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演義》第二十回 日暮途窮寄身異域 水流花謝撒手塵寰:甘輝之說,未始非策,然必須雲貴未破,方用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清史演義》第二十回 日暮途窮寄身異域 水流花謝撒手塵寰

清史演義

第二十回 日暮途窮寄身異域 水流花謝撒手塵寰

卻說鄭成功欲進攻南京,帳內有部將諫阻,這部將便是中軍提督甘輝,當下獻計道:「我軍深入南京,清廷必發兵來救,前有守兵,後有援兵,我軍孤處其間,豈非陷入重圍?現不如將我軍分作兩路,一路取揚州,堵住山東來軍,一路據京口,截斷兩浙漕運,嚴扼咽咳,號召各郡,南畿不戰自困,那時可以唾手而得了。」

甘輝之說,未始非策,然必須雲貴未破,方用得著,否則能保清軍不自江而下耶?成功道:「此計未免太迂。

據我看來,南京清兵,多已調往雲貴,現在不乘勝攻取,更待何時?況清提督馬進寶,已自松江遣人通款,南京城虛援絕,還有多大本領,敢與我對敵?自然是馬到成功了。」

遂不聽甘輝之言,命水軍泝江而上,直至南京。

先向孝陵前率軍祭奠,隨後作了一篇檄文,傳佈遠近;令張煌言別率所部,由蕪湖進取徽、寧各路,自率兵攻南京。

兩江總督郎廷佐聞鄭軍已至,急遣將分守要害,成功圍攻不下,惟接連得煌言捷報,說是太平、寧國、徽州、池州等府,都已攻克,成功不勝欣喜,料想南京一城,不日可拔。

成功之心已驕矣。

忽報郎廷佐遣人下書,成功傳見,把來書閱看,乃是願獻城池,惟城內人心不一,須要慢慢勸導,限期半月,方可獻納。

成功喜甚,即批回照準。

其實郎廷佐的書信,乃是緩兵之計,他已聞得雲、貴獲勝,桂王遠遁,清兵可自西返東,來援南京,因此托詞獻城,寬延時日。

成功不知是詐,竟墮入他計中,按兵不攻了。

小子且把雲、貴獲勝的事情,插敘數行:自孫可望降了洪承疇,具述桂王庸弱的情形,承疇遂上表清廷,請乘機大舉。

清政一府本無心西略,欲棄雲、貴兩省,給與桂王偏安,及得了承疇奏疏,承疇為滅永歷之魁。

遂定議西征,命貝子洛託為寧南靖寇大將軍,會同經略洪承疇,從湖南進發;命平西王吳三桂為平西大將軍,偕都統墨爾根李國翰,從漢中四川進發;命都統卓布泰為征南大將軍,率提督錢國安,向廣西進發。

三路兵馬,擬至貴州會齊,同入雲南。

洛託、承疇一軍,出靖沅、鎮遠,至貴一陽一,擊走守將馬進忠,遂入據貴一陽一城。

三桂一軍,由重慶至遵義,擊退守將劉鎮國,獲糧三萬石,降兵五千,遂入占遵義城。

卓布泰一軍,亦連陷南丹、那地、獨山諸州,至貴一陽一來會。

三路連章告捷,清廷復授豫王子信郡王鐸尼為安遠大將軍,率禁旅至貴州,總統三路兵馬。

鐸尼令洛託、承疇,略屯貴一陽一,辦理糧餉,自督諸軍三路入滇。

每路兵五萬,各帶著半月糧草,浩蕩前進。

是時,桂王部下劉文秀已死,軍政統歸李定國執掌。

定國聞貴州已陷,亟遣白文選至七星關,抵住西路,馮雙禮至雞公背,抵住中路,張光璧至黃草壩,抵住東路,自守北盤江鐵索橋,居中策應。

清兵三路,明兵亦三路。

七星關係滇、蜀交界的要險,峭岸阻江,山同壁立,三桂到了關外,見關內已有人守住,料難攻入,他卻佯作攻狀,別遣部將繞出苗疆,拊擊背後,文選只防前面進攻,不料後面復有清兵出現,頓時驚潰,竄入霑益州。

