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求真
上編 卷四·瀉劑-瀉水
瀉水者。
因其水勢急迫。
有非甘淡所可滲。
苦寒所可瀉。
正如洪水橫逆。
迅利莫御。
必得極辛極苦極鹹極寒極一陰一之品。
以為決瀆。
則水始平。
此瀉水之說所由起也。
然水在人臟腑。
本自有分。
即人用一藥以治水勢之急。
亦自有別。
如大戟芫花甘遂同為治水之藥矣!然大戟則瀉臟腑水濕。
芫花則通裡外水道。
蕘花則瀉裡外水濕。
甘遂則瀉經隧水濕也。
葶藶白前同為入肺治水劑矣。
然葶藶則合肺中水氣以為治。
白前則搜肺中風水以為治也。
商陸入脾行水。
功用不減大戟。
故仲景牡蠣澤瀉湯用之。
海藻海帶昆布氣味相同。
力專洩熱散結軟堅。
故瘰瘕疝隧道閉塞。
其必用之。
螻蛄一性一急而奇。
故能消水拔毒。
田螺一性一稟至一陰一。
故能利水以消脹。
續隨子有下氣之速。
凡積聚脹滿諸滯。
服之立皆有效。
紫貝有利水道通瘀之能。
故於水腫蠱毒目翳。
用之自屬有功。
至於瞿麥瀉心。
石葦清肺。
雖非利水最峻。
然體虛氣弱。
用亦增害。
未可視為利水淺劑。
而不審實以為用也。
大戟
(毒草)大瀉臟腑水濕
大戟(專入肺腎。
旁行經絡。
)氣味苦寒。
一性一秉純一陽一。
峻利居首。
上瀉肺氣。
下洩腎水。
兼因味辛。
旁行經脈。
無處不到。
浸水色綠。
又入肝膽。
故書皆載能治十二水毒。
蠱結腹滿急痛等症。
(好古曰。
大戟與甘遂同為洩水之藥。
濕勝者苦燥除之也。
)李時珍雲。
凡痰涎為物。
隨氣升降。
無處不到。
入於心則迷竅而癲癇。
入於肺則竅塞而成咳唾稠粘。
喘急背冷。
入於肝則留伏蓄聚。
而成脅痛乾嘔。
寒熱往來。
入於經絡則麻痺疼痛。
入於筋骨則頸項胸背腰脅手足牽引隱痛。
三因並以控涎丹主之。
蓋有大戟能洩臟腑之水濕。
甘遂能行經隧之水濕。
白芥子能散皮裡膜外之痰氣。
要必實症實熱實脈。
方可以用。
(非實莫用。
)否則瀉肺傷腎。
害人不淺。
(李時珍曰。
愚按百祥惟用大戟一味。
百祥獨瀉腑。
正實則瀉其子也。
腎邪實而瀉其肝也。
潔古老人治痘變黑歸腎症。
用宣風散代百祥膏。
亦是瀉子之意。
蓋毒勝火熾則水益涸。
風挾火勢則土受虧。
故津血內竭不能化膿而成青黑干陷之症。
瀉其風火之毒。
所以救腎扶脾也。
)若中其毒者。
惟菖蒲可解。
杭產色紫者良。
北產色白者不堪入藥。
水漿煮。
去骨用。
得大棗則不損脾。
畏菖蒲。
反甘草。
苗名澤漆。
亦行水道。
主治略同。
芫花
(毒草)大通裡外水道
芫花(專入脾肺腎)。
味辛而苦。
氣一溫一有毒。
亦反甘草。
主治頗與大戟甘遂。
皆能達水飲窠囊隱僻之處。
然此味苦而辛。
苦則內洩。
辛則外搜。
故凡水隱痰癖。
皮膚脹滿。
喘急痛引胸脅。
咳嗽脹瘧。
裡外水閉。
危迫殆甚者。
用此毒一性一至緊。
無不立應。
(飲有痰飲懸飲溢飲支飲伏飲之異。
李時珍雲。
夫飲有五。
皆出內啜水漿。
