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拾遺》卷六十八:真德,新羅王善德之妹。貞觀二十一年襲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唐文拾遺》卷六十八

唐文拾遺

卷六十八

◎ 新羅真德女主勝曼

真德,新羅王善德之妹。

貞觀二十一年襲王,永徽元年,遣其侄春秋、子法敏來朝,織錦為公佈以獻。

五年,卒,贈開府儀同三司。

◇ 太平頌

大唐開洪業,巍巍皇猷昌。

止戈戎衣定,修文繼百王。

統天崇雨施,理物體含章。

深仁諧日用,撫運邁陶唐。

幡旗何赫赫,鉦鼓何鍠鍠。

外夷違命者,剪覆被天殃。

淳風凝幽顯,遐邇況呈祥。

四時和玉燭,七曜巡萬方。

維岳降宰輔,維帝任忠良。

五三成一德,昭我唐家光。

(《舊唐書》百九十九)

◎ 新羅文武王金法敏

法敏,新羅王春秋子。

永徽元年入朝,擢為太府卿。

龍朔元年襲王,以其國為雞林州大都督府,授法敏都督,以納高麗叛眾,略百濟地守之,詔削爵,發兵窮討。

上元中,遣使入朝謝罪,詔復官爵。

開耀元年死。

◇ 赦教

往者國家間於兩國,北伐西侵,暫無寧歲,戰士曝骨,積於原野。

先王愍百姓之殘害,越海請兵,本欲平定兩國,雪累代之深恥,全百姓之殘命。

百濟雖平,高麗未滅。

寡人克承先志,既平兩敵,四隅靜泰,臨陣立功者,並已酬賞。

但念囹圄之苦,未蒙更新之澤,可赦國內,罪無大小,悉皆放出。

百姓貧寒糶入米谷者,待有年償之,只還其母。

窮歉尤甚者,子母俱免。

(《東國通鑒》)

◇ 冊安勝為高勾麗王詔

公之太祖,積德立功,子孫相繼,開地千里,年將八百。

至於建、產兄弟,禍起蕭牆,釁成骨肉,家國破亡,宗社湮滅,生人波蕩,無所托心。

公避難山野,投身鄰國,百姓不可以無主,皇天必有以眷命。

先王正嗣,惟公而已,主祭非公而誰?謹遣金須彌山等冊命公為高勾麗王。

公宜撫集遺民,紹興舊緒,永為鄰國,事同昆弟。

敬哉!兼遺粳米二千石,甲具馬一匹,綾五匹,絹綢布各十匹,綿十五稱。

(同上)

◇ 遺詔

寡人運屬紛紜,時當爭戰,西征北討,克定封疆,伐叛招攜,聿寧遐邇,上慰宗祧之遺顧,下報父子之宿冤。

自犯冒風霜,遂成痼疾,憂勞政教,更結沉痾,運往名存,奄歸大夜。

太子早蘊離輝,久居震位,宗廟之主,不可暫空。

太子即於柩前嗣立。

且山谷遷貿,人代推移,昔日萬幾之英,終成一封之土,徒費資財,空勞之力。

屬纊之後十日,便於庫門外庭,依西國之式,以火燒葬。

服輕重自有常科,喪制度務從儉約。

(同上)

◇ 乞罪表

昔臣危急,事若倒縣,遠蒙拯救,得免屠滅。

粉身麋骨,不足上報鴻恩;碎首灰塵,何能仰酬慈造。

然深讎百濟,十逼十近臣蕃,告引天兵,滅臣雪恥。

臣懼破滅,自欲求存,枉被凶逆之名,遂入難赦之罪。

臣恐事意未申,先從刑戮,生為逆命之臣,死為背恩之鬼。

謹錄事狀,冒死奏聞。

伏願少垂神聽,炤審元由。

臣前代以來,朝貢不絕,近為百濟再虧職貢,遂使聖朝命將討罪,死有餘刑。

伏惟皇帝陛下明同日月,容光並蒙曲炤;德合乾坤,動植鹹被亭毒。

好生之德,遠被昆蟲;惡殺之仁,爰流翔泳。

倘降服捨之宥,賜全腰領之恩,雖死之年,猶生之日。

非所希冀,敢陳所懷。

謹遣原川等拜表謝罪,伏聽敕旨。

兼進貢銀三百三十五兩、銅三百三十兩、針四百枚、牛黃一兩二錢、金一兩二錢、四十綜布六匹、三十綜布六十匹。

(同上)