明軍一路已敗。

黃草壩在南盤江右岸,由張光璧率師扼守,將江中各船,一概擊沈,阻住清軍渡江。

卓布泰到了左岸,無船可濟,便在岸上紮營。

兩邊隔江發炮,未曾接仗,適有泗城土司岑繼祿,到卓布泰前獻策,教他繞道下游,渡過對岸。

卓布泰從土司言,遂於夜間分兵,直走下游,用人泅水,把鑿沉各船,扛至岸側,塞好漏洞,乘夜潛渡。

張光璧尚呆守南盤江,誰知清兵已至北盤江。

李定國聞清兵過河,急率兵三萬,堵住雙河口。

清兵殺奔前來,定國揮軍死戰,擊退清兵。

到了次日,清兵復至,乘風縱火,火隨風捲,野燎燭天,定國抵當不住,只得退走。

明軍二路俱敗。

到了北盤江見馮雙禮亦狼狽奔回,報稱清兵勢大,不勝抵禦,雞公背已被奪去。

明軍三路俱敗。

定國驚懼,將江內鐵索橋燒斷,與雙禮走回雲南,清兵追至北盤江,見對岸已無明軍,便搭造浮橋,逾江而進。

明桂王聞定國敗還,擬連夜出奔,行人任國璽獨請死守,尚在未決,只見定國進來,泣奏一切,桂王便與議去守情形,定國道:「行人議是;但前途尚寬,今暫移蹕,捲土重來,猶為未遲。」

桂王聽了此語,遂決意出走永昌,命定國斷後。

行未數里,白文選自霑益追至,定國遂把殿後軍,付與文選,自率一精一騎扈駕前去。

清兵三路會齊,直入雲南城,洪承疇亦自貴一陽一趨雲南。

鐸尼令諸軍進追桂王至玉龍關,遇著白文選軍,乘勢猛撲。

文選部下,只有數千人馬,哪裡禁得住三路大軍?苦戰多時,人馬將盡,便拍轉馬頭,率領殘卒,逃出右甸去了。

警報傳至永昌,桂王復匆匆逃走。

定國令總兵靳統武,帶兵四千扈駕,自率一精一兵六千,據住磨盤山,專待清兵。

磨盤山在永昌城東,一名高黎貢山,為西南第一穹嶺,山路崎嶇,僅通一騎,定國料清兵窮追,必從此山經過,遂把六千兵分作三支,令部將竇名望,率兵二千伏住山口,高文貴率兵二千伏住山腰,王璽率兵二千伏住山後。

自己高坐山巔,管著號炮。

遙望清兵迤邐前來,正是漫山遍野,不辨多少,他卻自言自語道:「任你無數人馬,到了此地,恐怕虎落檻阱,無能為力了。」

慢著!

歇了半晌,見清兵已從山口進來,因山口狹隘,將橫隊變作直隊,魚貫而進,不禁大喜。

約歷一、二時,清兵入山,還不過一萬多名,猛聽得一聲炮響,清兵個個下馬,停住不進。

接連又是無數炮聲,霎時煙霧迷濛,只覺得鼓角聲、喊殺聲、兵器碰撞聲,合著天上的風聲,山谷的回聲,鬧成一片,正自驚疑不定,突然來了一個飛炮,向空墜下,不偏不倚的,在定國頭上滾將下來,故作驚人之筆。

嚇得定國心頭亂跳,急忙把頭一偏,那飛炮恰恰在定國身邊擦過,墜一落腳邊。

前面塵土,被這飛炮一激,揚起空中,任你定國智勇深沈,也自鎮定不住,忙回身逃落山下,向西急走。

到了半路,始見高文貴踉蹌奔來,手下殘兵,只剩一千多人,報稱:「清兵迭放巨炮,煙火滿山,我軍無從暗伏,不得已出來對仗,可奈清兵勢大,竇、王二將,已經陣亡,六千人已失四千,某只得沖圍前來。」

