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演義
第070回 陸敬輿斥奸忤旨 韓全義掩敗為功
卻說李泌自陳衰老,上表辭職,德宗不肯照準,泌又入朝面請,乞更除授一相。
德宗道:「朕亦知卿勞苦,但恨未得賢能,為卿代勞。」
泌即說道:「天下不患無才,但教陛下留意牧卜,自慶得人。」
德宗道:「盧杞忠清強介,人多說他一奸一邪,朕至今尚未覺悟,究竟一奸一在何處,邪在何處?」
便是真愚。
泌答道:「如使陛下知杞一奸一邪,杞便不成為一奸一邪了。
陛下如能早時覺悟,何至有建中的禍亂呢?杞因私隙殺楊炎,遣李揆害顏真卿,激叛李懷光,幸虧陛下後來竄逐,得慰人心,天亦悔禍,否則禍亂且迭出不窮了。」
德宗道:「建中禍亂,非盡必人事,卿亦聞桑道茂語否?」
泌復道:「陛下以為是命數注定麼?須知命數二字,只可常人說得,君相卻不便掛口,因為君相有造命的職務,與常人不同,若君相言命,是禮樂政刑,統可不用了。
古來暴君莫如桀紂,桀嘗謂我生不有命在天,武王數紂罪惡,亦云謂己有天命,人君以命自解,恐便同桀紂了。」
德宗點首,嗣復說道:「盧杞佐治不足,小心有餘,他相朕數年,每遇朕言,無不恭順。」
原來為此,所以時常系念。
泌答道:「言莫予違,孔子所謂一言喪邦,據此一端,便可見盧杞的一奸一邪了。」
德宗道:「卿原與杞不同,朕言合理,卿嘗有喜色,朕言不合理,卿嘗有憂色,雖有時卿言逆耳,卻也氣色和順,並沒有傲慢態度,能使朕為卿所化,自然屈服,不能不從,朕所以深喜得卿哩。」
泌乃薦戶部侍郎竇參,說他材具通敏,可兼度支鹽鐵使;尚書左丞董晉,人品方正,可處門下侍郎。
德宗雖然面允,意中卻不以為然。
既而命泌兼集賢殿崇文館大學士,纂修國史。
泌辭去大字,但以學士知院事。
是年八月,月蝕東壁,泌自歎道:「東壁圖書府,今遭月蝕,大臣中未免當災,我位居宰相,兼學士銜,恐此災即加在我身上。
從前燕國公張說,亦因此逝世,我位置與他相等,應亦難免此禍了。」
果然隔了一年,一病不起,竟爾告終。
泌有智略,七歲時即受知玄宗,當召見時,玄宗正與張說觀奕,因使說面試泌才,說令賦方圓動靜。
泌即問及要旨,說隨口道:「方若棋局,圓若棋子,動若棋生,靜若棋死。」
泌亦信口答道:「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材,靜若得意。」
說也歎服,賀得奇童。
張九齡與結為小友,後來歷事三朝,數立奇功,惟好談神仙,頗尚詭誕,未免為世所譏,但也好算是一位賢相了。
持論平允。
泌卒年六十八,得贈太子太傅,未得美謚,德宗亦不免少恩。
遺疏仍薦竇參董晉二人可用,德宗乃用二人同平章事,並命參兼度支鹽鐵等使。
參為人峭刻,少學術,多權數,每值入朝,諸相皆出,參獨居後,但說是詳核度支,暗中卻曲事逢迎,希邀主一寵一。
又往往援引親一黨一,分置要地,使為耳目。
董晉只備員充位,隨聲附和,不過硜硜自守,慎重自持,比那竇參的營私挾詐,自然較勝一籌,但總不得為宰相器,未識這位足智多謀的李鄴侯,何故薦此二人?這也是令人難解呢。
當時朝臣中莫如陸贄,泌獨不為薦引,大約是聰明一世,懞懂一時。