送葬才訖,喪服未除,不能應赴 敕旨發兵北歸

◇ 報薛仁貴書

我先王於貞觀二十三年入朝,面奉太宗文皇帝恩敕:「朕今伐高麗,非有他故,憐你新羅攝乎兩國,每被侵陵,十靡十有寧歲。

我平定兩國,平壤已南百濟土地,並乞你新羅,永為安逸。」

新羅百姓具聞恩敕,人人思奮。

大事未終,文帝先崩,今帝踐祚,復繼前恩,頻蒙慈造,兄弟及兒懷金拖紫,榮十寵十之極,夐古未有,粉身碎骨,望報萬一。

至顯慶五年,聖上感先志之未終,成曩日之遺緒,命將徂征,大發船兵。

先王年衰力弱,不堪行軍,追感前恩,勉強至於界首,遣其領兵應接大軍,水陸俱進,共平一國。

蘇大總管留漢兵一萬,新羅亦遣弟仁泰領兵七千,同鎮熊津。

大軍回後,賊臣福信起於河西,取集餘燼,圍十逼十府城,先破外柵,總奪軍資,復攻府城,幾將陷沒。

又於府城側近,四處作城圍守。

某領兵往赴,以解其圍,遂破賊城,復運糧餉,使一萬漢兵免虎吻之危。

至六年,福信徒十十黨十十漸多,侵取十江十東之地。

熊津留兵一千往攻,兵敗匹馬不返。

自是熊津請兵,日夕相繼,遂發兵眾往圍周留城。

賊知兵小,遂即拒戰,兵馬失利而歸,南方諸城,一時總叛,並屬福信。

福信乘勝復圍府城,且絕熊津餉道,即募健兒間道救之。

至六月,先王薨,又承敕旨,發兵北歸。

子在衰絰,不能應赴,含資道總管劉德敏等至,奉敕遣新羅供運平壤軍糧。

熊津劉總管亦使來,具陳府城孤危,道斷糧盡。

遂共劉總管攻拔甕山,開通道路,若先運熊津,恐違敕旨,若專供平壤,即恐熊津絕糧。

所以差遣老弱,運送熊津,選簡十精十強,擬向平壤。

其往熊津者,在途遇雪,人馬殆盡。

至龍朔二年正月,劉總管共我兩河道總管金庾信等,同運平壤軍糧,風雪冱寒,人馬凍死,所將兵糧,不能勝致。

大軍既還,我兵亦回,饑凍死者,不可勝數。

行至瓠瀘河,麗兵來追,我先渡河,幸勝而還,熊津府城頻索谷種,前後所送數萬餘斛,南運熊津,北供平壤。

蕞爾小國,分供兩所,人力疲極,牛馬死盡,所貯倉庾,坐見虛竭。

又留鎮天兵,以時給衣。

都護劉仁願遠鎮孤城,數被百濟侵圍,我又遣兵解救,天兵一萬,衣食於我,四年於茲。

國家恩澤,雖復無涯;新羅效忠,亦足矜憫。

至龍朔三年,總管孫仁師領兵來救府城,我兵亦發,同至同留城下。

時倭人來助百濟,兵船千艘,泊於白沙,百濟十精十騎,陣於岸上。

我以驍騎,先破岸陣,周留失膽,遂即降下。

南方已定,回軍北伐,任存一城,執迷不降,我軍欲還。

杜大夫承敕欲與百濟共盟,我謂百濟十奸十詐,反覆百端,今雖共盟,後恐有悔,奏請停盟。

至麟德元年,復降嚴敕。

盟會之事,雖非所願,不敢違敕,乃於就利山築壇,對敕使劉仁願歃血相盟,山河為誓,畫界立封,永為疆界。

至乾封二年,聞大總管英國公征遼。

某往漢山州,遺兵集於界首。

先遣細諜人覘候,回言大軍未至平壤,且攻七重城,以待大軍。

其城垂陷,英公使十江十深來,雲奉大總管處分,新羅兵馬不須攻城,早赴平壤,即給兵糧,遣令赴會。

行至水谷城,聞大軍已回,我亦遂來。

至乾封三年,遣太監金寶嘉入海,稟英公約束,我來赴集平壤。

至五月,劉右相來。

繼發兵馬。

同赴平壤,某亦往漢城州點檢兵馬。

此時蕃漢諸軍,總集蛇水,男建出兵,欲決一戰。

我兵獨為前鋒,先破大陣,平壤城中,挫鋒縮氣。

英公更取我國驍騎五百人,先入城門,遂破平壤,克成大功。

我兵士並云:「征伐已經九年,人力殫盡,兩國之平,今日乃成,必當國蒙盡忠之恩,人受效力之賞。」

英公乃謂我軍前失軍期,及其入朝,反謂我兵無功。

又早克之城,本是我國之地,陷於高麗三十餘年,今還得之,置官以守,又以此城歸於高麗。

夫我國自平百濟,迄定高麗,盡忠效力,不負天朝,示知何故,一朝見絕。

至總章元年,百濟渝盟,越境侵犯,又致書云:「天朝修理戰艦,外托征倭,欲伐新羅。」

至鹹亨元年六月,高麗謀叛,以殲留鎮朝官。

我欲發兵,先報熊津云:「高麗既叛,不可不伐。」

百濟司馬禰軍來云:「發兵即恐彼此相疑,宜令兩國互相十十交十十質。」

至七月,入朝使金欽純等至,將百濟舊地,總令割還。

曾未數年,一與一奪,我國臣民,罔不失望。

去年九月,具事奏聞,遭風未達。

後百濟構釁,誣我反叛,前失貴臣之心,後被百濟之譖,進退惟谷,未申忠款。

使人琳潤至,辱書,仰承總管犯冒風波,遠來海外,理鬚髮使郊迎,致其牛酒。

遠居異城,未獲致禮,披讀來書,專以我國稱為叛逆,既非本心,惕然驚懼。

今略陳冤枉,具錄無叛。

太十陽十雖不回光,葵藿猶懷向日,總管稟英雄之秀氣,抱將相之高材,天兵未出,先問元由,緣此來書,敢陳不叛。

請加商量,具狀申奏。

(同上)

