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求真》上編 卷四·瀉劑-瀉火: 趙養葵曰。真火者。為十二經之主。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本草求真》上編 卷四·瀉劑-瀉火

本草求真

上編 卷四·瀉劑-瀉火

趙養葵曰。

真火者。

立命之本。

為十二經之主。

腎無此。

則不能以作強。

而伎巧不出矣。

膀一胱無此。

則三焦之氣不化。

而水道不行矣。

脾胃無此。

則不能腐水谷。

而五味不出矣。

肝膽無此。

則將軍無決斷。

而謀慮不出矣。

大小腸無此。

則變化不行。

而二便閉矣。

心無此。

則神明昏而萬事不應知。

治病者。

的宜以命門真火為君主。

而加意以火之一字。

觀此則火不宜瀉也明矣。

而丹溪又言。

氣有餘便是火。

使火而果有餘。

則火亦能為害。

烏在而不瀉乎?

惟是火之所發。

本有其基。

藥之所主。

自有其治。

氣味不明。

則治罔不差。

如大黃是瀉脾火之藥。

故便閉硬痛。

其必用焉。

石膏茅根。

是瀉脾胃之藥。

口渴燥一熱。

其必用焉。

黃芩生地。

是瀉肺火之藥。

膈熱血燥。

效各呈焉。

火盛則痰與氣一交一窒。

是有宜於栝蔞花粉。

火盛則水與氣必阻。

是有宜於桑白皮。

火盛則骨必蒸。

是有宜於地骨皮。

火盛則三焦之熱皆並。

是有宜於梔子。

火盛則肺化源不清。

是有宜於天冬麥冬。

火盛則必狂越躁亂。

是有宜於羚羊角。

火盛則氣必逆而嗽。

是有宜於枇杷葉。

火盛則必挾胃火氣上呃。

是有宜於竹茹。

此非同為瀉肺之藥乎。

黃連犀角。

是瀉心火之藥也。

燥一熱濕蒸。

時疫斑黃。

治各著焉。

火盛則小腸必燥。

是有宜於木通燈草。

火盛則喉必痺而痛。

是有宜於山豆根。

火盛則目必翳而障。

是有宜於熊膽。

火盛則心必煩燥懊 。

是有宜於梔子。

火盛則口必渴而煩。

是有宜於竹葉。

火盛則肺失其養。

是有宜於麥門冬。

火盛則血必妄沸。

是有宜於童便生地。

火盛則憂鬱時懷。

是有宜於萱草。

此非同為瀉心之藥乎?至於青黛膽草。

號為瀉肝之火。

然必果有實熱實火者方宜。

若止因火而見一抽一掣。

則鉤籐有難廢矣。

因火而見目障。

則熊膽其莫除矣。

因火而見骨蒸。

則青蒿草其必須矣。

因火而見驚癇骨痛。

則羚羊角其必用矣。

因火而見口舌諸瘡。

則人中白其必進矣。

因火而見時疾斑毒喉痺。

則大青其亟尚矣。

因火而見寒熱往來。

則黃芩其必用矣。

此非同為瀉肝之用乎?而膽火之必用以膽草大青青黛者可思。

若在腎火。

症見骨蒸勞熱。

不得不用黃柏。

症見咽痛不止。

不得不用玄參。

症見楊梅惡毒。

不得不用一胡一連。

症見頭目不清。

痰涎不消。

不得不用茶茗。

症見火留骨筋。

不得不用青蒿草。

症見無汗骨蒸。

不得不用地骨皮。

此非同為瀉腎藥乎?而膀一胱火起之必用以人中白童便。

及三焦火起之必用以青蒿草梔子者。

又自可驗。

諸火之瀉。

當分臟腑如此。

但用而罔顧其病症之符髒氣之合。

則其為禍最速。

可不深思而長慮乎?