是時前邠寧節度使韓游環,與橫海節度使程日華,義武節度使張孝忠,宣武節度使劉玄佐,平盧節度使李納,先後病歿。
邠寧早由張獻甫接任,余鎮均由子承襲。
日華子名懷直,孝忠子名升雲,玄佐子名士寧,納子名師古,皆由軍士推戴,奏請留後。
德宗也得過且過,無不准行;就是回鶻忠貞可汗,為弟與少可敦鴆死,回鶻國俗,可汗妃妾,號為少可敦。
國人攻殺乃弟,擁立忠貞子阿啜為可汗,遣將軍梅錄告喪,聽候朝命,德宗也未嘗詳問,即遣鴻臚少卿庾鋌,往冊阿啜為奉誠可汗。
最可怪的是鹹安公主,既配忠貞,復配奉誠,祖父孫同享禁臠,德宗亦聽她所為,但視為胡俗常例,不足深怪。
及吐蕃轉寇北庭,回鶻大相頡吧迦斯,為唐往援,與戰不利,率兵奔還,北庭陷沒,安西遂絕音問,不知存亡。
惟西州尚為唐守,德宗也無暇顧及,置諸度外罷了。
慷慨得很。
光一陰一似箭,寒暑迭更,已是貞元七年,竇參為相,約已三載,權勢日盛,翰林學士陸贄,屢有彈劾,參視若眼中釘,只因贄尚見一寵一,急切不能捽去,乃奏調為兵部侍郎,解去內職,省得他多來絮聒。
德宗尚未察一陰一謀,會參奏稱福建觀察使吳湊,病風不能治事,應即另選,當由德宗召湊入京,見他體健神清,並沒有甚麼疾病,才知參是挾嫌誣奏,有意排擠,隨即任湊為陝虢觀察使,把原任官李翼解職。
翼是參一黨一,一經掉換,中外稱快。
參仍怙惡不改,引族子申為給事中,招權受賂,綽號喜鵲。
德宗頗有所聞,乃召參入誡道:「卿族子申,所為不法,將來難免累卿,不如黜之為是。」
參懇請道:「臣子族無多,申雖疏屬,尚無他惡,乞陛下鑒原!」德宗道:「朕非不欲為卿保全,奈人言藉藉,不可不防。」
參仍然固請,德宗方才罷議。
參又恐陸贄進用,一陰一與諫議大夫吳通元兄弟,造作謗書,構得贄罪。
偏被德宗察覺,賜通元死,逐申為道州司馬,參亦坐貶為郴州別駕,乃進贄為中書侍郎,與尚書左丞趙憬,同平章事。
所有管理度支等事,委戶部尚書班宏代理,宏未幾亦歿。
贄請召用湖南觀察使李巽,入判度支。
德宗已經允許,忽又變卦,擬用司農少卿裴延齡。
贄上言道:「度支司須准平萬貨,吝即生患,寬又容一奸一,延齡誕妄小人,倘或誤用,適傷聖鑒。」
德宗不從,竟任延齡為戶部侍郎,判度支事。
又是一個一奸一臣進來了。
至貞元九年,湖南觀察使李巽,奏稱宣武留後劉士寧,私遺參絹五千匹,德宗大怒,即欲誅參。
贄入諫道:「劉晏冤死,罪不明白,至使叛臣借口有詞。
參一性一貪縱,天下共知,但必說他私交藩鎮,潛蓄異圖,未免太甚。
若驟加重辟,轉駭人情。」
以直報怨,不愧君子。
乃再貶參為驩州司馬,沒入家貲。
內侍尚毀參不已,竟賜參自盡,杖殺竇申,諸竇一併謫戍。
董晉因與參同事有年,見參得罪,亦自覺不安,乃請免職。
有詔罷晉為禮部尚書,召義成節度使賈耽,為尚書右僕射,與尚書右丞盧邁,同平章事。
德宗恐相權過重,仍蹈前轍,乃命四人輔政,分權任事。
哪知權任不專,遇事推諉,每值有司關白,輒面面相覷,不肯署判。
陸贄乃奏請依至德故事,至德系肅宗年號見前文。
宰相更迭秉筆,旬日一易,德宗准如所請。
尋復逐日一易,雖案牘不至沈滯,終未免互相顧忌,無所責成。
