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演義》第六十七回 四國耀威津門脅約 兩江喋血戰地埋魂:德轍把來書瞧閱,乃是致滿大學士裕誠書,當即與洋員說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清史演義》第六十七回 四國耀威津門脅約 兩江喋血戰地埋魂

清史演義

第六十七回 四國耀威津門脅約 兩江喋血戰地埋魂

卻說英法俄美四國艦隊,自廣東駛至上海,各遣員繼書赴蘇州,見江蘇巡撫趙德轍。

德轍把來書瞧閱,乃是致滿大學士裕誠書,當即與洋員說明,願將來書投遞北京,叫他在上海候復,洋員答應自去。

趙德轍即咨送江督何桂清,何桂清時駐常州,接德轍咨文,並四國來書,遂飛驛馳奏。

咸豐帝立召大學士裕誠,及軍機大臣會議。

議了半日,方定計簡放黃宗漢為欽差,赴粵辦理交涉,一面由裕誠署名,答覆英法兩國,是令他速赴廣東,與黃宗漢會商;並說本大臣參謀內政,未預外事,不便直接。

復美使書,也是令他赴粵,不過有要他排解的意思。

復俄使書,略說中俄原約,只在黑龍江互市,如有相爭事件,可速赴黑龍江,自有辦事大臣接商,無庸與本大臣交涉。

這等復書,仍飭江督何桂清轉交。

偏這英使額爾金,法使噶羅,不肯照行,仍牽率俄美兩使,向天津進發。

咸豐八年三月,四國軍艦,雲集白河口,投書直督譚廷襄,仍請轉達首相。

廷襄是照例奏聞,詔令戶部侍郎崇禮,內閣學士烏爾焜泰,馳赴天津,會同直督,照會各國使臣,約期開議。

不意英法兩使,復稱欽差非中國首相,不便和議,決詞拒絕。

外人得步進步,原是狡獪,然亦由中國自召。

只俄美兩使,算是接見,相與往來,但不過是空言敷衍,毫無效果。

這位譚制台,恰榜外巴結,差了武弁,駕著小船,引導洋人進出。

洋人本未識大沽險要,至此往來窺測,探悉路徑,又見大沽防務疏忽得很,突於四月初八日,駛入小輪船數艘,懸起英法兩國紅旗,開炮擊大沽炮台。

守台官游擊沙春元、陳毅等,倉猝迎戰,卒以眾寡不敵,次第殉難,前路炮台陷。

副都統富勒登太,守住後路,猝聞前軍失守,逃得不知去向,後路炮台又陷。

這一仗戰爭,提督張殿元,總兵達年,副將德奎,在大沽附近,吃糧不管事,由他搗入。

咸豐帝聞警大怒,把提督、總兵、副將各人,革職拿問,特命親王僧格林沁,帶兵赴天津防守;又命親王綿愉,總管京師一團一防事務,嚴行巡邏。

僧親王抵天津後,俄美二使,願居間排解,只乞改派相臣議款。

僧親王復據實陳奏,咸豐帝不得已,命大學士桂良,吏部尚書花沙納,再赴津議款。

這時候,清廷大臣,如惠親王綿愉,尚書端華,大學士彭蘊章等,關心和議,記起這位和事老耆大臣來,當即聯銜保奏。

要送他老命了。

咸豐帝立命陛見,和事老耆英,挺然出來,造膝密陳,似乎有絕大經濟,不由咸豐帝不信,叫他自展謀猷,不必附合拘泥,隨賞給侍郎銜,飭至天津商辦。

耆英抵津,坐著綠呢轎,逕去拜會英使,投刺進去。

等候了好一歇,由翻譯出來,說聲擋駕。

耆英私問翻譯,為什麼不見?翻譯道:「耆大人想忘記廣東的事情了。

原約許英人二年入城,什麼到了四五年,尚未踐約。

耆大人!你還是回去的好,免得多勞往返。」

譏諷之言,不堪入耳。

耆英回見桂良,便將此事說明,挽桂良奏請召回。

桂良隨即出奏,耆英即收拾行李,馳還通州。

忽有廷寄頒到,令他仍留天津,自行酌辦。

耆英回京心急,仍自啟行;到了京師,巧遇巡防大臣綿愉,問他未奉諭旨,如何回來?耆英便說英使懷恨,不便在津,是以急回。

綿愉恐坐保舉失察罪,即上本參劾。

咸豐帝本不悅耆英,接閱此奏,便降旨詰責,說他離差罪小,諉過罪大,有負委任,賜令自盡。

可憐這位和事老,白髮蒼顏,還不得善終,這也是甘心誤國的報應。

外交官聽著!

