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演義》第029回 裴總管出師屢捷 唐高宗得病告終:應二十七回。廷議欲發兵往討,尚未裁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唐史演義》第029回 裴總管出師屢捷 唐高宗得病告終

唐史演義

第029回 裴總管出師屢捷 唐高宗得病告終

卻說西突厥阿史那都支,一陽一受唐朝封命,暗中乃與吐蕃連和,侵一逼一安西。

應二十七回。

廷議欲發兵往討,尚未裁決。

是時裴行儉又經起用,行儉遭貶,見二十四回。

累擢至吏部侍郎,獨奮然獻議道:「現在吐蕃方強,李敬玄失律,劉審禮殉難,怎得更為西方生事?今波斯王已死,嗣子泥涅斯,入質京師,何不遣使送歸,道出西突厥,乘便取虜,或可不勞而定呢?」

高宗准議,即令行儉冊送波斯王,兼安一撫大食使。

原來波斯國在突厥西南,漢晉時本稱強國,至南北朝時,勢已浸衰。

突厥勃興,嘗蹂一躪波斯,波斯益困。

西方又有一大食國,陳宣帝時,出了一個摩訶末,一譯作謨罕默德。

新創一教,自為教主,就是世俗所稱的回回教祖。

教徒甚眾,以傳播宗教為名,侵略鄰近,波斯適當沖途,遂不免受他憑陵,貞觀初年,摩訶末死,後嗣仍遵舊旨,屢侵波斯西境。

波斯東憂突厥,西一逼一大食,幾乎不能自存,幸虧突厥為唐所滅,東顧少紓,只西境仍時虞侵擾,乃遣使入貢唐廷,求唐保護。

唐廷因鞭長莫及,虛與委蛇。

既而波斯王伊嗣俟,被大食擊逐,竄死吐火羅。

有子卑路斯,隨父避難,由吐火羅發兵送歸。

大食兵雖暫時解圍,始終不肯罷手。

卑路斯無法可施,只得再向唐廷乞援。

高宗正遣使臣出赴西域,分置州縣,乃以疾陵城為波斯都督府,即拜卑路斯為都督;卑路斯遣子泥涅斯入侍。

調露元年,卑路斯死,泥涅斯應還國襲位,於是裴行儉擬乘著便通,往襲西突厥。

既已奉旨准行,又奏調肅州刺史王方翼為副。

行經西州,正值盛暑,揚言俟秋涼再進。

阿史那都支,也恐唐軍襲擊,遣人偵探,及聞他待涼方行,樂得尋些快活,消遣光一陰一。

正中裴公之計。

行儉卻號召四鎮即安西四鎮見二十六回及二十八回。

酋長,假意與語道:「我生平最喜畋獵,今正好趁著空閒,往獵一周,敢問何人願隨我去?」

番眾以遊獵為生,聽了此言,所有酋長子弟,無不喜躍願從。

行儉又道:「爾等既願同行,應該受我約束。」

大眾又齊聲應諾。

行儉遂簡選萬人,勒成部伍,令他兼程前行,不得回顧。

行近都支帳下,只隔十餘里,便遣人問都支安否?都支突接唐使,不覺大駭,嗣見來使所言,很是和平,並未加責,總道是不與為難,遂率子弟五百餘人,往謁行儉。

行儉佯表歡迎,暗中卻設伏待著。

至都支入營,一聲號令,伏兵齊起,竟將都支拿住,五百人統體被拘,竟一個兒不曾溜脫。

只都支有別帥遮匐,尚戍守西境,行儉復自率輕騎,掩殺過去。

遮匐猝不及防,也只好束手出降。

行儉執住二酋,大功告成,便令泥涅斯自還國中,留王方翼駐安西,修築碎葉城,刻石銘功,自押二酋還京師,入朝獻俘。

高宗賜行儉宴,且面獎道:「卿提孤軍,深入萬里,兵不血刃,擒夷叛一黨一,真所謂文武兼備了。」

遂授他禮部尚書,兼檢校右衛大將軍。

阿史那都支等,錮死獄中。

尋又遣行儉為定襄道大總管,往討東突厥,隨筆遞入。

