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求真》上編 卷五·血劑-下血:安可言下。然有血瘀之極。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本草求真》上編 卷五·血劑-下血

本草求真

上編 卷五·血劑-下血

血為人身之寶。

安可言下。

然有血瘀之極。

積而為塊。

一溫一之徒以增熱。

涼之或以增滯。

惟取疏動走洩。

苦鹹烈毒之品。

以為驅逐。

則血自爾不凝。

按書所載破血下血。

藥類甚眾。

要在審症明確。

則於治方不謬。

如症兼寒兼熱。

內結不解。

則宜用以莪術桃仁郁金母草以為之破。

取其辛以。

苦以降結之意也。

瘀氣結甚。

則宜用以斑蝥干漆以為之降。

取其氣味猛烈。

得以驟解之意也。

寒氣既除。

內結滋甚。

則宜用以丹參郁李沒藥薑黃三七紫菀柴參貫眾以為之下。

取其苦以善降。

不令內滯之意也!寒氣既除。

瘀滯不化。

則宜用以蒲黃蘇木以為之疏。

取其氣味宣洩。

不令郁滯之意也至有借食人血以治血。

則有虻蟲水蛭可用。

借其鹹味引血下走。

則有茜草血竭瓦楞紫貝 蟲鱉甲可取。

借其質輕靈活不滯。

則有蓮藕花一蕊石可投。

借其一陰一氣偏布可解。

則有螃蟹蚯蚓可啖。

借其酸澀鹹臭以解。

則有皂礬五靈脂可入。

惟有苦一溫一而破。

則又更有劉寄一奴一等味。

但劉寄一奴一自然銅古文錢三七血竭沒藥 蟲。

則於跌仆損傷而用。

蚯蚓則於解毒而用。

丹參則於血瘀神志不安而用。

水蛭虻蟲桃仁。

則於蓄血而用。

花一蕊石則於金瘡血出而用。

五靈脂益母草蒲黃。

則於婦人血滯而用。

茜草則於婦人經閉不解而用。

瓦楞子則為婦人塊積而用。

斑蝥則為惡瘡惡毒而用。

郁金則為血瘀胞絡痰氣積聚而用。

莪術則為血瘀積痛不解而用。

郁李仁則為行水破血而用。

干漆則為剷除老血蠱積而用。

紫貝則為血蠱水積而用。

貫眾則為時行不正而用。

鱉甲則為勞熱骨蒸而用。

紫參則為血痢癰腫而用。

薑黃則為脾中血滯而用。

蘇木則為表裡風起而用。

皂礬則為收痰殺蟲除濕而用。

生藕則為通調津一液而用也。

至於斑蝥干漆三七水蛭虻蟲 蟲螃蟹瓦楞子花一蕊石。

尤為諸劑中敗血之最。

用之須當審顧。

不可稍有忽略。

以致損人元氣於不測中也!