◎ 新羅宣德王金良相

良相始為宰相。

建中四年,新羅王乾運死,國人共立之。

貞元元年,冊為檢校太尉雞林刺史寧海軍使新羅王。

是年卒。

(據《東國通鑒》,謂弒王自立)

◇ 遺詔

寡人本惟菲薄,居位以來,年不順成,民用困窮,此皆德不符民望,政未合天心。

常欲禪讓,退居於外,群臣每以誠止,因循至今。

忽遘疾疹,不寤不興,死生有命,顧復何恨。

死後依佛制燒火,散骨東海。

(同上)

◎ 新羅興德王金秀宗

秀宗,憲德王母弟,改名景徽。

寶歷二年立。

大和元年,冊為嗣王,開府儀同三司太尉雞林州都督如故。

開成元年,卒。

◇ 戒奢十習十教

人有上下,位有尊卑,名例不同,衣服亦異。

俗漸澆薄,民競奢華,只尚異物之珍奇,卻嫌土產之鄙野,禮數失於十逼十僭,風俗至於陵夷。

敢率舊章,以申明命,苟或故犯,固有常刑。

(同上)

◎ 新羅僖康王金悌隆

悌隆,憲貞子。

唐開成元年立,在位三年,被弒。

◇ 遺詔

寡人以眇末之資,處崇高之位,上恐獲罪於天,下慮失望於人,夙夜兢兢,若涉淵冰。

賴三事大夫,百辟卿士,左右挾維,不墜重器。

今者忽染疾疹,至於旬日,慌惚之際,恐先朝露。

惟祖宗大業,不可無主,軍國萬幾,不可暫廢,顧惟舒弗邯誼靖,先王之令孫,寡人之叔父,孝友明敏,寬厚仁慈,久處台衡,挾贊王政,可以祗奉,撫育蒼生。

爰釋重負,委之賢德,付託得人,夫復何恨!伊爾多士,竭力盡忠,送往事居,罔或違禮。

(同上)

◎ 新羅神武王金佐徵

佑徵,元聖王孫。

開成四年立,七月卒。

◇ 拜張保皋鎮海將軍教

清海鎮大使保皋,嘗以兵助神考,滅先朝之臣賊,其功烈可忘耶?(同上)

◎ 新羅真聖女主曼定

曼定,康王女弟。

光啟三年立,在位十一年,禪位於太子。

◇ 禪位上唐帝奏

居羲仲之宮,非臣素分;守延陵之節,是臣良圖。

以臣侄男嶢,是臣亡兄晸息。

年將志學,器可興宗,不假外求,爰從內舉。

近已俾權藩寄,用靖國災。

(同上)

◎ 新羅景明王樸升英

升英,神德王之子。

梁貞明三年立,同光三年卒。

◇ 有唐新羅國故國師謚真鏡大師寶月凌空之塔碑銘(並序)

