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演義
第078回 河朔再亂節使遭戕 深州撤圍侍郎申命
卻說成德節度使王承宗,自遣質獻地後,還算安分守己,至元和十五年十月病歿。
子知感知信,尚留質京師,秘不發喪。
軍中推立承宗弟承元,承元年方二十,語軍士道:「諸公未忘先德,不因承元年少,欲令暫攝軍務;承元願盡節天子,勉成忠烈王遺志,諸公肯相從否?」
忠烈王即王武俊。
大眾許諾。
承元乃視事旁廳,不稱留後,密表請朝廷除帥。
朝廷始知承宗已歿,特調魏博節度使田弘正,為成德節度使,徙承元為義成節度使,且遣諫議大夫鄭覃宣慰成德軍,賚錢百萬緡,分賞將士。
將士聞承元移鎮義成,但涕泣挽留。
承元亦涕泣與語道:「諸公厚一愛一,不欲承元他去,盛情可感,但使承元違詔,適增承元罪戾。
從前李師道未敗時,朝廷嘗下詔赦罪,召他入朝,師道欲行,諸將攀轅固留,後來殺死師道,就是這等將士,願諸公勿使承元為師道,便是承元的幸事了。」
言畢,且遍拜將士,將士統已無言,獨大將李寂等十餘人,尚然強諫,不肯令往。
承元忍不住變色道:「承元不敢違詔,你卻敢抗命麼?」
呼左右縛住李寂等,推出斬首。
有膽有識,不意於少年得之。
軍心乃定,承元遂移赴滑州去了。
成德自李寶臣始,至王承元終,共易二姓,傳五世,凡五十九年。
越年改元長慶,盧龍節度使劉總,奏請棄官為僧,乞另簡大員繼任。
看官閱過上文,應知劉總弒父殺兄,竊據節鉞,為何此次不願做官,反願為僧呢?原來總雖得位,心中未免危懼,當夜深人靜時,屢見父兄在旁,怒目相視,他不得已延僧懺醮,朝誦經,夕禮佛,幾乎無日空閒,偏是佛法無靈,冤魂屢擾,甚至青天白日,也覺父兄隨著,因此越加驚惶。
天下事最怕心虛,心越虛,膽越小,自悔前事做錯,將來難免受禍,不如趁早出山,省得吃苦。
又見河南北皆已歸他,遂決計棄官為僧,奏分所屬為三道,幽涿營為一道,平薊媯檀為一道,請除張弘靖薛平為節度使;瀛莫為一道,請除盧士玫為觀察使。
並又擇麾下宿將,如朱克融即朱滔孫。
等送京師,乞量才內用,為燕人勸。
並獻征馬萬五千匹,然後削髮待命。
好幾日不見詔下,他將印節交代留後張玘,靜悄悄的遁去。
倒也清脫。
穆宗接劉總表文,尚不在意,專務酣宴冶遊。
過了數日,方令宰臣等會議,時蕭俛段文昌相繼罷職,改用戶部侍郎杜元穎同平章事。
元穎為杜如晦五世孫,與崔植先後入相,植尚有一操一守,未達世務,元穎實庸碌無能,較植尤為暗昧。
兩人擬定辦法,乃是許總為僧,惟分道一說,不盡相從,但調河東節度使張弘靖繼任,就原鎮內止割瀛莫二州,歸盧士玫管領。
士玫曾權知京兆尹,為總妻族親戚,總特別舉薦,卻有些假公濟私的意思。
兩相不便卻情,曲從所請,所有兵馬使朱克融等,留京待選。
穆宗當然准奏,只待遇劉總,恰有兩條敕旨,一是准他為僧,賜給僧服,一是晉任侍中,移鎮天平軍。
即前回鄆曹濮三州,賜號天平軍。
兩事令他自擇,即遣中使賚詔赴鎮。
哪知到了幽州,劉總早已他去,當由留後張玘,四處找尋,及尋至定州境內,才見劉總遺骸,暴露山下。
豈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耶?乃購棺具殮,通報劉氏子弟,扶櫬歸里。
劉氏建節幽州,自怦至總凡三世,共三十六年。
先是河北諸帥,皆親冒寒暑,與士卒同甘苦,及張弘靖移鎮,雍容驕貴,深居簡出,政事多委諸幕僚,所用判官韋雍等,又皆年少浮躁,專尚豪縱,出入傳呼甚盛,或朝出夜歸,燭炬滿街,燕人驚為罕見。