三七

(山草)入腸明厥一陰一血分化而為水

三七(專入肝胃。

兼入心大腸。

又名山漆。

時珍曰。

或雲能合金瘡。

如漆粘物也。

)甘苦微寒而一溫一。

世人僅知功能止血住痛。

殊不知痛因血瘀則痛作。

血因敷散則血止。

三七氣味苦一溫一。

能於血分化其血瘀。

試以諸血之中入以三七。

則血旋化為水矣。

此非紅花紫草類也。

故凡金刃刀剪所作。

及跌仆杖瘡血出不止。

嚼爛塗之。

或為末滲其血。

即止。

(時珍曰。

受杖時。

先服一二錢。

則血不沖。

杖後尤宜服之。

)且以吐血衄血。

血痢。

崩漏經水不止。

產後惡一露不下。

俱宜自嚼。

或為末。

米飲送下即愈。

並虎咬蛇傷血出可治。

(與血竭同。

)此為一陽一明厥一陰一血分之藥。

故能治一切血病。

一種庭砌栽植者。

以苗搗敷。

腫毒即消。

亦取散血之意。

(一種春生苗。

夏高三四尺。

葉似菊艾,而勁濃有岐尖。

一莖一有赤稜。

夏秋開黃花。

蕊如金絲。

盤紐可一愛一。

而氣不香。

花干則吐絮如苦英絮。

根葉味甘。

治金瘡跌傷出一血。

及上病甚效。

雲是三七。

而根大如牛蒡根。

與南中來者不類。

恐是劉寄一奴一之屬。

甚易繁衍。

)廣產形如人參者是。

(時珍曰。

此藥近時出自南人軍中。

用為金瘡要藥。

雲有奇功。

)有節非。

研用良。

茜草

(蔓草)入心包肝行血 茜根可染

茜草(專入心包肝)。

味酸鹹寒。

色赤。

功用略有似於紫草。

但紫草則止入肝。

使血自為通活。

此則能入肝與心包。

使血必為走洩也。

故凡經閉風痺黃膽。

(疸有黃膽谷疸酒疸黃汗女勞疸。

皆有寒濕一熱濕之別。

此則專就蓄血以論。

大抵寒濕宜用茵陳附子茵陳四逆。

熱濕宜用梔子大黃。

血瘀宜用桃仁承氣之類。

)因於瘀血內阻者。

服之固能使瘀下行。

如值吐崩尿血。

因於血滯而見艱澀不快者。

服之更能逐瘀血止。

總皆除瘀去血之品。

與於紫草血熱則涼之意。

貌同實異。

不可混也。

但血虛發一熱者忌用。

根可染絳。

忌鐵。

紫參

(山草)瀉肝血瘀

紫參(專入肝。

兼入胃膀一胱。

又名牡蒙)。

味苦而辛。

氣寒無毒。

功專入肝逐瘀破血。

兼入胃腑膀一胱。

使血自為通利。

故凡寒熱血痢。

癰腫積塊。

心腹積聚。

因於血瘀阻滯而成者。

無不可以調治。

以其味苦則洩。

味辛入肝。

寒則勝熱。

而使血從二便出矣!仲景治下痢腹痛。

而用紫參湯以除。

亦取散其積血之意。

(聖惠方治吐血不止。

用紫參人參阿膠炒。

等分為末。

烏梅湯服一錢。

一方。

去人參。

加甘草。

以糯米湯服。

普濟用五參丸。

治面上酒刺。

用紫參丹參人參苦參沙參各一兩。

為末。

一胡一桃仁杵和為丸。

茶下。

)但市人罕識其真。

用以紫菀為代。

雖其寒熱不同。

而其疏利則一。

反藜蘆。

(古方治婦人腸覃病烏啄丸。

所用牡蒙。

即此物也。

郁金

(芳草)入心散瘀通滯

郁金(專入心)。

辛苦而平。

諸書論斷不一。

有言此屬純一陰一。

其論所治。

皆屬破氣之說。

有言一性一溫一不寒。

其論所治。

則有療寒除冷之謂。

究之體輕氣竄。

其氣先上行而微下達。

凡有宿血凝積。

及有惡血不堪之物。

先於上處而行其氣。

若使其邪其氣其痰其血在於膈上而難消者。

須審宜一溫一宜涼。

同於他味。

兼為調治之。

(震亨曰。

郁金屬火與土。

其一性一輕揚上行。

治吐血衄血唾血血腥。

及經脈逆行。

並宜郁金末加韭汁薑汁童尿同服。

其血自消。

痰中帶血者。

加竹瀝。

又鼻血上行者。

郁金韭汁加四物服之。

)如敗血沖心。

加以薑汁童便。

去心瘋癲。

明礬為丸。

硃砂為衣。

與受蠱毒。

加以升麻之類。

(經驗方治失心癲狂。

用真郁金七兩。

明礬三兩。

為末。

薄糊丸。

白湯下。

又婦人癲狂十年。

至人授此。

初服心胸間有物脫一去。

神氣洒然。

再服而蘇。

此驚憂。

痰血絡聚心竅所致。

郁金入心去惡血。

明礬化頑痰故也。

又范石湖文集雲。

嶺南有挑生之害。

於飲食中行厭勝法。

魚肉能反生於人腹中。

而人以死。

則一陰一役其家。

初得覺胸腹痛。

次日刺人。

十日則生在腹中也。

凡胸膈痛。

即用升麻或膽礬吐之。

若膈下痛。

即以米湯調郁金末二錢服。

即瀉一出惡物。

或合升麻郁金服之。

不吐則下。

)若使惡血惡痰惡瘀惡淋惡痔。

在於下部而難消者。

俟其辛氣既散。

苦氣下行。

即為疏洩。

而無郁滯難留之弊矣!此藥本屬入心散瘀。