贄先後奏陳治道,不下數十萬言,至論邊防六失,尤中時弊。
大略謂:「措置乖方,課責虧度,兵眾致財匱,將多致力分,怨起自不均,機失於遙制,須酌量裁併,慎簡統帥,督墾閒田,自籌兵食」等語。
德宗嘗優詔褒答,終究不能施行。
會回鶻擊破吐蕃於靈州,遣使獻俘,雲南王異牟,襲擊吐蕃,取十六城,擒名王五人,亦遣使獻捷,且獻地圖方物,及吐蕃所給金印,請復號南詔。
德宗遣郎中袁滋等,往冊異牟為南詔王,賜銀窠金印。
異牟至大和城受冊,很是恭順,優待唐使。
滋等盡歡而還,詳報德宗。
德宗欣慰得很,遂擬大修神龍寺,報答神麻。
戶部侍郎裴延齡,奏稱:「同州谷中,有大木數十株,高約八十丈,可供寺材。」
德宗驚喜道:「開元天寶年間,在近畿搜求美材,百不得一,今怎得有此嘉木?」
延齡即獻諛道:「天生珍材,必待聖君乃出,開元天寶,何從得此。」
德宗甚喜。
對子孫詆毀祖宗,德宗尚視為可喜,非愚而何?嗣又由延齡上疏,謂:「在糞土中得銀十三兩,緞匹雜貨,百萬有餘,這皆是左藏羨餘,應移入雜庫,供別敕支用。」
太府少卿韋少華,與死陝州之韋少華姓名相同,別是一人。
劾論:「延齡欺君罔上,請令三司查核左藏,何來此糞土中物,無非延齡移正為羨,恣為詭譎等情。」
德宗既不罪延齡,亦不罪少華。
延齡所奏,不能欺三尺童子,德宗昏耄已甚,所以麻木不仁。
鹽鐵轉運使張滂,司農卿李銛,京兆尹李充,俱因職任相關,常斥延齡謬妄。
陸贄更志切除一奸一,極陳延齡罪惡,略云:
延齡以聚斂為長策,以詭妄為嘉謀,以掊克斂怨為匪躬,以靖譖服讒為盡節,可謂堯代之共工,魯邦之少卯,跡其一奸一蠹,日長月滋,移東就西,便為課績,取此適彼,遂號羨餘。
昔趙高指鹿為馬,臣謂鹿之與馬,物類猶同,豈若延齡掩有為無,指無為有?臣以卑鄙,任當台衡,情激於衷,欲罷難默,務乞陛下明目達聰,亟除一奸一慝,毋受欺蒙,則不勝幸甚!
這疏上後,德宗非但不罪延齡,反待延齡加厚。
贄復約宰相趙憬,面奏延齡一奸一邪,德宗恨贄多言,面有怒色。
憬卻一語不發,退朝後反密告延齡,延齡恨贄益深。
或謂贄嫉惡太嚴,恐遭讒害,贄慨然道:「我上不負天子,下不負所學,此外非所敢計了。」
果然不到數日,有敕頒下,罷贄為太子賓客。
越年為貞元十一年,初夏天旱,延齡誣贄怨望,並李充張滂李銛,乘旱造謠,搖動眾心。
德宗竟貶贄為忠州別駕,充為涪州長史,滂為汀州長史,銛為邵州長史。
先是定州人一陽一城,隱居中條山,以學行著名,李泌薦為諫議大夫,城拜官不辭,未至京師,都人已想望丰采,料他必盡言敢死。
及城入哀後,獨與二弟及客,日夜痛飲,並無諫章。
河南人進士韓愈,作《爭臣論》譏城,他人亦嘖有煩言,城仍不介意,但以杯中物消遣,恍若無聞。
至贄等坐貶,主怒未解,中外惴恐,莫敢營救,城獨奮然道:「不可令天子信用一奸一臣,殺無罪人。」
乃公也酒醒了。
遂與拾遺王仲舒,補闕熊執易崔錡等,伏闕上書,極陳延齡一奸一佞,贄等無罪。
德宗大怒,欲罪城等,幸太子在旁勸解,乃命宰相出諭,令他退去。
金吾將軍張萬福,大聲稱賀道:「朝廷有直臣,天下從此太平了。」
因遍拜城等,已而連呼太平萬歲,太平萬歲!萬福武人,年八十餘,自萬福稱賀後,城乃得重名。