朝廷賞給盧龍軍百萬緡,由弘靖截留二十萬,充軍府雜用。
韋雍等復剋扣軍士衣糧,且屢詬軍士道:「今天下太平,汝等能挽兩石弓,不若識一丁字。」
軍中聞詬,各有怨言。
禍在此矣。
會朱克融等被當道勒還,仍令歸本鎮驅使。
克融求官不遂,恰耗了許多旅資,及回見弘靖,弘靖亦沒甚禮貌,不過淡漠相遭。
克融積忿不平,暗生異志,可巧韋雍出遊,遇小校縱轡前來,衝撞馬頭,雍命導役把小校曳下,即欲在街中杖責,小校不服。
雍將小校帶回,入白弘靖,弘靖命拘繫定罪。
是夕即生變亂,士卒呼噪入府,扭住弘靖,劫掠貨財婦女,殺死幕僚韋雍張宗元崔仲卿鄭塤,及都虞侯劉一操一、押牙張抱元。
惟判官張徹,素一性一長厚,大眾不忍加刃,與他商議後事。
徹罵道:「汝等如何造反?將來恐要族滅哩。」
道言未絕,已被士卒殺斃。
士卒擁弘靖至薊門館,將他囚禁,另議推立留後,商量一一夜,未曾就緒。
次日眾有悔心,統至薊門館謝罪,請改心服事弘靖。
待至半日,未見弘靖回答。
真是飯桶。
大眾乃相語道:「相公不發一言,是不肯赦宥我等,我等不應待死,只好另立鎮帥罷。」
遂往迎舊將朱洄為留後。
洄即克融父,時方因廢疾臥家,自辭老病,願舉子自代。
亦欲效晉祈奚麼?眾乃奉朱克融為留後。
穆宗聞變,貶弘靖為吉州刺史,調昭義節度使劉悟為盧龍節度使。
悟不願移節,表稱克融方強,不如且授節鉞,待作後圖,乃仍令悟鎮昭義軍,另議對付克融,不欲遽授旌節。
偏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成德兵馬使王庭湊,竟勾結牙兵,戕殺節度使田弘正,自稱留後,累得唐廷應接不暇,愈覺驚惶。
原來田弘正徙鎮成德,自思前時與鎮軍交戰,積有宿嫌,恐軍士尚思報復,特帶魏博兵二千人,留作自衛,且表請度支使另給糧賜。
戶部侍郎判度支崔俊,剛褊無遠慮,不肯照給,弘正四上表不報,沒奈何遣魏博兵歸鎮。
果然不到半年,都知兵馬使王庭湊,糾眾作亂,攻入府署,殺死弘正,並家屬二百餘人。
所有弘正僚屬,亦多遭害。
庭湊竟自稱留後。
是時李愬正調鎮魏博,聞弘正遇害,特素服令將士道:「魏人所以得通聖化,至今富樂安寧,究系何人所賜?」
大眾齊聲道:「幸有田公弘正。」
愬又道:「諸君既受田公厚惠,今田公為成德軍所害,將若何報怨?」
眾又道:「願從公令。」
愬又搜閱兵馬,自請往討成德,一面出寶劍玉帶,遣使持贈深州刺史牛元翼,且傳語道:「昔我先人用此劍立功,我又奉此劍平蔡州,今特贈公,請努力剪除庭湊。」
元翼本成德良將,深州屬成德管轄,至是感愬知遇,即捧劍執帶,曉示軍中,且令魏使返報李愬,誓盡死力。
愬遂表薦元翼忠誠可用,有詔授元翼為深冀節度使。
元翼受命,作書謝愬,並約愬為援,即日發兵。
愬整軍將發,忽爾染疾,臥不能起,乃亟諸簡賢代任。
廷議以魏人素服弘正,擬起復弘正子布,繼任魏博,當無後慮。
穆宗准議,拜布檢校工部尚書,兼魏博節度使,召愬歸東都養痾。
布曾任河一陽一節度使,轉徙涇原,因弘正遇害,丁憂解職,至是奉詔起復,固辭不獲,始涕泣受命,且與妻子及賓客訣別道:「我此行恐不能生還了。」
隱伏死讖。
遂屏去旌節,襆被即行。
距魏州三十里,披髮徒跣,號哭而入。
李愬見布已蒞鎮,即日交卸,還至東都,不久即歿。
年四十九,朝廷追贈太尉,予諡曰武。
愬當服官之年,即行病逝,殊足深惜;否則將才如愬,必能平定成德,何至河朔再失耶?