(龐安常傷寒論方雲。

斑痘始有白泡。

忽搐入腹。

紫黑無膿。

用郁金一兩。

甘草二錢半。

水半杯。

煮干。

去甘草。

切片。

焙。

研末。

入冰片五分。

每用一錢。

以生豬血五七滴。

新汲水下。

)因瘀去而金得洩。

故命其名曰郁金。

書雲此藥純一陰一而寒者。

因一性一主下而言也。

有雲是藥一性一溫一而言者。

因氣味辛香主上而言也。

各有論說不同。

以致理難畫一耳。

因為辨論正之。

出川廣。

圓如蟬肚。

外黃內赤。

色鮮微香帶甘者真。

市人多以薑黃偽充。

莪術

(芳草)瀉肝氣分之血

莪術(專入肝)。

辛苦氣一溫一。

大破肝經氣分之血。

蓋人血氣安和。

則氣與血通。

血與氣附。

一有所偏。

非氣盛而血礙。

即血壅而氣滯。

三稜氣味苦平。

既於肝經一血分逐氣。

莪術氣味辛一溫一。

復於氣分逐血。

故凡氣因血窒而見積痛不解。

吐酸奔豚。

痞癖症瘕等症者。

須當用此調治。

(按之應手為症。

是因傷食所得。

假物成形為瘕。

是因傷血所得。

見於肌膚。

可見為痞。

是因傷氣所得。

結於隱癖。

不見為癖。

是因積聚所得。

五積。

肝積曰肥氣。

在左脅下形如覆杯。

有頭有足。

如龜鱉狀。

心積曰伏梁。

起於臍上。

大如手臂。

上至心下。

脾積曰痞氣。

在胃脘。

覆大如盤。

肺積曰息奔。

在右脅下。

覆如大杯。

腎積曰奔豚。

發於少腹。

上至心下。

如豚奔走之象。

或上或下。

亦無定時。

經曰。

大積大聚。

毒可犯也。

衰其大半而止。

過者死。

故去積。

須以甘一溫一調養。

又曰。

壯者氣行則已。

怯者則著而成病。

潔古雲。

壯人無積。

惟虛人則有之。

故養正則邪自除。

)俾氣自血而順。

而不致閉結不解矣!但蓬術雖屬磨積之味。

(血積宜用桃仁山甲干漆大黃虻蟲蓬術瓦楞子。

痰積宜用半夏南星白朮枳實礞石硝石風化硝白芥子海石蛤粉。

水積宜用大戟甘遂蕘花芫花。

酒積宜用干葛神曲砂仁豆蔻黃連乾薑甘遂牽牛。

茶積宜用薑黃茱萸椒姜。

癖積宜用三稜莪術巴霜大黃。

肉積宜用山楂阿魏硝石。

蠱積宜用雄黃錫灰檳榔雷丸蕪荑使君子鶴虱。

瘧積宜用桃仁鱉甲草果。

)若虛人服之。

最屬可危。

須得參術補助為妙。

大者為廣術。

(頌曰。

此物極堅一硬難搗。

)灰火煨透。

乘熱搗之。

或醋磨酒磨。

或煮熟用。

薑黃

(芳草)破脾中氣血下行

薑黃(專入脾)。

味辛而苦。

氣一溫一色黃。

功用頗類郁金(苦寒。

色赤。

)三稜(苦平。

皮黑肉白。

)蓬術(味苦。

色黑。

)延一胡一索。

(辛苦。

色黃。

)但郁金入心。

專瀉心包之血。

莪術入肝。

治氣中之血。

三稜入肝。

治血中之氣。

延一胡一索則於心肝血分行氣。

氣分行血。

此則入脾。

既治氣中之血。

復兼血中之氣耳。

陳藏器曰。

此藥辛少苦多。

(藏器曰。

一性一熱不冷。

)一性一氣過於郁金。

破血立通。

最速。

凡一切結氣積氣。

症瘕瘀血。

血閉癰疽。

並皆有效。

以其氣血兼理耳!(時珍曰。

古方五痺湯。

用片子薑黃。

治風寒濕氣手臂痛。

戴原禮要訣雲。

片子薑黃能入手臂治痛。

其兼理血中之氣可知。

)若血虛腹痛臂痛。

而非瘀血凝滯者。

用之反劇。

蜀川產者。

色黃質嫩。

有須。

折之中空有眼。

切之分為兩片者。

為片子薑黃。

(和劑方治胎寒腹痛。

啼哭吐一乳一。

大便色青。

狀若驚搐。

出冷汗。

薑黃一錢。

沒藥二錢。

一乳一香二錢。

為末。

蜜丸芡子大。

每服一丸。

鉤籐湯下。

經驗方心痛難忍。

用薑黃一兩。

桂三兩。

為末。

醋湯服一錢。

立效。

)廣生者。

質粗形扁如乾薑。

僅可染色。

不可入藥。

服之有損無益。

蒲黃

(水草)生用宣瘀通滯炒用止血

蒲黃(專入肝)。

味甘氣平。

功用無他。

但以生用熟用炒黑。

分其治法耳。

以生而論。

則凡瘀血停滯。

腫毒積塊。

跌仆傷損。

風腫癰瘡。

溺閉不解。

服之立能宣洩解除。

(時珍曰。

一婦舌脹滿口。

以蒲黃頻滲。

比曉乃愈。

宋度宗舌腫滿口。

御醫用蒲黃乾薑末。

等分。

搽之愈。

觀此。

則蒲黃之可知矣!蓋舌為心苗。

心包相火。

乃其臣使。

得乾薑是一陰一陽一相濟也。

失笑散用此同五靈脂。

治血氣滯痛。

)以熟焦黑。

則凡吐血腸風血尿血痢。

服之立能止血。

然此止屬外因。

可建奇功。

若內傷不足之吐衄。

則非此所能治者矣!

