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求真》上編 卷三·散劑-驅風:寒為一陰一邪。風屬一陽一。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本草求真》上編 卷三·散劑-驅風

本草求真

上編 卷三·散劑-驅風

風為一陽一邪。

寒為一陰一邪。

風屬一陽一。

其一性一多動而變。

寒屬一陰一。

其一性一多靜而守。

故論病而至於風。

則症變遷而莫御。

論藥而至於風。

則其藥亦變遷而莫定矣。

如肝屬風。

病發於風。

則多由肝見症。

乃有風不在肝。

而偏在於肌肉之表。

症見惡風自汗之當用桂枝以解其肌。

風在太一陽一膀一胱。

症見游風攻頭之當用以羌活。

症見一身骨痛之當用以防風。

症見風攻巔頂之當用以 本者。

有如斯矣。

且有風在少一陰一腎經。

症見伏風攻頭之當用以獨活。

症見口乾而渴之當用以細辛。

與風在骨髓。

症見痰迷竅閉之當用以冰片。

風在皮膚骨髓。

症見驚瘓疥癩之當用以白花蛇。

風在關節。

症見九竅皆閉之當用以麝香。

症見風濕痺痛之當用以茵芋。

風在經絡。

症見瘡瘍癰腫之當用以山甲。

症見痰涎壅塞之當用以皂角。

風在十二經絡。

症見頑痺冷痛之當用以威靈仙。

風在腸胃。

症見惡瘡腫毒之當用以肥皂。

風在一陽一明胃經。

症見頭面諸疾之當用以白附白芷者。

又如此矣。

更有風熱在肺。

症見鼻塞鼻淵之當用以辛夷。

症見目翳眩暈之當用以甘菊。

症見惡寒發一熱無汗而喘之當用以杏仁。

症見癰腫瘡毒之當用以牛蒡。

症見喘嗽體腫之當用以白前者。

又如此矣。

至於風已在肝。

而症又挾有濕。

則如秦艽既除腸胃濕一熱。

又散肝經風邪。

浮萍既入肝經散風。

復利脾經之濕。

海桐皮以療風濕諸痛。

草以治麻木痛冷。

蒼耳子以治皮膚瘡癬。

通身周痺。

巴戟狗脊寄生以強筋骨之類。

而葳蕤萆 茵芋白芷白附之偕。

風濕而治。

可類推矣。

風已在肝。

而症見有熱成。

則如全蠍之治胎風發搐。

鉤籐之治驚癇螈。

蟬蛻之治皮膚癮疹。

薄荷之治咽喉口齒。

石南葉之能逐熱堅腎。

決明子木賊蕤仁之治風熱目翳之類。

而辛夷冰片牛蒡之偕。

風熱以理。

又可想矣。

風病在肝而症見有痰氣。

則如南星之散經絡風痰。

天麻之治肝經氣鬱虛風。

川芎之散肝經氣鬱之類。

而麝香之偕。

痰氣並理。

又可思矣。

風病在肝而症見有風毒。

則有如蛇蛻之能殺蠱辟惡。

蜈蚣之能散瘀療結之類。

而山甲草烏牛蒡肥皂之偕。

風毒以理。

又其餘矣。

風病在肝而更見有寒濕之症。

則有宜於蔓荊殭蠶五加皮烏尖附之類。

但其功用治效。

則有殊矣。

風病在肝而症見有骨痿不堅之症。

則有宜於虎骨虎膠之類。

但其氣味緩急。

則有間矣。

至於風病在肝而症見有肌膚燥一熱。

則不得不用荊芥以達其膚而疏其血。

風病在肝而症見有瘡疥目赤。

則不得不用蒺藜以散其風而逐其瘀。

風病在肝而症見有濕一熱燥癢。

則不得不用蕪荑以洩其濕。

要皆隨症審酌以定其趨。

但其理道無窮。

變化一靡一盡。

其中旨趣。

在於平昔細為體會。

有非倉卒急迫所能得其一精一微也。

羌活

(山草)散足太一陽一膀一胱游風頭痛兼治風濕相搏骨節痛

羌活(專入膀一胱。

兼入肝腎。

按大明曰。

獨活是羌活母也。

則知羌活即為獨活之子。

又按時珍言羌活獨活是一物二種。

正如川芎撫芎蒼朮白朮之義。

)辛苦一性一溫一。

味薄氣雄。

功專上升。

凡病因於太一陽一膀一胱。

而見風游於頭。

發為頭痛。

(經曰。

身半以上。

風受之也。

身半以下。

濕受之也。

故風多達巔頂。

)並循經脊強而厥。

發為剛 柔 。

(足太一陽一之脈行於身背。

凡傷寒無汗為剛 。

傷風有汗為柔 。

症皆是風寒干於太一陽一。

故見脊強。

)並當用此調治。

(症宜同獨活調治。

頭痛宜同川芎調治。

若血虛見 忌用。

)且能兼入足少一陰一腎足厥一陰一肝。

而使肌表八風之邪。

並週身風濕相搏百節之痛。

皆能卻亂反正。

而治無不愈者也。

蓋羌活獨活雖皆治風之品。

(張介賓曰。

風之為病最多誤治者。

在不明其表裡耳。

蓋外風者。

八方之所中也。

內風者五臟之本病也。

八風自外而入。

必先有發一熱惡寒頭疼身熱等症。

五風由內而病。

則絕無外症。

而忽病如風。

其由內傷可知也。

內傷者由於七情。

故多一陰一虛。

凡髒氣受傷。

脾病者病在肢一體。

或多痰飲。

腎病者或在骨髓。

或在二一陰一。

心病者或在血脈。

或在神志。

肺病者或在營衛。

或在聲音。

肝病者或在筋爪。

或在血脈。

此五臟之類風。

未有不由一陰一虛而然者。

人知一陰一虛有一。

而不知一陰一虛有二。

如一陰一中之水虛。

則病在一精一血。

一陰一中之火虛。

則病在神氣。

蓋一陽一衰則氣去。

故神志為之昏亂。

非火虛乎?一陰一虧則形壞。

故肢一體為之廢弛。

非水虛乎?今以神離形壞之症。

乃不求水火之源。

而猶以風治。

鮮不危矣。

試以天道言之。

其象亦然。

凡旱則多燥。

燥則風生。

是風木之化從乎燥。

燥則一陰一虛之候也。

故凡治類風者。

專宜培補真一陰一以救根本。

則風燥自除矣。

甚至有元氣素虧。

卒然仆倒。

上無痰。

下失一禁。

瞑目昏沉。

此厥竭之症。

尤與風邪無涉。

設非大劑參附。

安望其復真氣於將絕之頃哉?倘不察其表裡。

又不能辨其虛實。

但以風之為名。

多用風藥。

不知風藥皆燥。

燥復傷一陰一。

風藥皆散。

散復招風。

以內傷作外感。

以不足為有餘。