黃芩

(山草)清上中二焦火熱與濕

黃芩(專入心脾肺。

兼入肝大腸膀一胱)。

書載味苦入心。

又載入肺。

入脾除濕。

入大腸以治腸 腹痛。

(痢為腸 。

凡痢有寒有熱。

痢屬於熱。

則其形氣堅強。

脈必滑實有力。

身則畏熱喜冷。

不欲衣被。

渴則恣好冷水。

愈涼愈快。

隨飲隨消。

小一便熱赤澀痛不堪。

下痢純紅。

痛則便硬拒按。

並或頭疼身熱。

筋骨酸痛。

此其症之實者也。

痢屬於寒。

則其形體薄弱。

顏色清白。

脈雖緊數。

而無力無神。

脈即真弦。

而中虛似實。

血則微紅不鮮。

及或雜有紫紅紫白屋漏水形。

所下之物。

或淺黃色淡。

不甚臭穢。

痛則不實不堅。

或喜一揉一按。

或喜暖熨。

或胸腹如饑而不欲食。

或胃脘作嘔而多吞酸。

或數至圊欲出不出。

或口雖渴而不欲飲冷。

飲冷而不欲咽。

此其症之虛者也。

)入小腸膀一胱以治淋閉。

且治中焦實火。

及邪在少一陽一膽經。

得此以為清理。

一藥而上下表裡皆治。

其功力之泛涉。

殆有難為專主者耳。

不知內火沖激。

外邪傳入。

皆能恣害。

上如胸膈咽喉。

下如肚腹二便。

中如表裡之所。

一陰一陽一之界。

無不病症悉形。

以故腹痛腸 。

(痢)寒熱往來。

(瘧)黃膽淋閉。

胸高氣喘。

癰疽瘡瘍。

火嗽喉腥。

經閉胎漏。

口渴津枯。

一皆濕之所一婬一。

熱之所侵。

火之所勝。

(提出濕一熱與火。

為諸病之要。

黃芩味苦一性一寒。

枯而大者輕飄上升以清肺。

肺清則痰自理矣。

(汪昂曰。

痰因火動。

當先降火。

)實而細者沉重下降以利便。

便利則腸 自去。

酒炒則膈熱可除。

而肝膽火熄。

生用則實熱堪投。

而腹痛斯愈。

(時珍曰。

仲景治少一陽一症小柴一胡一湯。

太一陽一少一陽一合病下痢黃芩湯。

少一陽一症下後心下滿而不痛瀉心湯並用之。

蓋黃芩味苦氣寒。

色黃而綠。

瀉心火而除脾濕。

俾金不受胃火上刑。

故能救肺。

少一陽一之症。

雖曰病在半表半里。

為胸脅痞滿。

實兼心肺上焦之邪。

心煩喜嘔。

默默不欲飲食。

又兼脾胃中焦之症。

故用黃芩以治手足少一陽一相火。

黃芩亦少一陽一本經藥也。

楊士瀛直指方雲。

柴一胡一退熱。

不及黃芩。

蓋亦不知柴一胡一之退熱。

乃苦以發之。

散火之標也。

黃芩之退熱。

乃寒能勝熱。

折火之本也。

)且得白朮砂仁以安胎。

得濃樸黃連以除腹痛。

得芍葯以治痢。

得柴一胡一以治寒熱往來。

此雖合上與下。

表裡皆治。

而究止為上中二焦除熱與濕之味矣。

(東垣治肺熱。

身如火燎。

煩燥引飲而晝盛者。

宜一味黃芩湯以瀉肺經氣分之火。

方用黃芩一兩。

)但肺虛腹痛屬寒者切忌。

(時珍曰。

肺虛不宜者。

苦寒傷脾胃。

損其母也。

)黃明者良。

中虛者為枯芩。

即片芩。

內實者名條芩。

即子芩。

上行酒炒。

瀉肝膽火。

豬膽汁炒。

山藥龍骨為使。

畏丹皮丹砂。

黃連

(山草)大瀉心火實熱

黃連(專入心。

兼入腸胃脾)。

大苦大寒。

據書所載治功。

備極表著。

且以別錄中有濃腸胃一語。

互為傳播。

以至於今。

謬尤莫辟。

貽害無窮。

詎知黃連止屬瀉心之品。

除濕之味。

(好古曰。

黃連苦燥。

苦入心。

火就燥。

瀉心者。

其實瀉脾也。

實則瀉其子也。

)即雲腸 能止。

口乾能除。

痞滿腹痛能消。

癰疽瘡瘍能愈。

肝虛能鎮。

與夫婦人一陰一蝕。

小兒疳積。

並火眼赤痛。

吐血衄血諸毒等症。

無不由此調治。

亦何莫不因濕一熱火退而言。

豈於濕除火退之外。

尚有治效之著哉!(元素曰。

黃連其用有六。

瀉心臟火。

一也。

去中焦濕一熱。

二也。

諸瘡必用。

三也。

去風濕。

四也。

赤眼暴發。

五也。

止中部見血。

六也。

朱震亨曰。

下痢胃口熱噤口者。

用黃連人參煎湯。

終日呷之。

如吐。

再強飲。

但得一呷下嚥便好。

劉完素曰。

古方以黃連為治痢之最。

蓋治痢惟宜辛苦寒藥。

辛能發散。

開通鬱結。

苦能燥濕。

寒能勝熱。

使氣宣平而已。

諸苦寒藥多洩。

惟黃連黃柏一性一冷而燥。

能降火去濕而能瀉痢。

故治痢以之為君。

杲曰。

凡眼暴發赤腫痛不可忍者。

宜黃連當歸以酒浸煎之。

宿食不消。

心下痞滿者。

須用黃連枳實。

)況此一性一稟純一陰一。

在人腸胃素濃。

挾有燥濕火熱。

服之過多。

尚有偏一性一為害。

而致胃一陽一頓絕。

生氣澌滅。

(宗 曰。

今人多用黃連治痢。

蓋執以苦燥之義。

下俚但見腸虛滲洩。

微似有血。

便即用之。

又罔顧寒熱多少。

惟欲盡劑。

由是多致危困。

時珍曰。

黃連大苦大寒之藥。

用之降火燥濕。

中病即當止。

豈可久服。

使肅殺之令常行。

而伐其生發沖和之氣乎!秦觀與喬希聖論黃連書雲。

聞公以眼疾餌黃連至十數兩。

猶不已。

殆不可也。

醫經有久服黃連苦參反熱之說。

此雖大寒。

其味至苦。

入胃則先歸於心。

久而不已。

心火偏勝則熱。

乃其理也。

)矧有脾一陽一素弱。

因此一言流播。

而可恃為常服者乎?今人一見火熾。

不論是寒是熱。

是虛是實。

輒以取投。

以致偏勝貽患。

暗受夭折。

殊堪歎惜。

(時珍曰。

黃連治目及痢為要藥。

古方治痢。

香連丸用黃連木香。

姜連散用乾薑黃連。

變通散用黃連茱萸。

薑黃散用黃連生薑。

治消渴用酒蒸黃連。

治伏暑用酒煮黃連。

治下血用黃連大蒜。

治肝火用黃連茱萸。

治口瘡用黃連細辛。

皆是一冷一熱。

一一陰一一一陽一。

寒熱互用之意。

而無偏勝之害。

汪昂曰。

黃連瀉心火。

佐以龍膽瀉肝膽火。

白芍瀉脾火。

石膏瀉胃火。

知母瀉腎火。

黃柏瀉膀一胱火。

木通瀉小腸火。

黃芩瀉肺火。

梔子佐之。

瀉大腸火。

黃連佐之。

柴一胡一瀉肝膽火。

黃連佐之。

瀉三焦火。

黃芩佐之。

繡按柴一胡一。

止就肝膽邪郁而言。

若內實火用此。

愈增其害矣。

不可不知。

)出四川。

瘦小狀類鷹爪。

連爪連珠者良。

薑汁炒。

(心火生用。

虛火醋炒用。

膽火豬膽汁炒。

上焦火酒炒。

中焦火薑汁炒。

下焦火鹽水炒。

或童便炒。

食積火黃土炒。

濕一熱在氣分吳茱萸湯炒。

在血分干漆水炒。

眼赤人一乳一炒。

)黃芩龍骨為使。

惡菊花玄參殭蠶白蘚皮。

畏款冬花牛膝。

忌豬肉。

(亦有不忌者。

如髒連丸黃連豬肚丸之類。

一胡一黃連

(山草)大瀉臟腑骨髓一婬一火熱邪

一胡一黃連(專入臟腑骨髓)。

出於波斯國。

近時秦隴南海亦有。

氣味功用。

亦同黃連。

因以連名。

但此一性一專達下。

大伐臟腑骨髓一婬一火熱邪。

凡骨髓勞熱。

五心煩熱。

三消五痔。

一溫一瘧瀉痢惡毒等症。

皆得以治。

(經曰。

心移熱於肺為膈消。

是渴而多飲。

上消肺熱症也。

又曰。

二一陽一結而為消。

是多食善饑。

中消胃熱症也。

渴而小一便數有膏。

為下消腎熱症也。

又按經言痔因飽食。

經脈橫解。

腸 為痔。

