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拾遺》卷四十八:宗弼,本姓魏,名宏夫。前蜀王建錄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唐文拾遺》卷四十八

唐文拾遺

卷四十八

◎王宗弼

宗弼,本姓魏,名宏夫。

前蜀王建錄為假子,更姓名。

官至中書令,封齊王,後族誅。

◇奉魏王箋

昨蜀主與將校同議歸款。

其偽樞密使宋光嗣、景潤澄、南院宣徽使李周恪、北院宣徽使歐十陽十晃等四人,同出異謀,惑亂蜀主。

臣當時梟首以徇,謹令送納。

(《冊府》)

◎危德輿(另作興)

德輿,楊吳時人。

◇有吳太僕卿檢校尚書左僕射舒州剌史彭城劉公夫人故尋十陽十長公主墓誌銘並序〔將仕郎前福州閩縣丞危德輿撰〕

夫甘露降,醴泉生,則知顯國祚,讖明朝,使四方服我聖君度。

其時甘醴應瑞葉祥,乃長公主焉。

公主則弘農楊氏,大吳太祖之令女,國家閨室之長也。

太祖以劍斷楚蛇,手揮秦鹿,建吳都之宮闕,復隋氏之山河,功蓋鴻溝,變家為國,編史載籍,其可盡乎!是知玉樹盤根,聳金枝而繁茂;銀漢通漢,瀉天派以靈長,將符碩十大之詩,必誕肅雍之德。

