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求真》上編 卷三·散劑-吐散: 邪在表宜散。在裡宜攻。在中下宜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本草求真》上編 卷三·散劑-吐散

本草求真

上編 卷三·散劑-吐散

邪在表宜散。

在裡宜攻。

在上宜吐。

在中下宜下。

反是則悖矣!昔人謂邪在上。

因其高而越之。

又曰。

在上者湧而吐之是也。

但吐亦須分其所因所治以為辨別。

如常山蜀漆。

是吐積飲在於心下者也。

藜蘆皂白二礬桔梗蘆皂角。

是吐風痰在於膈者也。

生萊菔子是吐氣痰在於膈者也。

烏尖附是吐濕痰在於膈者也。

一胡一桐淚是吐腎胃熱痰上攻於膈而見者也。

梔子瓜蒂。

是吐熱痰聚結於膈而成者也。

砒石是吐寒痰在於膈者也。

至於膈有熱毒。

則有木鱉青木香以引之。

痰涎不上。

則有燒鹽以湧之。

但吐藥最峻。

過用恐於元氣有損。

況砒石木鱉。

尤屬惡毒。

妄用必致生變。

不可不慎。

常山

(毒草)吐心下瘧痰積飲

常山(專入心下。

)辛苦而寒。

有毒。

功專引吐行水。

為除瘧疾老痰積飲要藥。

蓋瘧無不挾痰挾熱以成。

然亦有風痰寒熱食氣之分。

(風痰宜於星烏。

寒痰宜於姜附。

熱痰宜於貝母。

食痰宜於楂曲。

氣痰宜於烏藥。

痰在膈上經絡。

非吐不解。

痰在四肢皮裡膜外。

非薑汁竹瀝不達。

痰在脅下。

非白芥子不除。

痰在骨節眼黑步艱。

非萆 苦參不祛。

痰在手臂肩背酸痛。

非導痰加薑黃木香桂枝不和。

痰在腸胃實結。

非用下藥不愈。

)治須分其一陰一陽一虛實表裡以定。

如瘧果因傷寒寒熱。

及時氣一溫一疫。

而致黃涎聚於胸中。

心下牢固不解。

則當用此引吐。

然亦須在發散表邪。

及提出一陽一分之後而用之。

其用又當審其所見部位。

及藥佐使以治。

如常山得甘草則吐。

水在上焦者宜之。

得烏梅山甲則入肝。

水在脅下者宜之。

得大黃則利水。

邪熱一交一結而成內實者宜之。

得小麥竹葉則入心。

得秫米麻黃則入肺。

得龍骨附子則入腎。

得草果檳榔則入脾。

然此一陰一毒之草。

其一性一悍暴。

雖有破瘴逐飲之能。

而亦終損真氣。

所以仲景治瘧方中。

從無及此。

(經曰。

太一陰一在泉。

濕勝所一婬一。

民病積飲。

又曰。

歲土太過。

雨濕流行。

甚則飲發。

蓋飲有五。

流於肺為支飲。

於肝為懸飲。

於心為伏飲。

於經絡為溢飲。

於腸胃為痰飲。

)而夏傷於暑。

秋必癉瘧。

及瘧在三一陰一。

元氣虛寒人。

則常山等藥皆為戈戟。

或問吐藥甚多。

何以瘧疾必用常山蜀漆?蓋以常山一性一兼逐疫。