又言督脈生病痔漏。

又按書言痔有一牝一痔牡痔脈痔腸痔血痔之分。

皆濕一熱下流傷於血分。

無所施洩。

則一逼一肛一門而為痔腫。

)故同豬胰。

以療楊梅惡瘡。

且同乾薑。

以治小兒果積。

同雞肝以治小兒疳眼。

同烏梅以治小兒血痢。

同甘草豬胰以治霉一瘡。

又治婦人胎蒸。

較之黃連治功同而稍異耳。

但小兒腎臟不足。

脾胃虛寒者。

其切忌焉。

心黑外黃。

折之塵出如煙者真。

畏惡同黃連。

知母

(山草)治肺久伏熱邪以清化

知母(專入肺。

兼入腎)。

辛苦微滑。

能佐黃柏以治膀一胱熱邪。

緣人水腫癃一閉。

本有屬血屬氣之分。

肺伏熱邪。

不能生水。

膀一胱絕其化源。

便秘而渴。

此當清肺以利水者也。

熱結膀一胱。

真一陰一乾涸。

一陽一無以化。

便秘不渴。

此當清膀一胱以導濕者也。

黃柏氣味純寒。

雖能下行以除膀一胱濕一熱。

但肺金不肅。

則化源無滋。

又安能上達於肺而得氣分俱肅乎?知母味辛而苦。

沉中有浮。

降中有升。

既能下佐黃柏以洩腎水。

復能上行以潤心肺。

(汪昂曰。

黃柏入二經一血分。

故二藥必相須而行。

)俾氣清肺肅。

而濕一熱得解。

是以昔人有雲。

黃柏無知母。

猶水母一之無蝦。

誠以見其金水同源。

子母一義。

不可或離之義。

(震亨曰。

小一便不通。

有熱有濕有氣結於下。

宜清宜燥宜升。

又有隔二隔三之治。

如肺不燥但膀一胱熱。

宜瀉膀一胱。

此正治。

如因肺熱不能生水。

則清肺。

此隔二之治。

如因脾濕不運而津不上升。

故肺不能生水。

則燥胃健脾。

此隔三之治。

瀉膀一胱黃柏知母一之類。

清肺車前茯苓之類。

燥脾二術之類。

)故書皆言用此在上則能清肺止渴。

卻頭痛。

潤心肺。

解虛煩喘嗽。

吐血衄血。

去喉中腥臭。

在中則能退胃火。

平消癉。

在下則能利小水。

潤大腸。

去膀一胱肝腎濕一熱。

腰腳腫痛。

並治癆瘵內熱。

一陰一火熱一淋崩渴等症。

若謂力能補一陰一。

則大謬矣。

(補一陰一惟地黃為首。

)景岳謂此一性一最沉寒。

本無生氣。

用以清火則可。

(的解)用以補一陰一。

則何補之有。

第其一陰一柔巽順。

似乎有德。

猶之小人在朝。

國家元氣受其剝削。

而有一陰一移而莫之覺者。

是不可不見之真而辨之早也。

讀此可為妄用知母黃柏一箴。

得酒良。

上行酒浸。

下行鹽水拌。

忌鐵。

青黛

(隰草)大瀉肝經鬱火

青黛(專入肝)。

系藍靛浮沫。

攪澄。

掠出取干而成。

味鹹一性一寒。

色青。

大瀉肝經實火。

及散肝經火郁。

(衍義曰。

一婦患臍腹二一陰一。

遍生濕瘡。

熱癢而痛。

出黃汗。

二便澀。

用鰻鱺松脂黃丹之類塗之。

熱痛愈甚。

其婦嗜酒。

喜食魚蝦發風之物。

乃用馬齒莧四兩。

研爛。

入青黛一兩。

和塗。

熱痛皆去。

仍服八正散而愈。

此中下焦蓄蘊風熱毒氣。

若不出。

當作腸風內痔。

婦不能禁酒物。

果仍發痔。

)故凡小兒風熱驚癇。

疳毒丹熱癰瘡。

蛇犬等毒。

金瘡血出。

噎膈蟲食。

並天行頭痛。

瘟疫熱毒發斑。

吐血咯血痢血等症。

或應作丸為衣。

或用為末干滲。

或同水調敷。

或入湯同服。

或作餅子投治。

(如聖餅子治咯血。

用青黛同杏仁研置柿餅中煨食。

)皆取苦寒之一性一。

以散風郁燥結之義。

即雲功與藍等。

而止血拔毒之功。

與治膈化蠱之力。

似較藍而更勝也。

和溺白 冰片。

吹口疳最妙。

取嬌碧者。

水飛淨鍛石用。

藍靛兼有鍛石。

敷瘡殺蟲最奇。

蠱屬下膈。

非此不除。

藍葉與一莖一。

即名大青。

大瀉肝膽實火。

以祛心胃熱毒。

故於時疾一陽一毒發斑喉痺等症最利。

(斑由裡實表虛而得。

故斑得以透肌。

斑如疹子者其熱輕。

斑如錦紋者其熱重。

斑如紫黑者其熱重而胃爛也。

古治赤斑煩疼。

有犀角大青湯。

)藍子止能解毒除疳。

故於鬼疫蠱毒之症最妙。

龍膽草

(山草)大瀉肝膽實火兼除腎經濕一熱

龍膽草(專入肝膽。

兼入膀一胱腎)。

大苦大寒。

一性一稟純一陰一。

大瀉肝膽火邪。

(時珍曰。

相火寄在肝膽。

有瀉無補。

故龍膽之益肝膽之氣。

正以其能瀉肝膽之邪熱也。

)兼入膀一胱腎經。

除下焦濕一熱。

與防己功用相同。

故書載治骨間寒熱。

驚癇蠱膈。

天行瘟疫。

熱利疸黃。

寒濕腳氣。

(腳氣因足傷於寒濕而成。

但腫而痛者為濕腳氣。

宜清熱利濕搜風。

拘攣枯細。

痛而不腫者名干腳氣。

宜養血潤燥。

)咽喉風痺。

並酒炒。

同柴一胡一則治赤睛 肉。

(汪昂曰。

目疾初起。

宜發散。

忌用涼藥。

)但此苦寒至極。

馮兆張雲其等於嚴冬。

黯淡慘肅。

萬草凋殘。

苦寒伐標。

宜暫而不宜久。

如聖世不廢刑罰。

所以佐德意之無窮。

苟非氣壯實熱者。

率爾輕投。

其敗也必矣!甘草水浸。

暴用。

小豆貫眾為使。

惡地黃。

玄參

(山草)制腎浮游之火攻於咽喉

玄參(專入腎)。

苦鹹微寒。

色黑入腎。

書雖載能壯水。

以制浮游無根之火。

攻於咽喉。

(腎脈貫肝膈。

入肺中。

循喉嚨。

系舌本。

凡腎水虛損。

相火上炎者。

多有喉痺咽腫咳嗽吐血等症。

)謂其腎水受傷。

真一陰一失守。

孤一陽一無根。

發為火病。

得此色黑一性一潤。

微寒以為節制。

則一陽一得一陰一歸。

而咽喉不致腫痛而莫已也。

然此只可暫治。

以熄其火。

非若地黃一性一稟純一陰一。

力能壯水。

以制一陽一光。

即書有言服此玄參。

可以益一精一明目。

消痰除嗽。

及治一切骨蒸傳一屍一發斑。

(發斑有一陰一有一陽一。

此止就一陽一毒言耳。

)懊 煩渴。

瘰 癰疽等症。

皆是從其浮游火熄起見而言。

病無不治。

非真真一陰一虧損。

必借此以為之壯。

(玄參其一性一微寒。

故止可以折火。

不能以滋一陰一。

)若使病非火起。

則服此寒滑之味。

不更使病轉劇乎!是以書載脾虛洩瀉。

服此黑參。

為大忌耳。

蒸過焙用。

勿犯鐵器。

惡黃 山茱姜棗。

反藜蘆。

射干

(毒草)清熱解毒散血消痰

射干(專入心脾肝)。

形如烏羽烏扇。

又以烏羽烏扇為名。

辛苦微寒。

書載解毒。

散血消痰。

然究毒之所胎。

血之所聚。

痰之所積。

又皆因火結聚而成。

(歸到火處為重。

)射干苦能降火。

寒能勝熱。

兼因味辛上散。

俾火降熱除。

而血與痰與毒。

與不因之而平矣。

是以喉痺咽痛。

結核疝瘕。

便毒瘧母等症。

因於老血結於心脾。

痰涎積於太一陰一厥一陰一者。

(肺脾肝。

)無不可以調治。

如金匱之治咳氣之用射干麻黃。

治瘧母鱉甲煎丸用烏扇燒過。

千金之治喉痺用烏扇膏。

(擂汁醋和噙之。

)治便毒之用射干同生薑煎服。

皆取一性一主善降。

功多於上。

服則必瀉之意。

若脾胃虛寒。

切忌。

泔浸煮熟。

炒用。

天門冬

(蔓草)消肺火以為化源之自

天門冬(專入肺)。

甘苦大寒。

據書載瀉肺火及兼補腎。

然究止屬苦寒。

安能滋腎而補水乎?