太后王氏,坤儀毓秀,麟趾彰才,既諧典慶之祥,乃產英奇之女,即尋十陽十長公主也。

公主蓬邱降麗,桂影融華,稚齒而聰惠出倫,笄年而名才名穎眾。

既明且哲,早聞柳絮之詩;以孝兼慈,夙著椒花之頌。

國家詳觀令淑,用偶賢良,敦求閥閱之門,須慕裴王之族。

我彭城大卿,代承勳業,世茂英雄,先君首匡社稷於吳朝,尋擁麾幢於十江十夏。

繇是王恭鶴氅,迥出品流;衛玠神仙,果苻僉議。

蓋標奇於枰象,遂應兆於牽牛,潛膺坦腹之姿,妙契東十床十之選。

我公主輜軿降於天漢,鸞鳳集於閨門。

在內也,則班誡曹箴,克修女范;配室也,則如賓舉按,岡怠婦儀,奉蘋藻以恭勤,佩茞蘭而芬馥,常遜言而撫育,每恪謹以事親,寬慈則僕隸不鞭,娣姒則仁明是敬。

星霜寢換,慈十愛十無渝,助君子之宜家,實諸侯之令室,皆公主之賢達也。

而況敦睦氏族,泛十愛十宗親,不以公闈之貴驕人,不以奢華之榮傲物。

既而榮光內外,道合鸞凰,感吉夢於熊羆,肇芳華於桃李。

育男六,育女六。

長子曰匡祚,受鎮南將軍節度討擊使撫州軍事押衙銀青光祿大卿檢校國子祭酒兼侍御史上柱國。

貌方冠玉,才蘊鏗金,雅承慶於鯉庭,葉好逑於虎帳,乃娉於撫州都指揮使司空太原王公之十愛十女也。

王氏以彩闈襲美,蘭閫傳馨,克奉孝慈,肅恭禮敬。

次曰匡業,試秘書省校書郎。

光融氣秀,瑜潤德清,才親秘閣之風,益顯侯門之美。

聘雄武統軍穎川侍中之十愛十女,即陳氏焉。

雖通四德之規,未展二儀之禮。

次曰匡遠、匡禹、匡舜、嚴老,並幼而岐嶷,志定堅剛,蘭牙即俟於國香,驥子佇追於駿足。

長女年當有字,容謂無雙,娉婷融蕣槿之英,婉孌葉絲蘿之詠,適柯氏。

柯氏受右軍討擊使,詩書立十性十,禮樂臻身,十鄧十艾晝營,必弘遠大;劉琨夜舞,定建殊功。

次女納鍾氏禮。

鍾氏器重珪璋,材親廊廟,入仕才趍於宦路,登龍必履於朝廷。

任洪州南昌縣主簿。

喜氣雖通於銀漢,雲車未會於鵲橋。

次女四,並天資柔惠,神授沖和,瑞分瑤萼之華,慶稟瓊枝之秀。

苟非公主義方垂訓,秉范整儀,峻清問於聖朝,著聲光於王闕,則(缺)。

以順義六年中春,太僕卿自洪井副車秩滿,皇恩降命,除郡臨川。

隼旟方耀於章十江十,熊軾俄臨於汝水,入境己聞於靜理,下車頓肅於山川,四郊而襁負還鄉,萬井而飛蝗出境。

豈止懸魚著詠,佩犢推名,可以與杜邵齊肩,共龔黃並轡。

公主同驅繡轂,內助政經,佐寨帷露冕之功,贊察俗撫民之化。

或發言善諫,則惠馥蘭芳;或靜慮澄機,則珠圖月皎。

俾連營將士,皆欽如母十之謠;比屋黎民,鹹戴二天之惠。

豈料霜凋瓊樹,月墜幽朱,祥雲易散於長空,綵鳳難留於碧落。

嗚呼!鬚髮方盛,蕣顏未央,俄夢蝶於莊生,忽貽災於彭矯。

爰從寢疾,遽致膏肓,腠理難明,欻歸冥寞,何期天道,曾不憖遺,以順義七年七月廿六日,薨於臨川郡城公署,享年三十八歲,箕帚二十二春。

悲乎!自有古今,不無生死,奈其修短,禍福難裁,何神理之微茫,曷榮枯之倏忽。

我太僕卿以鸞分只影,劍躍孤鳴,痛哽襟靈,韻悲琴瑟。

自是政行千里,聲徹九重,別擁旌旄,去迎綸綒。

奉親王之傳印,十寵十亞前朝;承聖上之優恩,榮超太古。

公主權叢福地,傍揖魏壇,而大卿亟赴名邦,正臨灊岳。

諸子以情鍾陟屺,恨切如荼,哀號而泣血崩心,踴擗而柴身骨立,吁嗟遐邇,駭歎人倫,里巷為之輟舂,士民為之罷社。

則以乾貞三年二月二日,符護靈柩,以其年三月廿四日,窆於都城十江十都縣與寧鄉東袁墅村建義裡莊西北源,式建封樹,禮也。

舉朝祭奠,傾國塗芻,送終之禮越常,厚葬之儀罕及。

所謂(缺)乎。

我彭城公代著八元,家傳五鼎,榮驅貔虎,坐擁橐鞬,據康樂之城池,播廉公之襦褲,則何以名光傅粉,譽振傳香,偶良匹於龍宮,見起家於鵲印,不有懿戚,曷光令猷?所謂類以相從,合為具美者也。

德輿識學荒蕪,躬承厚命,直旌厥德,焉敢讓陳。

乃為銘曰:

赫赫太祖,聖歷符祥。

厥生令女,貴異殊常。

二儀合運,四德賢良。

金枝玉葉,蕙秀蘭芳。

降於侯門,彭城劉君。

奪瑤圃玉,遏巫山雲。

宜家慶國,襲美垂勳。

尋十陽十公主,中外鹹聞。

鸞鳳雙儀,遽愴分飛。

人間永別,冥路旋歸。

十陰十雲颯颯,夜雨霏霏。

泉扃一閉,無復閨闈。

(石刻。

《金石續編》十二)

◎雷岳

岳,仕南漢,事三主,歷官御書院給事。

◇匡真大師塔銘

詳夫水月定形,覺浮生之可幻;火蓮發艷,知覺十性十之宜修。

故妙果圓明,寂爾而不生不滅;真如常住,湛然而無去無來。

祛其華則是色皆空,存其實則眾魔鹹折,亦由山藏白玉,泥塗不能污其珍;沼出青蓮,塵垢不能染其質者也。

故匡真大師業傳西裔,十性十達南宗,戒珠朗而慧日融光,覺海揚而慈霖普潤。

示非法無法之說,若電翻輝;應真空不空之談,如鍾逐扣。

以心唯清淨,道本慈悲,常挑智慧之燈,洞照昏衛之路,將使化周有截,終期證後無為。

故我釋迦如來厭綺羅絲竹之音,痛生老病死之苦,逾金城而學道,依檀持而修真,六載成功,萬法俱熟,為四十九年慈父,演八萬四千法門,現千百億化身(此句似衍一字),遍娑婆世界,說多多緣起,開種種導門,誓化迷淪,令超正覺。

