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演義
第059回 避寇亂天子蒙塵 耀軍徽令公卻敵
卻說回紇可汗縱兵四掠,人民駭散,市落為墟。
澤潞節度李抱玉,方受命兼轄陳鄭,擬遣官屬勸阻,無人敢往。
獨趙城尉馬燧請行,燧聞回紇兵入境,先遣人納賂渠帥,約無暴虐。
渠帥因貽一令旗,與燧面約道:「如有犯令,請君自加捕戮,決無異言。」
燧取旗彈壓,回紇兵相顧失色,願遵約束。
會唐廷論功行賞,特冊回紇可汗為英義建功毗伽可汗,可敦為毗伽可敦,且自可汗至宰相,共賜實封二萬戶,以下亦封賞有差。
回紇可汗,始滿意而去。
代宗乃大繼群臣,如正副元帥,及各道節度,悉贈官階。
惟山南東道節度使來瑱,本已召入為兵部尚書,兼同平章事,偏程元振與瑱未協,說他與賊通謀,竟坐流播州,旋且賜死。
瑱舊時部曲,大為不平,特推兵馬使梁崇義為統帥,唐廷卻不能討,乃命崇義為山南東道節度留後。
留後之名自此始。
崇義為瑱訟冤,乞為改葬,有詔許改葬事,瑱始得還正首邱。
代宗因亂事敉平,始封玄宗於泰陵,肅宗於喬陵,嗣分河北諸州為五部,各專責成。
幽莫媯檀平薊六州,歸幽州管轄;恆定趙深易五州,歸成德軍管轄;相貝邢洺四州,歸相州管轄;魏博德三州,歸魏州管轄;滄棣冀瀛四州,歸淄青管轄;懷衛二州及河一陽一,歸澤潞管轄,各設節度使。
歷敘疆域,為後文各節度爭亂伏案。
余節度使各仍舊境。
僕固懷恩以功進尚書左僕射,兼中書令,坐鎮朔方,令護送回紇可汗歸國,道出太原。
河東節度使辛雲京,恐懷恩與回紇連謀,以致見襲,因閉關自守,不敢犒師。
懷恩恨他不情,上表白狀,代宗不報。
懷恩遂調朔方兵數萬,屯駐汾州,令子瑒屯兵榆次,裨將李光逸屯兵祁縣,李懷光屯兵晉州,張維岳屯兵沁州。
明是脅制雲京。
雲京見環境皆敵,益滋危懼,適中使駱奉仙至太原,雲京厚與結歡,令還報懷恩反狀,懷恩亦奏請誅雲京奉仙,代宗兩不加罪,但優詔調停。
皇帝出做和事老,國事可知。
懷恩以功大遭讒,憤激的了不得,乃上書自訟道:
臣世本夷人,少蒙上皇驅策,祿山之亂,臣以偏裨決死靖難,仗天威神,克滅強胡。
思明繼逆,先帝委臣以兵,誓雪國仇,攻城野戰,身先士卒。
兄弟歿於陣,子姓歿於軍,九族之內,十不一在,而存者瘡痍滿身。
陛下龍潛時,親總師旅,臣事麾下,悉臣之愚,是時數以微功,已為李輔國讒間,幾至毀家。
陛下即位,知臣負謗,遂開獨見之明,杜眾多之口,拔臣於汧隴,任臣以朔方,遊魂反干,朽骨再肉。
前日回紇入塞,士人未曉,京輔震驚。
陛下詔臣至太原勞問,許臣一切處置,因得與可汗計議,分道用兵,收復東都,掃蕩燕薊。
時可汗在洛,為魚朝恩猜阻,已失歡心,及臣護送回紇,辛雲京閉城不出,潛使攘竊,蕃夷怨怒,彌縫百端,乃得返國。
臣還汾州,休息士馬,雲京畏臣劾奏,故構為飛謗,以起異端。
陛下不垂明察,欲使忠直之臣,陷讒邪之口,臣所為拊心泣血者也。