瘧疾本於濕疫。

故於常山蜀漆則宜。

猶之瓜蒂烏附尖萊菔子藜蘆皆為吐劑。

而瓜蒂則止宜於熱痰。

烏尖附則止宜於濕痰。

萊菔子則止宜於氣痰。

藜蘆則止宜於風痰也。

酒浸炒用。

根即蜀漆。

功用略同。

但苗一性一輕揚。

其於上焦邪結。

治之更宜。

藜蘆

(毒草)吐風痰在膈

居。

蓋緣苦雖屬降。

而亦善湧。

藜蘆辛少苦多。

故能入口即吐。

是以風痰膈結。

而見咳逆上氣者。

當用是藥以投。

使其膈部之邪。

悉從上出也。

但此宜作散劑以投。

(散可達上。

)切勿湯藥以服。

(儒門事親雲。

一婦病風癇。

初一二年一作。

後漸日作。

甚至一日數作。

求死而已。

值歲大饑。

采百草食。

見野草若蔥。

采蒸飽食。

覺不安。

吐膠涎數日。

約一二鬥。

汗出如洗。

甚昏困。

後遂輕健如常人。

以所食是蔥訪人。

乃憨蔥苗。

即藜蘆是已。

時珍曰。

我朝荊和王妃劉氏。

年七十。

中風不省。

牙關緊閉。

先考太醫吏目月池翁診視。

藥不能入。

不獲已打去一齒。

濃煎藜蘆湯灌之。

少頃噫氣。

遂吐痰而蘇。

藥勿瞑眩。

厥疾勿瘳。

誠然。

)至於腸 洩痢如何。

書載克治亦是因吐除其實積。

積去而利與 亦可止矣!吐雖等於常山瓜蒂烏附尖萊菔子。

但常山則吐瘧痰。

瓜蒂則吐熱痰。

烏附尖則吐濕痰。

(亦吐風痰。

)此則專吐風痰者也。

況此氣善通頂。

治喉痺及鼻中息肉。

為末吹效。

然亦並非得已。

即有中蠱等毒。

及或老痰積塊。

止可借其宣洩。

切勿沾口以自損其津一液耳。

取根去頭用。

黃連為使。

反細辛芍葯諸參。

惡大黃。

畏蔥白。

(服蔥湯。

吐即止。

木鱉

(蔓草)木鱉子引吐熱毒從痰外出。

番木鱉引吐熱涎逆流而上

木鱉(專入外科外治)。

本有二種。

一名土鱉。

有殼。

一名番木鱉。

無殼。

木鱉味苦居多。

甘辛略帶。

諸書皆言一性一溫一。

以其味辛者故耳。

究之一性一屬大寒。

狗食即斃。

人若誤用。

中寒口噤。

多致不救。

常有因病錯用而斃者矣!故其功用多從外治。

如腫毒一乳一癰痔漏腫痛喉痺。

用此醋漱於喉間。

引痰吐出。

以解熱毒。

不可嚥下。

或同硃砂艾葉捲筒。

熏疥殺蠱最效。

或用麻油熬擦癬亦可。

總不可入湯劑。

以致寒毒內攻耳。

番鱉(即馬錢子)功與木鱉大同。

而寒烈之一性一尤甚。

所治熱病喉痺。

亦止可同山豆根青木香磨汁內含。

使其痰涎引吐。

逆流而上。

不可嚥下。

斑瘡入眼。

可用番木鱉半個。

輕粉冰片麝香為末。

左目吹右耳。

右目吹左耳。

日吹二次即住。

狗一性一大熱。

用此大寒內激。

使之相反。

立見斃耳。

止入外科治療。

用時除油。

一胡一桐淚

(香木)

