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求真
上編 卷四·瀉劑-下氣
氣者人身之寶。
周流一身。
頃刻無間。
稍有或乖。
即為病矣。
治之者。
惟有保之養之。
順之和之。
使之氣常自若。
豈有降伐其氣而使不克自一由哉?然河間謂人五志過極。
皆為火。
丹溪謂人氣有餘便是火。
則是氣過之極。
亦為人身大患也。
是以氣之虛者宜補。
氣之降者宜升。
氣之閉者宜通。
氣之郁迫者宜寬。
氣之郁者宜洩。
氣之散者宜斂。
氣之脫者宜固。
氣之實而堅者。
則又宜破宜降宜下而已。
蓋氣之源。
發於腎。
統於脾。
而氣之出。
由於肺。
則降之藥。
每出於肺居多。
而腎與脾與肝。
止偶見其一二而已。
如馬兜鈴非因入肺清熱。
而降其氣乎。
蘇子非因入肺寬胸消痰。
止嗽定喘。
而下其氣乎。
杏仁非因入肺開散風寒。
而下其氣乎。
枇杷葉非因入肺而降其氣乎。
葶藶非因入肺消水而下其氣乎。
桑白皮非因入肺利水而通其氣乎。
旋復花非因入肺消痰除結而下其氣乎。
栝蔞花粉。
非因入肺消痰清火。
而下其氣乎。
續隨子非因入肺。
而中之滯乎。
枳殼非因入肺寬胸開膈。
而破其氣乎。
若在枳實降氣。
則在胸膈之下。
三稜破氣。
則在肝經一血分之中。
赭石則入心肝二經。
涼血解熱。
而氣得石以壓而平。
郁李則入脾中。
而兼行水破瘀。
山甲則破癰毒結聚之氣。
而血亦消。
蕎麥則消腸中積滯之氣。
炒熟萊菔子則下肺喘而消脾滯。
至於沉香補骨脂。
是引腎真火收納歸宅。
黑鉛是引腎真水收納歸宅。
皆能定喘。
凡此皆屬降劑。
一有錯誤。
生死反掌。
治之者可不熟思而詳辨乎?
三稜
(芳草)破肝經一血分之氣
三稜(專入肝)。
味苦氣平。
皮黑肉白。
大破肝經一血分之氣。
故凡一切血瘀氣結。
瘡硬食停。
老塊堅積。
一靡一不借此味苦。
入以血分。
行其氣滯。
俾血自氣而下。
但此若以血藥同投。
則於血可通。
以氣藥同入。
則於氣可治。
仍須和以補氣健脾之味方良。
(汪昂曰。
昔有人患症癖死。
遺言開腹取之。
得病塊如石。
文理五色。
削成刀一柄一。
因刈三稜。
一柄一消成水。
繡按其人患癖。
腹內血塊雖有。
但雲削成刀一柄一。
不無誑誕。
)若使專用克伐。
則胃氣愈虛。
氣反不行。
而積增大矣。
出荊地。
色黃體重。
若鯽魚而小者良。
今世所用皆草三稜。
醋浸炒。
或面裹煨。
旋復花
(隰草)下肺氣消痰結
旋復花(專入肺大腸)。
即本經所名金沸草者是也。
其一性一雖兼辛一溫一。
凡一陰一虛勞嗽。
風熱燥咳。
不可誤用。
用之其嗽必甚。
究之味苦而鹹。
一性一主下降。
凡心脾伏飲。
脅下脹滿。
胸上痰結。
唾如膠漆。
風氣濕痺。
皮間死肉。
服之即能有效。
更能續筋敷傷。
(筋斷。
搗汁滴傷處。
以滓敷上。
半月即愈。
時珍曰。
凡籐蔓之屬。
像人之筋。
所以多治筋病。
旋復花籐細如筋。
可啖。
故能續筋敷傷。
)是以仲景之治傷寒汗下後。
心下痞堅。
噫氣不除。
有旋復代赭石湯。
(噫氣即噯氣也。
經曰。
五氣所病。
心為噫。
又曰。
寒氣客於胃。
厥逆從下上散。
復出於胃。
故為噫。
噫氣多屬胃氣虛弱。
三焦失職。
清無所歸。
濁無所降。
然亦有痰有火有食。
仲景立此方以治傷寒汗下後胃虛。
內用人參甘草以扶正。
姜棗以和中。
旋復花旋轉一陰一中阻格之一陽一升而上達。
赭石使戀一陽一留滯之一陰一降而下行。
然後參甘大棗。
可收補虛之功。
生薑半夏。
可奏開痞之效。
)並金匱半產漏下。
有旋復花湯。
一胡一洽治痰飲在兩脅脹滿。
有旋復花湯。
皆取苦能下氣故耳。
惟其一性一專主下。
故書皆載病衰弱大腸虛寒者切忌。
以其不禁再下故也。
五月五日采一花曬乾。
去皮蒂蕊殼用。
旋復花
(五果)散肺氣分風寒除喘
旋復花(專入肺)。
既有發散風寒之能。
復有除喘之力。
緣辛則散邪。
苦則。
潤則通秘。
一溫一則宣滯行痰。
杏仁氣味俱備。
故凡肺經感受風寒。
而見喘嗽咳逆。
胸滿便秘。
煩熱頭痛。
與夫蠱毒瘡瘍。
狗毒面毒錫毒金瘡。