臣靜而思之,負罪有六:昔同羅叛亂,一騷一擾河曲,臣不顧老母,為先帝掃清叛寇,臣罪一也;臣男玢為同羅所虜,得間亡歸,臣斬之以令眾士,臣罪二也;臣女遠嫁外夷,為國和親,蕩平寇敵,臣罪三也;臣與子瑒躬履行陣,不顧死亡,為國效命,臣罪四也;河北新附諸鎮,皆握強兵,臣撫綏以安反側,臣罪五也;臣說諭回紇,使赴急難,戡定中原,二陵復土,使陛下勤孝兩全,臣罪六也。
臣既負六罪,誠合萬誅,惟當吞恨九泉,銜冤千古,復何訴哉?臣受恩至重,夙夜思奉天顏,但以來瑱受誅,朝廷不示其罪,諸道節度,誰不疑懼?且臣前後所奏駱奉仙,情詞非不摭實,陛下竟無處置,一寵一任彌深,是皆由同類比周,蒙蔽聖聽。
竊聞四方遣人奏事,陛下皆雲驃騎議之,可否不出宰相,遠近益加疑沮。
如臣朔方將士,功效最高,為先帝中興主人,陛下不加優獎,反信讒言。
子儀先已被猜,臣今又遭詆毀,弓藏鳥盡,信非虛言。
倘不納愚懇,且務因循,臣實不敢保家,陛下豈能安國?惟陛下圖之!
代宗得懷恩書,遣同平章事裴遵一床一繼敕至汾州,宣慰懷恩,懷恩跪聽詔敕。
待遵慶讀畢,抱住遵慶兩足,且泣且訴。
遵慶忙扶起懷恩,極言聖眷方隆,可無他慮,因勸令入朝。
懷恩以懼死為詞,竟不肯入京。
遵慶乃返報代宗,代宗尚得過且過,不以為意。
忽由邠州傳入急報,乃是吐蕃入寇,帶同吐谷渾一黨一項氐羌二十萬眾,鼓行而東,前鋒已到邠州了。
代宗大駭道:「虜眾入境,如何有這般迅速?莫非邊境各吏,統死了不成。」
不是邊吏俱死,實是你已經死了半個。
當下召入群臣,亟籌控御。
群臣統面面相覷,不敢發言。
看官聽著!邠州距離長安,不過數百里,吐蕃如此深入,應該早有邊警,為何至此才聞呢?說來又有原因,正好就此補敘。
自唐廷與吐蕃劃界,立碑赤嶺,總算和好了幾年。
及金城公主病歿後,金城公主遣嫁吐蕃主棄隸跂贊,俱見前文。
吐蕃與唐失和,屢次窺邊,經河隴諸節度使王忠嗣哥舒翰高仙芝等,先後守禦,終不得逞。
至安史迭亂,所有河隴戍兵,俱徵召入援,邊備乃虛。
肅宗初年,吐蕃主娑悉籠獵贊,棄隸跂贊孫。
乘唐內訌,迭陷威武河源等軍,並取廓霸岷諸州。
代宗即位,復陷臨洮,朝廷使御史大夫李之芳等,往修舊好,反被羈住。
至廣德元年,郭子儀以吐蕃留使,不可不防,代宗不省。
到了秋季,吐蕃引兵入大震關,連陷蘭廓河鄯洮岷秦成渭等州,盡取河西隴右地。
邊吏陸續告急,俱被程元振阻匿,不使上聞。
虜眾長一驅一直一入,涇州刺史高暉,開城迎降,反導虜眾深入邠州,代宗才得聞知。
宰相以下,均無方法,只好再請出郭子儀,令為副元帥,出鎮鹹一陽一。
正元帥就用了雍王適。
適不過是個皇子,名位雖尊,究竟無拳無勇,子儀閒廢已久,所有部曲,多已離散,至是倉猝召募,只得二十騎,便即起行。
及抵鹹一陽一,吐蕃兵已逾奉天武功,渡渭而來。
子儀亟使判官王延昌入奏,請速添兵,偏又為程元振所阻,不得入見。
渭北行營兵馬使呂月將,部下有銳卒二千,出破吐蕃前鋒,後因寡不敵眾,戰敗被擒。