定國道:「可恨可恨,不知誰人洩漏消息。」

隨即合兵而去。

原來清兵自雲南出發,渡過路江,沿途經過,不遇一敵,他即仗著銳氣,越嶺進行,適有故明大理寺卿盧桂生,熱心富貴,竟至鐸尼軍前,報說山上有伏。

桂生可惡。

鐸尼急令前隊,捨騎而步,以炮發伏。

伏兵齊起,與清兵鏖鬥一場,殺死清都統以下十餘員,一精一兵數千。

竇名望、王璽亦戰死。

此次若非桂生洩計,就使不能殺盡清兵,也要大大吃虧,只是天已亡明,不容定國成功,所以清兵得轉敗為勝。

可為長太息者此也。

那時桂王西走騰越,為從官李國泰、馬吉翔所阻,轉走南甸,順著江流前去。

到一大河,四望無際,招問土人,答稱此河名囊木河,過河即是緬甸國界。

靳統武請走還騰越,李國泰、馬吉翔不從。

桂王恐清兵追來,亦不願退回,巧值故黔國沐天波前來扈駕,說與緬人相識,遂決議渡河。

惟靳統武不願,仍奔覓定國去了。

桂王至緬甸境,緬人令從官盡去兵器,方許前行。

桂王無奈,命從官拋棄兵械,雇了車馬,進蠻暮,緬人具四舟來迎。

行三日,至緬都,不令桂王登岸。

又五日,至赭硜停舟,方導桂王上陸,引入草屋中。

屋外編竹為城,左右都是緬婦貿易。

緬人多短衣赤足,桂王從官,亦忘卻本來面目,雜入緬婦貿易場中,坐地喧笑,呼奴縱酒,正是孱君無志,徒成失國之寓公,從吏貪生,甘作窮途之丐卒,這且按下慢提。

且說清信郡王鐸尼,因桂王已奔緬甸,奏捷北京,得旨令大軍回朝,留吳三桂鎮守雲南,封三桂妻為福晉,命其子應熊在京供職,妻以太宗第十四女和碩公主,清降將中,要算是第一優待了。

順治帝以蕩平雲、貴,方擬郊迎功臣,飲至策賞,不期江南警報,紛紛遞到,順治帝大驚,忙召滿廷文武,商議退敵,便道:「朕即位十數年,南征北討,沒有一日安息,現聞雲、貴已捷,明宗垂盡,朕道是輿圖一統,得享承平,不料這個鄭成功,又來作祟,江南四府三州二十二縣,都報失守,南京危在旦夕,看來還不能安枕。