於時求法寶者是諸沙數,得道者於意雲何,小則證須阿洹斯陀含,大則超阿羅漢辟支佛。

卷舒自在,蓮花中藏十二音聲;變現無窮,芥子內納三於國土。

邇後化緣將辛,示滅雙林,即以法服衣傳於迦葉,葉傳阿難,難傳商和那修,修傳優婆多。

如此展轉相傳,俾令常住世不滅矣。

洎至曹侯溪大圓滿至真起覺大師,是為第三十三世祖。

若祗認達磨禪師傳衣法,至於曹溪,則中華推為第六祖焉。

故西來智藥三藏駐錫曹溪,雲一百七十年後,當有無上法寶肉十身菩薩,於曹溪興化,學道者如林,故號曹溪為寶林。

自祖師成等正覺後,現一百六十九□生身菩薩,遍在諸方行化。

邇後得道莫知其數,皆曹溪之裔也,故匡真大師嗣於一葉焉。

師諱文偃,姓張氏,晉王冏東曹參軍翰十三代孫也。

翰知世將泯,見機休緣,徙於十江十淛,故胤及我祖。

生於蘇州嘉興郡。

師幼慕出塵,乃棲於嘉興空王寺志澄律師下為童。

凡諸經無煩再閱。

及長,落發具足於常州壇。

後侍澄公講數年,頃家《四分》指歸。

乃辭謁睦州道蹤禪師,則黃櫱之派也。

一室常閉,四壁唯空,或復接人,無容佇思。

師卷舒得志,逕往扣門。

禪師問:「誰?」

師曰:「文偃。」

師關門云:「頻頻來作什麼?」

師云:「學人己事不明。」

禪師曰:「秦時度轢鑽。」

以手托出閉門,師因是發明。

又經數載,禪師以心機秘密,關鑰彌堅,知師終為法海要津,定作禪天朗月,因語師云:「吾非汝師,莫住。」

師遂入閩,才登象骨,直奪鵬程。

因造雪峰會,三禮欲施,雪峰乃云:「何得到詰麼?」

師不移絲發,重印全機,雖等截流,還同戴角。

由是學徒千餘,凡聖莫審,師昏旭參問,寒燠屢遷,摳衣惟切於虛心,得果冥輸於實腹。

因有僧問雪峰云:「如何是觸目不見道,運足焉知路?」

雪峰云:「蒼天。」

僧不明,問師。

師曰:「三斤麻,一匹布。」

僧後問於峰,峰云:「嘻,我常疑個布衲。」

師於會裡密契玄機,因是出會,遍謁諸山尊宿,頗有言句,世所聞知。

後雪峰遷化,學徒乃問峰:「佛法付誰?」

峰云:「遇松偃處住。」

學徒莫識其機。

偃者,蓋師名也。

至今雪峰遺誡,不立尊宿。

辛未,禮於曹溪,旋謁靈樹故知聖大師,以心機相露,膠漆契情。

歲在丁丑,知聖大師一日召師及學徒曰:「吾若滅後,必遇無上人為吾荼毗。」

至戊寅,高祖天皇大帝巡狩韶石,幸於靈樹,知聖遷化,果契前約。

敕為之,獲舍利,塑形於方丈。

於時詔師入見,特恩賜紫;次敕師於本州廳開堂。

師於是踞知聖筵,說雪峰法,實謂禪河洶湧,佛日輝華,道俗數千,問答應向。

郡守何公希范禮及曰:「弟子請益。」

師曰:「目前無異草。」

有人問:「如何是本來心?」

師云:「舉起分明。」

別有《言句錄》行於世。

爾後大師心恬默,奏乞移庵,敕允。

癸未,領學志開雲門山。

五載功成,四周雲合,殿宇之簷楹翼翥,房廊之高下鱗差。

邃壑幽泉,挫暑月而寒生戶牖;喬松修竹,冒香風而韻雜宮商。

近於三十來秋,不減半千之眾,歲納他方之供,日豐香積之廚,有殊捨衛之城,何異靈山之會。

院主師傳大德表奏院畢功,敕賜光泰禪院額及朱記。

至戊戌歲,高祖天皇大帝詔師入闕。

帝問:「如何是禪?」

師曰:「聖人有問,臣僧有對。」

帝曰:「作麼生對?」

師云:「請陛下鑒臣前語。」

帝悅云:「知師孤戒,朕早欽敬。」

