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求真
上編 卷四·瀉劑-滲濕
病之切於人身者。
非其火之有餘。
即其水之不足。
火衰則水益勝。
水衰則火益熾。
昔人云。
火偏盛者。
補水配火。
不必去火。
水偏多者。
配水。
不必去水。
譬之天乎?此重彼輕。
其重於一邊者勿補。
則只補足輕者之一邊也!決不鑿去砝馬。
審是則凡水火偏勝。
決無鑿去砝馬用瀉之理。
推是稟體素濃。
髒氣偏勝。
並或外邪內入。
阻遏生機。
如濕氣流行。
土受水制。
在初濕氣內盛。
能毋滲而洩乎?久而水氣橫逆。
泛流莫御。
能無決而去乎。
此水之宜滲宜瀉者然也。
火氣內熾。
一火發動。
眾火劑起。
沖射搏激。
莫可名狀。
此火之不得不瀉者也。
熱氣內蒸。
水受煎熬。
苟不乘勢即解。
則真一陰一立槁。
此又熱之不得不瀉者也。
至於或熱或火。
結而為痰。
或熱或火。
盈而為氣。
痰之微者。
或從滲濕瀉濕之藥以去。
若使痰甚而湧。
宜用苦宜苦鹹之藥以降。
氣之微者。
或用瀉火瀉熱之藥以消。
若使氣盛而迫。
須用苦寒苦劣之藥以下。
其有稟受素虧。
邪氣不甚。
則止酌以平劑以投。
不可概用苦寒。
以致胃氣有損。
又按濕為一陰一邪。
凡人坐臥卑地。
感受濕蒸。
及或好食生冷。
遏其元一陽一。
郁而為熱。
在初受邪未深。
不必竟用重劑。
惟取輕淡甘平以滲。
然滲亦須分其臟腑。
如扁豆山藥陳倉米茯苓浮萍通草鴨肉鯽魚鯉魚澤蘭。
是滲脾胃之濕者也。
但茯苓則兼肺腎以同治。
通草則止合腎以共理。
鯽魚則止合腎以皆滲。
故暑濕熏蒸。
三焦混亂。
宜用扁豆以除之。
胃氣不平。
煩渴不止。
宜用倉米以止之。
脾虛熱洩。
宜用山藥以滲之。
水腫不消。
宜用浮萍以利之。
淋閉不通。
宜用通草以開之。
腸風下血。
膈氣吐食。
宜用鯽魚以理之。
陳氣不化。
宜用澤蘭以去之。
虛癆嗽腫。
宜用鴨肉以平之。
腫嗽洩瀉。
宜用茯苓以利之。
水腫腳氣。
宜用鯉魚以治之。
又如榆白皮冬葵子神曲石鍾一乳一。
是滲腸胃之濕者也。
故五一淋腫滿。
胎產不下。
宜用榆白皮冬葵子以服之。
一乳一汁不通。
宜用石鍾一乳一以通之。
又如茯神萱草。
是滲心經之濕者也。
故驚悸健忘。
水濕內塞。
宜用茯神以利之。
消渴心煩。
宜用萱草以釋之。
他如腎有邪濕。
症見心氣不一交一。
則有桑螵蛸以治之。
症見楊梅毒結。
則有土茯苓以導之。
但土茯苓則兼諸髒之濕同理。
肺有邪濕。
汗閉不一洩。
則有姜皮以發之。
肺氣不降。
則有通草以通之。
肝有邪濕。
而見子腫風癆。
則用天仙籐以治之。
至於濕一熱稍勝。
藥非輕劑可治。
則又另有瀉劑。
而非斯藥所能盡者也。
通草
(蔓草)清肺通一乳一利水
通草(專入肺胃)。
氣味甘淡。
體輕色白。
有類燈心。
(時珍曰。
有細孔。
兩頭皆通。
故名通草。
即今所謂木通也。
今之通草。
乃古之通脫木也。
頌曰。
古方所用通。
皆今之木通。
其通脫木。
稀有用者。
)功同入肺。
引熱下降。
及利小一便。
通淋治腫。
(杲曰。
通草瀉肺利小一便。
甘平以緩一陰一血也。
與燈草同功。
宜生用之。
)然燈心質小氣寒。
則兼降心火。
此則兼入胃通氣上達而下一乳一汁之為異耳。
(時珍曰。
通草色白而氣寒。
疏淡而體輕。
)況此體大氣輕。
滲淡殆甚。
能升能降。
既可入肺而清熱。
復能上行而通胃。
東垣用此以治五種水腫癃一閉。
非取氣寒能降。
味淡能升之意乎?仲景用此合當歸芍葯桂枝細辛大棗甘草。
名為當歸四逆湯。
以治傷寒邪入厥一陰一。
非取通草以通營衛之意乎?但孕婦勿服。
土茯苓
(蔓草)消水除濕尤解楊梅結毒
土茯苓(專入胃肝。
兼入腎腸)。
甘淡氣平。
功有等於萆 。
治能除濕消水。
去清分濁。
然此尤解楊梅瘡毒。
蓋楊梅瘡多由嵐瘴熏蒸。
與一婬一穢濕一熱之邪一交一互而成。
(時珍曰。
楊梅瘡古方不載。
亦無病者。
近時起於嶺表。
傳及四方。
蓋嶺表風土卑炎。
嵐瘴熏蒸。
飲啖辛熱。
男一女一婬一猥。
濕一熱之邪蓄積既深。
發為毒瘡。
遂致互相傳染。
自南而北。
遍及海宇。
