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求真
上編 卷五·血劑-涼血
血寒自當用一溫一。
血熱自當用涼。
若使血寒不一溫一。
則血益寒而不流矣。
血熱不涼。
則血益結而不散矣。
故即為通滯活瘀之謂。
而涼血亦為通滯活瘀之謂也。
第書所載涼血藥味甚多。
然不辨晰明確。
則用多不合。
如血閉一經阻。
治不外乎紅花。
毒閉不解。
治不外乎紫草。
此定法也。
然有心胃熱極。
症見吐血。
則又不得不用犀角。
心脾熱極。
症見喉痺。
不得不用射干。
肝胃熱極。
症見嘔吐血逆。
不得不用茅根。
腸胃熱極。
症見便血。
不得不用槐角地榆。
心經熱極。
症見驚惕。
不得不用辰砂。
且癰腫傷骨。
血瘀熱聚。
無名異宜矣。
毒盛痘閉。
干紅晦滯。
豬尾血宜矣。
目盲翳障。
血積上攻。
夜明沙谷一精一草青魚膽宜矣。
瘀血內滯。
關竅不開。
發余宜矣。
肝木失制。
嘔血過多。
側柏葉宜矣。
火伏血中。
肺癰失理。
凌霄花宜矣。
肝胃血燥。
一乳一癰淋閉。
蒲公英宜矣。
至於腸紅脫一肛一。
血出不止。
則有炒卷柏可治。
血瘕疝痺。
經閉目赤。
則有赤芍葯可治。
諸血通見。
上溢不下。
則有生地黃可治。
心腎火熾。
血隨火逆。
則有童便可治。
肝腎火起。
骨蒸血結。
則有童便可治。
其他崩帶驚癇。
噎膈氣逆之有賴於代赭石。
濕一熱下注。
腸胃痔漏之有賴於刺 皮。
血瘀淋滴。
短澀溺痛之有賴於琥珀。
心肝熱極。
惡瘡目翳之有賴於龍膽。
齒動須白。
火瘡紅髮之有賴於旱蓮草。
亦何莫不為通瘀活血之品?但其諸藥一性一寒。
則凡血因寒起。
當知所避。
慎不可妄見血閉。
而即用以苦寒之味以理之也。
生地黃
(隰草)解熱
生地黃(專入心肝腎。
兼入小腸)。
一性一未蒸焙。
掘起即用。
甘苦大寒。
故書皆載其一性一鮮補。
但入手少一陰一心足少一陰一腎足厥一陰一肝。
並足太一陰一脾手太一陽一小腸。
力專清熱。
消瘀。
(錢仲一陽一導赤散。
生地與木通同用。
能瀉丙丁之火。
別錄治婦人崩中血不止。
及產後血上薄心。
胎動下血。
鼻衄吐血。
皆搗汁飲之。
)故凡吐血咯血。
衄血畜血溺血。
崩中帶下。
審其症果因於熱成者。
無不用此調治。
(血出於鼻。
是由清道。
血出於口。
是出濁道。
血出於咳於衄。
是由於肺。
血見於嘔。
是出於肝。
血見於吐。
是出於胃。
血由痰涎而帶。
是出於脾。
血見於咯。
是出於心。
血見於唾。
是出於腎。
血由耳出。
其名曰 。
血由鼻出。
其名曰衄。
血由肌膚而出。
其名曰血汗。
血由口鼻俱出。
其名曰大衄。
皆當詳其虛實以治。
)並或傷寒一陽一強。
痘症毒盛血燥。
與折跌傷筋而見血瘀血痺之症者。
無不採其同入。
以為活血生新之用。
第書有言服此長肉生肌。
止是熱除血活以後長養之語。
久服輕身不老。
止是病去身安力健之詞。
未可因此認為辟榖成仙屬實也。
若使血因寒滯。
而猶用以生地。
不更使寒益甚。
而血愈出不返乎!掘生肥一大者。
洗淨搗汁以飲。
或用酒制。
以免傷胃。
忌鐵。
紅花
(隰草)通瘀
紅花(專入心包肝)。