先是東突厥破滅,曾遣殘眾三百帳至雲中城,由阿史德氏為首領後來生齒漸蕃,特徙瀚海都護至雲中,改名雲中都護。

見二十七回。

阿史德氏詣闕面陳,請援照番俗,立親王為可汗,統轄部民。

高宗道:「今稱可汗,就是古時的單于,可改稱雲中府為單于大都護府,令皇子殷王旭輪遙領便了。」

阿史德氏歡躍而去,自是數年無寇警。

後來殷王旭輪,累徙封相王,易名為旦。

就是前回的相王旦。

所有單于大都護的兼職,也即撤銷。

當裴行儉出使波斯時,單于府忽生叛亂,阿史德氏溫傅奉職二部,擅立阿史那泥熟匐為可汗,反抗唐廷。

塞北二十四州酋長,一併響應,北方大震。

高宗命單于府長史蕭嗣業,及右領軍衛將軍苑大智,右千牛衛將軍李景嘉等,統兵往征。

嗣業等屢戰屢捷,恃勝而驕。

會值雨雪連綿,沙漠無行人,因閉營夜宴,毫不設備,誰料突厥兵竟傾寨前來,突入唐營。

嗣業倉猝先奔,眾遂大亂,喪亡無算。

還是大智景嘉,引兵斷後,且戰且行,方得馳入都護府中。

高宗接得敗報,下詔嚴譴,流嗣業至桂州,免大智景嘉官,特令裴行儉為行軍大總管,與豐州都督程務挺,幽州都督李文暕,總兵三十餘萬,殺奔朔方。

到了朔州,行儉語部將道:「撫士貴誠,制敵尚詐,前時蕭嗣業有勇無謀,所以致敗,我豈可再蹈覆轍呢?」

好謀而成,是行軍要著。

乃詐設糧車三百乘,每車選壯士五人,各持短刀強一弩一,蜷伏一在內,外用羸卒數百人護著,徐徐前行,別用一精一軍數千名,抄出旁路,擇險伏著,接應這假糧車。

突厥騎兵,登高遙望,見有糧車到來,飛步上前,就勢攻奪。

羸卒棄車散走,一任虜騎運去。

虜騎驅就水草,解鞍牧馬,擬向車中取糧,不意壯士突出,一陣亂斫,殺斃虜騎多人,虜騎驚走,復為伏兵所邀,殺獲幾盡。

嗣是糧車往來,虜莫敢近。

及抵單于府北,日暮下營,掘塹已周,行儉左右巡視,忙令將士移就高岡。

諸將皆言士卒已安,不宜再動,行儉道:「你等到了明日,自能分曉,快快移營為妙。」

將士不敢違慢,方才遷移,是夜風雨暴至,幾似山崩地塌一般,黎明俯視,見前所營地,水深丈餘,乃相率驚服,各入帳問明緣由。

行儉笑道:「自今但從我命,不必問所由知。」

諸將皆默然而退。

此非行儉獨具神智,無非隨時小心,視有致雨之兆,所以移軍。

及雨止水涸,行儉急命進軍。

到了黑山,泥熟匐奉職兩人,領著番騎前來接戰。

行儉固壘不動,聽番騎前來突陣,只准守,不准攻,待敵氣已餒,方傳出一聲軍令,命程李二將為左右翼,自為中軍,開營馳擊,包抄過去,好似天羅地網,罩住番軍。

奉職中矢受擒,泥熟匐還想脫逃,由行儉大呼道:「活擒泥熟匐,賞萬金!殺死泥熟匐,賞千金!無論我軍與敵軍一例給賞。」

番兵正苦不得脫身,驀聞得這般軍令,便倒戈而入,立將泥熟匐刺死,持首乞降。

行儉並不失信,即將千金散給,用降兵為前導,進搗敵巢。

阿史德溫傅,留守巢一穴一,聞泥熟匐等全軍覆沒,嚇得魂膽飛揚,似飛的逃入狼山去了。

唐廷遣戶部尚書崔知悌,馳往定襄,宣慰將士,且處置余寇,行儉乃引軍東歸。

到了開耀元年,溫傅又整繕兵甲,迎立頡利子阿史那伏念為可汗,再寇原慶二州,乃仍敕行儉往征,副以左武衛將軍曹懷舜,及幽州都督李文暕。

懷舜率步兵先行,遇伏念軍,伏念用詐降計紿懷舜,懷舜不加防備,被伏念乘隙襲擊,棄軍而走,返至長城口,敵兵尚滾滾殺來。

懷舜只好括聚金帛,繼賂伏念,與他約和,伏念乃北去。