外受濕氣。
郁蓄而為留飲。
流於胸則為支飲。
令人喘咳寒熱。
吐沫背寒。
流於肺則為懸飲。
令人咳唾痛引缺盆兩脅。
流於心下則為伏飲。
令人胸滿嘔吐寒熱眩暈。
流於腸胃則為痰飲。
令人腹鳴吐水。
胸脅支滿。
或作洩瀉。
忽肥忽瘦。
流於經絡則為溢飲。
令人沉重注痛。
或作水氣跗踵。
又水有風水皮水正水黃汗之別。
如水積胞中堅滿如石。
則為石水。
汗如柏汁炙黃。
名曰黃汗。
久而不愈。
則為癰膿。
又水在肺則咳。
在胃則嘔。
在頭則眩。
在心則悸。
在背則冷。
在脅則脹。
)不似甘遂苦寒。
止洩經隧水濕。
大戟苦寒。
止洩臟腑水濕。
蕘花與此氣味雖屬相同。
而一性一較此多寒之有異耳!此雖取效甚捷。
誤用多致夭折。
不可不慎。
根名蜀桑。
止可敷瘡毒魚。
及搗汁浸線。
系落痔瘡。
他不宜用。
葉似柳。
花紫碧色。
葉生花落。
陳久者良。
醋煮過。
水浸暴用。
反甘草。
(葉可擦膚赤腫作傷。
)
芫花葉苗一莖一
(毒草)大瀉裡結水濕
芫花葉尖如柳。
花紫似荊。
蕘花苗
一莖一無刺。
花細色黃。
至其一性一味芫花辛苦而一溫一。
此則辛苦而寒。
若論主治則芫花辛一溫一。
多有達表行水之力。
此則氣寒。
多有入裡走洩之效。
故書載能治利。
(宗 曰。
張仲景傷寒論以蕘花治利者。
取其行水也。
水去則利止。
其意如此。
今用之當斟酌。
不可過使。
恐不及也。
須有是症乃用之。
)然要皆屬破結逐水之品。
未可分途而別視也。
但藥肆混收。
亦可見效。
以其主治差同故耳。
甘遂
(毒草)大瀉經隧水濕
甘遂(專入脾胃肺腎膀一胱)。
皮赤。
肉白味苦。
氣寒有毒。
其一性一純一陰一。
故書皆載能於腎經。
及或隧道水氣所結之處奔湧直決。
使之盡從谷道而出。
為下水濕第一要藥。
(元素曰。
水結胸中。
非此不能除。
故仲景大陷胸湯用之。
但有毒。
不可輕用。
)喻嘉言曰。
胃為水穀之海。
五臟六腑之源。
脾不散胃之水一精一於肺。
而病於中。
肺不能通胃之水道於膀一胱。
而病於上。
腎不能司胃之關。
時其蓄洩。
而病於下。
以致積水浸一婬一。
無所底止。
(水腫有風水皮水正水石水黃汗五種。
水鬱於心。
則心煩氣短。
臥不克安。
水鬱於肺。
則虛滿喘咳。
水鬱於肝。
則脅下痞滿痛引少腹。
水鬱於脾。
則四肢煩 體重不能衣。
水鬱於腎。
則腹痛引背央央。
腰髀痛楚。
水腫與氣腫不同。
水腫其色明潤。
其皮光薄。
其腫不速。
每自下而上。
按肉如泥。
腫有分界。
氣則色蒼黃。
其皮不薄。
其腫暴起。
腫無分界。
其脹或連胸脅。
其痛或及臟腑。
或倏如浮腫。
或腫自上及下。
或通身盡腫。
按則隨起。
但仲景所論水腫。
多以外邪為主。
而內傷兼及。
究之水為至一陰一。
其本在腎。
腎氣既虛。
則水無所主而妄行。
使不補脾。
但以行氣利水。
終非引水歸腎之理。
猶之土在雨中則為泥。
必得和風暖日。
則濕氣轉為一陽一和。
自得萬物消長矣!)故凡因實邪。
元氣壯實。