是促人之死也。

)而此專治太一陽一之邪。

上攻於頭。

旁及週身肌表。

不似獨活。

專理下焦風濕。

病在足少一陰一腎氣分。

而不連及太一陽一經也。

但羌活一性一雄。

力非柔懦。

凡血虛頭痛及遍身肢節痛者。

皆非所宜。

(傷氣損血。

獨活

(山草)搜足少一陰一腎伏風頭痛並兩足濕痺

獨活(專入腎)。

辛苦微一溫一。

比之羌活。

其一性一稍緩。

凡因風乾足少一陰一腎經。

伏而不出。

發為頭痛。

(痛在腦齒。

)則能善搜而治矣。

以故兩足濕痺不能動履。

非此莫痊。

(風勝濕。

故二活兼勝濕。

)風毒齒痛。

(腎主骨。

齒者骨之餘。

)頭眩目暈。

非此莫攻。

(肘後方用獨活煮酒。

熱漱之。

)緣此有風不動。

無風反搖。

故名獨搖草。

(搖者動活之意。

故名獨活。

)因其所勝而為制也。

且有風自必有濕。

故羌則療水濕游風。

而獨則療水濕伏風也。

羌之氣清。

行氣而發散營衛之邪。

獨之氣濁。

行血而一溫一養營衛之氣。

羌有發表之功。

(表之表。

)獨有助表之力。

(表之裡。

)羌行上焦而上理。

(土屬氣。

故雲羌活入氣。

)則游風頭痛風濕骨節疼痛可治。

獨行下焦而下理。

(下屬血。

故雲獨活入血。

)則伏風頭痛兩足濕痺可治。

二活雖屬治風。

而用各有別。

不可不細審耳。

去皮焙用。

蠡實為使。

防風

(山草)有膀一胱上焦筋骨風邪仍為風藥通用

防風(專入膀一胱。

兼入脾胃)。

味甘微一溫一。

雖入足太一陽一膀一胱。

以治上焦風邪。

頭痛目眩。

脊痛項強。

週身盡痛。

(之才曰。

得蔥白能行週身。

)然亦能入脾胃二經。

(杲曰。

若補胃。

非此引用不能行。

)以為去風除濕。

(凡風藥皆能勝濕。

)蓋此等於卑賤卒伍。

任主使喚。

能循諸經之藥以為追隨。

故同解毒藥。

則能除濕掃瘡。

同補氣藥。

則能取汗升舉。

(或同黃 芍葯以止汗。

或合黃 固表為玉屏風散。

)實為風藥潤劑。

比之二活。

則質稍輕。

氣亦稍平。

凡屬風藥。

皆可通用。

但血虛 急。

頭痛不因風寒。

洩瀉不因寒濕。

一陰一虛盜汗。

一陽一虛自汗。

火升發嗽者。

則並當知所禁矣。

(凡表藥多有損於臟腑氣血。

)出北地黃潤者佳。

泗風車風。

不堪入藥。

上部用身。

下部用梢。

畏萆 。

惡乾薑白蘞芫花。

殺附子毒。

荊芥

(芳草)散肝 肌膚氣分風邪仍兼血分疏洩

荊芥(專入肝)。

辛苦而一溫一。

芳一香而散。

氣味輕揚。

故能入肝經氣分。

驅散風邪。

凡風在於皮裡膜外。

而見肌膚灼一熱。

頭目昏眩。

咽喉不利。

身背疼痛者。

用此治無不效。

(時珍曰。

其治風也。

賈丞相稱為再生丹。

許學土謂有神聖功。

戴院使許為產後要藥。

蕭存敬呼為一捻金。

陳無擇隱為舉卿古拜散。

夫豈無故而得此隆譽哉?)不似防風氣不輕揚。

之必入人骨肉也。

是以宣散風邪。

用以防風之必兼用荊芥者。

以其能入肌膚宣散故耳。

且既入於肝經風木之髒。

則肝即屬藏血之地。

故又能以通利血脈。

俾吐衄腸風崩痢產後血暈瘡毒癰腫血熱等症。

一靡一不藉其輕揚。

以為宣洩之具。

寧於風木之髒既於其氣而理者。

復不於血而治乎!(本入肝經氣分。

兼入肝經一血分。

)玩古方產後血暈風起。

(血去過多則風自內生。

故常有崩暈之患。

不待外風襲之也。

)有用荊芥為末。

同酒。

及或童便調治。

崩中不止。

有用炒黑荊芥以治。

於此可見其概矣。

連穗用。

治血須炒黑。

(穗在於巔。

故善升發。

黑能勝赤。

故必炒黑。

)反魚蟹河豚驢肉。

(芳草)散肝氣祛肝風

芎 (專入肝。

兼入心包膽)。

辛一溫一升浮。

為肝膽心包血分中氣藥。

故凡肝因風郁。

而見腹痛脅痛血痢寒痺筋攣目淚。

及癰疽一切等症。

治皆能痊。

(癰從六腑生。

疽自五臟成。

皆屬血氣阻滯所致。

)緣人一身血氣周流。

無有阻滯。

則百病不生。

若使寒濕內搏。

則血滯而不行。

(為不及。

其毒為一陰一。

)熱濕內搏。

則血急而妄沸。

(為太過。

其毒為一陽一。

)氣鬱於血。

則當行氣以散血。

血鬱於氣。

則當活血以通氣。

行氣必用芎歸。

以血得歸則補。

而血可活。

且血之氣。

又更得芎而助也。

況川芎上行頭目。

(元素曰。

川芎其用有四。

為少一陽一引經。

一也。

諸經頭痛。

二也。

助清一陽一之氣。

三也。

去濕氣在頭。

四也。

)下行血海。

其辛最能散邪。

血因風郁。

得芎入而血自活。

血活而風自滅。

又何有毒有痺有痛有郁。

而致病變多端哉?是以四物用之以散肝經之風。

頭痛必用以除其郁。

(杲曰。

頭痛必用川芎。

如不愈。

加各引經藥。

太一陽一羌活。

一陽一明白芷。

少一陽一柴一胡一。

太一陰一蒼朮。

厥一陰一吳茱萸。

少一陰一細辛是也。

)然氣味辛竄。

能洩真氣。

單服久服。

令人暴亡。

(時珍曰。

芎 肝經藥也。

若單服既久。

則辛喜歸肺。

肺氣偏勝。

金來賊木。

肝必受邪。

久則偏絕。

豈不夭亡。

驗胎法雲。

婦人過經三月。

用芎數錢為末。

空心熱湯調一匙服。

腹中微動者是胎。

不動者是經閉。

)蜀產大塊。

裡白不油。

辛甘者良。

一江一南產者為撫芎。

秦產為西芎。

白芷為使。

畏黃連硝石滑石。

惡黃 山茱萸。

白芷

(芳草)散足一陽一明胃經風濕

白芷(專入胃。

兼入肺大腸)。

色白味辛。

氣一溫一力濃。

通竅行表。

為足一陽一明(胃)經祛風散濕主藥。

故能治一陽一明一切頭面諸疾。