行儉至陘口,接得懷舜敗耗,按兵自固,但遣使與伏念申盟,勸攻溫傅,一面復向溫傅致書,令拒伏念。

兩人一行一守,未曾面洽,遂墮入反間計,害得惶惑不定,行儉又探得伏念輜重。

留在金牙山,遂密令輕騎掩擊,竟得將輜重劫來,連伏念妻子,也一併拘到。

伏念驚惶失措,走保細沙。

行儉又使副將劉敬同程務挺等,晝夜追躡,一逼一得伏念情急勢窮,乃遣使至軍前,情願執獻溫傅,自贖前愆。

劉敬同等限期執獻,果然伏念遵限,把那溫傅縛獻軍前,且偕敬同等詣行儉營,面行投誠。

行儉命隨同入朝,許他不死,伏念沒法,只得與溫傅同作俘虜,趨詣闕廷。

你用詐降計,無怪他人用誘降計。

行儉入闕獻俘,面請赦免伏念,高宗已是允許,不意侍中裴炎,嫉行儉功,奏稱伏念為程務挺等所一逼一,窮蹙乞降,並非本心,不如正法以免後患。

高宗被他煽惑,竟命將伏念溫傅,上同斬首。

且因伏念受擒,功出程務挺等,止封行儉為聞喜縣公。

同是姓裴,還要遭忌,遑問他人。

行儉歎道:「渾濬爭功,系晉初滅吳事。

古今所恥,我亦何敢言功哩?但恐朝廷殺降人,外人望風生畏,將不復來,這卻可慮。」

因此稱疾不出。

高宗以突厥告平,又因太子生男,名為重照,兩喜交集,復改元永淳,才經月餘,西突厥遺裔阿史那車薄,復率十姓造反,那時又要用著裴行儉,再令為大總管,指日出師。

師尚未發,行儉得病而終,年六十四,贈幽州都督,賜謚曰獻。

行儉聞喜人,少工書法,草隸尤佳,與褚遂良虞世南齊名。

及長,練習戰陣,通一陰陽一歷術,每戰輒預知勝負,且雅善知人。

其時華一陰一人王勃楊炯,范一陽一人盧照鄰,義烏人駱賓王,均以文藝著名,傳揚海內。

李敬玄尤加器重,引示行儉,行儉私語敬玄道:「士當先器識,後文藝,勃等雖有才華,終嫌浮露,怎得安享祿位?我恐他未必令終。

惟楊子較為沈靜,可得令長,當不至有他患哩。」

敬玄尚未肯信。

後來勃渡海墮水,驚悸致死。

勃嘗陳《祥道表》,撰《鬥雞檄》,作《滕王閣序》,垂名文苑。

照鄰遇惡疾,憤不欲生,自沈穎水。

曾著有《五悲文》。

駱賓王為徐敬業府僚,及敬業敗死,賓王不知所終,詳見下文。

只有楊炯以盈川令終身,均如行儉所言。

王楊盧駱亦就此帶過。

行儉所引偏裨,亦多為名將,破都支時,曾得一瑪瑙盤,廣二尺許,文采燦然。

出示將士,軍吏捧盤升階,誤跌致碎,嚇得心膽俱裂,叩頭不止。

行儉笑道:「爾非故意跌碎,何必如此恐慌呢?」

言下毫無吝色。

至戰勝回朝,所得賞賜,悉頒給部下,以此行儉病歿,軍士鹹哀。

有此名將,應該詳敘。

惟西征少一統帥,急切不能出師,虧得安西都護王方翼,逆戰伊麗水上,擊破虜眾,斬首千餘級。

十姓酋長,糾眾再至,方翼又出兵熱海,與他對仗,流矢貫入臂中,他卻用佩刀截去,仍復督戰,卒破勁敵,擒住番目三百餘。

車薄遠遁,西突厥復平。

方翼系裴行儉裨將,寫方翼處,尚是寫行儉處。

那東突厥余一黨一阿史那骨篤祿,阿史德元珍等,忽招集潰亡,據住了黑沙城,復寇并州,及單于府北境,殺嵐州刺史王德茂,分兵四掠。

唐廷又起薛仁貴為右領軍衛將軍,兼檢校代州都督。

仁貴率兵至雲州,截擊元珍。

元珍見唐軍陣內,現出薛字旗號,不由的驚異起來,便出馬大呼道:「唐將何人,敢來與我戰麼?」

仁貴在陣後應聲道:「大唐將軍薛仁貴,豈怕你這等一毛一賊?」

元珍又道:「休來誑我!薛將軍已是坐罪被流,早經身死,哪得復有第二個薛仁貴呢?」