宣下授師左右街僧錄,師默而不對。

復宣下左右曰:「此師修行,己知蹊徑,應不樂榮祿。」

乃詔曰:「放師歸山,可乎?」

師欣然,山呼萬歲。

翌日,賜內帑香藥、施利鹽貨等回山,並加號曰匡真。

厥後每年頻降頒宣,繁不盡記。

恭惟我當今大聖文武玄德大明至道大廣孝皇帝歲在單閼,運聖謨而手平內難,奮神武而力□中興,恩極八,道弘三教。

乃詔師入內,經月供養,賜六銖衣一襲,香藥施利等而回,並御制塔額,預賜為寶光之塔瑞雲之院。

師自從示眾,卓爾宗風,凡在應機,實當奇特。

常一時見眾集久,乃云:「汝若不會,三十年莫道不見老僧。」

時有三僧,一時出來禮足。

師云:「三人一狀。」

有問禪者,則云:「正好辨。」

有問道者,則云:「透出一宗。」

有問祖意者,則云:「日裡看山。」

有才跨門者,則以杖打之。

有時云:「眾雲直下無事,早是埋沒也。

迷緣不已,豈是徒然。」

略舉大綱,將裨往代。

師以法無定相,學無准常,每修一忌齊,用酬二嗣諱(此處字似有訛)。

師一坐道場三十餘載,求法寶者雲來四表,得心印者葉散諸山,則知覺路程開,雙林果滿,諸漏已盡,盡法皆空。

雖假臥漳,未少妨於參問;終雲虛幻,乃示寂以韜光。

侍者奉湯,師付杯子曰:「第一是吾著便,第二是汝著便,記取遣修表祝別皇王。」

乃自札遺誡曰:「吾滅後,汝等弗可效俗教著孝服,哭泣喪車之禮,則違佛制,有紊禪宗也。

付法於白雲山實十性十大師志庠師,會下已匡徒眾。

已酉歲四月十日子時,師順時。

嗚呼!慈舟壞兮,輪迴失渡;法山摧兮,飛走何依。

緇倫感薤露之悲,檀信動式微之詠。

宋雲遇處,但攜只履以無還;慈氏來時,應十召三峰而再出。

月二十有五,諸山尊宿具威儀,道俗千數,送師於浮圖,靈容如昔。

依師訓塔於當山方丈內,法齡七紀二,僧臘六旬六。

於日行雲斂態,隴樹無春。

覷岳孤猿,啼助哀子之苦;穿林幽鳥,聲添惜別之愁。

弔客掩襟,佇立以泣。

在會參學小師守堅,終始荷贊,洞契無為;門人淨本大師常實等三十六人,知事皆明佛十性十,雅得師宗也。

在京弟子報恩寺內供奉七十餘人,皆出自宮闈,素十精十道行,敕賜與師為弟子。

法經內僧錄六通大師教中大法師道聰,洞容人門,尤十精十外學也。

岳鏤冰藝(缺),映雪功疏,自愧裴然,濫承厚辟,編成實十性十,紀彼銘云:

師歸何處?超然寂然,十愛十河萬頃,涉若晴川。

(其一)

恩超四果,難降人魔。

迷則眾劫,悟則剎那。

(其二)

是色非色,真空則空。

如水涵象,若燭隨風。

(其三)

雖雲有佛,難窮千佛。

如地有芽,逢春自出。

(其四)

菩提無種,覺花無子。

妙果如成,有何生死。

(其五)

是法非法,恍惚難尋。

無內無外,即心傳心。

(其六)

劫名成灰兮邱陵潛毀,大海為田兮人倫斯改。

紀師實十性十兮刻於貞珉,龍化會開兮師蹤如在。

漢大寶凶年歲次戊午十二月一日建。

(《南漢金石志》)

◎龔澄樞

澄樞,南海人。

幼事南漢先主,為內供奉官。

累遷內給事,後主時,遷至內太師。

◇西鐵塔記

玉清宮使德陵使龍德宮使開府儀同三司行內侍監上柱國龔澄樞,同女弟子十鄧十氏三十二十娘十,以大寶六年歲次癸亥五月壬子十七日戊辰鑄造,永充供養。

入緣弟子內給事都監韶州梁延鄂。

(《南漢金石記》)