(一陽一明之脈起於鼻。

絡於目。

故病多屬頭面。

)如頭目昏痛。

(王百一選方雲。

王定國病風頭痛。

至都梁求明醫楊介治之。

連進三丸。

即時病失。

懇求其方。

則用香白芷一味。

洗曬為末。

煉蜜丸彈子大。

每嚼一丸。

以茶清或荊芥湯化下。

遂命名都梁丸。

)眉稜骨痛。

(丹溪纂要屬治風熱與痰。

白芷片芩酒炒。

等分為末。

每服二錢。

茶清下。

)暨牙齦骨痛。

(用香白芷一錢。

硃砂五分。

為末蜜丸。

頻用擦牙。

或以白芷吳茱萸等分。

浸水漱涎。

)面黑瘢疵者是也。

且其風熱乘肺。

上爍於腦。

滲為淵涕。

移於大腸。

變為血崩血閉腸風痔 癰疽。

風與濕一熱發於皮膚。

變為瘡瘍燥癢。

皆能一溫一散解托。

而使腠理之風悉去。

留結之癰腫潛消。

誠祛風上達散濕之要劑也。

(好古曰。

同辛夷細辛。

用治鼻病。

入內托散。

用長肌肉。

宗 曰。

藥一性一論言白芷能蝕膿。

今人用治帶下。

腸有敗膿。

淋露不已。

腥穢殊甚。

遂致臍腹冷痛。

皆由敗膿所致。

須此排膿。

白芷一兩。

單葉紅蜀葵二兩。

白芍葯白枯礬各半兩。

為末。

以蠟化丸梧子大。

每空心米飲下。

俟膿盡。

以他藥補之。

又解蛇毒。

昔臨川有人被蝮傷。

即昏死。

一臂如股。

少頃遍身皮脹黃黑色。

一道人以新汲水調香白芷末一斤灌之。

覺臍中 然。

黃水自口出。

腥穢逆人。

良久消縮如故雲。

以麥冬湯調尤妙。

仍以末搽之。

)然其一性一升散。

血熱有虛火者禁用。

色白氣香者佳。

或微炒用。

當歸為使。

惡旋復花。

薄荷

(芳草)疏肝氣風及熱內一婬一

薄荷(專入肝。

兼入肺)。

氣味辛涼。

功專入肝與肺。

故書皆載辛能發散。

而於頭痛頭風發一熱惡寒則宜。

辛能通氣。

而於心腹惡氣痰結則治。

涼能清熱。

而於咽喉口齒眼耳癮疹瘡疥驚熱骨蒸衄血則妙。

是以古方逍遙。

用此以為開郁散氣之具。

小兒驚癇。

用此以為宣風嚮導之能。

腸風血痢。

用此以為疏氣清利之法。

(辛能散。

涼能清。

)然亦不敢多用。

所用不過二三分而止。

恐其有洩真元耳。

(氣虛食之。

令人虛汗不止。

一陰一虛火甚食之。

令人動消渴病。

)蘇產氣芳者良。

貓傷用汁塗之。

最妙。

(陸農師曰。

薄荷。

貓之酒也。

犬。

虎之酒也。

桑椹。

鳩之酒也。

茵草。

魚之酒也。

(芳草)治風犯太一陽一巔頂頭痛

本(專入膀一胱。

兼入奇督)。

據書載屬辛一溫一氣雄。

能治太一陽一(膀一胱)風犯巔頂。

腦後俱痛。

號為是經要藥。

(凡治巔頂頭痛。

必兼防風酒炒。

升柴同入。

)且復言治脊強而厥。

(督與太一陽一之脈。

並行於背。

)並婦人疝瘕急迫腫痛。

此雖病屬下見。

及系太一陽一(膀一胱)本經寒濕所致。

然非風邪內犯。

則病曷形。

本氣味辛一溫一。

一性一雖上行。

而亦下達。

非謂用此以治太一陽一巔頂頭齒頰痛。

功止上建。

而於脊強而厥。

竟不循經下行也。

且據書言能治胃風洩瀉。

(霍翁曰。

風客於胃。

飲以蒿本湯而止。

蓋 本能治風濕耳。

)又治粉刺酒渣。

(同白芷。

作面脂。

)亦是風乾太一陽一連累而及。

治則與之俱治。

豈但治風頭痛而已哉?或謂其一性一頗有類於芎 。

皆能以治頭痛。

然一主於肝膽。

雖行頭目而不及於巔頂。

一主太一陽一及督。

雖其上下皆通。

而不兼及肝膽之為異耳。

但春夏一溫一熱頭痛。

及血虛火炎頭痛者切忌。

根紫色似芎 而輕虛。

氣香味麻。

惡 茹。

畏青葙子。

白附子

(毒草)散足一陽一明胃經冷風

白附子(專入胃。

時珍曰。

因與附子相似。

故得此名。

實非附子類也)。

辛甘有毒。

一性一燥而升。

為風藥中之一陽一草。

東垣謂其純一陽一。

能引藥勢上行於面。

為一陽一明經要藥。

又按諸書皆載能治頭面游風斑疵。

(一陽一明之脈行於頭面。

故用此作脂消斑。

)及中風不語。

諸風冷氣。

血痺冷疼。

一陰一下虛癢。

皆當用此調治。

玩此藥非一性一燥。

何以可治冷氣虛癢?設非冷氣冷癢。

又曷可用燥烈之藥以治乎?是以一陰一虛類中。

並小兒脾虛慢驚。

皆不宜用。

以其氣味辛烈者故耳。

(辛能散氣。

燥能劫一陰一。

)此與白芷同為一類。

但白芷則兼肌濕同理。

而不專及一陽一明風邪。

此則專散一陽一明風冷。

而於濕邪則未及耳。

此藥久無真者。

今惟涼州生。

形如草烏頭之小者。

長寸許。

干者皺紋有節。

入藥妙用。

天麻

(山草)宣散肝經氣鬱虛風

天麻(專入肝)。

辛平微一溫一無毒。

一性一升屬一陽一。

為肝家氣分定風藥。

蓋諸風眩掉。

皆屬肝木。

肝郁不能榮筋。

故見頭旋眼黑。

語言不遂等症。

天麻乃辛平之味。

能於肝經通脈強筋。

疏痰利氣。

辛而不燥。

得氣之平。

則肝虛風作。

自爾克治。

故又名為定風草。

若久服則遍身發出紅斑。

是之驗也。

是以小兒驚癇。

亦用此味以治。

若使肝虛在血。

症見口乾便閉及犯類中等症者。

切不宜服。

以其辛能燥血者故耳。

(血燥須用養血之劑。

則風不除而自去矣。

古雲。

治風先治血。

血行風自滅。

)根類黃瓜。

一莖一名赤箭。

有風不動。

無風反搖。

明亮結實者佳。

濕紙包裹。

熟切片。

酒浸一宿焙用。

天南星

(毒草)主散經絡風痰

天南星(專入肝脾肺)。

味辛而麻。

氣一溫一而燥。

一性一緊而毒。

惟其味辛。

則凡中風不語。

(岐伯雲。

中風大法有四。

一偏枯。

半身不遂也。

二風痱。

四肢不收也。

三風 。