辛苦而一溫一。
色紅入血。
為通瘀活血要劑。
(血之下而清者。
營虛有熱。
血之下而濁者。
熱與濕蒸。
血色鮮者屬火發。
血色黑者屬血燥極。
血與洩物並下者。
屬有積。
或因脈絡受傷。
血從尿出者。
屬一陰一虛火動。
或因房勞過度。
營血妄行。
血色黑黯。
面色枯白。
尺脈沉遲者。
屬下元虛寒。
一陽一虛一陰一走。
嘔吐而見血色紫凝者。
屬熱甚銷鑠。
故見稠濁。
熱甚水化。
故血見黑而紫。
血從汗者屬火。
喜傷心。
喜則氣散。
故血隨氣以行。
血在糞前者為近血。
其血由於大腸。
血在糞後者為遠血。
其血自於肺胃。
由氣虛腸薄。
故血滲入而下出也。
血自口鼻上出。
為一陽一盛一陰一衰。
有升無降。
)蓋血生於心包。
藏於肝。
屬於沖任。
一有外邪內侵。
則血滯而不行。
紅花汁與血類。
故凡血燥而見喉痺不通。
痘瘡不起。
肌膚腫痛。
(因血熱血瘀。
作腫作痛。
)經閉便難。
(經閉本有血滯血枯之分。
但此止就血滯論。
)血暈口噤。
子死腹中。
治當用此通活。
(時珍曰。
紅花汁與之同類。
故能行男子血脈。
女子經水。
多則行血。
少則養血。
按養 漫筆雲。
新昌徐氏婦病產暈已死。
但胸膈微熱。
有名醫陸氏曰。
血悶也。
得紅花數十斤乃可活。
遂亟購得。
以大鍋煮湯。
盛二桶於窗格之下。
畀婦寢其上熏之。
湯冷再加。
少傾指動。
半日乃蘇。
)但用不宜過多。
少用則合當歸能生。
多用則血能行。
過用則能使血下行不止而斃。
胭脂系紅花染出。
可治小兒 耳。
(紅藍花三錢半。
枯礬五錢。
為末。
以綿杖繳淨吹之。
無花則用枝葉。
一方去礬。
)並解痘瘡毒腫。
(有痘瘡挑破。
以油胭脂敷之良。
)
紫草
(山草)入心包肝解毒
紫草(專入心包肝)。
甘鹹氣寒。
色紫質滑。
專入厥一陰一血分。
血涼則九竅通。
二便利。
故凡血熱毒閉。
而見心腹急痛。
水腫不消。
五疸 癬惡瘡。
及痘瘡血熱毒盛。
二便閉澀者。
治當用此。
俾血得寒而涼。
得鹹而降。
得滑而通。
得紫而入。
血涼毒消。
而二便因以解矣!(活幼書雲。
紫草一性一寒。
小兒脾實者可用。
脾虛者反能作瀉。
)奈世誤以為宣發之藥。
不論毒閉與否輒用。
殊失用一藥意義矣!瀉者忌服。
茸得一陽一氣之早。
用宜取茸為正。
酒洗用。
(紫草去頭須。
本經雲。
能補中益氣。
似非。
)
旱蓮草
(隰草)入肝腎
旱蓮草(專入肝腎)。
即書所云鱧腸草金陵草者是也。
味甘而酸。
一性一平色黑。
功專入肝入腎。
為止血要劑。
是以血痢煎膏用之。
其血即止。
須白汁塗。
變白為黑。
火瘡發紅。
其紅即退。
齒牙動搖。
擦之即固。
合冬青子。
名二至丸。
以補肝腎。
但一性一陰一寒。
雖善。
不益脾胃。
(經疏)若不同以薑汁椒紅相兼修服者。
必腹痛作瀉。
苗如旋復。
實似蓮房。
斷之有汁。
須臾而黑。
熬膏良。
赤芍
(芳草)瀉肝血熱
赤芍(專入肝)。
與白芍主治略同。
但白則有斂一陰一益營之力。
赤則止有散邪行血之意。
白則能於土中瀉木。
赤則能於血中活滯。
故凡腹痛堅積。
血瘕疝痺。
經閉目赤。
(邪聚外腎為疝。
腹內為瘕。
)因於積熱而成者。