◎鄭敬□

敬□,南漢大寶中人。

給事即監樂昌縣。

◇樂昌黃連山洞鍾記

粵維大寶二年太歲已未七月甲辰十九日,林禪院住持長老明徽大師賜紫沙門義初鍾一口,重四百斤。

勸緣弟子給事郎守內府侍省內府都並監樂昌縣事賜紫金魚袋鄭敬,以七月廿八日(下缺)(《韶州府志》)

◎李托

托,封州人。

事南漢先主,為內府局令。

後主時,累遷內太師。

入宋,戮於汴京。

◇東鐵塔記

大漢皇帝以大寶十年丁卯歲,敕有司用烏金鑄造千佛寶塔壹所七層,並相輪蓮花座,高二丈二尺,保龍躬有慶,祈鳳歷無疆,萬方鹹使於清平,八表永承於十十交十十泰。

然後善資三有,福被四恩,以四月乾德節設齋慶贊。

謹記。

(《南漢金石記》)

按:《全文》九百八十七所收,與此不同。

◎歐十陽十炯

翰林學士歐十陽十炯,《全唐文》八百九十一有傳。

◇蜀八卦殿壁畫奇異記

夫龍圖鳳紀,初宣上古之文;帝室皇居,必蘊非常之寶。

是以書美鍾、張之翰,畫稱顧、陸之蹤,代有其人,朝無乏事。

令上睿文英武聖明孝皇帝御極之一十九載,九功惟敘,七政斯齊,化溢昇平,俗登仁壽。

天惟行健,動則總覽萬機;道法自然,靜則無遺一物,將欲權衡三代,撰揖百王,宸襟所適,諒超化表。

嘗於大殿西門創一小殿,藻井之上,輪排八卦,故以為號焉。

其御座几案圖書之外,非有異於常者,固不關干聖慮。

其年秋七月,上命內供奉檢校少府少監黃筌,謂曰:「爾小筆十精十妙,可圖畫四時花木蟲鳥、錦雞鷺鷥、牡丹躑躅之類,周於四壁,庶將觀矚焉。」

筌自秋及冬,其工告畢。

間者,淮南獻鶴數只,尋令貌於殿之間。

上曰:「女畫十逼十真,其十精十彩則又過之。」

筌以下臣末技,降階曲謝而已。

至十二月三日,上御斯殿,有五坊節級羅師進呈雄武軍先進者白鷹,其鷹見壁上所畫野雉,連連掣臂,不住再三,誤認為生類焉。

上嗟歎良久,曰:「昔聞其事,今見其人。」

遽令所進呈者引退,無至搦損茲壁。

因目筌為當代奇筆,仍令宣付翰林學士歐十陽十炯紀述奇異,微臣拜手,因得敘其書焉。

伊昔大舜垂衣,作繪乃彰於象物;宗周鑄鼎,觀形可御於神十奸十。

漢號靈台,唐稱煙閣,圖畫之要,史策攸傳。

公私雖見於數家,今古皆言於六法。

六法之內,惟形似、氣韻二者為先。

有氣韻而無形似,則質勝於文;有形似而無氣韻,則華而不實。

筌之所作,可謂兼之。

不然者,安得粉壁之中,奮霜十毛十而欲起;彩毫之下,混朱頂以相親?而又觀彼白鷹,盻乎錦雉,儼丹青而可測,狀若偎叢;掣絛鏇以難停,勢將掠地。

遂契重瞳之鑒,假以好生;俄回三面之仁,真疑害物。

舉斯二類,兼彼群花,四時之景堪觀,千載之名可尚。

稽諸往牒,少有通神。

圖海獸以騰波,秦朝賈譽;畫池龍而致雨,唐室垂名。

至於誤點成蠅,徒成小巧,不成似犬,安可勝言?況茲殿也,迥架昭回,高臨爽塏。

瑤池水滿,浮鏡裡之樓台;玉樹風輕,鎖壺中之日月。

聖上以動詠墳典,親講政刑,崇制禮作樂之名,極侍膳問安之孝,允文允武,無怠無荒,故士有一技一藝,皆升陟褒賞如筌者焉。

激東海之波濤,難方聖澤;拱北辰之光耀,永固皇基。

誠非末士之常談,可紀至尊之所御。

臣職叨翰苑,譽乏儒林,因廣聖謨,聊同畫品,恭承宣命,實愧菲辭。

時廣政十六年,歲次癸丑,十二月記。

(《益州名畫記》上)

◎詹敦仁

《全唐文》九百有傳。

◇初建安溪縣記

夫萬戶而置郡,千戶而置邑,古制也。

泉之為郡,古矣。

小溪場西距漳、汀,東瀕溟海,乃泉之一鎮守也。

地廣二百餘里,三峰玉峙,一水環回,黃龍內顧以驤騰,朱鳳後翔而飛翥。

土之所宜者桑麻谷粟,地之所產者獐麈塵禽魚,民樂耕蠶,冶有銀鐵,稅有竹木之征,險有溪山之固,兩營之兵額管二千餘人,每歲之給經費六萬餘貫,地實富饒,是豈不足以置縣歟?