會聞德宗欲進相延齡,城泣語廷臣道:「果欲用延齡為相,當取白麻撕壞,免他誤國。」
白麻系宣詔用紙。
隨即續草奏稿,盡列延齡罪狀,使李泌子繁繕寫。
繁本不端品,城因他是故人子,囑令繕正,哪知他竟私告延齡。
延齡亟入見德宗,一一自解。
及城疏呈入,德宗遂視為誣妄,擱置不理,虎父生犬子,可為鄴侯一歎。
且改城為國子司業,進延齡為戶部尚書。
延齡年已衰老,尚自恨不得相位,居常牢一騷一鬱憤,嫚罵近臣,至遇疾臥第,擅載度支官物至家,人無敢言。
越歲竟死,年六十九,中外相賀。
惟德宗悼惜不置,追贈太子太傅。
延齡嘗薦諫議大夫崔損,才可大用,適趙憬病歿,盧邁老疾,中書省虛位十日,德宗即令損同平章事。
損委鄙無能,入相後毫無建白,母殯不葬,女兄為尼,歿不臨喪。
德宗恰喜他唯唯諾諾,倚任了好幾年。
是時太尉中書令西平王李晟,司徒侍中北平王馬燧,相繼去世,晟謚忠武,燧謚莊武。
昭義節度使李抱真,也已病終,都虞侯王延貴,奉詔繼任,賜名虔休。
魏博節度使田緒,曾在貞元元年,尚德宗妹嘉誠公主,代宗第十女。
有庶子三人,幼名季安,公主撫為己子。
緒於貞元十二年歿世,左右推季安為留後,德宗即命為節度使。
為後文魏博歸朝張本。
由南東道節度使曹王皋,亦已病逝,賜謚為成,接任為陝虢觀察使於頔,各鎮粗報平安。
惟宣武軍迭經變亂,宣武節度使劉士寧,一婬一亂殘忍,為兵馬使李萬榮所逐,奔歸京師。
萬榮得受制為留後,用子迺為兵馬使,牙將劉沐為行軍司馬。
不到一年,宣武軍又復作亂,都虞侯鄧惟恭,因萬榮寢疾,執迺送京師,並殺萬榮親將數人。
這次還算德宗有些主意,特授董晉為宣武節度使,令即赴鎮。
又恐晉太寬柔,未能鎮定,更命汝州刺史陸長源為行軍司馬,隨晉東行。
既用董晉,不必用陸長源,仍是種一禍苗。
晉兼程至宣武軍,萬榮已經病死,惟恭代領軍事,倉猝不及抗命,只好出迎朝使。
晉不用兵衛,接見惟恭,辭氣甚和,且仍委以軍政,暗中卻加意防備。
等到惟恭謀亂,已是佈置綿密,先將亂一黨一捕誅,然後把惟恭拿住,械送京師。
陸長源一性一剛且刻,最喜更張舊事,經晉從容裁抑,軍中乃安。
不意董先生卻有此經濟。
後來過了兩年,晉病歿任所。
長源知留後,揚言道:「將士弛慢已久,我當振飭法紀,方可掃清宿弊。」
軍士聽了此言,不禁恟懼,或勸長源散財勞軍,長源道:「我豈效河北賊,用錢買將士心麼?」
未幾變起,長源被殺。
監軍俱文珍,急召宋州刺史劉逸准靖難,逸准曾為宣武將,頗得眾心,聞文珍召,引兵入汴州,撫定大眾,請命朝廷。
詔授逸准為節度使,賜名全諒,不到數旬,全諒復歿,軍中推玄佐甥韓弘為留後。
韓弘曾為兵馬使,至是因宣武軍屢次作亂,特查出亂首,及一黨一與三百人,歷數罪狀,斬首以徇。
一面恭請朝命,受敕為節度使,乃整肅號令,撫循軍士,汴中才無後憂。
偏淮西節度使吳少誠,密謀抗命,遣人一陰一約韓弘,為弘所殺。
少誠知逆謀已洩,索一性一舉兵發難,掠壽州,襲唐州,殺死鎮遏使謝詳張嘉瑜。
會陳許節度使曲環身故,陳州刺史上官兌,繼為留後,少誠乘隙進擊,兌遣將往阻,不幸敗歿,反致寇一逼一城下。
兌方接奉朝旨,進任節度使,驀聞寇至近郊,不禁倉皇欲走。