誰知耆英雖死,衣缽恰傳出不少,桂良、花沙納,統是得著耆英的秘訣。

英人要約五十六條,法人要約四十二條,都一一照奏。

小子於英法要求各條款,也記不勝記,只最關緊要的,約有數條:第一是各派公使駐京;第二是准洋人持照至內地遊歷通商;第三是增開牛莊、登州、台灣、潮州、瓊州等處為商埠;第四是長江一帶,自漢口至海濱,由外人選擇三口,以便往來通貨;第五是洋人得挈眷屬在京居住;第六是償英國商耗銀二百萬兩,軍費亦二百萬兩,法國減半。

奏折一上,廷臣鼓噪,都主張駁斥。

你一本,我一本,大半痛哭陳辭,賽過賈長沙、陳同甫一流人物,其實統是紙上空談,無裨實用。

還是咸豐帝曉明大局,料知無人能戰,無地可守,沒奈何忍痛許和。

俄使公普,美使列衛廉,據利益均沾的通例,亦要求訂約,桂良、花沙納,仍行奏請。

咸豐帝無話可說,只傳旨准奏,欽此,便算了事。

四國使臣,與清國兩欽差,各訂約簽押,因要鈐用國寶,須費一番手續,定期來年互換,於是各國艦隊,次第退出,這叫作天津和約。

是年,江南軍事,亦勝敗不一。

九江城為林啟榮所據,堅忍能軍,十易寒暑,固守如故。

楊、彭、李會集水陸各軍,浚濠環攻,連番猛撲,終不能下;復開地道數處,迭毀東南二門,登城者再,卒被擊退。

李續賓痛勵將士,再行掘隧,曾國華亦自長沙趨至,助續賓連夜掘一穴一,地道又成。

乃飾水陸軍十六營,四門進攻,攻至夜半,由地道舉火,地雷驟發,磚石飛騰,迤東而南的城垣,轟坍一百多丈。

湘軍痛兩次傷亡的慘劇,誓死復仇,人人思奮,踴躍先登,呼聲動天地,衝鋒掩殺,約兩三時,擊斃長一毛一一萬七千多名,積一屍一如山,流血成渠。

憑啟榮怎麼強悍,雙手不敵四拳,終被他剁為肉泥。

還有悍酋李興隆,也隨了啟榮,為洪天王殉節,九江乃平。

李續賓因功邀賞,得加巡撫銜,專折奏事。

曾國華亦得同知銜。

撫州、建昌,同時肅清,只吉安長一毛一,尚是死守,曾國荃屢攻未克,回湘添募營勇,大舉進攻。

也是吉安長一毛一,該當數盡。

先是守城的長一毛一首領,計有二人,一為先鋒李雅鳳,一為丞相翟明海。

李、翟連番出城,衝擊曾營,屢被殺敗,翟明海敗仗尤多。

兩人互相埋怨,惱了李雅鳳,竟將明海殺死。

明海的部下,開城竄去。

李雅鳳勢孤力弱,由國荃乘間攻入,巷戰許久,將雅鳳擒住,解省正法。

自相魚肉,斷沒有好結果,大則韋楊,小則翟李,可為前鑒。

江西已平,於是朝旨令李續賓軍圖安徽,再起曾國藩督師。

國藩至江西,聞長一毛一分竄浙、閩,督師往援,途次聞浙西一帶,長一毛一不多,尚無大礙,只閩省浦城、崇安、建一陽一、松溪、政和各縣,竄入紅巾,烽火相尋。

國藩令蕭啟江、張運蘭赴閩剿辦,兵甫出發,忽有大股長一毛一,回撲江西撫州、建昌,兩府戒嚴。

虧得劉長佑出來督軍,截住新城,把長一毛一擊退,長一毛一仍還入閩境,蕭張兩路兵馬,分道趨閩,因天雨連綿,嶺路泥濘,軍士又復遇疫,中道折回。

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閩中未聞報捷,皖中先已喪師。

山龍過脈,自成一線。

自洪天王建都江寧,恃安徽為門戶,兵糧軍械,全杖安徽接濟,所以安徽境內的長一毛一,個個是幾經挑選,方許駐守。

督率守兵的頭目,起初是翼王石達開,素稱驍將,嗣後是英王陳玉成,驍勇幾出達開上。

玉成眼下有雙疤,官軍叫他四眼狗。

