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求真》上編 卷四·瀉劑-平瀉:從輕酌瀉之意也。凡人髒氣不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本草求真》上編 卷四·瀉劑-平瀉

本草求真

上編 卷四·瀉劑-平瀉

平瀉者。

從輕酌瀉之意也。

凡人髒氣不固。

或犯實邪不瀉。

則養虎胎患。

過瀉則真元有損。

故僅酌其微苦微寒。

至平至輕之劑以進。

如瀉脾胃虛熱。

不必過用硝黃。

但取石斛輕淡以瀉脾。

茅根以瀉胃。

柿蒂以斂胃蘊熱邪。

粳米甘米甘涼以固中而已。

瀉肺不必進用黃芩知母。

但用沙參清肺火熱。

百部除肺寒郁。

百合清肺餘熱。

薏苡仁清肺理濕。

枇杷葉清肺。

金銀花清肺解毒而已。

瀉肝不必進用膽草青黛。

但用鱉甲入肝清血積熱。

消勞除蒸。

旱蓮草入肝涼血。

青蒿草清三焦一陰一火。

伏留骨節。

白芍入肝斂氣。

鉤籐入肝清熱除風而已。

瀉心不必黃連山梔。

但用麥冬清心以寧肺。

連翹清心以解毒。

竹葉清心以滌煩。

萱草清心以醒憂利水。

郁金入心以散瘀。

丹參入心以破血而已。

瀉腎不必進用黃柏童便知母。

但用丹皮以除無汗骨蒸。

地骨皮以除有汗骨蒸而已。

至於調劑一陰一陽一。

則或用以一陰一陽一水止嗽消渴。

解毒則或用以薺。

散瘀行血則或用以蒲黃沒藥苦酒。

開郁則或用以木賊蒙花谷一精一草而已。

凡此雖屬平劑。

但用之得宜。

自有起死回生之力。

未可忽為淺常已也!