用此則能逐瘀。
(成無己曰。
白補而赤瀉。
白收而赤散。
酸以收之。
甘以緩之。
故酸甘相合。
用補一陰一血逆氣而除肺燥。
)與白芍主補無瀉。
大相遠耳!大明指為赤白皆補。
其說不切。
日華子指為赤能補氣。
白能治血。
其說尤不切耳。
不可不知。
至雲產後忌用。
亦須審其脈症。
及髒偏勝若何耳。
不可盡拘。
(如髒一陽一脈症俱實者。
雖在產後。
亦所不忌。
髒一陰一脈症俱虛。
即在產前。
不得妄施。
凡治病以能通曉脈症虛實為是。
)惡芒硝石斛。
畏鱉甲小薊。
反藜蘆。
地榆
(山草)清下焦血熱血崩
地榆(專入肝腸胃)。
苦酸微寒。
一性一沉而澀。
諸書皆言因其苦寒。
則能入於下焦血分除熱。
俾熱悉從下解。
又言一性一沉而澀。
凡人症患吐衄崩中。
腸風血痢等症。
(腸風下血。
清而色鮮。
四射如濺。
乃風一性一使然。
素問所謂久風入中。
則為腸風飧洩是也。
若一肛一門射血如線。
或點滴不已者。
乃五痔之血耳。
)得此則能澀血不解。
按此不無兩岐。
詎知其熱不除。
則血不止。
其熱既清。
則血自安。
且其一性一主。
既能清降。
又能收澀。
則清不慮其過洩。
澀亦不慮其或滯。
實為解熱止血藥也!但血熱者當用。
虛寒者不宜用。
久病者宜用。
初起者不宜用。
作膏可貼金瘡。
搗汁可塗虎犬蛇蟲傷毒。
飲之亦可。
似柳根。
外黑裡紅。
取上截炒黑用。
梢反行血。
得發良。
惡麥冬。
卷柏
(苔)生炒止血
卷柏(專入肝)。
原屬草部。
並非側柏。
生於石上。
形如拳卷。
故以卷名。
即俗所謂萬年松者是也。
氣堅質濃。
味甘一性一溫一。
入足厥一陰一肝經一血分。
其治有分生熟。
生則微寒。
力能破血通經。
故治症瘕淋結等症。
炙則辛一溫一。
能以止血。
故治腸紅脫一肛一等症。
一性一與側柏葉懸殊。
治亦稍異。
(側柏葉仗金氣以制木。
借炒黑以止血。
)不可不辨。
鹽水煮半日。
井水煮半日。
焙用。
銀柴一胡一
(山草)入腎
銀柴一胡一(專入腎。
兼入胃)。
味甘微寒無毒。
功用等於石斛。
皆能入胃而除虛熱。
但石斛則兼入腎。
澀氣固筋骨。
此則入腎之為異耳。
故和劑局方用此治上下諸血。
及於虛癆方中參入同治。
如肝癆之必用此為主。
且不類於北一胡一。
蓋北一胡一能升少一陽一清氣上行。
(升清發表。
必有外邪者方用。
)此則氣味下達。
(入腎。
)與彼迥不相符。
若用北一胡一以治虛癆。
則咳嗽發一熱愈無寧日。
(一陰一火愈升愈起。
)可不辨而混用乎?出銀州者良。
故以銀一胡一號之。
蒲公英
(柔一滑)消胃熱涼肝血療一乳一癰一乳一巖
蒲公英(專入胃肝)。
即黃花地丁草也。
味甘一性一平。
能入一陽一明胃厥一陰一肝解熱。
故一乳一癰一乳一巖為首重焉!且能通淋。
(淋症多屬熱結。
用此可以通解。
)擦牙染須塗刺。
(一莖一斷有白汁。
凡螳螂諸蟲游諸物上。
必遺一精一汁。
干久則有毒。
人手觸之成疾。
名狐尿刺。
慘痛不眠。
百療難效。
取汁濃塗即愈。
千金方極言其功。
)及解食毒疔毒。
緣一乳一頭屬肝。
一乳一房屬胃。
一乳一癰一乳一巖。
多因熱盛血滯。
用此直入二經。
外敷散腫臻效。