言未已,唐陣中突出一員大將,手提方天戟,身騎紅鬃馬,長髯豐額,矍鑠一精一神,瞋目顧元珍道:「本帥薛仁貴,奉天子命,特來剿滅汝等一毛一賊。

汝知本帥厲害,應該自縛來降,奈何反說我已死?汝且仔細一認!本帥是否誑汝?」

說著,又脫一去兜鍪,令他認明。

元珍不覺失色,策馬返奔,番眾下馬羅拜,且拜且退。

仁貴乘勢進擊,殺得他東逃西竄,似風捲殘雲一般,霎時間掃得一精一光了。

仁貴大捷而還,至代州得病,旋即逝世。

高宗聞訃,追贈左驍衛大將軍,令有司供給喪轝,護喪歸里。

子訥亦有勇名,後文再表。

仁貴為當時驍將,故詳記始末,俗小說中謂子名丁山,得婦竇仙童樊梨花等,俱有神術,事皆虛誕,故連及仁貴子訥以辨明之。

此時吐蕃亦入寇河源,唐侍御史婁師德,出任河源軍經略副使,與吐蕃兵角逐白水澗旁,八戰八克,虜為奪氣,相率引去。

高宗擢師德為比部員外郎,兼左驍騎郎將,師德表辭兼職,有詔說他材兼文武,不得固辭。

師德系鄭州原武人,以進士出身,轉歷武階,度量弘遠,智勇深沈。

自裴行儉去世後,能文能武的唐臣,要推這婁師德了。

總計唐室御夷攘狄,除太宗手自芟夷外,全賴這班武臣猛將,佐定天下。

高宗雖然庸弱,還有好幾個宿將留遺,出平外亂,所以太宗高宗時代,大唐聲威,遍及四隅。

當時依次置都護府,鎮撫東南西北,都護府下有都督,有刺史,都督轄府,刺史轄州,都護統由唐廷派遣,都督刺史,往往就地選任,凡番部酋長,多充是職。

小子前已逐回分敘,茲並總揭一表,開列六都護府如下:

(一)安東都護府。

初治朝鮮之平壤城,後移至遼河沿岸之遼東城。

(二)安北都護府。

初治郁督軍山之南麓狼山府,後移一陰一山之麓中受降城。

(三)單于都護府。

治山西之大同府,西北之雲中城。

(四)北庭都護府。

治天山北路之庭州。

(五)安西都護府。

治天山南路之焉耆。

(六)安南都護府。

治嶺南之交州。

這東西南北四隅,惟南方用兵最少,不戰自服。

諸小一柄一陸續入朝,如占婆真臘扶南闍婆室利佛逝等國,俱通使唐廷,唐朝威力,可算得古今少有了。

就是海外諸國,亦多因海陸交通,通商傳教,教派又有數種,匯錄如下:

(一)襖教。

系西洋人曾呂亞斯太所創,素尚拜火,故又稱拜火教,波斯人多宗之,後來改宗回教。

(二)摩尼教。

系波斯人摩尼所創,源出拜火教,回紇人多宗之。

(三)景教。

即耶穌教之一派。

唐貞觀年間,波斯人阿羅本,繼其經典來長安,太宗亦頗崇信。

為建景教寺於京師,高宗時更命各州設景教寺,後改稱大秦寺。

(四)回教。

即摩訶末教,盛行於大食國,見本回文首。

(五)佛教。

漢時已入中國,唐玄奘求經天竺,繼歸長安,佛教益興。

日本僧道昭最澄空海等,亦入唐傳佛法,互證玄理。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這是唐一人所詠的詩句。

當太宗高宗時,確有這種景象,並非虛誇。

高宗常往來兩都,外族亦隨地入覲,晚年武氏專一政,也嘗御光順門,令四夷覲見,已與皇帝相似。

嗣後成為常例。

武氏且攛掇高宗,遍封五嶽,乃命在嵩山南麓特築奉天宮。

監察御史裡行李善感入諫道:「陛下前封泰山,告太平,致群瑞,已足與三皇五帝比隆,近來年谷不登,餓莩載道,四夷交侵,兵車屢出,還請陛下恭默思道,修德禳災,若再廣營宮室,勞役不休,恐天下失望,反為不美呢。」