余聞高高天象,非維占廣闊之名;厚厚地儀,不獨稱幽元之號。

豈棲禪上士,悟法真人,跨四大而游化觀風,遐三端而宴居玩月,遂使假威禪伯,歸魔□離亂之時;追令法王,扶釋教於昇平之際。

以至慈雲再蔭,佛日重輝,外道鹹賓,彌天率服,持秘印而發揮奧旨,舉元綱而宏闡真宗,唯我大師即其人。

大師諱審希,俗姓新金氏,其先住那王族草拔聖枝,每苦鄰兵,投於我國。

遠祖興武大王,鰲山稟氣,鰈水騰十精十,握文符而出自相庭,攜武略而高扶王室。

終平二敵,永安兔郡之人;克奉三朝,遐撫辰韓之俗。

考杯相,道高莊老,志慕松喬,水雲雖縱其閒居,朝野根其無貴仕。

妣樸氏,嘗以坐而假寐,夢得休□,□後追思,因驚有娠。

便以斷其葷血,虛此身心,潛感幽靈,冀生智子。

以大中九年十二月十日,誕生大師。

異姿贍發,神色融明,綺紈而未有童心,齠齔而□□佛事,聚沙成塔,摘葉獻香。

年九歲,逕往惠目山,謁圓□大師。

大師知有惠牙,許棲祗樹,歲年雖少,心意尚十精十,勤勞則高鳳推功,敏捷則揚烏讓美,俾踐僧□,□離法堂。

鹹通九年,先大師寢疾,乃召大師云:「此法本自西天,百巖承詞於十江十西,繼明於南嶽。

南嶽則漕溪之塚子,是嵩嶺之元孫,雖信衣不傳,而心印相授,遠嗣如來之教,長開迦葉之宗。

汝傳以心燈,吾付為法信。」

寂然無語,自□洹□。

大師目語悲深,心喪愁切,尤積亡師之慟,實增絕學之憂。

十有九,受具足戒。

既而草系興懷,□飄托跡,何勞跋涉,即事巡遊,訪名山而仰止高山,探□□而終尋絕境。

或問曰:「大師雖備游此土,遍謁元關,而巡歷他方,須參碩彥。」

大師答曰:「自達摩付法,惠可傳心,禪宗所以□者,何由西去,貧道已□□目,方接芳塵。」

豈料捨筏之心,猶軫乘桴之志。

文德初歲,乾寧末年,先宴坐於松溪,學人雨聚;暫棲遲於雪岳,禪額我馳。

何往不臧,曷維其已。

真聖大王遽飛睿札,征赴彤庭。

大師雖猥奉王言,而寧隳祖業,以循途多梗,附表固辭。

可謂天外鶴聲,早達於雞林之畔;人中龍德,難邀於象闕之旁。

□因避煙塵,欻離雲水,投滇州而駐足,托山寺以棲心,千里乂安,一方蘇息。

無何,遠聞金海西有福林,忽別此山,言歸南界。

及乎達於進禮,暫以踟躕。

爰有□進禮城諸軍事金律熙,慕道情深,聞風志切,候於境外,迎入城中。

仍葺十精十廬,諮留法軑,猶如孤兒之逢慈父,眾病之遇醫王。

孝恭大王特遣政法大德如奐,回降綸言,遙祁法力,佐紫泥而兼送薰缽,憑專介而俾披信心。

其國主歸依,時人敬仰,皆此類也。

豈惟肉十身菩薩,遠蒙聖□□尊;青眼律師,頻感群賢之重而已哉!此寺雖地連山脈,而門倚牆根,大師以水石探奇,煙霞選勝,□游西岫,梟唳舊墟。

豈謂果宜大士之情,深愜神人□□,所以創修茅舍,方止 輿,改號鳳林,重開禪□。

先是,知金海府進禮城諸軍事明義將軍金仁匡,鯉庭稟訓,龍闕馳誠,歸仰禪門,助修寶所。

大師心憐□□,意有終政,高演元宗,廣揚佛道。

寡人抵膺丕構,嗣統洪基,欲資安遠之風,期致禹湯之運。

聞大師時尊天下,獨步海隅,久棲北嶽之十陰十,請授東山之法。

興輪寺上座釋彥琳、中事省內養金文式,卑辭厚禮,至切嘉招。

大師謂眾云:「雖在深山,屬於率土,況因付囑,難拒下臣。」

貞明四年冬十月,忽出門屆於□輦。

至十一月四日,寡人整其冕服,稍淨襟懷,延入蕊宮,敬邀蘭殿,特表師資之禮,恭申鑽仰之儀。

大師高拂毳衣,直升繩榻,說理國安民之術,敷歸僧□□之方。

寡人喜仰慈顏,親聞妙旨,感激而重重避席,忻歡而一一書紳。

此日隨大師上殿者八十人,徒中有上足景質禪師,仰扣鐘鳴,潛回鏡智。

大師撞擊,聲在舂容,曉日之映群山,清風之和萬籟。

縱容演法,偏超空有之邊;慷慨譚禪,實出境塵之表。

莫知其極,誰識其端。

翌日,遂命百寮詣於所止,同列稱□,仍差高品,上尊號曰法膺大師。

此則盡為師表,常仰德尊,恭著鴻名,以光元教。

其後大師已歸舊隱,重啟芳筵,諭諸學於道灰,俱傳法要;援群生於塗炭,□貤慈風。

則必忽患微痾,猶多羸色,大眾疑入兩楹之夢,預含雙樹之悲。

龍德三年四月二十四日,詰日告眾曰:「諸法皆空,萬緣俱寂,言其寄世,宛若行雲。

汝等勤以住持,慎無悲哭。」

右脅而臥,示滅於鳳林禪堂,俗年七十,僧臘五十。

於時天色氤氳,日光慘澹,山崩川竭,草悴樹枯,山禽於是苦啼,野獸以之悲吼。

門人等號奉色身,假隸於寺之北嶺。

寡人忽聆遷化,身惻慟情,仍遣昭元僧榮會法師,先令弔祭。

至於三七,特差中使繼送賻資,又以贈謚真鏡大師,塔名寶月凌空之塔。

大師天資惠悟,岳終十精十靈,懸慈鏡於靈台,掛戒珠於識宇。

於是隨方宏化,逐境示慈,知無不為,綽有餘裕。

至於終世,心牢無瞥起之情;雖在片時,體正絕塵勞之染。

傳法弟子景質祥師等五百餘人,皆傳心印,各寶髻珠,俱棲寶塔之旁,共守禪林之闃,遠陳行狀,請勒貞眠。

寡人才謝凌雲,學非對□,柔翰敢揚其禪德,菲詞希播其道風,遽裁熊耳之銘,焉慚梁武;追制天台之偈,不愧隨皇。

其詞云:

釋迦法付大龜氏,十劫流轉示後來。

心滅法流何日絕,道存人去幾時回。

傳矣哲人憂迷路,生於浮世降聖胎。

慾海波高橫一葦,邪山路險軫三材。

方忻宴坐銀花發,忽歎泥洹寶月摧。

霜沾鶴樹悲長悴,霧暗雞山待一開。

龍德四年歲次甲申四月一日建。

(《朝鮮金石總覽》捲上)