布雖受任,身居堊室,月俸千緡,一無所取,且賣去舊產,得錢十餘萬緡,盡傍將士,誓眾復仇。
那時朱克融卻日益猖獗,誘降莫州都虞侯張良佐,逐去刺史吳暉,再煽動瀛州軍士,執住臂察使盧士玫,送至幽州,囚住客館。
一面又與王庭湊聯絡,合攻深州。
詔令殿中侍御史溫造為起居舍人,充鎮州即恆州,屬成德軍。
四面諸軍宣慰使,遍歷澤潞河東魏博橫海深冀易定等道,預戒軍期。
各道多觀望不前,再調裴度為鎮州四面行營都招討使。
度受命即發,偏翰林學士元稹,與知樞密魏弘簡,潛相勾結,求為宰相,恐度為先達重望,一或有功,必當大用,有礙自己進取,因此從中阻撓,凡遇度所陳軍事,多不使行。
元才子之喪名敗節,莫此為甚。
度乃上疏極諫,略云:
陛下欲掃蕩幽鎮,先宜肅清朝廷,河朔逆賊,只亂山東,禁闈一奸一臣,必亂天下。
是則河朔患小,禁闈患大。
小者臣與諸將必能剪滅,大者非陛下覺悟制斷,無自驅除。
臣自兵興以來,所陳章疏,事皆切要,所奉詔書,多有參差,蒙陛下委付之意不輕,遭一奸一臣抑損之事不少。
臣素與佞幸,無甚仇隙,不過恐臣或有成功,曲加阻抑,進退皆受羈牽,意見悉遭蔽塞,但欲令臣失所,使臣無成,則天下理亂,山東勝負,悉不顧矣。
為臣事君,一至於此。
若朝中一奸一臣盡去,則河朔逆賊,不討自平,若朝中一奸一臣尚存,則逆賊雖平無益。
陛下倘未信臣言,乞出臣表,使百官集議,彼不受責,臣當伏辜。
臣不勝翹首待命之至!
疏入不省。
接連又是兩疏,明斥魏弘簡元稹,乃罷弘簡為弓箭庫使,稹為工部侍郎,暗中仍一寵一遇如故。
橫海節度使烏重胤,率全軍往救深州,獨當幽鎮東南諸軍,倚以為重。
重胤老成持重,見賊勢方盛,未易剿除,因深溝高壘,按兵觀釁。
左領軍大將軍杜叔良,以善事權幸得一寵一,中官遂交口稱揚,謂重胤逗留誤事,不若令叔良往代。
穆宗信為真言,遂徙重胤為山南西道節度使,令叔良代統橫海軍,兼深州行營節度使。
叔良馳至深州,與成德軍接仗,屢戰屢敗,至博野一戰,喪亡七千餘人。
叔良狼狽奔還,連旌節都至失去。
穆宗始知誤用,另調鳳翔節度使李光顏為忠武軍節度使,德宗時稱陳許為忠武軍。
兼深州行營節度使,代杜叔良。
已是遲了。
自憲宗征討四方,國用已空,穆宗即位,侈奢無度,府藏尤匱。
更兼幽鎮用兵,日需軍餉,左支右絀,拮据異常,宰臣為節費起見,特上呈奏議,大略謂:「庭湊殺弘正,克融囚弘靖,罪有輕重,不應同討,請赦克融罪,專討庭湊。」
無非姑息。
穆宗乃命克融為平盧節度使,克融雖得旌節,仍然遣兵四出,陷弓高,圍下博。
前翰林學士白居易,素有直聲,屢遭時忌,累貶至江州司馬,唐時有潯一陽一曲,便為此時所作。
尋遷忠州刺史,長慶初復入任中書舍人,目擊時艱,忍無可忍,乃復上書言事道:
自幽鎮逆命,朝廷討諸道兵計十七八萬,四面攻圍,已逾半年。
王師無功,賊勢猶盛。
弓高既陷,糧道不通,下博深州,饑窮日蹙。