然皆一婬一邪之人病之。
)其症多屬一陽一明(胃)厥一陰一。
(肝)而兼及他經。
蓋相火寄於厥一陰一。
肌肉屬於一陽一明故也。
如兼少一陰一太一陰一。
則發於咽喉。
兼太一陽一少一陽一。
發於兩角。
若用輕粉劫劑。
毒氣竄入經絡筋骨。
莫之能出。
變為筋骨攣拘。
發為結痛。
遂成痼疾。
(時珍曰。
水銀一性一走而不守。
加以鹽礬。
升為輕粉銀朱。
其一性一燥烈。
善逐痰涎。
涎乃脾之液。
此物入胃。
氣歸一陽一復。
故涎被劫。
隨火上升。
從喉頰齒縫而出。
故瘡即干痿而愈。
若服之過劑。
及用不得法。
則毒氣竄入經絡筋骨之間。
莫之能出。
痰涎既去。
血液耗涸。
筋骨失其所養。
營衛不從。
筋骨攣痛。
發為癰毒疳漏。
久則生蟲為癬。
手足皴裂。
遂成痼疾。
)須用此一兩。
外用金銀花防風木通木瓜白蘚皮各五分。
皂莢子四分。
人參當歸各七分。
日服三劑。
(時珍曰。
用此能健脾胃。
去風濕。
脾胃健則營衛健。
風濕去則筋骨利。
故諸症多愈。
又雲。
此名搜風解毒湯。
犯輕粉病深者月餘。
淺者半月即愈。
)忌飲茶酒肉面鹽醋。
並戒房勞百日。
渴飲土茯苓湯。
半月方愈。
取其濕一熱斯除。
而濁一陰一得解矣。
白者良。
忌茶。
茯苓
(寓木)滲脾肺濕伐肝胃水邪
茯苓(專入脾胃。
兼入肺肝)。
色白入肺。
味甘入脾。
味淡。
故書皆載上滲脾肺之濕。
下伐肝腎之邪。
其氣先升(清肺化源。
)後降。
(下降利水。
)凡人病因水濕而見氣逆煩滿。
心下結痛。
呃逆嘔吐。
口苦舌干。
水腫淋結。
憂恚驚恐。
及小一便或澀或多者。
(諸病皆從水濕所生而言。
)服此皆能有效。
(故治亦從水濕生義。
)故入四君。
則佐參術以滲脾家之濕。
入六味。
則使澤瀉以行腎邪之餘。
最為利水除濕要藥。
書曰健脾。
即水去而脾自健之謂也。
又曰定魄。
(肺藏魄。
)即水去而魄自安之意也。
且水既去。
則小一便自開。
安有癃一閉之慮乎?水去則內濕已消。
安有小一便多見之謂乎?故水去則胸膈自寬。
而結痛煩滿不作。
水去則津一液自生。
而口苦舌干悉去。
(故效亦從水濕既去而見。
)惟水衰一精一滑。
小一便不禁。
非由水濕致者切忌。
恐其走表洩氣故耳。
苓有赤白之分。
赤入小腸。
白入膀一胱。
白微有補。
赤則止瀉濕一熱。
一氣一血。
自不容混如此。
至皮專治水腫膚脹。
以皮行皮之義。
(凡腫而煩渴。
便閉溺赤。
屬一陽一水。
有五皮散疏鑿飲。
不煩渴。
大便溏。
小一便數。
不赤澀。
屬一陰一水。
宜實脾飲疏氣飲。
腰以上腫者宜汗。
腰以下腫者宜利小一便。
)以大塊堅白者良。
(系松根靈氣結成。
)惡白蘞。
畏地榆秦艽龜甲雄黃。
忌醋。
茯神
(寓木)導心痰濕
茯神(專入心)。
功與茯苓無異。
但神抱心以生。
苓則不從心抱。
故苓則能入脾與腎。
而神則多入心耳。
書曰服此開心益智。
安魂(肝藏魂。
)定魄。
(肺藏魄。
)無非入心導其痰濕。
故能使心與腎一交一通之謂耳。
(的解)心木書名黃松節。
味苦一性一溫一。
能治諸筋攣縮。
偏風 斜。
心掣健忘。
(汪昂曰。
方用心木一兩。
一乳一香一錢。
石器炒研。
名松節散。
每服二錢。
木瓜湯下。
治一切筋攣疼痛。
一乳一香能伸筋。
木瓜能舒筋也。
)亦是入血之意。
取苓有心者是。
(汪昂曰。
以其抱心。
故能治心也。
)去皮及中木用。
鯉魚
(魚)利水消腫
鯉魚(專入脾)。
氣味甘平。
每於急流之水跳躍而下。
是鯉已有治水之功。
且甘能入脾。
故書載能下氣利水。
凡因水氣內停。
而見咳氣上逆。
黃膽水腫腳氣等症。
服此則能以消。
河間雲。
鯉之治水。
因其氣以相感。
(猶 之治水。
)是以外台秘要用赤小豆一升。
水二升。
煮作三升余。
攄去渣。
頓盡服利。
利盡即愈。
又治孕婦水腫亦效。
然一性一稟六一陰一陽一氣初生。
(故為一陰一中之一陽一。
)故多食則能動風發一熱也。
鯉鱗燒灰存一性一。
可治產後血滯。
鯉骨燒灰。
可療魚骨鯁。
分類:古代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