吐蕃兵徑渡便橋,入攻京師。
代宗驚惶失措,挈領妃嬪數人,與雍王適出奔陝州。
適為元帥,如何不去拒敵?百官遁匿,六軍逃散。
子儀聞京城危急,忙自鹹一陽一馳還,一入京城,既無主子,又無兵馬,徒覺得氣象流離,不堪入目,正在沒法擺一布,驀見將軍王獻忠,帶著騎士五百;擁了豐王珙等,珙系玄宗子,曾見前文。
擬出開遠門,往迎吐蕃。
子儀叱問何往?獻忠下馬語子儀道:「今主上東遷,社稷無主,公為元帥,何妨喪君立君,勉副民望。」
子儀尚未及答,豐王珙已接口道: 「公奈何不言?」
子儀道:「怎有是理?」
判官王延昌,正立在子儀左側,便閃出道:「上雖蒙塵,未有失德,王為藩翰,奈何出此狂悖語?」
子儀又叱獻忠道: 「你敢迎降虜眾麼?快護送諸王至陝,免受重譴。」
獻忠頗畏憚子儀,不敢違慢,乃偕豐王珙等東行。
若非郭令公,恐已遭毒手了。
子儀因京內無備,也隨出城外,另行募兵。
吐蕃兵遂得入京。
高暉首先馳入,與吐蕃大將馬重英等,縱兵焚掠。
長安中蕭然一空,遂劫廣武王承宏為帝,承宏系邠王守禮孫。
及前翰林學士於可封為相,且遣人持輿入苗晉卿家,脅令為官。
晉卿閉口不言,虜眾倒也捨去。
晉卿有此堅一操一,卻也難得。
子儀引三十騎,仍往鹹一陽一,至御宿川,語王延昌道:「六軍逃潰,多在商州,汝快往招撫。
且發武關防兵,北出藍田,馳向長安,吐蕃兵必遁歸了。」
延昌奉命入商州,傳子儀令,招諭潰軍。
各軍向服子儀,皆拱手聽命,乃同延昌至鹹一陽一。
子儀泣諭將士,規復京城,大眾皆感激涕零,願遵約束。
會鳳翔節度使高昇,及元帥都虞侯臧希讓,各率數百騎到來,武關防兵,亦到千名,統共約有四千人,軍勢稍振,乃往報行在。
代宗恐吐蕃兵出潼關,召子儀至陝扈蹕,子儀遣人奉表,略言:「臣不收京城,無以見陛下,若出兵藍田,虜必不敢東向,請陛下勿憂!」代宗乃聽令子儀便宜行一事。
會鄜坊節度判官段秀實,勸節度使白孝德發兵勤王,孝德即日大舉,南趨京畿,與蒲陝商華合勢,進擊虜兵。
子儀也遣左羽林大將軍長孫全緒,率二百騎出藍田,授以密計,並令第五琦攝京兆尹,與全緒同行;且調寶應軍使張知節,率兵千人,作為後應,全緒至韓公堆,晝擊鼓,夜燃火,作為疑兵。
光祿卿殷仲卿,又募得兵士千人,來保藍田,與全緒聯絡,選銳騎二百人,渡過滻水,游奕長安。
吐蕃兵已經飽掠,正擬滿載而歸,突聞城中百姓,互相驚呼道:「郭令公從商州調集大軍,來攻長安了。」
既而吐蕃偵騎,亦陸續入城,報稱韓公堆齊集官軍,即日進薄城下。
吐蕃統將馬重英,不由的惶恐起來,是夜朱雀街中,復有鼓聲驟起,接連是大眾喧嘩聲,聲一浪一模糊,約略是郭令公三字。
郭令公就是郭子儀,前封代國公,後封汾一陽一王,因此人人叫他為郭令公,連外夷亦以令公相呼。
有此令名,方能安內攘外。
高暉聞郭令公到來,先已魂馳魄喪,夤夜東走。
馬重英亦站立不定,即於次日黎明,悉眾北遁。