敦仁奉命以來,視事之始,既嘉山川雄壯,尤喜人物伙繁,思築而縣之,乃以狀請於郡太守。

未幾,而報可之令下,增割南安近地,新揭清溪美名,敬奉以還,大懼弗稱。

矧新邑發岡,自乾亥而來,轉勢從辛兌而入,向丙已以奉離明之化,流寅甲以伸震迭之威。

左環右接,如抱如懷;前拱後植,若揖若拜。

析為四鄉一十六里,通計一邑幾三千餘戶。

梓列以圖,卜契我龜,當三農收斂餘暇,適二營番戌休閒。

便近之戶,役止三日,而民不告勞;築作之工,計不逾年,而兵不憚用。

崇門豎樓,所以嚴其勢;繩廊周宇,所以處其吏。

屋不華而中壯,寢僅足以為安。

居民鱗次,雍雍然以和;官廨翼如,濟濟而有辨。

由陸而至者必出其塗,自水而運者會流於卜,坐肆列邸,貿通有無;荷畚執筐,各安職業。

土沃而人稠,風淳而俗樸,真東南形勝之地,實疆場衝要之區也。

初經營於顯德大火之首冬,遂落成於明年小春之下浣。

苟完苟美,不至侈矣;曰庶曰富,又何加焉。

其奈地華人質,業儒者寡,是豈教有未及者歟,殆亦有待而化者歟!豈知夫秦奢魏褊,俗若未易以轉移,伯清惠和,聞者尚能以興起,顧在上之人,所以作之者何如耳。

敦仁不能遠引古之說以為喻,請以鄉邦之事而昌言之,可乎?爾閩之初,人未知學,自常公觀察以來,有歐十陽十四門者出,豈曰彼能而我否,孰謂昔有而今無。

蓋未然者猶有所待而然,未至者當有所勉而至。

齊變至魯,魯變至道。

盛事鼎來,以答山川之靈;雄名日起,以續龍虎之號。

□教之令,固不敢不勉,而從令之教,爾邑之人,當十十交十十相勸勉,以副令之願望,猗歟休哉!丙辰十月甲辰記。

(《福建通志》)

◎錢鏵

鏵,字輔軒,武肅王之弟也。

累授十溫十、明二州剌史。

文穆王時,除兩浙行軍司馬。

尋改本州十十團十十練使,封楚國公。

開連二年,卒,謚忠簡。

◇康樂巖題記

鏵自庚辰載領郡,於康樂巖重創亭台,遍植花柳,兼華蓋山畔建置果園,□□□□□□添奇章。

時甲申歲清明日,彭城輔軒記,以示後來。

(《兩浙石志》四)