(的解)所云能補水者。

以肺本清虛。

涼則氣寧而不擾。

熱則氣行而不生。

且肺為腎母。

肺金失養。

則腎亦燥而不寧。

腎氣上攻。

則肺益燥而受克。

而凡咳嗽吐衄。

痰結燥渴。

肺癰肺痿等症。

一靡一不因之畢呈。

(肺癰本於五臟蘊火。

及胃積熱上蒸。

與外感風寒。

內傷營血。

熱結而成。

痿則本於津一液枯竭。

不能上輸於肺。

及風熱傷衛。

而致氣竭力疲。

故癰則為一陽一實。

而痿則為一陰一虛。

癰則邪傷於營。

故唾有血而無沫。

而便多下膿垢。

痿則邪傷於衛。

故唾有沫而無血。

而便多下濁沫。

癰則口中辟闢作燥而渴。

痿則口中不燥而步武喘鳴。

衝擊連聲而痰始應。

癰則胸中隱隱作痛。

痿則胸中不痛而氣餒不振。

癰則脈數而實。

痿則脈數而虛。

癰則宜表宜下。

痿則宜滋宜潤。

治法因於內者。

從內酌治。

因於外者。

從外酌解。

因於虛者。

養血補氣保肺。

因於實者。

豁痰。

開提升降。

)得此清肅之品。

以為化源之自。

則腎未必即補。

而補腎之基。

未必不於所清而先具也。

是以又雲補腎。

但其一性一滑利。

脾胃虛寒。

及無熱而洩者最忌。

(苦洩熱。

寒勝熱。

若無熱而洩。

則不得用。

)取肥一大明亮者良。

去心皮。

酒蒸用。

地黃貝母為使。

惡鯉魚二冬。

熬膏良。

牡丹皮

(芳草)瀉腎血分實熱治無汗骨蒸

牡丹皮(專入心腎肝)。

辛苦微寒。

能入手少一陰一心足少一陰一腎足厥一陰一肝。

以治三經一血中伏火。

時珍曰。

伏火即一陰一火也。

一陰一火即相火也。

相火熾則血必枯必燥必滯。

與火上浮而見為吐為衄。

(汪昂曰。

血屬一陰一。

本靜。

因相火所一逼一。

故越出上竅。

)虛損與風與痰與火相摶。

而見五癆驚癇螈 。

(螈則筋急而縮。

則筋緩而伸。

或伸或縮。

手如拽鋸。

謂之螈 。

即俗所謂為搐驚。

則外有所觸。

心無所主。

癇則卒然昏僕。

身軟吐痰。

時發時止。

五癆。

一曰志癆。

二曰心癆。

三曰思癆。

四曰憂癆。

五曰疫癆。

)瘀結而見瘡瘍癰毒產難。

並無汗骨蒸。

(一陰一虛又兼邪郁。

故見無汗骨蒸。

)用此不特味辛而散血中之實熱。

且有涼相火之神功。

世人專以黃柏治相火。

而不知丹皮之功更勝。

蓋黃柏惡寒而燥。

初則傷胃。

久則敗一陽一。

苦燥之一性一徒存。

而補一陰一之功絕少。

丹皮赤色象離。

能瀉一陰一中之火。

使火退而一陰一生。

所以入足少一陰一而佐滋補之用。

較之黃柏。

不啻霄壤矣。

張元素曰。

丹皮治無汗之骨蒸。

地骨皮治有汗之骨蒸。

神不足者手少一陰一心。

志不足者足少一陰一腎。

(仲景)腎氣丸用丹皮。

治神志不足也。

(內經曰。

水之一精一為志。

故腎藏志。

火之一精一為神。

故心藏神。

)但補一性一少而洩一性一多。

凡虛寒血崩。

經行過期不盡者。

為並禁焉。

赤者利血。

白者兼補氣。

酒拌蒸用。

忌蒜一胡一荽。

伏砒。

黃柏

(喬木)大瀉腎火及除膀一胱濕邪

黃柏(專入腎。

兼入膀一胱)。

昔人同知母用於六味丸中。

名為知柏八味丸。

又同知柏各一兩。

酒洗焙研。

入桂。

名為滋腎丸。

(時珍曰。

知佐黃柏。

滋一陰一降火。

有金水相生之義。

古雲黃柏無知母。

猶水母一之無蝦也。

蓋黃柏能制命門膀一胱一陰一中之火。

知母能清肺金。

滋腎水之化源。

)謂其可滋真一陰一。

此說一出。

而天下翕然宗之。

以至於今。

牢不可破。

詎知黃柏一性一稟至一陰一。

味苦一性一寒。

行隆冬肅殺之令。

故獨入少一陰一。

入膀一胱。

(好古曰。

黃芩梔子入肺。

黃連入心。

黃柏入腎燥濕。

所歸各從其類也。

震亨曰。

火有二。

君火者人火也。

心火也。

可以濕伏。

可以水滅。

可以直折。

黃連之屬可以制之。

相火者天火也。

龍雷之火也。

一陰一火也。

不可以水濕折之。

當從其一性一而伏之。

惟黃柏之屬可以降之。

)凡人病因火亢而見骨蒸勞熱。

目赤耳鳴。

消渴便閉。

及濕一熱為病而見諸痿癱瘓。

(癱瘓本有氣虛血虛脾虛腎虛濕痰死血之別。

但因熱傷血。

血不養筋。

而致 短而拘。

濕則傷筋。

筋不束骨而致弛長而痿。

宜用蒼朮黃柏。

名二妙散以治。

)水利。

黃膽水腫。

(杲曰。

長安王善夫病小一便不通。

漸成中滿。

腹堅如石。

腳腿裂破出一水。

雙睛凸出。

飲食不下。

痛苦莫可名狀。

治通利小一便滲洩之藥。

服遍矣。

予診之曰。

此乃奉養太過。

膏粱積熱。

損傷腎水。

致膀一胱久而乾枯涸。

小一便不化。

火又逆上而為嘔噦。

難經所謂關則不得小一便。

格則吐逆者。

遂處以北方大苦寒之劑。

黃柏知母各一兩。

酒洗焙研。

入桂一錢為引。

為丸。

每服二百丸。

少焉前一陰一如刀刺火燒。

湧如瀑泉一湧一出。

一床一下成流。

顧盼之間。

腫脹消散矣!)痔血瘍風。

漏下赤白。

(皆濕一熱為病。

)與夫諸痛瘡癢。

蛔蟲內攻。

(外台治口舌生瘡。

用黃柏含之良。

深師用蜜漬取汁含之。

吐蛔。

寇氏衍義治心脾有熱。