高宗雖也有三分明白,但內為武氏所制,不能自主,只好置諸不理。

惟自褚遂良韓瑗死後,中外均莫敢進言,差不多有二十年,至善感始陳讜論,時人稱為鳳鳴朝一陽一。

不沒諫臣。

但言不見從,終歸無益。

武氏外好鋪張,內肆毒虐,貶置杞王上金,及鄒王素節,又一逼一死曹王明,鎮日裡行兇逞威,暗無天日。

杞王上金,系高宗妃楊氏所生,武氏有己無人,恨母及子,因把他削奪封邑,安置澧州。

素節為蕭淑妃所生,淑妃冤死,出素節為申州刺史,素節著《忠孝論》,表明己意,倉曹參軍張柬之,密封上聞,欲高宗保全素節,偏為武氏所見,益加怒意,一陰一嗾廷臣誣他受贓,徙置袁州。

曹王明乃太宗少子,母為巢刺王妃,曾見前文。

永隆中,曾坐太子賢事,降封零陵王,謫居黔州。

都督謝祐,一陰一承武氏意旨,一逼一令自一殺。

還有英王哲妃趙氏,為高祖女常樂公主所出,高宗待公主頗厚,武氏又加猜忌,遷怒英王妃,把她幽閉,不給火食,活活的餓死禁中。

親子可殺,何況子婦。

且逐妃父趙瓖,出為括州刺史,令公主隨夫至官,不准入朝,另納韋玄貞女為英王繼妃。

武氏生四子一女,女封太平公主,獨能得母歡。

儀鳳中,吐蕃請公主下嫁,武氏不欲一愛一女遠行,乞為道士,以拒和親,既而公主服紫袍,系玉帶,首戴巾幘,入侍親前,且歌且舞。

武氏大笑道:「兒非武官,何為著此服飾,莫非瘋了不成?」

公主答道,「何妨轉賜駙馬。」

急欲出嫁,故有後文許多穢聞。

高宗聽了女言,已知微意,遂擇薛瓘子紹為婿,令公主下嫁。

紹母即太宗女城一陽一公主,本適杜荷,見二十七回小注中。

荷坐承乾事被誅,乃改嫁薛瓘。

瓘有三子,長名顗,次名緒,紹為最幼,生得面如冠玉,不讓潘安,所以高宗特為選入,假萬年縣為婚館,門隘不能容翟車,有司毀垣以入。

設燎遍途,道樾為枯。

公主貌亦絕倫,一對璧人,當然恩一愛一,不消細說。

惟武氏聞顗妻蕭氏,緒妻成氏,均非貴族,意欲令二瑀人易妻,顧語內侍道:「我女貴人,豈可與田舍女作妯娌麼?」

勢利至此。

語未畢,即有一人接口道:「蕭氏系蕭侄孫女,也是國家的勳舊呢。」

武氏聽了,才算把意見蠲除,不生異議。

蕭成二女倖免離婚,但看到後文事,我說還不如早離呢。

到了高宗末年,又改元弘道;擬出封嵩山,駕幸奉天宮,忽然間頭眩目迷,幾不能視。

色一欲大過,宜成此疾。

侍醫張文仲秦鳴鶴道:「肝風上逆,須急用針砭,方可療疾。」

武氏本伴駕同行,至此亦在帝側,便發怒道:「二人可斬,龍體豈可針刺麼?」

張秦二人,碰了幾個釘子,慌忙伏地磕頭。

高宗道:「醫官為療疾起見,何足言罪?我頭眩愈甚,快與我針治好了。」

兩人才敢起身,一再加刺,應手奏效。

高宗喜道:「我目已明,難得有此妙手呢。」

武氏聞言,即起身拜天道:「這都是上天所賜,怎敢不敬謹拜謝?」

拜畢,又轉身向內,自負彩段百匹,賜給二醫。

秦張謝恩而出,既而舊疾復作,仍苦迷眩,又欲召二醫針治。

武氏道:「可一不可再,針治究非良策呢。」

乃請高宗還東都。

看官!你道武氏種種言行,是真心一愛一高宗麼?高宗年已半百,一精一力已衰,武氏年齡,比高宗尚大三四歲,偏她生得丰采異常,望去尚是半老佳人,並不像五六十歲的形狀。

就是枕席風光,不減情興,她因高宗沒用,已看作眼中釘,表面上是禱祝高宗速瘥,背地裡恰咒詛高宗速死,老天有意從人願,竟令高宗的頭眩病,日甚一日,至返東都後,且臥一床一不起,自覺甚危,遂詔太子哲監國,命裴炎劉景先郭正一三人,兼東宮平章事,又越數日,疾已大漸,夜召裴炎等,入受遺詔,當即歸天,享壽五十六歲,在位三十四年。