沙參

(山草)肺火熏蒸

沙參(專入肺)。

甘苦而淡。

一性一寒體輕。

故能入肺以洩熱。

及瀉肺火。

凡久嗽肺萎。

金受火克者。

服此最宜。

蓋以熱氣熏蒸。

非用甘苦輕淡。

不能以制焚爍之勢。

故嗽必借此止。

若寒客肺中作嗽。

切勿妄用。

以嗽既屬寒成。

復以寒藥為治。

不更使寒益甚乎?至書有言補肺養肝。

及益脾腎。

皆是從肺子母受累推究而出。

服此肺不受刑。

子母皆安。

即肝亦不受累。

諸髒並見安和耳。

非真能以補一陰一也。

(熱在於肺宜用。

肺熱清而一陰一不受累。

故書言人參補五臟之一陽一。

沙參補五臟之一陰一。

)凡書所載藥一性一補瀉。

類多如斯。

不獨沙參為然。

似人參而體輕鬆白實者良。

生沙地長大。

生黃土者瘦小。

惡防己。

反藜蘆。

薏苡仁

(稷粟)清肺熱除脾濕

薏苡仁(專入肺脾胃)。

書載上清肺熱。

下理脾濕。

以其色白入肺。

一性一寒。

味甘入脾。

味淡故也。

然此升少降多。

凡虛火上乘。

而見肺痿肺癰。

因熱生濕。

而見水腫濕痺。

腳氣疝氣。

洩痢熱一淋。

並風熱筋急拘攣等症。

皆能利水而使筋不縱弛。

(筋為厥一陰一所主。

而亦藉於一陽一明胃土以為長養。

蓋一陽一明胃土。

內無濕一熱以一婬一。

則肺上不熏蒸焦葉。

而宗筋亦潤。

宗筋潤則筋骨束而機關利。

所以痿厥多因肺熱焦葉。

機關不利。

而治痿則獨取於一陽一明。

故薏苡清熱除濕。

實為治痿要藥。

震亨曰。

寒則筋急。

熱則筋縮。

急因於堅強。

縮因於短促。

若受濕則弛。

弛則引長。

然寒與濕。

未嘗不挾熱。

三者皆因於濕。

然外濕非內濕啟之不能成病。

故濕之為病。

因酒而魚肉繼之。

甘滑陳久燒炙並辛香。

皆致濕之因也。

筋急寒熱皆有。

因熱筋急。

當用薏苡清熱除濕。

因寒筋急。

法當除濕。

似不宜用薏苡之劑。

汪昂不然衍義之說。

亦非確論。

)非若白朮氣味苦一溫一。

寒一性一不見。

號為補脾要藥矣。

此止清熱利水之味。

用於湯劑。

一性一力和緩。

須倍他藥。

若津枯便秘。

一陰一寒轉筋。

及有孕婦女。

不宜妄用。

以一性一專下洩也。

殺蛔取根同糯米炒熟。

或鹽湯煮過用。

麥冬

(隰草)清心肺火

麥冬(專入心肺)。

有類天冬。

然麥冬甘味甚多。

寒一性一差少。

天冬所主在肺。

而麥冬所主。

則更在肺而在心。

是以書載功能消痰止嗽。

(治嗽須分外感內傷。

如外感則聲盛而濁。

先緩後急。

日夜無度。

痰涎稠粘而喘急。

內傷則聲怯而槁。

先急後緩。

或早甚。

或暮甚。

清痰小氣而喘乏。

外感則其發必暴。

或為寒熱。

或為氣逆。

或為鼻塞聲重頭痛。

輕者脈亦相緩。

重者脈見弦洪。

內傷其發有漸。

或素有勞積虛損。

日漸以甚。

其症或為寒熱潮熱。

或為形容瘦減。

或兩顴常赤。

或氣短喉乾。

其脈輕亦微數。

重必細數弦緊。

)解熱除煩。

去痿除嘔。

(痿按經言肺熱葉焦。

皮一毛一虛弱急薄以著。

則生為足弱不能以行之症。

心熱火炎下厥。

而生脛縱不能任地之症。

肝熱口苦血干。

而成拘攣筋痿之症。

脾熱胃干而渴。

肌肉不仁。

發為肉痿之症。

腎熱腰脊不一舉。

骨枯髓減。

發為骨痿之症。

獨肺熱而葉焦。

高源化絕。

而諸髒不得仰肺灌溉。

故痿獨推於肺。

而治痿又責重於一陽一明。

)而又載同人參則能復脈生津。

(名生脈散。

)非合心肺而皆治乎?蓋肺朝於百脈。

脈屬心。

心燥則肺失養而脈絕。

心清則氣即充而脈復。

麥冬氣稟清肅。

能於心中除煩。

(肺清則水得生而心不煩。

)譬如人當盛暑。

則燔灼不寧。

若值秋風一至。