(同忍冬煎入少酒服。
搗敷亦良。
)內消須同夏枯貝母連翹白芷等藥同治。
況此屬土。
花黃。
故於食滯可解。
毒氣可散。
又能入腎。
故於鬚髮可染。
獨一莖一一花者是。
有椏者非。
凌霄花
(蔓草)瀉肝血熱
凌霄花(專入肝)。
即紫葳花。
肝經一血分藥也。
味甘而酸。
氣寒無毒。
凡人火伏血中。
而見腸結血閉。
風癢崩帶症瘕。
一切由於血瘀血熱而成者。
所當用此調治。
蓋此專主。
熱去而血自活也。
是以肺癰之藥。
多有用此為君。
(凌霄為末。
和密陀僧。
唾調敷。
亦治酒渣。
)妊一娠用此克安者。
以其內有瘀積。
瘀去而胎即安之意也。
所云孕婦忌服者。
恐其瘀血既無。
妄用恐生他故也。
此為女科血熱必用之藥。
但當相症施治耳。
籐生。
花開五瓣。
黃赤有點。
不可近鼻。
聞傷腦。
槐角
(喬木)除熱散結清火
槐角(專入胃大腸。
兼入肝)。
即槐實。
味苦酸鹹。
氣寒無毒。
入手足一陽一明大腸胃。
及入足厥一陰一肝。
凡因肝經熱郁而致風眩煩悶。
痔血腸風。
並一陰一瘡濕癢。
目淚不止者。
服此治無不效。
(一肛一邊發露肉珠。
狀如鼠一乳一。
時出膿血。
曰牡痔。
一肛一邊腫痛。
生瘡突出。
腫至五六日。
自潰出膿血者。
曰一牝一痔。
一肛一邊生瘡。
顆顆發 。
癢而復痛。
更衣出清血者。
曰脈痔。
腸內結核。
痛而有血。
寒熱往來。
登廁脫一肛一者。
曰腸痔。
因便而清血隨下者。
曰血痔。
又因糞前有血。
名外痔。
糞後有血。
名內痔。
谷道 肉。
名舉痔。
頭上有孔。
名痔漏。
瘡內有蟲。
名蟲痔。
大法用槐角地榆生地。
芩蓮梔柏清熱。
防風秦艽祛風濕。
當歸人參和血生血。
枳殼寬腸。
升麻升提。
治腸風略同。
不宜專用涼。
須當兼補劑收功。
)以其氣皆純一陰一。
為要藥。
故能除一切熱。
散一切結。
清一切火也。
至書所云能疏肝經風熱者。
非是具有表一性一。
得此則疏實。
因熱除而風自息之意。
凡書所著治功。
多有如此立說。
不可不細體會而詳究耳!去單子及五子者。
銅槌捶碎。
牛一乳一拌蒸。
(十月上已采。
漬牛膽中。
干百日。
食後吞一枚。
明目補腦。
發白還黑。
腸風痔血。
尤宜服之。
)槐花味苦獨勝。
其涼大腸血分更甚。
凡大小一便血。
及目赤腫痛舌衄。
並皆用之。
(舌衄炒研滲之。
)若虛寒無火切忌。
陳者良。
側柏葉
(香木)止血
側柏葉(專入肺肝)。
苦澀微寒。
書言養一陰一滋肺燥土。
然稟受西金。
堅勁不凋。
(魏子才六書一精一蘊雲。
萬木皆向一陽一。
而柏獨西指。
故字從白。
白者西方也。
陸佃埤雅雲。
柏之指西。
猶針之指南也。
柏有數種。
入藥惟取葉扁而側生者。
故曰側柏。
寇宗 曰。
予官陝西。
登高望柏千萬樹。
皆一一西指。
蓋此木至堅。
不畏霜雪。
得木之正氣。
他木不及。
所以受金之正氣。
所制一一西指也。
)服此大能伐胃。
雖有止血之功。
而氣味與血分無情。
不過仗金氣以制木。
借炒黑以止血耳。
(汪昂曰。
肢節大痛。
晝靜夜劇。
名白虎歷節風。
亦風寒濕所致。
)
別錄稱為補益。
似屬未是。
但塗湯火傷損。
生肌殺蟲。
炙罨凍瘡。