無不可以調治。
(按醫余雲。
索面豆粉。
近杏仁則爛。
是杏仁能消其積也。
狗咬傷瘡。
冠氏方用爛嚼杏仁以塗。
即愈。
是杏仁能解狗毒也。
諸瘡腫痛。
用杏仁去皮研攄取膏。
入輕粉麻油調搽神效。
是杏仁能治瘡瘍毒也。
目中翳遮。
但瞳子不破。
聖濟錄用杏仁三升去皮。
面裹作三包。
糖火煨熟。
去面研爛。
壓去油。
每用一錢。
入銅綠一錢。
研勻點之。
是杏仁能治目翳也。
)東垣論杏仁與紫菀。
均屬宣肺除郁開溺。
而一主於肺經之血。
(紫菀)一主於肺經之氣。
(杏仁)杏仁與桃仁俱治便秘。
而一治其脈浮氣喘便秘。
於晝而見。
(杏仁)一治其脈沉狂發便閉。
於夜而見。
(桃仁)馮楚瞻論杏仁栝蔞均屬除痰。
而一從腠理中發散以祛。
故表虛者最忌。
(杏仁)一從腸胃中清利以除。
故里虛者切忌。
(栝蔞)諸藥貌雖相同。
而究實有分辨。
不可不細審而詳察也。
但用杏仁以治便秘。
須用陳皮以佐。
則氣始通。
(杲曰。
脈浮者屬氣。
用杏仁陳皮。
脈沉者屬血。
用桃仁陳皮。
肺與大腸為表裡。
賁門在胃口之上。
上主往來。
魄門即一肛一門。
主收納。
為氣之通道。
故並用陳皮佐之。
)至書所言久服令人鬚眉發落。
亦是耗氣之故。
今人以此混治一陰一虛喘嗽。
及於亡血家妄投。
其亦未明耗氣損血之義也乎!去皮尖炒研。
發散連皮尖研。
雙仁者殺人。
得火良。
惡黃黃芩葛根。
枳殼
(灌木)除胸膈以下滯氣
枳殼(專入肺胃。
兼入大腸)。
苦酸微寒。
功專開胸。
利肺開胃。
凡人或因風寒食滯。
熱積濕停氣鬱。
而見咳嗽胸滿。
便閉痰癖。
癥結嘔逆。
水腫脅痛。
瀉痢痔腫。
腸風濕痺等症。
治皆能除。
至書有雲枳殼益氣明目。
似屬誑誕。
但人臟腑。
本貴清利。
清利則氣自益而目自明。
枳殼體大氣散。
(的解)較之枳實。
功雖稍遜。
而利氣寬胸。
謂之益氣。
非其宜乎!(王好古曰。
枳實佐以參術乾薑。
則益氣。
佐以硝黃牽牛。
則破氣。
此本經所以言益氣。
而復言消痞也。
)但多用。
則能以損胸中至高之氣。
雖束胎瘦胎。
亦有進用枳殼之味。
(昔湖一陽一公主難產。
方士進瘦胎飲。
用枳殼四兩。
甘草二兩。
五月後。
日服一錢。
潔古改以枳術。
名束胎丸。
)然必氣實可投。
若使氣虛而用。
則不免有虛虛之禍矣。
(寇宗 謂瘦胎束胎二藥。
予甚不然。
蓋孕婦全賴血氣以養胎。
血氣充實。
胎乃易生。
彼公主奉養太過。
氣實有餘。
故可服之。
若概施則誤矣!時珍曰。
八九月胎氣盛。
壅滯。
用枳殼蘇梗以順氣。
胎前無滯。
則產後無虛也。
氣弱者。
大非所宜矣。
)陳者良。
枳實
(灌木)
枳實(專入脾胃)。
氣味與枳殼苦酸微寒無異。
但實小一性一酷。
較殼最迅。
故書載有推牆倒壁之功。
不似枳殼體大氣散。
而僅為利肺開胸寬腸之味耳。
是以氣在胸中。
則用枳殼。
氣在胸下。
則用枳實。
氣滯則用枳殼。
氣堅則用枳實。
雖古有雲枳殼治氣。
枳實治血。
然氣行則血自通。
究皆利氣之品。
而非通血之劑耳。
故同白朮則可調脾。
同大黃則可推蕩。
(時珍曰。
蓋自飛門至魄門。
皆肺主之。
三焦相通。
一氣而已。
)若氣虛痞滿而用枳實枳殼。
則與抱薪救火者無異矣!
蕎麥
(麻麥稻)降氣寬腸消積
蕎麥(專入腸胃)。
味甘一性一寒。
治能降氣寬腸。
消積去穢。
凡白帶白一濁洩痢。
痘瘡潰爛。
湯火灼傷。
氣盛濕一熱等症。
是其所宜。
且炒焦熱水沖服。
以治絞腸痧腹痛。
醋調塗之。
以治小兒丹毒赤腫亦妙。
蓋以味甘入腸。
一性一寒。
氣動而降。
能使五臟滓滯。
皆煉而去也。
(俗言一年沉積在腸胃者即去也。
)若使脾胃虛弱。
不堪服食。
食則令人頭眩。
作面和豬羊肉食。
食則令人鬚眉脫落。
又不可合黃魚以食。
皆是其一性一動降之故。
(時珍曰。
蕎麥最降氣寬腸。
故能煉腸胃滓滯。
而治濁帶洩痢腹痛上氣之疾。
氣盛有濕一熱者宜之。
)麥稈燒灰淋汁。
即鹼。
用化鍛石。
能去靨肉。
分類:古代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