則炎熱頓解。

而無燥郁不堪之候矣!(東垣曰。

人參甘寒。

熱而益元氣。

麥冬苦寒。

滋燥金而清水源。

五味酸一溫一。

瀉丙火而補庚金。

益五臟之氣也。

)至於一乳一汁不開。

用此則能通活。

熱血妄行。

用此則能即止。

他如膈上之稠痰。

得此則消。

心下之支滿。

得此則除。

脾有積熱則化。

胃有火嘔則止。

色因血枯即潤。

嗽久不止即愈。

誠保肺之津梁。

清心之指南也。

但氣寒而虛人禁用。

肥一大者良。

去心用。

入滋補藥酒浸。

地黃車前為使。

惡款冬。

畏苦參青葙木耳。

百部

(蔓草)除肺寒洩腸熱殺蟲止嗽

百部(專入肺)。

甘苦微一溫一。

功專殺蟲。

能除一切蠱毒。

及傳一屍一骨蒸。

樹木蛀蟲。

疳積疥癬。

(蟲觸煙即死。

)然亦能治寒嗽及洩肺熱。

以其氣味甘一溫一故也。

李時珍雲。

二冬亦屬治嗽。

但二冬一性一寒治熱。

此則氣一溫一治寒耳。

百部雖雲微一溫一。

而苦過於甘。

於氣總屬有礙。

似於虛人不宜。

(苦傷氣。

)不可不知。

根多成百。

故以百名。

取肥實者。

竹刀劈去心皮。

酒浸焙用。

百合

(柔一滑)清心肺餘熱

百合(專入心肺)。

甘淡微寒。

功有利於肺心。

而能斂氣養心。

安神定魄。

(朱二允曰。

百合之甘斂。

勝於五味之酸收。

)然究止屬清邪除熱利濕之品。

因其氣味稍緩。

且於甘中有收。

故於心肺最宜。

而不致與血有礙耳。

是以餘熱未靖。

坐臥不安。

咳嗽不已。

(朱二允曰。

久嗽之人。

肺氣必虛。

虛則宜斂。

)涕淚不收。

(涕淚系肝肺之邪。

有寒有熱。

當察其因。

不可概作熱治。

但此專就餘熱言。

經曰。

肺為涕。

肝為淚。

心為汗。

脾為涎。

腎為唾。

)胸浮氣脹。

狀有鬼神。

用此治其餘孽。

收其殘虜。

安養撫恤。

恩威不驟。

故能安享無事。

豈非寧神益氣之謂乎?仲景用此以治百合病症。

義亦由此。

但初嗽不宜遽用。

花白者入藥。

石斛

(石草)入脾除虛熱入腎澀元氣

石斛(專入脾腎)。

生於石上。

體瘦不肥。

色黃如金。

旁枝如釵。

甘淡微苦鹹平。

故能入脾而除虛熱。

入腎而澀元氣。

及能堅筋骨。

強腰膝。

凡骨痿痺弱。

囊濕一精一少。

小一便餘瀝者最宜。

以其本生於石。

體堅質硬。

故能補虛弱。

強筋助骨也。

但形瘦無汁。

味淡難出。

非經久熬。

氣味莫洩。

故止可入平劑。

(或熬膏用之為良。

)以治虛熱。

補一性一雖有。

亦惟在人諒病輕重施用可耳。

取光潤如金釵股。

短中實者良。

長而虛者名水斛。

不堪入藥。

去頭根。

酒浸用。

惡巴豆。

畏殭蠶。

石斛

(蔓草)治心熱祛肝風

鉤籐(專入心肝)。

味甘微苦。

氣平微寒。

為手少一陰一心厥一陰一肝經要藥。

緣肝主風。

心主火。

風火相煽。

則風因火而愈熾。

火亦因風而益盛。

其在小兒。

則病必在驚癇螈 。

眼翻一抽一掣。

(筋急而縮為螈。

筋緩而弛為 。

伸縮不已為螈 。

俗謂之搐搦是也。

)大人則病必見頭旋目眩。

婦人則病必見赤白帶下。

故必用此輕平宣洩認為下降。

則風靜火熄。

而驚風熱自爾其克除矣。

(籐類象筋。

故一抽一掣病由筋生者。

必為之用。

)此惟小兒風熱。

初熱病未見甚者。

用之得宜。

若使風火至極。

勢難驟遏。

則此輕平疏洩。

效難克奏。

又當細審所因。

用以重劑以為投服。

則藥始與病當。

而無病重藥輕之弊矣。

取籐細多鉤者良。

(鉤尤有力。

)但久煎則無力。

茅根

(山草)清胃火消瘀血利水道

茅根(專入胃肝)。

味甘一性一寒。

清熱。

消瘀利水。