◎沈仁衷

仁衷,吳越國人。

事跡待考。

◇感應塔記

昔者瞿曇氏之化天竺也,將宏妙法,式振辨才,既演暢於崛山,俄湧現於靈塔,久居多寶,契乎宿因,純化之瑞,斯可見矣。

洎無憂王之治間洲也,冥搜舍利,遐構佛陀,括囊於八國之中,經營於一日之內,被乎世界,炯若星羅,鬼國之憂,斯可見矣。

由是教傳東國,法仰西方,伊塔廟之聿興,遂支提而寢廣,征諸善者,可得言之。

晉義熙二年,隱士許詢字元度,拂衣俗態,脫屣浮名,捨第宅兩區,建迦藍二所。

其一則營於鏡水,號曰只洹;其一則立彼蕭山,日之崇化。

乃於余衍,樹以浮圖,唯乏相輪,未全香剎。

旋於中夜,忽邇飛耒,既道俗而式瞻,且規矩而暗合。

未幾,有番僧邂逅,繞塔踟躕,或問其來,非無所以。

乃言國為天竺,寺實菩提,遽失相輪,遍搜印度,遂杖錫跋履,尋光現真。

眾復詰之,奚以為證?訴以七寶營構,諒匪五金作為,驗之不誣,信矣何爽。

元度載發宏願,當冀來生,果克為王,重建是塔。

浮世空嗟於閱水,善根有若於移山。

逮夫梁武受圖,蕭氏命族,至岳十陽十王察,除會稽郡守,將欲理棹,訪於志公,歷彼川塗,訣之休咎。

乃曰:「今之分命,藎還舊居,請詢曇彥上人,在彼香巖十精十捨。」

無何法眼,早己經心,遂約緇徒,佇迎元度。

數日岳十陽十適至,畫隼爰來,夫彼彥師,己伺門首。

乃謂曰:「許元度,來何暮?昔日浮圖今如故。」

岳十陽十王應之曰:「弟子姓蕭名察,豈許元度耶?彥師既知宿命未通,豈造次能喻。」

於時延入虛室,遽爇名香,乃以定慧加之,於是斯須恍若豁開疑罔,鎮悟前生,洞究因緣,了在心目。

俄命同載,適彼蕭山。

爰止舊廬,遂禮遺像,既現塔中舍利,兼騰基上神光,仍於龕室之間,採出斧鑿之類。

且悲且喜,於載於三,尋率俸金,別營雁塔,不日而就,異世合符,稽彼感通,有如影響。

邇後年祀寖遠,世故推遷,緬層構之冀存,顧基坰之空在,累代而下,一簣不留,遐考厥出,宜乎有待。

吳越監軍節度使渤海公,文武傑出,忠孝間生,實惟霸王之心腹,久居元舊之爵位,中立無倚,出言有章,多重寶綠水紅蓮,得夷吾春風夏雨,綵衣炳煥,棣萼芬芳。

虞潭養堂,莫能比興;陸凱侯族,才足矜誇。

而能屬意真筌,靈衿道樹,側聞往事,載動信心。

遂與蜀國夫人敦琴瑟之情,表金石之固,同發誠願,須彼勝緣,務捨珍財,再崇瑞相。

而乃磨礱文石,陶埏磚瓦,起自戊午年秋初,訖於已未歲冬首,甃成雙塔,並建五層,其制超今,其高適古,事符感徹,妙盡雕鎪。

東則璀璨皒皒,樹岳十陽十之善本;西則晶熒赫赫,表元度這祿因。

其第一層則儼列天人師子石像,其第二層已上,則湧起千佛,面於四方,眾寶莊嚴,五彩繪素,聳銕輪而萃漢,懸金鐸以鳴風,台類須彌,狀侔阿育,晉代之高蹤不泯,梁朝之餘烈重光。

愚竊思之,信可征矣。

若非公纘許詢前志,應蕭察後身,則何得契彼三生,成茲萬善。

夫如是,亦何必志公復出,曇彥重來,舉而論之,固其宜矣。

樹德之盛,積善攸歸,雅述徽猷,稱乎琬琰。

仁衷才疏頌魯,學愧游梁,擒藻騰芳,徒懷鳥鳳;激波飛譽,曷比魚。

誰謂飾揚,罔遺荒墜,退讓弗克,黽勉何多,雖銳意於枳園,必貽譏於畫虎。

其詞曰:

粵靈塔之穹崇兮,肇多寶之湧現。

矧阿育王之鬼功兮,示閻浮之神變。

禮一念之勤拳,辟萬善之關鍵。

由感應之不誣,遂祖述之斯薦。

有許詢之曠達,樂蕭山之蔥蘢。

捐爽塏之華居,聿莊嚴於秘殿。

營社會漢之俄成,慊相輪之未建。

忽中夜而飛來,實眾目之鹹見。

冀後世之再逢,俾真風之重扇。

造梁朝於帝族,封蕭察於禹甸。

問所適於志公,通宿命於曇彥。

果宏誓於疇昔,襲洪固於周遍。

洎年代之屢遷,念頹毀之誰援。

誕明公於海岳,列群辟於方面。

鼓琴瑟之克諧,捨金玉而十靡十倦。

樹雙標之聳拔,表三生之勇健。

燦熠熠之金容,累層層之玉現。

振象教之罔細,開龍華之方便。

輾不退之法十輪,正無漏之高選。

惟天上兮人間,受豐報之宏願。

(《紹興府志》)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唐文拾遺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