汁染鬚髮最佳。
酒浸或炒或生用。
桂牡蠣為使。
惡菊花。
宜酒。
(元旦飲椒柏酒以辟邪。
)
辰砂
(石)清心熱鎮驚安神
辰砂(專入心)。
即書所云丹砂硃砂者是也。
因砂出於辰州。
故以辰名。
體一陽一性一陰一。
外顯丹色。
內含真汞。
不熱而寒。
離中有坎也。
不苦而甘。
火中有土也。
嬰兒 女。
一交一會於中。
故能入心解熱。
而神安魄定。
(杲曰。
丹砂統一陰一。
納浮游之火而安神明。
凡心熱者。
非此不能除。
)是以同滑石甘草。
則清暑。
同遠志龍骨。
則養心氣。
同丹參則養心血。
同地黃枸杞則養腎。
同濃樸川椒則養脾。
同南星川烏之類則祛風。
且以人參茯神濃煎。
調入丹砂。
則治離魂病。
(夏子益奇疾方雲。
凡人自覺本形作兩人。
並行並臥。
不辨真假者。
離魂病也。
類編雲。
錢丕少卿夜多惡夢。
通宵不寐。
自慮非吉。
遇一鄧一州推官一胡一用之。
曰。
昔常如此。
有道土教戴辰砂如箭簇者。
涉旬即驗。
四五年不復有夢。
因解髻中一絳囊遺之。
即夕無夢。
神魂安靜。
)以丹砂末一錢。
和生雞子黃三枚。
攪勻頓服。
則妊一娠胎動即安。
胎死即出。
慎勿經火。
及一切烹煉。
則毒等於砒 。
況此純一陰一重滯。
即未烹煉。
久服 悶。
以其虛靈之氣被其鎮墜也。
辰砂明如箭簇者良。
惡磁石。
畏鹽水。
忌一切血。
(頌曰。
鄭康成注周禮。
以丹砂石膽雄黃礬石磁石為五毒。
古人惟以攻瘡瘍。
而本經以丹砂為無毒。
故多煉治。
服食鮮有不為藥患者。
豈五毒之說勝乎?當以為戒。
)
無名異
(石)解熱活血
無名異(專入肝)。
即俗所名干子者是也。
味甘而鹹。
微寒無毒。
諸書皆言能治癰腫損傷接骨。
金瘡合口。
其義何居。
以其鹹有入血之能。
甘有補血之力。
寒能勝熱之義者故耳。
是以人於受杖時。
每服三五錢。
其於傷處。
不甚覺痛。
用醋磨塗腫處即消。
要皆外治之品。
非內服之味也。
生川廣。
小黑石子也。
一包數百枚。
?血
(畜)活血血燥不活。
用以辛一溫一
以為搜剔。
則血益燥而不活矣。
按豬本屬一陰一物。
血亦更屬一陰一味。
以至一陰一之物。
而治至一陰一之血。
則熱自得一陰一化而熱以解。
然必得一活動以為疏剔。
則血不為熱凝。
惟豬通身皆窒。
食飽即臥。
其活止在一尾。
而尾尖則又活中之至活者也。
故吳費建中(著有救偏瑣言。
)治痘凡逢毒盛而見干紅晦滯。
紫艷乾燥之象。
輕則用以桃仁地丁紅花赤芍。
重則用以豬尾尖血。
取一盞二盞入藥同投。
兼佐冰片。
開洩腠理。
通達內外。
誠發千古未發之奇秘也。
(冀建中治痘血瘀氣滯。
用大黃一兩。
青皮一錢半。
桃仁四錢。
紅花錢半。
赤芍錢半。
木通八分。
荊芥錢半。
葛根錢半。
生地兩半。
牛蒡二錢。
白項地龍二十一條。
紫花地丁一兩五錢。
蟬蛻六分。
山楂一兩五錢。
蘆根三兩。
名必勝湯。
此是勢急之際。
用以大劑。
若毒勢未急。
或分作三劑以投。
若血瘀之極。
必加豬尾血。
大渴不已。
加石膏。
總在相症酌治耳。
)瘀血一活。
則一身之血與之俱活。
凡治痘而見干紅晦滯。
內症具備。
其可不借此血以為通活之具乎?但血因虛而燥。