◎ 新羅敬順王金傳

傳,孝宗之子,為甄萱所立。

唐天成三年立,在位八年,降於高麗。

◇ 上高麗王建書

本國久經亂離,歷數已窮,無復望保基業,顧以臣禮見。

(《東國通鑒》)

◎ 金庾信

庾信,舒元子。

官上州將軍、梁州都督、征西大將軍。

平百濟,滅高勾麗,皆其功。

率年七十九,追贈王爵。

◇ 中岳告天誓詞

敵國無道,侵擾我封疆,略無寧歲。

一介微臣,不量材力,志清禍亂,惟天隆監,假手於我。

(同上)

◇ 祭落星文

天道則十陽十剛而十陰十柔,人道則君尊而臣卑。

苟或易之,即為大亂。

今毗曇等以臣而謀君,自下而犯上,此所謂亂臣賊子,人神所同嫉,天地所不容。

今天若無意於此,而反見星怪於主城,此臣所疑惑而不喻者也。

惟天之威,從人之欲,善善惡惡,無作神羞。

(同上)

◎ 薛聰

聰字聰智,博學善屬文,能以方言解九經義,訓導後生。

◇ 諷羅王文

唯臣聞昔花王之始來也,植之香園,護以翠幕,當三春而發艷,凌百花而獨出。

於是艷艷之靈,夭夭之英,無不奔走上謁。

忽有一佳人,名曰牆薇,朱顏玉十齒,鮮妝靚服,伶俜而來,綽約而前曰:「妾聞王之令德,願薦枕於香帷,王其容我乎?」

又有一丈夫,名曰白頭翁,布衣韋帶,戴白持杖,龍鍾而步,傴僂而前曰:「僕在京城之外,居大道之旁,竊謂左右供給,膏梁雖足,巾衍儲藏,須有良藥。

故曰雖有絲麻,無棄菅蒯,不識王亦有意乎?」

王曰:「丈夫之言,亦有道理,而佳人難得,將如之何?」

丈夫曰:「凡為君者,莫不親近老成而興,暱比夭艷而亡。

然而夭艷易合,老成難親,是以夏姬亡陳,西施滅吳,孟軻不遇以終身,馮唐郎潛而皓首。

自古如此,吾其奈何?」

花王謝曰:「吾過矣。」

(同上)

◎ 金弼奚

弼奚,官翰林郎朝散大夫兼太子朝議郎。

◇ 聖德大王銅鐘之銘

夫至道包捨於形象之外,視之不能見其原;大音震動於天地之間,聽之不能聞其響。

是故憑開假說,觀三真之奧載;懸舉神鐘,悟一乘之圓音。

夫其鍾也,稽之佛土,則驗在於罽膩;尋之常鄉,則始制於鼓延。

空而能鳴,其響不竭;重為難轉,其體不褰。

所以王者元功,克銘其上,群生離苦,亦在其中也。

伏惟聖德大王德共山河而並峻,名齊日月而高懸,舉忠良而撫俗,崇禮樂而觀風,野務本農,市無濫物,時嫌金玉,世尚文才,不意子虛,有心老誠,四十餘年臨邦勤政,一無干戈驚擾百姓,所以四方鄰國,萬里歸賓,惟有欽風之望,未曾飛矢之窺。

燕秦用人,齊晉替霸,豈可並輪雙轡而言矣。

雙樹之期難測,千秋之夜易長,宴駕已來,於今三十四年也。

頃者孝嗣景德大王在世之日,繼守丕業,監撫庶機,早隔慈規,對星霜而起戀;重違嚴訓,臨闕殿而增悲,追遠之情轉淒,益魂之心更切。

敬捨銅一十二萬斤,欲鑄大鐘一口。

立志未成,奄為就世。

今我聖上行合祖宗,意符至理,殊祥異於千古,令德冠於當時。

六御龍雲,蔭灑於玉階;九天雷鼓,震響於金闕。

草木之林,離離乎外境;非煙之色,煥煥乎京師,此則報茲誕生之日,應其臨政之時也。

仰惟大君恩若地平,化黔黎於仁教;心如天鏡,獎人子之孝誠。

是知朝於元舅之賢,夕於忠臣之輔,無言不擇,何行有愆,乃顧遺言,遂成宿意。

爾其有司辨事,工匠盡模,歲次大淵,月惟大呂,是時日月借暉,十陰十陽十調氣,風和天靜,神器化成。

壯如嶽立,聲若龍吟,上徹於有頂之巔,潛通於無底之下,見之者稱奇,聞之者受賜。

願茲妙因,奉翊尊靈,聽普聞之清響,登無說之法筵,契三明之勝心,居一乘之真境。

乃至瓊萼之叢,共金柯以永茂;邦家之業,將鐵圍而彌昌。

有情無識,慧海同波,鹹出塵區,並升覺路。

臣弼奚文拙無才,敢奉聖詔,貸班超之筆,隨陸佐之言,述其明旨,銘記於鍾也。

其詞曰:

紫極縣象,黃輿啟方。

山河鎮別,區宇分張。

東海之上,眾仙所藏。

地居桃壑,界接扶桑。

爰有我國,合為一鄉。

元元聖德,曠代彌新。

妙妙清化,遐邇克臻。

將恩被遠,與物均沾。

茂矣千葉,安乎萬倫。

愁雲忽脫,慧日無春。

恭恭孝嗣,繼業於機。

治俗仍古,移風豈違。

日思嚴訓,常慕慈輝。

更以修福,天鐘為祈。

偉哉我後,盛德不輕。

寶瑞頻出,靈符每生。

生賢天佐,時泰國平。

追遠惟勤,隨所願成。

乃顧遺命,於斯寫鐘。

神人獎力,珍器形容。

震威谷,清韻朔峰。

聞見俱信,芳緣允鐘。

能保魔鬼,救之魚龍。

圓空神體,方現聖蹤。

永是鴻福,恆恆轉重。

大歷六年歲次辛酉十二月十四日鑄鐘。

◎ 金陸珍

陸珍,官守大南令。

元和四年入唐朝貢使。

◇ 唐鍪藏寺碑

守大南令臣金陸珍,奉(缺)考(有缺)測記予若存者教亦善數歸於九(有缺)以雙忘(缺)而不覺,遍法界而冥立,(有缺)是微塵之剎,沙數之區,競禮微言,爭尚(有缺)能與於此乎!鍪藏寺者,(缺二字)回絕累以削成,所寄冥奧,自生虛白,碧澗千尋,中宮奉為(有缺)明業繼斷鰲。

功崇御辨,運璇璣而照宇;德合天心,握金鏡(有缺)何圖天道將變,書物告凶,享國不永,一朝晏駕,中宮(缺)身罔極而喪禮也,制度存焉,必誠必信,勿之有悔,送終之事,密藏郁陶,研十精十寤寐求之,思所以幽贊冥休、光啟元福者,西方府之紓財,召彼名匠,各有司存,就於此寺,奉造阿彌陀佛像一,見真人於石塔東南崗東南崗上之樹下,西面而坐,為大眾說法,既覺(有缺),溪澗激迅,維石巖巖,山有朽壤,匠者不顧,鹹謂不詳,乃(有缺)之固正當殿立,有若天扶,於時見者,愕然而驚,莫不(有缺)至百慮多岐,一致於誠,誠也者,可以動天地,(有缺)既得匪棘,其欲子來成之,其像則(下缺)。

(右第一石)

(上缺)也當此之時,豈(有缺)基壤之剔之,更將(有缺)歟是歟,故知萬法殊(有缺)件之材畢至,班石之巧(有缺)普照八十種好,出眾妙(有缺)鋪綺檻,朝日映而炫耀,(有缺)苦節潔行修身,專思法(有缺)德貞順立節,著於稱道,(有缺)路若斯之盛乎!欲此(有缺)燕然之作,便察膺揚(有缺)物混成,載我以形,勞我(有缺)慧炬,用拯迷類,正教難測,(有缺)鰲業泰登樞位襲聲教(有缺)忘不忘維何,思崇冥祜,(有缺)寶紛散,香花周繞,天人(下缺)。

(右第二石)

◎ 金力奇

力奇,元和三年新羅入朝貢使。

◇ 請授故主俊邕封冊歸國表

貞元十六年奉詔,冊臣故主金俊邕為新羅王,母申氏為太妃,妻叔氏為王妃。

冊使韋丹至中路,知俊邕薨,其冊卻回在中書省。

今臣還國,伏請授臣以歸。

(《唐會要》九十五)

◎ 金柱弼

柱弼,長慶二年新羅國朝貢使。

◇ 請牒傍海州縣任新羅良□歸國奏

先蒙恩敕,禁賣良□,使任從所適。

有老弱者,棲棲無家,多寄傍海村鄉,願歸無路。

伏乞牒諸道傍海州縣,每有船次,便賜任歸,不令州縣制約。

(《唐會要》八十六)