蓋由節將太眾,其心不齊,朝廷賞罰,又復誤用,未立功者或已拜官,已敗衄者不聞得罪,既無懲勸,以至遷延,若不改張,必無所望。
請令李光顏將諸道勁兵,約三四萬人,從東速進。
開弓高糧路,令下博諸軍解深州重圍,與元翼合勢,令裴度將太原全軍,兼招討舊職,四面壓境,觀釁而動,若乘虛得便,即令同力剪除,若戰勝賊窮,亦許受降納款,如此則夾攻以分其勢,招諭以動其心,必未及誅夷,自生變故,仍詔光顏選留諸道一精一兵,余悉遣歸本道,自守土疆。
蓋兵多而不一精一,豈惟虛費資糧?兼恐撓敗軍陳故也。
諸道監軍,請皆停罷,眾齊令一,必有成功。
又朝廷本用田布令報父仇,令領全師出界,供給度支,數月以來,都不進討,非田布固欲如此,實由魏博一軍,累經優賞,兵驕將富,莫肯為用。
況其軍一月之費,約需錢二十八萬緡,若更遷延,將何供給?此尤宜早令退軍者也。
若兩道止共留兵六萬,所費無多,既易支持,自然豐足。
否則兵數不一抽一,軍費不減,食既不足,眾何以安?不安之中,何事不有?況有司迫於供軍,百端搜括,不許則用度交缺,盡許則人心無饜,自古安危,皆繫於此,伏乞聖慮察而念之!
穆宗得奏,毫不在意。
崔植杜元穎,也逐日延宕,未嘗過問,還有西川節度使王播,以賂結宦官進幸,入為鹽鐵使,尋且為相,專事逢迎,不談政治。
至長慶二年,魏博又復作亂,遂致河朔三鎮,相繼淪胥。
魏博節度使田布,素與牙將史憲誠相善,及出師復仇,命為先鋒兵馬使,軍中一精一銳,悉歸調度。
憲誠前驅出發,布為繼進,出至南宮,適值大雪繽紛,軍不得進,度支饋運,又復不至。
布令發六州租賦,供給軍糈,將士不悅,入白布道:「我軍出境,向例由朝廷供給,今尚書刮六州膏血以奉軍,雖尚書瘠己肥國,六州人民,究系何罪?」
布默然不答。
將士退出,轉語憲誠。
憲誠已蓄異圖,非但不加勸慰,並且從旁煽動,於是軍心益離。
會有詔分魏博軍與李光顏,使救深州,布軍遂潰,多歸憲誠。
布獨與中軍八千人歸魏,復召諸將會議,再行出兵。
諸將益嘩噪道:「尚書能行河朔舊事,指田承嗣。
願與共死生,若使復戰,恐無能為力了。」
布再欲與語,諸將盡拂袖而出。
布不禁淚下道:「功不成了。」
便自作遺表,具陳情狀。
略謂:「臣觀眾意,終負國恩。
臣既無功,敢忘即死,伏願陛下速救光顏元翼,勿使義士忠臣,盡為河朔屠害,臣雖死亦瞑目了。」
表既寫就,號哭下拜,當將表文授與幕僚李石,乃入啟父靈,一抽一刀自言道:「上以謝君父,下以示三軍。」
言畢,刺心自盡,年止三十八歲。
徒死無補,亦愚忠愚孝之流。
憲誠聞布已死,即宣告大眾,仍遵河北故事。
眾皆歡躍,願擁憲誠為留後,乃將布死狀奏聞,但說布憤功難成,因致短見,且敘及眾情歸向,願擁憲誠等事。
唐廷亦不遑細察,但贈布右僕射,予謚曰孝,竟授憲誠節度使。
憲誠一陽一奉朝廷,一陰一實與幽鎮連結,於是王庭湊氣焰尤盛。
幽鎮軍圍攻深州,官軍三面往援,均因衣糧缺乏,凍餒興嗟,還有何心戀戰?就是庸中佼佼的李光顏,亦只能閉壁自守。