朕想做皇帝很沒趣味,倒不如做個和尚,像西藏的達賴、班禪,安閒也安閒,尊榮也尊榮,豈不快活自在麼?」

順治帝自知苦趣,頗已悟道,奈何後人偏喜做皇帝?當時文武百官都跪奏道:「天子英武聖明,古今無兩,區區小丑,不日敉平,何庸過勞聖慮。」

確肖馬屁朋友的口吻。

順治帝道:「朕擬簡率六師,自去親征,除絕那廝逆眾,然後脫卸萬幾,擇個安靜地方,去享清福。

明日各王大臣,隨朕至南苑閱師,不得有誤!」文武百官,齊聲遵旨而出。

次日,各官都先集南苑,恭候御駕,到了辰牌時候,御駕已至,兩旁文武站立,俟順治帝登座,個個請過了安,遂命滿漢健兒,八旗勁旅,整整的一操一練了一天。

一操一畢,御駕回宮,次晨升殿,擬擇日出師。

適兵部尚書呈遞驛奏,系是江南總督郎廷佐拜發,內稱崇明總兵梁化鳳,擊退鄭逆,陣斬賊將甘輝等,鎮江、瓜州俱已克復。

世祖大喜,命梁化鳳為江南提督,先圖形進呈,並授內大臣達素為安南將軍,會同閩、浙總督李率泰進擊廈門,務絕根株。

旨下,文武百官,又皆叩賀,隨即退朝不表。

惟這梁化鳳如何擊退鄭成功?應由小子表明。

上文說到鄭成功進薄南京,中了郎廷佐的緩兵計,按兵不攻,這是成功第一失著。

郎廷佐恰飛檄調兵,梁化鳳即奉檄往援,兩邊相持數日,化鳳登高望敵,遙見敵營不整,樵蘇四出,軍士都在後湖嬉游,鄭軍如此怠玩,安得不敗?然亦由驕盈而致。

便入署稟明廷佐,夤夜襲營。

是夕,化鳳帶了勁騎五百,潛出神策門,先搗白土山,出鄭軍不意,衝入前鋒余新寨內。

余新從睡夢中驚醒,倉卒起來,不及持械,被化鳳活擒而去。

成功聞報,忙率軍相救,化鳳已自入城,無從奪回余新。

次晨,成功因廷佐失信,令甘輝守營,自出江上調發水師,夾攻南京。

不料成功去後,清兵傾城出來,殺入鄭營,甘輝上前攔阻,兩下酣戰,勝負未分。

突聞營後射入銃炮,後隊不戰先亂。

甘輝前後受敵,只自死戰不退,無奈部將多已逃走,僅剩數百殘兵,東衝西突,哪裡還支持得住?清兵執著長槍,四面攢聚,甘輝尚竭力招架,無如馬已被搠,蹶倒前蹄,眼見得甘輝墜地,不得生存了。

此時成功適在江上,見敗軍陸續奔來,方知大營已破,長歎一聲,命殘兵次第下船,自己亦匆匆下艙。

未曾坐定,梁化鳳已率水師追到,把火箭火球拋擲過來。

成功無心戀戰,急飭軍艦東走,駛到崇明,已喪失了好幾艘。

遂揚帆出海,逃回廈門,張煌言尚在徽寧,聞報鄭軍敗退,剛在驚疑,忽長江上游,來了一支清兵,乃是從貴州凱旋,還援江南。

煌言揮兵奮擊,打沉敵艦數艘,余艦退去。

誰知夜間炮聲震天,煌言登舟四望,前後左右,都是敵艦,連忙換坐小船,偷出重圍。

回頭一瞧,自己的艦隊,盡由祝融氏替他收拾,也無暇顧惜,只命水手駛入小佰,捨舟登陸,逾山過嶺,繞出浙省,仍渡錢塘江出海。

到了海外,聞鄭成功去奪台灣,頓足浩歎,遂貽書成功,略說道:

中原板蕩,明社為墟,僅存思明州一塊土,為四海所屬望,遺民所依歸。

殿下奈何棄此十萬生靈,而與紅一毛一夷爭海島乎?且苟安一隅,將來金、廈兩門,亦不可守。

古人云:

「寧進一寸死,毋退一尺生。」

惟殿下實圖利之!