其實郭子儀尚在鹹一陽一,但由全緒遣將王甫,潛入城中,一陰一結少年數百人,乘夜鼓噪,吐蕃一二十萬將士,竟被這郭令公三字,驅逐開去,好似一道退兵符。
這都是子儀密授全緒的妙計。
全緒遂與第五琦入京,遣使向子儀報捷,子儀轉奏行在,請代宗迴鑾。
代宗正巡閱潼關,先由豐王珙等入謁,倒也不去責他,至退入幕中,珙語多不遜,為群臣奏聞,才命賜死。
高暉到了潼關,為守將李日越所執,奏請正法。
及子儀奏至,即命子儀為西京留守,第五琦為京兆尹,元載為元帥府行軍司馬。
子儀即奉詔入京,令白孝德高昇等,分屯畿縣,再表請代宗返駕。
程元振素嫉子儀,尚勸代宗往都洛一陽一。
看官試想!這次吐蕃入寇,代宗東走,統是程元振一人從中壅蔽,遂致釀成此禍,就是代宗奔陝後,屢發詔征諸道兵,各節度使都痛恨元振,無一應一召,連李光弼也勒兵不赴。
郭李優劣,至此分途。
當時扈駕諸臣,尚莫敢彈劾,獨太常博士柳伉上疏,略云:
犬戎犯關度隴,不血刃而入京師,創宮闕,焚陵寢,武士無一力戰者,此將帥叛陛下也。
陛下疏元功,委近習,日引月長,以成大禍,群臣在庭,無一人犯顏回慮者,此公卿叛陛下也。
陛下始出都,百姓填然奪府庫,相殺戮,此三輔叛陛下也。
自十月朔召諸道兵,盡四十日無只輪入關,此四方叛陛下也。
陛下必欲存宗廟,定社稷,獨斬程元振首,馳告天下,悉出內使隸諸州,持神策兵付大臣,然後削尊號,下詔引咎,如此而兵不至,人不感,天下不服,臣願闔門寸斬,以謝陛下。
這疏上去,代宗始為感動。
但終因元振有保護功,止削奪官爵,放歸回裡。
一面下詔迴鑾,自陝州啟行。
左丞顏真卿,請代宗先謁陵廟,然後還宮。
元載不從,真卿厲聲道:「朝廷豈堪令相公再壞麼?」
載乃默然,惟由是銜恨真卿。
為下文伏筆。
郭子儀帶領百官,至滻水東迎駕,伏地待罪。
代宗面加慰勞道:「用卿不早,致有此難。
今日聯得重歸,皆出卿力,功同再造,何罪可言?」
子儀拜謝。
代宗入城謁廟,方才回宮。
越日封賞功臣,賜子儀鐵券,圖形凌煙閣,以下進秩升階,不消細述。
惟廣武王承宏,逃匿草野,代宗特赦不誅,但放至華州,未幾,病死。
也是失刑。
代宗罷苗晉卿裴遵慶相職,再任李峴為同平章事,進魚朝恩為天下觀軍容宣慰處置使,使總禁兵,令駱奉仙為鄠縣築城使,即令統鄠縣屯軍。
元振方黜,又重用魚駱,代宗真愚不可及。
先是代宗在陝,顏真卿馳往扈駕,請召僕固懷恩勤王,代宗不許,至還京後,逾年正月,特命真卿宣慰朔方行營,諭懷恩入朝。
恐是由元載所請。
真卿入諫道:「陛下在陝,臣若奉詔往撫,責以大義,彼或為徼功計,尚肯南來,今陛下還宮,彼已無功可圖,豈還肯應詔麼?陛下不若令郭子儀代懷恩,子儀曾為懷恩主將,且素得朔方士心,令他往代,可不戰自服了。」
代宗尚遲疑未決。
會節度使李抱玉從弟抱真,曾為汾州別駕,獨脫身歸京師,報明懷恩已有反志,請速調子儀往鎮朔方。
代宗若果行此議,何致有朔方之亂。