奄忽不知人也。

四風痺。

諸風類痺狀也。

)及或破傷風瘀。

(玉真散治破傷風。

刀傷撲傷如神。

用南星防風。

等分為末。

如破傷風。

用一藥敷瘡口。

一溫一酒調下。

打傷至死。

童便調灌二錢。

連進三服必活。

)故書載能克治。

以其辛能散風故也。

惟其一性一燥。

則凡稠痰固結。

筋脈拘攣。

得以能通。

以其燥能除濕而痰自去也。

惟其一性一緊。

則凡疝瘕結核。

胎產難下。

水腫不消。

得以攻逐。

以其一性一緊急迫而堅自去也。

一性一雖有類半夏。

然半夏專走腸胃。

故嘔逆洩瀉。

得之以為嚮導。

南星專走經絡。

故中風麻痺。

亦得以之為嚮導。

半夏辛而能散。

仍有內守之意。

南星辛而能散。

決無有守之一性一。

其一性一烈於半夏也。

南星專主經絡風痰。

半夏專主腸胃濕痰。

功雖同而用有別也。

但一陰一虛燥疾。

服之為切忌耳。

(血虛風中。

急宜養血滋一陰一固本。

若徒用南星等藥逐痰。

誤矣。

)根似半夏。

看如虎掌者良。

以礬湯或皂角汁浸三晝夜。

暴用。

或酒浸一宿蒸。

竹刀切開。

至不麻乃止。

或姜渣黃泥和包。

煨熟用。

造曲法以薑汁礬湯和南星末作小餅子。

安籃內。

楮葉包蓋。

待上黃衣。

乃曬收之。

(火炮則毒一性一緩。

)膽制味苦一性一涼。

(得牛膽則不燥。

其法臘月取黃牛膽汁和南星末。

納入膽中。

風乾。

年久者彌佳。

)能解小兒風痰熱滯。

故治小兒急驚最宜。

畏附子乾薑防風。

(得防風則不麻。

威靈仙

(蔓草)治十二經風濕冷氣

威靈仙(專入膀一胱。

兼入腸胃諸經)。

辛鹹氣一溫一。

其一性一善走。

能宣疏五臟十二經絡。

凡一切風寒濕一熱。

而見頭風頑痺。

症瘕積聚。

黃膽浮腫。

大小腸秘。

風濕痰氣。

腰膝腿腳冷痛等症。

(麻屬氣虛。

木屬濕痰死血。

腫屬濕。

痛屬熱。

痛風新病屬寒。

久病屬熱。

此死法耳。

未可以盡病情也。

仍須分其髒氣偏純以定。

髒寒則痛。

多根寒致。

其痛必喜手按。

縱脈堅實有力。

止是寒氣奔迫。

未可為痛為實為熱。

髒熱則麻與木。

與痛與腫。

皆屬熱候。

且有實脈實症可證。

其痛手不可按。

不得謂麻必屬氣虛也。

髒寒初病固寒。

久病亦寒。

故有屢用附桂方愈。

不得謂久必屬熱也。

髒熱初病固見熱蒸。

久病亦見熱成。

如一溫一熱等症。

初終皆用清涼。

不得謂初必屬寒候。

總在識病根源。

相症明確。

方無有誤。

此繡之管見有如此也。

)得此辛能散邪。

一溫一能洩水。

苦能破堅。

服此一性一極快利。

通經達絡。

無處不到。

誠風藥中之善走者也。

(先時商州有人手足久廢。

得遇新羅僧而愈。

索藥乃知是威靈仙也。

)是以威喻其一性一。

靈喻其效。

仙喻其神耳。

氣壯者服之神效。

若氣弱服此。

則能洩真氣矣。

(凡辛皆散氣劫一陰一。

不獨威靈仙是也!)和砂仁沙糖煎。

治諸骨哽。

根叢須數百條。

長者二尺餘。

色深黑。

為鐵腳威靈仙良。

忌茗麵湯。

白蒺藜

(隰草)白蒺藜滋補肝腎兼散風邪逐瘀 沙苑蒺藜益一精一強腎

白蒺藜(專入肝腎。

兼入肺)。

質輕色白。

辛苦微一溫一。

按據諸書。

雖載一溫一能補腎。

可治一精一遺溺失。

暨腰疼勞傷等症。

然總宣散肝經風邪。

凡因風盛而見目赤腫翳。

並遍身白癜瘙癢難當者。

服此治無不效。

且此味辛(入肺)兼苦。

(入腎)則凡症瘕結聚。

喉痺一乳一癰。

暨胎產不下。

服此力能破郁宣結。

蓋肝雖藏血之經。

而血非可留之物。

若竟認此作補。

而不審兼苦洩辛散以明其治。

其失一靡一輕。

緣此可升。

(質輕)可降。

(味苦)可散。

(味辛)可補。

(微一溫一)故服涼劑。

則宜連刺。

(有刺)生搗用補劑則宜去刺。

酒拌蒸。

若沙苑蒺藜質細色綠似腎。

功專入腎。

故書載能益一精一強腎。

(風家用三角蒺藜。

補腎用沙苑蒺藜。

)亦須炒用。

但不辛香宣散耳。

(蒺藜根燒灰。

能治齒動。

決明子

(隰草)入肝散熱明目

決明子(專入肝)。

氣稟清一陽一。

味鹹苦甘。

微寒無毒。

能入肝經除風散熱。

凡人目淚不收。

眼痛不止。

多屬風熱內一婬一。

以致血不上行。

治當即為驅逐。

按此苦能洩熱。

鹹能軟堅。

甘能補血。

力薄氣浮。

又能升散風邪。

故為治目收淚止痛要藥。

並可作枕以治頭風。

但此服之太過。

搜風至甚。

反招風害。

故必合以蒺藜甘菊枸杞生地女貞實槐實谷一精一草。

相為補助。

則功更勝。

謂之決明。

即是此意。

狀如馬蹄。

俗呼馬蹄決明。

搗碎用。

惡大麻仁。

草烏頭

(毒草)祛惡風頑痰頑毒

草烏頭(專入肝。

兼入脾)。

辛苦大熱。

按書論此。

惟長洲張璐辨之明晰。

言此與射罔。

乃至毒之物。

(草烏系野所生。

狀類川烏。

亦名烏啄。

薑汁炒。

或豆腐煮。

熬膏名射罔。

敷箭。

獸見血立死。

)非若川烏頭附子之比。

自非風頑急疾。

不可輕投。

此藥止能搜風勝濕。

開頑痰。

治頑瘡。

以毒攻毒而已。

本經治惡風洗汗出。

但能去惡風。

而不能回一陽一可知。

昔人病風癬。

服草烏頭木鱉子藥過多。

甫入腹。

遂麻痺不救。

烏附五種。

主治攸分。

附子大壯元一陽一。

雖偏下焦。

而週身內外無所不至。

天雄峻一溫一不減於附。

而無頃刻回一陽一之功。

川烏專搜風濕痛痺。

卻少一溫一經之力。

側子善行四末。

不入臟腑。

草烏悍烈。

僅堪外治。

此烏附之同類異一性一者。

至於烏啄。

稟氣不純。

服食遠之可也!

