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求真
上編 卷三·散劑-散濕
經曰。
半身以上。
風受之也。
半身以下。
濕受之也。
然有濕不下受。
而濕偏從上感。
則濕又當上治。
蓋濕無風不行。
如風在上。
其濕從風以至者。
則為風濕。
是風是濕。
非散不愈也。
濕值於寒。
寒氣凜冽。
其濕由寒至者。
則為寒濕。
是寒是濕。
亦非由散不除也。
且有好食生冷。
留滯腸胃。
合於兩露感冒。
留結不解。
隨氣勝復。
變為寒熱。
以致頭重如裹。
皮肉筋脈。
皆為濕痺。
則不得不從開發以洩其勢。
然散濕之藥不一。
有止就濕而言散者。
如蒼朮之屬是也。
有因風濕而言散者。
如白芷羌活獨活防風寄生葳蕤秦艽巴戟狗脊靈仙海桐皮草蒼耳子萆 茵芋之屬是也。
有就寒濕而言散者。
如五加皮天雄蔓荊子殭蠶細辛之屬是也。
有兼風熱而言散者。
如蕪荑之屬是也。
有就熱濕而言散者。
如香薷之屬是也。
有就痰濕而言散者。
如半夏之屬是也。
至濕而在胸腹。
症見痞滿。
宜用川樸以散之。
濕在肌肉。
症見膚腫。
宜用排草以洗之。
濕在腸胃。
挾風而見拘攣痺痛。
宜用秦艽以除之。
濕在筋骨而見頭面不利。
宜用蔓荊子以治之。
此皆就表就上。
受濕論治。
故以散名。
若使濕從下受。
及已內入為患。
則又另有滲濕瀉濕諸法。
而非斯藥所可統而歸之也。
蒼朮
(山草)升一陽一發汗除郁
蒼朮(專入脾)。
甘苦辛烈。
氣一溫一無毒。
雖有升一陽一散郁。
發汗除濕。
(楊氏家驗方。
男子婦人因食生熟物。
留滯腸胃。
遂至生蟲。
久則好食生米。
否則終日不樂。
及至憔悴萎黃。
飲食不思。
用蒼朮一味為丸而愈。
益昌伶人劉清嘯一娼名曰花翠。
年逾笄。
病此。
惠民局監趙尹以此治之。
兩旬而愈。
蓋生米留滯腸胃。
受濕則谷不磨而成此疾。
故用蒼朮去濕暖胃消谷。
)
燥痰(許叔微本事方雲。
予患飲癖三十年。
遍求名醫不效。
自揣必有癖囊。
如水之有科臼。
不盈科不行。
但清者可行。
而濁者停滯。
無路以決之。
故積至五七日必嘔而去。
脾土惡濕。
而水則流濕。
莫如燥脾以去濕。
崇土以填科臼。
乃悉屏諸藥。
只以蒼朮一味。
同棗肉為丸。
忌桃李雀肉而疾除。
)辟惡。
(時珍曰。
陶隱居言術能除惡氣。
彌災診。
故今病疫及歲旦。
人家往往燒蒼朮以辟邪氣。
夷堅志載一江一西一士人為一陰一氣所侵。
或曰。
君必當暴洩。
但多服平胃散為良。
中有蒼朮能去辟也。
)治腫之功。
然甘味少而辛苦重。
不似白朮一性一稟中和。
直固清一陽一中氣之為妙耳。
故同香附則為散郁而氣平。
(蒼朮能徑入諸經。
疏洩一陽一明之濕。
通行斂澀。
香附乃一陰一中快氣之藥。
一升一降。
故郁散而平。
)同黃柏則能治下部濕一熱。
(黃柏味苦。
苦勝熱。
故可以去濕中之熱。
蒼朮一性一燥。
燥勝濕。
故可以去熱中之濕。
兩者相需妙用。
故其方呼為二妙。
)同大棗則能治脅下飲 。
(用棗始能固中也。
)同二陳加白朮升柴。
則能以治脾濕下流。
腸風帶濁。
(帶濁有寒有熱。
有痰有氣。
有風有濕各異。
須要審症辨用。
)然必稟體肥盛多濕者始宜。
若形瘦多火切忌。
至雲服能輕身長生。
不過因其濕去之謂。
豈真能入仙境之地哉?(本草多有長生不老之說。
欺世惑民。
以致藥品真義不出耳。
)出茅山。
堅小有硃砂點者良。
糯米泔浸焙乾。
同芝麻炒以制其燥。
防風地榆為使。
濃樸
(喬木)散脾胃濕滿
濃樸(專入脾胃)。
辛苦。
書言同枳實大黃。
即承氣湯。
則於實滿能瀉。
同蒼朮橘皮。
即平胃散。
則於濕滿能除。
同解利藥。
則於傷寒頭痛可治。