原來閩海中有一大島,名叫台灣,直長二千五百里,橫闊五百里,倒是一個海外桃源。

成功父芝龍為海盜時,曾恃此島為出沒地,芝龍入降,此島為荷蘭人所據。

荷蘭向稱紅一毛一夷,在島中寄泊市舶,並築土城數十處,屯住僑民。

成功自江南敗歸,以進取無成,謀奪台灣為窟一穴一,適清靖南王耿繼茂,自廣東移鎮閩地,與將軍達素,總督李率泰,分出漳州、同安,合攻廈門,被成功一鼓擊退。

回應前文。

成功遂移師至台灣,巧值潮漲風順,麾艦進鹿耳門,荷人倉卒難支,遂與成功議和,願即遷讓。

荷人已去,成功遂入居台灣,與金、廈作為犄角。

獨這張煌言恐他無志恢復,因作書相勸,待了多日,不見回音,乃浮海至台州,到南田島停泊,入居島中,暫且慢表。

再說吳三桂留守雲南,本沒有什麼大事,可以安穩度日,他偏欲剪滅明宗,上了一本奏章,這奏叫作「三患二難疏」。

他說:「李定國、白文選等,托名擁戴,引著潰眾,肆擾邊境,患在門戶;土司易被煽惑,偏地蜂起,患在肘腋;投誠將士,或系念故明,邊聞有警,攜貳乘機,患在腠理;這便叫作三患。」

又說:「滇中米糧騰踴,輸挽絡繹,在在需資,養兵難,安民亦難;這便叫作二難。」

總結是:「當及時進剿,淨盡謗株,方得一勞永逸。」

等語。

順治帝因中原混一,已存一厭世心,不欲再勞兵眾,清不欲除永歷,偏這三桂硬要出頭,真正可殺!覽了此奏,猶在遲疑。

朝上一班大臣,都贊成三桂議論,乃命內大臣一愛一星阿為定西將軍,赴滇會剿。

一愛一星阿到滇後,與三桂進兵木邦,擒住白文選,直入緬境。

一面傳諭緬酋,索獻桂王,一面飛報捷音。

順治帝得此捷奏,料知大功告成,已在旦夕,悠然遠念,有心高蹈。

只是宮中有位董鄂妃,乃是南中漢人,被虜北去,沒入宮內,順治帝見她身材窈窕,秀外慧中,竟把她格外一寵一幸,封為貴妃。

「回頭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少年天子,未免多情,為此一縷絲牽,未忍遽辭塵網。

這老天偏要成全順治帝初志,竟降了二豎下來,陪著董妃左右,從此董妃日漸瘦弱,一病不起,膏肓成痼,藥石無靈,可憐一朵嬌花,竟與流水同逝。

順治帝十分悲痛,輟朝五日,特諭禮部,略稱:「皇貴氏董鄂妃薨逝,奉聖母皇太后懿旨,宜追封為皇后,以示褒崇。

朕仰承慈諭,用特追封,加以謚號,謚曰孝獻莊和至德宣仁端敬皇后。」

順治帝頗稱英武,只廢後一寵一妃兩大案,為一生缺憾。

禮部奉旨,辦理喪葬事宜,自必格外從豐,無庸細說。

這是順治十七年仲秋事。

梧桐葉落,翡翠衾寒,轉眼間霜雪連天,益增忉怛。

順治帝經此慘事,益看破世情,遂於次年正月,脫離塵世,只留重詔一紙,傳出宮中。

詔曰:

太祖太宗創垂基業,所關至重,元良儲嗣,不可久虛。

朕子玄曄,佟氏所生,八歲岐嶷穎慧,克承宗祧,茲立為皇太子;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七日,釋服即皇帝位,特命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為輔臣。

伊等皆勳舊重臣,朕以腹心寄托,其勉矢忠藎,保翊沖主,佐理政務,佈告中外,鹹使聞知。

此詔一傳,各王大臣非常驚疑,都說昨日早朝,皇上康健如恆,怎麼今日會晏起駕來?且遺詔上面,亦並沒有說起病源,正是奇怪得很。

當下照例哭臨,輔政四大臣及信郡王鐸尼、大學士洪承疇等,奉了八齡的新主,即帝位於太和殿,這便是皇三子玄曄嗣位。

擬定年號叫康熙,次年改元,尊為清聖祖仁皇帝。

後人有清涼山贊佛詩,相傳是詠清世祖事,其詩道:

雙成明靚影徘徊,玉作屏風璧作台。

薤露彫殘千里草,清涼山下六龍來。

詩中有雙成及千里草字樣,是暗指董鄂妃,清涼山是五台山上一峰,是暗指世祖出家,小子也不能辨別真假,只好作為疑案。

順治朝事已終,下回開篇,要說康熙朝了。

翦滅明宗之策,一屍一之者洪承疇,成之者吳三桂。

二人舊為明臣,何無香火情乃爾?清世祖頗稱知足,本欲留片土以存明祀,而洪、吳二臣,先後慫恿,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其初心固堪共諒也。