一胡一桐淚(專入胃。

兼入腎)。

苦鹹大寒。

專治咽喉熱痛。

齒 風疳。

瘰 結核。

緣此熱盛於內。

上攻口齒。

發為諸病。

非不用此味苦。

則蟲莫制。

用此味鹹。

則堅莫除。

用此大寒。

則熱莫解。

經曰。

熱一婬一於內。

治以鹹寒。

又曰。

在高者。

因而越之。

可知大熱大毒。

必用大苦大寒以為引吐。

方能以除。

(頌曰。

古方稀用。

今治口齒家。

為最要之物。

)正俗所云有病病當之者是耳。

但此不宜多服。

恐其引吐不休。

結如小石片者佳。

(時珍曰。

石淚入地受鹵氣。

故其一性一寒能除熱。

其味鹹。

能入骨軟堅。

)木淚狀如膏油。

(系樹脂流一出者。

甜瓜蒂

( )吐熱痰在膈

甜瓜蒂(專入脾肺胃)。

即俗名苦丁香是也。

味苦氣寒。

有毒。

蓋此氣味純一陰一。

功專湧洩。

凡因熱痰聚膈。

而見面目浮腫。

咳逆上氣。

皮膚水氣。

黃膽濕一熱諸症。

則當用此調治。

或兼他藥同入湧吐。

如仲景合赤小豆之酸甘。

以吐胸中寒邪。

金匱瓜蒂湯。

以治中 無汗之類。

(胸中者清一陽一之府。

諸邪入胸皆阻。

一陽一氣不得宣達。

以致胸滿痞硬。

斯非汗下可施。

惟以瓜蒂極苦。

赤小豆味酸。

相須相益。

能除胸中實邪。

為吐劑中第一品也。

)若不因其高而越。

則為喘為嗽。

勢所必至。

但非實熱實症。

不可輕用。

萊菔子

(葷辛)萊菔子生吐風痰炒熟下氣定喘。

菔根生用消痰除血熟用生痰助濕

萊菔子(專入脾肺)。

氣味甚辛。

生用研汁。

能吐風痰。

有倒牆推壁之功。

迅利莫御。

若醋研敷。

則癰腫立消。

炒熟則下氣定喘。

消食寬膨。

一生一熟。

一性一氣懸殊。

菔根一性一亦類子。

(生升熟降。

)但生則克血消痰治痢。

(汪昂雲。

夏月食其菜數斤則不患痢。

秋月以菜葉攤屋瓦上。

任霜雪打壓。

至春收之。

煎湯飲。

治痢得效。

)熟則生痰助濕。

以故火傷垂絕。

用生萊菔汁灌之即蘇。

(方人避難。

入石洞中。

賊燒煙熏之。

口一含萊菔一塊。

煙不能毒。

嚼汁擂水飲之亦可。

)打撲損傷青紫。

搗爛 之即散。

煨熟擦摩凍瘃。

二三日即和。

偏頭風取近蒂青色半寸許。

搗汁滴鼻孔。

左痛滴右。

右痛滴左。

左右俱痛。

兩鼻皆滴。

滴後少傾。

日滴一次。

不過六七日。

永不再發。

欲令鬚髮白者。

以生地黃汁一升。

合生萊菔汁飲之即白。

傷血之驗可征也。

(生地黃涼血。

萊菔汁破氣。

鬚髮安得不白。

是以人服何首烏地黃者。

切忌萊菔。

犯之惟用生薑以制。

)小兒瘤 游風。

塗之即愈。

並能消面毒。

腐積。

(腐漿見蘿 不成。

並解附子毒。

但其一性一總屬耗氣傷血。

故脾胃虛寒。

食不化者。

為切忌焉!子炒用。

膽礬

(石)吐風痰涎在膈

膽礬(專入肝膽。

兼入肺脾)。

又名石膽。

產於銅坑之中。

得銅一精一氣而成。

味酸而辛。

氣寒而澀。

功專入膽。

湧吐風熱痰涎。

使之上出。

蓋五味惟辛為散。

惟酸為收。

五一性一惟寒勝熱。

風熱盛於少一陽一。

結為痰垢。

汗之氣橫而不解。

下之沉寒而益甚。

凡因濕一熱一婬一火。

(提出病要)