凡苦寒之藥。

未有不傷氣敗胃。

此藥味甘一性一純。

專理血病。

凡一切吐血衄血。

血瘀血淋。

血崩血閉。

並噦逆喘急煩渴。

黃膽水腫等症。

因熱因火而成者。

服之熱除而血即理。

火退而氣與水即消矣。

(吐血由於心肝火旺一逼一而上行。

與衄血由於肺火所致。

皆當用此水煎一溫一服。

或為末。

米泔水調服。

)且能解酒毒。

(恐爛五臟。

用茅根汁飲一升。

)潰癰疽。

及癤毒諸瘡。

或用根搗敷。

或用此煮汁調敷毒等藥。

或以酒煮亦無不可。

此藥甘不泥膈。

寒不傷中。

為治虛羸客犯中州之劑。

(時珍曰。

良藥也。

世人以微而忽之。

惟事苦寒之劑。

傷中和之氣。

烏足知此哉!)至雲能以補中益氣。

雖出本經。

然亦不過因其胃熱既除而中氣自復。

豈真補益之謂哉?經解之說。

似未可信。

茅以白者為良。

初生茅針。

可以生啖。

甚益小兒。

功用亦同。

屋上敗茅。

止衄敷瘡最妙。

青蒿

(隰草)清肝腎三焦一陰一火伏留骨節

青蒿(專入肝腎三焦)。

一性一稟芬芳。

味甘微辛。

氣寒無毒。

一陰一中有一陽一。

降中有升。

能入肝腎三焦血分。

以療一陰一火伏留骨節。

故凡骨蒸勞熱。

及風毒熱黃。

久瘧久痢。

瘙癢惡瘡。

鬼氣一屍一疰等症。

當須服此。

(時珍曰。

月令通纂言伏內庚日。

采蒿懸門庭。

可辟邪。

冬至元日。

各服三錢亦良。

則青蒿之治鬼疰。

蓋亦有所伏也。

)以其苦有洩熱殺蠱之能。

一陰一有退熱除蒸之用。

辛有升發舒脾之功。

而又於胃中氣不犯。

以其得春升之令最早也。

其形有類山茵陳。

又能清上虛熱。

以治目疾。

且燒灰淋汁。

點治惡瘡息肉饜瘢。

生搗可敷金瘡。

止血止痛。

但一性一偏寒不一溫一。

雖曰於胃不犯。

亦止就其血虛有熱。

服之得宜而言。

若使脾胃素虛。

及見洩瀉。

則於此終屬有忌矣。

童便浸葉用。

熬膏良。

使子勿使葉。

使根勿使一莖一。

萱草

(隰草)清心利水除煩

萱草(專入心脾)。

何以萱名。

以其草屬蔚茂。

值可以解憂。

(詩曰。

焉得萱草。

言樹之背。

苗如蔥葉。

烹食可以適口。

(即鹿蔥。

)味甘而氣微涼。

能以去濕利水。

除熱通淋。

止渴消煩。

開胸寬膈。

令人心平氣和。

無有憂鬱。

是以命名。

(時珍曰。

萱草即今東人采其花曬乾而貨之。

名為黃花菜。

又曰。

萱屬水一性一。

下走一陰一分。

一名宜男。

寧無微意存焉?)但氣味輕淡。

服之功未即臻。

不似氣味猛烈藥。

一入口而即見其有效也。

山楂

(山果)消食磨肉伐胃戕脾

山楂(專入脾胃)。

甘酸鹹平。

何書既言健脾。

又曰能伐脾胃生化之氣。

得非自相矛盾乎?使明其理以推。

則知所謂健脾者。

因其脾有食積。

用此酸鹹之味。

以為消磨。

俾食行而痰消。

氣破而洩化。

謂之為健。

止屬消導之健矣。

如系冒昧之輩。

便以補益為名。

以為用一藥進步。

詎知實而用此輕平消導。

得此則健。

虛而用此。

保無書雲伐生之說乎?按楂味酸與鹹。

最能消化肉食。

(與麥芽消谷食者。

絕不相同。

)凡煮老雞硬肉。

但投楂肉數枚。

則易爛。

(其消肉積之功可推。

)且人多食。

則嘈煩易饑。

服參太過。

但用山楂即解。

豈非戕脾伐生之驗歟?(時珍曰。

凡脾弱食物不化。

胸腹酸利脹悶者。

於每食後嚼二三枚絕佳。

但不可多用。

恐反克伐也。

)至於兒枕作痛。

力能以止。

痘瘡不起。

力能以發。

猶見通瘀運化之速。

(兒枕痛猶於惡一露積於太一陰一。

故合沙糖調服。

以行其瘀。

)有大小二種。

小者入藥。

去皮核。

(核亦能以化食磨積。

