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求真
上編 卷六·雜劑-解毒
毒雖見症於外。
而勢已傳於內。
則藥又當從內清解。
故解毒亦為治毒之方所不可缺也。
第人僅知金銀花牛蒡子甘草為解毒之品。
凡屬毒劑。
無不概投。
詎知毒因心熱而成者。
則有黃連連翹可解。
因於肺火而成者。
則有黃芩可解。
因於肝火而成者。
則有膽草青黛藍子可解。
因於胃火胃毒而成者。
則有石膏竹葉大黃可解。
因於腎火而成者。
則有黃柏知母可解。
且毒在於腸胃。
症見癰疽一乳一閉。
宜用漏蘆以通之。
症見消渴不止。
宜用綠豆煮汁以飲之。
症見腸便血。
宜用白頭翁以解之。
症見時行惡毒。
宜用金汁人中黃以利之。
至於楊梅症見。
多屬肝腎毒發。
宜用土茯苓以清之。
喉痺咽痛。
多屬痰火瘀結。
宜用射干以開之。
心腎火熾。
宜用山豆根以熄之。
鬼疰瘰 。
潰爛流串。
多屬經絡及脾毒積。
宜用蚯蚓以化之。
口眼 斜。
癰腸痔漏。
多屬經絡腸胃毒發。
宜用蝸牛以治之。
一乳一癰一乳一巖。
多屬肝胃熱起。
宜用蒲公英以療之。
惡瘡不斂。
多屬心肺痰結。
宜用貝母以除之。
無名疔腫。
惡瘡蛇虺。
瘰 結核。
多屬毒結不化。
宜用山慈菇以治之。
毒勢急迫。
咳唾不止。
多屬中氣虛損。
宜用薺 以緩之。
他如癰腫不消。
有用米醋同藥以治。
熱涎不除。
積垢不清。
有用皂白二礬以入。
癰疽 腫。
胸熱不除。
有用甘草節以投。
皆有深意內存。
不可稍忽。
若在斑蝥鳳仙子惡毒之品。
要當審症酌治。
不可一毫稍忽於其中也。
牛蒡子
(隰草)清肺風熱
牛蒡子(專入肺)。
又名惡實。
又名鼠粘子。
辛苦冷滑。
今人止言。
凡遇瘡瘍癰腫痘疹等症。
無不用此投治。
然尤未繹其義。
凡人毒氣之結。
多緣外感風寒。
營氣不從。
逆於肉裡。
故生癰毒。
牛蒡味辛且苦。
既能降氣下行。
復能散風除熱。
(深得表裡兩解之義。
)是以感受風邪熱毒。
而見面目浮腫。
咳嗽痰壅。
咽間腫痛。
瘡瘍斑疹。
及一切臭毒痧閉。
痘瘡紫黑便閉等症。
無不借此表解裡清。
但一性一冷滑利。
多服則中氣有損。
且更令表益虛矣。
至於脾虛洩瀉。
為尤忌焉。
實如葡萄而褐色。
酒拌蒸。
待有霜。
拭去用。
金銀花
(蔓草)清肺熱解癰毒
金銀花(專入肺)。
經冬不凋。
故又名忍冬。
味甘一性一寒。
無毒。
諸書皆言補虛養血。
又言入肺。
能治惡瘡腸 。
癰疽痔漏。
為外利治毒通行要劑。
按此似屬兩岐。
殊不知書言能補虛者。
因其芳一香味甘。
一性一雖入內逐熱。
而氣不甚迅利傷損之意也。
書言能養血者。
因其毒結血凝。
服此毒氣頓解。
而血自爾克養之謂也。
究之止屬清熱之品耳。
(確斷)是以一切癰疽等病。
無不借此內入。
取其氣寒解熱。
力主通利。
至雲能治五種一屍一疰。
事亦不虛。
(飛一屍一遁一屍一風一屍一沉一屍一屍一疰。
五疰病因不一。
但此專主風濕內結為熱而言。
又按一精一要雲。
忍冬酒雲治一切癰疽。
陋貧藥材難得。
須用忍冬籐生取一把。
以葉入砂盆研爛。
入生餅子酒少許。
稀稠得所。
塗於四圍。
中留一口洩氣。
其籐止用五兩。
木槌捶損。
不可犯鐵。
大甘草節生用一兩。
同入砂瓶內。
以水二盆。
文武火慢煎至一盆。
入無灰好酒一大碗。
再煎十數沸。
去渣。
分為三服。
一日一一夜吃盡。
病勢重者。
一日二劑。
服至大小腸通利。
則藥力到。
)如謂久服輕身。
延年益壽。