丹參

丹參(山草)破心包血瘀安神志。

四物湯亦有產前產後不得妄用為醫者勿拘死法可耳丹參(專入心包絡。

兼入肝)。

味苦色赤。

一性一平而降。

(時珍曰。

五參五色配五臟。

故人參入脾。

曰黃參。

沙參入肺。

曰白參。

玄參入腎。

曰黑參。

牡蒙入肝。

曰紫參。

丹參入心。

曰赤參。

其苦參則右腎命門藥也。

古人捨紫參而稱苦參。

未達此義。

)書載能入心包絡破瘀一語。

已盡丹參功效矣!然有論其可以生新安胎。

調一經除煩。

養神定志。

及一切風痺。

崩帶症瘕。

目赤疝痛。

瘡疥腫痛等症。

(時珍曰。

按婦人明理論雲。

四物湯治婦人病。

不問產前產後。

經水一多少。

皆可通用。

唯一味丹參散主治與之相同。

蓋丹參能破宿血。

補新血。

安生胎。

落死胎。

止崩中帶下。

調一經脈。

其功大類當歸地黃芎 芍葯故也。

)總皆由其瘀去。

以見病無不除。

非真能以生新安胎。

養神定志也。

凡妊一娠無故大便不實者。

切忌。

畏鹽水。

忌醋。

反藜蘆。

益母草

(隰草)入心包肝逐瘀

益母草(專入心包肝)。

一名茺蔚。

辛微苦寒。

功能入肝心包絡。

消水行血。

去瘀生新。

調一經解毒。

為胎前胎後要劑。

是以無胎而見血淋血閉血崩帶痛。

(帶下者。

因病生於帶脈之意也。

帶脈橫於腰間。

凡病患下白。

則為白帶。

屬氣虛。

宜補中益氣。

下赤則為赤帶。

屬血虛。

宜養血滋一陰一而兼調氣。

)既胎而見胎漏。

臨產而見難產。

已產而見血暈。

疔腫一乳一癰等症。

服此皆能去瘀生新。

(時珍曰。

益母草根一莖一花葉實。

並皆入藥。

若治肝經風熱。

明目益一精一調一經。

則用子。

若治腫毒瘡瘍。

消水行血。

婦人胎產諸病。

則宜並用為良。

蓋因根一莖一花葉專於行血。

而子則行中有補也。

)蓋味辛則於風可散。

血可活。

味苦則於瘀可消。

結可除。

加以氣寒。

則於熱可療。

並能臨症酌施。

則於母自有益耳。

外此番痧腹痛嘔之用此濃煎恣飲。

亦取能散惡血。

(若其病非惡血。

則非所宜。

)然氣味辛散。

瞳子散大者。

其切忌之。

益母子主治略同。

但行中有補。

非若益母草。

徒以消水行血為事也。

小暑端午及或六月六日採取良。

(濟一陰一返魂丹。

六月六日采一花葉實。

為末蜜丸。

治胎產百病。

近效方搗汁熬膏良。

)忌鐵。

子微炒用。

劉寄一奴一

(隰草)活血通瘀

劉寄一奴一(專入肝)。

因何而有是名。

據書載是劉裕小字寄一奴一。

曾射一蛇。

目見童子搗藥。

問之。

答為寄一奴一所傷。

被裕罵而收藥。

每遇金瘡敷之。

即愈。

故以寄一奴一是名。

但此雖非屬真。

而藥味苦微一溫一。

多能破瘀通經。

除症下脹。

及止金瘡血出。

大小一便血。

湯火傷毒。

緣血之在人身。

本貴通活。

滯而不行。

則血益滯而不出。

而症瘕脹滿愈甚。

行而不止。

則血亦滯而不收。

而使血出益甚。

寄一奴一總為破血之品。

故能使滯者破而即通。

而通者破而即收也!(抉盡破血止血實義。

)古書止言治功。

而不詳繹其義。

殊覺疏漏。

但一性一多走洩。

不可過服。

令人吐利不止。

一莖一葉花子皆可用。

蘇木

(喬木)破瘀

蘇木(專入心胃)。

甘鹹辛涼。

功用有類紅花。

少用則能和血。

多用則能破血。

但紅花一性一微一溫一和。

此則一性一微寒涼也。

故凡病因表裡風起。

而致血滯不行。

暨產後血暈脹滿以死。

及血痛血瘕。

經閉氣壅癰腫。

跌扑損傷等症。

皆宜相症合以他藥調治。

如疏風則與防風同用。

行血則與一乳一香同用。

(海藥方)但一性一平疏洩。

產後惡一露已盡。

大便不實者。

均應禁用。

出蘇方一交一愛一。

(一交一州一愛一州)忌鐵。

沒藥

(香木)入心破血宣瘀止痛

沒藥(專入心。

兼入肝。

)苦平兼辛。

諸書亦載能補心膽與肝。

蓋謂瘀血不除。

則新血安生。

一乳一香氣味辛一溫一。

既能行氣活血。

又有沒藥之苦以破其瘀。

則推陳致新。

自有補益之妙。

(宗曰。

沒藥大概通滯血。

血滯則氣壅瘀。

氣壅瘀則經絡滿急。

經絡滿急故痛且腫。

凡打撲跌。

皆傷經絡。

氣血不行。

瘀壅作腫痛也。

)是以古方。

一乳一香必同沒藥兼施。

(生肌散每每相兼而用。

)謂其可止疼痛。

義由此也。

今人不明藥品氣味。

動以書載補益。

豈不誤甚?出南香色赤類琥珀者良。

治同一乳一香。

郁李

(灌木)入脾行水破血

郁李(專入脾。

兼入膀一胱大腸)。

世人多合一胡一麻同用。

以為潤燥通便之需。

然一胡一麻功止潤燥。

暖中活血。

非若郁仁一性一潤。

其味辛甘與苦。

而能入脾。

行水破血之劑也。

故凡水腫癃急便閉。

關格不通。

得此體潤則滑。

味辛則散。

味苦則降。

與一胡一麻實異。

而又可以相需為用者也。

(按宋史錢乙傳雲。

一一乳一婦因悸而病。

既已目張不得瞑。

乙曰煮郁李酒飲之。

使醉即愈。

所以然者。

目系內連肝膽。

恐則氣結膽橫不下。

郁李仁去結。

隨酒入膽。

結去膽下。

則目能瞑矣。

此蓋得肯綮之妙者也!)然此止屬治標之劑。

多服恐滲液而益燥結不解耳。

去皮尖。

蜜浸研。

干漆

(喬木)剷除老血久積伏蠱

干漆(專入肝脾)。

味辛氣一溫一。

有毒。

(弘景曰。

生漆毒烈。

人以雞子和服之去蠱。

猶自嚙腸胃也。

)有降無升。

專破日久凝結之血。

及削年深堅結之積。

緣人感受風寒暑濕。

郁而為病。

則中外不舒。

胃中有物。

留滯不消。

久而生蟲。

血積不化。

結而為瘀。

由是一陽一氣竭澤。

津一液枯槁。

癱瘓風痺。

因之不免用此辛一溫一毒烈之一性一。

剷除瘀積。

中氣得復。

絕傷皆續。

而緩急和矣。

按血見漆化水。

故能化蠱破血。

千金三蠱方皆賴以之為君。

(震亨曰。

漆一性一急而飛。

用之中節。

積滯去後。

補一性一內行。

人不知也。

)本經言能輕身者。

以其蠱去而身自輕之謂也。

所謂中氣可復。

絕傷可續者。

亦因瘀去而中自復。

與傷自續之謂也。

但無積血者切忌。

以其傷營血。

損胃氣耳。

炒令煙盡為度。

(試漆訣雲。

微扇光如鏡。

懸絲急似鉤。

撼成琥珀色。

打著有浮漚。

)若患漆瘡。

以生蟹汁紫蘇解之。

(相感志雲。

漆得蟹而成水。

蓋物一性一相制也。

凡人畏漆者。

嚼蜀椒塗口鼻則可免。

血竭

(香木)入肝血分破瘀

血竭(專入肝)。

系南番樹木之液。

猶人之膏脂者是。

味甘而鹹。

一性一平色赤。

按五味惟甘主補。

鹹主消。

血竭味甘。

雖能和血收口。

止痛生肌。

然味鹹則消。

卻能引膿。

一性一專入肝經一血分破瘀。

故凡跌仆損傷。

氣血攪刺。

內傷血聚。

並宜同酒調服通氣。

一乳一香沒藥雖主血病。

而亦兼入血分。

此則專入血分。

而不兼及氣分者也。

但一性一最急迫。

引膿甚利。

不可多服。

(的解)