舌頰生瘡。

用蜜炙黃柏青黛各一分為末。

入生龍腦一字摻之吐涎。

越筵散用黃柏細辛等分為末摻。

或用黃柏乾薑等分亦良。

但用良藥不效者。

須察脈症。

或因中氣不足。

虛火上炎。

宜用參術甘草乾薑附子之類。

或噙官桂引火歸元。

)診其尺果洪大。

按之有力。

可炒黑暫用。

使其濕一熱順流而下。

一陰一火因爾潛伏。

則一陰一不受煎熬。

而一陰一乃得長矣。

非謂真一陰一虛損。

服此即有滋潤之力也。

(發明曰。

非真能補也。

腎苦燥。

急食辛以潤之。

腎欲堅。

急食苦以堅之也。

相火退而腎固。

則無狂蕩之患矣。

按腎本屬水。

虛則熱。

心本屬火。

虛則寒。

)故於實熱實火則宜。

(時珍曰。

東垣丹溪皆以黃柏為滋腎降火要藥。

上古所未言也。

蓋氣為一陽一。

血為一陰一。

邪火煎熬。

則一陰一血漸涸。

故一陰一虛火動之病須之。

然必少壯氣盛能食者。

用之相宜。

)而於虛熱虛火。

則徒有損而無益。

(時珍曰。

若中氣不足,而邪火熾盛者。

久服則有寒中之變。

近時虛損及縱一欲求嗣之人。

用補一陰一藥。

往往以此二味為君。

日日服餌。

降令太過。

脾胃受傷。

真一陽一暗損。

一精一氣不暖。

致生他病。

蓋不知此苦寒而滑洩。

且苦味久服。

有反從火化之害。

故葉氏醫學統旨有四物加知母黃柏。

久服傷胃不能生一陰一之戒。

汪昂曰。

按火有虛火實火燥火濕火相火鬱火之異。

虛火宜補。

實火宜瀉。

燥火宜滋潤。

鬱火宜升發。

濕火由濕郁為熱。

多病 腫。

經所謂諸腹脹一大。

皆屬於熱。

諸病 腫。

皆屬於火是也。

宜利濕清熱而兼補脾。

相火寄於肝腎。

乃龍雷之火。

非苦寒所能勝。

宜滋腎養血。

壯水之主。

以制一陽一光。

又按諸病之中。

火症為多。

有本經自病者。

如忿怒生肝火。

焦思生心火之類是也。

有子母相剋者。

如心火克肺金。

肝火克脾土之類是也。

有臟腑相移者。

如肺火咳嗽。

久則移熱於大腸而洩瀉。

心火煩焦。

久則移熱於小腸而為淋閉之類是也。

又有別經相移者。

有數經合病者。

當從其重者而治之。

)奈今天下人。

不問虛實。

竟有為去熱治勞之妙藥。

而不知一陰一寒之一性一。

能損人氣。

減人食。

命門真元之火。

一見而消亡。

脾胃營運之職。

一見而沮喪。

元氣既虛。

又用苦寒。

遏絕生機。

莫此為甚。

川產肉濃色深者良。

生用降實火。

蜜炙則不傷胃。

炒黑能止崩帶。

酒制治上。

蜜制治中。

鹽制治下。

桑白皮

(灌木)瀉肺火利水通氣

桑白皮(專入肺。

)辛甘一性一寒。

善入肺中氣分。

利水。

除痰洩氣。

緣氣與水與痰。

止屬病標。

其氣逆不利。

與水飲膠結。

未有不因火結而成。

(羅謙甫曰。

是瀉肺中火邪。

非瀉肺氣也。

火與元氣不兩立。

火去則氣得安矣。

)久而不治。

則瘀結便秘。

喘嗽胸滿。

唾血口渴。

水腫臚脹。

一靡一不色一色而見。

桑白皮辛甘而寒。

能於肺中治火利水。

俾火去而水自消。

水去而火即滅。

而氣因爾而治。

(時珍曰。

桑白皮長於利小水。

乃實則瀉其子也。

故肺中有水氣。

及肺火有餘者宜之。

十劑雲。

燥可去濕。

桑白皮赤小豆之屬是也。

宋醫錢乙治肺氣熱盛。

咳嗽而後喘。

面腫身熱。

瀉白散。

用桑白皮炒一兩。

地骨皮焙一兩。

甘草炒半兩。

每服一二錢。

入粳米百粒。

水煎。

食後一溫一服。

桑白皮地骨皮皆能從小一便去。

甘草而緩中。

粳米清肺而養血。

此乃瀉肺諸方之準繩也。

)至書有雲。

能補元氣之不足。

不過雲其氣得自安。

若以甘寒之味可以補氣。

則當置甘一溫一於何地乎?況本草十劑篇雲。

燥可去濕。

桑白皮赤小豆之屬是也。

故濕則為重。

宜燥劑以除之。

(燥字從濕去重除之後而言。

勿泥燥一熱之燥看。

)但此一性一寒而裂。

(其裂亦作寒裂。

)雖有甘味。

不能以制。

故古人有戒勿多用之條。

及肺虛火衰水涸風寒作嗽者。

為切忌焉。

為線可縫金瘡。

刮去皮取白。

或恐瀉氣。

蜜炙用。

續斷桂心為使。

忌鐵。

桑乃箕木之一精一。

其木能開關利水。

扎把燃火。

則能去風除痺。

故煎藥熬膏宜用。

(時珍曰。

煎藥用桑者。

取其能利關節。

除風寒濕痺諸痛也。

觀靈樞經治寒痺內熱。

用桂酒法。

以桑炭炙布巾。

熨痺處。

治口僻用馬膏法。

以桑鉤鉤其口。

及坐桑灰上。

皆取此意也。

又癰疽發背不起發。

或瘀肉不腐潰。

及一陰一瘡瘰 。

流注 瘡。

頑瘡惡瘡。

久不愈者。

用桑木炙法。

未潰則拔毒止痛。

已潰則補接一陽一氣。

亦取桑通關節。

去風寒。

火一性一暢達。

出郁毒之意。

其法以干桑木劈成細片。

扎作小把。

燃火吹息炙患處。

每吹炙片時。

以瘀肉腐動為度。

內服補托藥。

誠良方也。

)桑椹甘涼色黑。

治能除熱養一陰一止瀉。

烏須黑髮。

(月令雲。

四月宜飲桑椹酒。

能理百種風。

又椹可以汁熬燒酒。

藏之經年。

味力愈佳。

)桑耳散血除瘀。

破症攻瘕。

桑葉清肺瀉胃。

涼血燥濕。