改元至十有四次。

永徽顯慶龍朔麟德乾封總章鹹亭上元儀鳳調露永隆開耀永淳弘道。

小子有詩歎高宗道:

男子主剛女主柔,如何權力竟相侔?

綱常倒置危機伏,禍始原來是聚麀。

高宗已崩,太子哲即位,就是《唐史》上所稱的中宗皇帝。

看官欲知中宗時事,待至下回再詳。

前半回文字,兩敘裴行儉征虜,而王方翼薛仁貴婁師德事,即順次帶敘,蓋以裴為主,王薛婁三人為賓,屬辭比事,獨分詳略,所以別當日之武功,說本回之文法,固非率爾一操一觚者比也。

中敘六都護一段,為前數回作一總束,俾閱者於目不暇接、腦不遑憶之時,得此揭櫫,自覺瞭然,故看似閒筆,實為萬不可少之文字。

下半回申述武氏之殘毒,簡而能賅,蓋將述高宗之崩逝,故特就弘道先後年間,關於武氏之處置親屬,一概敘清,省得後文另起爐灶,且於時事亦不致錯雜,而高宗之崩,乃可依次敘下,語在此而意在彼,此亦一文中賓主法也。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唐史演義
第001回 溯龍興開編談將種 選蛾眉侍宴賺唐公第002回 定秘計誘殺副留守 聯外助自號大將軍第003回 攻霍邑陣斬宋老生 入長安擁立代王侑第004回 記艷聞李郎遇俠 禪帝位唐祚開基第005回 李密敗績入關中 秦王出奇平隴右第006回 盛彥師設伏斃叛徒 竇建德興兵誅逆賊第007回 啖人肉烹食段欽使 討亂酋擊走劉武周第008回 河朔修和還舊俘 鄭兵戰敗保孤城第009回 擒渠殲敵耀武東都 奏凱還朝獻俘太廟第010回 下江東梁蕭銑亡國 戰洺南劉黑闥喪師第011回 唐太子發兵平山左 李大使乘勝下丹陽第012回 誅文幹傳首長安 卻頡利修和突厥第013回 玄武門同胞受刃 廬江王謀反被誅第014回 納弟婦東宮瀆倫 盟胡虜便橋申約第015回 偃武修文君臣論治 易和為戰將帥揚鑣第016回 獲渠魁掃平東突厥 統雄師深入吐谷渾第017回 長孫後臨終箴主闕 武媚娘奉召沐皇恩第018回 滅高昌獻俘觀德殿 逐真珠擊敗薛延陀第019回 強胡內亂列部紛爭 逆跡上聞儲君被廢第020回 易東宮親授御訓 征高麗連破敵鋒第021回 東略無功全軍歸國 北荒盡服群酋入朝第022回 使天竺調兵擒叛酋 征龜茲入穴虜名王第023回 出嬌娃英主升遐 逞姦情帝女謀變第024回 武昭儀還宮奪寵 褚遂良伏闕陳忠第025回 下辣手害死王皇后 遣大軍擒歸沙缽羅第026回 許敬宗構陷三家 劉仁軌蕩平百濟第027回 發三箭薛禮定天山 統六師李勣滅高麗第028回 伐西羌連番敗績 易東宮兩次蒙冤第029回 裴總管出師屢捷 唐高宗得病告終第030回 被廢立廬陵王坐徙 違良策徐敬業敗亡第031回 敕告密濫用嚴刑 謀匡復構成大禍第032回 武則天革命稱尊 狄仁傑奉製出獄第033回 安金藏剖心明信 僧懷義稔惡受誅第034回 累次發兵才平叛酋 借端詳夢迭獻忠忱第035回 默啜汗悔婚入寇 狄梁公盡職歸天第036回 證冤獄張說辨誣 誅淫豎中宗復位第037回 通三思正宮縱慾 竄五王內使行兇第038回 誅首惡太子興兵 狎文臣上官恃寵第039回 規夜宴特獻回波辭 進毒餅枉死神龍殿第040回 討韋氏掃清宿穢 平譙王駢戮叛徒第041回 應星變睿宗禪位 洩逆謀公主殺身第042回 