◎ 金穎

穎,官守定連府司馬朝請郎。

◇ 新羅國武州迦智山寶林寺謚普照禪師靈謚碑銘

〔朝請郎守定邊府司馬賜緋魚袋臣金穎奉教撰 儒林郎守武州昆湄縣令金薳奉教書〕

聞夫禪境元寂,正覺希夷,難測難知,如空如海。

故龍樹師子之尊者,喻芭蕉於西天;宏忍惠能之祖師,譚醍醐於震旦。

蓋埽因果之跡,離色相之鄉,登大牛之車,入罔象之域。

是以智光遠望,惠澤遐流,灑法雨於昏衢,布慈雲於覺路。

見空者一息而越彼邪山,有為永劫而滯於黑業。

矧乎末法之世,像教紛紜,罕契真空,互持偏見,如擘水求月,十搓十繩系風,徒有勞於六情,豈可得其至理。

其於眾生為捨那,捨那為眾生。

眾生不知在捨那法界之中,縱橫造業;捨那亦不知眾生在苞含之內,湛然常寂。

豈非迷耶,如此迷者,大不迷矣。

知其迷,惟我禪師乎!或謂此說為濩落之言。

吁!道經云:「上士聞道,崇而奉之;中士聞道,撫掌而笑。」

不笑不足以為首也,此之謂矣。

禪師諱體澄,宗姓金,熊津人也。

家承令望,門襲仁風,是以慶自天鐘,德從岳降,孝義旌表於鄉里,禮樂冠蓋於軒裳者也。

禪師托體之年,尊夫人夢日輪駕空,乘光貫腹,因之驚悟,遂覺有懷。

及逾期月,不之誕生。

尊夫人追尋瑞夢,誓禱良因,膳徹腶脩,飲斷醑醴,胎訓淨戒,騭事福田,由是克解分蓐之憂,允葉弄璋之慶。

禪師貌雄嶽立,氣潤河靈,輪齒自然,金髮特異,閭裡聲歎,戚親鹹驚。

從襁褓之年,宛有出塵之趣;登齠齔之歲,永懷捨俗之緣。

二親知其富貴難留,財色莫系,許其出家遊學,策杖尋師。

投花山勸法師座下,聽經為業,摳衣請益,夙夜十精十勤,觸目無遺,歷耳必記。

常以陶冶粗鄙,藻練僧儀,積仁順而煩惱蠲除,十習十虛靜而神通妙用,超然出眾,卓爾不群。

後以大和丁未歲,至加良峽山普願寺受具戒。

一入壇場,七宵行道,俄有異雉,忽爾馴飛。

有稽古者曰:「昔向陳倉,用顯霸王之道;今來寶地,將興法主之征者焉。」

初道儀大師者,受心印於西堂,後歸我國,說其禪理。

時人雅尚經教,與十習十觀存神之法,未臻其無為任運之宗,以為虛誕,不之崇重,有若達摩,不過梁武也。

由是知時未集,隱於山林,付法於廉居禪師,居雪山億聖寺,傳祖心,辟師教,我禪師往而事焉。

淨修一心,求出三界,以命非命,以軀非軀。

禪師察志氣非偶,素概殊常,付元珠,授法印。

至開成二年丁巳,與同學真育、虛會等,路出滄波,西入華夏。

參善知識,歷三五州,知其法界嗜欲共同,十性十相無異。

乃曰:「祖師所說,無以為加,何勞遠適,止足意興。」

五年春二月,隨平盧使歸舊國化故鄉。

於是檀越傾心,釋教繼踵,百川之朝鰲壑,群領之宗鷲山,未足為喻也。

遂次武州黃壑蘭若,時大中十三祀,龍集於析木之津,憲安大王即位之於年也。

大王聆風仰道,勞於夢魂,願辟禪扉,請入京轂。

夏六月,教遣長沙縣副守金彥卿繼藥迎之。

所以處雲巖之安,兼屬結戒之月,托淨名之病,陳六祖之辭。

冬十月,教又遣道俗使雲巖郡僧正連訓法師、奉宸馮瑄等,宣諭綸旨,請移居迦智山寺。

遂飛金錫,遷入山門,其山則元表大德之舊居也。

表德以法力施於有政,是以乾元二年,特教植長生標柱,至今存焉。

宣帝十四年仲春,副守金彥卿夙陳弟子之禮,嘗為入室之賓,減清俸,出私財,市鐵二千五百斤,鑄盧捨那佛一軀,以莊禪師所居梵宇。

教下望水裡南等宅,共出金一百六十分,租二千斛,助充裝飭功德,寺隸宣教省。

鹹通辛巳歲,以十方施資,廣其禪宇。

慶畢功日,禪師蒞焉,虹之與蜺,貫徹堂內,分輝耀室,渥彩燭人,此乃堅牢告祥,娑迦表瑞也。

廣明元年三月九日,告諸依止曰:「吾今生報業盡,就木兆成,汝等當善護持,無至隳怠。」

至孟夏中旬二日,雷電一山,自西至戌。

十三日子夜,上方地震,及天曉,右脅臥終。

享齡七十有七,僧臘五十二。

於是弟子英惠、清奐等八百餘人,義深考妣,情感乾坤,追慕攀號,聲動溪谷。

以其月十四日,葬於王山松台,壘塔安厝。

嗚呼!禪師名留於此,魂魄何之?生離五濁,超入八空,樂寂滅而不歸,遺法林而永秀。

豈惟濟生靈於沙界,實亦裨聖化於三韓。

《禮》云:「別子為祖。」

康成注云:「子若始來在此國者,後世以為祖。」

是以達摩為唐第一祖,我國則以儀大師為第一祖,居禪師為第二祖,我師為第三祖矣。

中和三年春三月十五日,門人義車等纂集行狀,遠詣王居,請建碑銘,用光佛道。

聖上慕真空之理,閔嚴師之心,教所司定謚曰普照,塔號彰聖,寺額寶林,褒其禪宗,禮也。

翌日,又詔微臣修撰碑贊,垂裕後人。

臣兢惶承命,直筆為詞,但以供奉宸衷,敢避文林嗤哂。

詞曰:

禪心不定兮至理歸空,如活琉璃兮在有無中。

神莫通照兮鬼其敢沖,守無不足兮施之無窮,劫盡恆沙兮妙用十靡十終。

(其一)

寥廓捨那,苞育萬物。

蠢蠢眾生,違捨那律。

律既罔體,復誰是佛?迷之又迷,道乃斯畢。

(其二)

大哉禪師,生乎海域。

克煉菩提,十精十修惠德。

觀空離空,見色非色。

強稱為印,難名所得。

(其三)