厥後中原大定,敝履尊榮,借過眼之曇花,證前途之覺果,斯正所謂大解脫者。

明眼人瀏覽本章,應知所褒貶矣。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清史演義
簡介目錄自序第一回 溯往事慨談身世 述前朝細敘源流第二回 喪二祖誓師復仇 合九部因驕致敗第三回 祭天壇雄主告七恨 戰遼陽庸帥覆全軍第四回 熊廷弼守遼樹績 王化貞棄塞入關第五回 猛參政用炮擊敵 慈喇嘛偕使傳書第六回 下朝鮮貝勒旋師 守甯遠撫軍奏捷第七回 為敵作倀滿主入邊 因間信讒明帝中計第八回 明守將獻城賣友 清太宗獲璽稱尊第九回 朝鮮主稱臣乞降 盧督師忠君殉節第十回 失輜重全軍敗潰 迷美色大帥投誠第十一回 清太宗賓天傳幼主 多爾袞奉命略中原第十二回 失愛姬乞援外族 追流賊忍死雙親第十三回 闖王西走合浦還珠 清帝東來神京定鼎第十四回 抗清廷丹忱報國 屠揚州碧血流芳第十五回 棄南都昏主被囚 捍孤城遺臣死義第十六回 南下鏖兵明藩覆國 西征奏凱清將蒙誣第十七回 立宗支粵西存殘局 殉偏疆巖下表雙忠第十八回 創新儀太后聯婚 報宿怨中宮易位第十九回 李定國竭忠扈駕 鄭成功仗義興師第二十回 日暮途窮寄身異域 水流花謝撒手塵寰第二十一回 弒故主悍師徼功 除大憝沖人定計第二十二回 蓄逆謀滇中生變 撤藩鎮朝右用兵第二十三回 馳偽檄四方響應 失勇將三桂回軍第二十四回 兩親王因敗為功 諸藩鎮束手聽命第二十五回 僭帝號遘疾伏冥誅 集軍威破城殲叛孽第二十六回 台灣島戰敗降清室 尼布楚訂約屈俄臣第二十七回 三部內哄禍起蕭牆 數次親征蕩平朔漠第二十八回 爭儲位塚嗣被黜 罹文網名士沉冤第二十九回 聞寇警發兵平藏衛 苦苛政倡亂據台灣第三十回 暢春園聖祖賓天 乾清宮世宗立嗣第三十一回 平青海驅除叛酋 頒朱諭慘戮同胞第三十二回 兔死狗烹功臣驕戮 鴻罹魚網族姓株連第三十三回 畏虎將准部乞修和 望龍髯苗疆留遺恨第三十四回 分八路進平苗穴 祝千秋暗促華齡第三十五回 征金川兩帥受嚴刑 降蠻酋二公膺懋賞第三十六回 御駕南巡名園駐蹕 王師西討叛酋遭擒第三十七回 滅准部餘孽就殲 蕩回疆貞妃殉節第三十八回 游江南中宮截發 征緬甸大將喪軀第三十九回 傅經略暫平南服 阿將軍再定金川第四十回 平海島一將含冤 定外藩兩邦懾服第四十一回 太和殿受禪承帝統 白蓮教倡亂釀兵災第四十二回 誤軍機屢易統帥 平妖婦獨著芳名第四十三回 撫賊寨首領遭擒 整朝綱權相伏法第四十四回 布德揚威連番下詔 擒渠獻馘逐載報功第四十五回 撫叛兵良將蒙冤 剿海寇統帥奏捷第四十六回 兩軍門復仇慰英魄 八卦教煽亂鬧皇城第四十七回 聞警迴鑾下詔罪己 護喪嗣統邊報驚心第四十八回 愚慶祥敗死回疆 智楊芳誘擒首逆第四十九回 征浩罕王師再出 剿叛傜欽使報功第五十回 