何?」
大師答曰:「若到涅槃者,不留於佛心。」
問「佛有何過,即得必此?」
答曰「佛非有過,心自無過。」
問曰「朕受天之佑,救亂誅暴,何以則生民保乂?」
對曰「殿下不忘今日之問,國家幸甚,生民幸甚!」問曰「大師以何德,行化遵眾生?」
對曰「臣僧自救可了,何敢解脫他縛?」
此日玉音琅琅,不憚雲興之問;大師四辯亹亹,無礙瓶瀉之。
雖得必得□相今□,答云:六祖意不欲得觸道,然師語□了道□慧亦□去也,若具載文繁括而略錄。
伏念今上,大王威齊兩曜,講沙而道葉,乾坤德秀,重曈治民,而令無邪十十黨十十,歸依五衍。
豈異於中印匿王尊仰三禪,有用於西天戒日正法興邦之代,修文植本之君尊美,斯今罕見。
□振古□大師,三禮而退。
命安置興王寺黃州院□。
王旭郎官遙仰清風,樂傳尺牘,願為弟子,冀效從師。
遂寂滅而數年山間。
而復況內議,令皇甫崇太常忠良日監大師之供饋,如執侍者之職。
大師益不安,一日念於上曰:麋鹿野縱,甘伏丘壑。
猥承御命,來住王域。
恐懼情深,軒鶴梁鵜。
未足喻也,伏望許從。
微情俾雲歸古山,魚游深壑。
為賜大矣,上許之,令歸桐裡。
古山命本道守相畫給田,結十奴十婢以供香積;不忘外護之風,每展八行之禮;仍為檀越,久受保於各效陳雷,允□舊分。
大師至開運二年,荒落為辜,二月二日召眾有言曰:「生也有限,滅而未定。
吾今欲行,各官珍重!佛言波羅提木,又是汝大師,吾亦以此言囑汝,汝等遵行,吾不死矣。」
令焚香念佛,合掌奄然而逝。
俗歲八十二,僧臘六十六。
於是淄流號慟,歎津梁之已摧;,禪伯咨嗟,見法十輪之永閉。
至於飛禽憫然,走獸悽愴,平日爽耳之潺湲澗水,變作衰聲;多年悅目之靉靆山雲,皆成慘色。
感動蠢植,毫楮焉周?遂以其時,事申聞尋,蒙朝令建塔本山,財出官廩,役以近民。
莊嚴周密,彫琢甚妙。
上首門人等,復告於朝曰:先師臣某,幸蒙知遇,國恩罔極,生死俱榮,而塔上之銘闕焉,恐先師臣平日樹立之道,行漸至淪沒,伏乞睿澤□從許樹豐碑者。
爰命微臣,延揚禪化。
紹才非七步,學昧五車,直言而否,歎朱生斤斧,而有禰氏,事不獲已,抑綴為文。
銘曰:
偉哉開士,子達真筌。
法門杳杳,至理玄玄。
化符海外,道冠日邊。
雲歸深洞,月落澄淵。
波瀾意氣,平等心田。
今朝示滅,何處談禪?雞山岫煩,不水逶迤。
土地有緣,棲遲在斯。
解虎道崚,救蟻恩垂。
石臻聽講,樹向來儀。
兩楹忽夢,只履俄遺。
無法可說,有稱廣慈。
清淨三業,蕩除六塵。
歸於桐裡,際會金人。
依化提拔,彷彿波輪。
玄談浩瀚,大慧十精十神。
將登彼岸,劫火焚薪。
介眾安仰,哀號蒼旻。
可久可大,萬歲不磷。
爰述不朽,聊記貞珉。
光德二年歲次庚戌十月十五日立 鐫字文旻。
〔《韓國金石全文》中世上篇 (1984)〕
◎ 李靈
靈,高麗人,事跡無考。
◇ 高麗三川寺大智國師碑
高(殘缺)智國師(殘缺)兆妄(殘缺)傾(缺)質(缺)向若(缺)宰面(殘缺)深愜(缺)須才遂(缺)夕管摛華(缺)皮皆實(殘缺)且(缺)後(殘缺)
◇ 碑十陰十記
(上缺)麗國大茲(殘缺)寺(缺)勇(殘缺)真即覺悟(缺)古抄箕揚不二(缺)罔記海墨難書鹹(缺)人也。
高曾已來(缺)於郡邑天福七(缺)毀齒言欲(殘缺)鹹(缺)投寶(缺)或壯飾(缺)中(缺)勿(缺)刑(殘缺)化(缺)衰之一(缺)救蟻護州(缺)族將一(缺)宗之繼(缺)迂長者(缺)目(殘缺)覺樹(缺)玄(缺)乂(殘缺)金(缺)大彳(殘缺)
〔《海東金石苑》〕
◎ 闕名
◇ 有晉高麗國踴巖山五龍寺故王師教謚法鏡大師普照慧光之塔碑銘(並序)