有為世界,無數因緣。

境來神動,風起波翻。

須調意馬,勤伏心猿。

以斯為寶,施於後賢。

(其四)

乘波若舟,涉十愛十河水。

彼岸既登,惟佛是擬。

牛車已到,火宅任毀。

法相雖存,哲人其萎。

(其五)

叢林無主,山門若空。

錫放眾虎,缽遺群龍。

惟餘香火,追想音容。

刊此真石,祀法將雄。

(其六)

(中和四年歲次甲辰季秋九月戊午朔旬有九日丙子建。

〔從頭第七行禪字已下弟子前兵部侍郎入朝使殿中大監賜紫金魚袋金彥卿書興輪寺僧釋賢暢刻字〕

(《韓國古代金石文》)

◎ 金□□(闕名)

◇ 新羅文武王陵之碑

(上缺)後兵殊配天統物,畫野經圻,積德□□,匡時濟難,應神(缺)派鯨津氏映三山之闕,東拒開梧之境,南鄰□桂之□,□接黃龍,駕朱十蒙(缺)承白武,仰(缺)問盡善其能,名實兩濟,德位兼隆,地跨八夤,勳超三□,巍巍蕩蕩,不可得而稱者。

我新羅(缺)君靈源自敻;繼昌基於火官之後,峻構方隆。

由是克□□枝,載生英異,秺侯祭天之胤,傅七葉以(缺)焉。

十五代祖星漢五,降質圓穹,誕靈仙岳,肇臨□□,似對玉欄,始蔭祥林,如觀石紐,坐金輿而(缺)大王思術深長,風姿英拔,量同十江十海,威若雷霆,□地□□□方卷跡,停烽罷候,萬里澄氛,克勤開(缺)簡□之德,內平外成;光大之風,邇安遠肅。

□功盛□□□於將來,疊粹凝貞,垂裕於後裔,(缺)挹□捨謙乃聖哲之奇恩以撫人,寬以御物,(缺四字)知其際,承德者鹹識其鄰,聲溢間河(缺)峰而疏干契半千而誕命,居得一以□□,照惟幾於丹府,義符十性十興,洞十精十鑒(缺)恬□輔質情源湛湛,吞納□□襟(缺六字)握話言成范,容止可觀,學綜古(缺)之訓,姬室拜橋梓之(缺)大唐太宗文武聖皇帝應鴻社(缺)宮車晏駕,遏密在辰,以(缺)舜海而沾有截,懸堯景以燭無垠,(缺)著□□□而光九列,掌天府以(缺)感通,天使息其青蘋,安然利涉(缺)近違鄰好,頻行首鼠之謀,外信(缺)熊津道行軍大總管以君王(缺)列陣黃山,蝟聚鴟張,欲申距(缺)至賊都元惡泥首轅門,佐吏(缺)三年而已。

至龍朔元年(缺)所寶惟賢,為善最樂,悠仁(缺)朝野歡娛,縱以無為無(缺)貺更興太伯之基,德(缺)之風,北接挹婁,蜂(缺)詔君王使持節(缺)軍落於天上旌(缺)之謀出如反手,巧(缺)丸山有紀功之將,以(缺)真九合一匡,東征西(缺)宮前寢,時年五十六,(缺)牧哥其上,狐兔十穴十其傍,(缺)燒葬,即以其月十日火(缺)妣天皇大帝(缺)王禮也。

君王局量(缺)國之方,勤恤於八政(缺)歸,乃百代之賢王,實千(缺)清徽如士,不假三言識駿(缺)而開沼,彷彿濠梁,延錦石以(缺)之賓,聆嘉聲而霧集,為是朝多(缺)即入升忘歸,射熊若返,太子雞(缺)丹青洽於麟閣,竹帛毀於芸台,(缺)餘下拜之碣。

乃為銘曰:

(缺)侍星十精十(缺)域,千枝延照,三山表色。

盛德遙傳,(缺)道德像棲梧(缺)允武允文,多才多藝。

憂人吞蛭,尊(缺)九伐親命三軍(缺)威恩赫奕。

茫茫沮穢,聿來充役。

蠢(缺)欽風丹甑屢出(缺)鎮空(缺)雄。

赤鳥呈災,黃熊表祟。

俄隨風燭,忽(缺)命凝真,貴道賤身,欽味釋(缺)葬以積薪,(缺)滅粉骨鯨津,嗣主允恭,因心孝友,罔(缺)鴻名,與天長兮地久。

◎ 闕名

◇ 新羅鏡文

三水中,四維下,上帝降子於辰馬。

先十操十雞,後搏鴨,此謂運滿一三甲。

暗登天,明理地,遇子年中興大事。

混蹤跡,沌名姓,混沌誰知真興聖。

振法雷,揮神電,於巳年中二龍見。

一則藏身青木中,一則現形黑金東。

智者見,愚者盲,興雲注雨與人征。

或見盛,或視衰,盛衰為滅惡塵滓。

此一龍,子三四,遞代相承六甲子。

此四維,定滅丑,越海來降須待酉。

此文若見於明王,國泰人安帝永昌。

吾之記。

(《高麗史》一)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唐文拾遺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