代宗方不遣真卿,只調遣子儀的詔敕,一時未下,且因立雍王適為皇太子,授冊行禮,宮廷慶賀,也無暇顧及懷恩。
蹉跎了好幾日,接到河東節度辛雲京急報,說是:「懷恩已反,令子瑒來寇太原,已由臣將他擊退,現向榆次縣去了,請即發兵征討!」代宗覽到此奏,即召諭子儀道:「懷恩父子,負我實深,聞朔方將士思公,幾如大旱望雨,公為朕往撫河東,汾上各軍,當不致一體從逆呢。」
遂面授子儀為關內河東副元帥,兼河中節度等使。
子儀拜命即行,甫至河中,聞僕固瑒為下所殺,懷恩北走靈州,河東已得解嚴了。
看官道懷恩父子,為何一蹶至此?原來瑒素剛暴,自太原敗後,轉圍榆次,又是旬日不下,他令裨將焦暉白玉,往發祁縣兵。
暉與玉調兵趨至,瑒責他遲慢,幾欲加罪,兩人慮有不測,即於夜間率眾攻瑒,把瑒殺死。
懷恩在汾州聞警,不免悲慟,忽由老母出帳,怒責懷恩道:「我語汝勿反,國家待汝不薄,汝不聽我言,遂有此變。
我年已老,恐且因此受禍,問汝將如何處置?」
懷恩無言可答,匆匆趨出。
母提刀出逐道:「我為國家殺此賊,取賊心以謝三軍。」
賊子卻有賢母。
懷恩急走得免。
嗣聞麾下將士,因子儀出鎮河中,都竊竊私語,謂無面目見汾一陽一王,自思眾叛親離,決難持久,乃竟將老母棄去,自率親兵三百騎,渡河走靈州,殺死朔方軍節度留後渾釋之,據州自固。
沁州戍將張維岳,聞懷恩北走,即馳驛至汾州,撫定懷恩餘眾,並殺焦暉白玉,只說由自己誅瑒,繼首獻郭子儀。
子儀傳首闕下,群臣入賀,惟代宗慘然道:「朕信不及人,乃致功臣顛越,朕方自愧,何足稱賀呢。」
汝亦自知有失耶?隨命輦送懷恩母至京,優給廩餼,閱月及歿,仍許禮葬。
及子儀馳往汾州,懷恩遺眾,爭來迎謁,涕泣鼓舞,誓不再貳,河東乃安。
有詔進子儀為太尉,兼朔方節度使。
子儀辭太尉不拜,且入朝謝恩。
適涇原遣急足馳奏,懷恩誘回紇吐蕃兩夷,同來入寇,有眾十萬。
代宗又惶急得很,還下詔慰諭懷恩,說他有功皇室,不必懷疑,但當詣闕自陳,仍應重任云云。
這時候的僕固懷恩,已與朝廷勢不兩立,那裡還肯斂甲歸朝?當下引虜南趨,得步進步,警報迭達都城,代宗乃召入子儀,咨詢方略。
子儀答道:「懷恩有勇少恩,士心不附,麾下皆臣部曲,必不忍以鋒刃相向,臣料他是無能為哩。」
代宗乃命子儀出鎮奉天,子儀令子殿中監郭晞,與節度使白孝德防守邠州,自率軍至奉天,按甲以待。
虜鋒將要近城,諸將俱踴躍請戰,子儀搖首道:「虜眾遠來,利在速戰,我且堅壁待著,俟寇騎憑城,我自有計卻虜,敢言戰者斬。」
乃命守兵掩旗息鼓,待令後動。
不到一日,懷恩已引吐蕃兵至城下,見城上並無守兵,不禁疑慮起來,躊躇多時,見天色將昏,乃退軍五里下寨。
是夕也未敢進攻。
到了黎明,始鳴鼓進兵,遙聽得一聲號炮,響震川谷,連忙登高瞭望,那奉天城外的乾陵南面,已有許多官軍,擺成一字陣式,非常嚴整,當中豎著一張帥旗,隨風飄舞,旗上大書一個「郭」字,懷恩不覺驚愕道:「郭令公已到此麼?」
虜眾聞著郭令公大名,也都大駭,紛紛退走。