蓋聞鷲嶺開宗,標立教無為之化;雞山入定,止傳心有待之風。
或先□微言,或始□善□,所以別行法眼,深問全軀。
無非解脫,仰呈雪立之誠;唯知道存,方駐雲遊之志。
所以英靈間出,法孫相承,其道日新,遍公天下,今猶古也,代有人焉。
大師法諱慶猷,俗姓張氏。
其先南十陽十冠族,大漢宗枝,遠祖偶涉鯨波,來棲兔郡。
以□未生師知禮樂,聰明侍□孔聞許□老□學道,守道奉公,終身從事。
母孟氏,嘗於假寐,忽得禎祥,驚覺之時,自知有娠。
常修淨念,便斷葷辛,以鹹通十二年四月十一日誕生。
大師生有法相,夙懷菩提。
之年,五行俱下,子晉陞仙之歲,三克便成。
其後志切離塵,心求坐西,而咨於父母,□託宗師。
二親囑曰:莫以因循苦果以此先是□峰□徹禪師歸寂滅蒙子訓宗長老,部署門徒,不出松門,頻經槐律。
此際大師年才十五,志冠期□所,願超門閥,□□禪扃終修□道。
所以玄關開□□所參。
遂願令削染,許於入室,猶剩迎門。
光啟四年,受具於通度寺靈宗律師,既瑩戒珠,言歸慧室,聞一知十,德成教尊。
然則空谷釣魚易,緣木求魚之□□山□□守株待兔之時。
所以挈瓶出門,飛錫遵路,所冀因待朝天使,偶逢泛乘之時,西南得朋邂逅,適□過大師虔陳素思,涉泗十十交十十流,專介疑聽,深信厥功,奉(缺六字)遄達西津。
此時華亭系舟,桂菀尋徑,望東林之佳境,瞻北渚之樂郊,仄企閒雲居,道膺和尚,道冠楞伽,功高善逝,為寶樹之王者,作禪株之主人(缺四字)慶猷迥微麗嚴利嚴共海東,謂之四無畏大士也。
和尚曰:聞言識士,見面知心,萬里同十居,千年一遇,所以四賢情深,避席感切。
開堂以後,蘊素筌蹄,勞口舌之契。
□答之契,暗諧目擊之符。
於是潛付慈燈,密傳法要,遂曰:「吾道東矣 慶猷一人,起予者商,於是乎在。」
所謂廣弘佛道,何論貴賤之家,遐演禪宗豈□□□之□□□。
力何假他心,閒睹此門,本離文字,每思心境,終拂客塵,愍彼偏方,迷於得理,好佩雲居之印,期蘇日域之流,是則真宰勉旃道人勞止,忘其(缺九字)周應忙返魯,乃於天祐五七月,達於武州之會津。
此時兵戎滿地,賊寇滔天,三佛所居,四郊多罍。
大師來藏巖十穴十,遠避煙塵,與麋鹿同□逢□□□□□珠銜水媚,當大溟映月之時;玉透山輝,是深洞聞風之處。
先王直從北發,專重南征,徇地之行逃天者少待老草介先詣禪扃奉傳詔書赴軍壁也令大師欻聆帝命,寧滯王程,及其方到柳營,便邀蘭殿,留連再三,付囑重疊,寡人遽回德龍旆,祗俯鳳儀,大師難趁乘輿續起(缺)則曾覿藏經,仍窺僧史。
宋武平敵,覺賢遂附鳳之誠;隋史省方,法瓚膺從龍之願。
一心重法,千載同符。
豈期神器將傾,國綱始墜。
君臣□□父子(缺)凶翻剷忠貞之佐,凌夷之漸,實冠夏殷。
此時共恨獨夫,潛思明主。
無何,群凶竟起,是秦朝鹿死之年;大憝皆銷,唯漢室龍興之歲。
今上西鐘定議,北極居尊,懸聖日於桑津,掃妖氛塵於棗海。
忽聞大師之窺慧日,曾聽玄風,巨十浪十垂杯,中華聞道,上乃略驅車驚□詔□(缺)以達□尤深量海而欽承愈切。
每回稽首,恭申捨瑟之儀;常以鞠躬,猥罄摳衣之禮。
所以屢祈警誡,更切歸依,待以王師助君臨之吉□其子(缺)太弟太匡王信,便取摩納袈裟一領,瑜石缽盂一口。
上乃登時遞捧,跪獻大師,然則敬佛之心,尊師之道,元魏奉僧祠之日,人間(缺)之時(缺)如斯之盛者也。
然則棲遲奈苑,宴坐蓮扉,來者如雲,納之似海。
稻麻有列,猶如長者之園;桃李成蹊,亦若仙人之市。
貞明七年三月廿三日子(缺)仍聞刀戰之十聲,則是來迎之騎。
示滅於日月寺法堂,俗年五十有一,僧臘三十有三。