營田副使劉昌裔入阻道:「朝廷方授公節鉞,奈何棄此他去?況城中不乏將士,固守有餘,昌裔不才,願為城守。」
兌乃委以軍事,集眾登陴。
兵馬使安國寧,謀為內應,被昌裔察出,誘入誅死,然後誓眾拒敵。
少誠圍攻累日,昌裔伺他懈怠,鑿城出擊,大破敵兵。
又經劉弘發兵三千,來援許州,少誠遁去,許城得全。
德宗聞少誠叛亂,褫奪官爵,令諸道會師進討,於是山南東道節度使於頔,安黃節度使伊慎,知壽州事王宗,與上官兌韓弘聯兵,進討淮西。
起初頗稱得利,於頔前驅進行,迭拔吳房朗山,嗣因軍無統帥,號令不一,各軍至小殷水,自相驚駭,紛紛潰散,委棄器械資糧,均為少誠所有,少誠氣勢益強。
西川節度使韋皋,聞諸軍失利,表請授渾瑊賈耽為元帥,統轄諸軍,若不願煩勞元老,臣願選一精一銳萬人,下巴峽,出荊楚,翦除凶逆,否則諭少誠悔罪,加恩赦宥,罷免兩河諸軍,休息兵民,尚不失為次策。
如少誠罪惡貫盈,為麾下所殺,仍舉爵位授他麾下,是去一少誠,復生一少誠,禍且無窮云云。
末數語,最中時弊。
德宗接奏,方在躊躇,忽報中書令咸寧王渾瑊,因病致亡,不由的嗟歎道:「國家又失一大將了。」
遂予謚忠武,另擬擇將討吳少誠,時宦官竇文瑒霍仙鳴,正得上一寵一,進任護軍中尉,勢傾朝野,內外官吏,多出門下。
夏綏節度使韓全義,尤為文瑒厚一愛一,特地薦引,令為蔡州招討使,統率十七道兵馬,出征少誠。
全義素無勇略,惟賄托權Yan,得邀超擢。
既為大帥,即用Yan寺數十人,充作監軍。
每議軍事,Yan寺高坐帳中,爭論嘩然,無一成議。
並且天時溽暑,士卒病歿,全義亦不加撫一慰,以致人人離心。
行至殷南,淮西將吳秀吳少一陽一等,驅軍前來,兩下未及交鋒,諸道軍已經潰退。
吳秀等乘勢掩殺,全義連忙回走,返保五樓。
嗣是三戰三北,,逐節退還,直至陳州各道兵多半還鎮,惟陳許將孟元一陽一,神策將蘇光榮,尚留軍殷水,併力殺退追兵。
少誠乃引軍還蔡州,全義尚歸罪昭義將夏侯仲宣,義成將時昂,河一陽一將權文變,河中將郭湘等,誘至帳中,設伏捕戮,誇示權威,軍心愈覺不服。
幸少誠未悉詳情,遣使繼獻書幣,求監軍代為昭雪。
監軍樂得代奏,有詔赦少誠罪,仍復官爵,召全義班師。
全義至長安,文瑒力為袒護,掩飾敗跡。
德宗仍然厚待全義。
全義託言足疾,但遣司馬崔放入對,放為全義引咎,自謝無功。
德宗道:「全義為招討使,能招徠少誠,也是功勞,何必定要殺人呢?」
全義乃謝歸夏州。
小子有詩歎道:
元戎失律咎難辭,誰料庸君反受欺?
功罪不明鋼紀隳,晚唐刑賞早違宜。
吳少誠外,還有餘鎮節度使,互有更替,容至下回再表。
古來計臣,多工心術,裴延齡虛妄無能,尚不足與計臣同列,德宗獨深信之,意者其殆由天一性一好猜,隱相契合歟?不然,得韋少華之訐發,與陸贄等之極陳,寧有不為之感悟耶?一陽一城之名,實延齡玉成之,延齡死而中外相賀,德宗獨追惜不置,好人所惡,惡人所好,其不亡也亦幸矣。
夫不能斥裴延齡,無怪其用韓全義,殷南之敗,全義實一屍一其咎,乃復任Yan豎播弄,掩敗為功,德宗之德,固若是耶?讀此回不禁為之三歎焉。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