茵芋

(毒草)治關節風濕痺痛

茵芋(專入肝腎)。

本屬毒物。

味辛而苦。

氣一溫一有毒。

據書所述。

治症多是風濕為用。

如治風癇。

則有茵芋丸。

治風痺。

則有茵芋酒。

治產後風。

則有茵芋膏。

凡風濕痺症。

多用茵芋。

與石南莽草同為一類。

(莽草辛一溫一有毒。

能治頭風癰腫。

一乳一癰疝瘕。

其葉煎湯熱含。

能治牙蟲喉痺。

)若雲能療虛羸寒熱。

恐莫及耳。

(因虛當兼補虛。

)出彭城海鹽。

一莖一赤。

葉如石榴而短濃者佳。

取一莖一葉一陰一干。

炙用。

桂枝

(香木)入衛表以除風邪

桂枝(專入肌表。

兼入心肝)。

系肉桂枝梢。

其體輕。

其味辛。

其色赤。

(故入心。

)有升無降。

故能入肺而利氣。

入膀一胱化氣而利水。

且能橫行於臂。

調和營衛。

治痛風脅風。

(痛風其在靈樞謂之賊風。

素問謂之痺症。

金匱謂之歷節。

後世又更其名曰白虎歷節。

且有別名曰箭風箭袋。

然總謂之行痺。

其症則有因風因濕因寒因痰因瘀因虛之異。

須用桂枝以為嚮導。

脅風本屬於肝。

凡治脅風之症。

當用桂枝入肝以平。

)止煩出汗。

散邪。

為解肌第一要藥。

(時珍曰。

麻黃遍徹皮一毛一。

桂枝透達營衛。

)故書皆言無汗能發。

有汗能收。

然其汗之能發。

止是因其衛實營虛。

一陰一被一陽一湊。

故用桂枝以調其營。

營調則衛氣自和。

而風邪莫容。

遂自汗而解。

非若麻黃能開腠理以發其汗也。

其汗之能收。

止因衛受風傷。

不能內護於營。

營氣虛弱。

津一液不固。

故有汗發一熱而惡風。

其用桂枝湯為治。

取其內有芍葯入營以收一陰一。

外有桂枝入衛以除邪。

則汗自克見止。

非雲桂枝能閉其汗孔。

昧者不察桂枝發汗止汗是何意義。

徒以順口虛喝。

其失遠矣!(經曰。

脈浮緊發一熱無汗者。

不可與。

脈緊為傷寒。

與之則表益實。

而汗愈難出矣。

傷寒例曰。

桂枝下嚥。

一陽一盛則斃。

承氣入胃。

一陰一盛以亡。

周揚俊曰。

風既傷衛。

則衛氣疏。

不能內護於營而汗自出矣。

汗者血之液也。

苟非用血藥以桂枝和營散邪。

以芍葯護營固裡。

則不但外邪不出。

且入而為裡患矣!然後知和營則外邪出。

外邪出則衛自密。

更不必用固表之藥而汗自止矣。

王好古曰。

或問桂枝止煩出汗。

仲景治傷寒發汗。

數處皆用桂枝湯。

又曰。

無汗不得用桂枝。

汗多者桂枝甘草湯。

此又能閉汗也。

二義相通否乎?曰。

仲景雲。

太一陽一病發一熱汗出者。

此為營弱衛強。

一陰一虛一陽一必湊之。

故用桂枝發其汗。

此則調其營氣。

則衛氣自和。

風邪無所容。

遂自汗而解。

非若麻黃能開腠理。

發出其汗也。

汗多用桂枝者。

以之調和營衛。

則邪從汗出而汗自止。

非桂枝能閉汗孔也。

辛夷

(香木)散肺中風熱

辛夷(專入肺)。

辛一溫一氣浮。

功專入肺解散風熱。

緣人鼻氣通天。

肺竅開鼻。

鼻主肺。

風熱移於腦。

則鼻多濁涕而淵。

風寒客於腦則鼻塞。

經曰。

腦滲為涕。

膽液不澄。

則為濁涕如泉不已。

故曰鼻淵。

(鼻淵不盡外感。

在長洲張璐指為一陽一明伏火。

會稽景岳指為督火發。

海鹽楚瞻指為腎經虧損。

要在相症施治。

)並頭痛面 。

目眩齒痛。

九竅不利。

皆是風熱上攻。

是宜用此芳一香上竄頭目。

兼逐一陽一分風邪。

則諸症自愈。

但辛香走竄。

血虛火熾。

及偶感風寒不聞香臭者。

其並禁焉。

(時珍曰。

鼻氣通於天。

天者頭也。

肺也。

肺開竅於鼻。

而一陽一明胃脈。

環鼻而上行腦。

為元神之府。

而鼻為命門之竅。

人之中氣不足。

清一陽一不升。

則頭為之傾。

九竅為之不利。

辛夷之辛一溫一走氣而入肺。

其體輕浮。

能助胃中清一陽一上行通於天。

所以能。

治頭面目鼻九竅之病。

汪昂曰。

吾鄉金正希先生嘗語余曰。

人之記一性一。

皆在腦中。

小兒善忘者。

腦未滿也。

老人健忘者。

腦漸空也。

凡人外見一物。

必有一形留影留於腦中。

昂思今人每記憶往事。

必閉目上瞪而思索之。

此即凝神於腦之意也。

不經先生道破。

人皆一習一焉而不察矣。

)即木筆花。

去外皮一毛一。

微炒。

惡石脂。

畏黃 菖蒲蒲黃黃連石膏。

冰片

(香木)除骨髓內伏風邪自內出外

冰片(專入骨髓)。

辛香氣竄。

無往不達。

(汪昂曰。

予幼時曾問家叔建侯雲。

姜一性一如何。

叔曰。

體熱而用涼。

蓋味辛者多熱。

然風熱者必藉辛以散之。

風熱散則涼矣。

此即本草所云冰片一性一寒之義同。

未有發明之者。

)能治一切風濕不留內。

在引火熱之氣。

自外而出。

然必風病在骨髓者宜之。

若風在血脈肌肉間用之。

反能引風直入骨髓。

如油入面。

故凡外入風邪變而為熱。

仍自外解得宜。

若使火自內生而用此為攻逐。

其失遠矣。

昔王綸雲。

世人誤以冰片為寒。

不知辛散一性一甚似涼耳。

諸香氣皆屬一陽一。

豈有香之至極而尚可雲寒者乎?是以驚癇痰迷。

(癇有挾熱挾痰挾火挾驚挾風挾氣。

及一精一衰血耗氣薄之異。

)風果入骨。

病應是治火郁不散。

九竅不通。

(如耳聾鼻 喉痺舌出骨痛齒痛之類。