(必壯實方可用以甘遂。
)而致隧道阻寒。
見為水腫蠱脹。
疝瘕腹痛。
無不仗此迅利以為開決水道之首。
如仲景大陷胸湯之類。
然非症屬有餘。
只因中氣衰弱。
小一便不通。
水液妄行。
脾莫能制。
誤用洩之之品益虛其虛。
水雖暫去。
大命必隨。
甘草書言與此相反。
何以二物同用而功偏見。
亦以甘行而下益急。
(又按劉河間雲。
凡水腫服藥未全消者。
以甘遂末塗腹繞臍令滿。
內服甘草水。
其腫便去。
二物相反。
而感應如此。
)非深於斯道者。
未易語此。
皮赤肉白。
根作連珠重實者良。
面裹。
煨熟用。
(用甘草薺汁浸三日。
其水如墨。
以清為度。
再面裹煨。
)瓜蒂為使。
惡遠志。
商陸
(毒草)大通水道下行
商陸(專入脾)。
辛酸苦寒有毒。
功專入脾行水。
其一性一下行最峻。
有排山倒海之勢。
功與大戟芫花甘遂相同。
故凡水腫水脹。
瘕疝癰腫。
喉痺不通。
濕一熱蠱毒惡瘡等症。
服此即能見效。
(喻嘉言曰。
從來腫脹。
遍身頭面俱腫者。
尚易治。
若只單腹脹。
則難治。
遍身俱腫脹者。
五臟六腑各有見症。
故瀉肝瀉脾瀉膀一胱大小腸。
間有取效之時。
單單腹脹久窒。
而清者不升。
濁者不降。
互相結聚。
牢不可破。
實因脾胃之衰微所致。
而瀉脾之藥。
安敢用乎?明乎此。
則有培養一法。
補元氣是也。
則有招納一法。
宣佈五一陽一是也。
則有解散一法。
開鬼門潔淨府是也。
凡腫傷脾則臍必突。
傷腎則足底必平。
傷肺則背肩聳。
傷肝則唇黑皮腫。
傷心則缺盆必平。
及咳嗽失音。
凡腫先起於腹。
後散四肢者。
可治。
先起四肢。
後歸於腹者。
必死。
)如仲景牡蠣澤瀉散之用商陸。
以治大病後腰以下腫。
用此急迫以散之也。
若脾虛水腫。
因服輕劑未癒。
遂用苦劣有毒純一陰一之藥迅迫。
效雖稍見。
未幾即發。
決不可救。
取花。
白者良。
赤者只堪貼臍。
(入麝三分搗貼。
小一便利則腫消。
嘉謨曰。
古贊雲。
其味酸辛。
其形類人。
療水貼腫。
其效如神。
斯言盡之矣!)黑豆湯浸蒸用。
得蒜良。
海藻
(水草)洩熱散結軟堅
海藻(專入腎)。
書載一性一反甘草。
能治項頸一切瘰 症瘕疝 。
(腹痛曰疝。
丸痛曰 。
)
及痰飲腳氣水腫等症。
其故奚似。
蓋緣苦能洩結。
寒能除熱。
鹹能軟堅。
海藻氣味俱備。
與甘草本屬不合。
凡其水因熱成。
而致隧道閉塞。
小一便不通。
硬結不解者。
用此堅軟結洩。
邪退熱解。
使熱盡從小一便而出。
而病自無不愈也。
(丹溪治癭氣初起。
用海藻一兩。
黃連二兩。
為末。
時時一舐一咽。
先斷一切濃味。
)至有病非實結。
最不宜用。
非獨海藻為然。
即凡海中諸藥。
無不如是。
海帶有似海藻而粗。
柔韌而長。
主治無異。
昆布亦同海藻海帶。
俱一性一帶滑且雄。
凡癭堅如石者。
非此不除。
且其下氣最速。
久服多令人瘦。
至雲海島人常食。
以其水土不同故耳。
皆反甘草。
略洗去鹹水用。
(偏有同甘草以治瘰 。
蓋激之以潰其至耳!)