於時天昏地裂,霧黯雲愁,山禽悲啼,野(缺)懷至。
明年正月十九日,遷□神座於踴巖山之東峰,去寺三百來步。
惟大師天資心氣,岳降英靈,深幽而眾妙會□□□而(缺)四魔,冠薰修於三覺,超應化於真如。
況又曾聽玉音,夙傳金口,可謂禪出蘊美□資□輔之風慧水□慈□助□王之化(缺)奉聖心,恭承汲引之善,正受流傳之旨。
上乃仍飛丹詔,以慰門人曰:「懿彼雙十峰法□□為一國慈父,今則□難□矣(缺)訓用報法恩,正當追福之辰,宜舉易名之典。
乃賜謚曰「法鏡」,塔名「普照慧光」,申命下臣,式揚洪烈。
辭而不克,率個成章□□東(缺)難(缺)夐莫尋荊岫之高,所以聊著斯文。
雖集慶稱之美,直書其傳,恨非雅麗之工。
其詞曰:
偉矣吾龜氏,堂堂到處春。
可畏囊中寶,唯知席上珍。
倬哉玄教立,生我海東濱。
(缺)曹溪(缺)祖塔(缺)日(缺)君王重捨瑟,宰輔屢書紳。
學徒探法要,來者結良因。
宴坐方十江十目,泥洹忽傷神。
寶月沉(缺)。
天福九年龍集甲辰五月壬申朔二十九日庚戌立。
〔《韓國金石全文》中世上篇 (1984)〕
◎ 成忠
忠,前百濟時官佐平。
王義慈十婬十樂,忠極諫,王怒囚之,不食列獄中。
◇ 獄中上書
忠臣死不忘君,願一言而死。
臣嘗觀時察變,必有兵革之事。
凡用兵,必審擇地勢,處上流以應敵,可以保全。
敵兵若來,使陸不過炭峴,水不入白十江十,據險隘御之,然後可也。
(《東國通鑒》)
◎ 福信
福信,前百濟宗室,爵佐平。
百濟亡,起兵立故王子扶余豐為王,自稱霜岑將軍。
◇ 遷避城議
此州柔者,遠隔田畝,土地磽確,非農桑之地,是拒戰之場。
此焉久處,民可饑饉,今可遷於避城。
避城者,西北帶以古連且徑之水,東南據深泥巨堰之防,繚以周田,決渠降雨。
華實之十毛十,則三韓之上腴焉;衣食之源,則二儀之奧區矣。
雖曰地卑,豈不遷歟!(《日本書紀》卷二十七)
◎ 觀勒
百濟僧,事跡無考。
◇ 上日本王請赦僧尼奏
夫佛法自西國至於漢,經三百歲乃傳之,至於百濟國,而僅一百年矣。
然我王聞日本天皇之賢哲,而貢上佛像及內典,未滿百歲。
故當今時,以僧尼未十習十法律,輒犯惡逆,是以諸僧尼惶懼,以不知所如。
仰願其除惡逆者以外,僧悉赦而勿罪,是大功德也。
(《日本書紀》)
◎ 後百濟王子神劍
神劍,甄萱子。
幽其父於金山佛宇,自稱王。
甄萱降高麗,高麗兵討滅之。
◇ 赦境內教
如意特蒙十寵十十愛十,惠帝得以為君;建成濫處元良,太宗作而即位。
天命不易,神器有歸。
恭惟大王神武超倫,英謀冠古,生丁衰季,自任經綸,徇地三韓,復邦百濟,廓清塗炭,而黎元安集,鼓舞風雷,而邇遐駿奔,功業幾於重興,智慮忽其一失。
幼子鍾十愛十,十奸十臣弄權,導大君於晉惠之昏,陷慈父於獻公之惑,擬以大寶,授之頑童。
所幸者,上帝降衷,君子改過,命我元子,尹茲一邦,顧非震長之才,豈有臨君之智。
兢兢慄慄,若蹈冰淵,宜推不次之恩,以示惟新之政。
(《東國通鑒》)
◎ 鐵勒諸部十一姓
鐵勒本匈十奴十別種。
貞觀二十年,既破延陀,太宗幸靈州,鐵勒、回鶻、拔野古、同羅、僕骨、多濫葛、思結、阿跌、契丹、奚、渾、斛薩等十一姓,各遣使朝貢,降璽書勞其酋長。
◇ 乞置漢官奏
延陀可汗不事大國,暴虐無道,不能十奴十等為主人。
自死敗,部落鳥散,不知所之。
十奴十等各有分地,不能逐延陀去,歸命天子,願賜哀憐。
乞置漢官司,養育十奴十等。
(《唐會要》卷九十六〈一百〉)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