凡血病無積瘀者。

不必用之。

以染透指甲燒灰不變色者佳。

藥肆偽造甚多。

(有用松香同藥染成。

有以海母亂真。

)真者絕少。

同眾藥搗用。

(則作飛塵。

)得密陀僧良。

桃仁

(五果)入心包肝破血通瘀

桃仁(專入心包肝)。

辛苦甘一溫一。

為厥一陰一心包肝血分主藥。

夫血者一陰一也。

有形者也。

周流乎一身。

一有凝滯。

則為症瘕瘀血血閉。

或婦人月水不通。

或跌扑損傷積血。

及心下宿血堅痛。

皆從足厥一陰一受病。

以其為藏血之髒也。

苦能洩滯。

辛能散結。

甘一溫一通行而緩肝。

故並主之。

所以為蓄血必需之藥。

(成無己曰。

肝者血之源。

血聚則肝氣燥。

肝苦急。

急食甘以緩之。

桃仁之甘以緩肝。

以散血。

故張仲景抵當湯用之以治傷寒八九日。

內有蓄血。

發一熱如狂。

小腹滿痛。

小一便自利者。

又有當汗失汗。

熱毒深入吐血。

及血結胸煩燥譫語者。

亦以此湯主之。

與虻蟲水蛭大黃同用。

)且桃為五木之一精一。

能鎮辟不祥。

故主辟邪。

味苦而辛。

故能殺小蟲。

雖雲苦能去滯。

甘能生辛。

但苦重甘微。

氣薄味濃。

沉而下降。

故瀉多補少。

散而不收。

用之不當。

及過用多用。

使血下不止。

損傷真一陰一。

不可不慎。

(張璐曰。

大抵氣血喜一溫一而惡寒。

寒則泣不能流。

一溫一則消而去之。

此軒岐密旨。

但世之名於醫者。

一見血症。

每以寒涼濟一陰一為務。

其始非不應手而取效於一時。

屢發屢折。

而既病之虛一陽一愈衰。

必致嘔逆喘乏。

奪食洩瀉。

尚以藥力未逮。

猛進苦寒。

有一陰一不濟一陽一而上溢者。

尚為戈戟。

況一陽一不統一陰一而亡脫者。

尤為砒鴆。

蓋因一陽一藥一性一暴。

稍有不順。

下嚥立見其害。

不若一陰一柔之一性一。

至死不知其誤而免旁人之譏謗也。

噫!醫之弊。

僅可為知己道。

難為俗人言耳!)行血連皮尖生用。

潤燥去皮尖炒用。

俱研碎。

或燒存一性一用。

雙仁者有毒不可食。

香附為使。

(詵曰。

能發丹石毒。

生者尤損人。

瑞曰。

桃與鱉同食。

患心腹痛。

服術人忌之。

蓮藕

(水藕)入心脾血分消瘀清熱

蓮藕(專入心脾)。

出瘀泥而不染。

其根通達諸竅。

聯綿諸絡。

允為一交一構黃宮。

通調津一液之上品。

味甘一性一寒。

入心脾血分。

冷而不一洩。

澀而不滯。

故凡產後血積煩悶。

酒後煩渴。

(藕汁蜜和服。

)盛怒血淋。

(以灰髮二錢。

藕汁調服。

)痛脹霍亂。

虛渴失血血痢。

並金瘡折傷。

酒毒蟹毒。

(搗爛。

熱酒調服。

)一切屬熱屬瘀。

服之立為解除。

(若非熱非瘀。

服之增病。

以其有破血止熱之力也。

煮熟甘一溫一。

益胃補心實腸。

久服令人心歡。

並搗塗拆裂凍瘡。

(熱搗塗患處。

)孟詵曰。

產後忌生冷。

獨藕不忌。

謂其能散瘀血也!(散字作通字看。

不作表散言。

)噤口痢服能止。

結糞自下。

胃氣自開者。

亦以熱除血解而言。

(冷痢噤口者忌服。

)熟服止瀉實腸者。

以其有一溫一補之力也。

益脾補心者。

以其味甘入胃。

多孔象心之謂也。

(時珍曰。

藕生於卑污。

而潔白自若。

質柔而穿堅。

居下而有節。

孔竅玲瓏。

絲綸內隱。

生於嫩弱。

而發為一莖一葉花實。

又復生芽。

以續生生之脈。

四時可食。

令人心歡。

可謂靈根矣!故其所主者。

皆心脾血分之疾。

與蓮之功稍不同雲。

弘景曰。

宋時太官作血 。

音勘。

庖人削藕皮誤落血中。

其血渙散不凝。

故醫家用以破血。

多效。

者血羹也。

)但世搗澄藕粉。

多以豆麥菱粉偽充。

真者絕少。

藕節味澀。

同生地汁童便。

善止一切吐衄血症。

忌鐵。

(相感志雲。

藕以鹽水俱食則不損口。

同油炸面米果食則無渣。

煮忌鐵器。

自然銅

(金)散血瘀接骨止痛

自然銅(專入骨)。

因何用能接骨。

蓋緣骨被折傷。

則血瘀而作痛。

得此辛以散瘀破氣。

則痛止而傷自和也。

而骨安有不接乎?且一性一秉堅剛。

於骨頗類。

故能入骨而接。

是以有合一乳一香沒藥蟲五銖古錢麻皮灰血竭胎骨作丸。

煎當歸地黃續斷牛膝丹皮紅花濃湯送下。

以治跌扑損傷最效。

但中病即已。

不可過服。

以致真氣走洩耳。

(震亨曰。

自然銅世以為接骨之藥。

然此等方盡多。

大抵宜補氣補血補胃。

俗工惟在速效。

迎一合病患之意。

而銅非 不可用。

若產後血虛者忌服。

產銅坑中。

火 醋淬七次。

細研。

(新出火者。

其火毒金毒相煽。

挾香藥熱毒。

雖有接骨之功。

燥散之禍。

甚於刀劍。

)甘草水飛用。

古文錢

(金)破瘀開結散滯

古文錢(專入肝腎)。

氣味辛涼。

雖曰屬銅有毒。

然歷久氣化。

其毒無多。