這四眼狗,確是厲害,清將聞他悍名,個個吐舌,偏這不怕死的李續賓,硬要與他反對。

與狗作死對頭,殊不值得。

續賓沿江入皖,仗著勇氣,倍道而前,平太湖,拔潛山,下桐城、舒城,千百個小長一毛一,都抱頭竄去。

忽聞四眼狗攻撲廬州,遂麾軍急進,一意赴援。

部將諫道:「現在安慶未克,若進攻廬州,恐怕安慶長一毛一,要截我後路,不如在桐城休養數日,相機而行。」

續賓道:「安慶方面,已有都將軍馬隊進攻,長一毛一必併力守城,無暇與我為難,我軍正可進攻廬州。」

原來荊州將軍都興阿,方奉旨圖皖,接應續賓,前鋒為鮑超、多隆阿,正進趨集賢關,所以續賓有此計議。

部將道:「都將軍既至安慶,我軍正好與他聯絡,先把安慶克復,再圖廬州未遲。」

續賓瞋目道:「救急如救火,廬州危急萬分,安能不救?倘廬州一陷,狗賊回援安慶,連都將軍也站立不住,我軍在此何為?」

部將又道:「我軍不過數千人,前無導,後無繼,孤軍直入,萬一遇險,奈何?」

續賓道:「這可發書湖北,請兵援應便是。」

當下寫了一書,遣人馳送,另派兵駐守舒、桐各城,簡了一精一銳,星夜前馳,直抵三河鎮。

這鎮系寧皖交通的要道,距廬州只五十里,長一毛一環築大城,厚屯兵馬,防守得非常嚴密,諸將又請續賓擇地駐營,等待援兵。

續賓才駐紮了一天,到了次日,湖北杳無援音。

原來此時的胡林翼,已丁憂去位,總督官文,得續賓書,不以為意,簡直是一兵不發。

畢竟是個滿員。

續賓又待了一日,不覺焦躁起來,復麾軍欲出。

諸將又再三勸阻,續賓憤憤道:「我自用兵以來,只知向前,不知退後。

就使死敵,也是我輩帶兵的本分。

明日定要破他堅壘,除死方休!」可以死,可以無死,死傷勇。

諸將始不敢多言。

翌晨,即下令進一逼一敵壘,續賓執旗當先,將士緊緊隨著,不管他槍彈飛來,總是冒死衝入。

自晝至夜,連平長一毛一九座營盤,檢點部下,死了參將蕭意文,都司胡在位,及兵勇千餘人。

忽後面戰鼓喧天,喊聲大震,長一毛一如牆而至,遙望旗號,乃是太平天國英王陳、太平天國侍王李。

續賓道:「四眼狗到了。

什麼還有侍王李?想是李世賢的狗頭。」

隨即列好陣腳,專待敵軍。

說時遲,那時快,四眼狗前鋒已到,與續賓部下,血戰起來。

長一毛一兵有十多萬,續賓兵只有四五千人,眼見得長一毛一陸續趨上,把續賓軍圍住,圍了一重,又是一重。

重重圍住,直圍到數十重。

續賓還拚命衝突,怎奈四面如銅牆鐵壁,有力也沒處使,將士又逐漸倒斃。

續賓歎道:「今日敗了,是我殉節之日了。」

回顧諸將,令各自逃生。

諸將道:「公不負國,我等豈可負公?」

續賓乃傳令見月出走。

未幾月出,續賓爭先陷陣,長一毛一叢集,哪怕續賓三頭六臂,到此也不能脫免。

參將彭友勝,游擊胡廷槐、饒萬福、鄒玉堂、杜延光,守備趙國梁,先後戰死。

續賓亦力竭身亡。

續賓一死,軍心大亂,越要急走,越是先死。

同知曾國華,及知府王忠駿,知州王揆一,同知董容方,知縣楊德誾等,皆殉難。

道員孫守信,同知丁銳義,堅守中右營三日,彈藥水火都盡,營破死之。

次第敘來,可見續賓之死,亦由剛愎之咎。

桐、舒、潛、太四邑,復被陷沒。

都興阿也撤安慶圍,退屯宿松,皖楚大震。

湖廣總督官文,湖南巡撫駱秉章,飛章入告,請調曾國藩移師援皖。

朝旨令國藩統籌全局,斟酌具奏。

國藩乃具疏上陳,最要緊的數語,錄述如下:

就數省軍務而論,安徽最重,江西次之,福建又次之。

計惟大口南岸,各置重兵,水陸三路,鼓行東下。

剿皖南則可以分金陵之賊勢,剿皖北則可以分廬州之賊勢。

北岸須添足馬步三萬人,都興阿、李續宜、鮑超等任之;南岸須添足馬步二萬人,臣率蕭啟江、張運蘭任之;中流水師萬餘人,楊載福、彭玉麟任之。

至江西軍務,亦分兩路,臣與撫臣耆齡任之,臣任北路,耆齡任南路,閩省兵力,足以自了,尚可無慮。

奉旨准議。

惟起復胡林翼,仍任湖北巡撫。

林翼受任,出駐黃州,拊循士卒,嚴防長一毛一入犯。

長一毛一果欲泝江而上,被多隆阿、鮑超擊退。

國藩正擬出圖皖南,忽報長一毛一大酋石達開,率眾趨江西,攻陷南安縣城。

國藩急檄蕭啟江等往援。

才到南安,達開已棄城出走。

捷書方至,國藩幕下,接連又聞廬州失守,李孟群殉難。

孟群自戰勝湘鄂,即由朝旨令他援皖,獨當一面,以累功擢安徽布政使,兼署安徽巡撫事。

其實孟群的才識,也沒什麼過人,聞他的妹一子素貞,恰是熟諳兵法,饒有膽力。

孟群出軍,素姑必戎裝相從。

一日,孟群被圍,別將都不敢往援,獨素姑怒馬躍入,手斬數十人,護孟群歸,甲裳都赤,軍中驚為天神,連長一毛一亦怕她雌威。

比洪宣嬌何如?嗣是孟群格外敬服,有所討伐,必令素姑相隨。

至官、胡兩軍攻漢一陽一,孟群兄妹偕往,一場血戰,素姑陣亡,年才二十歲。

清廷重男不重女,到武漢克復後,把素姑的血戰功,也並加在孟群身上,所以孟群由知縣出身,迭次超擢,竟至方面。

表揚閨閫,獨顯幽光。

惟孟群自喪妹後,失去一個臂助,惘惘的到了安徽,正值連天烽火,遍地寇氛。

到了廬州,適四眼狗糾眾大至,連戰數日,卒因眾寡不敵,敗退官亭,紮了數營,擋住廬州的西面的長一毛一。

至李續賓戰死三河,都興阿撤圍安慶,四面無援,只剩孟群一軍,孑然孤立,哪裡還支持得住?不到數日,廬州失守,長一毛一大股,都來撲孟群營,副將鄧清,知縣李孟政兩營,先被攻破,紛紛潰散。