同瀉痢藥。
則於腸胃能濃。
大抵氣辛則散。
故於濕滿則宜。
味苦則降。
故於實滿則下。
(經曰。
太一陰一所至為中滿。
又曰。
諸濕腫滿。
皆屬於脾。
諸脹腹大。
皆屬於熱。
又曰。
清氣在下。
則生飧洩。
濁氣在上。
則生 脹。
治宜察其腹滿而痛者屬實。
腹滿不痛者屬虛。
腹滿不減。
按之愈痛者。
屬實。
腹滿時減。
按之不痛者。
屬虛。
腹滿而見散漫不實。
兼有倦怠噯氣飽悶等症。
則為胃氣有虧。
腹滿而見光亮不暗。
按則汨汨有聲。
及無燥渴等症。
則為水邪內結。
腹滿而見大便不堅。
時結時溏。
溏則稍減。
結則漸加。
小一便清利。
甚則渾白如泔。
其脈緩大而滯氣日益甚。
則為氣虛不攝。
但腹滿屬熱者少。
而屬寒者多。
今人治脹。
非屬牽牛商陸利水通道。
即屬濃樸枳實破氣通結。
殊為可惜。
)今人不解。
誤以書載濃樸益氣。
及濃腸胃數語。
不論虛實輒投。
詎知實則於氣有益。
虛則於氣無損乎?實則腸胃可濃。
虛則腸胃不薄乎?(震亨曰。
一習一以成俗。
皆謂之補。
哀哉!)至雲破血殺蟲。
亦是氣行而血自通。
味苦而蟲則殺之意。
凡書表藥功能。
總是由藥氣味勘出。
非是別藥著治以自逞其意見也。
樸即榛樹皮。
以肉濃紫色者良。
去粗皮。
薑汁炒用。
(即乾薑為使意。
)惡澤瀉硝石寒水石。
忌豆。
犯之動氣。
秦艽
(山草)除腸胃濕一熱兼除肝膽風邪止痺除痛
秦艽(專入腸胃。
兼入肝膽。
)苦多於辛。
一性一平微一溫一。
凡人感冒風寒與濕。
則身一體酸痛。
肢節煩疼。
拘攣不遂。
如風勝則為行痺。
(痺兼三氣皆有。
茲止就其勝者而言。
)寒勝則為痛痺。
濕勝則為著痺。
痺在於骨則體重。
痺在於脈則血澀。
痺在於筋則拘攣。
痺在於肉則不仁。
痺在於皮則膚寒。
至於手足酸疼。
寒熱俱有。
則為一陽一明之濕。
潮熱骨蒸。
則為一陽一明之熱。
推而疸黃便澀。
腸風瀉血。
口噤牙痛。
(上齦屬胃。
下齦屬大腸。
秦艽能除風濕牙痛。
)亦何莫不由一陽一明濕一熱與風所成。
用此苦多於辛。
以燥一陽一明濕邪。
辛兼以苦。
以除肝膽風熱。
實為祛風除濕之劑。
(風除則潤。
故秦艽為風藥中潤劑。
濕去則補。
故秦艽為散藥中補劑。
聖惠方治急癆煩熱。
身一體酸疼。
用秦艽柴一胡一一兩。
甘草五錢。
為末。
每服三錢。
白湯調下。
治小兒骨蒸潮熱。
減食瘦弱。
用秦艽炙甘草各一兩。
每用一二錢。
水煎服之。
加薄荷葉五錢。
)然久痛虛羸。
血氣失養。
下一體虛寒。
酸疼枯瘦。
小一便利者。
鹹非所宜。
形作羅紋相一交一。
長大黃白。
左紋者良。
右紋勿用。
菖蒲為使。
畏牛一乳一。
蔓荊子
(灌木)散筋骨間寒濕除頭面風寒
蔓荊子(專入膀一胱。
兼入胃肝。
)辛苦微一溫一。
書言主治太一陽一膀一胱。
兼理足一陽一明胃足厥一陰一肝。
緣太一陽一本屬寒水之經。
因風邪內客。
而致巔頂頭痛腦鳴。
(太一陽一脈絡於腦。
)肝屬風髒。
風既內犯。
則風必挾肝木上侵。
而致淚出不止。
(目為肝竅。
)筋藉血養。
則血亦被風犯。
而致筋亦不榮。
齒亦不堅矣!(齒者骨之餘。
上齦屬足一陽一明。
因下齦屬手一陽一明大腸。
風熱上攻則痛。
)
(口鼻耳目二一陰一)蔽塞而病斯劇。
蔓荊體輕而浮。
故既可治筋骨間寒熱。
而令濕痺拘急斯去。
氣升而散。
復能祛風除寒。
而令頭面虛風之症悉治。
且使九竅皆利。
白蟲能殺。
是亦風寒濕一熱俱除之一驗耳。
但氣虛血虛等症。
用此禍必旋踵。
不可不知。
去膜酒蒸炒。
或打碎用。
惡烏頭石膏。
分類:古代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