(時珍曰。

古文錢但得五百年之外者即可用。

)考其主治。

有曰能治目赤翳障。

婦人生產橫逆者。

是能開其血氣壅塞之路也。

(宗 曰。

予少時常患赤目腫痛。

數日不能開。

客有教以生薑一塊。

洗淨去皮。

以古青銅錢刮汁點之。

初甚苦熱淚蔑面。

然終無損。

後有患者。

教之往往疑惑。

信士點之。

無不一點遂愈。

更不須再。

但作瘡者不可用也。

)有曰能治心腹痛者。

是能散其血氣凝結之意也。

有曰能治月解不來者。

是能解其胞脈也。

有曰能治五一淋者。

是能通其沖任熱壅也。

有曰能治跌扑損傷者。

(火 醋淬四十九次。

)是能入其受傷凝滯之所。

而消其血瘀也。

故治目赤翳障。

則須用以生薑汁塗刮青點目。

生內障生花不用。

治婦人逆產五一淋。

則須煮汁以服。

治便毒初起。

則與一胡一桃肉同嚼食二三枚即消。

以金伐木者故耳。

或煮湯。

或刮青。

或醋服。

各依本方制用。

花一蕊石

(石)通瘀止血

花一蕊石(專入肝)。

雖產硫黃山中。

號為一性一溫一。

然究味酸而澀。

其氣亦平。

故有化血之功耳。

是以損傷諸血。

胎產惡血血暈。

並子死腹中。

胞衣不下。

服之體即疏通。

瘀血化為黃水。

金瘡血流。

敷即合口。

誠奇方也。

(頌曰。

近世以合硫黃同 。

研末敷金瘡。

其效如神。

人有倉卒金刃。

不及 治者。

但刮末敷之亦效。

)但此原屬劫藥。

(時珍曰。

花一蕊石嘗試其味酸澀。

其功專於止血。

能使血化為水。

酸以收之也。

東垣所謂胞衣不出。

澀劑可以下之。

蓋赤石脂亦能下胞胎。

與此義同。

)下後止後。

須以獨參湯救補。

則得之矣。

若使過服。

則於肌血有損。

不可不謹。

以罐固濟。

頂火 過。

出火毒。

研細水飛。

曬乾用。

皂礬

(石)收痰除濕去毒殺蟲破血分積垢

皂礬(專入脾。

兼入肝。

即綠礬。

)等於白礬。

味亦酸鹹而澀。

有收痰除濕。

去蠱殺蟲之功。

但力差於白礬而稍緩耳。

且此色綠味酸。

燒之則赤。

用以破血分之積垢。

其效甚速。

如金匱之治女勞黑癉硝石礬石丸。

專取皂礬以破積瘀之血。

且治喉痺。

用此以取酸湧化涎之力。

(同米醋研食之。

咽汁立瘥。

)惡瘡疥癬。

用以收燥濕解毒之功。

腸風瀉血。

用此以收消熱之後。

又有收澀之功也。

然而諸治之外。

又善消積滯。

凡腹中堅積。

諸藥不能化者。

以紅礬同健脾消食藥為丸。

投之輒消。

(按張三豐仙傳雲。

治脾土衰弱。

肝木氣盛。

木來克土。

心腹中滿。

或黃腫如土色。

宜伐木丸。

方用蒼朮二斤。

米泔水浸。

同黃酒面面四兩。

炒赤色。

皂礬一斤。

醋拌曬乾。

火 為末。

醋糊丸。

每服三四十丸。

好酒米湯下。

日三服。

時珍常以此加平胃散。

治賤役中腹滿。

果驗。

)但胃弱人不宜多用。

服此者終身忌食蕎麥。

犯之立斃。

青瑩淨者良。

赤用。

畏醋。

五靈脂

(原禽)入肝行血破瘀止痛

五靈脂(專入心肝)。

即北地寒號蟲鳥矢也。

(時珍曰。

曷旦乃候時之鳥也。

五台諸山甚多。

其狀如小雞。

四足有肉翅。

夏月一毛一采五色。

自鳴若曰鳳凰不如我。

至冬一毛一落如鳥雛。

忍寒而號。

曰得過且過。

其矢恆集一處。

氣甚臊惡。

粒大如豆。

采之有如糊者。

有粘塊如糖者。

人亦以砂石雜而貨之。

凡用以糖心潤澤者為真。

)以其受五行之靈。

其矢狀如凝脂。

故有五靈脂之號。

其氣腥臭難聞。

其味苦酸而辛。

惟其腥穢難聞。

故能入血凝臭穢之處而療其病。

惟其味苦酸而辛。

故能入心與肝而洩其滯。

是以心中血氣刺痛。

婦人產後少腹兒枕塊痛。

及痰挾血成窠囊。

血凝作痛。

目翳往來不定等症。

皆為血分行氣必需之藥。

(宗 曰。

有人病目中翳往來不定。

此乃血所病也。

肝受血則能視。

目病不治血。

為背理也。

用五靈脂之藥而愈。

又有人被蛇毒所傷。

良久昏憒。

僧以酒調藥二錢灌之。

遂蘇。

仍以滓敷咬處。

少頃。

復灌二錢。

其苦皆去。

問之。

乃五靈脂一兩。

雄黃半兩。

同為末耳。

又李仲南雲。

五靈脂治崩中。

非止治血之藥。

乃去風之劑。

風動物也。

沖任經虛。

治風傷襲營血。

以致崩中暴下。

與荊芥防風治崩義同。

方悟古人識見深遠如此。

此亦一說。

但未及肝血虛滯亦自生風之意。

按沖為血海。

任為胞胎。

任脈通。

衝脈盛。

則月事以時下。

無崩漏之患。

且易生子。

)若女子血崩。

經水過多。

赤帶不止。

宜半生半炒,酒調服之。

亦治氣逆癲癇。

及解蟲毒藥毒。

但此氣味俱濃。

辛膻不堪。

綱目指為甘一溫一。

張氏謂非正論。

改為一性一寒。

不為無見。

故僅可治有餘之滯。