長一毛一併力攻中營,從早起戰到晚間,中營復陷。

孟群持矛屹立,厲聲罵賊,長一毛一一擁而上,尚被孟群刺死三名,未幾遇害。

千總沈國泰覓獲遺骸,始得歸葬。

國藩聞這凶耗,悲他父子殉節,格外傷心。

誰知還有一妹。

尋又報石達開竄入湖南,湖南系國藩故里,桑梓攸關,急個不了。

忙咨湘撫駱秉章,令他趕緊堵御。

秉章正在籌防,為這一場匪警,又引出一個大人物來。

為人最要立點事業,看後世稗官家,要敘一出色人物。

下筆且是不苟。

這位大人物是誰?乃是湘一陰一縣人左宗棠。

聞名久矣。

宗棠字季高,少年倜一黨一不羈,常以王佐才自許,駱撫曾招致幕下,待以上賓禮。

屬僚有事稟白,都付他裁決。

名高致謗,權重招忌,幾乎把宗棠一性一命,斷送在駱撫手中。

可為有才者歎。

永州總兵樊燮,剛愎自用,駱撫劾他驕倨,有旨革職,不意樊燮運動都察院,奏稱無罪。

廷旨令湖廣總督官文查辦,官文隱袒樊燮,密查駱撫彈章,出宗棠手,竟召宗棠對簿武昌,擬他重辟。

駱撫疏爭不得,亟函致在京編修郭嵩濤,令他向軍機大臣肅順處說情。

嵩濤與宗棠同鄉,自然暗中關說,並挽南書房行走潘祖蔭,疏救宗棠;接連又是曾、胡二公,上疏薦宗棠才可大用。

內外設法,始得將宗棠保全,脫罪回籍。

險哉宗棠!至達開竄入湖南,擊敗總兵劉培元、彭定泰等,陷桂一陽一及興寧、宜章等縣,駱撫夙重宗棠,再請出山,委以軍事。

宗棠亟檄劉長佑、江忠義、田興恕等還援,一月內成軍四萬人,澤隘設守。

官、胡二督撫,復飛咨都興阿將軍,調撥吉林、黑龍江馬隊回鄂,馳赴湘南,並派知府肅翰慶,率水師炮船三十二隻,剋期會長沙。

時石達開沿途裹脅,挾眾二三十萬,意欲踞險自雄,與洪天王另張一幟。

大約仍是帝王思想。

初攻武岡祁一陽一,城堅不能拔,轉攻寶慶,連營百餘里。

劉長佑、田興恕鎊援軍,先後踵至,與石達開血戰數次,殺傷相當。

胡撫以寶慶重地,不可無良將為統帥,乃遣李續宜統五千人往,所有援軍,悉歸節制。

達開頗憚續宜威名,聞他前來,亟挑選一精一悍,裹三日糧,誓破寶慶。

續宜兼程而至,與劉長佑會商軍務,為避實擊虛計,從北路進攻,遂渡資水而西,擊達開背後。

達開正誓死攻城,不防續宜從後掩入,或橫截,或包抄,或旁敲,或側擊,弄得達開茫無頭緒,只得且戰且走。

清軍已經得勢,如旋風一般的追將過去。

達開又回戰幾仗,總是當不住兵鋒。

戰一回,傷亡幾千長一毛一。

戰兩回,又傷亡幾千長一毛一。

看看已斃了二萬多人,料難住足,不得已呼嘯一聲,向西南逃竄去了。

達開亦如強一弩一之末。

湖南解嚴,續宜還鄂,曾國藩聞桑梓無恙,方才安心。

忽朝旨促他入川,令他堵截達開,國藩不敢違慢,急率兵泝江而上。

及到湖北,探聞無達開入蜀消息。

看官!你道達開到哪裡去?他已經竄入廣西,都是這位官制軍,聞風虛報,奏調曾軍,弄得這位曾侍郎奔波不息,官制軍恰暗裡笑著呢。

官文人品,如是如是。

國藩行抵黃州,與林翼會敘,握手道故,非常親一暱。

國藩道:「官制軍的脾氣,煞是可怪。

不知吾兄如何對付?」

林翼道:「為了一位官制軍,左季高幾喪了一性一命。

此次石逆入湘,若非季高尚在,兄弟倒措手不及了。」

國藩道:「季高得生,聞仗肅軍機暗中挽回,肅公頗還知人。」

林翼道:「這也是季高不該死。

肅軍機哪裡靠得住?不然,本年順天鄉試,正考官柏中堂,如何被他葬死呢?」

國藩歎息道:「明珠和珅,鬧得如此厲害,未罹重辟,柏葰究是一個大學士,偏為了科場舞弊,竟致身首兩分,天下事原有幸有不幸哩!」林翼道:「科場中的弊端,聞柏中堂並未預知,榜發後查勘原卷,說是硃墨不符,誤中了一個唱戲的平齡。