)搗作餅子。

日干用。

(時珍曰。

生食多令人嘈煩易饑。

損齒。

齒齲人尤不宜也。

)出北地。

大者良。

粳米

(麻麥稻)固中清熱除煩

粳米(專入脾胃。

兼入心脾)。

即人常食之米也。

稟天地中和之氣。

味甘一性一平。

(時珍曰。

北粳涼。

南粳一溫一。

赤粳熱。

白粳涼。

晚白粳寒。

新粳熱。

陳粳涼。

凡人嗜生米。

久成米瘕。

治之以雞屎白焉。

)人非此物不能養生。

故一性一專主脾胃。

而兼及他髒。

凡五臟血脈。

一靡一不因此而灌溉。

五臟積液。

一靡一不因此而充溢。

他如週身筋骨肌肉皮膚。

一靡一不因此而強健。

故凡白虎桃花竹葉石膏等湯。

一靡一不用此以為固中清熱。

然米既有早晚之不同。

復有地土出處之各異。

(穎曰。

新米乍食動風。

陳者。

病患尤宜。

)早米受氣既早。

一性一雖一溫一而質多粘。

食之反能戀膈。

(脾有濕滯者最忌。

)晚米受氣既遲。

其一性一稍涼。

服之不無稍清。

而白晚一性一滯。

尤覺滋害。

出於高地。

則米硬而質潔。

出於窪處。

則米潤而一性一陰一。

然總於中是固。

諸方用此佐助。

蓋恐藥一性一苦寒。

得此甘緩同入。

俾胃氣不致頓損。

而熱與煩亦得與之俱安矣。

此雖常食之物。

服之不甚有益。

而一參以藥投。

則其力甚巨。

未可等為泛常而忽視也。

米醋

(造釀)散瘀解毒消食

米醋(專入肝)。

本濕一熱之氣而成。

味則酸苦。

氣一溫一。

酸主斂。

故書重載散瘀解毒。

消食。

且同木香磨服。

則治心腹血氣諸痛。

以火淬醋入鼻。

則治產後血暈。

且合外科藥敷。

則治癥結痰癖。

疸黃癰腫。

暨口嗽以治舌瘡。

面塗以散損傷積血。

及殺魚肉菜蕈諸毒。

(時珍曰。

無非取其酸收之義。

而又有散瘀解毒之功。

)至醋既酸。

又雲能散癰腫。

以消則內散。

潰則外散。

收處即是散處故耳。

(的解)且多食傷筋軟齒。

(收縮太過。

則筋受傷。

時珍曰。

酸屬木。

脾病毋多食酸。

酸傷脾。

肉 而唇揭。

)以酸入筋。

過斂則於筋有傷。

過酸則木強水弱。

而於齒多軟。

(宗 曰。

食酸齒軟。

猶造靴皮者。

須得醋而紋皺。

故知其一性一。

不負酸收之意。

)米造。

陳久者良。

(鏡源曰。

米醋煮制四黃丹砂膽礬常山諸藥。

一陰一陽一水

(地水)調劑一陰一陽一不和

一陰一陽一水(專入腸胃)。

即湯沸半杯。

合井冷水半杯。

而並用之也。

緣人一陰一陽一不和。

則吐瀉並作。

而霍亂不寧。

斯時病屬倉卒。

寒熱難分。

一陰一陽一莫測。

若使投以偏劑。

(如單服薑湯之類以斃。

)則不免有誤治之失矣。

惟急用此投治。

則一陰一陽一克協。

故借有形調和之質。

以平無形不和之氣也。

若使心腹絞痛。

止有吐瀉之勢。

而無吐瀉之實者。

是為干霍亂。

即為絞腸痧。

(心腹絞痛。

不得吐瀉者。

名干霍亂。

吐瀉有物。

名濕霍亂。

蓋病在上則吐。

在下則瀉。

邪在中。

則吐瀉並作。

)則又另有法在。

(如古方用鹽熬熱。

童便調飲。

極為得治。

但不可用谷食米湯下嚥。

以致立斃。

)而非此水所能治矣。

鱉甲

(龜鱉)瀉肝分積熱除勞嗽骨蒸

鱉甲(專入肝)。

味鹹氣平。

色青。

書雖載屬補肝。

(青入肝。

)與龜載屬補腎(黑入腎。

各別。

然究皆屬除熱削肝之品。

(介蟲皆屬一陰一寒。

故能除熱。

)非真滋肝藥也。

凡厥一陰一血分積熱。

而見勞嗽骨蒸。

寒熱往來。

一溫一瘧瘧母。

及腰腹脅堅。

血瘕痔核。

經阻產難。

瘍癰瘡腫。

驚癇斑痘等症。

服此鹹平。

能以消除。

(諸症皆就一陰一虛邪入而論。