去風明目。

(聖濟錄治吐血不止。

晚桑葉焙研。

涼茶服三錢。

只一服止。

後用補肝肺藥。

千金方治頭髮不長。

用桑葉麻葉煮泔水沐之。

七次可長數尺。

集簡治風眼下淚。

用臘月不落桑葉煎湯。

日日一溫一洗。

或入芒硝。

扶桑丸除風濕。

烏須明目。

用黑芝麻同桑葉等分為丸。

震亨曰。

經霜桑葉研末。

米飲服。

止盜汗。

梔子

(灌木)治心肺熱邪曲屈下行

梔子(專入心肺)。

味苦大寒。

輕飄象肺。

色赤入心。

書言能瀉心肺熱邪。

使之屈曲下從小一便而出。

(肺清則氣化行。

而膀一胱津一液。

亦得由氣化而化。

故曰能利小一便。

究之皆瀉肺心藥耳。

)而三焦之鬱火以解。

熱厥心痛以平。

(心痛因熱。

治當用此。

但丹溪謂心痛久則郁而成熱。

此止就其大勢論耳。

若使痛喜手按。

及痛喜飲熱湯。

其痛雖久。

豈可以作熱治乎?仍當以髒之一陰一陽一及今所見之兼症兼脈。

以分病之是寒是熱。

藥之宜一溫一宜涼。

則得之矣。

不可以痛久成熱為泥。

)吐衄血淋血痢之病以息。

(梔子止治熱郁之血耳。

若經寒而血不歸。

不可妄用。

本草匯曰。

治實火之血。

順氣為先。

氣行則血自歸經。

治虛火之血。

養正為先。

氣壯則能自攝血。

繡竊見今醫士。

不論寒熱虛實。

但見病血。

即作熱治。

妄用梔連芩柏。

殊為可惜。

且能治心煩懊。

五黃五一淋。

亡血津枯。

口噤目赤風瘡等症。

此數語業已道其大要矣。

然更就其輕清以推。

則浮而上者其治亦上。

故能治心肺之火。

而凡在上而見消渴煩燥。

懊 不眠。

頭痛目赤腫痛等症。

得此以除。

(煩屬氣。

燥屬血。

仲景梔子豉湯用梔子以治肺煩。

用香豉以治腎燥。

又用梔子作吐藥。

以散在膈之邪。

即經所謂高者因而越之是也。

故梔豉湯吐虛煩客熱。

瓜蒂散吐痰食宿食。

)就其味苦而論。

則苦而下者。

其治亦下。

故能瀉肝腎膀一胱之火。

而凡在下而見淋閉便結。

疸黃疝氣。

吐衄血痢。

損傷血瘀等症。

得此以洩。

(易簡方治衄血不止。

用山梔子燒灰吹之。

屢效。

普濟方治小一便不通。

用梔子仁十四個。

獨蒜頭一個。

食鹽少許。

搗貼臍及囊。

良久即通。

怪症奇方治吃飯直出。

用梔子二十四個。

微炒去皮。

水煎服。

食療本草治下痢鮮血。

用梔子仁燒灰。

水服一錢匙。

繡按此惟實邪實熱則宜耳。

)惟其氣浮。

故仲景用此以吐上焦之痰滯。

惟其味苦能降。

故丹溪用此以降內郁之邪耳!但治上宜生。

治下宜炒宜黑。

雖其上下皆入。

而究則由自肺達下。

故能旁及而皆治者也。

此惟實邪實熱則宜。

若使並非實熱。

概為通用。

恐不免有損食洩瀉之虞矣。

生用。

炒黑止血。

薑汁炒止煩嘔。

內熱用仁。

表熱用皮。

地骨皮

(灌木)入肺降火入腎涼血涼骨

地骨皮(專入肺腎。

)即枸杞根也。

味甘氣寒。

雖與丹皮同治骨蒸之劑。

但丹皮味辛。

能治無汗骨蒸。

此屬味甘。

能治有汗骨蒸。

且丹皮原屬入血散瘀之品。

汗者血也。

無汗而見血瘀。

則於辛於寒最宜。

若有汗骨蒸而更用以丹皮辛散。

不竟使奪汗無血乎?經曰。

熱一婬一於內。

瀉以甘寒。

地骨皮是也。

按地骨皮入肺降火。

入腎涼血涼骨。

凡五內熱一婬一。

而見肌肉潮熱。

二便癃一閉。

胸脅痛楚。

與夫於頭而見風痛不休。

(外感之風宜散邪。

內生之風宜清熱。

熱除而風自熄。

)於表而見潮熱無定。

(是內熏蒸而達於表。

朱二允曰。

能退內潮。

人所知也。

能退外潮。

人實不知。

病或風寒散而未盡。

作潮往來。

非柴葛所能治。

用地骨皮走表又走裡之藥。

消其浮游之邪。

服之未有不愈者。

特表而出之。

)於肺而見消渴咳嗽不寧。

(腎火上蒸。

)一靡一不用此解除。

今人但知芩連以治上焦之火。

知柏以治下焦之火。

而不知地骨皮之甘淡微寒。

深得補一陰一退熱之義矣。

時珍常以青蒿佐此退熱。

屢有殊功。

李東垣曰。

地為一陰一。

骨為裡。

皮為表。

服此既治內熱不生。

而於表裡浮游之邪。

無有不愈。

此為表裡上下皆治之藥。

而於下為尤切焉。

但脾胃虛寒者禁服。

(汪昂曰。

腸滑者忌枸杞子。

中寒者忌地骨皮。

掘鮮者同鮮小薊煎濃汁。

治下疳甚妙。

)甘草水浸用。

枇杷葉

(山果)瀉肺降氣

枇杷葉(專入肺)。

味苦氣平。

諸書皆言瀉肺治嗽。

緣嗽多由胃氣不和。

肺氣不順。

以致火氣痰塞。

因而咳嗽不已。

丹溪雲。

氣有餘便是火。

火起則痰生。

服此味苦而平。

則肺金清肅。

而氣不得上逆而順矣!氣順則痰與火皆順。

(痰氣火同為一類。

)而逆者不逆。

嘔者不嘔。

咳者不咳。

渴者不渴。

是以昔人用此。

合以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皮木通等分。

大黃減半。

蜜丸。

以治肺熱火嗽。

身如火炎。

令其食後夜臥含化一丸。

劑未終而病即愈。

則知此為清肺治火止嗽之要劑也。

取葉干重三錢者為氣足。

拭淨一毛一。

以免射肺作咳。

鹽或姜炙。

或蜜炙。