若使氣血不足。

服之大損真氣。

腥更使人動吐。

所當避也。

酒飛去砂石。

曬乾入藥。

行血宜生。

止血宜炒。

惡人參。

瓦楞子

(蚌蛤)瀉肝經一血分積塊

瓦楞子(專入肝)。

即今所謂蚶子殼者是也。

味鹹而甘。

一性一平。

故治多主消血化痰除積。

為婦人血塊症瘕。

男子痰癖積聚要藥。

(積者一陰一氣也。

五臟所生。

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

上下有所終始。

左右有所窮處。

謂之積。

聚者一陽一氣也。

六腑所成。

其始發無根本。

上下無所留止。

其痛無常處。

謂之聚。

積聚之症。

非止根於偶爾食積不化之可用以化氣消導之劑。

緣經有言。

卒然飽食多飲。

則腸滿。

起居不節。

用力過度。

則絡脈傷。

傷於一陽一絡。

則血外溢。

血外溢則衄血。

傷於一陰一絡。

則血內溢。

血內溢則後血。

傷於腸胃之絡。

則血溢於腸外。

腸外有寒汁沫與血相搏。

則併合凝聚不得散。

而積成矣!且以胃之大絡。

名曰虛裡。

貫膈絡肺。

出於左一乳一之下。

其動應衣。

是即一陽一明宗氣所出之道。

凡人飲食不節。

漸以留滯。

而致痞積成於左脅膈膜之外者。

即此候也。

)是以昔人有雲。

此與鱉甲虻蟲同為一類。

皆能消瘧除積。

但虻蟲其一性一最迅。

此與鱉甲其一性一稍緩耳。

紅醋淬三次用。

斑蝥

(一卵一生)破惡氣惡毒

斑蝥(專入下部。

)最屬惡物。

聞人捕捉。

即於尾射一出惡氣。

令人臭不可聞。

近人肌肉則潰。

入胎則墮。

其毒概可知矣!(神農本草經雲。

春食芫花為芫青。

夏食葛花為亭長。

秋食豆花為斑蝥。

冬入地中為地膽。

按芫青青綠。

花尤毒。

亭長黑身赤頭。

斑蝥斑色。

地膽黑頭赤足。

)其味辛。

其氣寒。

其一性一下走而不上。

(專走下竅。

直至一精一溺之處。

蝕下敗物。

痛不可當。

故書言外用止可以蝕死肌。

敷疥癬惡瘡。

內治止可以破石一淋。

拔瘰 疔腫。

下犬傷惡毒而已。

取其以毒攻毒也。

然惟實者可用。

其拔瘰 毒。

則以斑蝥法制。

使令毒根從便出。

如粉片血塊爛肉之形。

(楊登甫曰。

瘰 之毒。

莫不有根。

大抵治以斑蝥地膽為主。

制度如法。

能令其根從小一便出如粉片血塊爛肉。

)次以木通滑石燈心草輩導之。

但下犬毒之初。

先於患人頭上拔去血發二三一莖一。

以斑蝥七枚。

去翅足炙黃。

用蟾蜍搗汁服之。

瘡口於無風處嗍去惡血。

小一便洗淨。

發炙敷之。

服後小盒飯有瘀毒洩一出。

三四日當有狗肉三四十枚為盡。

如數少。

再服七枚。

若愈後。

忌聞鐘聲。

復發則不可治矣。

去頭足糯米炒熟。

生用則吐瀉。

人亦有用米取氣不取質者。

畏巴豆丹參。

惡甘草芫花。

水蛭

(一卵一生)破血墮胎

水蛭(專入肝)。

即馬黃蜞。

生於一陰一濕之處。

善食人血。

味鹹與苦。

氣平有毒。

與虻蟲功用相之存一性一。

見水復能化生。

嚙人臟腑。

破瘀之藥甚多。

何須用此。

如犯之者。

止用黃泥作丸吞之。

必入泥而出。

以土製水故也。

(時珍曰。

昔有途行飲水。

及食水菜。

誤吞水蛭入腹生子為害。

啖咂髒血。

腸痛黃瘦者。

惟以田泥或擂黃土飲數升。

則必盡下出也。

蓋蛭在人腹得土氣而下耳!)凡用須預先熬黑。

七日。

置水中不活者方用。

畏鍛石食鹽。

(柯琴曰。

水蛭水物。

一陰一於食血。

虻蟲飛物。

猛於食血。

虻蟲

(化生)破血墮胎

虻蟲(專入肝)。

微苦微鹹。

氣寒有毒。

善嚙牛馬豬血。

因其一性一以為用。

故以之治一切血結諸病。

故凡病血蓄而見身黃脈結。

腹痛如狂。

小一便利。

並堅瘕積塊瘧母。

九竅閉塞者。

服之自克有效。

以苦洩結。

鹹走血故也。

且色青入肝。

服之宜入肝臟血分而散之矣!(河間雲。

虻食血而治血。

因其一性一而為用也。

)仲景合水蛭。

用此以治太一陽一蓄血如狂。

亦是此意。

但一性一屬惡毒。

以此治病。

是猶刑罰之治盜賊。

非得已也。

去翅足炒用。

惡麻黃。

?蟲

(化生)破積軟堅接骨

蟲(專入肝)。

即屬地鱉。

又名土鱉者是也。

味鹹一性一寒。

其物生於土中。

伏而不出。

善攻隙一穴一。

以刀斷之。

中有汁如漿。

斗接即連。

復能行走。

故書載跌扑損傷。

續筋接骨。

義由此耳。

真奇物也。

且人一陰一血貫於週身。

雖賴一陽一和。

亦忌燥烈。

若熱氣內郁。

則一陰一陽一阻隔而經絡不通。

因而寒熱頓生。

得此鹹寒入血軟堅。

則凡血聚積塊症瘕。

一靡一不因是而除。

而血脈調和。

營衛暢達。

月事時至。

又安有血枯血閉。

而不見其生育者乎?故又能治諸般血症而使挾孕而有子也。