)治應是行目赤膚翳。

(冰片外點。

正屬劫藥。

如薑末燒酒洗眼之意。

若誤認為寒而朝夕常點。

遂致積熱入目。

而增昏障之害。

故曰。

眼不點不瞎者此也。

)審屬風寒。

病應外解。

(用一乳一調點以拔火邪。

從治法也。

)他如瘡瘍癰腫。

熱郁不散。

亦當用此發達。

或令入油煎膏。

或研末吹摻。

然瘡毒能出。

不可多用。

則真氣立耗。

而有亡一陽一之弊矣。

更有目病一陰一虛。

不宜入點。

出南番。

老杉脂。

白如冰。

作梅花片者良。

但市人每以樟腦代充。

海桐皮

(喬木)散肝中風濕

海桐皮(專入肝)。

辛苦而一溫一。

能入肝經一血分。

祛風除濕及行經絡以達病所。

是以腰膝腳痛能療。

(腰者腎之府。

轉搖不能。

腎將憊矣。

膝者筋之府。

屈伸不能。

行則僂俯。

筋將憊矣。

腳氣不腫者為干腳氣。

腫者為濕腳氣。

)赤白瀉痢能止。

蠱牙風痛。

煎湯漱之能愈。

疳蝕疥瘡。

磨汁塗之能消。

目赤膚翳。

浸水洗之能退。

一皆風祛濕散之力。

用者須審病自外至則可。

若風自內成。

未可妄用。

須隨症酌治可耳。

皂角

(喬木)宣導風痰竅塞

皂角(專入肝。

肺大腸)。

辛鹹一性一燥。

功專通竅。

故凡風邪內入而見牙關緊閉。

口噤不語。

胸滿喉痺。

腹蠱胎結。

風癩痰喘。

腫滿堅瘕囊結等症。

用此吹之導之。

則通上下之竅。

煎之服之。

則治風痰喘滿。

塗之擦之。

則能散腫消毒。

以去面上風氣。

熏之蒸之。

則通大便秘結。

燒煙熏之。

則治 瘡濕毒。

(中風不省人事。

不可滴水入喉。

入則涎水繫於心絡而不去。

即成廢人。

宜掐人中。

用皂角末或半夏末吹入鼻中。

有嚏則生。

無嚏則死。

不開再用開關散擦牙。

熏鼻法熏鼻。

及以蘇合香丸牛黃丸至寶丹之類。

相其寒熱選用。

如寒閉牙關則當用以蘇合香丸。

熱閉牙關則當用以牛黃丸。

但此止可施於中髒閉症。

)然種類甚多。

形如豬牙。

名為牙皂。

較之大皂。

稍有不同。

大皂則治濕痰更優。

牙皂則治風痰更勝也。

一種皂角刺。

氣味辛一溫一。

功治略同。

但其鋒銳。

直透患處。

潰散癰疽。

及妒一乳一風癘惡瘡。

(經曰。

風盛為癘。

癘者惡也。

脈主血。

血熱而殺癘之氣襲之。

則血脈凝泣。

衛氣不行。

其氣不清。

故謂之癘。

須用此直達病所。

出風毒於營血中。

)皂子治大便燥結。

存一性一用。

(以辛能潤之之義。

由結本非火結。

故辛則能以潤之也!)惡麥冬。

畏人參苦參。

皂角以肥濃多脂者良。

炙酥燒灰用。

肥皂氣味辛一溫一。

亦治風一溫一。

及敷無名腫毒。

去垢膩。

(澡身盥面必用。

肥皂莢

(喬木)除風濕去腸胃垢膩

肥皂莢(專入腸胃)。

生於六一陽一之盛。

成於秋金之月。

氣味平一溫一。

有毒。

不減皂莢皂刺之一性一。

凡因腸胃素有垢膩。

穢惡發於外。

則為瘰 惡瘡。

腫毒洩於下。

則為腸風下痢膿血。

俱可用此以除。

以其力能滌垢除膩。

潔髒淨府故也。

是以癡病勝金丹。

用此湧發。

不使砒一性一留於腸胃。

瘰 用此去核和藥為丸。

以追其毒。

(治瘰 。

用肥皂去核。

入斑蝥在內。

紮緊蒸。

去斑蝥。

加入貝母天花粉玄參甘草牛蒡子連翹為丸。

白湯下。

以腹痛為效。

)且能澡身洗面。

及療無名癰腫。

(集成雲。

惡瘡用生肥皂。

火 存一性一。

用油膩粉調敷。

奇瘍惡毒。

用生肥皂。

去子弦及筋。

搗爛。

釅醋和敷。

立效。

)其子亦治大腸風秘。

及頭面霉一瘡有效。

(霉一瘡。

用核同豬胰子金銀花皂角刺芭蕉根雪裡紅五加皮土茯苓皂莢子白殭蠶木瓜蟬蛻白蘚皮。

又臘梨頭瘡。

用皂去核填入沙糖。

並巴豆二枚。

扎定。

鹽泥固 存一性一。

再入檳榔輕粉六七分。

研勻。

香油調搽。

先以湯洗淨。

拭乾乃搽。

一宿見效。

)但其仁須炒研為用。

庶於腎氣不傷。

虎骨

(獸)入肝搜風補骨壯筋

虎骨(專入肝)。

味辛微熱。

號為西方之獸。

通氣於金。

風從虎。

虎嘯風生。

風屬木。

虎屬金。

木為金製。

故可入骨搜風。

按五味惟辛為散。

而骨又能入骨散風。

故書載能強筋健骨。

定痛辟邪。

能治風痺拘攣疼痛。

驚悸癲癇。

犬咬骨鯁。

然虎之一身節節氣力。

皆出前足。

故膝脛為勝。

而前左脛尤良。

以臥必用左脛為枕也!虎死而脛 立不僕。

是骨勝於他骨百倍。

借其氣之有餘以補其力之不足。

其功自爾立見。

若腰脊痛者。

當用脊骨。

骨以黃潤為是。

若中箭藥。

其骨必有微黑。

不可入藥。

虎睛能治狂邪。

酒浸炙干用。

虎肚能治反胃吐食。

(汪昂雲。

虎肚丸止有宜於食膈。

若寒膈氣膈痰膈。

恐難見功。

)虎爪尤主辟邪殺鬼。

虎牙尤治犬咬。

用骨捶碎。

去髓塗酥。

或酒或醋炙。

各隨方法入藥。

山甲

(龍獸)通經達絡破肺氣行肝血

山甲(專入肝肺胃)。

鹹寒善竄。

其一性一穴一山而居。

寓水而食。

惟其善竄。

所以通經達絡。

無處不到。

且能入肝與胃。

而治驚啼悲傷。

大腸蟻 。

(弘景曰。

山甲能陸能水。

日中出岸。