見為一陰一蝕崩淋。

寒熱風痰毒氣。

結聚牢固。

見為咽齒喉痺一乳一蛾。

風熱痰垢結聚。

見為咳逆癇。

目痛難忍。

及金瘡不愈。

諸毒內閉膠結。

見為蟲痛牙疳。

種種等症。

服此力能湧吐上出。

去其膠痰。

化其結聚。

則諸症悉除。

故古人之治喉痺一乳一蛾。

用米醋煮真鴨嘴膽礬為末。

醋調探吐膠痰即瘥。

又治紫白癜風。

同牡蠣生研。

醋調摩之即愈。

又治胃脘蟲痛。

以茶清調膽礬末。

吐之即除。

又治馬牙疳。

紅棗去核。

入膽礬 赤。

研末敷之。

追出痰涎即效。

百蟲入耳。

用膽礬和醋灌即出。

(諸症皆因風熱在膈。

)按此功專湧吐。

何書又言酸寒能收。

不知書言。

乃是取辛。

收其熱毒。

上湧而出。

非以收其入內。

而不宣散出表之意也。

(以散為收。

)凡書所論藥一性一。

每有以收為散。

以散作補。

不為剖析明白。

多有意義難明。

以致用之者之誤耳!磨鐵作銅色者真。

形似空青鴨色為上。

(市人各以醋澡青礬偽之。

)畏桂芫花辛夷白薇。

(凡用吐法。

宜先少服。

不湧漸加之。

仍以雞羽撩之。

不出。

以 投之。

不吐再投。

且投且探。

無不吐者。

吐至瞑眩。

慎勿驚疑。

但飲冷水新水立解。

強者可一吐而安。

弱者作三次吐之。

吐之次日頓快。

其邪已盡。

不快。

則邪之引之未盡也。

吐後忌飽食酸鹹硬一物干物肥油之物。

並忌房室悲憂。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本草求真
凡例上編上編 卷一·補劑-溫中上編 卷一·補劑-平補上編 卷一·補劑-補火上編 卷一·補劑-滋水上編 卷一·補劑-溫腎上編 卷二·收澀-溫澀上編 卷二·收澀-寒澀上編 卷二·收澀-收斂上編 卷二·收澀-鎮虛上編 卷三·散劑-散寒上編 卷三·散劑-驅風上編 卷三·散劑-散濕上編 卷三·散劑-散熱上編 卷三·散劑-吐散上編 卷三·散劑-溫散上編 卷三·散劑-平散上編 卷四·瀉劑-滲濕上編 卷四·瀉劑-瀉濕上編 卷四·瀉劑-瀉水上編 卷四·瀉劑-降痰上編 卷四·瀉劑-瀉熱上編 卷四·瀉劑-瀉火上編 卷四·瀉劑-下氣上編 卷四·瀉劑-平瀉上編 卷五·血劑-溫血上編 卷五·血劑-涼血上編 卷五·血劑-下血上編 卷六·雜劑-殺蟲上編 卷六·雜劑-發毒上編 卷六·雜劑-解毒上編 卷六·雜劑-毒物上編 卷七·食物-簡介上編 卷七·食物-面上編 卷七·食物-稻米上編 卷七·食物-稷上編 卷七·食物-粟米上編 卷七·食物-黑大豆上編 卷七·食物-黃大豆上編 卷七·食物-蠶豆上編 卷七·食物-白豆上編 卷七·食物-豌豆上編 卷七·食物-豇豆上編 卷七·食物-豆腐上編 卷七·食物-豆醬上編 卷七·食物-芹菜上編 卷七·食物-胡蘿蔔上編 卷七·食物-芥菜上編 卷七·食物-茼蒿上編 卷七·食物-蕹菜上編 卷七·食物-油菜上編 卷七·食物-白菘菜上編 卷七·食物-莧菜上編 卷七·食物-菠上編 卷七·食物-苦菜上編 卷七·食物-白苣上編 卷七·食物-萵苣上編 卷七·食物-菜上編 卷七·食物-匏瓠上編 卷七·食物-南瓜上編 卷七·食物-茄子上編 卷七·食物-胡瓜上編 卷七·食物-苦瓜上編 卷七·食物-越瓜上編 卷七·食物-甜瓜上編 卷七·食物-絲瓜上編 卷七·食物-冬瓜上編 卷七·食物-醬瓜上編 卷七·食物-芋子上編 卷七·食物-諸筍上編 卷七·食物-李上編 卷七·食物-青桃上編 卷七·食物-青梅上編 卷七·食物-楊梅上編 卷七·食物-栗上編 卷七·食物-橄欖上編 卷七·食物-枇杷上編 卷七·食物-花生上編 卷七·食物-烏芋上編 卷七·食物-橘穰上編 卷七·食物-菱角上編 卷七·食物-香蕈上編 卷七·食物-木耳上編 卷七·食物-蘑菇上編 卷七·食物-雉上編 卷七·食物-雁上編 卷七·食物-鵝上編 卷七·食物-鳧上編 卷七·食物-鷓鴣上編 卷七·食物-竹雞上編 卷七·食物-斑鳩上編 卷七·食物-貓上編 卷七·食物-鰣魚上編 卷七·食物-鰱魚上編 卷七·食物-魚上編 卷七·食物-鯇魚上編 卷七·食物-鰷魚上編 卷七·食物-鱖魚上編 卷七·食物-白魚上編 卷七·食物-青魚上編 卷七·食物-鯊魚上編 卷七·食物-紙魚上編 卷七·食物-石斑魚上編 卷七·食物-鰍魚上編 卷七·食物-鮫魚上編 卷七·食物-烏賊魚上編 卷七·食物-鱔魚上編 卷七·食物-鮑魚上編 卷七·食物-鰻鱺魚上編 卷七·食物-海上編 卷七·食物-蟶上編 卷七·食物-蛙上編 卷七·食物-鱉肉下編 卷八·主治上-臟腑病症主藥下編 卷九·主治下-六淫病症主藥下編 卷九·主治下-風下編 卷九·主治下-暑下編 卷九·主治下-濕下編 卷九·主治下-燥下編 卷九·主治下-火下編 卷九·主治下-熱下編 卷九·主治下-痰下編 卷九·主治下-氣下編 卷九·主治下-血下編 卷九·主治下-積下編 卷九·主治下-痛下編 卷九·主治下-消渴下編 卷十·總義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