葶藶
(隰草)瀉肺停水
葶藶(專入肺。
兼入胃)。
辛苦大寒。
一性一急不減硝黃。
大瀉肺中水氣。
急下行膀一胱。
故凡積聚癥結。
伏留熱氣。
水腫痰壅。
嗽喘經閉。
便塞至極等症。
(諸症皆就水氣停肺而言。
)無不當用此調。
昔本草十劑篇雲。
洩可去閉。
葶藶大黃之屬。
但大黃則瀉脾胃一陰一分血閉。
葶藶則瀉肺經一陽一分氣閉。
葶藶有苦有甜。
甜者一性一緩。
雖瀉而不傷。
苦者一性一急。
既瀉肺而復傷胃。
故必用以大棗補土以制水。
但水去則止。
不可過劑。
觀金匱所云用葶藶以治頭瘡。
藥氣入腦殺人。
其意大可知矣!子如黍米微長。
色黃。
糯米微炒用。
得酒良。
榆皮為使。
(榆皮一性一亦利水。
)
白前
(山草)搜肺中風水
白前(專入肺)。
甘辛微一溫一。
為降氣祛風除痰要藥。
緣人氣實則痰壅。
痰壅則風作。
風與痰氣膠固。
則肺因爾不寧。
而有喘嗽喘促體腫之病矣。
非不用此以洩肺中實痰風邪。
則氣曷降。
而嗽曷止。
是以金匱用以治咳嗽脈沉。
深師白前湯用此以治久咳上氣。
(深師方體腫短氣脹滿。
晝夜倚壁不得臥。
常作水雞聲者。
白前湯主之。
白前二兩。
紫菀半夏各三兩。
大戟七合。
煮取一溫一服。
禁食羊肉飴糖。
)皆取降肺除痰之意。
非若白薇氣味鹹寒。
專洩肺胃燥一熱。
細辛辛熱。
專發腎中寒邪也。
此惟實者用之。
虛者不宜用耳。
似牛膝粗一長堅直易斷者良。
若短小柔軟能彎者是白薇。
去頭須。
甘草水浸一晝夜。
焙用。
忌羊肉。
(白前出近道。
多有形色相同。
須以此辨之。
)
續隨子
(毒草)大瀉胸中濕滯
續隨子(專入胃)。
即俗所名千金子者是也。
味辛氣一溫一有毒。
諸書皆載下氣最速。
(時珍曰。
續隨與大戟澤漆甘遂一莖一葉相似。
其功長於利水。
惟在用之得法。
亦皆要藥也。
)凡積聚脹滿。
痰飲諸滯等症。
服之最宜。
以其以毒攻毒故也。
氣味形質功用。
頗有類於大戟澤漆甘遂。
故書亦載此屬克伐之味。
若脾胃虛寒洩瀉。
服之必死。
黑子疣贅。
用此搗爛。
時塗之。
自落。
或以煮線系瘤。
時時扎之。
漸脫一去。
取色白。
壓去油用。
瞿麥
(隰草)大瀉心熱利水
瞿麥(專入心。
兼入小腸)。
味苦一性一寒。
功專瀉心利水。
故書載利小一便。
決腫癰。
去癃一閉。
拔肉刺。
下胎產。
除目翳。
然其氣稟純一陽一。
必其小腸氣濃。
服此疏洩之味。
病始克除。
(淋症有虛有實。
如淋果屬熱致。
其一莖一痛不可忍。
手按熱如火爍。
血出鮮紅不黯。
淋出如沙如石。
臍下妨悶。
煩燥一熱渴。
六脈沉數有力。
洵為屬熱。
如其一莖一中不痛。
痛喜手按。
或於溺後攙痛。
稍久則止。
或登廁小一便澀痛。
大便牽痛。
面色萎黃。
飲食少思。
語言懶怯。
六脈虛浮無力。
是為屬虛。
)若使小腸素虛。
經雲。
心屬有熱。
不惟其熱不除。
則虛而益虛。
必致變生他症矣!妊一娠產後小一便不利。
及脾虛水腫。
均並禁焉。
惡螵蛸。
石葦
(石草)清肺熱以利水
石葦(專入肺。
)苦甘微寒。
功專清肺行水。
凡水道不行。
化源不清。
以致水道益閉。