究竟平齡是否唱戲?是否冒名?是否柏中堂家人,暗中掉卷?兄弟不在朝中,無從確查。

論起理來,不過一個失察的處分,偏這肅尚書順,定議按律處斬,與同考官程炳釆同死市曹,若是一位滿大員,斷不至此。」

柏葰處斬,是咸豐九年間事,曾胡二公口中敘明,以省筆墨,是簡略得當處。

國藩道:「議親議貴,古今一轍,恰也莫怪。

但吾兄與官制軍同處,頗稱莫逆,此中必有良法,倒要請教。」

林翼道:「說來可笑。

那日官制軍的姨太太,做三十歲生辰,分柬請客,司道等都不願往賀,我為時局計,不得不例外通融,赴賀督轅。

司道們見我前往,也不好不去,樂得官制軍喜笑顏開,要與我約為兄弟。

次日,他的姨太太親來謝步,拜我母親為義女,從此以後,遇著軍國大事,總算承他協力同心。

滌公!你想可笑不可笑麼?」

畢竟胡公有才。

國藩道:「這是枉尺直尋的辦法,我也要照樣一學,到武昌去走一遭。」

林翼道:「滌公!你去做什麼?」

國藩道:「我現在決計圖皖,恐怕官制軍同我作對,幾句奏語,又要我忙著。」

林翼聞言,不禁失笑。

國藩道:「安徽長一毛一,厲害得很,我若往剿,兄須助我。」

林翼道:「這個不勞囑咐,同為朝廷辦事,可以相助,無不盡力。」

國藩告別,逕趨武昌,與官文談論皖事,格外謙恭。

官文亦格外敬禮。

自是國藩不慮牽掣,由湖北還趨宿鬆去了。

平勃交一歡,即是此意。

小子曾有詩道:

滿人當道漢人輕,漢滿由來是不平;