張開鱗甲如死狀。

誘蟻入甲。

即閉而入水。

開甲蟻皆浮出。

因接而食之。

汪昂曰。

有婦人項下忽腫一塊。

漸延至頸。

偶刺破。

出一水一碗。

瘡久不合。

此蟻漏也。

緣飯中誤食蟻得之。

)外治瘡瘍癰腫。

下一乳一發痘之需。

(諺雲。

穿山甲。

王不留。

婦人吃了一乳一長流。

)總因善走之功。

而為行氣破血之藥耳!(劉伯一溫一多能鄙事雲。

凡油籠滲漏。

剝山甲裡面肉靨投入。

自至漏處補住。

又永州記雲。

此物不可於堤岸殺之。

恐血入土。

則堤岸滲漏。

觀此一性一之走竄可知。

故或燒灰。

敷毒即消。

同五積散加全蠍蔥姜煎服。

則治風濕冷痺。

而見上下強直。

痛不可忍。

同木香自然銅搗末酒調。

以治一乳一癰腫。

同 皮豆蔻仁為末湯下。

以治氣痔來膿。

及破水濕瘧邪。

並察患在某處。

即以某處之甲用之。

尤臻奇效。

尾腳力更勝。

然總破氣敗血。

其力峻猛。

虛人切戒投服。

如鼉而短。

似鯉有足。

或生。

或燒炙。

醋炙。

童便炙。

油煎土炒。

隨方用。

麝香

(獸)逐風逐滯開關利竅

麝香(專入經絡肌肉)。

辛一溫一芳烈。

開關利竅。

無處不到。

如邪氣著人淹閉不起。

則關竅閉塞。

登時眼翻手握。

僵仆昏地。

故必用此辛香自內達外。

則毫一毛一骨節俱開。

而邪始從外出。

是以邪鬼一精一魅。

三蟲諸毒。

皆能治也。

諸風諸氣閉之關竅。

而不用此驅除。

則病安祛。

但不可過為用耳。

(麝香氣味香竄。

用以開關利竅。

必其脈症俱實。

方可用耳。

如嚴用和所謂中風宜用。

是為實中風邪者設法。

若非中類中。

寧堪用乎?東垣雲。

風在骨髓者宜用。

若風在肌肉用之。

為引風入骨。

如油入面。

故用自屬不合耳。

非雲嚴氏是而李氏非也。

總在臨症能分虛實。

及識病之淺深耳。

)至於婦人難產墮胎。

尤善。

小兒驚癇客忤。

鎮心安神。

鼻塞不聞香臭。

服此即開。

目疾內翳。

點此即除。

痔漏惡瘡。

面黑斑疹。

暨鼠咬蟲傷成瘡。

用麝封固即愈。

痘瘡聞之則靨。

服之即發。

藥之辛香。

雖同冰片。

然冰片入口。

貼肉即冷。

稍頃熱一性一即發。

不似麝香香氣栗烈。

入耳與肉而不冷耳。

欲辨真假。

須於火炭上有油滾出而成焦黑者。

此即肉類屬真。

若假則化白灰而為木類也。

(杲曰。

麝香入脾治肉。

牛黃入肝治筋。

冰片入腎治骨。

)研用。

凡使麝香。

用當門子尤妙。

忌蒜不可近鼻。

防蟲入腦。

(麝見人捕而剔其香為生香。

最佳。

剔處草木皆黃。

但市人或插荔枝核以偽之。

白花蛇

(龍)搜風定搐

白花蛇(專入肝腎)。

何以名為搜風定搐之品。

不知蛇善數蛻。

如風之善行數變。

此蛇一性一竄尤急。

又食石南籐。

其籐辛苦治風。

故能內走臟腑。

外徹皮膚。

透骨搜風。

截驚定搐。

並治風濕癱瘓。

(筋脈弛縱坦然不一舉謂癱。

氣血渙散不用為瘓。

)大瘋疥癩。

若一陰一虛血少。

內熱生風者。

非其所宜。

凡用蛇同糯米並曲造酒。

服酒時切忌見風。

並於開壇時須避其氣。

免致面目浮腫。

以其峻厲之氣。

先有犯其清道也。

癘風用大楓子仁服此而無效者。

以其大楓子氣燥傷血。

服此血益受傷也!出衢州。

龍頭虎口。

黑質白花。

脅有二十四方勝。

腹有念珠斑。

尾有佛指甲。

雖死而眼光不枯。

他產則否。

頭尾有毒。

各去三寸。

亦有單用頭尾者。

酒浸三日。

去盡皮骨。

大蛇一條。

只得淨肉四兩。

烏梢蛇一性一善。

不噬物。

無毒。

功用亦同。

(眼光至死不枯。

以尾細能穿錢者佳。

重七錢至一兩者為上。

十兩至一鎰者中。

大者力減。

去頭與皮骨。

酒煮或酥炙用。

蛇蛻

(龍)辟惡殺蠱解毒

蛇蛻(專入肝。

兼行皮膚)。

味甘而鹹。

氣平無毒。

凡治小兒驚癇風毒等症。

無不用此為主。

蓋此具有四能。

一則一性一善辟惡。

而凡邪魅蠱毒者不敢近。

以其飲風吸露。

氣極清虛故也。

二則一性一能。

而凡驚癇癲僕。

偏正頭風。

喉舌諸疾者皆能除。

以其一性一極走竄。

力能故也。

三則一性一能殺蠱。

而凡惡毒痔漏疥癬。

無不用之即效。

以其此屬毒物。

以毒攻毒故也。

四則能去皮膚之疾。

而凡眼目翳膜。

胎衣不下。

得此即為解脫。

以其氣以類聚。

即從其類以除也。

色白如銀者佳。

皂次。

水洗淨。

或酒或醋。

或蜜浸炙黃。

或燒灰存一性一。

或鹽泥固。

各隨本方。

全蠍

(一卵一生)散肝血分風熱治胎風發搐

全蠍(專入肝)。

味辛而甘。

氣一溫一有毒。

色青屬木。

故專入肝祛風。

(諸風眩掉。

皆屬於肝。

凡小兒胎風發搐。

大人半邊不遂。

口眼 斜。

語言蹇澀。

手足一抽一掣。

瘧疾寒熱。

耳聾帶下。

皆因外風內客。

無不用之。

故方書有用蠍尾膏以治胎風發搐。

內用蠍梢二十一枚。

入麝香少許屢效。

又用牽正散以治口眼 斜。

用全蠍同白附殭蠶。

為末酒服甚效。

又有同羌活柴一胡一當歸生地。

名丁香柴一胡一湯。

以治月事不調。

寒熱帶下。

亦許蠍以散血分之風熱耳。

但帶下非風非熱不用。

並一切內虛似風等症切忌。