飲鴆毒姑婦成疑案 焚鴉片中外起兵端第五十一回 林制軍慷慨視師 琦中堂昏庸誤國第五十二回 關提督粵中殉難 奕將軍城下乞盟第五十三回 效尸諫宰相輕生 失重鎮將帥殉節第五十四回 弈統帥因間致敗 陳軍門中炮歸仁第五十五回 江甯城萬姓被兵 靜海寺三帥定約第五十六回 怡制軍巧結台灣獄 徐總督力捍廣州城第五十七回 清文宗嗣統除奸 洪秀全糾眾發難第五十八回 欽使迭亡太平建國 悍徒狡脫都統喪軀第五十九回 駱中丞固守長沙城 錢東平獻取江南策第六十回 陷江南洪氏定制 攻河北林酋挫威第六十一回 創水師衡陽發軔 發援卒岳州鏖兵第六十二回 湘軍屢捷水陸揚威 畿輔復安林李授首第六十三回 那拉氏初次承恩 圓明園四春爭寵第六十四回 羅先生臨陣傷軀 沈夫人佐夫抗敵第六十五回 瓜鎮喪師向營失陷 韋楊斃命洪酋中衰第六十六回 智統領出奇制勝 愚制軍輕敵遭擒第六十七回 四國耀威津門脅約 兩江喋血戰地埋魂第六十八回 戰皖北諸將立功 退丹陽大營又潰第六十九回 開外釁失律喪師 締和約償款割地第七十回 聞國喪長悲國士 護慈駕轉忤慈顏第七十一回 罪輔臣連番下詔 剿劇寇數路進兵第七十二回 曾國荃力卻援軍 李鴻章借用洋將第七十三回 戰浙東包團練死藝 克江甯洪天王覆宗第七十四回 僧親王中計喪軀 曾大帥設謀制敵第七十五回 潰河防捻徒分竄 斃敵首降將陞官第七十六回 山東圈剿悍酋成擒 河北解嚴渠魁自盡第七十七回 戮權閹丁撫守法 辦教案曾侯遭譏第七十八回 大婚禮成坤闈正位 撤簾議決乾德當陽第七十九回 因歡成病忽報彌留 以弟繼兄旁延統緒第八十回 吳侍御尸諫效忠 曾星使功成改約第八十一回 朝日生嫌釀成交涉 中法開釁大起戰爭第八十二回 棄越疆中法修和 平韓亂清日協約第八十三回 移款築園撤簾就養 周齡介壽聞戰驚心第八十四回 葉志超敗走遼東 丁汝昌喪師黃海第八十五回 失律求和馬關訂約 市恩索謝虎視爭雄第八十六回 爭黨見新舊暗哄 行新政母子生嫌第八十七回 慈禧後三次臨朝 維新黨六人畢命第八十八回 立儲君震驚匕鬯 信邪術擾亂京津第八十九回 袒匪殃民聯軍入境 見危授命志士成仁第九十回 傳諫草抗節留名 避聯軍蒙塵出走第九十一回 悔罪乞和兩宮返蹕 撤戍違約二國鏖兵第九十二回 居大內聞耗哭遺臣 處局外嚴旨守中立第九十三回 爭密約侍郎就道 返欽使憲政萌芽第九十四回 倚翠偎紅二難競爽 剖心刎頸兩地招魂第九十五回 遘奇變醇王攝政 繼友志隊長亡軀第九十六回 二顯官被譴回籍 眾黨員流血埋冤第九十七回 爭鐵路蜀士遭囚 興義師鄂軍馳檄第九十八回 革命軍雲興應義舉 攝政王廟誓布信條第九十九回 易總理重組內閣 奪漢陽復失南京第一百回 舉總統孫文就職 遜帝位清祚告終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