畢竟通儒才識廣,好從權變立功名。

國藩去後,林翼亦移駐英山,協圖安徽,將來總有一番戰仗,小子下回表明。

本回敘事,看似叢雜,實則上半回是敘戰將之不力,以致大沽失守,迫允要求,下半回是敘戰將之盡忠,因之兩江屢敗,仍未退縮。

至其關鍵處,則仍注重將相。

桂良、花沙納無外交才,唯唯諾諾以外,無他技也,若曾、胡二公,文足安邦,武能禦侮,清之不亡,賴有此耳。

肅順官文,吾亦擬諸自鄶以下。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清史演義
簡介目錄自序第一回 溯往事慨談身世 述前朝細敘源流第二回 喪二祖誓師復仇 合九部因驕致敗第三回 祭天壇雄主告七恨 戰遼陽庸帥覆全軍第四回 熊廷弼守遼樹績 王化貞棄塞入關第五回 猛參政用炮擊敵 慈喇嘛偕使傳書第六回 下朝鮮貝勒旋師 守甯遠撫軍奏捷第七回 為敵作倀滿主入邊 因間信讒明帝中計第八回 明守將獻城賣友 清太宗獲璽稱尊第九回 朝鮮主稱臣乞降 盧督師忠君殉節第十回 失輜重全軍敗潰 迷美色大帥投誠第十一回 清太宗賓天傳幼主 多爾袞奉命略中原第十二回 失愛姬乞援外族 追流賊忍死雙親第十三回 闖王西走合浦還珠 清帝東來神京定鼎第十四回 抗清廷丹忱報國 屠揚州碧血流芳第十五回 棄南都昏主被囚 捍孤城遺臣死義第十六回 南下鏖兵明藩覆國 西征奏凱清將蒙誣第十七回 立宗支粵西存殘局 殉偏疆巖下表雙忠第十八回 創新儀太后聯婚 報宿怨中宮易位第十九回 李定國竭忠扈駕 鄭成功仗義興師第二十回 日暮途窮寄身異域 水流花謝撒手塵寰第二十一回 弒故主悍師徼功 除大憝沖人定計第二十二回 蓄逆謀滇中生變 撤藩鎮朝右用兵第二十三回 馳偽檄四方響應 失勇將三桂回軍第二十四回 兩親王因敗為功 諸藩鎮束手聽命第二十五回 僭帝號遘疾伏冥誅 集軍威破城殲叛孽第二十六回 台灣島戰敗降清室 尼布楚訂約屈俄臣第二十七回 三部內哄禍起蕭牆 數次親征蕩平朔漠第二十八回 爭儲位塚嗣被黜 罹文網名士沉冤第二十九回 聞寇警發兵平藏衛 苦苛政倡亂據台灣第三十回 暢春園聖祖賓天 乾清宮世宗立嗣第三十一回 平青海驅除叛酋 頒朱諭慘戮同胞第三十二回 兔死狗烹功臣驕戮 鴻罹魚網族姓株連第三十三回 畏虎將准部乞修和 望龍髯苗疆留遺恨第三十四回 分八路進平苗穴 祝千秋暗促華齡第三十五回 征金川兩帥受嚴刑 降蠻酋二公膺懋賞第三十六回 御駕南巡名園駐蹕 王師西討叛酋遭擒第三十七回 滅准部餘孽就殲 蕩回疆貞妃殉節第三十八回 游江南中宮截發 征緬甸大將喪軀第三十九回 傅經略暫平南服 阿將軍再定金川第四十回 平海島一將含冤 定外藩兩邦懾服第四十一回 太和殿受禪承帝統 白蓮教倡亂釀兵災第四十二回 誤軍機屢易統帥 平妖婦獨著芳名第四十三回 撫賊寨首領遭擒 整朝綱權相伏法第四十四回 布德揚威連番下詔 擒渠獻馘逐載報功第四十五回 撫叛兵良將蒙冤 剿海寇統帥奏捷第四十六回 兩軍門復仇慰英魄 八卦教煽亂鬧皇城第四十七回 聞警迴鑾下詔罪己 護喪嗣統邊報驚心第四十八回 愚慶祥敗死回疆 智楊芳誘擒首逆第四十九回 征浩罕王師再出 剿叛傜欽使報功第五十回 飲鴆毒姑婦成疑案 焚鴉片中外起兵端第五十一回 林制軍慷慨視師 琦中堂昏庸誤國第五十二回 關提督粵中殉難 奕將軍城下乞盟第五十三回 效尸諫宰相輕生 失重鎮將帥殉節第五十四回 弈統帥因間致敗 陳軍門中炮歸仁第五十五回 江甯城萬姓被兵 靜海寺三帥定約第五十六回 怡制軍巧結台灣獄 徐總督力捍廣州城第五十七回 清文宗嗣統除奸 洪秀全糾眾發難第五十八回 欽使迭亡太平建國 悍徒狡脫都統喪軀第五十九回 駱中丞固守長沙城 錢東平獻取江南策第六十回 陷江南洪氏定制 攻河北林酋挫威第六十一回 創水師衡陽發軔 發援卒岳州鏖兵第六十二回 湘軍屢捷水陸揚威 畿輔復安林李授首第六十三回 那拉氏初次承恩 圓明園四春爭寵第六十四回 羅先生臨陣傷軀 沈夫人佐夫抗敵第六十五回 瓜鎮喪師向營失陷 韋楊斃命洪酋中衰第六十六回 智統領出奇制勝 愚制軍輕敵遭擒第六十七回 四國耀威津門脅約 兩江喋血戰地埋魂第六十八回 戰皖北諸將立功 退丹陽大營又潰第六十九回 開外釁失律喪師 締和約償款割地第七十回 聞國喪長悲國士 護慈駕轉忤慈顏第七十一回 罪輔臣連番下詔 剿劇寇數路進兵第七十二回 曾國荃力卻援軍 李鴻章借用洋將第七十三回 戰浙東包團練死藝 克江甯洪天王覆宗第七十四回 僧親王中計喪軀 曾大帥設謀制敵第七十五回 潰河防捻徒分竄 斃敵首降將陞官第七十六回 山東圈剿悍酋成擒 河北解嚴渠魁自盡第七十七回 戮權閹丁撫守法 辦教案曾侯遭譏第七十八回 大婚禮成坤闈正位 撤簾議決乾德當陽第七十九回 因歡成病忽報彌留 以弟繼兄旁延統緒第八十回 吳侍御尸諫效忠 曾星使功成改約第八十一回 朝日生嫌釀成交涉 中法開釁大起戰爭第八十二回 棄越疆中法修和 平韓亂清日協約第八十三回 移款築園撤簾就養 周齡介壽聞戰驚心第八十四回 葉志超敗走遼東 丁汝昌喪師黃海第八十五回 失律求和馬關訂約 市恩索謝虎視爭雄第八十六回 爭黨見新舊暗哄 行新政母子生嫌第八十七回 慈禧後三次臨朝 維新黨六人畢命第八十八回 立儲君震驚匕鬯 信邪術擾亂京津第八十九回 袒匪殃民聯軍入境 見危授命志士成仁第九十回 傳諫草抗節留名 避聯軍蒙塵出走第九十一回 悔罪乞和兩宮返蹕 撤戍違約二國鏖兵第九十二回 居大內聞耗哭遺臣 處局外嚴旨守中立第九十三回 爭密約侍郎就道 返欽使憲政萌芽第九十四回 倚翠偎紅二難競爽 剖心刎頸兩地招魂第九十五回 遘奇變醇王攝政 繼友志隊長亡軀第九十六回 二顯官被譴回籍 眾黨員流血埋冤第九十七回 爭鐵路蜀士遭囚 興義師鄂軍馳檄第九十八回 革命軍雲興應義舉 攝政王廟誓布信條第九十九回 易總理重組內閣 奪漢陽復失南京第一百回 舉總統孫文就職 遜帝位清祚告終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