招討使裴度,貽書幽鎮,以大義相責,朱克融撤圍退去,王庭湊雖引兵少退,尚有餘兵留著。
度擬專討庭湊,怎奈朝內有一個元才子,是裴晉公的對頭,始終忌他成功,屢勸穆宗赦庭湊罪,罷兵息民,穆宗竟命度入朝,加拜司空,令為東都留守。
一面授克融庭湊檢校工部尚書,各兼節度使。
克融釋出張弘靖盧士玫,上表稱謝。
庭湊雖然受命,鎮軍尚留深州城下。
詔令兵部侍郎韓愈,宣慰庭湊,盈廷大臣,均為愈危,詔中亦有「可行則行,可止則止」二語。
愈喟然道:「君止仁,臣死義,怎得不往?」
韓公大名,在此數語。
遂持敕啟行,直抵鎮州。
庭湊令軍士拔刃張弓,迎愈入館。
愈見甲仗羅列,毫無懼容。
庭湊乃語愈道:「頻年不解兵事,實皆軍士所為,庭湊本心,不願出此。」
愈厲聲道:「天子以尚書有將帥才,故特賜節鉞,難道尚書不能與健兒語麼?」
庭湊語塞。
甲士卻向前道:「先太師指王武俊。
為國擊走朱滔,血衣猶在,我軍何負朝廷,乃視同盜賊呢?」
愈答語道:「汝等尚能記先太師,甚善甚善。
試想從前叛逆,自祿山思明,以及元濟師道,所遺子孫,今尚有在朝為官麼?田令公以魏博歸朝廷,子孫孩提,日為美官,王承元以此軍歸朝廷,弱冠為節度使,劉悟李祐,今皆為節度使,汝等曾亦聞知否?」
氣盛言宜,勝讀昌黎文集。
大眾皆不能對。
庭湊恐眾心搖動,麾眾令出,徐語愈道:「侍郎來此,欲使庭湊何為?」
愈說道:「神策六軍諸將,如牛元翼才具,卻也不少,但朝廷顧全大體,不忍棄置,敢問尚書既受朝命,如何圍攻不退?」
庭湊道:『我便當放他出去了。」
隨即設宴待愈,厚禮遣歸,深州圍解。
牛元翼率十騎出城,奔往襄一陽一,家屬尚陷沒城中。
為下文伏線。
深州守將臧平等,舉眾出降。
庭湊責他堅守不下,殺平等百八十餘人,自是成德軍六州,恆定易趙深冀。
盧龍軍九州,幽薊營平涿莫檀媯瀛。
魏博軍六州,貝博魏相衛洛。
皆跋扈不臣,不奉朝命,河朔復非唐有了。
後人推原禍始,無非因君相昏庸,坐致此失。
小子有詩歎道:
強藩方倖免喧呶,誰料前功一旦拋。
主既一婬一荒臣亦昧,野心狼子復咆哮。
三鎮已失,昭義軍又復不靖,欲知如何啟釁,且待下回說明。
王承元徙鎮而成德安,劉總棄官而盧龍安,合以魏博田弘正,謹守朝旨,河朔之亂,庶乎息矣,唐廷乃激之使變,果胡為耶?田弘正與成德有隙,不應輕徙,張弘靖有文無武,更不應輕調,一變驟起,一變復乘,至起復田布,再令遘禍,既害其父,又害其子,弘正與布,雖未嘗無失,要之皆唐廷處置失宜之弊也。
當時相臣如裴度,將臣如李光顏,皆一時名流,乃為一奸一臣腐豎所牽制,不能成功,集天下之兵,不能討平二賊,反以節鉞委之,亂臣賊子,豈尚知有天子耶?韓愈宣慰庭湊,理直詞壯,稍折賊焰,然僅救一牛元翼,不得大伸國權,愈固忠矣,其如國威之已替何也。
唐至此蓋已陵夷衰微矣。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