是以古人用此以治跌扑損傷。

則多合自然銅龍骨血竭一乳一香沒藥五銖錢黃荊子麻皮灰狗頭骨以治。

下腹痛血痛血閉。

則合桃仁大黃以治。

(頌曰。

張仲景治雜病方。

及久病積結。

有大黃 蟲丸。

又有大鱉甲丸。

及婦人藥並用之。

以其有破堅之功。

)各隨病症所因而用之耳。

一陰一干臨時研入。

畏皂莢菖蒲屋游。

螃蟹

(龜鱉)除血熱血滯化血為水

螃蟹(專入胃肝)。

最屬一陰一寒。

故書所述利弊。

大令人駭。

如蟹與柿同食。

則令人洩瀉及發症瘕。

與孕婦食。

則能使胎即下。

而爪尤甚。

以蟹燒煙。

則能集鼠於庭。

(弘景曰。

以黑犬血灌蟹三日燒之。

諸鼠畢至。

)同銀朱燒煙。

則能使臭蟲即斃。

蟹近於漆。

則能化漆為水。

筋骨損斷。

用蟹搗爛微炒。

納入瘡中。

則能使筋即連。

他如胸中熱結。

辟面腫。

及蓄血發黃。

婦人一乳一癰硬腫。

小兒顱解。

凡因熱結熱滯而成者。

無不用之立效。

其化血為水。

逐熱消瘀。

未有若是其神者矣!總緣一性一屬鹹寒。

外骨內肉。

生青熟赤。

一陽一包一陰一象。

一陰一氣純布。

故克見其迅利耳。

若血因寒滯。

及腹中疼痛。

喜熱惡寒者。

其切忌焉。

醃蟹宜入蒜頭。

則不沙蔽。

中蟹毒者。

宜搗藕節。

熱酒調服。

(宗 曰。

此物極動風。

風疾人不可食。

屢見其事。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本草求真
凡例上編上編 卷一·補劑-溫中上編 卷一·補劑-平補上編 卷一·補劑-補火上編 卷一·補劑-滋水上編 卷一·補劑-溫腎上編 卷二·收澀-溫澀上編 卷二·收澀-寒澀上編 卷二·收澀-收斂上編 卷二·收澀-鎮虛上編 卷三·散劑-散寒上編 卷三·散劑-驅風上編 卷三·散劑-散濕上編 卷三·散劑-散熱上編 卷三·散劑-吐散上編 卷三·散劑-溫散上編 卷三·散劑-平散上編 卷四·瀉劑-滲濕上編 卷四·瀉劑-瀉濕上編 卷四·瀉劑-瀉水上編 卷四·瀉劑-降痰上編 卷四·瀉劑-瀉熱上編 卷四·瀉劑-瀉火上編 卷四·瀉劑-下氣上編 卷四·瀉劑-平瀉上編 卷五·血劑-溫血上編 卷五·血劑-涼血上編 卷五·血劑-下血上編 卷六·雜劑-殺蟲上編 卷六·雜劑-發毒上編 卷六·雜劑-解毒上編 卷六·雜劑-毒物上編 卷七·食物-簡介上編 卷七·食物-面上編 卷七·食物-稻米上編 卷七·食物-稷上編 卷七·食物-粟米上編 卷七·食物-黑大豆上編 卷七·食物-黃大豆上編 卷七·食物-蠶豆上編 卷七·食物-白豆上編 卷七·食物-豌豆上編 卷七·食物-豇豆上編 卷七·食物-豆腐上編 卷七·食物-豆醬上編 卷七·食物-芹菜上編 卷七·食物-胡蘿蔔上編 卷七·食物-芥菜上編 卷七·食物-茼蒿上編 卷七·食物-蕹菜上編 卷七·食物-油菜上編 卷七·食物-白菘菜上編 卷七·食物-莧菜上編 卷七·食物-菠上編 卷七·食物-苦菜上編 卷七·食物-白苣上編 卷七·食物-萵苣上編 卷七·食物-菜上編 卷七·食物-匏瓠上編 卷七·食物-南瓜上編 卷七·食物-茄子上編 卷七·食物-胡瓜上編 卷七·食物-苦瓜上編 卷七·食物-越瓜上編 卷七·食物-甜瓜上編 卷七·食物-絲瓜上編 卷七·食物-冬瓜上編 卷七·食物-醬瓜上編 卷七·食物-芋子上編 卷七·食物-諸筍上編 卷七·食物-李上編 卷七·食物-青桃上編 卷七·食物-青梅上編 卷七·食物-楊梅上編 卷七·食物-栗上編 卷七·食物-橄欖上編 卷七·食物-枇杷上編 卷七·食物-花生上編 卷七·食物-烏芋上編 卷七·食物-橘穰上編 卷七·食物-菱角上編 卷七·食物-香蕈上編 卷七·食物-木耳上編 卷七·食物-蘑菇上編 卷七·食物-雉上編 卷七·食物-雁上編 卷七·食物-鵝上編 卷七·食物-鳧上編 卷七·食物-鷓鴣上編 卷七·食物-竹雞上編 卷七·食物-斑鳩上編 卷七·食物-貓上編 卷七·食物-鰣魚上編 卷七·食物-鰱魚上編 卷七·食物-魚上編 卷七·食物-鯇魚上編 卷七·食物-鰷魚上編 卷七·食物-鱖魚上編 卷七·食物-白魚上編 卷七·食物-青魚上編 卷七·食物-鯊魚上編 卷七·食物-紙魚上編 卷七·食物-石斑魚上編 卷七·食物-鰍魚上編 卷七·食物-鮫魚上編 卷七·食物-烏賊魚上編 卷七·食物-鱔魚上編 卷七·食物-鮑魚上編 卷七·食物-鰻鱺魚上編 卷七·食物-海上編 卷七·食物-蟶上編 卷七·食物-蛙上編 卷七·食物-鱉肉下編 卷八·主治上-臟腑病症主藥下編 卷九·主治下-六淫病症主藥下編 卷九·主治下-風下編 卷九·主治下-暑下編 卷九·主治下-濕下編 卷九·主治下-燥下編 卷九·主治下-火下編 卷九·主治下-熱下編 卷九·主治下-痰下編 卷九·主治下-氣下編 卷九·主治下-血下編 卷九·主治下-積下編 卷九·主治下-痛下編 卷九·主治下-消渴下編 卷十·總義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