各依方用。

茶茗

(味)清胃腎火

茶茗(專入胃腎)。

大者為茗。

小者為茶。

茶稟天地至清之氣。

得春露以培。

生意克足。

纖芥滓穢不受。

味甘氣寒。

故能入肺清痰利水。

入心清熱解毒。

是以垢膩能滌。

炙爆能解。

凡一切食積不化。

(屬滯。

屬濕。

)頭目不清。

(屬熱。

)痰涎不消。

二便不利。

消渴不止。

及一切便血吐血衄血血痢。

火傷目疾等症。

服之皆能有效。

(湯液雲。

茶苦寒下行。

如何是清頭目。

蒙筌曰。

熱下降。

則上自清矣。

)但熱服則宜。

冷服聚痰。

多服少睡。

(損神。

)久服瘦人。

(傷一精一。

)至於空心飲茶。

既直入腎削火。

復於脾胃生寒。

(一陽一髒服之無礙。

一陰一髒服之不宜。

萬不宜服。

茶之產處甚多。

有以一陽一羨名者。

謂之真巖茶。

治能降火以清頭目。

有以臘茶名者。

以其經冬過臘。

佐劉寄一奴一治便血最效。

有以菘蘿名者。

是生於徽。

專於化食。

有以日鑄名者。

生於浙紹。

專於清火。

有以建茶名者。

生於閩地。

專於辟瘴。

有以苦丁名者。

產於六一合。

專於止痢。

有以普洱名者。

生於滇南。

專於消食辟瘴止痢。

至於蒙山。

世所罕有。

且有許多偽充。

真偽莫辨。

然大要總屬導痰宣滯之品。

(茶與生薑同煎。

名姜茶散。

能治赤白痢。

蓋茶助一陰一。

姜助一陽一。

合用使其寒熱平調。

)雖一日之利暫快。

而終身之累斯大。

損多益少。

服宜慎矣。

犀角

(獸)清胃大熱兼涼心血

犀角(專入胃。

兼入心)。

苦鹹大寒。

功專入胃清熱。

及入心涼血。

蓋胃為水穀之海。

無物不受。

口鼻為一陽一明之竅。

凡毒邪必先由於口鼻而入。

以至及於一陽一明胃腑。

(時珍曰。

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

風邪熱毒。

必先干之。

飲食藥物。

必先入胃。

)犀角為神靈之獸。

食百草之毒。

及眾木之棘。

角尖一精一力盡聚。

用此苦寒之一性一。

使之專入一陽一明。

以清諸熱百毒也。

熱邪既去。

心經自明。

所以狂言妄語。

熱毒癰腫。

驚煩目赤。

吐血衄血蓄血。

時疫斑黃。

痘瘡黑陷等症。

無不由於入胃入心。

散邪清熱。

涼血解毒之功也。

然痘瘡心火。

初用不無冰伏之虞。

後用不無引毒入心之患。

故必慎用。

始無礙耳。

至於蠱毒之鄉。

遇有飲食。

以犀箸攪之。

有毒則生白沫。

無毒則無。

若雲可以發表取汗。

則必毒熱閉表。

合以升發等味同投。

則見魄汗淋一漓。

若微毒單用。

則不及矣。

鎊成以熱掌摸之。

香者真。

(尤須烏而光潤。

)不香者假。

成器多被蒸煮無力。

入湯劑磨汁。

入丸劑銼細。

納懷中待熱。

搗之立碎。

升麻為使。

忌鹽。

羚羊角

(獸)專瀉肝火兼清心肺

羚羊角(專入肝。

兼入心肺)。

苦鹹大寒。

功專入肝。

兼入心肺二經。

考書所論主治。

多屬冗統。

惟李時珍剖晰甚明。

言羊火畜也。

而羚羊則屬木。

故其角入厥一陰一肝經甚捷。

同氣相求也。

肝主木。

開竅於目。

其發病也。

目暗障翳。

而羚羊角能平之。

肝主風。

在合為筋。

其發病也。

小兒驚癇。

婦人子癇。

大人中氣搐搦。

及筋脈攣急。

歷節掣痛。

而羚羊角能舒之。

魂者肝之神也。

發病則驚駭下寧。

狂越僻謬。

魘寐卒死。

而羚羊角能安之。

血者肝之髒也。

發病則瘀滯下注。

疝痛毒痢。

瘡腫瘰 。

產後血氣。

而羚羊角能散之。

相火寄於肝膽。

在氣為怒。

病則煩懣氣逆。

噎塞不通。

寒熱及傷寒伏熱。

而羚羊角能降之。

羚之一性一靈。

而筋骨之一精一在角。

故又能辟惡而解諸毒。

碎佛牙而燒煙。

走蛇虺也。

本經別錄甚著其功。

而近俗罕能發揚。

惜哉!時珍之論如此。

但此雖能清肝及肺。

若使過用久用。

則更有伐生之氣耳。

多兩角。

一角者勝。

(若一邊有節而疏。

乃山驢山羊。

非羚羊也。

)銼研極細。

或磨用。

人中白

(人)瀉肝膀一胱火

人中白(專入肝膀一胱)。

即溺白 之物。

故以白名。

味鹹氣平。

能瀉肝經膀一胱火邪。

使之盡從小一便而出。

蓋膀一胱系溺白之故道。

用此正以由其故道耳。

今人病口舌諸瘡。

用之有效。

降火之驗也。

(張杲醫說雲。

李士常苦鼻衄。

僅存喘一息。

張思順用人中白散。

即時血止。

又延陵鎮官魯棠鼻衄如傾。

白衣變紅。

頭空空然。

張潤之用人中白藥。

治之即止。

並不再作。

此皆散血之驗也。

)故可以治癆熱消渴。

痘瘡倒陷。

牙疳口瘡等症。

但僅堪以滌熱清火。

而不可以言補耳。

研用。

(刮取白。

新瓦上 。

童便

(人)清火降血

童便(專入膀一胱。

兼入肺胃肝心)。

系孩童津一液濁氣。

滲入膀一胱而出。

味鹹氣寒無毒。

為除癆熱骨蒸。

咳嗽吐血。

婦人產後血衄暈悶絕之聖藥。

褚澄遺書雲。

降火甚速。

降血甚神。

飲溲溺百不一死。

非真不死。

甚言功力之優也。