全用去足焙。

或用尾。

尾力尤緊。

形緊一小者良。

忌蝸牛。

(被蠍傷者。

塗蝸牛即解。

蜈蚣

(濕生)入肝祛風通瘀散熱解毒

蜈蚣(專入肝)。

本屬毒物。

一性一善啖蛇。

故治蛇症毒者無越是物。

(蜈蚣本能刺蛇。

)且其一性一善走竄。

故瘟疫鬼怪得此則療。

又其味辛。

辛則能以散風。

故凡小兒驚癇風搐。

臍風噤口。

得此入肝則治。

(炙末。

豬一乳一調治。

)又其一性一溫一。

一溫一則能以療結。

故凡瘀血墮胎。

心腹寒熱結聚。

得此則祛。

至於瘰 便毒等症。

書載能以調治(如趾甲內有惡肉突出。

俗名雞眼睛。

用蜈蚣焙乾為末敷上。

以南星末醋調敷圍四處。

)亦是以毒攻毒之意耳!赤足黑頭者佳。

火煨用。

畏蜘蛛蜒蚰(蜘蛛蜒蚰之路。

蜈蚣不敢經過。

觸著即死。

被蜈蚣咬者。

但捕蜘蛛置咬處。

自吸其毒。

蜘蛛放水中吐而活之。

)雞屎桑皮鹽。

(中蜈蚣毒。

以桑汁鹽蒜塗之即愈。

蟬蛻

(化生)輕虛入肝散風

蟬蛻(專入肝。

兼入皮膚)。

止一蟲殼。

味甘氣寒。

如何主治甚多。

蓋蟬本木餘氣所化。

飲風露而不食。

其言能治肝經風熱者。

因體氣輕虛而味甘寒之意也。

其言能治婦人生子不下。

及退翳膜侵睛 肉滿 者。

因其一性一有善脫之意也。

其言能治皮膚瘡疥癮疹者。

以其所取在殼之意也。

(皮以治皮意。

時珍曰。

治皮瘡瘍風熱。

當用蟬蛻。

治臟腑經絡。

當用蟬身。

各從其類也。

)其言能治中風不語者。

以其蟬聲清響之意也。

(聲以通聲。

)其言能治小兒夜啼者。

以其晝鳴夜息之意也。

古人立藥治病。

何在不有義存。

惟在人細自審用耳!色黑而大者良。

入藥洗去泥土翅足。

漿水煮。

曬乾用。

(攻毒全用。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本草求真
凡例上編上編 卷一·補劑-溫中上編 卷一·補劑-平補上編 卷一·補劑-補火上編 卷一·補劑-滋水上編 卷一·補劑-溫腎上編 卷二·收澀-溫澀上編 卷二·收澀-寒澀上編 卷二·收澀-收斂上編 卷二·收澀-鎮虛上編 卷三·散劑-散寒上編 卷三·散劑-驅風上編 卷三·散劑-散濕上編 卷三·散劑-散熱上編 卷三·散劑-吐散上編 卷三·散劑-溫散上編 卷三·散劑-平散上編 卷四·瀉劑-滲濕上編 卷四·瀉劑-瀉濕上編 卷四·瀉劑-瀉水上編 卷四·瀉劑-降痰上編 卷四·瀉劑-瀉熱上編 卷四·瀉劑-瀉火上編 卷四·瀉劑-下氣上編 卷四·瀉劑-平瀉上編 卷五·血劑-溫血上編 卷五·血劑-涼血上編 卷五·血劑-下血上編 卷六·雜劑-殺蟲上編 卷六·雜劑-發毒上編 卷六·雜劑-解毒上編 卷六·雜劑-毒物上編 卷七·食物-簡介上編 卷七·食物-面上編 卷七·食物-稻米上編 卷七·食物-稷上編 卷七·食物-粟米上編 卷七·食物-黑大豆上編 卷七·食物-黃大豆上編 卷七·食物-蠶豆上編 卷七·食物-白豆上編 卷七·食物-豌豆上編 卷七·食物-豇豆上編 卷七·食物-豆腐上編 卷七·食物-豆醬上編 卷七·食物-芹菜上編 卷七·食物-胡蘿蔔上編 卷七·食物-芥菜上編 卷七·食物-茼蒿上編 卷七·食物-蕹菜上編 卷七·食物-油菜上編 卷七·食物-白菘菜上編 卷七·食物-莧菜上編 卷七·食物-菠上編 卷七·食物-苦菜上編 卷七·食物-白苣上編 卷七·食物-萵苣上編 卷七·食物-菜上編 卷七·食物-匏瓠上編 卷七·食物-南瓜上編 卷七·食物-茄子上編 卷七·食物-胡瓜上編 卷七·食物-苦瓜上編 卷七·食物-越瓜上編 卷七·食物-甜瓜上編 卷七·食物-絲瓜上編 卷七·食物-冬瓜上編 卷七·食物-醬瓜上編 卷七·食物-芋子上編 卷七·食物-諸筍上編 卷七·食物-李上編 卷七·食物-青桃上編 卷七·食物-青梅上編 卷七·食物-楊梅上編 卷七·食物-栗上編 卷七·食物-橄欖上編 卷七·食物-枇杷上編 卷七·食物-花生上編 卷七·食物-烏芋上編 卷七·食物-橘穰上編 卷七·食物-菱角上編 卷七·食物-香蕈上編 卷七·食物-木耳上編 卷七·食物-蘑菇上編 卷七·食物-雉上編 卷七·食物-雁上編 卷七·食物-鵝上編 卷七·食物-鳧上編 卷七·食物-鷓鴣上編 卷七·食物-竹雞上編 卷七·食物-斑鳩上編 卷七·食物-貓上編 卷七·食物-鰣魚上編 卷七·食物-鰱魚上編 卷七·食物-魚上編 卷七·食物-鯇魚上編 卷七·食物-鰷魚上編 卷七·食物-鱖魚上編 卷七·食物-白魚上編 卷七·食物-青魚上編 卷七·食物-鯊魚上編 卷七·食物-紙魚上編 卷七·食物-石斑魚上編 卷七·食物-鰍魚上編 卷七·食物-鮫魚上編 卷七·食物-烏賊魚上編 卷七·食物-鱔魚上編 卷七·食物-鮑魚上編 卷七·食物-鰻鱺魚上編 卷七·食物-海上編 卷七·食物-蟶上編 卷七·食物-蛙上編 卷七·食物-鱉肉下編 卷八·主治上-臟腑病症主藥下編 卷九·主治下-六淫病症主藥下編 卷九·主治下-風下編 卷九·主治下-暑下編 卷九·主治下-濕下編 卷九·主治下-燥下編 卷九·主治下-火下編 卷九·主治下-熱下編 卷九·主治下-痰下編 卷九·主治下-氣下編 卷九·主治下-血下編 卷九·主治下-積下編 卷九·主治下-痛下編 卷九·主治下-消渴下編 卷十·總義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