(化源不清。
則水道自閉。
)石葦蔓延石上。
生葉如皮。
味苦氣寒。
苦則氣行而金肅。
寒則熱除而水利。
是以勞力傷津。
伏有熱邪。
而見小一便不通。
及患背發等症。
治當用此調治。
俾肺肅而水通。
亦淋除而毒去矣。
去梗及黃一毛一。
微炙用。
生於瓦上。
名瓦葦。
亦治淋。
紫貝
(蚌蛤)利水通道逐蠱下血
紫貝(專入脾肝)。
即貝子之色赤者也。
味鹹氣平。
其物出於雲南。
白入氣。
紫入血。
(紫斑而骨白。
)功專利水通道。
逐蠱下血。
凡人症患腳氣。
小兒斑疹目翳。
五癃水腫。
蠱毒鬼蛀。
用此的能解除。
蓋因鹹有軟堅之力。
腳症濕一熱。
用此得以透骨逐邪。
(貝骨堅一硬。
故能透骨。
)和以諸藥。
使其蒸蒸作汗次第而解也。
目翳用此粉點。
亦以能除濕一熱而使血得上營。
但與貝子相類甚多。
如砑蠃之類皆能相混。
分別用之。
(頌曰。
貝類極多。
古人以為寶貨。
而紫貝尤貴。
後世不用貝錢。
而藥中亦希使之。
)背上深紫有黑點者良。
生研細末用。
田螺
(蚌蛤)清熱利水
田螺(專入膀一胱腸胃)。
味甘大寒。
產於水田。
一性一稟至一陰一。
故能引熱下行。
凡人目患赤痛。
只取田螺。
以珍珠末黃連末納入良久。
取汁點目神效。
以寒能除熱也。
且治噤口痢疾。
用活大田螺二枚搗爛。
入麝香三分。
作餅烘熱。
貼臍間半日。
熱氣下行。
即思食矣!至治(熊產誠)小一便腹脹如鼓。
只取田螺一枚。
鹽匙。
連殼搗碎。
敷臍下一寸三分。
即通。
並能止渴醒酒。
以除餘熱。
此雖止屬外治。
亦見其一性一引下行之力耳!
螻蛄
(化生)攻拔水氣壅腫
螻蛄(專入腸胃)。
氣味寒鹹。
(一穴一土而居。
)一性一甚奇特。
書言將此分為上下左右四截。
若以上截治腫。
則腫即見上消。
下截治腫。
則腫即見下消。
左截治腫。
則腫即見左消。
右截治腫。
則腫即見右消。
又載自腰以上以治。
則能拔水上行而使二便皆澀。
自腰以下以治。
則能使便立下。
(弘景曰。
自腰以前甚澀。
能止大小一便。
自腰以後甚利。
能下大小一便。
)婦人難產。
亦可照此以治。
而產即解。
癰腫瘰 肉刺。
若生搗汁以塗。
則刺與腫皆治。
骨鯁入喉不下。
末吹即能見愈。
外此箭簇入肉。
用此塗貼患處。
則箭即克見拔。
(又牙齒疼痛。
用土狗一個。
舊糟裹定。
一溫一紙包煨焦。
去糟。
研末傅之立止。
)究其治效。
總因一性一善攻一穴一。
其一性一急迫。
故能如此取效也。
(頌曰。
今方家治石一淋導水。
用螻蛄七個。
鹽二兩。
新瓦上鋪蓋。
焙乾研末。
每酒服一錢即愈也。
)味鹹氣寒。
俗名土狗。
凡用此藥。
宜審其體實方可劫取。
若使體虛氣薄。
但見書載治功。
任意妄施。
其不傷人一性一命者鮮矣。
(朱震亨曰。
螻蛄治水甚效。
但其一性一急。
虛人戒之。
)此與蓖麻子等藥同為一類。
用時須當細審。
取雄(或雲用火燒地赤。
置螻於上。
任其跳死。
覆者雄。
仰者雌也。
)去翅足炒用。
分類:古代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