故用鱉甲入一陰一除熱散結。

)若肝虛無熱。

切忌。

鱉以七肋九肋者佳。

以其得一陽一之數耳!其用必取乎肋。

以肋屬肝故耳。

但食品中惟鱉叵測。

如三足兩頭。

並項強腹赤。

皆有大毒。

能以殺人。

不可不慎。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本草求真
凡例上編上編 卷一·補劑-溫中上編 卷一·補劑-平補上編 卷一·補劑-補火上編 卷一·補劑-滋水上編 卷一·補劑-溫腎上編 卷二·收澀-溫澀上編 卷二·收澀-寒澀上編 卷二·收澀-收斂上編 卷二·收澀-鎮虛上編 卷三·散劑-散寒上編 卷三·散劑-驅風上編 卷三·散劑-散濕上編 卷三·散劑-散熱上編 卷三·散劑-吐散上編 卷三·散劑-溫散上編 卷三·散劑-平散上編 卷四·瀉劑-滲濕上編 卷四·瀉劑-瀉濕上編 卷四·瀉劑-瀉水上編 卷四·瀉劑-降痰上編 卷四·瀉劑-瀉熱上編 卷四·瀉劑-瀉火上編 卷四·瀉劑-下氣上編 卷四·瀉劑-平瀉上編 卷五·血劑-溫血上編 卷五·血劑-涼血上編 卷五·血劑-下血上編 卷六·雜劑-殺蟲上編 卷六·雜劑-發毒上編 卷六·雜劑-解毒上編 卷六·雜劑-毒物上編 卷七·食物-簡介上編 卷七·食物-面上編 卷七·食物-稻米上編 卷七·食物-稷上編 卷七·食物-粟米上編 卷七·食物-黑大豆上編 卷七·食物-黃大豆上編 卷七·食物-蠶豆上編 卷七·食物-白豆上編 卷七·食物-豌豆上編 卷七·食物-豇豆上編 卷七·食物-豆腐上編 卷七·食物-豆醬上編 卷七·食物-芹菜上編 卷七·食物-胡蘿蔔上編 卷七·食物-芥菜上編 卷七·食物-茼蒿上編 卷七·食物-蕹菜上編 卷七·食物-油菜上編 卷七·食物-白菘菜上編 卷七·食物-莧菜上編 卷七·食物-菠上編 卷七·食物-苦菜上編 卷七·食物-白苣上編 卷七·食物-萵苣上編 卷七·食物-菜上編 卷七·食物-匏瓠上編 卷七·食物-南瓜上編 卷七·食物-茄子上編 卷七·食物-胡瓜上編 卷七·食物-苦瓜上編 卷七·食物-越瓜上編 卷七·食物-甜瓜上編 卷七·食物-絲瓜上編 卷七·食物-冬瓜上編 卷七·食物-醬瓜上編 卷七·食物-芋子上編 卷七·食物-諸筍上編 卷七·食物-李上編 卷七·食物-青桃上編 卷七·食物-青梅上編 卷七·食物-楊梅上編 卷七·食物-栗上編 卷七·食物-橄欖上編 卷七·食物-枇杷上編 卷七·食物-花生上編 卷七·食物-烏芋上編 卷七·食物-橘穰上編 卷七·食物-菱角上編 卷七·食物-香蕈上編 卷七·食物-木耳上編 卷七·食物-蘑菇上編 卷七·食物-雉上編 卷七·食物-雁上編 卷七·食物-鵝上編 卷七·食物-鳧上編 卷七·食物-鷓鴣上編 卷七·食物-竹雞上編 卷七·食物-斑鳩上編 卷七·食物-貓上編 卷七·食物-鰣魚上編 卷七·食物-鰱魚上編 卷七·食物-魚上編 卷七·食物-鯇魚上編 卷七·食物-鰷魚上編 卷七·食物-鱖魚上編 卷七·食物-白魚上編 卷七·食物-青魚上編 卷七·食物-鯊魚上編 卷七·食物-紙魚上編 卷七·食物-石斑魚上編 卷七·食物-鰍魚上編 卷七·食物-鮫魚上編 卷七·食物-烏賊魚上編 卷七·食物-鱔魚上編 卷七·食物-鮑魚上編 卷七·食物-鰻鱺魚上編 卷七·食物-海上編 卷七·食物-蟶上編 卷七·食物-蛙上編 卷七·食物-鱉肉下編 卷八·主治上-臟腑病症主藥下編 卷九·主治下-六淫病症主藥下編 卷九·主治下-風下編 卷九·主治下-暑下編 卷九·主治下-濕下編 卷九·主治下-燥下編 卷九·主治下-火下編 卷九·主治下-熱下編 卷九·主治下-痰下編 卷九·主治下-氣下編 卷九·主治下-血下編 卷九·主治下-積下編 卷九·主治下-痛下編 卷九·主治下-消渴下編 卷十·總義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