因寒而凝。
而不用以辛一溫一辛熱以為通活。
則血愈見其有礙者矣!取雄豬尾血者佳。
兔肉
(獸)解熱
兔肉(專入肝。
兼入大腸)。
人言可治虛癆。
人多食而不忌。
不知兔肉一性一寒。
久食絕人血脈。
損元氣一陽一事。
令人痿黃。
故時珍載之以為解熱利腸之劑。
(藏器曰。
大抵久食絕人血脈。
損元氣一陽一事。
令人痿黃。
八月至十月可食。
餘月傷人神氣。
兔死而眼合者殺人。
)況虛癆一症。
脾腎兩虛。
即在醫者用一藥挽救。
亦難兩全無弊。
若復加兔肉甘寒。
又安能力補脾腎。
而為虛癆要藥乎?今人不察。
動用兔肉治療。
以致一陽一氣日虛。
而一陰一氣日竭。
余因先慈曾患虛癆。
服藥將愈。
後食兔肉而病復發。
故特拈出。
以為妄食兔肉者戒。
魚膽
(魚)涼肝血開目翳
魚膽(專入肝膽)。
本屬苦寒。
可以點目去障。
以膽入膽故也。
至於青魚之膽。
氣味亦同。
且色青入肝。
開竅於目。
故膽有點目治鯁之功。
目睛生汁注眼。
能黑夜視物。
以其好啖螺蜆。
螺蜆能明目也。
又味苦氣寒。
能熱。
故又主塗痔瘡。
擦火瘡。
吹喉痺。
功與熊膽相同。
臘月收。
一陰一干。
夜明沙
(鼠)入肝活血明目
夜明沙(專入肝)。
即名天鼠屎也。
其屎因食蚊蟲而化。
蚊蟲善食人血。
是即蚊蟲之眼。
故能入肝經一血分活血。
為治目盲障翳之聖藥。
(肝之竅在目。
)凡人目生障翳。
多緣肝有血積。
以致上攻於目。
其或見為驚疳瘧 。
血氣腹痛。
得此辛以散邪。
寒以勝熱。
則血自活。
而病無不可愈。
(本草稱下死胎。
)以其蚊善食血。
(吳鶴皋曰。
古人每用虻蟲水蛭治血積。
以其善吃人血故耳。
)故即可以食血者。
治其血耳。
(加石決明豬肝煎。
名決明夜靈散。
治雞盲眼。
)並能燒煙辟蚊。
(同鱉甲燒。
)是即以蚊治蚊之意。
淘淨焙用。
惡白薇白蘞。
血余
(人)逐瘀
血余(專入肝心。
兼入腎)。
味苦微一溫一。
據書載能補腎壯氣。
然總不如地茱參耆為補一精一補氣之最耳。
(素問曰。
腎之華在發。
王冰注雲。
腎主髓。
腦者髓之海。
發者腦之華。
腦減則發素。
滑壽注雲。
水出高源。
故腎華在發。
發者血之餘。
血者水之類也。
今方家叫發為血余。
蓋本此也。
葉世傑草木子雲。
一精一之榮以須。
氣之榮以眉。
血之榮以發。
類苑雲。
發屬心。
稟火氣而上生。
須屬腎。
稟水氣而下生。
眉屬肝。
稟木氣而側生。
故男子腎氣外行而有須。
女子宦人則無須。
而眉發不異也。
)又載功能療驚癇。
理咳嗽。
固崩帶。
止血暈血痢血淋。
舌血鼻血。
暨轉胞不通。
及塗瘡疥。
入膏敷毒。
治皆有效。
(時珍曰。
發者血之餘。
埋之土中。
千年不朽。
煎之至枯。
復有液出。
誤食入腹。
變為瘕蟲。
治服餌。
令發不白。
此正神化之應驗也。
)然總皆屬通關開竅。
散瘀生新之品。
(子母秘錄治小兒斑疹。
用發灰飲。
服二錢。
治小兒兩角生瘡。
用發灰三錢。
飲汁服。
)若胃虛用之。
多有吐瀉之弊。
皂莢洗。
用。
分類:古代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