(又言人喉有竅。

則咳血殺人。

喉不停物。

毫髮必咳。

血既滲入。

愈滲愈咳。

愈咳愈滲。

)經雲。

飲入於胃。

游溢一精一氣。

上輸於脾。

脾氣散一精一。

上歸於肺。

通調水道。

下輸膀一胱。

故人服小一便入胃。

亦隨脾之氣上歸於肺。

下通水道而入膀一胱。

乃尋其舊路也。

故能治肺病引火下行。

凡人一精一氣清者為氣。

濁者為血。

濁之清者為津一液。

濁之濁者為小一便。

與血同類也。

故味鹹而走血。

鹹寒能伏虛熱。

使火不上炎。

血不妄溢。

是以能療諸血證也。

凡人久嗽失音。

勞渴煩燥。

吐衄損傷。

皮膚皴裂。

人咬火燒。

絞腸痧痛。

難產胞衣不下。

法當乘熱飲之。

(薛已雲。

予在居庸。

見覆車被傷七人。

仆地吟呻。

俱令灌此。

皆得無事。

凡一切傷損。

不問壯弱。

及有無瘀血。

俱宜服此。

若脅脹。

或作痛。

或發一熱煩燥口渴。

惟服此一味。

勝似他藥。

他藥雖效。

恐有瘀血。

反致誤人。

童便不動臟腑。

不傷氣血。

萬無一失。

軍中多用此。

屢試有效。

)蓋熱則尚存真氣。

其行自速。

冷則惟有鹹味寒一性一矣。

若救一陰一卻癆。

必以童便為優。

蓋取混元之氣。

清純而不淆雜耳!(但胃寒食少者切忌。

)今人類用秋石。

雖亦能入腎除熱。

但經水澄火煉。

真元之氣全失。

其功不及童便多矣。

況多服久服。

則鹹能走血。

令血凝氣滯為病。

矧有一陽一氣素虛。

食少腸滑者。

其可用之為治乎?取童子十歲以下。

相火未動。

不食葷腥酸鹹者佳。

去頭尾。

取中間一節。

清徹如水者用。

痰用薑汁。

瘀用韭汁。

冬月用湯一溫一之。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本草求真
凡例上編上編 卷一·補劑-溫中上編 卷一·補劑-平補上編 卷一·補劑-補火上編 卷一·補劑-滋水上編 卷一·補劑-溫腎上編 卷二·收澀-溫澀上編 卷二·收澀-寒澀上編 卷二·收澀-收斂上編 卷二·收澀-鎮虛上編 卷三·散劑-散寒上編 卷三·散劑-驅風上編 卷三·散劑-散濕上編 卷三·散劑-散熱上編 卷三·散劑-吐散上編 卷三·散劑-溫散上編 卷三·散劑-平散上編 卷四·瀉劑-滲濕上編 卷四·瀉劑-瀉濕上編 卷四·瀉劑-瀉水上編 卷四·瀉劑-降痰上編 卷四·瀉劑-瀉熱上編 卷四·瀉劑-瀉火上編 卷四·瀉劑-下氣上編 卷四·瀉劑-平瀉上編 卷五·血劑-溫血上編 卷五·血劑-涼血上編 卷五·血劑-下血上編 卷六·雜劑-殺蟲上編 卷六·雜劑-發毒上編 卷六·雜劑-解毒上編 卷六·雜劑-毒物上編 卷七·食物-簡介上編 卷七·食物-面上編 卷七·食物-稻米上編 卷七·食物-稷上編 卷七·食物-粟米上編 卷七·食物-黑大豆上編 卷七·食物-黃大豆上編 卷七·食物-蠶豆上編 卷七·食物-白豆上編 卷七·食物-豌豆上編 卷七·食物-豇豆上編 卷七·食物-豆腐上編 卷七·食物-豆醬上編 卷七·食物-芹菜上編 卷七·食物-胡蘿蔔上編 卷七·食物-芥菜上編 卷七·食物-茼蒿上編 卷七·食物-蕹菜上編 卷七·食物-油菜上編 卷七·食物-白菘菜上編 卷七·食物-莧菜上編 卷七·食物-菠上編 卷七·食物-苦菜上編 卷七·食物-白苣上編 卷七·食物-萵苣上編 卷七·食物-菜上編 卷七·食物-匏瓠上編 卷七·食物-南瓜上編 卷七·食物-茄子上編 卷七·食物-胡瓜上編 卷七·食物-苦瓜上編 卷七·食物-越瓜上編 卷七·食物-甜瓜上編 卷七·食物-絲瓜上編 卷七·食物-冬瓜上編 卷七·食物-醬瓜上編 卷七·食物-芋子上編 卷七·食物-諸筍上編 卷七·食物-李上編 卷七·食物-青桃上編 卷七·食物-青梅上編 卷七·食物-楊梅上編 卷七·食物-栗上編 卷七·食物-橄欖上編 卷七·食物-枇杷上編 卷七·食物-花生上編 卷七·食物-烏芋上編 卷七·食物-橘穰上編 卷七·食物-菱角上編 卷七·食物-香蕈上編 卷七·食物-木耳上編 卷七·食物-蘑菇上編 卷七·食物-雉上編 卷七·食物-雁上編 卷七·食物-鵝上編 卷七·食物-鳧上編 卷七·食物-鷓鴣上編 卷七·食物-竹雞上編 卷七·食物-斑鳩上編 卷七·食物-貓上編 卷七·食物-鰣魚上編 卷七·食物-鰱魚上編 卷七·食物-魚上編 卷七·食物-鯇魚上編 卷七·食物-鰷魚上編 卷七·食物-鱖魚上編 卷七·食物-白魚上編 卷七·食物-青魚上編 卷七·食物-鯊魚上編 卷七·食物-紙魚上編 卷七·食物-石斑魚上編 卷七·食物-鰍魚上編 卷七·食物-鮫魚上編 卷七·食物-烏賊魚上編 卷七·食物-鱔魚上編 卷七·食物-鮑魚上編 卷七·食物-鰻鱺魚上編 卷七·食物-海上編 卷七·食物-蟶上編 卷七·食物-蛙上編 卷七·食物-鱉肉下編 卷八·主治上-臟腑病症主藥下編 卷九·主治下-六淫病症主藥下編 卷九·主治下-風下編 卷九·主治下-暑下編 卷九·主治下-濕下編 卷九·主治下-燥下編 卷九·主治下-火下編 卷九·主治下-熱下編 卷九·主治下-痰下編 卷九·主治下-氣下編 卷九·主治下-血下編 卷九·主治下-積下編 卷九·主治下-痛下編 卷九·主治下-消渴下編 卷十·總義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