不無過諛。
凡古人表著藥功。
類多如是。
但在用一藥者審認明確。
不盡為藥治效所惑也。
花與葉同功。
其花尤妙。
(一江一浙地方。
以此代茶。
)
山豆根
(蔓草)清心降火利咽
山豆根(專入心)。
大苦大寒。
功專瀉心保肺。
及降一陰一經火逆。
解咽喉腫痛第一要藥。
緣少一陰一之脈。
上循咽喉。
咽喉雖處肺上。
而肺一逼一近於心。
故凡咽喉腫痛。
多因心火挾其相火一交一熾。
以致一逼一迫不寧耳!治當用此以降上逆之邪。
俾火自上達下。
而心氣因爾以除。
且能以祛大腸風熱。
(肺與大腸相表裡。
肺氣清則大腸風熱亦解。
)及解藥毒。
殺小蟲。
井腹脹喘滿。
熱厥心痛。
(火不上逆。
則心腹皆安。
)並療人馬急黃。
(熱去血行。
)磨汁以飲。
五痔諸瘡。
服之悉平。
總賴苦以洩熱。
寒以勝熱耳。
但脾胃虛寒作瀉者禁用。
薺
(山草)和中止嗽消渴
薺 (專入肺脾)。
即甜桔梗。
似人參而體虛無心。
似桔梗而味甘不苦。
按據諸書有因味甘。
載能和中止嗽消渴。
然力專主。
以毒一性一急迫。
甘以和之故也。
觀葛洪肘後方雲。
一藥而解眾毒者。
惟薺 汁濃飲一升。
或煮嚼之。
亦可作散服。
此藥在諸藥中。
毒皆自解也。
又張朝野僉載雲。
名醫言虎中藥箭。
食清泥而解。
野豬中藥箭。
薺 而食。
物猶知。
何況於人乎?觀此洵為之最。
且更能治強中一精一出。
消渴之後。
發為癰疽之症。
(千金有薺丸。
豬腎薺 湯方。
)亦以取其清熱之功。
無他義耳。
(薺 丸。
用薺 大豆茯神磁石栝蔞根熟地黃地骨皮玄參石斛鹿茸各一兩。
人參沉香各半兩。
為末。
以豬肚洗淨煮爛。
杵和為丸。
空心鹽湯下。
豬腎薺 湯。
用豬腎一具。
薺 石膏各三兩。
人參茯苓磁石知母葛根黃芩栝蔞根甘草各二兩。
黑大豆一升。
水一斗半。
先煮豬腎大豆。
取汁一鬥。
去滓。
下藥再煮三升。
分三服。
後人名為石子薺 湯。
)但市肆多取此苗以亂人參。
(又有取此作為一黨一參者。
其一性一即屬薺 。
)不可不察。
白頭翁
(山草)瀉腸胃熱毒
白頭翁(專入腸胃)。
味苦一性一寒。
何書用此以治痢便膿血。
經雲。
腎欲堅。
急食苦以堅之。
痢則下焦虛損。
故以純苦之劑以堅。
如仲景之治挾熱下痢之用白頭翁湯之屬是也。
(湯用白頭翁黃連黃柏秦皮。
)若使熱結不除。
則腎愈虛愈解而痢莫愈。
又書何以用此以治瘟瘧寒熱。
齒痛骨痛。
鼻衄禿瘡疝瘕等症。
亦因邪結一陽一明。
服此熱清。
則腎不燥擾而骨固。
(齒屬腎。
)胃不受邪而齒安。
(齦屬一陽一明。
)毒不上侵而衄止。
熱不內結而疝與瘕皆卻。
(疝。
用此搗敷。
)風無熱熾。
而小兒頭禿得除矣。
總皆清解熱毒之力也。
近根有白茸。
得酒良。
漏蘆
(隰草)解胃府熱毒並通一乳一汁
漏蘆(專入胃)。
味苦而鹹。
氣寒有毒。
凡苦則下洩。
鹹則軟堅。
寒則勝熱。
漏蘆氣味俱備。
其一性一專入一陽一明胃經。
故凡癰疽背發。
一乳一汁不通。
及預解時行痘毒者。
鹹須仗此以邪。
俾邪盡從便出而解矣!(諸症非盡熱毒而起。
不得妄用。
)然書又雲。
遺一精一尿血能止。
亦因毒解熱除自止之意。
非因漏蘆寓有收澀之力也。
但氣虛瘡瘍不起。
及孕婦有病者切忌。
出閩中。
一莖一如油麻。
枯黑如漆者真。
甘草拌連翹為使。
山慈菇
(山草)散結治瘰 等毒
山慈菇(專入肺)。
味苦微辛。
氣寒微毒。
功專消結。
故凡症患癰疽。
無名疔腫。
癮疹惡瘡。
蛇虺齒傷。
瘰 結核等症。
用此外敷。