贈美人張說得厚報 破強虜王晙立奇功第043回 任良相美政紀開元 閱邊防文臣平叛虜第044回 信妾言皇后被廢 叢敵怨節使遭戕第045回 張守珪誘番得虜首 李林甫毒計害儲君第046回 卻隆恩張果老歸山 開盛宴江梅妃獻技第047回 梅悴楊榮撒嬌絮閣 羅鉗吉網黨惡濫刑第048回 洗祿兒中冓貽羞 寫幽怨長門擬賦第049回 戀愛妃密誓長生殿 寵胡兒親餞望春亭第050回 勤政樓童子陳箴 范陽鎮逆胡構亂第051回 失潼關哥舒翰喪師 駐馬嵬楊貴妃隕命第052回 唐肅宗稱尊靈武 雷海青殉節洛陽第053回 結君心歡暱張良娣 受逆報刺死安祿山第054回 統三軍廣平奏績 復兩京李泌辭歸第055回 與城俱亡雙忠死義 從賊墮節六等定刑第056回 九節度受制魚朝恩 兩叛將投降李光弼第057回 遷上皇閹寺擅權 寵少子逆胡速禍第058回 弒張後代宗即位 平史賊蕃將立功第059回 避寇亂天子蒙塵 耀軍徽令公卻敵第060回 入番營單騎盟虜 忤帝女綁子入朝第061回 定秘謀元舅除凶 竊主柄強藩抗命第062回 貶忠州劉晏冤死 守臨洺張伾得援第063回 三鎮連兵張家覆祀 四王僭號朱氏主盟第064回 叱逆使顏真卿抗節 擊叛帥段秀實盡忠第065回 僭帝號大興逆師 解賊圍下詔罪己第066回 趨大梁德宗奔命 戰貝州朱滔敗還第067回 朱泚敗死彭原城 李晟誘誅田希鑒第068回 竇桂娘密謀除逆 尚結贊狡計劫盟第069回 格君心儲君免禍 釋主怨公主和番第070回 陸敬輿斥奸忤旨 韓全義掩敗為功第071回 王叔文得君怙寵 韋執誼坐黨貶官第072回 擒劉辟戡定西川 執李錡蕩平鎮海第073回 討成德中使無功 策魏博名相定議第074回 賢公主出閨循婦道 良宰輔免禍見陰功第075回 卻美妓渡水薄郾城 用降將冒雪擒元濟第076回 諫佛骨韓愈遭貶 縛逆首劉悟倒戈第077回 平叛逆因驕致禍 好盤遊拒諫飾非第078回 河朔再亂節使遭戕 深州撤圍侍郎申命第079回 裂制書郭太后叱奸 信卜士張工頭構亂第080回 盅敬宗逆閹肆逆 屈劉蕡名士埋名第081回 誅叛帥朝使爭功 誣相臣天潢坐罪第082回 嫉強藩杜牧作罪言 除逆閹李訓施詭計第083回 甘露敗謀黨人流血 鈞垣坐鎮都市弭兵第084回 奉皇弟權閹矯旨 迎公主猛將建功第085回 興大軍老成定議 墮狡計逆豎喪元第086回 信方士藥死唐武宗 立太叔竄斃李首相第087回 復河隴邊民入覲 立鄆夔內豎爭權第088回 平浙東王式用智 失安南蔡襲盡忠第089回 易猛將進克交趾城 得義友夾攻徐州賊第090回 斬龐勳始清叛孽 葬同昌備極奢華第091回 曾元裕擊斬王仙芝 李克用叛戮段文楚第092回 鎮淮南高駢縱寇 入關中黃巢稱尊第093回 奔成都誤寵權閹 復長安追殲大盜第094回 入陷阱幸脫上源驛 劫車駕急走大散關第095回 襄王熅竄死河中 楊行密盜據淮甸第096回 討河東王師敗績 走山南閹黨失機第097回 三鎮犯闕輦轂震驚 一戰成功邠寧戡定第098回 占友妻張夫人進箴 挾兵威劉太監廢帝第099回 以亂易亂劫遷主駕 用毒攻毒盡殺宦官第100回 徒乘輿朱全忠行弒 移國祚昭宣帝亡唐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