懷恩獨帶著部眾,轉趨邠州,遙見城上插著大旗,又是一個「郭」字,懷恩又驚愕道:「難道郭公又復來此,莫非能飛行不成?」
言未已,城門忽啟,有一大將持矛躍馬,領軍出來,大呼道:「我奉郭大帥命令,只取反賊懷恩首級,餘眾無罪,不必交鋒。」
懷恩望將過去,乃是節度使白孝德,河一陽一余勇,尚屬可賈。
正欲上前接仗,偏部眾已先退走,單剩一人一騎,如何對敵?又只好返轡馳去。
白孝德驅兵追擊,郭晞又出來接應,一逼一得懷恩抱頭鼠竄,渡涇而逃。
既逾涇水,部下已散亡大半,忍不住涕泣道:「前都為我致死,今反為人向我致死,豈不可痛?」
誰叫你不忠不孝。
乃仍向靈州去訖。
吐蕃兵既陷涼州,南陷維松保三州,經劍南節度使嚴武拒擊西山,復虜兵八萬眾,方才不敢窺邊。
郭子儀既計卻大敵,也不窮追,即入朝覆命,代宗慰勞再三,加封尚書令,子儀面辭道:「從前太宗皇帝,嘗為此官,所以後朝不復封拜,近惟皇太子為雍王時,平定關東,乃兼此職,臣何敢受此崇封,致隳國典?且用兵以來,諸多僭賞,冒進無恥,輕褻名一器,今凶丑略平,正宜詳覈賞罰,作法審官,請自臣始。」
讓德可風。
代宗乃收回成命,另加優繼。
隨命都統河南道節度行營,還鎮河中。
是年李光弼病歿徐州,年五十七,追贈太保,賜恤武穆。
光弼本營州柳城人,父名楷洛,本契丹酋長,武後時叩關入朝,留官都中,受封薊郡公,賜謚忠烈。
光弼母有須數十,長五寸許,生子二人,即光弼光進,光弼累握軍符,戰功卓著,安史平定,進拜太尉兼侍中,知河南淮南東西山南東荊南五道節度行營事,駐節泗州。
尋復討平浙東賊袁晁,晉封臨淮王,賜給鐵券,圖形凌煙閣。
惟自程元振魚朝恩用事,妒功忌能,為諸鎮所切齒,代宗奔陝,召光弼入援,光弼亦遷延不赴。
及代宗還京,又命光弼為東都留守,光弼竟托詞收賦,轉往徐州。
諸將田神功等,見光弼不受朝命,也不復稟畏,光弼愧恨成疾,鬱鬱而終。
光弼母留居河中,曾封韓國太夫人,代宗令子儀輦送入京,歿葬長安南原。
看官聽說!冰李本是齊名,因李晚節不終,遂致李不及郭,可見人生當慎終如始哩。
當頭棒喝。
小子有詩歎道:
立功尚易立名難,千古功名有幾完?
只為臣心輸一著,汗青留玷任傳看。
光弼歿後,用黃門侍郎王縉,繼光弼後任。
縉本代李峴為相,峴於是年罷相。
至是改令出鎮,才名遠不及光弼了。
欲知後事,且看下回。
外寇之來,必自內訌始。
有程元振魚朝恩等之弄權,而後有僕固懷恩之亂,有僕固懷恩之謀反,而後有吐蕃回紇之寇。
木朽而蟲乃生,牆壞而蠹始入,勢有必至,無足怪也。
當日者,幸郭令公尚在耳。
假令無郭令公,則諸鎮皆痛恨權Yan,誰與復西京,定河東?試思李光弼為唐室名臣,尚且觀望不前,遑論他人乎?故本回實傳寫郭子儀,而代宗之迭致禍亂,亦因此而揭櫫之,代宗之愚益甚,子儀之功益彰,綱目稱子儀為千古傳人,豈其然乎?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