(醋磨塗。
)固可解散。
內服亦可調治。
總為結毒散結之方。
(普濟方治粉滓面 。
用山慈菇夜塗旦洗。
)但一性一寒涼。
不可過服。
根與慈蔥小蒜相類。
去一毛一殼用。
綠豆
(菽豆)清腸胃熱毒
綠豆(專入腸胃)。
味甘氣寒。
據書備極稱善。
有言能濃腸胃。
潤皮膚。
和五臟。
及資脾胃。
按此雖用參耆歸術。
不是過也。
第書所言能濃能潤能和能資者。
緣因毒邪內熾。
凡臟腑經絡皮膚脾胃。
無一不受毒擾。
服此一性一善。
故凡一切癰腫等症。
無不用此奏效。
(並解一切草木金石砒霜等毒。
)煮汁則止消渴。
磨粉合以一乳一香丹砂。
則能護心使毒不入。
(護心膏用此。
)築枕夜臥。
則能明目疏風。
杖瘡疼痛。
則用雞子白調敷即愈。
皮尤涼於綠豆。
退翳明目如神。
粉撲痘潰尤妙。
(一市民出行折一足。
僧授一方。
綠豆粉新銚炒柴一胡一。
井水調。
濃敷紙貼。
杉木扎定。
其效如神。
)皆有除熱之功。
而無補益滋助之力。
且與榧子相反。
同食則殺人。
蚯蚓
(濕生)解伏熱除鬼疰
蚯蚓(專入脾經絡)。
最屬寒味。
觀書所載甚明。
其言味鹹一性一寒。
無毒。
其論所治。
則雲能主伏一屍一鬼疰。
傷寒伏熱。
狂謬熱病。
發狂血熱。
痘瘡斑多紫黑。
症瘕黃膽。
損傷垂危。
瘰 潰爛流串。
腎風腳氣。
備極熱毒形症。
皆能調治。
(宗 曰。
腎臟風下疰病。
不可缺也。
頌曰。
腳氣藥必須此物為使。
然亦有毒。
有人因腳病。
藥中用此。
果得奇效。
病癒。
服之不輟。
至二十餘日。
燥憒。
但欲飲水不已。
遂至頓委。
大抵攻病用毒藥。
中病即當止也。
)則其氣味之寒。
不待言矣!究其所以致治。
則因此物伏處窪處。
(水濕)鑽土飲泉。
是其本一性一。
故能除其鬼疰。
解其伏熱。
且味鹹主下。
處濕而以入濕為功。
故於濕一熱之病。
濕一熱之物。
遇之即化。
停症畜水。
觸著即消。
而使盡從小一便而出。
(時珍曰。
其一性一寒而下行。
故能解諸熱疾下行。
且利小一便。
治足疾。
而通經絡也。
)矧蚓本有鑽土之能。
化血之力。
而凡跌仆受傷。
血瘀經絡。
又安有任其停蓄而不為之消化乎?但審認不確。
妄為投用。
良非所宜。
取老蚯蚓白頭者良。
搗汁井水調下。
入藥。
或曬乾為末。
(汪昂雲。
中其毒者。
鹽水解之。
張將軍病蚯蚓咬毒。
每夕濃煎鹽水洗身。
數過而愈。
)或微炙。
或燒灰。
各隨本方用。
蝸牛
(濕生)瀉風邪經絡腸胃熱毒
蝸牛(專入經絡大腸胃)。
即帶殼大蜒蚰是也。
生下濕地。
一陰一雨即出。
一性一稟至一陰一。
味鹹小毒。
故古方用此以治真一陰一虧損。
腠理不密。
致風中於經絡。
而見口眼 斜。
筋脈攣拘。
及風熱脫一肛一。
痔瘡腫痛。
癰疽發背疔腫等症。
皆能見效。
(頌曰。
入嬰孩藥最勝。
)總以取其鹹寒。
解其諸熱之一性一耳。
並解蜈蚣毒。
取形尖小。
緣桑木佳。
(無殼名蜒蚰。
)
人中黃
(人)瀉腸胃實熱
人中黃(專入腸胃)。
是用甘草末入於竹筒。
塞孔。
冬月置於糞缸之內。
經春取出。
懸掛風處。
一陰一干取用。
味甘一性一寒。
書載功專入胃。
以其味甘故也。
(甘入中。
)其解五臟實熱。
以其氣寒故也。
(寒勝熱。
)又治一溫一疫諸毒斑狂。
及發瘡痘黑陷不起。
以其臭與不正相類。
故能以毒攻毒也。
然遇急難得。
可取坑垢以代。
分類:古代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